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刘备永安托孤时的用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年刘备xxxx 时的用意
文/人生过客
章武三年 ,也就是公元二二三年 ,先主于永安病危 ,召诸葛亮嘱以后事 ,曰:
“君才十倍于曹丕 ,必能安国 ,终成大事 ,若吾子可辅 ,;辅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 。


此话一出 ,对于刘备的用意 ,自来即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 在此我也想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愚以为 ,欲知其人意 ,必先识其人 ,因为一个做什么样的事儿往往取决于他个人的性格 ,尤其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更能体现这一点,刘备也是一样。

那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应该说,刘备是个很精明 ,很理性的人 ,他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洞察时局 ,人之本性 ,并能做出较理性的选择 ,并且他还知道收买人心。

比如说他能在寄居曹操之下时能装做安心种菜 ,见袁绍要败 ,及时抽身 ,见危就跑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而且 ,当时的刘备正处在夷陵惨败后不久 ,已由战前的野心勃勃,不可一世 ,冷却到此时的头脑情醒 ,他做事会更加理性。

刘备是清醒的 ,他清醒的看透了当时的时局 ,他所处的时代 ,正是军阀争战的混乱时期 ,蜀国虽已建国 ,但北有远强于他的魏,东有不弱于他的吴,蜀国绝非稳如泰山,夷陵之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明 .在这样的形势下,蜀国要想生存,刘氏要想无忧,想靠所谓的天规国法,那只不过是异想天开 ,痴人说梦而已,曹丕篡汉,自己大刀片建国,吴马背上称帝就是最好的证明。

靠什么?还得靠大刀片 , 大刀片又是由人掌握的 ,还得靠收买人心 ,刘备就是靠这起家的 ,可以说是成功的法宝 ,从感情上讲 ,他对此应该是深有感情,深信不疑的 ,从理性上讲 ,他自己也明白 , 不管自己愿不意 ,自己死后必须得有能人辅佐自己的继承人 ,而且这个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一 ,和刘氏私交甚厚 ,最起码是认为比较靠得住的人,有感情基
础 ,篡汉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

二为人正直 ,不太可能有不轨意图。

,文能 xx,xx 邦。

在这时的蜀国 ,符合这些条件的还有谁呢 ?只有诸葛亮 ,也就是
说 ,不管他愿不意,只能托孤于诸葛亮 ,既然如此,那一方面就要小心考察 ,二还要用心收买其心为此 ,精明的刘备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采取了以下几个办法 :
一 ,立刘禅。

刘禅是个尽人皆知的大饭桶 ,对此,精明的刘备 ,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刘备有三个儿子 ,也并不是非刘禅不可 ,之所以立他 ,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
一 ,刘禅再怎么聪明 ,也精明不过诸葛亮 ,有文韬武略的诸葛亮 ,刘禅用不着太聪明 ,两个都很精明的人有时更不好处,主子太精明 ,诸葛亮就会先为自身安危考虑,办事心有怯心 ,处理不好 ,就会君臣弄僵 ,那样更不好 ,诸葛亮更易有二心 ,如有二心 ,刘禅搞不过诸葛亮 ,而傻乎乎的人更易哄人 ,招人喜欢。

二 ,刘禅虽然无能 ,但身为长子,太子 ,他的上台名正言顺 ,这样一来可使想篡位的人没了借口 ,二来也使正直的诸葛亮从感情上愿意接受 ,也使他办事更为理直气壮 ,并且为他立了个榜样 ,我依法办事 ,你也得依法办事。

二,用心拉拢,既然不得不托孤于他,也想托孤于他,那再在他面前表现得犹犹豫豫 ,疑神疑鬼的 ,反而更不好 ,倒不如于脆开诚布公,坦诚相见 ,就是装也得装出来,还要装得象,所以刘备才在托孤时说了上面的话,就是想再最后拉拢一下,你看,我对你可谓真心 ,放全心,你该怎么办呢?诸葛亮为人正直 ,这样反而更能激发他为刘氏效力的热情 ,可能他会这样想 :
“看,当初陛下三顾茅庐去请我 ,这是多大的面子呀 ! 此后虽有过一些隔阂 ,但人和人想处 ,在所难免 ,现在临终这么诚肯的首先托孤于我 ,可见我在陛下心中的地位,这要是载入史册 ,后世不知会有多少人
羡慕我呢 ! 我再不好干 ,别人会怎么说我呀,我得加把劲儿 ,好好干,名垂表史 ,万古留芳 ,以前的怨气 ,不满,甚至不轨之心千万不能再表现出来 ,让后世骂我 ,我得好好干 ,名垂表史 ,多好啊 !。

”这可不是我小人之心,事实上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而且从心理学上讲 ,人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反叛心理 ,只是个做多做
少 ,,别人看没看出来 ,计划有没有实施而已 ,可能以前诸葛亮就考虑过 :
“当初你刘备落魄之时是我保着你渡过的难关 ,可后来人一多了,你小子就把我甩在一边了 ,你只想称霸一方 ,做土皇帝 ,根本就不想恢复汉室了 ,,看来只有伺机夺权 ,由我取而代之 ,才能实现我的梦想,现在刘备战败身亡 ,正是个大好机会 ,应马上实施我的夺权计划。

”可现在一看 ,陛下心里还是有我的 ,我应该尽忠报效 ,,再说现在也用不着夺权了 ,我是托孤大臣 ,有权]刘禅傻乎乎的 ,我一手遮天,不用篡位也能实现我的梦想,何必让别人骂,后人说呀!以前制定的计划没有必要再实施了,相反,我还要尽忠守节,即使不能恢复汉室,后人也无话可说,还得赞扬我的忠心,何乐而不为呢?。


可能此时的刘备还有更深层的用意,万一诸葛亮日后变心,篡位,也希望以此感化诸葛亮,希望其念此旧情,能较好的安置刘氏家族。

三,小心试探。

虽然下了决定,但刘备还是不会太放心的,因为人心难测,在利益面前人往往会抛情忘义 ,忘恩负义,谁又能保证诸葛亮永不变心呢?还是再最后试试为好,于是刘备在说那段话表示贴心的同时,也想再最后试探一下诸葛亮的想法,如果诸葛亮听后喜形于色,甚至哪怕只是面露喜色或沉默不语,那就说明诸葛亮是想这么办的,这时刘备一定正密切观察诸着葛亮的反应,一但发现不妙,刘备很有可能性会临机而变,拿出他的率二套方案。

对其中“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的意思,现在在史学界还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说如果刘禅不成
器 ,诸葛亮可自行让其下台 ,再从他的其他两个儿子中选取一个好的 ,值得辅的,即此处的取 ,做选取之意。

另一种说法是说如果刘禅不成
器 ,则刘备允许废掉刘禅,诸葛亮自立为王 ,即此处的取 ,做取而代之之意。

对两种解释 ,我比较赞同后者,因为刘备说这话是为了拉扰诸葛亮 ,收买其心 ,同时也想最后试探一下诸葛亮,所以他说话会比较大
气 ,观察诸葛亮的反应 ,虽然从感情上说这话是违心的。

所以我认为,刘备在当时对诸葛亮决非毫无顾虑,他说上面那样的话,一来想拉拢诸葛亮,二来想再最后试探一下。

当然,诸葛亮跟随刘备多年,一直算是忠心耿耿,其间还立过大功,此时的刘备对诸葛亮也并不是一点真感情都没有,只是我觉得其间利用的成份会更多一些,要知道,刘备为人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绝非善办起事儿来理性会远重于感情,尤其是在当时那种恶劣的环境中,在事关刘氏家族生死安危的大事上。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欢迎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