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最后的遗教

合集下载

示现八相——释迦牟尼

示现八相——释迦牟尼

示现八相综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一生,通名“示现八相”,也就是他一代的事迹,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待时机成熟便下降人间。

我们所依存的这个世界,由成住到坏灭,历劫无数(无量劫),其小者如地球上已有若干次冰河时期或洪水时期,沧桑多变,但佛法的存在,却绵延不绝。

我们现在还在“普贤劫”中,就是说此一宇宙万亿年的时间里,会有很多的圣贤,陆续诞生,由于修习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已证十地菩萨果位,此生命终,即上生于天众中的“兜率天”或“兜率内院”,名为“一生补处菩萨”。

待此世界中另一劫数到来,人类历史变更,世上佛法衰息,这一生补处菩萨,便又重经人道而降生,出家乃至成佛,于是佛教大兴,佛法因以住世。

现在的一生补处菩萨——弥勒,也就是未来世界的候补佛。

释迦牟尼成佛已久,住在他方世界,这次降生递补为我们“娑婆世界”过去劫以来的第七佛(或说贤劫以来的第四佛),其任务就是普度地球上的众生。

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

选择印度为出生地的原因:1、地理环境、天然气候差异较大,集中于一国(热带、温带、寒带),便出现学派林立,思想多元,等级森严,贵贱悬殊的复杂局面,而这种局面有利于区分凡圣。

1、南印——热带,北印靠近喜马拉雅山,中印为温带。

2、自古至今文化语言没有统一,文字达六十多种,梵文只是一种。

3、虽一直号称一国,其实还是部族分领,各据一方。

4、四种性制度,形成四种阶级,出现极不平等,故需慈悲宏愿者应运而生,指示人性的升华成就。

(1)婆罗门:为世袭而职司祭祀的专业僧侣,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居上品,受人尊敬,为精神及思想领导的高阶层。

举凡军国政治,也都为其所左右。

(2)刹帝利:即王候武士,集军政权于一族,为世袭的统治者。

(3)吠舍:为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

(4)首院罗:为地位卑下、生活艰苦的世奴贱民。

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东方中国、印度、西方埃及、希腊,唯东方潜能深厚,西方支流易变异,而其中又数中国为根为本,为长远计,佛教文化产生于印度,兴盛于中国,不失为尽善尽美之策。

中国历史故事-佛祖独子罗睺罗简介 罗睺罗为何出家?

中国历史故事-佛祖独子罗睺罗简介 罗睺罗为何出家?

中国历史故事-佛祖独子罗睺罗简介罗睺罗为何出家?如来佛释迦牟尼,或许大家更愿意称呼他为佛祖。

对他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不需要小编多说。

本文要为大家讲的是佛祖独子罗睺罗的故事,他如何出生,又是步上父亲老路的?释迦牟尼在没有出家之前,是迦毘罗卫国的太子,在父王的主持下娶太子妃拘利城耶输陀罗公主。

释迦牟尼二十九岁的时候,耶输陀罗终于生下了儿子罗睺罗。

释迦牟尼大喜过望,这种开心却不是一般男子初当父亲的喜悦,而是终于得尝所愿的喜悦。

为何这样说?因为释迦牟尼在此之前,就已经向父亲几次表示自己想要出家的愿望。

但每次都被父亲阻止,后来终于松口,只要他能留下王孙,就允许他出家。

所以罗睺罗出生之后,意味着释迦牟尼终于能够前往求道了。

释迦牟尼的喜悦,更多的是在自己终于解脱上。

据说太子妃怀罗睺罗六年,因为生于罗睺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故名罗睺罗。

也有说法因为他在母亲肚子刘六年都被障蔽,所以得此名。

罗睺罗出生不久,释迦牟尼就骑着白马离家了。

据说他临走之前,原本是想抱一抱罗睺罗的,但是害怕吵醒熟睡的太子妃,被太子妃牵绊,最终还是没有抱抱幼小的儿子,狠心离去。

佛祖离去时曾言:“等我成就佛陀的时候,再回来探望此子吧!”等到他成道的第六年,才从南方的摩揭陀国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

佛祖归国之时,全国老少男女都出门一睹风采。

当时只有耶输陀罗妃和罗睺罗没有前去,耶输陀罗妃是因为自尊,希望狠心离去的丈夫能够自己来找她。

而罗睺罗则是因为自幼没有父亲的概念,受母亲和祖父的关爱长大,也不知如何面对。

耶输陀罗妃维持着自己最后的自尊,心急忧心的等待。

最后佛祖终于来了,但是见到他的第一眼,耶输陀罗妃便知道自己与这个男人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虽然他看着她的目光中有怜惜,但却不是对她一人的,而是众人的慈悲。

耶输陀罗心中难过,但却仍然不想放弃。

佛祖归国跟随了许多出家之人,所以并没有住在王宫,而是找了个清净之所。

为了挽回丈夫,唤起他的情意,耶输陀罗每日将罗睺罗打扮的天真可爱,穿着华丽漂亮的衣衫跟随佛祖左右。

世界三大宗教重大事件简介

世界三大宗教重大事件简介

佛教的传播和演变。

释迦牟尼趋势后,佛教继续发展。

他生前以口头宣传传教,相传在涅槃前并没有留下任何佛经著作。

在他去世一年后,为防止教义误传,由佛陀的大弟子迦叶主持,众弟子在摩揭陀首都王舍城结集,忆诵教理。

佛陀的堂弟,十大弟子中被称为“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关于教法的佛经八藏。

这些佛经的开头第一句均作“如是我闻”,“我”即阿难陀自称,全句意谓“我听到过佛是这样说的”。

又由被称为“持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出关于戒律的佛经。

众弟子则进行勘误补遗,结集出佛教的经、律两藏。

释巡牟尼逝世100年时,居于古印度东部的跋耆族比丘提出了10条新戒律,以阿难陀的弟子耶舍为首的诸长老在毗舍离城召集700比丘审定律藏,宣布这10条新戒律为非法。

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

可以肯定的是,佛教第一、二次结集只是会诵,并没有笔录,以后才用巴利语和梵语加以记载。

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Asoka,约公元前300——公元前232年)在位时,为完成南亚次大陆的统一,征伐不已。

在目标实现以后,他又及时摈弃穷兵黩武政策,大力弘扬佛法,给长期处于战乱中的民众带来短暂的和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出典就在他身上。

为了维护佛教的统一和教义的规范,他在即位后第17年,也即释迎牟尼涅槃236年时,召集各地僧人约l000人在首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

有些历史学家推测,这可能是佛教徒第一次大规模集会,因为前两次集会的传说并不太可靠。

这次结集由著名高僧目键连子帝须任上座,对《阿含经》这部最古老的佛经进行重新会诵整理,最后定型。

在阿育王的干预下,会议按照印度佛教当时的情况,再次确立了教规基础(包括经文、仪式、统一的佛教公社组织原则等等),并对外道的种种奇谈邪说进行了批判,使佛教的经、律、论经典基本齐备。

在阿育王时代,佛教得到了大发展,它不仅在恒河流域占优势,而且在西北印度广为流传。

阿育王还派高僧到外地传教,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在这其中按其外传的方向佛教大体分为两大派:一为南传佛教,由南印度传人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和中国的云南等地区,多用巴利语佛典;另一为北传佛教,由北印度向北传人西域地区、中国西藏和内地,再从中国传人朝鲜、日本等地,多用梵语佛典。

遗教经

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法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

所应当度化的弟子,都已经度化完毕。

于是,来到娑罗双树之间休息,准备进入涅槃。

这一天的半夜,周围寂静无声,世尊最后一次,为自己的弟子们,简略地讲说佛法的要点。

各位比丘,在我灭度以后,你们应当无比尊重恭敬波罗提木叉(戒)。

就如同在黑暗当中,遇到了光明;如同贫苦的人,得到了宝藏一样。

应当知道,它就是你们可以依赖的大师。

倘若我继续留在人世间,和它也没有什么两样。

作为持守清净戒律的人,不可以从事贩卖和贸易;不可以安排置办田地和屋宅;不可以蓄养家奴和动物;乃至于一切种植,以及积蓄财宝等过失,都应贵富人,乃至于嫌贫爱富等等,都不应当。

应当端正自己的心念,一心一意向往解脱。

不可以故意隐藏自己的缺点,故意显露一些灵异,来迷惑吸引大家。

对于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种供养,要适可而止,知量知足。

随着缘分接受供养,不应当特意积蓄。

以上是简略地总说持戒的基本要求。

戒律是走向真正解脱的根本,所以叫做波罗提木叉。

依赖于持戒的缘故,才能够生起禅定,以及灭除苦恼的智慧。

因此,诸位比丘应当守持清净戒律,不要让它毁坏和缺少。

倘若有人能够守戒清净,就可以具备各种善行和善法;倘若没有清净持戒,一切善妙功德,都无法产生。

所以,应当知道,戒律是最了不起的安乐和功德,常驻的地方。

各位比丘,在持戒的基础上,你们应当管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千万不要让它们自由放纵,陷入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当中。

就好比放牛的人,手拿鞭子看着它,不让牛自由放纵,去破坏人家的庄稼。

倘若放纵五根的话,不仅仅将会导致五欲泛滥得无边无际,没有办法制约;而且将会如同一匹烈马,缺少了缰绳一样,会把人驮着,掉到坑坎当中。

又比如被强盗抢劫了,所带来的损失和苦难,最多只有这一生;而五根之贼所带来的灾祸,将会使人生生世世都遭殃。

它的危害非常严重,不可以不格外谨慎。

历史故事-佛教始祖释迦牟尼

历史故事-佛教始祖释迦牟尼

历史故事-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你到过北京的西山吗?那里有一座著名的卧佛寺,寺里有一尊很大的铜铸佛像。

它身长五米多,重好几万斤。

特别的是,佛身侧卧,右手撑头,目光慈祥,仪态庄重,周边还围着十二尊小的铜佛。

卧佛似在病中不倦地对弟子们谆谆教诲。

除了北京卧佛寺以外,全世界每个有佛教的国家,都有同样形状的卧佛塑像。

这个卧佛是谁?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4月8日。

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他的父亲是印度半岛北部的一个小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国王。

根据当地的风俗,婴儿要出生在外婆家里。

释迦牟尼的母亲怀孕以后,准备回娘家去生育,她大着肚子路过一个花园,在树下休息时生下了这位王子。

他母亲从此得了病,七天后就去世了。

所以,释迦牟尼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

这个孩子从小就喜爱学习,文学、哲学、算学,样样精通。

同时,他又喜欢武术,骑马、射箭、击剑,他全娴熟。

他的父亲非常高兴,决定将来把王位传给他,并且希望他光宗耀祖,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王。

然而,释迦牟尼对权势半点兴趣也没有。

他满脑子想的全是人世间的种种不平:为什么在印度要把人分成四等?为什么白种人要统治其他肤色的人?为什么混血儿是人人唾弃的“贱民”?一次,他乘车出游,看见田野里的农民正在烈日下种地。

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汗流浃背,流露出又饿又渴、又困又累的神情。

那头正在耕地的老牛,更是疲惫无力,前面有人拉着穿在它鼻子里的绳索,后面有人用鞭子狠狠地抽打。

老牛痛苦地摇晃着双角,气喘吁吁地拉着入土很深的犁头,慢慢地朝前走着。

“苦啊!”释迦牟尼不觉脱口而出。

在释迦牟尼的脑海里,翻腾起阵阵波澜:人世间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种种痛苦?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痛苦呢?他读了许多书,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后来他知道,权力再大的国王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他决心放弃王位的继承权,去出家修道。

“这孩子疯了?他还不到二十呢!”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吃惊地说。

为了防止儿子出家,国王想方设法,让邻国年轻貌美的女王嫁给了释迦牟尼。

北固山_精品文档

北固山_精品文档

北固山篇一:北固山游记昨天,我出去旅游。

早上吃了早饭后便乘车到了镇江北固山公园。

进了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备和周瑜的石像,他们各手拿一把剑。

旁边的牌子上介绍说:刘备和周瑜比剑,他们把剑劈向了一块大石头,结果两人的剑都把石头劈开了,这块石头后来就叫做“试剑石”。

再往里走,我被一个个精致的场景吸引住了,原来园林设计师们把《三国演义》里面的很多故事都设计成了景点。

比如“三顾茅庐”,后面特地搭了个茅草房,房前诸葛亮穿着紫色衣服,和刘备、关羽、张飞站在一起打招呼。

我走上前去站在诸葛亮前面拍了一张照片。

因为我平时非常爱看《三国演义》的书,所以对那儿的很多故事都很熟悉,妈妈推荐我当导游,我一边走一边给他们解说着里面的一个个典故。

没想到我平时看的书还真有了用武之地。

吃过午饭后,我们又乘车到南郊公园去玩。

公园分为招隐、竹林、文苑三个景区。

走过竹林寺,我们看见几棵参天大树,其中有一棵又粗又高,要几个人才能抱过来,上面有块铁牌:此树460年,一级保护树木,柏树。

还有360年、180年寿命的树。

后面是老树雕刻的寿星,有12生肖寿星,有光着脚的“一脸和气寿星”,有“怪模怪样寿星”,还有“嘻嘻哈哈寿星”。

简直是一个寿星群。

我们一家人站到每个人相对应的生肖寿星前拍了一张照。

走过寿星群,我们就开始登山了。

这儿的山可真难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有的小路可以直接快速地到达山顶,可是小路很陡,幸好那儿有几棵树能让我们扶住,我估计那角度有110度,我一路领先,走了足足有六华里,还没感觉到累。

旁边有一个阿姨正气喘吁吁地坐在石头上休息,她自叹不如地说:“还是小孩子有力呀,我们都老了。

”来到招隐景区,本以为可以下山了,谁知山连绵起伏,一座连着一座,我们找不到下山的路,只能又上了一座山,没想到在山林深处竟藏着很多古迹,有虎跑泉、招隐洞、读书台、增华阁。

每一处地方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传说。

从镇江回来的路上,我们与司机闲聊。

镇江有山有水,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城市,只是对外宣传还不够。

得道高僧涅盘火化后的遗骸为什么叫舍利子?

得道高僧涅盘火化后的遗骸为什么叫舍利子?

舍利子是佛祖的大弟子,怎么又成了佛祖涅槃后的骨头
舍利子
原名优婆底沙,详名为舍利弗多罗。

关于舍利子名字的由来,在《大智度论》里说:“摩陀罗王有一女,其眼酷似舍利鸟 (一种水禽)之眼,故名为舍利,下嫁帝沙,生有一子,取名为舍利弗。

”因“弗多罗”三字译作子,故又称他为舍利子。

他幼时,因受其博学多才的父亲及贤明之母的教养,所以精通百科技艺。

他与朋友俱律陀,拥有弟子多人,声势相当广大。

一日,他遇着马胜比丘,得知释尊的盛名,即钦慕不已,遂率350余弟子,在们·林精舍归依佛陀,受具足戒,弟妹六人均出家,成为释迦弟子。

此时因舍利子的归依,使释迦的威德更加发扬,使教团的势力也大为扩张,佛陀誉他为法将。

舍利子因此而占诸弟子的首座,被称智慧第一。

舍利子在年龄上长于释尊,当他知道释尊不久就要涅槃时,就和释尊说他要在释尊前头涅槃,释尊答应了,舍利子于是返回故乡,安坐一室,澄心静虑。

释尊传法时期兴盛火葬,舍利子被火葬时候发现很多骨头呈现各种漂亮形状,颜色各一,与常人火葬时留下的遗骸很是不同,所有人觉得很惊奇,释尊和众人为了纪念他,把这些遗骸叫舍利子。

后来释尊涅槃火化时,出现更多这样遗骸,大家就遵照释尊的命名把这样的遗骸叫舍利子了。

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法的兴衰交替,人们渐渐的忘记了舍利子的命名了,后来人们就把得道高僧火化出的奇特骨骸称为舍利子,意思是舍自己利他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十大遗言 觉悟者最后告诉我们什么?

释迦牟尼十大遗言 觉悟者最后告诉我们什么?

释迦牟尼十大遗言觉悟者最后告诉我们什么?佛陀(资料图)佛陀临终时最后的教诲,记录在《佛遗教经》中。

汉本的《佛遗教经》,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

经中是佛陀一生弘法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是将入涅槃前对众弟子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也是佛留给后代所有想离苦得乐者的得度因缘。

此经虽短,不足3000字,像是佛陀的一篇遗嘱,却地位很高、影响很大,且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字字珠玑、韵味无穷,蕴含着最大的真诚,和最深的智慧。

《佛遗教经》倍受历代僧俗大众乃至帝王的推崇,唐太宗颁行敕令以护持佛法、弘阐圣教;宋真宗挥毫作序为雕版流通、宣扬法奥。

世亲菩萨著作《遗教经论》,从七方面阐释教诫深远意义,在佛教界具有广泛深刻影响。

汉地作注之古大德代不乏人,明代藕益智旭大师之《佛遗教经解》最值得捧读。

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南宋大书法家张即之所书《佛遗教经》字帖,冠绝古今。

本文从经文中精选出十条不止适应于佛弟子,更贴近普罗大众,且智慧深远的十句遗教,希望大众能净心聆听,从佛陀的语重心长中获得真正的智慧教益。

古人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于佛陀这位大彻大悟且心怀大慈悲的智者,他的遗教就更值得我们珍视。

而且我们还会发现,这些教诲所指出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路径,多么切合这个时代之人心的问题和需要!一、心要正,不贪心【原文】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

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译文】应当自己端正心念,以求解脱,不许隐藏包庇自己的罪恶和错误,用微不足道的神通伎俩欺骗、迷惑俗众。

对于衣食住行所需,只要求得能维持修行即可,不得贪心不足,求得多余,以供积蓄。

当下启迪:端正心念,不掩饰放纵错误,说到底就是一个诚意的“诚”字。

对别人诚实难,因为总要掩饰伪装什么;对自己诚实更难,因为总不愿承认自己的不堪。

可万法因果,不诚实面对,及时纠正止步,就只能在累积、习惯成自然甚至变本加厉中,不断滑向更深的深渊。

人的一切烦恼,都无非因为一个“贪”字,贪着世间的认可与自心的优越幻觉,不肯放下也不肯承认。

佛祖的生平简介

佛祖的生平简介

佛祖的生平简介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其他称号有(觉者)、世尊、释尊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佛祖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佛祖简介释迦牟尼(Sakyamuni)。

佛教创始人。

本名,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 )。

因父为,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贤人”。

其他称号有 (觉者)、世尊、释尊等佛祖早年时代背景相传佛祖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

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

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

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

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佛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

母亲名摩耶。

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

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佛祖。

生年研究有关佛祖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时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座年推算。

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

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年。

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博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佛祖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1956~1957得举行纪念佛祖涅槃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

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佛灭年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

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祖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

释迦牟尼的伟大遗训

释迦牟尼的伟大遗训

释迦牟尼的伟大遗训是因为,故事距离今天这个时代太遥远,所以,让我们无比怀念。

是因为,故事的发生是那样的神奇与不可思议,所以,让我们为之感动。

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精神是那样的充满灵性,所以,让我们慕名追随。

是因为……,不只是因为他——悉达多太子舍弃王位,为了自身烦恼与生死的解脱、出家修行。

是因为他对众生的慈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无尽行愿,一步一个脚印,默默耕耘与教化向众生宣说永恒不变的「真理「。

昔日灵山风景不在,但佛陀的精神依旧是那样的感人;恒河之水流逝,佛陀的慈悲法音,依旧是那样的流传千古……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之后,即开始了他在人间的游化,于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为他的一群老同修——五个苦行者,作第一次的说法。

从这刻起、历经四十五年之久,他的教化没有停止过,他教导了各阶层的男女——国王、佃农、婆罗门、贱民、巨富、乞丐、圣徒、盗贼、妓女等,凡是来听闻佛法的,被度化的、或者弃邪归正的,佛陀无不一一接受,施予他们最需要的法药。

清凉的法雨、平等的摄受、慈悲的教化,使得佛陀这个名字一下传遍了五印度,并且信仰他,跟他出家修行的人越来越多,他的教化也越来越广,因为佛陀是一位慈悲的导师、因为佛陀是一切智者、因为佛教没有种族歧视、因为佛法是最究竟与彻底解决人的生死与烦恼的法门。

平等与慈悲:《佛教圣典》记载了阿闍世王和佛陀的一段谈话。

这段谈话提到,王者和奴隶二者在僧衣之前是平等的。

乔答摩佛陀问阿闍世王说:「如果陛下的一个奴隶或一个仆人穿上了黄色的袈裟,成为一个僧人,身口意三业清净无过,那么,您还会说:『好吧,让这人仍然是我的奴隶和仆人,站在我的面前,给我叩首行礼,负责执行我的训令,关照我的享乐;恭顺地说话,谛听我的言词。

』吗?」阿闇世王回答道:「不,世尊,我应该向他敬礼,请他坐下,给予他衣食住生活上所需的东西;如果他病,给予他医药;同时,我应保证保卫他、关照他,看护他。

」《楞严经》里叙说了阿难因为外出化缘被魔灯伽女以咒术迷惑而遇难之际,佛陀定中观见,于是派文殊前往救护,最后佛陀七处征心破除了阿难的「妄心」,并且也为魔灯伽女说法,破除了她的「情执」。

佛陀释迦牟尼是如何去世的?

佛陀释迦牟尼是如何去世的?

据上座部经文所载,其实此前数月的一个雨季中,佛陀(79-80岁左右)已经患了重病,后虽逐渐痊愈,但身体已大不如前,故在吃了铁工纯陀供奉之食物后病情转重,终于不治。
据此看来,佛陀也和常人无异,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衰老、生病、死亡。还有受伤(见下文)
佛陀有个堂弟提婆达多,曾随佛陀出家修行多年,后欲夺取僧众领袖地位而暗害佛陀,从山上滚下一块石头欲伤佛陀,佛陀闪身躲过却伤了脚。
从印度早期的很多经文记载看来,佛陀生平并未有什么神迹,相反倒是处处和常人无异,比如他周游各国去宣扬佛学时,也常常不知路而向当地人问讯,如是有后世大乘信徒所云的种种神通(如所谓的五眼六通等),何须如此?
注:以上内容可参见《印度佛教史》第62、71、74页。
关于释迦之去世,有书记载为:“释尊在世之最后一年,离摩揭陀国,北渡恒河,经毗舍离(梵Vais/a^li^),至波婆城(梵 Pa^va^),受金工纯陀(梵 Cunda)之供养,因食苏迦拉摩达伐(巴 Su^karamaddava,即旃檀树茸)而罹病。临终前于拘孙河(巴 Kakut!t!ha)作最后之沐浴,复至拘尸那揭罗城(梵 Kus/inagara)沙罗双树林,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释尊将舍寿前,对诸弟子作最后之教诫,而后平静入灭。”

科学考古证实:佛陀身躯伟岸到不可思议,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

科学考古证实:佛陀身躯伟岸到不可思议,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

科学考古证实:佛陀身躯伟岸到不可思议,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我们相信,从信仰角度看,佛陀以其伟大的精神,在人们眼里,他是伟岸。

但,如果我们从科学考古的角度去考证佛陀的实际身高,则更令每个人惊叹不已。

01佛学经典上曾零星地记载了佛陀的身高。

《梵摩渝经》卷一中载:来世有王厥名白净,后名清妙,明德纯备,其生圣子有天中天,独尊之表躯体丈六,相有三十二,处国当为飞行皇帝,舍国为道行作沙门者,必得为佛。

这段记载说佛陀的身躯高达“丈六”。

《生经》卷三印证了这个高度:如星中月,光明超日,体长丈六,三十二相......《长寿王经》卷一更提到:吾师天中天,三界无极尊。

相好身丈六,神通游虚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九中记载:佛衣量,佛身丈六,常人半之。

因而佛陀“丈六金身”被人们普遍认同。

02“丈六金身”具体是个什么样的高度呢?正史《后汉书·西域传·天竺》记录,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从这个记载看,按东汉时期的尺寸,当时的1尺相当于23.75厘米,换自这丈六金身的实际高度即达380厘米。

现代人至今还没有能达到3米8这个高度的,佛陀真如此之高?通过各地考古挖掘人类早期巨人的骨骼,又似乎印证了,当时人类的高度,确实如此。

泰国PP岛在印度洋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后,无意中发现了一具远古巨人遗骸,身高3.1米。

20世纪70年代末,一批探险家及印第安人向导在秘鲁的亚马逊河地区看到了一些红毛驼背巨人在奔走。

1986年底,墨西哥一家媒体报道,那年在墨西哥城东部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巨人头颅骨,根据骨骼的比例,测出其身高有5米。

031981年8月24日,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的法门寺内,宝塔半边突然倒塌。

偶然发现了法门寺地宫下方出土的一截手指骨:佛祖真身指骨舍利。

据传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在拘屍那揭城郊娑罗树下圆寂,遗体火化后共得8万4千颗真身舍利,其中19份传入中土,并在东汉桓帝的资助下,在全国设立19座设立宝塔,其中最早设立的阿育王寺,也就是现今的法门寺内,则存有4枚佛指骨舍利,第三枚指骨被认定为佛的真身舍利。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

释迦摩尼佛的故事藏名译音:嘉(尔)威则巴究尼释意:如来十二行唐卡作者:豆拉他解说:佛陀故事又称佛本行故事,是释迦佛一生中各阶段形象的综合。

由佛传故事选取佛陀一生中的重要事迹,由四个、八个或十二个连续的画面来表示其生平,称为四相图、八相图或十二相图。

藏传佛教多以十二相为准,包括:⑴兜率说法⑵乘象入胎⑶树下降生⑷太子习艺⑸宫中娱乐⑹游观四门⑺削发出家⑻山中苦行⑼降服诸魔⑽证菩提觉⑾广转法轮⑿双林入灭佛祖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

释迦牟尼四字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剎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人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涅槃辞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 Re:释迦摩尼佛的故事: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人: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

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佛陀的佛教传承:南传与北传佛教

佛陀的佛教传承:南传与北传佛教

佛陀的佛教传承:南传与北传佛教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他于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尼泊尔边境的迦毗罗卫国出生,并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引导者。

佛陀的教导被分为不同的传承,其中最重要的是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佛陀教导的第一个传承。

这个传承最初通过佛陀的亲弟子目犍连(尊者目犍连)传承下来。

他在佛陀圆寂后组织了第一个僧团。

南传佛教强调严格遵守佛陀的教诲和戒律,特别重视清净、静默和禅修。

南传佛教的主要盛行地区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

与此不同,北传佛教,即大乘佛教,是佛陀的教诲通过一系列印度学者和翻译家传入中国,然后继续扩散到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北传佛教强调普遍慈悲、不二法门和菩萨理念。

这个传承主要是基于《阿含经》和《般若经》等经典。

北传佛教在不同地区的吸收和发展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宗派,例如禅宗、净土宗和密宗。

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许多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南传佛教重视僧团的纪律和修行,认为解脱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戒律遵守。

北传佛教则强调信仰、慈悲和福报的力量,例如通过忏悔和诵经积累功德。

其次,在仪式和仪式上也存在差异。

南传佛教以布薩節和凡提两个主要节日为代表,重点是禅修和慈善行为。

北传佛教有许多仪式和仪式,如坐禅、念佛和法会。

虽然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在一些教育和修行方法上存在差异,但都致力于达到相同的目标,即解脱和觉悟。

无论是南传佛教的禅修修行还是北传佛教的菩萨实践,最终目的是摆脱苦难,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教的南传和北传传承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斯里兰卡的南传佛教被视为最纯正的佛教传承之一,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的北传佛教对于东亚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禅宗的兴起和发展。

无论是南传佛教还是北传佛教,佛教的核心教义都是无私、慈悲和智慧。

这两个传承都通过其独特的方法和教学使人们能够实现内在的和平和福祉。

顶骨舍利

顶骨舍利

顶骨舍利(栖霞寺)2012年09月03日 13:21 新浪佛学顶骨舍利舍利子原指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

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

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

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

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

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

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份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

存世的佛祖真身舍利部分供养地如下:中国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阿育王寺—佛头盖骨舍利中国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牙舍利中国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佛指舍利 (一节中指指骨舍利)中国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 (四颗牙齿之一)中国北京房山云居寺——肉舍利中国杭州雷峰塔——发舍利中国西安临潼庆山寺——碎身舍利中国西安大慈恩寺—真身舍利中国南京大报恩寺遗址(栖霞寺暂存)——顶骨舍利(一块头顶骨)中国山东省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佛牙舍利、碎身舍利(四颗牙齿之一) 中国云南省大理州水目山——肉舍利中国湖南南岳衡山——金刚舍利。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3.3 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一)名师教案 中图版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3.3 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一)名师教案 中图版

第3课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

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公元1世纪,产生在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公元7世纪,产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基础,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

教学难点: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性质的演变与传播。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课将带着学生走进古代时期的艺术殿堂。

二、讲授新课:(一)古老的文字(1)什么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由于它是用符号把客观物体的形象描摹下来的一种文字,即所谓“画成其物”,所以我们习惯上把它称为象形文字。

(2)什么是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几乎和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

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

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3)字母文字的演变和影响: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发展成字母文字,后来经过多次演变,外形逐渐简化,向字母文字过渡。

它的24个单辅音的符号,类似字母。

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

古代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

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后来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古印度佛教历史事件时间轴

古印度佛教历史事件时间轴

古印度佛教历史事件时间轴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并且在印度本土取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在古印度的历史进程中,佛教曾经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下面是佛教历史事件的时间轴概览。

公元前563年:释迦牟尼成佛公元前563年,印度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名字叫释迦牟尼,后世将其尊称为佛陀。

在此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就了正觉,即“佛”之意。

公元前523年:佛陀涅槃公元前523年,佛陀于北印度的鹿野苑涅槃,或称寂灭,他断除了轮回转世之苦,超脱了生死的束缚,进入了涅槃境界。

公元前483年:第一次结集的佛教徒大会公元前483年,佛陀涅槃后的四十五年,第一次佛教徒大会在喜马拉雅山麓的拉贾基亚国召开,由佛陀的弟子摩诃迦叶主持。

此次大会旨在维护佛教教义的纯正,并固定了出家的戒律与教规。

公元前250年:阿育王统一印度并推广佛教公元前250年,印度北部的毗舍离王朝的阿育王统一了整个印度大陆,并成为古印度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君主。

阿育王是佛教的坚定信仰者,他致力于推广佛教,使佛教得到印度各地的广泛传播。

公元前3世纪:传入中国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汉朝的东征西征,佛教在中原地区逐渐扎根并融入了中国文化。

佛教经典的翻译、寺庙的建造等活动成为当时佛教发展的重要特征。

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的兴起公元1世纪,北印度出现了一种新兴的佛教流派,即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主张追求菩萨道,强调利他行善、菩提心和舍己利人,并提出了“大乘菩萨”的理念。

公元5世纪:南传佛教公元5世纪,佛教从印度南部传入斯里兰卡,形成了南传佛教的独特流派。

南传佛教在斯里兰卡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成为斯里兰卡的主要宗教之一。

公元7世纪:唐朝时期的佛教繁荣公元7世纪,随着唐朝的兴起,佛教在中国达到了巅峰时期。

许多著名的佛教石窟、佛教寺庙和佛塔相继建成,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也达到了顶峰。

公元13世纪:佛教在印度式微公元13世纪,伊斯兰教徒侵略者苏丹穆罕默德·吉亚苏丁征服了印度北部地区,给佛教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佛灭后的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分裂

佛灭后的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 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分裂

佛灭后的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第二节部派佛教的分裂整理者/ 成就彼岸第二节部派佛教的分裂(一)窟内、窟外结集和上座部、大众部一、窟内、窟外结集:在佛灭度后一百年里,把佛所说教义和弟子们所传承的教义,作为遗教,依教修行。

主要有二个方面。

一是根据佛所制定戒律,一丝不苟地如律行持,严禁勿犯。

一是有一小部份弟子,对于戒条细则方面,产生了不同看法,例如富楼那尊者和迦叶尊者,他们在讨论戒律时,对于僧人住宿地方、留藏食物的问题等戒条,产生了不同见解。

一方面认为要坚定如法行持,丝毫不能变改。

一方面认为因时、因事、因地可以融通随缘。

同时在结集背诵三藏教法方面,迦叶尊者与五比丘之一的跋波尊者,也存在著不同意见。

特别在戒律问题上面,意见分岐,无法统一。

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就发生了窟内、窟外两处分别结集,会诵三藏圣教的大会。

当时在印度的摩竭陀国、阿输迦王遵奉小乘佛教。

因此全国教徒都要信崇小乘教法,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久时间。

印度佛教在这一阶段表面上可以说是和合一味,基本一致的大好时代。

也正是小乘教义十分兴盛时代,实际上这就是含蓄了彼此见解不同的分裂因素。

二、上座部与大众部:到了佛圆寂一百年以后至第一个四百年中间,从原始佛教逐渐就形成了部派分裂时代。

由根本分裂又发展到枝末分裂,所以才有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部派。

引起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在戒条方面发生了严重争执。

印度西方的波利族比丘耶舍尊者等和印度东方毗舍离城的跋只族比丘等为了有关戒律十事,发生意见分岐。

耶舍斥责跋只比丘十事非法,遭到跋只僧团许多比丘的反对。

因此波利族耶舍尊者就到各地去邀请了七百位大德长老,在毗舍离城举行了第二次结集传颂大会,对这十件事,宣布为非法。

所以波利族长老就叫做上座部;而上座部遵循的戒律是依据《十诵律》《四分律》它的内容就是细节繁多,保守不变。

但是在当时却赞成这十事戒条是合法的,正确的规律。

跋只族大德比丘,他们也在大规模地召集了一万比丘,在另外一个地方,进行集结传诵大会,就叫做大众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迦牟尼最后的遗教
弟子们,你们各应以自己为灯明,以自己为归依处,不要依赖他人。

应以法为灯明,为归依处,不可归依他教。

观看自己的污秽不净而不贪著,应知苦、乐皆是苦的原因而不沉醉,观察自心无我而不迷惑。

如此,能不贪、不醉、不惑,则能断除一切苦。

我离世后,能修行此法的人,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弟子们,我过去曾经给你们所说的法,应常闻、常思、常修而不可舍弃,若能如法修行,你们一定能得到幸福快乐。

我所说的法,最重要的就是修心。

所以应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

应正身、正心、正语,远离贪、嗔、痴,而常贪无常。

当我们的心被邪恶引诱,被欲望俘虏时,我们应当予以抑止。

不要随心,应做心的主人。

心能使人成佛,亦能使人变成畜生。

迷则成鬼,悟则成佛,皆此心所为。

所以,你们要正心,致力于修正道,而不可离开正法。

弟子们,你们要在此教法之下,相和、相敬、不可争执。

应如水乳之和合,不可像水火之不相容。

共同坚守我的教法,共同学习、共同修行,互相勉励,共享法乐。

不要为无谓的事烦心,浪费时间,应努力摘取悟道的花果。

弟子们,我亲自证语此教法,而为你们说此法。

你们应坚守我说的法,一切如法修行。

若不依法修行,虽和我相会而等于没见面,和我在一起而远离我。

而依法修行者,纵使远离我,亦与我同在。

弟子们,我的一生将尽,别离的时刻亦不远了。

但是,不可徒悲伤,世间是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永生不死,有生必有死。

现在我的肉身像旧车一样会毁坏,就是以身显示无常的道理。

你们不要悲伤,而应了解此无常的道理,觉悟人世的真实相。

欲使变易的东西不变易是无理的要求。

烦恼之贼应予追逐,烦恼之蛇应予逐出。

你们要谨慎守护自心。

弟子们,我最后的时刻已经到了。

但你们不要忘记这个死是肉体的死。

肉体乃生自父母,且由摄取食物以保生命,所以有病痛、有伤害、有死亡是不得已的。

佛的本质不是肉体,乃是菩提。

肉体虽灭,但菩提却永生于法与道中,故见我肉体的人并非见到我,而知我教法的人才是见到我。

我死后,我所说的法就是你们的导师,继续保持此法有如侍奉我。

弟子们,我在后半生45年间,所说的法都已说完,所应做的事也都办完。

我已无秘密。

弟子们,现在就是我的最后一刻了。

我将入涅槃,这就是我最后的教诫。

佛陀三十岁成道,在人间弘化四十九年,到了八十岁那一年,有一天,佛陀带着阿难行化到遮婆罗塔,许多比丘也都聚会在这里,佛陀于是向大家宣布即将进入涅槃的消息,并作最后的殷殷叮咛。

阿难和大家听了都泪流不止,后来大家觉得光是啼哭是没有用的,要赶快提出正法未来如何久住的问题,请佛陀明确指示。

经过商量以后,大众公推阿难请问佛陀:“佛陀!我们弟子大家禁不住伤感之情,有四个问题最后请示佛陀:
第一、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陀为师,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谁为师呢?
第二、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什么安住呢?
第三、佛陀住世的时候,凶恶的人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以后,凶恶的人如何调伏呢?
第四、佛陀住世的时候,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以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使人起信呢?”
佛陀慈祥的回答道:“阿难!你代表大家提出这四个问题来问我,确实非常重要。

我现在答覆你们的四个问题,你们好好的记着:第一、你问我涅槃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波罗提木叉为师。

第二、你问我涅槃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第三、你问我涅槃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第四、你问我涅槃以后,经典如何使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阿难!你们应当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佛陀的悟处、佛陀的说法处、佛陀的涅槃处。

重要的是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别的不用挂心,现在不要悲伤,赶快去娑罗双树间为我敷座设床。


这就是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的由来。

最后的遗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