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籍贯和官职看蜀国派系集团的地域特点
蜀汉的山地战略与地理优势
蜀汉的山地战略与地理优势蜀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国,以其独特的山地战略和地理优势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蜀汉山地战略对其抵抗外敌入侵以及地理优势对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蜀汉的山地战略1. 地理环境蜀汉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地区域,地势险要。
山脉环绕、河流纵横,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2. 内外抵抗入侵蜀汉的山地地理使其更易于抵御外来侵略。
山脉高耸、沟壑纵横,使敌人难以攻破防线。
历史上,蜀汉正是依靠这一战略地理优势,成功抵御了多次敌人的入侵。
3. 游击战战略蜀汉山地战略的特点之一是游击战。
山地地形复杂,战争的规模和节奏都不如平原战,使得游击战战术得以充分发挥。
蜀汉将其土地与山区游击战的战略相结合,不仅能有效消耗敌人的力量,更可以利用山脉的隐蔽性进行“袭摧敌后,骚扰敌前”的战术行动。
二、地理优势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1. 政治影响蜀汉的山地地理为其提供了政治稳定的基础。
山地对于统治者来说,往往意味着更加安全和不易接受外来侵略。
因此,蜀汉的统治者能够更加专注于国内政治和国家建设,确保政权的稳定。
2. 经济影响蜀汉的山地地理条件也影响着其经济发展。
山地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导致蜀汉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并且相对封闭。
但是这也导致了蜀汉的农业发展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例如水梨、竹笋等物产丰富,物产特色使得蜀汉有独特的经济支撑。
3. 文化影响蜀汉山地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战略方面,山地地理形成了“刚强自守”的军事传统和“自足自强”的精神状态。
在文化方面,山地的隐蔽性和宁静环境为蜀汉的文人墨客提供了营造优美诗词和文学作品的环境,使蜀汉文化得以独具特色的传承。
结论蜀汉的山地战略与地理优势对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地战略为蜀汉提供了抵御外来入侵的能力,并在战争中运用游击战战术取得胜利。
地理优势也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独特性产生了积极作用。
蜀汉的成功与繁荣归功于其山地战略和地理优势的巧妙利用。
三国蜀汉政权派系动态分析
114
亦阵亡, 深为刘备信赖的益州派人物黄权投魏。 三大派系都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失,彼此之间的不 平衡更加波动。
但随后不久三派势力(马超这一支可忽略不 计)之间的均衡被打破了,荆州派系开始抬头。 先 是益州派的代表人物法正早逝,后继乏人;接着 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小舅子、南郡太守糜芳 投吴,元老派声势大挫。 上海大学朱子彦教授曾 著文认为,关羽的死亡和诸葛亮有直接关系。 随 着诸葛亮的一系列战略成功,使得关羽对诸葛亮 由轻视到嫉妒,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的情况也 十分了解,只是顾虑其与刘备“恩若兄弟”的特殊 关系, 加之自己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 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 周旋,等待时机予以剪除。 后来诸葛亮果真故意 允许关羽在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强取襄樊,导致关 羽惨败殒命。 平心而论,笔者对朱教授的“阴谋 论”不以为然。 蜀汉内部派系之争固然存在,但以 丢失战略要地荆州作为消灭政敌的代价委实耸 人听闻,恐怕诸葛亮不会昏聩如斯。
随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大胜作为谋主和说客的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内威望上升幅度较大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旗下荆州派系也随之日益壮大
2010年第 12 卷第 1 期 总第 100 期
巢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
No.1.,Vol.12.2010 General Serial No.100
还有一支属于闲散派,以马超为代表。 他们 出于诸多原因而投靠了蜀汉政权,他们既不与刘 备有特殊的感情和关系, 又没有特别显赫的功 绩,人地两疏犹如无根之水。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 移其作用便益发微弱,甚至不得不去担心自己的 身家性命。 左将军马超苟且尸位,蜀地恰有一名 士叫彭羕,曾私下跟他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 天下不足定也! ”吓得马超立刻向刘备报告,最后 彭羕被处死。 所以这一支势力基本上是在蜀汉政 坛上起不了太大作用。
蜀汉政权的发展历程与三大内部势力的分野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429-443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8605蜀汉政权的发展历程与三大内部势力的分野 霍世博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收稿日期:2023年6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8日摘要 蜀汉的历史记载虽相对较少,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刘备起兵于涿郡,从北方到南方,足迹遍布幽、徐、豫、荆、益等州郡。
他在不同的时期所招募的臣下,根据其加入蜀汉政权的地区与时间的不同,后形成了三大势力,即荆州势力、东州势力与巴蜀势力。
三大势力的明争暗斗对蜀汉政权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刘备入蜀的进程,另一方面也使得蜀汉政权在中后期陷入了严重的内耗。
关键词蜀汉政权,东州势力,巴蜀势力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Shu Han Regime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Three Major Internal ForcesShibo Huo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Jun. 25th , 2023; accepted: Jul. 28th , 2023; published: Aug. 8th , 2023AbstractAlthough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historical records of Shu Han regime, it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of academic research. Liu Bei rose up in County Zhuo,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with his footprints spread throughout counties such as You Zhou, Xu Zhou, Yu Zhou , Jing Zhou, and Yi Zhou. The subjects he recruited at different times formed three interest groups based on the regions and times he joined the Shu Han regime, namely the Jingzhou Force, Dongzhou Force, and Bashu Force. The overt and covert struggles of the three forces had two impacts on the Shu Han regime. On the one hand, the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Liu Bei’s entry into Shu,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lso霍世博caused serious internal friction for the Shu Han regim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s.KeywordsShu Han Regime, Dongzhou Force, Bashu Force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之间互有征伐。
蜀国的冗员问题(二)
蜀国的冗员问题(二)展开全文如果我们再查看一下历史地图,就会发现更有趣的事情:魏国和吴国的领土都要比蜀国大得多,蜀国领土大约由三部分组成:1.汉中地区。
2.四川地区(严格来说人口大部分集中于四川盆地)。
3.南中地区(也就是云南省的一部分)。
汉中地区自张鲁投降后,曹操将这里的全部百姓和府库里20年来积累的所有钱粮统统移至中原;张鲁也因此得到了曹操的礼遇--守土安民有功(另外他还有一项功劳,没有杀死庞德而将他献给了曹操,庞德是极具潜力的天下名将)!。
此后这里的民众是从川中迁徙过去的,汉中是一个军镇,它既是防范魏国的防御体系,同时也是北伐中原的基地。
有理由相信,这里的人口数量不会太多,主要是军人驻扎于此,实行的应该是类似军屯的农业制度,此地的官员人数应该是很少的。
南中地区自从降伏以后,《演义》中诸葛亮决定不再留任何官吏,手下问其缘故,诸葛亮说:留官便要留兵,长此以往要耗费国家多少钱粮?但史实是,蜀国在此驻扎了一部分兵力。
因为当地主要是少数民族,部落首领、酋长很多;所以蜀国在此地安置的官吏应该数量极少。
魏国的领土包括中原的全部地区和西北一部、东北一部,多为平原。
吴国起初的领地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后来逐步扩展至除襄阳以外的荆州全境(今湖北全境和湖南一部)、交州(说起来竟囊括了两广)、山越(福建一带),辖区里山地丘陵极多。
人口和军队不是本文的议题,我们就从这壮美的河山之中来看一看三个国家的官吏分布状况吧:魏国的情况最为整齐划一,因该国多属平原,官吏分布呈现出和他的版图相仿的点状分布。
吴国有和蜀的南中七郡一样令人头痛的山越地区(其实这样的地方魏国又何尝没有?长城以北、玉门关以西都是),没有资料显示孙权在这里安置了大量官吏。
交州地广人稀,当年的岭南瘴气未绝,还不适于人类居住,所以这片广大的区域不会有太多百姓,也就更谈不上官吏了。
荆州地区并非军镇,在当时受到战乱的破坏很小,人口流失也少,所以吴应该在这里设置了与长江流域同样多的政府机构。
刘备建立蜀汉三国时期的南北分裂
刘备建立蜀汉三国时期的南北分裂在中国历史上,蜀汉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权,由刘备在西南地区建立。
刘备的建立蜀汉并统一南方地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蜀汉的建立也导致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本文将从蜀汉的建立、南北分裂的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蜀汉的建立刘备,字玄德,汉族,蜀郡人,东汉末年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刘备曾先后从事过放牧、儿童教育、赋税、利益分配等多个职业,终于在葭萌关遇到了诸葛亮,这也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的开始。
刘备通过与诸葛亮共同努力,成功获得西川地区的支持,并在葭萌关击败杨怀将军。
刘备借用刘备姓氏的声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政权,被称为蜀汉王朝。
刘备在位期间,以刘备为主的政权逐渐稳定并且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系。
二、南北分裂的原因南北分裂是三国时期的一大特点,蜀汉的建立也是南北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北分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地理因素是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蜀汉的建立是在西南地区,而北方则是以曹魏为主的政权。
由于地理相隔遥远,南北方之间交通不便,导致了南北政权的分立。
其次,政治和人文因素也是造成南北分裂的重要原因。
蜀汉王朝的建立,以刘备为核心,他与曹魏和东吴的关系十分复杂。
各方势力的博弈和磨合使得南北政权的形成成为客观现实。
最后,历史原因也是南北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裂并非只有三国时期,而是多次出现,这与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南北分裂的影响南北分裂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南北分裂正式奠定了中国历史上三个政权鼎立的局面,即魏、蜀、吴三国并存的政治格局。
这一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奠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
其次,南北分裂也影响了蜀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蜀汉政权在南方立足,积极开展治理和发展,使南方地区得以独立和繁荣。
蜀汉王朝也在各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风格。
《三国故事》重点知识总结
《三国故事》重点知识总结三国故事重点知识总结1. 三国背景- 三国时期指的是公元184年至280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由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演变而来。
- 三国时期的主要势力是魏,蜀,吴三个国家。
- 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2. 红/蜀/吴三个国家的特点蜀国- 创始人为刘备,建立于刘备攻占了益州后,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 蜀国的领地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地势险要,有着自然屏障。
- 蜀国以刘备为首,注重仁义道德,广招贤能,致力于治理国家。
吴国- 创始人为孙权,建立于对东吴的发展和兴起起到了关键作用。
- 吴国的领地位于中国的东南地区,地势多水,有着便于水军作战的优势。
- 吴国注重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以孙权为首,以领导的智勇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魏国- 创始人为曹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经过多次征战建立了较大的势力范围。
- 魏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对外交通更加便捷,势力逐渐扩大。
- 魏国注重政治权谋和军事力量,以曹操为首,以权谋手段而闻名于世。
3. 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刘备- 字玄德,董卓之乱后抱李傕反而成为蜀汉国一脉的共主后,自我评价不足,善于待人接物。
- 创立了蜀汉,尊奉汉室,秉持仁义道德,广招贤才。
- 与关羽、张飞共同抗击曹操,最终失败。
关羽- 字云长,刘备之义兄,擅长武艺,忠义让人敬佩。
- 常年镇守荆州,成为三国时期著名将领之一。
- 在曹操的追杀下,投奔刘备,并立下赤壁之战等一系列战功。
张飞- 字益德,刘备之义弟,武艺过人,有着强大的战斗力。
- 与关羽共同辅佐刘备,曾多次立下战功。
- 并肩作战了二十多年,最终被部下所杀。
曹操- 字孟德,魏国奠基人,才略出众,军事战略反应极快。
- 征讨诸侯,力图统一中国,但多次失败。
- 在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中最为突出。
孙权- 字仲谋,吴国的创立者之一,具有政治才能和军事策略。
- 发动了长江流域的征服,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建立国家的人。
巴蜀(地区)—搜狗百科
巴蜀(地区)—搜狗百科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巴蜀文化区,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地区,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日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当。
不过,在古代,巴蜀文化区的地域范围还包括汉中盆地、黔涪高原。
鄂西南和湘西山地等“与巴蜀同俗”的区域。
巴蜀地区东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是川西山地和高原,属于长江上游流域地区,只有西北部的若尔盖草地一小部分属于黄河上源。
它的西北与青海相接,北部与甘肃、陕西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南临贵州、云南,西倚西藏,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
从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巴蜀位于东亚大陆腹地的“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江之间,而与巴蜀同纬度的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则位于西亚“两河流域”之间的肥沃新月地带,还有同纬度的北非尼罗河谷,它们都有相似的地理条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生长区。
巴蜀地形复杂多样,含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高山诸种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巴蜀东部地形为典型的发育完整、周延无缺的盆状,四周为崇山所环绕,一般在海拔1000一2000米之间,少数可达海拔3000—4000米。
中部盆底低下平坦,地质上乃古代一内陆湖盆,盆底大致可以广元、雅安、叙永和奉节四地的连线为界,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形状象个菱形的大盆。
在盆地地貌图上,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我们可以用笔划出盆地内部西、中、东三个部分:西为川西冲积平原,居于龙泉山以西,面积为90OO平方公里,是四川全省仅有的大平原。
其中以岷江、沱江冲积成的成都平原为最大,为盆地中农产最盛、人日最密区域,古称“华阳之地”,是巴蜀古文明兴起的一个重要区域。
中为龙泉山与华蓥山之间的川中方山丘陵,已辟为梯田、台地,是全省最大的农业区。
东为华蓥山以东的川东平行岭谷,由西山(华蓥山)、中山(铜锣山)、东山(明月山)等大小20余条条状山岭和丘陵台地相间排列而成。
这里的川江两岸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巴蜀古文明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区域。
三国演义中的民族与地域文化差异
三国演义中的民族与地域文化差异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古代小说,以描绘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为主线,其中涉及了不同民族与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蜀、魏、吴三国的民族与地域文化差异入手,探索其在小说中所呈现的特点与影响。
一、蜀文化的独特性蜀国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势力,其位于西南地区,处于山川峻岭之间。
蜀文化在小说中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首先,蜀地以其地形险要、交通不便而闻名。
因此,蜀人对外界的交流与影响相对较少,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
这使得蜀人的思维观念、价值观念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其次,蜀地多山川,气候湿润,因此农业产出丰富,蜀人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高于其他地区。
在小说中,刘备率领的蜀军也展现出了顽强的军事实力和守土有责的观念。
另外,蜀地的民族文化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蜀地民族以巴蜀族为主,这个族群在地理位置、语言、饮食习惯等方面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
蜀地的饮食文化以辣味为主,让人一直念念不忘。
二、魏文化的高度文明魏国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重要势力,其所在地区相对于蜀地要繁华发达得多。
魏文化呈现出高度文明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世家之一的曹家,魏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文人。
习文之风的根基确保了魏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其次,相对于蜀国和吴国,魏国的学者和文人更加重视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伦关系、礼仪道德的规范,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另外,魏国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谋较量就是魏国文化和蜀国文化在智慧与策略上的对决。
三、吴文化的海洋特色吴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其拥有发达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上贸易。
吴文化因此呈现出与蜀魏两国截然不同的特色。
首先,吴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擅长水战。
在小说中,孙权和周瑜等吴国将领的水军实力得到了充分展现,以至于在合肥之战等水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巴蜀(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详细资料大全
巴蜀(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详细资料大全巴蜀,是指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大致范围包括川、渝及其附近地区,即今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及陕南、鄂西等地。
主要居民为汉族,也是汉地的一部份。
历史上,巴蜀地区、汉中地区和关中地区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必争之地。
基本介绍•中文名:巴蜀•外文名:Ba Shu•地理范围:川渝及其附近地区•地方政权:巴国,蜀国,蜀汉,前蜀,后蜀等•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四川话,川菜,川剧等•行政区划:重庆市,四川省等•巴蜀民众:汉族巴蜀民系巴蜀传说,传说之一,传说之二,巴国和蜀国,先秦时期,秦灭巴蜀,巴郡和蜀郡,巴郡,蜀郡,巴蜀旅游,巴蜀文化,巴蜀方言-西南官话,地方戏剧-川剧,饮食文化-川菜,习俗信仰,巴蜀文化副区,巴蜀名人,巴蜀传说传说之一巴人的祖先是后照。
他们在外迁中,分为了两支。
一支是廪君巴人。
他们是沿汉江流域迁徙到湖北清江的巴人。
他们居住在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山,在今湖北长阳县境)。
据说廪君巴人有五个姓氏,住在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山,在今湖北长阳县境)。
山上有赤、黑二穴,巴氏住赤穴,其余四姓住黑穴。
他们决定选出一个首领,把五姓人统一起来,便于生存。
怎么选法呢?先比赛投剑,谁能中穴,谁为首领。
结果,巴人务相投中,其余不中;又比赛乘船,船是泥土做的,那四姓人坐上去都沉没了,唯独务相的船漂浮水面。
大家决议立巴人之子务相为首领,号曰“廪君”。
廪君巴人所建国家后为楚所灭。
另一支是沿嘉陵江南迁的巴人。
即后来助武王伐纣和助汉还定三秦的巴人。
这支巴人在大禹治水时就“州巴蜀”而与蜀,被后来史学家,地理家称为巴蜀的地方。
这支巴人在周初被封为子爵国,即巴子国。
巴子国后为秦所灭。
秦灭巴后建立巴郡。
郡治江州(重庆)。
巴国迁徙示意图早期的巴人,以狩猎、捕鱼为主,和猛兽打交道,居石穴,以虎为图腾。
当他带领部落经过盐阳的时候,当地的“神女”千方百计想把他留下,结为夫妻共同统治那个地区,他不为所动,射杀了爱他的神女,带领部落继续前进。
蜀汉人物籍贯大全:来自十一个省和一个自治区,遍布五十个市县区
蜀汉人物籍贯大全:来自十一个省和一个自治区,遍布五十个市县区据不完全统计,三国时期的蜀汉集团中,有名有姓的文臣武将共计一百七十多人,分别来自于如今的甘肃、江苏、云南、山西、陕西、山东、湖南、河北、河南、湖北、四川等十一个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的五十个市、县、区。
本文结合史料记载,对蜀汉集团文武籍贯做一个大盘点。
一、广西籍:2人广西籍名臣来自于一个县,即如今桂林市全州县的“赖氏”父子:赖恭、赖厷。
其中,赖恭早年在荆州刘表帐下出仕,官至交州刺史,后投靠刘备,历任镇远将军、太常、丞相西曹令史等职,随诸葛亮驻守汉中时病逝;赖厷在父亲去世后继承父业效力蜀汉集团,主要事迹不详。
二、甘肃籍:3人甘肃籍名臣来自于一个县,即如今天水市甘谷县,分别是:姜维、梁绪、梁虔。
其中,姜维早年任中郎将,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时加入蜀汉集团,历任奉义将军、征西将军、辅汉将军、镇西大将军、卫将军、大将军等职,刘禅投降曹魏后,姜维说服魏将钟会起兵反魏,最终兵败遇害;梁绪早年任天水郡功曹,与姜维一同加入蜀汉集团,官至大鸿胪,蜀汉灭亡前病逝;梁虔,梁绪之弟,早年任天水郡主记,后随兄长加入蜀汉集团,官至大长秋,蜀汉灭亡前病逝。
三、江苏籍:5人江苏籍名臣来自于两个市、区,分别是:(1)连云港市4人:麋竺、麋芳、麋威、麋照;(2)泰州市海陵区1人:张南。
其中,麋竺早年在徐州陶谦帐下任别驾从事,后加入蜀汉集团,官至安汉将军,刘备登基后不久病逝;麋芳是麋竺的胞弟,早年在徐州任彭城相,后随兄长加入蜀汉集团,官至南郡太守,东吴征讨荆州时叛降;麋威,麋竺之子,官至虎贲中郎将;麋照,麋竺之孙,官至虎骑监;张南早年加入蜀汉集团,曾跟随刘备征伐益州,在夷陵之战中担任前锋主将,与吴将陆逊在猇亭对战时兵败身亡。
四、云南籍:5人云南籍名臣来自于两个市、县,分别是:(1)玉溪市澄江县3人:李恢、李遗、李球;(2)保山市2人:吕凯、吕祥。
其中,李恢官至安汉将军、建宁太守,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病逝于任上;李遗,李恢之子,父亲病逝后袭爵汉兴亭侯效力蜀汉集团;李球,李恢的侄子,官至羽林右部督,在绵竹与曹魏名将邓艾交战时阵亡;吕凯,官至云南太守,上任途中被贼寇杀害;吕祥,吕凯之子,父亲去世后袭爵阳迁亭侯效力蜀汉,蜀汉灭亡后在西晋官至南夷校尉。
唐宋时期蜀地政治地理
02
唐宋时期蜀地政治概况
唐朝时期的蜀地政治格局
统一与稳定
唐朝时期,蜀地被纳入中央政权 的统一管辖之下,实现了政治上 的统一和稳定。唐朝通过设立蜀 州都督府等行政机构,加强对蜀
地的统治。
士族势力
唐朝时期,蜀地的士族势力逐渐 崛起。他们通过参与科举考试, 进入官场,掌握一定的政治权力 。同时,士族之间也形成了复杂
04
唐宋时期蜀地政治地理的影响与 意义
蜀地在唐宋时期的政治重要性
军事重镇
蜀地因其险峻的地势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唐宋时期的军事重镇。朝廷常在此派驻重兵,以维护西 南边疆的安全。
政治中心
蜀地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承载着重要的政治职能。许多重要官员和文人墨客都曾在蜀地任职或 寓居,为当地政治生态注入了活力。
要点二
方法局限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未能充分运用田野调 查、考古发掘等其他研究方法,可能导致结论的偏颇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拓展材料来源
通过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古籍、碑刻、出土文物等,丰富研究材料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跨学科合作
与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展开合作,引入更多研究方 法和理论,深化对蜀地政治地理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加强对蜀地的控制,宋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 央集权。例如设立四川制置使等官职,加强对蜀地的军事 和政治统治。
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
在宋朝中后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蜀地政治 局势逐渐趋于稳定。经济上的繁荣为政治稳定提供了基础 ,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03
唐宋时期蜀地地理特点
蜀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粮仓。
交通便利
蜀地虽地势多山,但水路交通却十 分便利。长江及其支流穿越蜀地,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 通条件。
一张图看懂蜀汉政权的四大派系
一张图看懂蜀汉政权的四大派系
蜀汉政权的组成特点类似于东吴政权,也是由老班底成员、非本土的“本土人”、本土人组成。
好啦,先不说了,赶快看图了解吧!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里说蜀汉政权分为三股势力,即: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
小编不太认同先生的看法,因为刘备漂泊的时间太久,也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待着,所以他的老班底要分为两部分:一部是元老派系,或者叫北方派系,这是刘备40岁以前任安喜县令、徐州主政、河北投靠袁绍、作战汝南等各地跟随的部下;另一部才是荆州派系,刘备从建安六年(201年)投靠刘表,到建安十六年(211年)入川,十年中有八年都是寄人篱下,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死后、诸葛出山、赤壁败曹才有了起色。
在这十年中,荆襄豪杰多有归附,这些“荆襄高俊、楚地良才”们和早期的老部下,可以说在刘备死前都不是一个融合的整体,拥有的权利和享受的待遇显然不同,故此小编将他们分开。
喜欢和认可小编作品的朋友,你点击关注噢!更多历史“干货”知识等着您!。
大话蜀汉派系(上)异乡人的角力:北方派、荆州派与东州派
大话蜀汉派系(上)异乡人的角力:北方派、荆州派与东州派本文经汉唐阳光授权使用部分书摘内容,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三国之蜀汉,在《三国演义》中始终以正面形象出现,比如刘关张兄弟的义薄云天,赵子龙的英勇无畏,以及后期在诸葛亮、姜维带领下蜀汉军民上下一心、矢志不渝北伐,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
然而,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蜀汉政权概莫能外。
与同时期的魏、吴以及历朝历代一样,蜀汉内部自始至终也充满了明争暗斗、你争我夺、刀光剑影。
蜀汉人物众多,纠葛复杂,受地缘与文化的影响,其中诸多家族只在两三代之间辉煌,较少形成如中原、江东那样的传世望族。
将这些人物与家族按照籍贯和渊源来分类,大致能归类为北方派、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
这四大派系的合作与争斗,贯穿蜀汉政权的始终,成为诸多大事背后的诱因,是我们观察蜀汉政治的最佳视角。
蜀汉政权形势图少长河朔,英雄同契刘备在幽州起兵,在冀州做过县令,在徐州做过州牧。
这都是盛产人才的地方,再加上刘备待人宽厚,魅力极高,原本可以聚拢大批优质人才。
甚至中原世家大族子弟,如陈群(颍川陈氏)、袁涣(陈郡袁氏)、陈登(下邳陈氏)也曾被刘备提拔或任用。
但自涿郡起家开始,刘备带着他的伙伴们东奔西跑,辗转大半个中国,换过多个靠山。
这样颠沛流离的经历就导致刘备集团人才流失特别严重。
所以刘备早期的队伍里,能够跟着不掉队的只有那些家族牵绊较少,可以抛家舍业陪他闯荡的寒门兄弟。
新版《三国》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关羽、张飞、赵云三位猛将。
文臣体系中,有简雍、孙乾、糜竺,均为从事中郎。
简雍与刘备同乡,最早跟随刘备,孙乾与糜竺都是自在徐州起跟随刘备的。
此三人似乎并不擅长韬略计谋,在刘备集团的作用主要是跑腿搞外交。
比如,刘备想与袁绍联盟或者想投奔刘表,就派他们去游说一番。
但糜竺对于刘备很重要。
糜竺是东海郡朐县人,出身于大商人世家,家仆数以万计,家财数以亿计。
不过汉朝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较低,甚至常被轻贱为“贾竖”。
蜀汉政权重要官员的地域构成及其影响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刘备进占成都,结束了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地区前后27年的统治,建立了蜀汉政权。
当时,作为该地区统治基础的,主要有荆州、“东州”和益州土著三大政治集团。
要巩固初建的政权,必须妥善协调各利益集团,顺利完成权力的再分配。
这是摆在刘备、诸葛亮面前的首要任务。
荆州士人集团,是刘备的基本政治力量。
建安六年(201)刘备流亡到荆州投靠刘表。
此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⑴到赤壁战后,刘备自领荆州牧,他身边已经聚集起一个包括诸葛亮、庞统等杰出人物在内的具有相当规模的荆楚士人集团。
正是依靠这支力量,刘备才得以巩固荆州,并进而西并益州,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
史称“豫州入蜀,荆楚人贵”⑵。
正说明了荆州士人集团在蜀汉政权中的特殊政治地位。
终蜀汉一代,荆楚人士始终是刘氏政权的基本队伍和中坚力量。
刘备入主益州时,当地统治集团内部还存在两大政治势力,即“东州人”和益州土著人士。
所谓“东州人”,是东汉末年跟随刘焉入蜀的“南阳、三辅数万家”。
⑶这是刘焉父子的基本政治力量,具有很强的实力。
他们中间,许靖、刘巴、孟光、来敏等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大名士,有很强的政治号召力和影响力。
法正、董和、李严、费祎、孟达等人,则是一批才略出众的政治军事干才。
通过数十年的经营,“东州人”已经在益州地区聚集起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建立起一支实力强大的“东州兵”。
“东州”集团,是刘焉政权的政治基础,也是其赖以生存的武装保证。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较之中原和荆襄地区相对落后,益州地区未能产生较强政治实力的士族地主集团。
同时,该地区的地主阶级也没有象中原地区那样,因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的发生而经历一个自我武装的过程,因而在军事上也不具备较强的实力。
因此,益州土著士人集团虽为主人,却相对处于劣势地位。
刘焉父子统治时期,“东州”依恃其强势地位,“侵暴旧民”,益州人士“颇怨”。
双方矛盾尖锐,武装冲突时有发生。
刘璋时,益州人赵韪“因民怨谋叛,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还击璋。
从任职蜀地官员看北宋巴蜀地区的士风
从任职蜀地官员看北宋巴蜀地区的士风刘兴亮【摘要】宋代巴蜀各地官员易替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文教政策的延续及走向,也关乎地域内士风的变动.终宋之世,巴蜀士风虽从总体上表现出由“不乐仕进”向“向学求仕”的转化,但东西川之间又并非同步发展.在向学求仕之外,随着对宋廷认同感的增强,蜀人忠义风尚也日益浓厚.而以上风气的形成,则可视为南宋以后巴蜀地区政局虽历经波折,但仍能保持大体稳定的原因之一.【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6)004【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中国古代史;北宋;巴蜀地区;向学求仕;忠义;士风【作者】刘兴亮【作者单位】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重庆40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4史载,乾德三年(965)宋太祖赵匡胤在收荆南、湖南地后,又分兵两路伐后蜀,不久后蜀主孟昶降,从此巴蜀之地尽归宋有。
虽如此,但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巴蜀地区在文化上仍承接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地域文化格局,显现出封闭的区域性特征,无法与中原文化相互融通。
因此,从宋初开始,统治者就特别注意对巴蜀之地的统治策略,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选用大量文官治蜀。
从客观历史进程来看,文官治蜀的确对稳定巴蜀地区的政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北宋时期蜀地士风的形成也有所助益。
正如时人所言:“惟蜀之门,作固作镇,世浊则逆,道清斯顺。
”〔1〕下面笔者就由北宋任职蜀地官僚群体切入,对当时的巴蜀士风等相关问题予以讨论①。
一、北宋任职蜀地官员的构成北宋时期,任职蜀地官员人数众多,在现存宋代各类史籍及方志中有名有姓者就约有数千人之多。
据李之亮《宋川陕大郡守臣易替考》②(以下简称《易替考》)一书考证,仅大郡守臣就有271 人。
为了初步了解任职蜀地官员的整体情况,从中发现某些共性,本文以《易替考》所收人物为基础,查阅相关史籍,辨明官员籍贯、出身、任职时间等要素后发现,北宋时期任职蜀地官员更替最为频繁的是益州(成都府),有87 人,以下依次是梓州、潼川府(治今四川省三台县)55 人,泸州、江安州(治今四川省泸州市)28 人,遂州、遂宁府(治今四川省遂宁市)23 人,兴元府(治今陕西省汉中市)20 人,利州(治今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17 人,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17 人,嘉州、嘉定府(治今四川省乐山市)17 人,兴州(治今陕西省略阳县)13 人,金州(治今陕西省安康市)12 人。
巴蜀地脉的文化特征征(上篇)
巴蜀地脉的文化特征征(上篇)巴蜀文化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间的稳定的地域共同体。
不过,在古代,巴蜀文化区的地域范围要宽泛得多,还包括议中盆地、黔涪高原、鄂西南和湘西山地等“与巴蜀同俗”的区域就巴蜀文化区的中心区域而言,它以龙门山――大凉山为界,东部是四川盆地,西部是川两山地和高原,地处东经97°21’至110°12’,北纬26°03’至34°19’之间,属于长江上游流域的内陆腹心地区,只有极西北的若尔盖草地一小部分属于黄河上源。
它的两北与青海相接,北部与甘肃、陕西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南临贵州、云南,西倚西藏,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从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巴蜀位于东亚大陆腹地的“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汀之间,而与巴蜀同纬度的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则位于西亚“两河流域”之间的肥沃地带,还有同纬度的北非尼罗河谷,它们都有相似的地理条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生长区。
巴蜀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巴蜀文化生长、繁衍的温床.它不但造福于历史,而且造福于今天,还将继续造福于未来,直至永远巴蜀域以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而论,正好位北纬30°上下,与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相比较,生态环境和气候差异性都很大,试观同纬度的阿拉伯、伊朗、非洲北部及北美南部,正当北半球叫归高气带,空气下沉,温热干燥,莫不为沙漠横亘域。
这些地方的古文明发生区域有如沙漠中星星点点的绿洲。
而巴蜀境域则小同,这里没有同纬度的沙漠州象,面内部地形差异性格大,受不同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表现为热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各种气候和动植物的多种生长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东部亚热带湿润气候和两部高原冬下夏雨气候两大类型。
盆地东部四面环山,冬季寒潮不易侵入,夏季薰风现象显著,具有冬暖、夏热、春旱,无柑期长,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秋季多绵雨的特点,雅安一带是全省雨两最多的区域,有“雨城”之称,“西蜀天漏”就是形容盆地多多雨的特征。
“层析”蜀汉人士
“层析”蜀汉人士摘要:本文拟以蜀汉政权缔造者刘备作为中心人物,将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划分为若干层次,层层剥离,加以分析,重新解构蜀汉政权的政权基础,从蜀汉人士身上察探出蜀汉兴亡隐存的一些脉络。
关键词:刘备半血缘性质益州土著荆州集团政治效能一质疑刘备——真的是忠厚长者吗?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三国志》注引《典略》曰:“备本临邑侯枝属也。
”许多书都太过强调刘备与母亲相依为命,以贩履织席为生。
但是“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1说明这时开始已经摆脱贫困了,又“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2已经是一派纨绔子弟的作风了。
大约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中年还在街市以贩卖为生的情景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了吧。
灵帝末年,黄巾起义,“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3而后来,“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4,刘备的政治军事生涯开始了。
上面的论述看得出刘备实在不是一个忠厚长者,但无疑,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陈寿说他,“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5可见刘备待人的确是很不错的。
《三国志》注引《魏书》称:“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6结交人也很有一套。
赵云,最先投奔公孙瓚,陈寿说的比较含蓄:“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7但我们从《资治通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 8赵翼在谈到三国君主用人不同时说“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9似乎至少是把刘备看简单了,并非说刘备没有仁义,但他并不是一个内心仁义的忠厚长者那是可以肯定的。
他的仁义施于天下只是一种手段,可以收人心,目的是争天下。
他自己一语道破,《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曰“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巴蜀政区地理之秦汉时期巴蜀汉黔区域政区地理(三十二)
巴蜀政区地理之秦汉时期巴蜀汉黔区域政区地理(三十二)21、南阳郡沿革南阳郡(29~220)东汉初,南阳郡先后有秦丰、延芩等割据政权,控制其大部。
到光武帝建武五年(29),这些政权先后被平定。
建武六年,省并天下县邑400余,南阳郡亦在其内,计有杜衍、新都、乐成3县被省并。
建武十五年(39),丹水、析县自弘农郡来属。
明帝时,更博山县为顺阳县。
顺帝永和五年(140)前,析置成都、襄乡二县。
献帝初,析置章陵郡,以章陵、平氏、蔡阳、随等四县别属之。
献帝建安五年,曾封皇子冯伟南阳王,随封随薨,未曾实立。
建安十三年(208),以山都县别属襄阳郡。
分南阳郡置南乡郡,以南乡、顺阳、鄼县、丹水、武当、阴县、筑阳、析县等八县别属之。
南阳郡郡治宛县。
本文章仅表述在东经113°以西地区,以东部分略。
汉建安十二年(207)南阳郡东经113°以西区域政区图1.宛县(29~220)治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
汉建安十二年(207)宛县及周边各县2.杜衍县(29~30)建武六年省并。
治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
3.乐成县(29~30)建武六年省并。
治今邓州市南部。
4.新都县(29~30)建武六年省并。
治今河南新野县东南。
5.红阳侯国(29~140前?)《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记载红阳侯王泓,“建武元年以父丹为将军战死,往与上有旧,侯。
”红阳侯于光武帝建武元年封,而国除何年,史书无载,当应在《续汉志》所记的永和元年(140)前,但不是省并400余县邑的建武六年(30)。
治今河南叶县南。
6.涅阳县(29~220)《后汉书》卷10《皇后纪》载,建武十五年,光武帝封女儿中礼为涅阳公主。
《后汉书》卷55《章帝八王列传》中清河孝王庆传载,安帝(清河孝王庆子)“封女弟侍男为涅阳长公主”。
涅阳故城大致在今镇平县侯集镇赵河东岸附近。
7.育阳(29~161)—育阳侯国(161~165)—育阳县(165~168)—育阳侯国(168~184?)—育阳县(184?~220)《后汉书》卷10《皇后纪下》载,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封女礼刘为淯阳公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籍贯和官职看蜀国派系集团的地域特点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群雄逐鹿的大时代。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斗争。
汉晋之间,天下一分为三,魏蜀吴成鼎足之势。
以曹孙刘为代表的三大势力集团不仅相互之间的争夺不休不止,其内部不同派系之间也是明争暗斗,如火如荼。
这些错综复杂的纠缠与争斗都与这一时期豪族的崛起和门阀的兴盛有关,透过各个派系之间的争斗,我们在分析每个人物角色的时候可以清楚的发现:所有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鉴于曹魏的派系集团已为大家所熟知,而孙吴的党派又略显单调。
或许还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吧,兹就对蜀汉内部有代表性的人物与派系作一下简单的梳理。
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刘备拉起自己的队伍在西蜀建立起政权,到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再到后来的白帝城托孤,孔明病逝五丈原,几乎每一次的大事件都影响到了各派系之间权力的更替与消长。
先后出现过的比较重要的派系有: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以及来自于其他偏远地区不掌握重权的闲散派。
首先来说说元老派(兹统计38人),主要人物有:1、来自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的刘氏一族:刘备(蜀国开国皇帝)、刘禅(后主)、刘封(刘备养子)、刘永(甘陵王)、刘理(安平王)、刘璿(太子)、刘瑶(安定王)、刘恂(新兴王)、刘瓒(新平王)、刘谌(北地王)、刘虔(上党王);张氏一族:张飞(右将军,车骑将军)、张苞(早夭)、张绍(侍中、尚书仆射)、张遵(尚书);还有刘备的同乡谋士简雍(谋士,昭德将军)。
2、来自并州河东郡(今山西运城)的关氏一族:关羽(前将军)、关平(将领)、关兴(龙骧将军,侍中,中监军)、关统(虎贲中郎将)、关索(将领)、关彝。
裴氏一族:裴俊(光禄勋)、裴越(督军)。
3、来自冀州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的赵氏一族:赵云(征南将军、镇东将军)、赵统(虎贲中郎)、赵广(牙门将)。
4、来自豫州汝南(今河南省平舆县)的许氏一族:许靖(司徒)、许钦、许游(尚书)。
陈氏一族:陈祗(镇军将军)、陈粲、陈裕、陈到(征西将军)。
5、来自徐州东海郡(今江苏连云港)的糜氏一族:糜竺(谋士,安汉将军)、糜芳(南郡太守)、糜威(将领)、糜照(虎骑监)。
6、来自青州北海郡(今山东昌乐西)的孙乾(谋士,秉忠将军)。
能够跟着刘备一路跑到荆州的元老派都是精英。
但因为种种原因,很快凋零。
又随着曹魏统治的稳固,而且蜀汉偏处西南,北方的人才不可能南下投奔。
关羽、张飞等相继去世后,元老派日渐衰弱。
虽然有他们的后人在朝为官,但到了蜀汉中后期,元老派已经没有影响国策的实力了。
甚至在蜀汉建立前,已经不能成为一股强有力的势力了。
只有那一个个名字,作为三国最辉煌的人物,为后人所铭记。
其次是荆州派(兹统计53人),主要人物有:1、来自徐州琅琊郡(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的诸葛氏一族:诸葛亮(丞相)、诸葛均(长水校尉)、诸葛瞻(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乔(驸马都尉)、诸葛攀(翊武将军)。
2、来自荆州襄阳郡(今湖北襄阳)的庞氏一族:庞统(军师)、庞弘(助军左校尉)、庞林(钜鹿太守)。
马氏一族:马良(侍中)、马秉(骑都尉)、马谡(丞相参军)。
向氏一族:向朗(左将军)、向条(御史中丞)、向宠(中都督,中领军)、向充(尚书)。
廖化(右车骑将军)、杨仪(丞相长史)。
3、来自荆州零陵郡(今湖南省湘乡县)的蒋氏一族:蒋琬(宰相,大司马,大将军)、蒋斌(绥武将军)、蒋显(太子仆)、刘巴(尚书令)赖恭(镇远将军)、赖雄(丞相西曹令史)。
4、来自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的黄忠(后将军)、郭攸之(侍中侍郎)、陈震(尚书令)、李严(尚书令,中都护,骠骑将军)、吕乂(尚书令)、吕辰(成都令)、王连(屯骑校尉,丞相长史)、王山(江阳太守)。
5、来自荆州义阳郡(今河南新野)的邓芝(车骑将军)、邓良(驸马都尉)、魏延(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来敏(执慎将军)、傅彤(将领)。
6、来自荆州南郡(今湖北枝江)的董和(掌军中郎将)、董允(黄门侍郎、侍中)、霍峻(梓潼太守、裨将军)、霍弋(翊军将军)、冯习(领军)。
7、来自荆州江夏郡(今湖北孝感市孝昌县)的费氏一族:费祎(军师、尚书令、大将军)、费承(黄门侍郎)、费恭(尚书郎)、费观(振威将军)。
8、荆州武陵郡(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廖立(谋士,长水校尉)。
9、荆州长沙郡(今湖南长沙市)张南(将领)。
10、兖州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伊籍(昭文将军)。
11、兖州陈留郡(今河南省开封市)吴班(骠骑将军)、吴懿(车骑将军)。
12、雍州扶风郡(今陕西省眉县)法正(尚书令、护军将军)、法邈(奉车都尉,汉阳太守)、孟达(散骑常侍,建武将军)。
13、司隶校尉洛阳孟光(大司农)。
“豫州入蜀,荆楚人贵”。
从建立到衰亡,荆州派一直是蜀汉的中坚力量。
这批以荆襄九郡人士为基础的官僚集团,以诸葛亮为首,团结在刘备周围。
诸葛亮确实是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
他以强力手腕确保政令如一,使蜀汉中央政权始终牢牢握在荆州一系手中,在军权不旁落的前提下,联合了内部的各个派系,稳固了国家政权。
蜀汉能以西南一隅之地,小国寡民,而与中原抗衡数十年之久,诸葛亮功不可没。
可以说,诸葛亮一力支撑了刘汉国祚四十余载的延续。
但荆襄之地少军事人才,硕果仅存的魏延死后,蜀汉军事大权不可避免的要分到其他派手里。
蜀汉后期,最高军权虽然还握在荆州派手中,但军队的主要控制权已经很大程度下放给益州派。
虽然为了贯彻北伐和联吴两项国策,北方和东方的控制权还是由荆州派主导。
但南方和西方,以及部分北伐军权,已经充分任用益州将领了。
再次是益州派(兹统计43人),主要人物有:1、来自益州巴西郡(今四川阆中)的黄权(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黄崇(尚书郎)、王平(镇北大将军,汉中太守)、王训(将领)、句扶(左将军)、谯周(劝学从事)、龚禄(越巂太守)、龚衡(将领)、程畿(从事祭酒)。
马氏一族:马忠(庲降都督,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马修(将领)、马勋(州别驾从事)、马齐(尚书)。
2、来自益州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市)的张任(益州从事)、张松(益州别驾)、杜琼(太常、占星家)、何宗(大鸿胪)、张裕(益州后部司马)、张表(庲降都督,尚书,后将军)。
3、来自益州广汉郡(今四川广汉)的秦宓(大司农)、彭羕(江阳太守)、王甫(议曹从事)、王冲(牙门将)。
4、来自益州犍为郡(今四川省彭山县)的张翼(庲降都督,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张微(广汉太守)、杨洪(蜀郡太守)、李密(尚书郎)、杨戏(护军监军,梓潼太守)、费诗(谏议大夫)、五梁(谏议大夫)、王嗣(汶山太守)。
5、来自益州巴郡(今四川南充)的张嶷(荡寇将军)、张瑛(西乡侯)、张护雄(关内侯)。
6、来自益州建宁郡(今云南省玉溪市)的李氏一族:李恢(庲降都督,安汉将军,建宁太守)、李遗(汉兴亭侯)、李球(羽林右部督)。
7、来自益州梓潼郡(今四川绵阳)的杜微(谏议大夫,五官中郎将)、尹黙(太中大夫)、李譔(中散大夫,右中郎将)、李福(尚书仆射)。
8、来自益州永昌郡(今云南保山)的吕凯(蜀云南太守)、吕祥(阳迁亭侯)。
汉末时期,益州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地区相对落后,而且没有经历因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益州地区的士族集团比起北方和江东的世家门阀大族,有不小的差距,没有较强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
所以益州派虽是地头蛇,但在和外来“强龙”的政治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在刘备入蜀之前,荆州派就和益州本土派就有着不小的矛盾,而益州内部也早已是矛盾重重。
对刘备入主,益州本土势力大体有两种态度:一部分试图引入新的势力,结束荆州派的独断专行,为本派赢得更多的政治地位和生存空间。
另一部分人,对更强力的刘备集团抱有很深的抵触情绪。
终蜀汉一世,这种抵触情绪都没有消除。
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蜀汉还是善于任用益州人士的。
蜀汉四大要郡,蜀郡、巴郡、广汉、犍为的历任太守,益州人占一半。
这也就是“蜀人治蜀”方针的体现。
虽说蜀汉官员的主要来源还是益州人才,然而统治者对益州人士缺乏信任,益州士族对蜀汉政权也缺乏归属感。
自黄权降魏后,益州派在蜀汉中央政权中再无代表。
益州人的最高职位也只是尚书仆射(尚书令的副职),没有了实际大权。
最后来说说闲散派(兹统计10人),主要人物有:1、来自雍州扶风郡(今陕西兴平)的马氏一族:马超(骠骑将军)、马承(嗣斄乡侯)、马岱(平北将军)。
射援(祭酒,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射坚(蜀郡太守)。
2、来自雍州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市)的姜维(大将军)、梁绪(大鸿胪,大长秋)、梁虔(大长秋)、尹赏(执金吾)。
3、来自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的夏侯霸(车骑将军)。
这一派多是后来归降蜀汉,跟随刘备打天下的。
其中也不乏名将和高官,最有代表的就是马超和姜维。
马超有名的战绩都发生在他作为一方军阀纵横雍凉之时。
归降刘备后,虽然与关羽张飞共为“爪牙”,但马超“有信、布之勇”,刘备不敢用也不能用他,可以说没有给蜀汉政权做过很大贡献。
姜维虽然得诸葛亮赏识,但并不像演义里那样诸葛亮将军国大权付与姜维。
实际上在蒋琬、费祎时期,姜维多被压制。
以降将出身,却能在一帮荆州、益州派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蜀汉军武第一人,姜维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可以说是超世绝伦的。
但他们终归是来自于偏于地区的降将,明哲保身尚属艰难,更不用说想从荆州和益州派里分得政权的一杯羹了。
从以上四大派系可以看出,蜀汉人才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个郡和将近四十个县):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山东、湖北、湖南、陕西、四川、云南、甘肃、安徽等都是其来源地。
这与刘备由一介布衣起家,在汉末群雄逐鹿的环境中辗转奔波,积极网络天下贤才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在初创期,虽说刘备的元老集团武有关、张,文有简、孙,但在长时间的东奔西走中却是胜绩寥寥。
然而,刘玄德却凭借独特的仁义思想为自己播下了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从而得到了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和以法正为首的益州派的拥护,也换来了那些闲散人士的归顺,最终实现了光复汉室的大业。
(来源地域范围广)蜀汉政权建立与以后,朝中的文武大臣,不论从所任官职还是来源籍贯来看,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俗话说“巴有将,蜀有相”。
正是由于地缘性的原因,才导致了政权内部各个派系之间以及派系内部不休不止的争斗与倾轧。
蜀汉初期,各派系势力尚处于均衡阶段,相互之间还能稍稍维持表面上的合作。
但历史不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元老派的渐渐凋零,荆州派的崛起,益州派凭借身处政权腹地、一贯占据着人才输出的主流地位,这些都必然导致派系之间势力的此消彼长。
(来源地域的远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在中央权力的强弱)为了把持或者垄断人才从地方向中央的输出通道,各派系都极力争取从自己的地盘上拉拢和举荐贤才。
如蜀汉中央官职,总揽朝政的丞相(诸葛亮),和掌中枢事务的尚书令(法正,蒋琬,费祎,刘巴,陈震,李严,董允,吕乂,陈祗),全部是荆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