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观生态规划_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一、西南喀斯特山区的范围与重点区域1.范围与地位我国喀斯特山区,又称岩溶地区,裸露和浅覆盖型共137万km2,约占全国面积的1/7,加上埋藏型的估计达20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

其中,西南地区包括黔、滇、桂、川、渝、湘西、鄂西等地42.62万km2,占全国岩溶面积的31.15%,是全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一片,而且又是纯碳酸盐岩分布最集中之区,占全国的69.83%,即近70%的纯碳酸盐岩分布于西南地区。

夹层(以纯碳酸盐岩为主,夹有少数非碳酸盐岩层)占全国的33.4%,互层(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交替出露)占8.56%,间层(以非碳酸盐为主,间有少许碳酸盐岩)占27.17%.西南地区岩溶中,纯岩溶与夹层面积为73.81%,是岩溶区治理难度最大与最集中的区域。

2.黔、滇、桂三省是西南岩溶面积最集中的地区。

岩溶区域面积贵州为12.96万km2,云南11.09万km2,广西8.01万km2,四川、重庆1.56万km2,分别占各省面积的73.71%,28.14%,34.08%和2.73%。

把石灰岩山地面积在30%以上的县划为岩溶县,贵州70个县,云南62个县,广西44个县,四川35个县市。

此外湘西有11个县,鄂西8个县,粤北2个县,浙西8个县共计240个县市,其中最集中分布区域为黔、滇、桂三省区域180个县32.06万km2,占全国岩溶面的23.4%。

我国对岩溶地区的研究与治理,将首先注重黔、滇、桂三省区的岩溶问题。

3.贵州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岩溶省。

表10-1 黔、滇、桂岩溶难度分级县数省区岩溶面积占县、(市、区)土地面积比例% 30-70%的>30 30-50 50-70 >70计贵州12 4 9 57 70云南55 31 21 10 62广西18 15 10 19 44总计85 50 40 86 176贵州是三省中岩溶总面积最大,比例最大的省,73.71%为岩溶区,总县数中岩溶县占85.36%,岩溶比例大于70%的县数贵州有57个县市,占三省同一等级的66.28%。

带教案: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及旅游资源开发

带教案: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及旅游资源开发

带教案: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及旅游资源开发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被称为“天然博物馆”的地方,这里拥有着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喀斯特地貌就是西南地区最为著名的地貌类型之一。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地质过程,这种地貌类型在全球范围内也很少见。

由于其独特性和壮丽景色,喀斯特地貌也成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地貌特征、地质过程,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探讨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是指在石灰岩、石膏、盐等溶质岩层内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被分布在喀斯特山脉等地区。

这种地貌主要的特征是岩溶和岩溶地形。

岩溶是指溶蚀过程,石灰石溶解时,溶液周围超过一定浓度后,就会开始出现晶体生成,在巨大的溶蚀力的作用下,不断侵蚀岩石,形成一个个洞穴和地下河流,形成石灰岩洞、溶洞和石灰岩峰林等地貌,岩溶地形包括岩溶台地、漏斗状岩溶地貌、塔状喀斯特地貌等。

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丰富的岩溶景观。

岩溶洞、石灰岩针、石灰岩柱、地下河、天坑等景观形象优美。

2.高耸的岩峰和深邃的峡谷。

岩峰和峡谷交替分布,构成壮观的风景线。

3.奇特的地貌形态。

石林、石海和岩溶平原等奇特的地貌形态与许多珍稀动植物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4.丰富的水文环境。

河溪流域内海拔差异大,形成了壮观的飞瀑和温泉,使得水文环境极其丰富。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质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地质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石灰岩等溶蚀岩层主要是由海洋动物的残骸和古生物群落的堆积物等构成的。

后,受到地壳活动、水的作用和地下溶蚀的影响,其中的钙质物质变得更加脆弱和孔隙化,形成了岩溶。

此外,降雨导致的表层侵蚀又助推了溶洞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惊人的地质变化,这些岩溶地形得到了完美的发展。

同时,全球性气候变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喀斯特地表形态的形成。

三、喀斯特地貌的旅游资源开发喀斯特地貌得到了很大的赏识,许多旅游资源开发商也看中了这个地盘。

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

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

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

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密切相关,以下是其关系的分析:1.喀斯特地貌提供了理想的地形条件:喀斯特地区的地表地形多样,由洞穴、峡谷、溶洞等特殊地貌构成,这些地形特点为立体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洞穴和溶洞可用于建设垂直农场或蔬菜温室,而峡谷和丘陵地则可用于梯田种植和林业。

2.地形起伏促进了多样化的农业种植:喀斯特地区的地形起伏是有利于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的。

对于坡地和山地,可以采用梯田种植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并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对于峡谷和低洼地区,可以利用其特殊的湿润生境条件进行水稻或其他水生植物的种植。

3.地质构造为水资源提供基础:喀斯特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溶蚀作用导致了复杂的地下水系统。

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地下水,可以为立体生态农业提供稳定的水源供应。

地下水的利用还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养鱼养殖等农业活动。

4.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协同发展: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为其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机会。

在立体生态农业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种植多样性的作物或农作物与畜牧业相结合。

同时,在农业活动中也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避免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其地貌密切相关。

地形提供了不同类型农业种植的场所,地质构造为水资源供应提供了基础,生物多样性为农业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机会。

在实施立体生态农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和利用地貌特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

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

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与保护对策研究西南地区的山地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引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物理环境,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威胁和破坏。

本文将探讨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评估,同时提出一些保护对策。

西南地区的山地生态环境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开采、土地利用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山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了解和评估这一脆弱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要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物理特征进行评估。

这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

地形因素直接影响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概率。

气候因素如降水和温度对植被生长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水文因素则决定了水资源的供给和分配。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初步了解到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其次,要考虑人类活动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扩张和过度开发给山地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压力。

例如,大规模的清理和开垦土地、非法砍伐和盗采自然资源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评估人类活动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脆弱性的程度。

另外,要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要性。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

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等因素,这些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成为保护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为了应对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保护对策。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管和实施。

制定并执行相关的环保法律和政策,打击非法砍伐、盗采和污染行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避免大规模的开发和破坏。

同时,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土地的压力。

此外,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

为那些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提供合理的补偿和奖励,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 挑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 的协同发展。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对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路径和具 体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对于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和规划。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 的旅游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
提高科技含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05
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的策略 与建议
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总结词
多元化农业发展
详细描述
根据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发展多元 化的农业模式,如种植特色农作物、发展畜牧业和渔业 等,以增加农业经济的产值和附加值。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
详细描述
利用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景观、生物 多样性等,开发具有独特性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吸引更 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总结词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详细描述
结合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打造具 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
总结词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资源状况分析
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 林、矿产、动植物等。
此外,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 源,如煤、铁、铜等,但开发利用程度也较低。
其中,森林资源是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优势资 源之一,但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 受到保护措施不足和过度开发的影响,一些珍稀 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

问题研究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问题研究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标题: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策略研究西南地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然而,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探讨提升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发展现状是前提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是一个生态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和初级加工为主,缺乏高附加值产业;市场空间有限,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资源开发过度,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二、找准问题症结是关键制约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科技创新不足,产业升级缓慢;市场化进程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三、制定有效策略是重点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1、加强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限制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加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快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环境,鼓励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福祉,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四、落实政策支持是保障为了有效实施上述策略,政府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和民众对政策的认知和了解,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经济发展。

五、总结与建议综上所述,提升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困难与对策思考-----以黔南州为例

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困难与对策思考-----以黔南州为例

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困难与对策思考-----以黔南州为例摘要:喀斯特地区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如何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有效开发和利用山地资源,成为当今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章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具有矿产资源储量大、旅游资源丰富等诸多优势和面临的农民素质低、生产经营方式单一等主要困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喀斯特地区山地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山地经济;优势;困难;对策过去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一对矛盾的词语,很多地区经济搞活了,发展上去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但是环境质量却日益下降,也就是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了经济,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反过头来治理环境问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是走的这条发展路子。

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改变这种模式,要注重经济与环保的共同发展,千万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贵州的地形地貌大部分都是喀斯特,该种地貌最鲜明的缺陷就在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所以水土流失、石漠化情况十分普遍,并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贵州省整体经济的滞后。

[1]因此对于贵州省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不破坏环境,坚持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州为例,研究了目前黔南州发展山区经济的优势,比如黔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分析制约黔南州经济发展的困难,如环境脆弱及破坏严重等,从大力宣传环保教育知识、发展特色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及发展科技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黔南州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喀斯特地区发展山地经济的优势(一)区位交通优势独特黔南州处在大岭南和大西南两大地理区域的关键节点,存在着东通沪浙、南到两广、西接云南、北达西北的特殊位置优势, [2]是西南地区到达华南、岭南的重要通道,并且也是直通沿海的距离最短的通路。

当下,从黔南贯穿而过的贵广高铁、沪昆高铁、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形成了连通西南、西北与华南、岭南的大动脉;厦蓉高速、兰海高速、沪昆高速等高速路网的连通,使黔南高速交通优势大增;内河航运可直通长江、珠江两条黄金水道;荔波机场开通贵阳、广州等地航班,这些交通优势对黔南的水稻、茶叶、火龙果、刺梨等优势产业的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特的交通优势为农副产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浅谈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以某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为例

浅谈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以某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为例

浅谈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以某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为例摘要:景观设计在当今的旅游景观建设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阶段,旅游化已成为衡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千点一面”已成为旅游景观建设中的普遍问题。

在此前提下,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造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旅游景观建模的角度来看,旅游景观设计不但要能够符合因地制宜的设计要求,同时,旅游景观所形成的价值也要能够渗透到现有的旅游景观建设中。

基于此,本文以某山地旅游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景观设计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景观设计;旅游景观;规划;重要性当前,随着旅游业外币收入的增加,政府和企业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现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现有的旅游计划和景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当前的绝大部分旅游计划均可基于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的导向作用,同时,基于城市规划与经济规划,其中包括标准的不明确和内容缺乏新意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景观,生态和艺术等方面就存在诸如短缺之类的问题。

中国出现了许多这种旅游景观在规划方面的问题,其中大多数反映出缺乏对实际旅游需求的关注。

例如,只能从远处看着进口的草原,而不能在附近玩耍,使它失去了旅游体验娱乐的能力,间接阻碍了旅游产业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通过规划设计,创造一个优化,舒适的环境,为旅游业带来独特的吸引力,并要求其要能够在规划的区域之内创造出最优化的旅游生态环境,兼具实用与艺术景观效果。

一、旅游景观设计的特点(一)地域性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也是其最为凸显的特征。

特定的旅游景观规划以及设计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环境,而且每一个特定的规划与设计均有着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区域特征源于当地环境的长期经验。

对于某些运营,旅游景观规划和设计必须植根于当地环境。

根据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并与自然过程协调,制定计划和进行设计。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奇特的地方,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引发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地质、水文和生物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

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地貌,其中包含了许多特征,如溶洞、地下河流、石林等。

而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则是全国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

那么,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地下水的存在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地壳上覆盖的岩层常常具有不同的溶解能力,当雨水渗入地下河流时,会与其中的溶解性物质发生反应,导致地下河的形成。

地下河在长期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大量的喀斯特地表地貌,如溶洞和喀斯特泉等。

此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

中国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和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众多。

断裂带的存在会促进岩石溶解和侵蚀,从而形成喀斯特地貌。

除了地质和水文因素,生物活动也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喀斯特地区都存在着复杂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洞穴生物、石灰岩植被等。

这些生物通过不同的生物活动,如植物的根系穿透岩石,洞穴生物的排泄物等,进一步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随着中国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喀斯特地貌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过度的开发和人为的破坏导致了喀斯特地表地貌的消失和破碎化。

同时,环境污染和非法采矿等问题也给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损害。

为了保护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独特价值和生态系统,许多保护措施已经采取。

首先,建立保护区是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例如,贵州黄果树、广西世界自然遗产等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保护了地表地貌的完整性,还保护了其中丰富的生物资源。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对于更好地保护喀斯特地区也至关重要。

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

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

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是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具有浓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和珍贵的生物资源。

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对于喀斯特山地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植被类型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植被类型众多,可大致分为草地、灌木林和森林三类。

1.草地草地是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

草地的覆盖率较高,且种类繁多。

优势植物有羊草、箭竹草、麦盖草等。

草地的地下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山地生态平衡。

2.灌木林灌木林与草地相似,也是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的重要植被类型之一。

以野生黄桷、白刺、野芒等为代表的灌木林优势植物,能够适应干旱、寒冷等恶劣的天气条件,保护土壤、增加土地覆盖率。

3.森林多年生木本植物等组成的树木林地亦极为重要,该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但种类相对较少。

以马尾松、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代表的针叶林,在有效保护山地水源、防风保护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生态环境不同植被类型对于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草地虽能够有效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山地生态平衡,但由于耐旱性差,草场秸秆不易归还土地,产生不良后果。

灌木林生态环境稳定,丰富了物种的多样性,但所占面积过小,作用有限。

森林生态环境最优,有助于保护山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是重要的森林资源。

但因森林面积相对较小,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资源受到了较大的威胁。

三、植被与生态问题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的植被分布不均,有的地区草地过度开发,导致草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有的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下,生态环境单一。

目前,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已经启动。

相关部门着手推动森林种植和保护以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开展,旨在提升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的生态环境品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未来展望黄土高原地区喀斯特山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经济、文化枢纽地区之一,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是保护该区生态环境、振兴区域经济的前提。

喀斯特地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喀斯特地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喀斯特地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喀斯特地区是指岩溶地貌区域,常见于石灰岩等岩层,由于石灰岩的化学性质可溶,风化后易于发生岩溶作用,使地表呈现出一系列奇特的地貌景观,如溶洞、天坑、峡谷等。

这些独特的地貌景观及其背后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成为喀斯特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喀斯特地区的旅游资源逐渐受到了破坏和污染,尤其是对于这些灰岩岩溶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干扰特别严重,如石漠化、森林砍伐、旅游开发等。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喀斯特地区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及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本课题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对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其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旅游现状等方面的资料搜集和数据统计。

(2)针对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开展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包括景区规划、交通规划、旅游配套设施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3)针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研究,包括土壤改良、水源补给、植被恢复等方面的内容。

2. 研究方法(1)采用实地调查和样本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喀斯特地区的资源、环境和旅游现状进行详细的情况调查和数据分析。

(2)利用GIS技术,综合地分析喀斯特地区的景观、水文、土壤及人文历史等信息,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支撑。

(3)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喀斯特地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先进经验进行案例分析,为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预期成果与意义1. 预期成果(1)建立完善的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数据库,为喀斯特地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依据和支持。

2012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规划设计论文-获奖结果揭晓

2012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规划设计论文-获奖结果揭晓

指导老师:胡希军 12.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作者:门超玲 获奖作品:基于 ASLA 获奖作品分析的美国当代城市公园研究 指导老师:杨滨章 1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严 莉 获奖作品:大学城景观设计导则编制研究 指导老师:彭重华 1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庹星婧 获奖作品: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指导老师:沈守云 15. 浙江农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 作者:乐振华 获奖作品:绍兴古桥遗产构成与保护研究 指导老师:王欣 16.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李谡 获奖作品:基于 CVM 评价法的绿道可达性分析研究--以成都市锦江 198 绿道为例 指导老师:鲁琳 1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王 丽 获奖作品:云龙示范区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构建研究 指导老师:彭重华 18.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姚青 获奖作品:基于郁闭度的近自然式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 指导老师:唐晓岚 19.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作者:沈丹丹 获奖作品:热带山地旅游度假村项目策划与景观设计研究 指导老师:李敏 2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王彦君 获奖作品:长沙当代楼盘景观艺术的符号学解读 指导老师:廖秋林 21.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作者:王娟娟 获奖作品:滨州市主城区绿地系统景观格局研究 指导老师:张纵 22.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作者:苏毅 获奖作品:珠三角地区郊野型游憩绿道建设实践研究
指导老师:邱巧玲 3. 广西大学林学院 作者:张猛 获奖作品:南宁市部分街道景观设计评价 指导老师:林倩 4.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作者:林妙玲 获奖作品:城市园林绿地中声境的应用研究 指导老师:古德泉 5.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丁蕾 获奖作品:基于景观基础设施理论的南京市交通环岛调查研究 指导老师:杨锐 6. 上海交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 作者:郑思婕 获奖作品:上海曹杨新村改造设计初探 --经济体制演变对空间格局的影响 指导老师:李惠军 7.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作者:刘美 获奖作品:基于"斑块"理论的哈尔滨市老城区绿地保护研究 指导老师:杨滨章 8.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 作者:高颖 获奖作品:南京市鼓楼区开放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指导老师:张帆 9.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保剑 获奖作品:景观重塑城市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微环境--以南京先锋书店为例 指导老师:杨锐 10.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黄薛春 获奖作品:住宅小区的绿色生态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村小区为例 指导老师:郭苏明 11.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任新宇 获奖作品:基于城市文化资源配置与表达的带状绿地规划设计方法初探--以南京明城墙 带状公园为例 指导老师:费文君 12.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周瑜 获奖作品:城市公园布局分析与优化策略--以南京明城墙内公园绿地为例 指导老师:徐振 13.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作者:武涵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一、引言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独特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一,其特有的石灰岩溶洞和溶洞地貌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因此,研究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及问题1. 喀斯特地区的特点喀斯特地区是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质地貌,在全球分布广泛,具有高原多峰、坑穴、地下水等特点。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蕴藏量丰富,是地表水形成的重要水源,也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活动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开垦和改造。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喀斯特地区大量土地被开垦和改造,导致大量石灰岩土壤氧化、膨胀、液化等问题,进而引发土地沉降、滑坡等自然灾害。

(2)生产、生活污染。

喀斯特地区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采矿、产业制造等活动不仅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还会产生工业废弃物、废气、废水等,使地表水及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

(3)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

喀斯特地区的独特地貌成为了旅游业的重点研究对象,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如乱采乱挖、乱搭乱建、乱倒垃圾等恶性问题的不断发生。

(4)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

喀斯特地区较为脆弱,气候变化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干旱、高温、暴雨等灾害频发,进一步加重了其生态环境承受压力。

三、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与原则1.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该强调生态保护理念,注重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建设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立足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尊重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健康的生态环境。

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喀斯特地区是指由喀斯特地貌所构成的地区,喀斯特地貌是指由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以岩溶作用和溶蚀作用为主要特征,其地质构造特殊,地貌形态独特。

喀斯特地区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

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构造使其对环境的敏感性较高,一旦遭受人类活动的破坏,恢复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应采取措施保护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限制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工业项目,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管理模式,以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

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于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许多地方依赖地下水供水。

然而,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形成地下水塌陷,严重影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应加强对地下水的管理和监测,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同时鼓励节水措施的实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

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也会影响游客的体验。

因此,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加强生态保护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推动旅游业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

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应加强对喀斯特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教育活动,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才,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只有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资料一 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
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较薄
山峰环绕着洼地,山峰坡度陡耕地和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洼地。
喀斯特地貌多山地,地表崎岖,对外交通不便
多可溶性岩石,易受侵蚀,给铁路、公路、水库等工程建设带来安全 隐患,增加建设成本。
1.了解喀斯特峰丛山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自然条件:山多、水少、土少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不便、人口分散
拓展 喀斯特峰丛山地的超级工程
中国天眼
幸福源水库大桥
宜万铁路大桥
清水河大桥
贵广高铁
合那高速 贵昆高铁北盘江大桥
宜万铁路与高速交汇 北盘江大桥
贡水河大桥
课堂总结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 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
水平
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 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重建 对策和建议
人为原因: 人口增多,毁林开荒,陡坡
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了 严重的水土流失。
喀斯特石漠化景观图
2.喀斯特峰丛山地为什么既旱又涝?
多旱灾的原因: ①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容易渗漏,不易储存水 ②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
多涝灾的原因: ①山地多,坡度陡,土层薄 ②人口增多,山区开垦耕地,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差 ③降雨时雨水易快速向洼地处汇集 ④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在洼地
2.导致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自然因素
地貌:山峰坡度陡,土层薄 水文: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耕地不易存水,雨时 涝,晴时旱 岩性:多可溶性岩石(石灰岩),易受侵蚀。
1.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自然原因: (1)地形崎岖,山峰坡度陡 (2)土层薄 (3)降水集中,多暴雨源自资料二 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重建
科研人员在广西典型喀斯特峰丛山 地开展了生态重建试验。在水土保持方 面采取工程、林草、农艺等措施,实现 土地整理,保水蓄水。例如,立体生态 农业模式既考虑地貌结构,又考虑生态 与农业经济发展,还注意保持水土和涵 养水源,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对一些居 住分散或者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实施 异地生态移民。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西南喀斯特地貌是指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

它以地下溶蚀发育为特征,由溶蚀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地下空洞、地下河流、岩溶峰林、地下石钟乳、盆地和塌陷坑等特征。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对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行深入了解。

首先,需要深入研究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气候、水文、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以及地上地下水迁移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古地貌、地貌发育历史以及沉积物特征等的研究,揭示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

其次,需要开展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因此保护西南喀斯特地貌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组成、生物地理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可以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需要探讨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可持续利用方式。

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开展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方式。

然而,必须注意旅游开发对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免破坏喀斯特地貌的自然美景和生态平衡。

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探索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西南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工作。

保护西南喀斯特地貌需要加强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地下溶蚀过程的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地貌景观,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恢复。

同时,加强对喀斯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规划,有助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景观演化与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开展生态环境研究,探讨可持续利用方式,并加强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南喀斯特地貌资源,维护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拥有广阔的喀斯特地貌,这是由于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石灰岩溶蚀,形成了众多的溶洞、地下河和地下河。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对于喀斯特地貌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形成的。

在西南地区,石灰岩是主要的岩石类型,而石灰岩溶蚀性质良好,易于被水侵蚀。

当地下水与石灰岩中的碳酸盐反应时,产生二氧化碳,并将其带走。

这导致石灰岩的溶解,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在喀斯特地貌中,地下溶蚀造成的地下洞穴是一大特色。

然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喀斯特地区有很多河流和湖泊,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地下水。

由于石灰岩含有许多气孔和裂缝,导致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很快,水资源补给不足。

因此,当地下水被过度开采时,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喀斯特地区的河流和湖泊干涸或减少,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贫瘠,很难被耕种。

石灰岩溶蚀后,土壤中的养分会随之流失,导致土地肥力的下降。

因此,当地的农民面临种植困难,这对于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为了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一些措施可以采取。

首先,需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

限制地下水开采量和改善灌溉方式,以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其次,需要加强对土壤保护的措施。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和土壤保护措施,减少土壤的侵蚀和养分流失。

最后,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喀斯特地貌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喀斯特地貌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对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的研究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独特的地貌景观,但也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与治理策略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与治理策略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与治理策略在美丽的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土地荒漠化是指土地由非沙质土壤转变为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本文将从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治理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等。

西南喀斯特地区气候多样,但总体上以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水分供给不足,导致植被生长十分困难。

地形多变,地势起伏,存在大量裸露的岩石和土壤,水分易于流失,使得土地容易遭受水土流失的破坏,进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程度。

人为因素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过度放牧都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采矿活动对土地造成了破坏,导致大片土壤暴露在外,水分流失加剧。

过度放牧使植被严重破坏,无法恢复,加速了土地沙漠化进程。

此外,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使用也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水资源是喀斯特地区至关重要的资源,然而,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已造成水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程度。

针对土地荒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策略。

首先是恢复和保护植被。

植被是土地固结和持水的重要因素,是保护土地不受侵蚀的重要手段。

通过植树造林、草种播种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土地的温度,改善土壤质地,减缓土壤侵蚀速度。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避免它们过度破坏植被,从而维护土地生态平衡。

其次,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水是喀斯特地区的宝贵资源,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

通过推行节水型农业,减少灌溉用水量,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完善水资源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了解水资源的状况,制定应对策略,避免水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严禁乱采滥挖,避免破坏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加大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力度。

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生态保护策略——以十渡风景名胜区为例

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生态保护策略——以十渡风景名胜区为例

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生态保护策略——以十渡风景名胜区为例作者:刘雪野郭佳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5期刘雪野郭佳(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20)摘要:以十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具体分析了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关植被恢复与河漫滩改造方案,希望能为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生态保护1 风景区生态系统现状分析1.1 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退化风景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次为拒马河谷地。

山体部分可耕地少,土壤贫瘠,土壤层薄,土壤具有粘性高、持水能力低、易板结,利用率不高。

风景区林木生长较差,种类单一,植被覆盖度较低,仅为50%。

1.2 易旱易涝、水文动态变化幅度大喀斯特地貌地区地形起伏变化大,石多土少,地面地下连通条件好,易旱易涝、水文动态变化幅度大,局部小气候差异显著,生态平衡和环境状态十分脆弱。

1.3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根据1995年与2004年拒马河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对比,有半数原有物种消失。

综上,风景区是典型北方喀斯特地貌,生态系统基底脆弱,人为干扰剧烈,河道固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开山采石留下大片迹地、山羊放养造成植被受损、拒马河水质恶化、缺水等情况比较严重。

生态的退化对区域整体安全、旅游经济发展是重大隐患。

2 生态修复原则2.1 生态化原则恢复健康的生态格局为基础,拒马河治理为重点。

依照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健康的生态景观,梳理出原有流域水系,开展全流域治理与植被系统恢复。

2.2 景观化原则构建景观美学与生态健康的和谐。

将游览线路设计与拒马河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形成水陆立体交通方式与河滩地恢复、净水湿地设置向交融的景观。

2.3 动态化原则生态过程与生态格局的互作。

拒马河河水涨落与河漫滩治理、净水湿地结合,发挥自然的力量净水水质,调蓄洪水,减少人工维护的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01-19;改回日期:2000-06-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98902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571006)资助。

作者简介:张惠远(1969-),男(汉族),新疆伊犁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博士后。

199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

1999年6月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7月开始博士后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景观规划等方向的研究。

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山地景观生态规划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张惠远1, 王仰麟2(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 100871; 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综合目前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碎裂化的景观特征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贫困落后的山区社会经济状况,利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景观整体格局优化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山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途径。

其中如何将维护山地景观整体生态质量与水土流失的防治相结合,以及如何将贫困落后的山区社会经济状况纳入规划方案的确定之中,是本研究力图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

关键词:山地景观;生态规划;喀斯特中图分类号:P901;P642.25 文献标识码:A以水土流失为主要形式的土地退化是我国广大山区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因而有关山地环境问题的研究多围绕水土流失的防治来展开。

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在于地表覆盖向不利于水土保持的方向转化,如耕地过垦、林地减少和退化、草场过牧等。

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土地退化的本质体现不仅在于某些地表覆盖类型的退化,更重要的是景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退化,从而导致景观整体生态质量下降,如水循环不畅、生物多样性降低、珍稀动植物资源丧失,以及抗干扰(包括人为和自然干扰)能力的降低等。

这些问题往往又与相对过剩的人类需求,尤其是土地资源需求相伴生,更造成了规划管理的难度。

西南喀斯特山地区,地面破碎,土壤瘠薄,土地资源匮乏,是我国由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极为严重的地区[1,2]。

由于长期处于十分封闭的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科技文化落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3]。

在这种自然条件恶劣和社会经济落后的双重压力下,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越来越难以摆脱。

为此,需要针对以喀斯特山地为代表的山地区所特有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寻求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的实践途径,以维护山地景观的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土地利用调整为核心的景观生态规划是完成上述任务的基本途径。

但以往的有关研究中对景观利用中的生态过程,尤其是水平生态过程重视不够[4],缺乏维护景观整体生态质量与防治水土流失相结合的山地景观生态规划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5],为合理规划山地景观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选择喀斯特山地为示范区,进行山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探索。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收集与处理经实地考察与资料分析,我们选择位于贵州省中西部的普定县一个乡级地域(坪上乡)作为研究样18卷5期445~452页2000年10月山 地 学 报JO UR NAL OF M OU N T AI N SCIENCE Vol.18,No.5pp445~452Oct.,2000文章编号:1008-2786(2000)05-0445-08区。

该样区国土总面积107.9km 2,地貌类型以低中山山地和低中山丘陵为主,以岩溶丘陵、峰林、峰丛等典型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山地丘陵约占土地面积的80%以上。

人类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形成自然与农业景观共存的景观类型。

地貌特征与景观类型均具典型的喀斯特山地特征。

考虑到当地土地普查资料的短缺,本研究以T M 影像数据作为基本资料来源,收集了景观样区1990年代中期(1997-09)1∀5万T M 影像数据。

数据来源为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地面站。

通过实验分析,选取T M 4、T M 3、T M 2三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为基本数据源。

为辅助图像的景观单元分类分析并弥补遥感景像中所存在的 同物异谱!和 同谱异物!等问题,本研究还收集了研究区1∀1万地形图和研究区1∀5万地形图;研究区1992年1∀5万土地利用图及其它土地普查资料。

数据来源分别是贵州省测绘局和贵州省普定县统计局。

基于景观样区地形图和遥感影象资料,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形成样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和几何配准后的景观单元分类图(处理过程及检验详见文献[6])。

1.2 规划方法景观利用在 垂直!方向不适宜的匹配(如陡坡垦殖)和在 水平!方向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如景观碎裂化),构成喀斯特山地景观退化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景观综合规划关注的焦点。

而且,探索将垂直方向的资源匹配与水平方向的格局优化综合考虑,以及如何将在欧美发展起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及模式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的规划途径,也是目前国内景观生态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7,8]。

综合已有各种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4,9~11],采用适宜性评价和格局优化相结合的综合规划方法进行喀斯特山地退化景观的生态规划,实现的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

其中,适宜性评价主要考虑景观利用的 垂向!匹配,通过多个限制因子量化图层的空间叠加,实现景观资源的 适地适用!;格局优化主要关注景观单元在空间分配上的生态合理性,本文将借助G IS 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依据运筹学中的最小耗费原理,通过景观功能分区和生态廊道的构建,以及关键地段的识别等环节来实现。

图1 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框架Fig.1 The technology framew ork of ecologi cal landscape planning2 喀斯特山地规划实践2.1 目标分析在喀斯特山地区,为防治水土流失,不仅需要保护现有的以林地为主的自然植被以涵养水源、调节局地气候,更有必要大面积增加植被,尤其在那些裸石裸土分布和陡坡开垦地带。

但为满足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基本的农田需要保护,有些非宜农地和陡耕地也迫于人口压力而必须保留。

同446 山 地 学 报18卷时,为维护景观整体生态的良性发展,并将其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协调起来,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也只能是在极有限地调整或增加自然植被面积的条件下,主要通过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增强自然栖息地间的生态联通程度,使景观维持在一个较高质量的生态水平之上。

这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哪些土地应用来发展自然植被?哪些耕地应立即退耕还林?哪些非宜农地可通过一定工程或生物措施开发利用?如何构建生态廊道,使它能最大限度地避开人类干扰,并起到维持景观的生态连续性和缓解水土流失的双重生态作用?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发展自然植被(这里以林地为主要形式)为手段,通过下述规划步骤进行喀斯特山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尝试。

2.2 适宜性评价在喀斯特山地区,地形和地表覆盖类型是影响景观分异和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它们不仅控制着土壤发育、水文状况的分异,以及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还决定着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

如从山地到沟谷盆地常形成缓坡旱耕地-低丘、岗台园地-山地有林地这样的随地势呈带型层叠分布的土地利用配置。

为识别发展林地的关键地段,本文以高程、坡度和覆盖类型为指标对景观样区进行发展林地的适宜性评价。

评价原则主要考虑如下4条:#高海拔的山地较低海拔地区及沟谷地带具有较高发展林地的优先级(即较高的适宜性或较低的阻力);∃随坡度的增大,发展林地的优先级增加;%现有林地和陡坡荒地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应作为发展林地的优先地段;&缓坡耕地,尤其是低海拔地区的缓坡耕地,应作为基本农田加以保护。

景观样区的海拔高程主要集中在1100m~1700m 。

其中沟谷洼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m 以下,主要集镇基本位于海拔1400m 以下的高程范围。

耕地也集中在1200m ~1400m 。

以此为依据并考虑地貌组合的完整性,这里按高程将景观分为:>1600m 、1400m~1600m 和<1400m 三级;根据地方的坡度分级标准,将坡度分为:<10∋、10∋~15∋、15∋~25∋、25∋~35∋、>35∋五级;覆盖类型以前述景观分类为基础,将其中荒草地与裸石裸土地合并为荒地,参加评价的有灌丛、林地、水体、草地、荒地、旱地、水田和建设用地8类。

评价采用空间叠置法。

首先依据前述评价因子和分级标准,基于景观样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分别生成景观高程分级图和坡度分级图;坡度分级图与景观分类图进行叠加,生成40种以坡度和类型两项指标标识的空间单元;基于前述原则,按发展林地的优先程度分别对这40种单元进行差别分析和类型归并、排序,得到按优先级排序的15种空间单元(优先级越低,其发展林地的阻力越小);将合并后的图层与高程分级图以乘积的形式进行叠加,得到以发展林地的相对优先级为属性的空间单元,以此优先级系数作为各评价单元的阻力参数,形成以栅格方式(栅格大小为30m (30m)存储的景观阻力表面(图略)。

2.3 景观功能分区以往对景观的功能划分中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不仅在各功能区段的空间定位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对于各区段的空间范围、形态及其间的边界等都难以给出明确而合理的界定。

这里提出如下途径对景观进行功能划分。

2.3.1 确定景观生态保护的 核心区!山地景观中,那些山高坡陡的地段,常常是周围地区地表地下水系的发源地,又为水土流失的易发多发地带,是景观中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关键地段。

而且,这些地段多难以开发利用,具备进一步发展自然植被的空间条件。

同时,由于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小,这些地段的自然植被保存相对较好,并且拥有丰富的本地物种和稀有物种,是景观中物种流动的主要 源!和 汇!。

对这些地段自然植被的保护将会对景观整体的水循环和其它物质(如野生动植物)流动产生关键作用。

为此,本文以高程、集镇和农耕地集中分布地带的距离、土地覆盖类型为指标,同时考虑地貌组合等其它因素,利用GIS 中的空间扩散和叠加技术,确定那些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且面积相对较大的现存林地斑块作为景观生态保护的 核心区!,作为进一步发展自然植被的 源地!。

2.3.2 生成景观耗费表面基于上述通过适宜性评价得到的景观阻力表面,借助IDRISI 软件,采用公式[4]4475期张惠远,王仰麟:山地景观生态规划 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C l =M in (D k (R k )(l =1,2,)),n ; k =1,2)),m ),计算景观中从 源地!到每一个景观单元的最小耗费值,形成景观耗费表面如图2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