区域认知的理解
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维度构成与水平划分
![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维度构成与水平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4efd9a7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3.png)
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维度构成与水平划分
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指学生从多种资料中对地理空间环境的全面掌握,是地理
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扩展学习领域的重要环节。
初中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即空间参照、地理图景、地点认知能力。
首先,空间参照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用地理参照物描述空间关系,这
是学习地理常识和识别位置的重要知识底蕴,主要包括水平参照、垂直参照两个方面。
水平参照指学生通过北、南、东、西、上、下等参照物描述各空间单元间的关系,垂直参照是参照地表面用文字描述空间三维结构,同时要求学生能快速定位空间单元在高程、大地面上的位置。
其次,地理图景能力指学生能够用白话文对地理景物或区域进行描述,可以根
据某一地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条理晰描述其地理成因,形成及其特征。
最后,地点认知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按照相关的情境分析,能够快速定位地点及前后关联性。
例如,对某地区的介绍要能够提出该地区的地形、水文、交通情况等特点;或者,理解某地区自然客观条件,能掌握存在哪些自然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如何与其居民的活动关联。
针对初中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还可以根据水平划分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
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基础水平比较好的学生,需要加强逻辑思维、叠加多种资料,巩固并扩大学习领域的深度;另一类是基础水平较低的学生,需要重点进行关联性和优先级方面的训练,不断提升基础知识水平。
总之,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包括空间参照、地理图景和地点认知能力三个维度,根据水平划分,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努力提升初中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6c95165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8.png)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简介: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中,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容,并介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区域认知是指个体对所处地理区域及相邻地理区域所表现出的心智概念和知识,是人们理解和认识地理空间中事物、现象和关系的能力。
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其中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学生应该了解世界地理位置、陆地与海洋分布、自然资源分布、气候类型、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同时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情况。
2.区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学生应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区域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学生应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了解环保知识和技术,学会环境保护和整治的方法和技巧。
4.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区域认知包括地理空间、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个层面,学生应该具有自觉地学习和了解世界其他文化的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跨学科的课程区域认知需要学生了解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教育者可以设计跨学科课程,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环境状况,让他们获得更深入的学习和体验。
3.互动交流学生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社交网络,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状况,提高其地图阅读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深入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文化。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a0682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5f.png)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摘要:本文侧重从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式;是在“对区域本身”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力;不仅具有“认知”的价值,同时也蕴含价值判断的成分等方面对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进行解析。
关键词:区域认知;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策略;能力区域认知是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并列的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与其它三大核心素养比较,对于区域认知的界定难度相对更大,对区域认知的理解分歧点似乎更易产生。
以下是课标修订过程中曾做过的界定。
其一,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其二,区域认知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其三,“指人们运用区域的观点(或视角)和方法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区域认知”一词,应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的涵义。
前者是将区域认知理解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后者是指对某一区域加以认识。
上述三个界定中,前两个都指向“对区域本身的认识”,没有将其视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而第三个界定则兼顾了“策略、视角”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
因此,上述三种界定中,第三种更为恰当。
为什么对区域认知作第三种界定更为合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重点是什么?本文主要就这两点加以阐释。
一、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式从“区域――空间”的维度上探寻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潜在空间秩序、空间规律是区域认知的基本意涵。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的巨大星球,“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形象地告诉人们地球表面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如何认识如此巨大、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地理学家认识到,虽然“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但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的某些重要特性有其内在的相似性,又有不同于周地区的独特性”,因此,可“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状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来分别加以认识。
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
![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fc25571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5.png)
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区域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对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人文特征等方面的认知。
区域认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于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认知包括对地理位置的认知。
地理位置是指地理区域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对位置。
个体通过地理位置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区域所处的纬度、经度以及所处的大陆、国家等信息。
这种认知有助于人们对地理区域的整体了解,从而形成对地理区域的认知模型。
区域认知还包括对地形地貌的认知。
地形地貌是指地理区域的地面形态和地貌特征。
个体通过对地形地貌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区域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从而对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
区域认知还包括对气候环境的认知。
气候环境是指地理区域的气候特征和气候条件。
个体通过对气候环境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区域的气候类型、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从而对地理区域的气候条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区域认知还包括对人文特征的认知。
人文特征是指地理区域的人口、民族、文化等特征。
个体通过对人文特征的认知,可以了解到地理区域的人口数量、民族分布、文化传统等信息,从而对地理区域的人文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区域认知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地理区域的认知,个体可以了解到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深对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理解。
区域认知有助于人们形成对地理区域的整体认知模型,提高对地理区域的认知水平。
区域认知是个体对自身所处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对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人文特征等方面的认知。
区域认知对于个体认识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形成对地理区域的整体认知模型,提高对地理区域的认知水平。
通过区域认知,个体可以了解到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对地理区域的认识和理解。
区域认知的名词解释
![区域认知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cd9262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f.png)
区域认知的名词解释区域认知是指一个人对特定地区的知觉、认知和理解的能力。
它源自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经验积累,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区域认知使我们能够辨识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地域环境。
一、地理方面地理是区域认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
这些特征对于人类在不同地域中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多岛屿和海港,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而内陆山地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干燥,农业和工业发展相对困难。
通过地理知识,我们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有所了解,为未来的活动和决策提供基础。
二、历史方面历史也是区域认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习俗和行为。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耕作方式多以水稻种植为主,而北方地区多以小麦种植为主。
这种差异源自不同地理和历史条件下的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适应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
三、文化方面文化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之一。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
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引发的误解和纷争。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舞狮、打麻将等,而北方地区则有著名的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不同的地域环境,与当地人交流和互动。
四、经济方面经济发展也是区域认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深入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地区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例如,世界的发达国家多集中在北半球,因为这些地区具备更为发达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
通过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可以为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2022版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区域认知及其育人价值和目标要求
![2022版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区域认知及其育人价值和目标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a46093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0c.png)
2022版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区域认知及其育人价值和目标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化了地理课程的育人导向,凝练了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质量标准以及教学实施与评价之中。
因此,要求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育人价值及目标要求要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本文以区域认知为例进行解析。
一、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球是一个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的巨大星球,“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形象地告诉人们地球表面是极其辽阔且复杂多样的。
如何认识如此巨大、复杂多样的地球表层呢?地理学家认识到,地球表层范围太大了,可以采取将其区划成便于研究的较小区域(或块块)的方法加以认识;“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但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的某些重要特性有其内在的相似性,又有不同于周围地区的独特性”,因此,可“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状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即不同类型的区域来分别加以认识。
可见,划分区域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空间概括,从而便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
《地理学与生活》将地理学中的“区域”与历史学中“年代”做了这样的类比:区域相当于历史学家的“年代”或“时代”的空间等价物,它是一种把极其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划分为可识别组分的策略。
这一策略“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井然有序”。
因此,课标对区域认知做了这样的界定:指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从空间—区域的视角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对学生在地理思维方式上的学习要求。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视角是一个框架,可以用来解释经验、事件、地点、人、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含义。
地理视角为提出和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估行动的后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
地理学与人类经验的空间维度(空间和场所)相联系。
区域认知——高中地理课程重要的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高中地理课程重要的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2e882313f12d2af90242e691.png)
朱 翔(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
本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确定了四大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核心内容。
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区域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层次性,区域有等级之分,大的区域往往包含着小的区域。
二是整体性,组成区域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和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是差异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性质、结构、功能、主导因素等方面。
四是可变性,区域是发展变化的,总体状况、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等都在发生变化。
根据区域的属性,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
自然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比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或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在我国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行政区域是指国家为了进行分级行政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主要受制于政治、经济、人口、民族、国防、历史传统等因素。
经济区域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既有综合经济区,也有部门经济区。
文化区域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有平衡发展理论和非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注重社会公平,谋求缩小区域差距,不仅重视产业之间的平衡,而且强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平衡。
这种理论侧重均衡发展,却忽视了边际效益和经济收益。
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优先发展投入—产出效益理想的区域,在短期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再辐射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相对均衡发展。
这种理论能够迅速获得开发收益,却扩大了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的发展落差。
新课标地理四大核心素养
![新课标地理四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bc8ddb4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2.png)
新课标地理四大核心素养
新课标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包括:
1. 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在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开发旅游资源等活动中,需要考虑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需要了解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文化等特点,并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
3. 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指人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4. 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包括地理实验、地理考察、地理创意设计等能力。
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cbcfed5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b.png)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区域的认知能力和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强,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区域意识、地方文化传承、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浅谈,探讨如何培养和提升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培养区域意识是提升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关键。
区域意识是指个体对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要培养区域意识,就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引导,让个体对所处区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地理课程、历史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培养对自己所在区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家庭和社会环境也要营造出对本地区域的尊重和热爱,让个体从小就养成对本地区域的认同和关注。
地方文化传承是提升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地方文化是每个地区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是区域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培养地方文化传承,就需要注重对本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教育,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表演和活动,让他们了解和感受本地文化的魅力。
社会也要加大对地方文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让地方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责任感是提升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社会问题和发展需求,而社会责任感则是个体对本地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回应能力。
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就需要让个体了解本地社会问题的重要性,让他们愿意并能够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课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本地社会问题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回应能力。
社会环境也要为个体的社会参与和公益行为提供支持和激励,让他们愿意和能够为本地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专题二 区域差异与区际联系—区域认知
![专题二 区域差异与区际联系—区域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8f6fbd4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2.png)
区域认知指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 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们将其划分成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区域认知的培 育,有助于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认识不同的区域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国家 认同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图示地区自然环境多样,体现在( D)
①人口分布不均,东西差异大 ②地表起伏大,植被类型不同 ③纬度跨度大,热量差异大 ④东西跨度大,降水差
异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华北平原发展水田种植业,盛产水稻
B.内蒙古高原发展以细毛羊为主的畜牧业
名师点睛 要根据图中的周围邻国、临海、经纬线、图例、河流流向等,判断一个地区的海陆位 置、半球位置、人口的分布特点、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地形地势特点,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以及 年等降水量线的特点,推测当地的农业类型,进一步探究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4.对比法
[典题6](2022云南)印度和巴西都是发展中的大国。读两国示意图,回答(1)~(2)题:
2.认知区域特征
[典题2] 北纬40度被称为“地球的金项链”,这里环境多样、物产丰富。下图为40°N沿线部分地区地形剖面图
及主要农产品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地形特征是( C )
A.以山地为主,东高西低
B.以平原为主,西高东低
C.以高原为主,中部高东西低
D.以盆地为主,中部低东西高
(2)蒙古国人口分布稀疏的主要原因是 气候干,旱该国铜矿的分布特点是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da9ab9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c.png)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在空间中感知,理解和操作信息的能力,包括空间定向、地图阅读、空间关系和空间思维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区域认知能力越来越重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也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在地理学科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利用地图教学。
地图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地理学科中,学生需要通过地图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例如地形、气候、文化等等。
通过使用各种地图,学生可以加强他们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定向能力。
2. 进行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利用技术手段。
现在,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区域认知能力,例如使用GIS软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4. 融入多学科教学。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需要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例如地理、生物、历史等等。
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融入多学科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学
科的知识中积累和提升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
总之,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加强他们的空间思维和空间定向能力。
高中地理讲座课件——对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理解(共54张PPT)
![高中地理讲座课件——对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理解(共5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ff20495022aaea998f0fe1.png)
➢——傅伯杰
案例:从大小——厚度、分布面积入手考查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 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3 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 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 完成7~9题。
对此您有怎样的感悟?
我们应该重点加以理解的论述
➢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情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 部分——为什么要划分区域 ➢区域就是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 围地域的外部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地方——什么是区域 ➢区域方便对空间的概括,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 样性井然有序——划分区域加以认识的目的与价值
对于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
➢将“区域认知”视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 ➢要善于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体会 “划区”是认识地球表面复杂 多样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空间加以认识的 意识、习惯与思维方式。
“对区域本身的认识”的理解
➢ “对区域本身的认识”即对某区域的认识。 ➢主要认识内容包括:筛选区域特征,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 发现区域之间的关联,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 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总的“价值追求”是着眼总结地 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与空间规律。
要关注“格局与过程耦合”
案例:由分布格局推测其形成原因
分布在湖的东、南岸。五 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 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 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 暖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 成降雪,出现雪带
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的 特点,并解释原因。
格局与过程耦合
➢格局是认识世界的表观,过程是理解事物变化的机理。 ➢就格局而言,可以从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和空间组合上来进行描 述。
区域认知的理解 PPT
![区域认知的理解 PPT](https://img.taocdn.com/s3/m/8b47ebc9c1c708a1284a443a.png)
序与空间规律。
对于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
“区域认知” 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
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应当要善于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 经历解决有关总结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发现区域关联, 认识区域发展的条件、问题与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过程,并在 这一过程中运用相应的方法与工具,形成相应的学科思维方
式与能力。
形成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空间加以认识的意识、习惯与思维方式。
案例:体会如何运用“划区”认识的方法
相关表述:
亚洲广大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
性气候,亚洲东部和南部为季
风气候,西南部为热带沙漠气
候… …
对区域本身的认识
筛选区域的特征,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
发现区域之间的关联,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 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总结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
对于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
将“区域认知”视为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 式。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划分“区域”是认识、解释、概括空间的
需要,借助这种策略,可使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变得可以理解。
教学对策: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就应当要善于创造情境和机会
让学生体会 “划区”是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方法,帮助学生
我们应该重点加以理解的论述
区域就是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 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什么是区域 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情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
部分——为什么要划分区域
区域方便对空间的概括,旨在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
样性井然有序——划分区域加以认识的目的与价值
对区域认知的理解
“区域认知”,应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
对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理解
![对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61d16a88e9951e79a892749.png)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案例:从“形状” 入手考查
一位地理学者在游记中写道:“在 新疆的那拉提草原,我看到远处的 山坡上,森林呈带状围绕在半山腰 上(图5-3)这种情况在新疆很常 见,在伊犁河谷,在天山的南北坡 我们都会看到森林如一条腰带系在 山腰上”。
过程拆分
➢为什么要进行过程拆分?各个过程具有各自的性质、特点以及 作用的方式和强度。 ➢拆分什么样:自然地理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不同时段 ➢分析什么?各自的性质、特点;作用的方式和强度。
案例:人文地理过程的拆分
要素和过程相关综合法
➢ 一般先把联系更为密切的近缘要素作为一个双元相互作用系 统进行相关 , 如研究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地形与气侯的关系、 水文与气候的关系等。然后进行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 素的多元相关。相对而言,双元相关是一种较低层次上的综合 , 而多元相关则是较高层次的综合。
118°
120° 122°
葫芦岛
40°
秦皇岛
甲
60
40
乙 丙
38°
大连 20 0
丁
烟台
城市
年平均气温≤–4℃日数等值线
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谢谢!
——对“综合思维”的理解
理解1.综合思维就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的思维
区域认知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探析
![区域认知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4a3e5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e.png)
区域认知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探析区域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知,包括地理空间、文化、经济、历史等多种因素。
而在教育领域,区域认知不仅仅是对地理环境的认知,更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区域认知如何帮助学生培养综合思维,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推动区域认知的发展。
一、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关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区域认知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能力。
在进行区域认知时,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这种综合性的认知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也需要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维活动。
在进行区域认知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区域认知不仅仅是对地理环境的认知,更是一种能够促进综合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
二、区域认知如何帮助学生培养综合思维1.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区域认知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
这种多学科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通过区域认知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思维水平。
2.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3.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三、推动区域认知的发展1.构建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构建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和知识共享。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多学科综合性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区域认知的学习,促进他们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
2.开展跨学科考察和研究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跨学科考察和研究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践中进行区域认知的学习。
通过参与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进行综合思维训练,形成更加全面的综合思维。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0a1188e876a20029bd642dcf.png)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一、区域认知(一)什么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何谓区域?区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
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①行政区域,人为划定的区域,界线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②自然区域,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③人文区域,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还有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功能区域,区域内部有着共同的职能,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区域分为三种类型:正式区域(如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市)、功能性区域(美国密歇根西南的水果带)、感知区域(如卡拉马祖作为密歇根湖的雪带资本是感知区域)。
这些区域类型是动态的,随着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变化而变化。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给出的区域概念在中小学三个阶段要知道理解的水平,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区域概念的进阶发展。
第一阶段(幼儿园-4年级):区域是地球表面具有特殊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地区。
第二阶段(5-8年级):地表具有不同类型的区域。
第三阶段(9-12年级):区域由不同系列的标准所决定,并且地方能够被包含到不同类型的许多区域。
区域认知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探析
![区域认知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4c3e4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15.png)
区域认知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探析【摘要】区域认知是指个体对特定区域的认知和理解,其中包含了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等多方面的内容。
区域认知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整体观念。
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培养学生对不同区域的认知和理解,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区域认知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影响,分析其在综合思维培养中的应用,并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法。
通过实践案例展示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关系。
结论部分将强调区域认知对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性,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区域认知在学生综合思维培养中的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区域认知,学生,综合思维,培养,方法,实践案例,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如今,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指将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和经验综合运用,进行创新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和知识涌现的时代,学生频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需要从中进行筛选、整合和创新,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未来挑战。
区域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强调通过对特定区域内的空间结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认知,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地理知识、历史因素、文化传统等不同领域的综合性越来越重要,区域认知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区域认知,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促进综合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区域认知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影响以及区域认知在学生综合思维培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区域认知对学生综合思维的作用,分析区域认知在学生综合思维培养中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实践案例来进一步验证区域认知对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区域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思维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对所处区域的空间结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意识形态、认知和情感评价。
区域认知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探析
![区域认知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7d432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2.png)
区域认知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探析
区域认知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理解和认知。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
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综合思维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
能力之一。
通过区域认知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通过区域认知,学生可以主动融入到周围环境中。
在实际的生活与学习中,学生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只有真正了解和理解周围环境,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
区域
认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的地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
应环境,并在其中发现问题与挑战,进行思考与解决。
通过区域认知,学生可以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和融合。
通过研究某个区域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
的知识,学生可以从多个学科的视角去理解和认知这个区域。
这样,学生就可以培养跨学
科思维的能力,即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通过区域认知,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区域认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所
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学生需要发展思维能力,能够
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不会盲从和被动接受,而能够主动思考和求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
将“区域认知”视为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 式。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划分“区域”是认识、解释、概括空间的
需要,借助这种策略,可使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变得可以理解。
教学对策: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就应当要善于创造情境和机会
让学生体会 “划区”是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方法,帮助学生
“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的涵义。
对“用区域的方式认识”的理解
将“区域认知” 理解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
即:面对极其复杂的地球表面,将其“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
分”——组织为区域认识复杂的地表。
组织区域是为了方便进行空间概括,进而使“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
性井然有序”。
对于如何“组织区域” 呢?
式与能力。
序与空间规律。
对于地理教学的指向性要求
“区域认知” 是在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序、规
律时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应当要善于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 经历解决有关总结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发现区域关联, 认识区域发展的条件、问题与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过程,并在 这一过程中运用相应的方法与工具,形成相应的学科思维方
我们应该重点加以理解的论述
区域就是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 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什么是区域 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情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
部分——为什么要划分区域
区域方便对空间的概括,旨在区域加以认识的目的与价值
对区域认知的理解
“区域认知”,应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
——对“区域认知”的理解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6371.393千米 地球如此之大如何认识它呢?
地理如何认识世界,您的感悟是?
对此,您的感悟是?
对此,您的感悟是?
对此,您的感悟是?
怎样认识复杂的地球表层?
对此您又有怎样的感悟?
形成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空间加以认识的意识、习惯与思维方式。
案例:体会如何运用“划区”认识的方法
相关表述:
亚洲广大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
性气候,亚洲东部和南部为季
风气候,西南部为热带沙漠气
候… …
对区域本身的认识
筛选区域的特征,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
发现区域之间的关联,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 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总结地理事物和现象潜在空间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