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pdf

合集下载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6.明显的区域性 .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受气候、土壤、地形地 貌等自然生态因子影响形成区域性外,还 要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形 成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如“低投入农业生态系统”与“高投入农 业生态系统”、“集约农业生态系统”与 “粗放农业生态系统”等,是根据人类的 投入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划分的。
2.净生产力高的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总生产力低于相应地带的 自然生态系统,但其净生产力却高于自然 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多数是按照人 的意愿(高产、优质、高效等)配置而来,加 上科学管理的作用,使其中优势种的可食 部分或可用部分不断发展,物质循环与能 量转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展,因而具有 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净生产量。
(1)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 1)初级生产 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等 的生产。陆地平均太阳光能利用率0.25%, 农田平均达0.6% 左右,高产农田可以达到 1.0% 以上,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作 物可达1.2%~2.4%。 2) 次级生产 主要是指畜牧业和渔业生产。 家畜可将食物中16%~29%的能量同化为化 学能,33% 用于呼吸消耗,31%~49% 随 粪便排出体外。 按饲料的数量计,鸡的转化效率最高;按饲 料的能量计,猪的转化效率最高。在水产养 殖中饲料的转化效率较陆地家畜高。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方法1确定系统的边界2确定系统主要成分及其关系并绘成能3确定系统各组分的实物流量4将各种能流换算成统一的能量单位析计算结果能量输入与输出结构分析能量输入输出强度及能量转化效率分析能流状况综合分析和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一般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动态模型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1需要大量养分投入才能维持系统养分的平衡养分输入主要来源于人工生产的无机肥3农业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来源主要是作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桔秆还田充分利用非耕地进行养分的区域性富集54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541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渔猎采集生活原始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的畜力铁器农业阶段现代的机械化集约农业阶段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 , 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 , 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Agroecology is a branch of ecology in agriculture. It studies the structure, functions,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The aim is to develop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生态学 (Ecology)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Ecology is a science which studies the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Ecology is taken from two Greek words Oikos means houselogos means understanding or studyingE Haechel 1869 defined ecology for the first time∙教学目标1.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建立起生态系统的观点,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观念;2.掌握农业生态学要揭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规律、功能运转规律、输入输出构成规律、效益与效率提高规律、系统调控规律、系统演变规律等。

3. 通过对农业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国际和国内的农业生态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健康安全食品生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今后能自觉尊重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注意资源的保护,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农业生态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农业生态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物论坛) /(中国环保网)
生态网站
/kech/stx/ / /evoeco/index.html /bbs/(中国生物论坛) /(中国环保网)
学习方法
1.认真听课 2.广泛阅读 3.仔细观察 4.用心感悟
学习教材
曹凑贵主编,面向21世 纪课程教材《生态学概 论》,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
李博主编《生态学》“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郑师章等《普通生态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祝廷成、钟章成,《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何方《应用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周鸿《人类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孙儒泳《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李振基《生态学》(非生物专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国内生态学期刊
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 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 生态学杂志(中国生态学会) 生态科学(广东生态学会) 农村生态环境(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农业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国内生态学期刊
农业环境与发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水土保持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生态环境 环境科学 自然资源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主要参考书
Cox G W., Atkins MD. Agricultural Ecology. W.H. Freeman, 1979. San Francisco Odum E P. Hundamentals of Ecology, 5th Edition. Philadelphia: Saunders.1989 Ricklefs, Robert E. Ecology, 4th edition. W.H.Freeman & company.1999 Smith, Robort Leo. Elements of Ecology, 4th edition. Addison Wesley,1998 Manuel C. Molles , Jr. :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The McGray-Hill Companies, Inc. 1999. Dodson, Stanley (ed) . Ec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Gotelli, Nicholas J. A Primer of Ecology , 2th Edition. Sinauer Association, 1998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第一篇:农业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经典生态学: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锥体或金字塔。

生态效率: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

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物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图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就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后,再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农业生态学》word版

《农业生态学》word版

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系统及系统特性.生态系统及特点.农业生态系统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1)自然环境(2)人工环境(3)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提问)最小因子规律(水桶原理)、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境(4)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型、生态位(5)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 .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1)种群结构大小与密度、年龄结构与性比、出生率与死亡率、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2)种群的动态(图示)生命表与生命曲线、种群的增长型( J 型与 S 型)(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正相互作用(偏利、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r 、 K 对策)(5)种群的调节密度制约(种间牵制和种内调节)、非密度制约、 IPM3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1)群落的基本特征(2)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3)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旱生演替与水生演替)演替的发展趋势利用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4)协同进化(5)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4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活动、特殊性、威胁因素、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概述( 1 )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举例子引出概念)(2 )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2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 )农业生态景观与水平结构(图示)景观多样性、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农户庭院经济( 2 )自然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温度、水分( 3 )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图示)农业区位、杜能农业区位、生态经济区位3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1 )自然地理位置与垂直结构(图示)流域位置、地形变化(大地形和小地形)( 2 )农田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农作物间作、稻田养鱼、稻萍鱼、农田种菇等(图示)( 3 )水体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鱼的分层放养、鱼牧结构( 4 )养殖业立体模式(图示)分层立体养殖、林鱼鸭立体种养( 5 )农林立体模式(图示)农林业系统;农林业模式(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林胶茶、林药间作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举例)( 2 )食物链类型(图示、提问)捕食、腐食、寄生食物链( 3 )食物链结构类型(图示)食物链加环作用、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等)、食物链的解列、食物链结构举例5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1 )作物套作(提问)( 2 )轮作、轮养(图示、提问)( 3 )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1 )能的形态、度量、来源(提问:地球上能量主要来源于哪里)(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热力学第二定律( 4 )普里斯津的耗散结构理论2 .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初级生产的能量平衡(图示)( 2 )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地球表面的分布、我国状况、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3 )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2 )次级生产的作用( 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4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4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1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提问)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包括工业和生物辅助能)( 2 )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转化效率5 .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1 )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图示)( 2 )生态效率与生态金字塔(图示、提问)6 .能量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类型( 1 )生态系统类型( 2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 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举上面的例子引出概念)( 2 )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1 )水贮量及分布(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 2 )水循环过程:文字加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文字加图示)输入项: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输出项:蒸发蒸腾、渗漏、排水( 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问:目前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水资源短缺(文字加图示)水污染(文字加图示)( 5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提问:修建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过度开采地下水( 6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扩大土壤水分库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先提问);减少水体污染;加强水资源的跨流域管理3 .碳循环( 1 )碳的贮存库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水圈(提问)( 2 )碳循环过程不同层次水平上(图示)( 3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提问)( 4 )温室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4 .氮循环( 1 )氮的贮存库大气圈、岩石圈(很少参与循环)( 2 )氮循环过程(图示、提问)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等(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亚硝酸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氮素利用效率低(提问)( 4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调控合理施肥、灌溉、水土保持5 .磷循环( 1 )磷的贮存库岩石土壤圈:主要是地壳( 2 )磷循环过程(图示、提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提问)输入:施肥、作物残体、大气沉降、灌溉输出:作物收获、土壤流失及侵蚀、渗漏( 4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磷矿开采、施肥、水土流失6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1 )养分循环特点( 2 )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平衡(提问)( 4 )农田养分循环的调节7 .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有毒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浓缩( 2 )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其防治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饲料添加剂污染等第六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资源( 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 .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1 )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2 )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3 .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农业的社会效益农业就业与人口城市化、食物营养、农产品代用品、农业收成与社会稳定( 2 )农业经济效益收入递减规律、资源相互替代效益( 3 )农业的生态效益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的原因与控制( 4 )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例子引出)( 1 )自然信息流(提问)( 2 )人工信息流( 3 )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的区别( 4 )信息的量度(提问)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1 )资金流的基本构成( 2 )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提问)耦联关系、单独的资金流、单独的能物流关系( 3 )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问题成本外摊、收益外泄( 4 )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讨论)( 5 )高斯( Coase )理论 : 产权的确定3 .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核算( 1 )资源定价( 2 )资源分类( 3 )资源定价的方法( 4 )资产评价实例4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1 )基本特点中心式和非中心式调控( 2 )自然调控: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3 )人工直接调控( 4 )社会间接调控第八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提问)(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2 .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1)历史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 2 )发展思潮农业现代化思潮、绿色革命思潮、自然农业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内容( 2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3 )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SARD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1)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2)生产与管理支持系统(3)经济与市场支持系统(4)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5)政策与法律支持系统(6)文化与伦理支持系统5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2)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与方法(3)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1)关键技术体系(2)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第九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1 )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 2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2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 3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 4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3 .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1 )不同区域的典型,模式( 2 )模式的适用性及变化规律以沼气和基塘系统为例( 3 )环境梯度对农业模式的制约气候土壤梯度、流域地形梯度、人口密度梯度、城乡经济梯度( 4 )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的转变4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1)特点(2)技术体系(3)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5 .中国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1)组织管理体制(2)政策法规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农 业 生 态 学

农 业 生 态 学

2.净生产力高的系统 • 农业生态系统的总生产力低于相应地带的 自然生态系统,但其净生产力却高于自然 生态系统。 •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多数是按照人 的意愿(高产、优质、高效等)配置而来,加 上科学管理的作用,使其中优势种的可食 部分或可用部分不断发展,物质循环与能 量转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展,因而具有 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净生产量。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 • • • •
5.1 5.2 5.3 5.4 5.5
农业生态学概述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农业害虫的防治与生态调控
5.1 农业生态学概述
• 5.1.1 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 •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 的方法,研究农业领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 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 律的应用性学科。 •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之间及农业生 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而相互作用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
6.明显的区域性 •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受气候、土壤、地形地 貌等自然生态因子影响形成区域性外,还 要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形 成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 如“低投入农业生态系统”与“高投入农 业生态系统”、“集约农业生态系统”与 “粗放农业生态系统”等,是根据人类的 投入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划分的。
2. 循环与再生原理 • 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再生,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物质在循环中再生,在再 生中循环。 • 农业生态系统各要素按照自组织原理自发 形成、自由组合在一起,形成高效体系。 系统的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物质流和信 息流正常流动、运转,系统最稳定,净生 产量最大,并能够永久维持,周而复始。 • 这就是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 农业的主要目标。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这一时期自文艺复兴之后,各学科的发展都为生态学的发 展准备了条件。生态学相关的研究不断开展,各分支学科已逐 步出现。“生态学”概念提出。
2 生态学发展过程
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列(A.G.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林德曼(R.L.Lindeman)研究了物质、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定量关 系。 •E.P.Odum出版了《生态学基础》,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住宅
生态食品
生态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z 生态住宅、生态建筑、生态花园、生态家园 z 生态食品、生态化妆品、生态保健品 z 生态衣服、生态装饰品、生态电器(绿色冰箱) z 生态交通——环保汽车 z 生态旅游、生态服务 z 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 z 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教材
相关读物
骆世明主编 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教材
骆世明主编 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教材)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相关读物
/nystx/
第第一一章章 绪绪论论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中国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
1
什么是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
生物
环境
环境如何影响生物? 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还包括人类自身 环境:无机环境、生物环境、人类社会经济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课件

《农业生态学》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为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的 发展。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负 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农业生态系统的全球视野与国际合作
3
营养结构
包括食物链、生物量金字塔、能量流动等。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包括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能量流动
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能量转化过程。
土壤保持与改良
保持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农作物和野生生物的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我调节能力
01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内部平衡。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
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提高抗逆性和产量,同时促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农业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 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土壤、水、气候等要素 的可持续维护,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供 给。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
农业生态学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农业生态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现状
现代农业生态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环境科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相互 渗透,为解决全球性的农业和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场地自然环境、有机实体和人类活动之间
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

它研究农业发展活动如何影响土壤、水、植被以及人类的生活条件;研究农业技术发展对环境的现实影响;研究实现良好可持续农业环境的原则与实施措施;分析农业发展的影
响因素;探索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态势;提出可行的技术改造措施与技
术政策;开展诸多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技
术支持。

农业生态学为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环境共同发展
服务,是一门综合性、前沿性、多学科交叉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pdf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pdf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pdf第一章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第二章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

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

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

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自学指导内容体系: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及系统论综合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课程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主要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学原理应用案例等十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优化与调控及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生态观与经济观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理念,为日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总计20学时。

课程内容体系图解如下:农业生态学内容体系及图例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概述生态学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引出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分析了农业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并对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任务及可能应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在介绍生态系统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及功能上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人类控制、出现了人工环境、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差及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影响等方面。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原理本章介绍了种群的概念,从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及种群的关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种群水平上存在的若干生态学原理、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些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原理本章给出了群落的定义,并从数量特征、结构特征、进化特征等方面系统地讲授了群落水平所体现出的众多生态学原理与规律,证明了群落是一个由多个种群所构成的有机、有序整体。

课程中对每一个特征都通过案例解析了相关特征原理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阐述了环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重点介绍了光、温、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应着讲述了森林、草地、土壤生物、特别是农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生物因适应环境而发生的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的生态学现象及内涵。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一、选择题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

2、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3、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成群分布型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4、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而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幼龄组、中龄组和老龄组三个主要组别。

5、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6、种群的增长的类型分为: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三种。

7、种群数量的年波动主要受物理环境、种群自身的生理因素两类因素的影响。

8、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包括:种群个体对空间的需要、空间结构、空间利用方式、扩散和迁移等四个方面。

9、扩散的方式包括迁出、迁入和迁移。

10、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有两类: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11、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个类型。

12、正相互作用可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13、在温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底到山顶植物分布依次为:干旱—荒漠带—荒漠化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冰雪带。

14、在热带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植物群落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布依次是: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雪带。

15、种群波动的调节有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三种。

16、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是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8、旱生演替系列是: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

19、水生演替序列是: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孔雀石绿污染事件
2005年6月5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在英国一家知名的 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一种名为“孔雀石绿” 的成分;6月8日,河南商报收到举报,称郑州市上的鱼 很多都是使用 孔雀石绿处理过,并于29日对此事进行 了公开报道。 孔雀石绿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具有 有毒的桂花鱼 高毒素、高残留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 农业部门采取的措施:在 2002年4月农业部193 2006 年11 月底, 香港地区食环署食物安全中心对 15 号 个 公告中就把孔雀石绿列为禁药,严禁在所有食品动物中 桂花鱼样本进行化验 , 结果发现11 个样本含有孔雀石绿。 使用;2005年药物残留监控计划已将孔雀石绿列为监控 孔雀石绿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 , 既是染料, 也是杀菌 范围;在 9月上、中旬组织对部分淡水养殖和出口重点 剂 , 可致癌。它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 , 可用作治理 鱼类或鱼卵的寄生虫、真菌或细菌感染。现已禁用。 地区开展孔雀石绿专项督查行动。

公安部侦破地沟油大案
摘要:近日,公安部对位于山东的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展开 围捕行动,抓获以柳某某为首的犯罪嫌疑人32名,同时扣押食用地 沟油100余吨。图为被查获存在非法使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济南 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
存放地沟油的车间
中国人每年吃掉300万吨地沟油
地沟油是用剩饭剩菜等餐厨垃圾加工 处理而成的油脂,含有大量的细菌和 毒素,不法商贩将收集来的潲水,经 过水油分离、过滤、去味等程序处理 后,重新得到油脂,一旦被人食用后 将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
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 聚氰氨奶。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 份人造鸡蛋和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 泡壶香精茶叶。下班,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 膏豆腐,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吊白块和 硫磺馒头……

农业生态学总结

农业生态学总结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第二章第一节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生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向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13.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气体、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14.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环境中被多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15.生物浓缩:也称生物富集,此部分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16.辅助能:生态系统接收的能量除太阳辐射能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能量统称为辅助能。

辅助能工具来源不同分为:自然辅助能(形式有潮汐作用、风力作用降水和蒸发作用);人工辅助能(包括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

17.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因子。

生存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18.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和同一群落内不同类型物种及不同个体的垂直分层两个方面19.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连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索一样。

20.源:产生和释放物质的库。

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

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转移运动状态。

21.点污染:指具有固定排放口和地点的环境污染。

面污染: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质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

也称为非点源污染。

1.态型的分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2.生态系统的特点有:组成成分;空间结构;时间变化;内部功能;外部关系3.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5.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6.r对策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种子植物。

7.k对策生物包括:昆虫,细菌和藻类8.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9.生态学按人类干扰分类:1.自然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 3.半自然生态系统10.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以人类驯化的生物为主),环境部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11.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生态因子的纬向递变性;生态因子的经向递变性;生态因子的垂直递变性;生态因子非地带性(地形)变化12.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经济服务价值,社会服务价值,生态服务价值。

13.种群的三种空间分布: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14.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种群数量特征、种群的遗传特征、邻接效应等4各方面15.生态金字塔的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这三者中,能较好反映营养级之间比例关系的是:能量金字塔16.三种种群增长模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17.群落演替的种类:原生演替,(1.旱生: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

水生: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

18.群落演替特征:方向性,具有共同方向且不可逆;演替的速度;演替的效应;生物量随演替而增加19.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都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顶级期20.常见立体农业类型:1.稻田立体农业类型;(2)蔗田立体农业类型;3)旱地立体农业类型4)果园立体农业类型;5)菜园立体农业类型;6)林木立体农业类型;7)水体立体农业类型;8)庭院立体农业类型21.金字塔种类:数量,能量,生物量22.自然界的氮素循环可分为3个亚循环:元素循环;自养循环;异养循环23.生态学方法论:层次观,系统观,整体观,综合观24.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型分布、随机性分布、成群型分布。

25.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大小和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年龄和性别类型、种群的迁入和迁出。

一、全球生态热兴起的缘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发达国家陆续出现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全球出现人口激增、粮食不足、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例如:伦敦黑烟雾事件,日本水俣事件等。

二、农业生态学内容和主要任务?内容: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与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利用生态学及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系统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提高其整体生产力和效益。

农业生态学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原理和途径。

任务:运用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组成(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等)四、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与功能、稳定机制、生产力特点、能量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服从的规律、运行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五、种群关系的基本类型: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中性作用。

六、群落演替的分类?1.按照演替起始基质:原生演替,次生演替2.艳照掩体引起的原因:外因演替,内因演替3.按照演替过程时间长短:快速演替(草田弃耕),长期演替(森林),世纪演替(裸露岩石)4.按照演替方向: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5.按照演替代谢特征: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七、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2.生态因子作用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3.生态因子作用的主导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直接性和间接性5.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综合作用;补偿作用;主导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阶段作业;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

八、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1.种植制度在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归还率九、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利用原则1.整体性及综合利用原则2.相对有限性及经济利用原则3可更新性及合理适度利用原则 4.不可更新性及有效利用 5.变动性及科学利用6区域性及因地制宜利用十、种群的相互作用可归为哪两大类?每一类中包括哪些相互作用?可归为负相互作用和正相互作用。

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化感作用;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偏利共生作用,原始协作,互利共生,种间结合。

十一、种间关系在农业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混作,农作物间套种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十二、秸秆的综合利用?秸秆还田的重要性?主要是秸秆还田,饲料化、能源化、肥料化、原耕化。

焚烧秸秆产生的SO2、NO2、可吸入颗粒物等严重污染空气环境并危害人体健康;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造成有机物质和营养养分流失,影响农业发展;易引发火灾,易引发交通事故。

秸秆丢弃会造成河道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