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微专题5-区域生态环境分析

合集下载

【专题突破】高考地理综合题:高考地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专题突破】高考地理综合题:高考地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专题突破】高考地理综合题:高考地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及原因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Ⅲ卷微专题知识体系[核心知识必备]1.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素影响2.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法必备知识1.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和分布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水源——河流。

土壤。

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某种具体的植被)。

人类活动。

3.影响生物种类多样的因素(1)气候:热量和降水。

(2)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海拔高,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3)生存空间:面积大,且自然条件差异大。

(4)封闭程度(独特物种必用)。

(5)天敌情况、灾害污染情况。

(6)人类活动影响:开发早晚;距人类活动远近。

(7)优势物种。

4.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

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

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

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⑤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⑥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

一、植被类型1、木本——森林:(1)形态:乔木(高大树干,具有地带性)、灌木(树干矮小,丛生,不具有地带性)。

(2)陆地分布:针叶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红树林、珊瑚岛常绿林、稀树草原和灌木林。

微专题01 地理位置特征及影响-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微专题01 地理位置特征及影响-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三地合作政府政策大 力支持
地处我国经济、交通、科技发达的长三角地 区,市场广阔:核心城市上海辐射带动作用强: 三地邻近,产业基础好, 互补性强:三地政府 合作意愿强, 支持力度大。
【题组十六】
地理位置对交通的影响
(2021年河北卷)加强中国与欧洲的经贸联
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
运是中欧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根据1995年、
的滩地。近40年来,新县城已 简述新县城相对老县城的优势区位条件。
经逐渐发展为高原上的生态宜 海拔相对低,地表相对平坦,可开发利用
居之城。图9示意该县部分区域 的地形。
土地较多,环境承载力较大;风力少,风沙活 动较少;靠近河流,水源更丰沛;离山坡远,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少。
【题组十三】
地理位置对农业的影响
(2021年浙江6月卷)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特征明显,下图为美国 农业带分布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甲农业带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
A. 柑橘、水稻
B. 苹果、小麦
C. 甘蔗、玉米
D. 葡萄、土豆
【题组十四】读图文资料,完成
下列要求。(22 分)
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
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
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
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图7示
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
越冬场分布。
【题组五】
地理位置对地质的影响
(2021年北京高考真题)读图9,回 答第15题。15.2018年9月,连接喀 麦隆克里比和巴西福塔雷萨的国际 直连海底电缆全线贯通。该电缆由 中喀两国企业合作修建,全长约 6000千米。为保证海底电缆安全运 行,需重点防范( )
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厘清鱼类洄游规律,对渔业可

2017届新高考复习:13.3《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分析》

2017届新高考复习:13.3《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分析》

1.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分析思路
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 材料中如果出 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 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 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 “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 地破坏等。
主题一
水土流失的治理
核心突破
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1)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2)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356 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 积的 37.1%。 (3)主要类型:流水侵蚀、风力侵蚀。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 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 下图所示:
(2)案例——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
维持生物 洞庭湖湿地水域与陆地交替,气候适宜,水草丰茂, 多样性 旅游观光 调蓄洪水 航运 适于各种野生生物的生长、栖息和繁衍 洞庭湖碧波荡漾, 湿地风光秀美, 自然景观类型多样, 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洞庭湖区水域面积大, 丰水期蓄洪, 枯水期补给长江, 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洞庭湖南连湘江、沅江、澧水等河流,北通长江,长 期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水运通道 工业提供原料
(1) 简述密西西比河口湿地面积变化趋势及其对环 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2)分析密西西比河口湿地的成因, 并提出扭转其面 积变化趋势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图示密西西比河口湿地面积趋于缩 小,致使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加。第(2)题,湿地 区域一般地势相对低平,河口地带地势更低,还受海水 回水等作用。缓解湿地面积缩小趋势的措施主要有增加 来水量,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等方面。
答案:5.B 6.C

岩层新老关系-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岩层新老关系-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读【高考真题回顾】【例1·2014年山东高考卷】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Ⅰ、ⅡD.Ⅲ、Ⅱ、Ⅰ【解析】由图b可知,地质剖面图是××向斜两翼中的东翼的地层关系,根据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的规律,可知Ⅱ沉积岩层年龄大于Ⅰ;Ⅲ在Ⅰ、Ⅱ上面,且连续,是向斜东翼被侵蚀后地壳下降沉积形成的,形成的年代最晚。

图示如下:【参考答案】B【例2·2017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B.2C.3D.4【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

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

所以B正确。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参考答案】(1)B (2)B【例3·2018年北京高考卷】如图所示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气候分布微专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气候分布微专题
一轮复习备考微专题 气候分布及成因
备考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 带对气候 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 。
【素养要求】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高考评价要求】
“考什么”——四层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怎么考”——四翼
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图示信息: 区域位置
构思维:地形起伏大、气候湿热、植被茂盛
地形
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
可减轻雨水打湿裤腿。
打“绑腿”利于
在山间及林中行走
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保暖
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穿着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 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学习提示】在区域图、气候资料统计图等背景资料创设的 下,分
析 气候特征、差异、成因以及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 。从生
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候资料统计图、景观
图等背景资料,分析区域气候
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大致与太阳
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的过程性思维
学习任务
文字信息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
的影响。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
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图示信息: 区域位置
地形
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覆盖率高);

高考地理复习微专题-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共20张PPT)

高考地理复习微专题-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共20张PPT)

2.降水少的地区,屋面多为平 顶或平缓的一面坡,建筑材料 也不是很讲究,多土质,屋面 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 ,如撒哈拉地区。
乡间房子半边盖, 省工省钱省木材, 遮风避雨又御寒, 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气温、光照
1.气温较寒冷的地区,如北方地区,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 建筑物墙壁较厚,多向院内开窗,其中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多的 阳光,住宅封闭性较好,房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 以紧缩室内空间, 室内普遍设有火炕、火墙,玻璃窗设双层,外形显得厚重。从宅院 结构上看,为避免建筑物相互遮挡 ,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较大的间 距。
二、地形、水文
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 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 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 ,使 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
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 面街背河 ,顺河展开。河谷平 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高三三轮复习微专题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考查方式: 结合传统民居特点考查当地的气
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或自 然环境对民居取材、布局、朝向、结 构的影响。
传统民居是指在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中, 受社 会因素制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经长期 发展基本定型的民居建筑 。
当地冬季多暴雪,形成了造型独特(合掌 形)的建筑。(3分)当地森林茂密,使就 地取材建造木屋的传统得以保留。(3分) 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2 分)农田、房屋与山地、溪流、花草植物 等交织,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观。(2分)

2017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微专题5 区域生态环境分析课件

2017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微专题5 区域生态环境分析课件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 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 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问题 湿地 萎缩 森林 破坏 生物多 样性减 少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原因分析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 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护区的保护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自源头) 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 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
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等传统方式,容易导致土壤水分大量蒸发,盐分则留在土壤
表层,导致次生盐碱化(盐渍化)现象
[例1] (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 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D.塑膜上铺暗管主要起到抑制返盐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分析,盐分聚集在地表的过程是地下水水位较高,通过 蒸发使盐分在地表聚集,而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小,因此 B正确。第 (2)题,台田是 治理盐碱荒地的模式之一,主要是在地势平坦的耕地地区、沿海地区、华北地区非 常适宜;利用海冰水,不会加剧水资源危机;下铺塑膜主要是增强排盐效果;塑膜
水(尤其灌溉用水)量大,导致断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湖泊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 ____________ ;1982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区域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微专题(十五) 京津冀协同发展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区域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微专题(十五) 京津冀协同发展

(2) 说明塞罕坝植树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 [答案] 高寒(冬季漫长寒冷);干旱(或者降水少/水源短缺);多风沙;生态环境脆 弱;土壤贫瘠(或土地荒漠化严重)。 [解析] 塞罕坝植树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当地的大气状况(气温、降水、 风沙)、土壤等角度作答。
(3)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塞罕坝成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的原因。 [答案] 防止沙地南侵(或防止风沙对京津冀地区的侵袭);涵养水源,保障京津冀地 区用水(或是京津冀地区的水源地)。 [解析] 塞罕坝成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的原因,结合京津冀地区风沙活动频发、水资 源匮乏这一特点,分析塞罕坝对其的改善作用。
第三篇 区域发展第十三章 源自域联系与区域发展微专题(十五) 京津冀协同发展
例题导入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北京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 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 都功能。要想解决北京发展的困局,需要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集中疏解 与分散疏解相结合、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的原则, 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 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而河 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存在经济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缺乏;产业结构不合 理;公共服务落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下图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系示意图。
(4) 分析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_明__确__三__地__功__能__定__位__和__产__业__分__工__,__调__整__三__地__产__业__结__构__;__调__整__优__化__城__市__布__局__和__空__间________ _结__构__,__促__进__城__市__分__工__协__作__;__构__建__现__代__化__交__通__网__络__系__统__,__促__进__三__地__交__流__与__联__系__;__加__强__三__ _地__大__气__污__染__防__治__和__生__态__环__境__保__护__方__面__的__合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生态问题概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1102225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生态问题概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1102225

第一节生态问题概述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1)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2)气候原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3)土壤原因: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4)植被原因: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5)河流原因: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

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

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生态问题知识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生态问题知识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生态问题知识点生态环境效果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招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用严重失调,从而要挟到人类的生活和开展的现象。

为此查字典天文网整理了生态效果知识点,请考生逐一掌握。

1、水土流失效果我国典型地域: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域发生的缘由:(1)自然缘由:季习尚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缘由: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管理的措施:紧缩农业用地,扩展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管理。

管理的意义:有利于量体裁衣地停止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片面开展,可以添加农民支出,促进外地经济开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外地的生态环境,树立良性生态系统;树立生态农业形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继续开展。

2、荒漠化效果我国典型的地域:西北地域(新疆、青海、内蒙等地)发生的缘由:(1)自然缘由: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域,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缘由: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应用;交通线等工程树立维护不当。

管理措施:制定草场维护的法律、法规,增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建三北防护林树立;退耕还林、还牧;树立人工草场;推行轮牧;制止采伐发菜等管理意义:有利于量体裁衣地停止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片面开展,可以添加农民支出,促进外地经济开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维护土地资源改善外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继续开展。

3、干旱缺水效果我国典型地域:华北地域、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域华北地域:发生缘由:(1)自然缘由:温带季习尚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缘由:人口稀疏、工农业兴旺,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糜费多,应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管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增加水污染;增加糜费,提高应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开展;开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应用率;实行水价调理,树立节水看法;海水淡化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16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16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 人口(rénkǒu)对激生增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过度(guòdù)、樵过采度放牧、过度(guòd、ù)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防治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不同地区 丘陵、山地 较干旱的地区 城市
交通道路两侧
热带雨林
森林的主要作用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 空气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第三十页,共118页。
2.图示法记忆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
第十八页,共118页。
⑤森林 选择性采伐(c与ǎif更á)新造林相结合; ⑥加强雨林 缓冲区 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 林区的机会。
第十九页,共118页。
技能共同认知 一、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一般,生态环境问题多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等方面着手分析,而成因与防治措施又是重心所在。
第二十页,共118页。
1.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 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 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 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 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
B.珍惜每一寸土地,禁樵禁牧
C.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乡村和城镇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乡村和城镇

多核心模式
乡村土地利用 城镇功能区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核心微专题
典例分析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
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读“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
距城市中心的远近
地租等值线图
地租曲线的数值
5.该城市商业区地地租租指曲数线较延低伸的方主向要原因是(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B.城市
城镇化和城市的辐射功能
卖花渔村地处皖南山区,种花、制作盆景的传统始于唐代,是徽派盆景
的 发 源 地 , 因 村 落 形 态 似 鱼 形 、 村 民 又 以 卖 花 为 生 而 得 名 。 195 9 年 人 民
大 会 堂 会 客 厅 曾 摆 出 徽 派 盆 景 ; 1978 年 在 当 地 县 农 业 局 的 支 持 下 , 卖 花
III. 看形态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乡村土地利用 城镇功能区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核心微专题
“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
IV. 看建筑物密度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V. 看人口变化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多,晚上人少; 住宅区与商业区相反;工业区昼夜差别最小
)A.乡村工业的发展
B.生态农业的发展C.大量
√人口迁入
D.乡村服务业的发展9.2018~
2020年,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变化促进了(
)A.现代农业的发展
B.乡村聚落人口老龄化
C.民俗旅游业发展
D.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乡村土地利用 城镇功能区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核心微专题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和措施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五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五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水文
考点1
考点3
考点4
返回目录
考点2 水土流失 • 3.措施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 术措施
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措施等控制水土流失,使其不再 发生或恶化。 采取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方法进行治理。 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 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 等。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返回目录
考点2 水土流失
5年2考,多与森林的效益结合考查
考点2 水土流失
• 1.成因 • (1)自然因素 • 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降水
地形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 强度 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 大,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就越严重。
考点1
考点3
考点4
返回目录
考点2 水土流失
• 思维拓展
图解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 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 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考点1
考点3
考点4
返回目录
考点2 水土流失
考点1
考点3
考点4
考点1 荒漠化 •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 • (1)荒漠化的成因 • 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干旱

土质

集中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返回目录
考点1 荒漠化
• ②人为因素。
• 人为原因大大加快了荒漠化的扩展,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 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 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 如下表所示: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微专PPT 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PPT幻灯片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 微专PPT 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PPT幻灯片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
生物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
物等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技术措施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
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源自土的作用。下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坡度为40°~90°时,随坡度的加大,坡面侵蚀强度减弱,C正确,A、B错误。
A.① 解析 坡面上侵蚀强度受坡度、径流量、流速和植被覆盖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坡度在40°~90°时,坡度越大,坡面受雨面积越小,坡面径流量减小,虽然径流流速大,但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南方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的适宜措施是 A.把经济林全改为生态林,提升森林层次 B.将森林改为草地,增加地表植被 C.渠化山间沟谷溪流,减少坡面径流
√D.林草结合,分层立体种植
解析 把经济林全改为生态林,提升森林层次,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不太现实,不是适宜的措施。将森林改为草地,不符合南方丘陵区 的自然环境特征,因此不是适宜的措施。渠化山间沟谷溪流,不能减少 坡面径流,还会破坏河流湿地生态。林草结合,分层立体种植,既可以 有效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还能获得经济收益。故选D。
微专题2 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答题指导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水土 流失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土质疏松;降水多且集中;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 起伏大,冲刷力强

地理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的气候 新

地理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的气候 新

专题二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的气候考情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判读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频次较高,既有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特点等知识的考查,也有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

多以各种气候资料统计图表切入,结合区域图,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规律、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的热点,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关注热点,在此命题不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微专题一全球气候变化[高分素养提升]1.(2017·湖北荆州调研)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

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A.趋向于暖湿化B.趋向于冷湿化C.趋向于暖干化D.趋向于冷干化(2)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A.玉米B.水稻C.甜菜D.甘蔗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的日照曲线呈下降趋势,气温和降水曲线呈波状上升状态,说明气候趋于暖湿化.第(2)题,该地处于黄淮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该地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小,不是主要作物;甜菜属于中温带作物,本地区很少种植;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该地区不种植甘蔗;故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为玉米。

答案(1)A(2)A2.(2016·浙江文综,1)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题。

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解析结合图中云杉主要分布区及冰盖范围的变化可判断,甲时期的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甲时期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最北界比丙时期的纬度要偏高,说明丙时期的气温比乙时期要偏低,则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B项正确;由此可知C、D项错误。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精)

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5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精)
你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提示:“松”指黄土土质疏松; “中”指位置居中,且降水集中,尤其夏季多暴雨; “少”指植被覆盖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疑难突破
[问] 5.怎样理解水土流失的本质?
提示:其本质是流水的侵蚀作用,联系影响流水侵蚀的因素进行 分析更有利于得出成因,从而根据成因寻找治理措施。人类活动 不合理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纲考点扫描
考查频度 全国卷 特殊区域荒漠化 地方卷
命题趋势 1.趋势分析:关注新出现 的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
1.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2013· 课标Ⅱ,36 的防治
的发生过程及发展变化 2016· 课标Ⅱ,37 变化及保护 大熊猫栖息地的
5年 7考
治理措施,以及传统生态
脆弱区的生态建设
碎、坡度大,导致水流速度快,侵蚀、搬运能力强。
“失”:肥沃的表土被搬运到他处,径流白白流失,导致水土 流失区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缺乏,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 变化。
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一般步骤 1.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2.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影响因素;
3.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4.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重点分 析人为原因); 5.制定综合治理措施; 6.谋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思路
1.水土流失成因综合分析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它 们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 所示。
自然条件
气候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

北京市2017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讲义新人教版20170812270

北京市2017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讲义新人教版20170812270

区域环境问题和生态建设学习目标: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相关的治理保护措施学习内容:区域研究的基本思路1、区域发展的条件与区域特点(6)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7)区域的竞争力2、区域发展规划(1)发展重点--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2)均衡发展(3)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方案及评价水土流失的治理1、水土流失概述以及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1)区域发展的条件与区域特点(1)区域的空间特征(位置、范围等)(2)区域的结构及资源社会经济特点——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破坏2)黄土高原进一步发展限制性因素——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2)结果—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率加大——生态经济恶性循环(3)治理——水土保持A生物措施;B工程措施;C综合措施荒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分布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区域的特点(1)荒漠化的形成原因①潜在的自然因素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风化、风力作用强——形成戈壁沙漠内陆位置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戈壁沙漠大风日数多(集中冬春旱季)--风沙活动②人类活动的决定性作用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建设不当、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从而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造成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2)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3)措施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为例1、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及其生态效益2、区域的结构及资源社会经济特点(1)自然(2)人文(3)人地关系特点3、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具体保护措施: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的机会;保护性开发——如生态旅游;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五区域生态环境分析常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环境问题的考查,经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

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2.主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多发区域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东北地区黑土冲刷、南亚、东南亚地区危害①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②引发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③径流含沙量增加,淤积河床、湖泊,加大洪水威胁湿地类型①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等。

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湿地成因①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②蒸发量、③下渗量、④排泄能力、⑤水网密度等湿地功能①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②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③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④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⑤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破坏表现湿地面积减小、水位下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湿地水质下降,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破坏,水生生物、周边植被减少等具体表现华北地区在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区域,因降水季节差异大,导致在旱季(春季、秋季)盐分向地表聚集,雨季(夏季)盐分则随降水下渗西北地区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发展农业需灌溉。

若采用大水漫灌等传统方式,容易导致土壤水分大量蒸发,盐分则留在土壤表层,导致次生盐碱化(盐渍化)现象[例1] (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解题关键:(1)结合图中地形和干支流的夹角可以判断河流干流流向。

(2)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

(3)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

答案:(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方法技巧] 河流流向判断河流流向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外流河而言);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 90°为锐角;河流宽度,河流上游河道窄,河流下游河道宽;沉积颗粒物大小,河流上游沉积颗粒物较大;河流下游沉积颗粒物较小;以及河流流量变化、横剖面、工业布局等来判断。

[例2] (2015·衡水调研)台田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盐碱地区的特殊耕作模式,堆土成台在上耕作,挖沟为渠也可放养水生生物。

农场盐碱荒地修台田时先在底部采用下铺塑膜、塑膜上铺暗管,然后堆土成台田,试验利用海冰水(海水结冰,含盐量变小,可用于灌溉,不会加大土壤含盐量)在作物春季干旱的关键期进行灌溉,并在台田底部采用下铺塑膜、塑膜上铺暗管的措施以提高洗盐和排盐的效果。

结合水盐运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盐渍土主要分布区的( )A.地下水水位高,土壤蒸发量小,降水下渗量较多B.地下水水位高,土壤蒸发量大,降水下渗量较少C.地下水水位低,土壤蒸发量小,降水下渗量较多D.地下水水位低,土壤蒸发量大,降水下渗量较少(2)下列台田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台田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B.该农场盐碱荒地试验会加剧该地区水资源危机C.下铺塑膜主要起到减少土壤蒸发的作用D.塑膜上铺暗管主要起到抑制返盐作用解析:(1)B (2)D 第(1)题,从图中分析,盐分聚集在地表的过程是地下水水位较高,通过蒸发使盐分在地表聚集,而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小,因此B正确。

第(2)题,台田是治理盐碱荒地的模式之一,主要是在地势平坦的耕地地区、沿海地区、华北地区非常适宜;利用海冰水,不会加剧水资源危机;下铺塑膜主要是增强排盐效果;塑膜上铺暗管主要起到抑制返盐作用,D正确。

[例3] (2015·晋冀豫联考一模)下图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水土流失分布区。

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两区域中( )A.①区域陆地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②区域为热带雨林带B.①区域土壤肥沃,②区域土壤贫瘠C.①区域水稻种植业发达,②区域商品谷物农业发达D.①区域丘陵面积比重大,②区域平原面积比重大(2)①②两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 )A.天然林草覆盖率低B.开发历史悠久C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弱D.人类活动强度过大解析:(1)B (2)D 第(1)题,①是我国的东北地区,②是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东北地区土壤肥沃,而东南丘陵地区为红壤,土壤贫瘠,B正确。

①区域为温带森林,是我国商品农业基地,平原面积广阔。

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丘陵面积大。

第(2)题,两地水土流失主要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东北是黑土地过度开垦造成的,东南丘陵是过度开垦荒地造成的,D正确。

常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措施分析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问题原因分析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湿地萎缩自然原因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人为原因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气候异常,生物演化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人为原因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措施类型具体措施工程措施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技术措施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例4] (2015·广东卷)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______走向。

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

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__;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_____________。

(3)分析1982-2012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5)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

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解题关键:(1)从图示湖盆的延伸方向判断走向。

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说明河流的流量不稳定,造成河流的流量不稳定的原因主要与降水季节变化大,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大等方面有关。

(2)从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可知。

(3)从图示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其人为活动对沼泽的影响。

(4)湖泊水量和面积的增多,会对周围地区的气候、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对通航条件、养殖及旅游业产生有利影响。

(5)此题注意审题,是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减少对水质的影响,因而是调整工业结构,而不是调整产业结构,再从污水排放、污水处理、法律法规及环保意识等方面提出相关措施。

答案:(1)西北—东南地处季风气候区,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尤其灌溉用水)量大,导致断流(2)湖泊台田鱼塘(3)农业用地增加(开辟为水稻田、台田鱼塘);建设用地增加;修建人工水渠及水库。

(4)增加水量,扩大湖水面积,调节气候(缩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利于保护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

(5)调整工业结构,限制造纸等污染企业的规模;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实行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污水先处理后排放);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沿岸工业生产的监督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