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外交+特色分析

以色列外交+特色分析
以色列外交+特色分析

以色列的外交特色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姓名:张路

学号:0111121049

以色列外交特色分析

如今的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强国,这与以色列在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一国外交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受不同的国际局势和地区局势的影响, 情况有所不同。以色列自建国以来,从自身利益出发,审时度势,全方面发展与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谋求最有利于其国家安全、和平和发展。

(一)以美以关系为重心

1948年以色列刚建国,就遭到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围堵,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以色列为了能够在阿拉伯世界里生存下来和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可,外交政策主要是围绕着两个主要目的展开的。为了获得美苏两个大国的支持,以色列并未选择“一边倒”,身处中东地区的以色列想要“两边都不得罪”,以谋求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保护、经济支援和政治支持。

50年代后,美苏争霸愈演愈烈,以色列想要身处中东地区却保持中立,尤其对于一个没有军事、经济实力的刚建立不久的小国来说,是不现实的。况且,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经济几乎就要崩溃,国家重建,安置移民和军火开销需要大笔资金,而此时的以色列一贫如洗。以色列想寻求国外资金,以色列知道苏联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原因是不愿意出资援助别国的。事实证明,苏联确实拒绝了以色列的资金支援请求。49年,美国向以色列提供贷款,这对于以色列来说,就像雪中送炭。50年,美、英、法三国发表的《美、英、法三国宣言》,决心以武力维护中东地区稳定,实则是对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国家领土表示默认,以色列因此对此宣言表示欢迎。此时,可看出以色列外交政策已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苏联与以色列关系逐渐破裂。

冷战时期,以色列的“弃苏选美”外交政策,一方面与苏联对外政策有关,更重要的,与以色列国家利益相关。以色列追求的是国家的安全和强大, 强调的是民族利益而不是制度或者意识形态。即使从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来说,以色列也是倾西方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以色列的政治制度是选择了西方政体中典型的制度——三权分立制和议会制。以色列选择站在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从历史发展来看,对以色列来说是正确明智的。冷战时期,以色列与西欧、非洲以及“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让以色列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承认。在美国的援助下,以色列从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已成为中东地区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直到今日,美国依然是以色列历届政府的外交重心。

然而,虽然美以关系冠之“特殊同盟关系”,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也的确很好,但以色列也绝对不是对美国唯命是从。两国外交关系是由两国相互选择的结果,美国与以色列两国的利益诉求不完全一样。以色列对美国来说是美国在中东的一颗棋子,美国对以色列来说可以为其提供安全保证。相互的需求使得这种特殊同盟关系得以维系。以色列需要美国的保护,但却不愿意过度依赖美国的保护。以色列在不触动美国底线的前提下,开展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一个例子就是以色列向外国出口武器。尤其是以色列向中国出售尖端武器更是遭到宣传“中国威胁论”的美国强烈批评。也许这与犹太民族历史经历有关,以色列的民族性格中,有种很强的不安全感,所以以色列要求自己要强大起来,而不是被动的依附于别的国家。另一方面,犹太民族有一种优越感,也许这与犹太教有关,《圣经》中,先知摩西教导犹太人,说他们是上帝钟爱的选民,正式因为犹太教的缘故,犹太民族有中优越感。犹太民族在处理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中,这种优越感也多少有所体现。

(二)对阿拉伯国家强硬态度

在以色列外交中,阿以关系是仅次于与美以关系之外的第二重心。即使有美国这个强大的后盾,身处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只有处理好了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冲突矛盾,以色列才能够高枕无忧的过日子。然而,从1948年到1982年,短短34年的时间内,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发生了5次战争,无论是以色列主动出击挑起战争,还是被动的受到中东别国挑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一直很敌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后,阿以冲突中一个焦点问题是圣城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另一个焦点问题犹太人定居点,在中东和平进程中不可回避却又难以得到合理解决,至今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具体来看,以色列与周围埃及、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朗、土耳其等主要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中,以色列仅仅与埃及和约旦关系基本正常化;而与土耳其关系一波三折;与伊朗关系因“9·11”事件和“伊朗核问题”恶化;与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更是剑拔弩张,以色列可谓是四面楚歌。

不论以色列是捍卫还是掠夺土地,还是和平进程,总的来说,以色列都采取了极其强硬的外交策略,阿以冲突似乎没完没了。国际格局在改变,始于2010年的中东大变局,对以色列来说,处理对阿关系可能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占领不属于自己的领土,在国际、国内都有负面的影响;另外,土耳其改善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伊朗核试验,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主义的上台执政等因素,使得以色列对自己的国家安全深为忧虑,在处理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上,以色列在国家安全得不到保证的基础上,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三)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外交关系

经济和军事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外交实力。以色列虽所处环境恶劣,但依靠外援和自身努力,以色列在农业、工业、科技和军工等方面跻身世界前沿,以色列在外交中充分利用了这些方面的优势,与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非洲兄弟的政治选票,对于一个想要获得国际性组织认可的国家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以色列为了获得国际上普遍认可,摆脱孤立,十分重视与非洲国家搞好关系。1956年开始,以色列就积极地与非洲大陆建立起联系。非洲国家虽然力量弱小,但数目多,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拥有众多的政治选票,对以色列来说这些政治选票是弥足珍贵的。

在对非洲关系中,以色列主要是发挥自身的优势,并结合非洲所需给与援助。以色列向非洲派出了自己有优势方面的专家,如军事、农业、社区建设、医疗、水资源、建筑等方面。到了70年代,虽然以非关系处于冰点,但以非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没有减少。这时间段的以非外交关系被称为秘密外交。以色列外交部专门负责秘密外交的一位官员说:“秘密外交是以色列与它还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打交道的一张名片,也是为未来的关系搭桥铺路。”所谓在处理国家间的利益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以色列很清楚这一点,只待时机成熟,以非关系也会正常化。到了80年代,以非关系开始恢复。到现今为止,以色列已经与撒哈拉以南四十三个黑非洲国家中的三十三个建立了外交关系。以色列与其余没有建交的十几个的黑非洲国家也保持者各种水平的联系。1

以色列在与非洲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中,不能忽略的是以色列的军事方面发挥的作用。以色列虽是个弹丸小国,确是世界上向其他国家“出口”军事顾问最多的国家。2以色列不仅为非洲国家提供武器,还派遣优秀的军事顾问人员训练军队等。以色列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不少非洲国家的欢迎。

不仅在对非洲国家中,以色列充分发挥其军事方面的优势,在亚洲及拉丁美洲也获得了成功。其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想要提升自己的军事方面科技能力单靠自身,要走的路何其漫长艰辛,以色列发达的军事来自美国的长期支援。在美国的巨大军事援助,以色列不仅获得

1摘自《今日以色列》247页杨曼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版

2同上

了大量先进武器,同时还得到了美国大量尖端技术。随着时间推移,以色列逐渐利用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成功地建立起一个自主的军工体系。3到了八十年代,,以色列已经形成了人员齐聚、设备先进、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向世界上60多个国家出口,年军火出口额高达十几亿美元。冷战结束后,在亚洲范围内属以色列与印度关系最好,由于在巴以冲突和印以冲突中,一定程度上印度和以色列可以互帮互助,自1992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军火贸易极其频繁。可以说,以色列高科技的军事水平是印以外交关系迅速发展的主因。在与拉美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军火贸易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以色列同样很重视与亚、非、拉国家的经贸往来。一方面,以色列在原材料、能源以及自己的产品销售都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以色列受到绝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抵制,以色列只能寻求远方市场。以色列与亚、非、拉国家经贸往来涉及方方面面。以色列主要出口高科技产品,进口国内匮乏的原料、燃料等。

小结,外交关系的建立是两个国家相互选择的结果。成功的外交是深谙彼此可能存在的共同利益,不管是双方经济、政治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开展外交关系。无论对实力强的国家还是国力弱小的国家,没有相互的需求和回报,两国关系不太可能密切发展。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外关系处理中,美以关系都是重中之重。美国在中东存在一天,美以的特殊同盟关系就应不会改变。虽然美以双方存在一定利益分歧,但总体上,以色列都是以不触怒美国为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审时度势的开展对其他国家的外交。站在不同时代背景,受不同国际格局和地区局势影响下,以色列从自身利益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外交是非常成功的。其外交的成功也很大程度上对以色列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214页李伟健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00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落实“中国化”或“中国特色”。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素材。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是实现外交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必须落实“系统化”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来全面地总结外交实践经验,构建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系统化还要求我们在大力发掘中国优秀思想宝库的同时,能够海纳百川,具有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外交学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必须符合“科学化”的要求,理论概念和范畴要十分严谨,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构建,在研究程序上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外交学应当是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包括西方的外交学著作还是中国已经面世的外交理论体系,多数更加注重的是外交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缺少高度的学理性、科学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现阶段,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特别在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更是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要始终不渝地走好和平发展这条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要切实地维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决不会屈服于任何的外来压力。可以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中国在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近两年,习近平主席多次同美俄领导人会晤,为中国同美俄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新型大国关系核心在于坚持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理念,抛弃冷战思维。中国同美俄等大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合作,开放合作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崛起中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往经验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永远行不通的,中国经济已然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一些地方“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但只要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周边形势并不平静,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都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导致周边地区的不安,“中国威胁论”依然在某些周边国家盛行。加之某些域外大国的干预和挑拨,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能否和平发展还存有疑虑。然而,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的方针,诚心诚意地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终有一天会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的探讨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探讨 特色农业是指各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这一生产经营模式中,特色农业资源是基础,特色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产业是依托,特色农 产品是核心,而农产品市场是实现价值的重要场所。现代经济学家一般 认为特色农业包括水体农业、 绿洲农业、旱地农业、旅游农 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精 品农业(高优农业)等。 对特色农业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达国家。我国探索与实践起 步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方向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国外特色农业的发展 经验。在此,笔者主张在我国建立以特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市场 化、技术化、产品化和标准化的新型农业体系,以抵御在短期内相对“质优价 低”的国外农产品对中国产品的冲击和中长期内以“新、特、奇”的中国农产 品在国际市场上开拓一条新路。 一、当代中国农业现状及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民“增产减收”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农业产业 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所带来的压力,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和农 业长期过度开发生产引起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农业面临的四大压力。 而特色农业正是应“压”而生的农业经济新课题,是目前中国农业“自我解 压”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中国农业两大难题与发展特色农业的关系 农民连年“增产不增收”是中国农业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农产品在 全国范围内丰年出现总量供大于求,销售困难,价格下跌的现象。要解决农民 增收问题,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地区特点,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即抓好二、 三产业,通过大农业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途径之二是在农业内部发掘增长 点。即是当地的“特色”,是当地政府要着重扶持的主导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 实现就地增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或者说农民再就业问题,是中国目前急待解决的 难题之二。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一部分被工业和第 三、四产业吸纳,而相当多的农民工处于半失业状态。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农 民“离乡不离土”、“离土不离乡”的观点,建议各农业区域就地吸纳或交互 吸纳农村劳动力,以缓解目前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压力,发展特色农业, 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正是完成中国农民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2、农业结构深层次调整呼吁特色农业的发展 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产品放宽政策,农业的发展开始由单一的资源约束转 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由于僵硬老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农产品种 类少,品质差,销路窄,价格跌的局面。为此,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具有区域 特色农业迎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才能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 地。 3、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强调特色农业的发展 中国入世后农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进一步降低,农业将面临严峻 的考验。如何应对相对“质优价低”的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减少竞争压力,成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解读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解读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杜正艾 家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意义深远,是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论述言简意赅、亮点纷呈、立意高远,报告对中国外交在二十一世纪的地位、角色和战略内涵进行了准确、清晰、科学的定位。他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向世界亮明了中国外交的大方向,把中国外交战略提升到了历史性的新高度,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应着重把握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 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明确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倡导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传统国际关系不同。十九大报告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了明确的阐述,包含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相互尊重。强调的是,要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要一律平等,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要尊重各国根据各自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国家内政。 第二个关键词是公平正义。强调的是,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要尊重彼此的关切、照顾彼此的利益,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制定平衡反映各方利益和关切的国际规则,确保各国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营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第三个关键词是合作共赢。强调的是,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过去那种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世界各国无论大小,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的时候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让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 2.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了明确阐述。这个共同体就是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对此,我们要把握五个关键词。

以色列水资源及利用

以色列水资源及利用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友收集点击数:115 更新时间:2005-5-22 【字体:小大】 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加利利海著名的约旦河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且水质并不优良的国家,但由于它们能够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及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因此仍使这个国家的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生活用水基本能得到保证。 1. 以色列的水资源分布 以色列沙漠半沙漠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并集中在南部地区。整个以色列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冬季湿润多雨,夏季高温干旱。从11月至来年3月为雨季,之后是连续七个月的干旱季节。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北部约700-800mm,中部平原400-600mm,南部内盖夫沙漠年均降水量只有20mm,而且蒸发能力极大,这也是南部地区地下水多为咸水的原因。一半以上的面积年降水不足18 0mm,降水年际分布也不均匀。 由于上述气候原因的影响,以色列的地表淡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主要在以加利利湖和约旦河为中心的一条水系。约旦河是其唯一的主要河流,全长约300Km,年径流5.2亿m3。下约旦河(Lower Jordan River)的源头加利利湖(the Sea of Galilee),是以色列境内最大的淡水湖。除了地表淡水资源,以色列的中部山区和沿海平原的地下含水层以及北部山区的自然降雨也是其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全国有淡水资源20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70 m3。另外,沿海城市的海水净化以及南部地区地下咸水净化以及直接灌溉也构成了其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利利湖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由于现在对其已能完全实现人工调节,所以相当于是一个大型水库,湖面长21Km,最宽处12Km,面积166平方公里,集水面积2730Km2,蓄水量约40亿m3,其北部三条支流年补给水量约5亿m3。目前从加利利湖中抽水量每年约为4亿m3,其供水大约占全国用水的30%。 第二个主要的淡水资源地下含水层。一个位于西部沿海平原,大致是从北部海法(Haifa)所在卡梅尔(Carmel)地区延伸至南部的加沙(Gaza Strip)。每年大约从地下抽水25亿m3,占全国用水的19%。另一个位于中部山区,分布与沿海地下含水层平行,北部也是起于卡梅尔(Carmel),南部到内格夫沙漠北端的比尔谢瓦(Beer Sheva),该含水层每年大约抽水35亿m3,占全国用水的26%。由于地下水超采导致沿海一些地区出现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现在对地下水采集的控制已比较严格,并采用了地下水回灌的补救措施。整个以色列有2800口地下水开采水井,其中1300口属于国家供水公司(M ekorot)。在沿海平原区还有150口专门用于地下水回填的水井。 第三个淡水资源是北部山区的自然降雨,占全国用水的25%。 2. 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措施 针对其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以色列政府从工程,技术到管理上应用了一系列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加强对水资源利用的管理,提高效率。 2.1全国输水系统(NA TIONAL W A TER CARRIER) 该工程196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通过水泵把位于海平面以下220米处的水抽到海拔152米高处,经过消毒处理后通过管道运向沿海地区和内盖夫沙漠。现在的全国输水管道工程已经把加利利湖水和中部的地下水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并实现由计算机联网控制。既根据需要对各处的需水作统一调度,还收集污水经处理后提供给农业灌溉使用。 国家供水系统不仅用于供水,而且在早春和冬季,它又能排放过多的雨水,同时补给沿海地区的地下含水土层。大多数地区供水系统同国家供水系统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平衡的供水系统网络,通过这个网络,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需要将水从一个地方运往另一个地方。 整个输水系统由麦考罗特(MEKOROT)水公司统一管理。该公司除管理输水工程外,还从事打井、净化海水、盐水和污水等有关水开发的工作。 2.2污水处理再利用技术的引入 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是节水和增加水源的一个有效措施。以色列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现在已被充分利用,不断增加的污水正千方百计的渗透到环境中,威胁着地下水和其他淡水资源。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正在增加,因此必须开辟新的水源。以色列政府在1972年制定了“国家污水再利用工程”计划,开展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至1997年约有60%的城市费水在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用于灌溉。

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中国东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解决中国人吃饱和吃好的根本保障,是保证中国乃至世界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从世界农业发展态势看,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是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地理区位、交通、土地制度、人口与劳动力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世界农业日益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结果。由于世界各国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农业发展阶段不同,特色农业区域化的形式及发展重点也不同,欧美一些国家之所以有发达的农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特色农业综合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区域体系化已经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农业产业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的产生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即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而产生。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小农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大生产、大市场和大流通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农业发展体制与之相适应。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对特色区域农业进行探索与实践,发展特色农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首先,中国幅员辽阔,地域资源丰富,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中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各地特色农业开发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各地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多种经营和“三高”农业的重要方向,并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艺、园艺等特色农产品类型体系,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中国政府把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自2005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20多年特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特色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对中国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东北地区一直是中国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东北地区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农业成为地区经济的优势产业,东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

论中国外交布局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14-2015-2《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姓名:梁慧玲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4111424 任课老师:王凯东 2015 年 6 月7 日

论中国外交布局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凭借它广袤的领土、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民族统一的传统等有利的大国因素,决定它在虚弱的时候,也总被认为是亚洲的睡狮;一旦醒来,可能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导力量之一,必将会冲击整个旧有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从客观上分析,这种发展趋势是历史的必然,但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的主观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战略目标,避免盲目行动;我们要有详尽的行动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各步骤的实施,减少非理性因素对我国外交的干扰;对自己的敌人和它们可能给我们设置的障碍有全面的把握,从容应对;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支持世界上一切积极因素的发展壮大,开展务实的外交活动,才能维护我们根本的国家利益,使我国的战略目标早日实现。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追求美国主宰下的世界,建立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是它的战略目标;而中国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世界大国,渴望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中国是其中重要的一极,能在世界上独立发挥重要的作用。美国对中国进行打压就成为它必然的选择,为中国的发展设置种种障碍,所以中国要想顺利发展,就有必要打破美国的世界霸权,寻找它的弱点进行突破。 我们之所以选择日本作为打破美国世界霸权的突破口,原因如下: 第一,日本地理上毗邻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比较密切,中国对日本比对拉美国家、欧洲国家的影响力要大;第二,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军事潜力巨大,科技发达,国家统一,较少制约国力发挥的国内因素,只要能摆脱美国的羁绊,是有可能很快,甚至 5 、6年内成为世界一极的;第三,日本是美国世界霸权体系当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一旦从美国势力当中解放出来,将极大地削弱美国的实力;第四、中国的主要利益集中在亚洲,美国牵制中国的的主要基地是日本,日本的“解放”,就会使美国对我国的封锁体系崩溃,极大地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使我国在世界上,尤其在亚洲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我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世界大国,应该具有自己的全球外交蓝图,我国应该巩固与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支持俄罗斯的复兴,成为新的世界极;尽最大努力支持东盟国家一体化,组建联合防御体系,防止任何强权对东南亚的渗透,团结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势力,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使南中国安全有可靠的屏障;我们支持欧盟一体化,欢迎法德轴心的形成,诱导欧盟逐步从美国影响下

以色列国家概况

以色列国家概况 (最近更新时间:2013年10月) 【国名】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 【面积】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1948-1973年间,以色列在四次阿以战争中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领土,80年代以后陆续部分撤出。目前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人口】801.8万(2013年4月),其中犹太人约占75.3%,其余为阿拉伯人、德鲁兹人等。 【语言】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 【宗教】大部分居民信奉犹太教,其余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首都】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JERUSALEM)。1980年7月30日,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存有争议。目前,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将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国家元首】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2007年7月15日就职,为以色列第9任总统,任期7年。 【重要节日】犹太新年(约公历9月)、赎罪日(约公历10月)、住棚节(约公历10月)、逾越节(约公历3、4月)、大屠杀纪念日(约公历4、5月)、独立日(约公历4、5月)。 【地理】位于亚洲西部。毗邻巴勒斯坦。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海岸线长度198公里。 【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39℃;冬季温和湿润,最低气温4℃左右。 【简史】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原居住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以色列国。此后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征服。公元70年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开始长达近2000年流亡生活。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1917年,英国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表示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民族家园。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

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 浅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方阵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形态和外交本质上的体现,是“三个自信”在外交领域的表现。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贵在“特色”二字,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第 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中国的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合作共赢,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强调大国的国际担当。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时刻意识着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根据力所能及之力,为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供更多的援助,发挥中国独特的积极作用。以“一带一路”为例,它是中国包容性全球化版本,为欧亚大陆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体现了将中国梦与世界梦共通、中国机遇与世界机遇对接的信念。“一带一路”着眼弘扬古丝绸之路互学互鉴、和睦共处的精神,拓展中国同欧亚大陆方向国家各领域互利合作,是

中国有特色农业的县——德庆

中国有特色农业的县——德庆 德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的西江中游北岸,东连高要市,西接封开县,北毗广宁县、怀集县,南临西江与云浮市的郁南县、云安县隔江相望。地处东经111°32"~112°17"北纬23°04"~23°30"之间,北回归线经过县境最北端。面积22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02万亩。辖德城、新圩、官圩、马圩、悦城、武垄、播植、九市、莫村、高良、回龙、凤村、沙旁、永丰14个乡镇,共有175个村民委员会、1584个自然村、9个居委会。2002年全县总人口35.29万。 北回归线在德庆县东北部穿过,地处低纬度,受海洋气候调节,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气候区。这几年,德庆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精心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农业品牌。目前,已形成了粮食、松脂、肉桂、水果、南药、蚕桑、蔬菜、畜牧水产等十大特色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创建了皇妃贡柑、西江肉桂、鸳鸯桂味荔枝、武垄广佛手“四大绿色走廊”;建成了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一是建成了7万亩皇妃贡柑、5万亩沙糖桔、5万亩鸳鸯桂味荔枝的名优水果产业;二是建成了62万亩肉桂、l.5万亩佛手和3.5万亩巴戟的南药产业;三是建成了万亩蚕桑及万亩蔬菜的“短、平、快”种植产业;四是建成了25.2万亩的优质稻产业,粮经比例已调整为38:62;五是建成了110万亩松林产业;六是建成了年产鸡苗1000万只的种鸡场,形成了年产300万只山地鸡的养殖产业。并培育出“皇妃牌”贡柑、“三奇”牌山地鸡、“鸳鸯牌”桂味荔枝、“西江牌”肉桂、“武垄牌”广佛手、“东宏牌”绿茶等十多个农业品牌。在区域布局上,形成了“山上绿色银行,山下鱼米粮仓,沿江果菜桑、前乡果茶香、后乡桂药杂”的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创办起122家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龙型企业,其中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2家,带动农户达5.7万户,从而提高了全县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推动了特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2003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0.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67元。 近几年,德庆县以贡柑、砂糖桔为龙头产业,致富农民,全县70%近四万农户从事种植贡柑、砂糖桔,总面积达20万亩,投产面积12万亩,预计今年产量达15万吨,销售收入6亿,仅这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2000元。德庆县表示,下一步将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柑桔龙头产业从目前的20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25万亩,年产量达30万吨,年产值10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柑桔收入4000元。 中国贡柑之乡 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德庆县是广东省50个山区县之一,柑桔种植历史达1300多年。近年来,该县靠着发展以柑桔为龙头的效益农业,实现了农民持续稳定快速增收。德庆的耕地总面积有21.02万亩,山地面积218万亩,如今根本找不到荒置地! 德庆贡柑是德庆县最著名的水果之一,相传曾为朝廷贡品,其果色金黄,果形端庄,皮薄肉脆,入口清爽,无渣少核,清甜蜜味,在柑桔中品质最佳,属上等果品。德庆贡柑于2000年7月注册了“皇妃”牌商标,同年12月荣获“中华名果”称号。2002年9月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同年12月被第二届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指定为专用果品。2003年1月夺得“中国生产率科学成果奖”,成为国内获此殊荣的首个柑桔类产品,同年10月,德庆县又喜获“中国贡柑之乡”荣誉称号。2004年初,德庆人还申报了德庆贡柑原产地标志保护,目前已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综审;同年9月,皇妃牌贡柑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11月20日在第二届中国果菜产业发展论坛会议上,德庆县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评为“全

再看以色列建国历程

再看以色列建国历程——浅析近现代犹太复国主义 【内容提要】作为中东乱局的焦点,巴以冲突延宕多年无法解决。这场历史争端源于犹太人的复国梦想,并随着以色列的建国成为定局。本文将运用历史、文献及综合研究法,由犹太复国主义即锡兰主义入手,论述以色列建国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及现时影响,阐明国际社会所持的态度、扮演的角色,并尝试对与巴以冲突相关的国际关系加以分析,以期得到对巴以冲突更客观、科学的认识。 【关键词】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锡兰主义,巴勒斯坦 经常见诸报端的巴以冲突是自上世纪以来最引人关注、最影响广泛的地区冲突之一,也是中东问题的关键。犹太人作为曾被压制、驱逐乃至灭绝的民族,何以选择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并把同样的历史强加给那里的阿拉伯民族?他们为什么能相继得到多个大国的支持,并最终使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为国际社会接受?个中曲折引人深思。一些西方学者感叹,在这一地区呆的时间越长,知道的越少。秉着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好奇,笔者将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出自己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对中东历史的研究,大体可以以1978年为界,划分为准备及发展两个阶段[1]。尽管中国的犹太研究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起步,但对以色列的研究高潮,则开始于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各类文章、著作涉及以色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目前硕果较丰的研究机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和东方学系、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等等。“中东国家通史系列”《巴勒斯坦卷》(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彭树智教授主编,2000-2007年出版)、《中东和谈史:1913-1995》(徐向群、陈和丰、宫少朋、殷罡著,1998年)、《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徐向群、余建华著,1994年)、《中国人看以色列》(达州著,1990年)、《犹太民族复兴之路》(潘光、余建华、王建著,1998年)、《以色列史》(张倩红著,2008年)等等都是研究巴以问题影响深远的著作。除此之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学者翻译的巴以相关著作主要包括:[以]阿巴·埃班著,《犹太史》;[美]费希尔著; 姚梓良译:《中东史》(上、下册) , 1979年;[美]高斯坦著,肖宪等译:《中国与犹太——以色列关系100年》, 2006年;[英]沃尔特·拉克著,徐方、阎瑞松译:《犹太复国主义史》, 1992年;[英]理查德·艾伦著; 艾玮生等译:《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背景及前途: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肥沃的新月地带》, 1981年等等。 虽然在短短60年间我国对巴以问题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例如“关于以色列政治的研究,重工党而轻利库德;重民族与宗教冲突而忽略社会阶层的政治角色与经济、社会地位”[2],对巴以问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始终不清,立场不能紧随国际形势变化,研究所依原理单一等等。但相信随着中国的国家影响力不断走向中东,随着社会各界对巴以问题的重视不断增强,随着国内学者与中东及西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交流的不断增进,我国的相关研究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以色列崛起之谜

以色列崛起之谜[阅读:3783] 以色列崛起之谜 读报参考 2007年2月中 ——选自《经济观察报》2007年1月八日,特别报道 1、现状:历史只有58年,人口不足700万,面积不足中国的三十分之一,贫瘠的自然资源,除了沙子之外一无所有,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但却能迅速从农业国家转变为现代化国家,实现人均GDP1800美元的经济奇迹,完成从“农业立国”到“科技立国”的成功转型,在世界经济论坛国家排名中遥遥领先。 2、从宗教圣殿到科技圣殿 (1)以色列在高科技领域的成就: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巨大挑战的网络电话VOIP技术;ICQ;提升无限计算功能的奔腾和讯驰芯片;丰富网络运用的Comverse语音邮件……(2)摩托罗拉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手机;退役军人发明维护网络安全的防火墙;新型计算机语言Java。 (3)欧美国科技公司的首脑评价说,以色列拥有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因为以色列一无所有,没有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小,有一半以上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以色列人开发国民的头脑,对教育进行惊人的投资。 3、鼓励创新制度的安排 (1)以色列的经济政治取向,是私有化、市场化、法制化。 (2)以色列的技术创新,得益于政府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法制环境,自1950年代末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私人和外资投资高科技的专门法律。 (3)以色列的技术创新,还得益于政府垄断枷锁的砸碎,私有化历史进程的加速。例如,06年,以色列通信巨头Bezeq耗时六年终于私有化改革成功。 (4)以色列的技术创新,得益于风险投资制度。政府设立专门的风险基金,打破创业者初期的资金瓶颈,如果成功的话收益归个人所有,损失了由政府承担。不过,政府只会给创业者一次机会。(灾害法高科技园区,一个只有三个人的技术公司,正试图为中国人既不损害欧美知识产权又能便宜地使用欧美游戏软件,提供技术支持。) (5)良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90年代,从前苏联移民来约100万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他们给以色列带来的价值约150亿元。 (6)以色列还是一个鼓励思想创新的国度。他们鼓励思想多元化、倡导思想独立和自由。 4、软实力 (1) 软实力,包括文化的感召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关系中的结盟能力、利用现有国际组织的能力等要素。 (2) 犹太文化2000年来对“一个神、一本书、一种信仰”的忠诚,最终孕育成“四海一家”的“犹太一体观”。1948年建国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回家,今天的犹太人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种族,而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四海一家”的文化观,鼓励以色列之外的犹太人重返故土,鼓励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捍卫故土、热爱祖国,这也促使了以色列的经济腾飞。 (3) 以色列的崛起,乃至于富国都离不开美国人,两国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亲昵。作为一本记录犹太人思想体系的书,《圣经》对世界有巨大的贡献,并且也影响了美国的立国先贤。 以上是摘要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在何处 金融1402 吴芳琴1406070435 2013年6月27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发表演讲,宣布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王毅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以及“突出互利共赢”“追求公平正义”“弘扬中华文化”“提供公共产品”“倡导新型义利观”“承担国际责任”等一系列新提法,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大国外交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新理念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大国外交”,另一个是“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意味着,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要体现其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气度和作为,要有大的国际担当,要负起大的国际责任,要做出大的国际贡献,包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提供更多优质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特色”更为看重。王毅外长认为,“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 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 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中国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 所以中国在进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会存在不少突出的特点: 其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我国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二望一”,中国已站到国际舞台的中央,各种世界事务往往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有能力也有意志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发挥更大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塑造周边和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并非只重视“对大国的外交”,其实质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理念、做法和模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涵盖刚果、特多、文莱、蒙古等小国,反映的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待小国之道,这本身就具有中国特色。 其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别于历史上及当今一些大国的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精髓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其中,“共赢”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的外交理念。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自己不搞也反对别人搞我赢你输、赢者通吃,展现了我国开放、包容、合作的大国姿态。 其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还面临许多牵制和挑战。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部力量对我国战略防范和牵制的增加,二者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我国日益增长的力量还不足以使我们完全得心应手地应对日益增加的国

以色列外交+特色分析

以色列的外交特色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姓名:张路 学号:0111121049

以色列外交特色分析 如今的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强国,这与以色列在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一国外交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受不同的国际局势和地区局势的影响, 情况有所不同。以色列自建国以来,从自身利益出发,审时度势,全方面发展与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谋求最有利于其国家安全、和平和发展。 (一)以美以关系为重心 1948年以色列刚建国,就遭到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围堵,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以色列为了能够在阿拉伯世界里生存下来和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可,外交政策主要是围绕着两个主要目的展开的。为了获得美苏两个大国的支持,以色列并未选择“一边倒”,身处中东地区的以色列想要“两边都不得罪”,以谋求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保护、经济支援和政治支持。 50年代后,美苏争霸愈演愈烈,以色列想要身处中东地区却保持中立,尤其对于一个没有军事、经济实力的刚建立不久的小国来说,是不现实的。况且,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经济几乎就要崩溃,国家重建,安置移民和军火开销需要大笔资金,而此时的以色列一贫如洗。以色列想寻求国外资金,以色列知道苏联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原因是不愿意出资援助别国的。事实证明,苏联确实拒绝了以色列的资金支援请求。49年,美国向以色列提供贷款,这对于以色列来说,就像雪中送炭。50年,美、英、法三国发表的《美、英、法三国宣言》,决心以武力维护中东地区稳定,实则是对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侵占阿拉伯国家领土表示默认,以色列因此对此宣言表示欢迎。此时,可看出以色列外交政策已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苏联与以色列关系逐渐破裂。 冷战时期,以色列的“弃苏选美”外交政策,一方面与苏联对外政策有关,更重要的,与以色列国家利益相关。以色列追求的是国家的安全和强大, 强调的是民族利益而不是制度或者意识形态。即使从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来说,以色列也是倾西方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以色列的政治制度是选择了西方政体中典型的制度——三权分立制和议会制。以色列选择站在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从历史发展来看,对以色列来说是正确明智的。冷战时期,以色列与西欧、非洲以及“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让以色列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承认。在美国的援助下,以色列从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已成为中东地区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直到今日,美国依然是以色列历届政府的外交重心。 然而,虽然美以关系冠之“特殊同盟关系”,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也的确很好,但以色列也绝对不是对美国唯命是从。两国外交关系是由两国相互选择的结果,美国与以色列两国的利益诉求不完全一样。以色列对美国来说是美国在中东的一颗棋子,美国对以色列来说可以为其提供安全保证。相互的需求使得这种特殊同盟关系得以维系。以色列需要美国的保护,但却不愿意过度依赖美国的保护。以色列在不触动美国底线的前提下,开展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一个例子就是以色列向外国出口武器。尤其是以色列向中国出售尖端武器更是遭到宣传“中国威胁论”的美国强烈批评。也许这与犹太民族历史经历有关,以色列的民族性格中,有种很强的不安全感,所以以色列要求自己要强大起来,而不是被动的依附于别的国家。另一方面,犹太民族有一种优越感,也许这与犹太教有关,《圣经》中,先知摩西教导犹太人,说他们是上帝钟爱的选民,正式因为犹太教的缘故,犹太民族有中优越感。犹太民族在处理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中,这种优越感也多少有所体现。

浅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内涵

浅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内涵 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目前正在热播,作为外交战线的一员,观看此片,倍感鼓舞。这部专题片勾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框架,展现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宏伟实践,也反映世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的积极回应。 这部专题片在振奋人心的同时,也为学界思考和探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深刻思想内涵提供了契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开始形成体系,也成为外交实践的指导原则。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国际责任观和国家利益观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思想内涵,突出表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外交理念。 中国的世界秩序观以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立足点、以维护国际秩序总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推动新型国际关系为着力点。联合国体制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当今世界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增强联合国的权威,维护联合国体系的制度,也就是维护世界基本秩序的总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对现行国际制度不谋求另起炉灶,主张对不能有效维护秩序的制度和机制进行合理的改革、完善和补充。中国外交着力于推动建立和平合作的新

型国际关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支持以多边主义为基本的秩序运行机制,强调改变霸权和强权政治等传统国际政治中不合理的成分,主张不同文化和价值的多元融合、互学互鉴。只有在一个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环境里,世界秩序的持久稳定才能够真正得以保证。 中国的国际责任观以公平、平等、正义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关切发展中国家利益为重点、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中国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准则,坚定支持发展中国家正当诉求和合理利益,以正确义利观为指导方针,对周边国家提出“亲、诚、惠、容”、对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的关系原则。“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中国倡议,表现了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大国意识,也展示了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特别关注。当今世界遭遇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乃至种族主义严峻挑战,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坚定不移地支持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国家利益观是以捍卫主权、安全、发展三大国家核心利益为重心的三位一体综合安全思想。中国提出主权、安全、发展为国家核心利益,申明中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中国国家利益观的形态以政治安全为前提,保障

战后以色列的建国过程

试论述战后以色列建国的过程。 二战结束后,从欧洲各地的集中营里解放出大量的犹太难民。欧洲各国不愿接收这些难民,因此,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压力。美国不断地要求增加犹太人的移民配额,而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在通过暴力手段对英国当局施压,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犹太一方则要求放宽移民。阿拉伯人对犹太定居点实施恐怖袭击,而犹太人炸路断桥,处死英国官员,以阻止英国当局对非法犹太移民的追捕。最终,英国政府决定甩掉巴勒斯坦这个烫手的山芋。1947年4 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 2/3强,只得到43%的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土地,阿拉伯人不干。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Transjordan)(后改称约旦)发誓灭掉以色列,并且对以色列不宣而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 从1948 年5月起,阿拉伯联盟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烧杀抢劫,对新生的以色列国展开了反面的灭亡战争。开始,埃及在巴勒斯坦南部攻下了部分领土,继而外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以色列人死伤过半,军队几乎全部被歼,妇女,儿童,老人都开始以身相拼。但是由于阿拉伯各国彼此心怀鬼胎、内部争权争地,面和心不和,很快进攻就停了下来。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成功地实现了4周的停火。此时,大批欧洲尤太人纷纷赶往以色列,带着家产,妻儿,意图以生命保卫新以色列,抱着以死相守的信念蜂拥至以色列,随着在7月停火结束,以色列开始反击,。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48年底。以色列在次年1月的凌厉攻势包围并歼灭了几乎全部的埃及的军队,迫使阿军接受停火(1949年1月7日)。 1949 年7月阿、以签署了停战协议,但并没有实现和平。由于战乱,大约40万巴勒斯坦难民逃离以色列,滞留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边境的难民营中,由于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他们,而以色列基于在战争中,这些人做为阿军的同盟,与以色列作过战,也拒绝接受他们,这些人成为日后阿、以冲突的重要原因。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英支持阿拉伯联盟,而苏联却支持以色列,这与后来几次战争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战后,阿拉伯国家对军事上的失败,备感失望和耻辱,叙利亚、约旦、埃及等国先后出现了政治动荡和权力交替,使阿拉伯国家的地缘政治出现全新的格局。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 从1949到1956年,联合国监督执行阿、以停火,推迟了冲突的到来。在这期间,各国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美国、英国和法国支持以色列,而苏联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Abdal Nasser)将苏伊士运河占领,并且没收了运河所有者(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人)的财产,并驱赶他们,英、法为此与以色列结盟对抗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空军和陆军,在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与入侵的埃及军队暴发战斗。同时,英、法也介入了战争。 11月6日,在美、苏的支持下,联合国调停双方停火。这时,以色列已经占领了加沙地带和通往亚喀巴湾的入海口。但在1957年,以色列将加沙地带交由联合国管辖。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整个1960年代,阿、以边境冲突不断。叙利亚训练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对以色列实行恐怖袭击,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与约旦和叙利亚结成联盟,放言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消失。1967年5月,纳赛尔要求联合国部队从埃及完全撤出,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