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同步备课教案

《金色的鱼钩》同步备课教案
《金色的鱼钩》同步备课教案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红军长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图片)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教师根据需要适时出示长征资料(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徒步行走了三百六十七天,纵横十一个省。翻过了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山脉终年积雪。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击溃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行程两万五千里,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地到达陕西北部的革命根据地。红军有出发时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

2.在长征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经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感人的故事——揭示课题:15* 金色的鱼钩3.板书课题。

说明:故事讲述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通过图片和列举数据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1)读通课文,注意读准多音字。

和(huò)面作(zuó)料勉强(qiǎng)嚼(jiáo)着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难度的借助提示)

课文主要讲述了()尽心尽力地照顾()过草地,而不惜()的事。

板书:老班长三个病号照顾

(3)用“——”画出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2.交流汇报。

媒体出示: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说明:略读课文中的初读,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条缕分析,只要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即可。

三、研读课文

过渡: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让我们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从刻画老班长人物的语句中找到令你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点感悟。

说明: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习得阅读方法。

2.交流:

(1)关注人物外貌,初知老班长形象。

(媒体出示)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从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中你可以想到些什么?

(2)关注人物言行,感悟老班长心灵。

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抓住老班长的“嚼”和“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有什么联系?

指导朗读。

②“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媒体出示)联系上下文想象省略的内容: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老班长;翻了不知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老班长;当他艰难地摸着一棵一棵的野菜时,他总是想:。

指导朗读。

③“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从老班长的笑容中你看到的是一位怎样的老班长。

指导朗读

④“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抓住“浪费”引导:真的是浪费吗?为什么?从“浪费”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

指导朗读

3.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小结:“长满红锈的鱼钩”记录着老班长英勇里程,闪烁着的是老班长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说明:略读课文有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够面面俱到,但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的部分。粗中有细,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和言行,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潜入文中特别传神的字词、特别精彩的语言深处,在读中体会老班长的伟大精神品质。

4.为什么课文以《金色鱼钩》为题?

板书:怀念金子般的心灵

小结:我们怀念老班长,我们永远铭记老班长闪烁着金子般光辉的心灵。

四、复习巩固

(媒体出示)

1.比一比,再组词。

搪()衰()棵()竿()碗()挨()

塘()哀()颗()秆()婉()唉()

糖()衷()稞()杆()蜿()埃()

2.再次深情地去读一读令自己感动的语段,以此来表达对老班长的怀念。

五、拓展作业

(媒体出示)

1.小练笔:走出了草地,我们把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送到了革命烈士博物馆,并写了一段话。

2.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长征故事

《马背上的小红军》。

收集有关长征或先烈的革命故事,举办一次革命故事会。

说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书籍、资料,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

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

外貌:苍老虚弱

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言行:硬咽草根鱼骨头

夜里钓鱼、摸野菜

金子般的心灵命令战士喝鱼汤

奄奄一息让鱼汤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 同类项与移项 课时 本学期 第课时 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教学流程师生活动 时 间 复备标注 一、引入新课: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 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二、自学思考: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多少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多少台题目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课件出示问 题1: 教师引导, 启发学生找 出相等关系 并列出相应 代数式,从 而得出方程 教师点拨进 5 分 钟 15 分 钟 7 分 钟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三、知识应用: 例1.解方程7x—+3x—=--15×4--6×3 四、课堂达标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2.补充练习.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一步对此题 进行巩固,培 养学生归纳 概括的能力 解答过程按 课本,可由 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 多名学生板 演 10 分 钟 6 分 钟 2 分 钟

《金色的鱼钩》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学习课文第1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2.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保护三个小病员过草地。) 3.把刻画老班长外貌的句子画出来。读后说一说从老班长的外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 4、你感觉老班长怎样?(饱经风霜,和蔼可亲) 5.齐读课文第1段。 小结段意:写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老班长接受 了保护三个小病员的任务。 学习第2段。 默读这一段。 思考:这一段写了老班长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怎样?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这一段先讲了老班长钓鱼、在讲老班长自己从来不吃鱼,最后讲老班长鼓励病号喝鱼汤。从“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

整夜地不合拢眼”,可以看出老班长担心着我们的身体,心情沉重,这反映了老班长高度的责任感,他担心病号走不出草地,完不成党 交给的任务。 其他如:“总能”“我觉得好象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老班长看看我们吃完……沉重极了”都能说明老班长的精神感人至深。 小结第2段段意:写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 学习课文第3段。 读第三段,思考:这段讲老班长怎样了,为什么会这样?从这段 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老班长牺牲了,这实际上是他一天又一天的劳累、忍饥挨饿的必然结果,在他生命垂危时,仍然不肯喝鱼汤,而在他倒下去之前,“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在他 临牺牲的时候还说“没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这 是多么感人的精神。 学习课文第4段。 齐读第4段。 1."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 身的衣兜里。"小梁为什么要这样做?(联系上下文体会小梁当时的感情。)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 光芒!"?(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钩鱼给他们吃的,让他们维持生 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 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 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 永远向者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小结第 4段段意:写小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一、教学目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完成版二次备课表格式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

四、诵读感悟。(用时:8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学了本 诗,你有何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 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尝试有感情 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结合插图的直观展示,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熟读并背诵《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两首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能从诗中描绘的场景中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意思,从中感受诗人的心情。 课前准备课件,范读录音。(教师)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用时:5分钟) 1.复习背诵《绝句》。 2.板书诗题:惠崇春江晚 景。 3.介绍作者苏轼。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惠崇 春江晚景》。 1.背诵《绝句》。 2.交流收集到的苏 轼的相关资料。 3.听范读录音,熟 读古诗,注意“惠、崇” 二字的读音和写法。

二、理解诗意,感受美景。(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将诗歌读正确、 流利,认记生字“惠、崇、芦、 芽、短”。教师指导书写。 2.教师出示前两句诗和相 应插图,指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 物,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3.再读诗句,感受诗句所描 绘的美景。 1.学生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自读古诗,把古 诗读通顺。熟记诗中5 个生字的写法及笔顺。 2.诵读前两句诗, 结合课件出示的插图理 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感 受意境。 3.抓住关键字词, 诵读理解后两句诗的意 思。 4.朗读全诗,感受 美景,体会作者的心情。 三、自读古诗,明意悟情。(用时:15分钟) 1.板书诗题,引导解题。指 导学生自读古诗,认记诗中的生 字。 2.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描 绘了什么景色?写出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 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理解 字词意思,引导学生交流:这两 句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 4.出示后两句诗,思考:这 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 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学生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读古诗,认记诗 中的生字。 2.学生思考回答问 题。 古诗描写了春末夏 初时宁静的景色,写出 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悦 的心情。 3.读前两句诗,理 解字词和诗句意思,交 流回答问题。 首句点明了游览的 时间是梅子黄时,第二 句点明了此行的路线。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高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doc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此类型的方程。 2. 能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3. 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会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等式性质: 2、解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二、感悟新知: 观察方程(2),(3), 与前面所学的方程相比出现了什么?你们组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解方程: (1) 3x 1 (2x 3) (2) 3x 1 (2x 2 2 3) (3) 3x 1 (2x 2 3 3) 归纳:在去分母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小试牛刀:1、将方程x 1 两边乘6,得_______ 2 x 3 2 2 、将方程3x 1 x 4 5 1两边乘___,得到 5(3 x1) 4( x 1) 。

三、小组合作,巩固新知: 数学接力赛(将下列方程中的分母去掉): 轻松尝试(1)5a 8 17 4 (2) 5 3x 3 5x 2 3 (3)x(4) 2 2x 3 2 3 2x 2 x 3 3 巩固提高 x 1 x 1 (1) 2 4 1 1 (2)x x 1 3 2 6 x 3 2x 1 (3) 3 2 3 (4) 1 3 x 7 x 17 4 5 能力提升 2x 1 10x 1 2x 1 (1) 1 (2) 3 6 4 3x 1 3x 2 2x 2 2 10 5 3 四、小组展示 解方程:3x 5 2x 2 3 1 x 3 3x 4 ,15 5 y 1 2 y y 五、再次挑战: 5 2 六、你能当小老师吗?改错: 3x 1 4x 2 解方程: 1 2 5 解: 15x 5 8x 4 1 这样解,对吗? 15x 8x 4 1 5 7x 8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本文是关于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过程 一、题解,领略思想内容 1“金色”是什么意思? 2(轻声朗读)把和题目相关的句子写出来。 3说说本文记叙一件什么事? 4(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抓住关键,问得中肯,富有启发性〕 生:因为老班长曾用这个鱼钩救过三位小战士的生命,而自己却牺牲在河边。 生:鱼钩上有老班长的血汗,看到它,仿佛看到了老班长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心。 生:“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看到它,仿佛又见到了老班长。 生:这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精神永放光芒。 二、绘形,激发思想感情 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老班长的内心世界的? 生: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描写来揭示的。 (从课文中画出老班长外表的句子) 〔既动脑又动手,紧扣课文,由表及里。〕 (出示小黑板)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问得妙!一石投水……〕 生:因为在长征途中,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战斗生活。 生:说明在长征路上老班长为革命十分操劳。 生:“满脸的皱纹”足以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生:“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生:从老班长这些外貌,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金子般的内心世界。 生:对,看到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答得好!一问数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突出老班长的形象。〕 师:老班长这种崇高的品质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 〔抓住不放,步步深入。〕 生:从他的行动表现出来。他是“一棵一棵地摸着”找野菜来和青稞面当饭吃的。 生:他挖草根,想尽办法做鱼钩钓鱼。 生:他翻了很多草皮,才能找到鱼饵。 生:他那么苍老,还为三位小战士洗衣裳。 师: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行动,让我们体会到老班长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忠诚。(出示小黑板)“合不拢眼、喜出望外、收敛笑容、露出笑意”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为什么这样描写? 生: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老班长的神情的。 生:“合不拢眼”这个词可以看出老班长整夜睡不着。 生:面对“饥饿威胁”,眼看三位伤员一天天瘦下去,老班长焦急不安。 生:“喜出望外”是写一个偶然机会,老班长发现一条鱼跃出水面时的高兴劲儿。 生:“收敛笑容”是当老班长不吃鱼汤的秘密被发现后,伤员端着鱼汤,怎么也“送不到嘴”,老班长见后的神情。 生:这个词说明老班长很生气。 生:说明他既严肃又耐心。 生:看到战士们吃完了鱼汤,老班长才“露出笑意”。 生:说明他把伤员的健康作为一件快乐事。 生:这些词语看出老班长为伤员的虚弱、饥困而担忧,为小战士能得到一点营养而高兴。 生:说明老班长一心牵挂的是三个小战士。 生:老班长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说明他一心挂念的是党的委托,是革命事业。

排列(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1.2.1 排 列 (第二课时) 2010-5-6 第六节 高二(3)教室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排列数公式;熟悉并掌握一些分析和解决排列问题的基本方法; 能运用已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排列的概念, 熟练掌握排列数公式,分析和解决排列问题的基本方法,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 教学难点:分析和解决排列问题的基本方法,对于有约束条件排列问题的解答 三、 教学方法分析: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既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也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还常需要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这两个原理贯穿排列、组合学习过程的始终.搞好排列、组合问题的教学从这两个原理入手带有根本性. 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 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 排列的应用题是本节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 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问题的内涵领悟其中体现出来的顺序.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可以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12n N m m m =+++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一步有1m 种不同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过程,能用去括号、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方程,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括号前是负号的处理 教学设计 一、回顾 1.解下列方程: (1)-2x=4;(2)-x=-2; (3)4x=-1 2 (4) 1 2 x=4; (5)5x-2=8i;(6)5+2x=4x. 2.去括号的法则是什么?移项应注意什么? 第1题的前4个题学生口答,后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探究交流 1.观察:以下是我们前面遇到的方程(投影几个前面所出现的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3)未知数的次数是1.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 二、探究交流 总结:具有以上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应用: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1)31 42 x=;(2)3x-2;(3)2+y=1-3y; (4)112 1 753 x x-=-;(5)5x2-3x+1=0;(6) 2 1 x- =5.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作适当的讨论. 独立求解后再相互交流. 学生体会方法的不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点予以分析观察是否具备以上特点.2.例题讲解 解方程:(1)-2(x-1)=4;(2)3(x-2)+1=x-(2x—1). 方程(1)怎样求解? 教师点评,有两种解法: 解法1:先去括号,再移项,系数化为1. 解法2:方程两边先同时除以-2,再移项,合并同类项. 可让学生口述步骤的完成过程. 方程(2)的解答:3(x-2)+1=x-(2x-1), 解:去括号得:3x-6+1=x-2x+1, 即:3x-5=-x+1, 移项得:3x+x=1+5, 4x=6, 系数化为1得:x=3 2 .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板书解方程的过程,同时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去括号时易错处.3.判断正误 下面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不对,应怎样改正? 2(x+3)-5(1-x)=3(x-1), 2x-5x-3x=-3+5-3, -6x=-1, x=1 6 . 学生先独立解答,后交流自主纠错.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点评. 4.知识拓展 解方程:3x-[3(x+1)-(x+4)]=1. 教师巡回指导:可以先去中括号,再去小括号;也可以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三、巩固 1.解方程:(1)5(x+2)=2(5x-1);

语文《金色的鱼钩》详细教案

语文《金色的鱼钩》详细教案 本文的内容是真实的,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金色的鱼钩》详细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一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 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 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 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 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 分段.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 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 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 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 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 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3 (4) 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 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课文第三段. 2. 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 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 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初中英语教案课程模板

初中英语教案课程模板(总4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Teaching Plan Student: The students of Grade 9 Teaching Content: Go for it, students’book of grade 9. Unit 1, the title is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Section B, 3a, 3b, 3c. Teaching hour: One class hour Teaching plan: I. Teaching Aims: 1. Learn and master new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2.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in English about how to study English very well. 3. Develop the students speaking and writing ability. II. Teaching Main Points: 1. Improve the students’ speaking and writing ability. 2. Master some phrases and some sentence patterns. III.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Phrases: first of all, later on, laugh at, take notes 2. Sentence Patterns: Sb. be afraid to do sth.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支持二次备课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正方形、长 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进行教学,为以 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梳理回顾 老师拿出积木,要求学生分组搭建积木。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 在学生活动后,制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应的让其他学生找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引导认识长方形。 1.摸一摸 摸一摸长方形积木,观察。 2.画一画 动手绘画长方形。 3.比一比 学生分组比较各自所画的长方形并相互评价。老师拿出各式各样的长方形,并总结长方形的特点。 三、自主认识正方形 1.谈话启发方法。 请学生们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的方法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 2.学生活动,教师在一旁观察指导 3.交流后概括正方形的特点。 四、放手认识圆形 要求学生们遵循以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认识圆形,认识后每一小组排除代表来向同学们介绍圆形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平成下面的图形吗?(教师出

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们自己试着照样子去拼,拼出三角形和长方形时要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拼成平行四边形,由教师介绍名称。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主要是在学生学习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象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与形状相关的图形)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流程一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纸的每一步变化,从面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常安一中曲章华一、教材分析 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现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代数方程的基础,是研究数学的基本工具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存在大量的问题涉及数学关系的分析,这为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本节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两个:一是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这一过程中蕴涵的模型化的思想,即:建模思想;另一是解方程的过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个别的题目的具体解题过程,而应关注对以上思想方法的渗透和领会,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从课程标准看,在前面学段中已经有关于简单方程的内容,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即对于方程的认识经历了入门阶段,

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这些基本的、朴素的认知为进一步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本节的在前面的学习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即对一元一次方程作更系统更深入的讨论,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要比以前学习的问题复杂些,更强调模型化思想的渗透,对方程的解法的讨论要更注重算理,更强调创设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实际问题找相等关系系列一元一次方程,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方程中的化归思想,会用合并同类项解“ax+bx=c”型方程,进一步认识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学难点: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探究

金色的鱼钩公开课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要人物 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 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出示课文中对老班长的描写: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 明确:外貌描写 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

些疑问? 故事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 4、回顾自主学习的方法:文章读薄、重点读厚、主题读透 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将文本读薄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 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结: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以老班长的外貌为主线,将重点读厚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 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①大家读一读,发现了什么?是啊,一个快四十的人怎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呢? ②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③小结:可想而知,在长征途中他必定是饱经风霜,多么平凡朴素的一位红军战士啊!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①看到的老班长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请你给大家解释解释。 ②是的,饥饿正一步步的向他们逼近!如果找不到食物,大家将有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大草原。(图片理解困境) ③如果再找不到食物,他们也将长眠于此,你说,老班长还能睡得着吗?他们能甘心放弃吗?多少人在等着他们走出草地?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用去括号法解方程. 教学难点: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的正确使用. 学情分析由于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是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所以上节课学生接触到的方程形式相对简单,不足以代表方程的一般类型,因此本节课内容的发展应在学生的意料之中,过渡会比较自然.不过学生掌握去括号法则的情况参差不齐,特别是括号前是“-”的就更容易搞错,需要认真复习。 教学目标 1.会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2.领悟解方程是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 3.进一步体会同一方程有多种解决方法,渗透整体化一的数学思想.4.通过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开篇继续采用复习导入,新课部分则是设计了“初步探究——深入探究——掌握方法”的层层递进环节,配以问题串的引导,使学生的目标学习自然完成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同时把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在练中学,学中练,既巩固了以往所学,又教会学生如何学以致用,而不孤立某一个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设计说明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去括号法解方程,因此课前的复习内容里必须有去括号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回忆熟悉这个知识.另外,移项也是解方程的重要步骤之一,又是上节课的

新学内容,在此一并复习. 1.去括号: (1)2(x+3)=__________; (2)-3(2y+3)=__________; (3)-(6b-12a)=__________; (4)-[-(-a)-3]=__________. 答案:(1)2x+6 (2)-6y-9 (3)-2b+4a (4)-a+3 2. 利用移项法则解下列方程: (1)2-y=-11;(2)3x+3=2x+7. 答案:(1)y=13;(2)x=4. 教学说明建议两个练习做题之前,先分别让学生叙述去括号法则及移项法则的内容.复习题1的四个小题包括了括号前带“+”“-”,带系数及多重括号的类型,第(4)题较易出错,需要让学生注意去括号的顺序及每次去括号时每项是否变号.复习题2的两个方程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移项要变号这个关键,操作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由组长负责批改反馈即可. 二、讲授新课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步骤,先是从贴近生活的引例中提取新类型的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化”,再将其与第一课时的方程比较不同,发展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及强化差异意识,到最后借助例题,掌握去括号解方程的方法,把学生思维性、实践性的训练融为一体. 1.情境引入,初步探究引例:(配合投影显示)小明家来客人了,爸爸给了小明20元钱,让他买1听果奶和4听可乐.从商店回来后,小明交给爸爸3元钱.如果我们知道1听可乐比1听果奶多0.5元,能不能求出1听果奶是多少钱呢?设臵问题串: (1)小明买东西共用去多少元? (2)如何用未知数x表示1听果奶或者1听可乐的价钱?

美术六册电子教案二次备课-小陀螺转呀转

教学内容小陀螺转呀转课时第 1 节共 1 节 授课时间 课程标准【设计应用】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学习设计制作纸陀螺及能进行简单的装饰。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使用自己制作的纸陀螺的活动,培养对美术设计制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巧妙选用各种材料制作有创意的陀螺。。教学难点制作时,陀螺面与陀螺轴的连接。 教学准备(学生)卡纸(或硬纸板)、彩纸(或相应的材料)、双面胶、纸杯、小棒(铅笔或筷子)等制作陀螺的材料及必要的工具 (教师)陀螺、多媒体课件。 初步教学活动设计练习设计意图二次备课 一、动画引入,激起学习兴趣 1、小朋友,熊伯伯的“陀螺收藏室”今天开放啦,为了庆祝, 他给我们带来一件精美的小礼物,我们一起打开来看看吧。 (播放课件) 2、在这份礼物(动画片《陀螺战士》)里面都看到哪些陀螺? 3、教师出示纸陀螺,提问:“老师手里的玩具叫什么?是怎么玩的?” 4、请学生玩转纸陀螺。 5、板书课题:小陀螺,转呀转。 二、欣赏古今陀螺 1、现在我们就跟着小动物去熊伯伯的“陀螺收藏室”瞧瞧吧! 2、熊伯伯介绍陀螺,讲解陀螺的历史演变故事。 【翻看教科书第34页,书中介绍了哪些陀螺?你喜欢哪种陀螺?为什么?】 3、教师提问:你知道陀螺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学生交流后,教师介绍陀螺的历史:从我国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了石制的陀螺。可见,陀螺在我国最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实物欣赏可以让 学生更加清晰地 感受纸陀螺的形 态,通过玩转纸陀 螺进一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并 自然引入课题。 充分利用教科书, 通过教科书中的 各种陀螺,使学生 对陀螺有更多的 了解。 通过教师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陀螺 的历史,知道陀螺 是中国的传统玩 课件呈现中 国画《古代 风俗之打陀 螺》,这幅画 表现了古代 的儿童玩陀 螺的情景, 你知道陀螺 的历史有多 久?

初中七年级数学:3.3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3.3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3.3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in one variabl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步骤,并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讨论、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容易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去分母法则的正确运用。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解方程:(1);(2)2(x-2)-(4x-1)=3(1-x) 2、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 3、(只列不解)为改善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某村积极植树造林,原计划每天植树60棵,实际每天植树80棵,结果比预计时间提前4天完成植树任务,则计划植树_____ 棵。(二)学生自学p99--100根据等式性质,方程两边同乘以,

得即得不含分母的方程:4x-3x=960 x=960 像这样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去掉分数的分母的变形过程叫做。依据是(三)例题:例1 解方程:解:去分母,得依据去括号,得依据移项,得依据 合并同类项,得依据系数化为1,得依据注意:1)、分数线具有2)、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以(即不要漏乘)讨论:小明是个“小马虎”下面是他做的题目,我们看看对不对?如果不对,请帮他改正。(1)方程去分母,得(2)方程去分母,得(3)方程去分母,得(4)方程去分母,得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能归纳小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1.依据;2.依据;3.依据;4.化成的形式;依据;5.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得到方程的解; 依据; 练一练:见p101练习解下列方程:(1)(2) (3)思考:如何求方程 小明的解法:解:去百分号,得同学看看有没有异议? 四、小结: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以及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五、课堂检测: 1、去分母时,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乘以各个分母的_____,从而去掉分母,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不要漏乘,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注意含分母的项约去分母分子必须加括号,由于分数线具有

《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请你读课文后想一想,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明确: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明确: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的眼里布满了红丝,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板书:照顾、三病号 1/ 眉头拧成了疙瘩 2/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明确: 1/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2/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四次: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学英语备课大师共篇.doc

★小学英语备课大师_共10篇 范文一: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备课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备课 1、学习教学大纲和分年级要求,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切实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制订教学计划,超前备课一周。 2、备课时要按照教学目标,恰当处理和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抓住要点。 3、根据教学大纲和分年级要求,进行单元(章节)备课,明确每一课教学目标和课时分目标,明确知识点和德育渗透点,两者有机结合渗透。 4、认真备好教学语言,设计好讲解语言,评析语言,过渡语言和小结(总结)语言,语言要规范,术语要正确,导语要自然。 5、科学设计教学结构、环节、教法与学法、板书计划。 6、精心组织(设计)练习作业,要注意坡度与难度,作业量要适当、合理,练习要分散在每一课中。 7、写好教案及课后随笔(每学期至少5篇),积累教学资料,总结教学经验。 英语课堂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形式。要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必须认真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根据“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紧扣教学目的,组织好教学。任课教师不得随意调课、改课、停课。具体要求如下: 一、教学技巧 1、教法的选择——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2、课堂的调控——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用多变的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的规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大纲要求。

对教材处理深浅合适、重点突出,渗透美育、德育情感,面向全体,注意关心后进生。 4、反馈的原理——及时发现情况,耐心诱导,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消除学生心理影响,灵活掌握知识。 5、训练的设计——形式多变,坡度适当,拓展适量,提倡当堂练习当堂巩固。 6、效果的显示——教学目标达成,学法指导重视。思想教育到位,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课堂气氛活跃。 二、情态要求: 1、仪表——穿着整洁大方,举止端庄、文明。不坐着或靠着讲台上课。 2、语言——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课,语言亲切、生动、形象。 3、情感——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景。 4、书写——规范清楚,注意笔顺,讲究板书设计。 5、作风——准时上课,不早退,不拖堂,尊重学生个性,发扬教学民主。 三、纪律要求 1.严格按课表上课,不擅自调课。调课必须有教导处通知或征得教导处同意。 2.保证每位学生参加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到专课专用。严禁利用活动类课程或拓展型课程为学生补差。 3.预备铃响,必须进入教室巡视,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进入上课状态,上课铃响之后准时上课。 4.对随班就读的困难学生要尽可能地多加关注,让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5.课间严禁擅自离开教室,按时下课不早放,凡因教师工作疏忽而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一切后果由任课教师自负。 6.不讽刺挖苦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