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的粮食危机看印度农业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印度的粮食危机看印度农业发展
一、引子
据报载,印度今年出现了粮食危机。

印度政府7月30日前宣布,计划进口小麦300多万吨,这是印度多年来首次进口小麦。

面对曾经拥有6000万吨粮食储备如今却要从国外进口的现实,印度专家称,此举可能会暂时缓解印度面临的粮食危机,但是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印度的粮食安全。

然而,就在去年底,印度粮食集团主席还信誓旦旦地说,印度进口小麦的几率为零。

但是就在7月中旬,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两船小麦抵达了印度港口,另外还有13船进口小麦也在8月份被运到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人口大国,但是印度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耕地,而且印度的气候条件优越,这让亚洲其他国家很羡慕,印度也一直为本国能够自给自足和拥有丰厚的粮食储备而骄傲。

然而,现在印度却出现了粮食危机,这使我们不得不想到历史上印度农业的政策及其发展。

二、传统的印度农业
在英国殖民主义者征服印度之前,印度的土地属于村社占有、农民耕种。

一个村社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整体,生产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直接需要。

这种简单再生产的村落共同体是印度历代王朝专制统治的基础。

英国人的入侵使印度建立和发展了近代土地制度,同时也造成了印度农业的衰退。

英国殖民统治在印度创造了一种近代土地关系,使印度农村逐步分化为四大阶级:地主、自耕农、佃农和无地农业工人。

据统计,地主富农占全国人口的15%,却拥有全国土地的85%,其中不到农村人口2%的大地主占有全部土地的70%;同时占农村人口85%以上的贫苦农民仅占有土地15%,其中,占农村人口25%的农民没有一寸土地。

掌握大部分土地的地主不事农业,而大多数耕种都没有地权。

实际耕种者与土地所有权的分离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地方的兴趣只在于榨取高额地租,只将微不足道的一点土地收获物留给耕种者,而对土地投资不感兴趣,另一方面由于耕种者不得不使出产品的大部分作为地租和利息付给地主和放贷人,他们也无力对土地进行投资。

这样一来,新的土地制度就在印度农业中生产了一种“内抑制剂”,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的进程。

同时英国殖民统治带来的印度手工业的衰败也间接抑制了印度农业的发展。

英国大工业产品向印度市场进军,挤垮了印度的手工制造业。

印度手工业的破坏造成大规模的失业,许多人流离失所,无以为生,有更多的人被迫返回农村。

使农村土地稀缺、土地价值提高从而使地租增加。

结果使分成租佃制迅速发展。

人口对土地压力增加导致了无地劳动者数量的增加。

英国的统治还使印度成为它的农业附庸。

随着英国国内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对原料、粮食需求的增加,印度农业生产中的商品经济部分畸形地发展起来。

随着经济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粮食作物种植的比重逐年下降。

殖民政府对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出口减少了国家必要的粮食储备,饥荒频繁。

作为昔日大英帝国“粮仓”的印度,在20世纪30、40年代成为举世闻名的“饥饿之国”。

三、尼赫鲁的土地改革
在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时,印度政府面对的是一个凋敝不堪的农业。

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从1891年至1947年,英属印度粮食总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11%,而在这一时期的后半部分,即独立前的30年,增长率仅为0.03%。

为了适应民族
经济的发展,印度政府进行了农村的土地改革。

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主要是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

主要原因是印度政府认为从英国人那里继承来的封建土地关系结构是使印度农业陷于慢性危机的主要因素。

另外,为了改革现有的生产关系,解决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最大化以及进行工业化也是印度政府进行决定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因。

尼赫鲁政府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由三个核心部分构成:(一)废除中间人制度。

其基本内容是:①废除柴明达尔权利,柴明达尔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偿。

可以以自耕的名义收回和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②使中间人下面的佃农直接与国家发生联系并可通过购买产权成为土地所有者。

(二)规范租佃制,进行租佃立法。

规范租佃制主要包括实现公平地租,保障租佃权,使佃农最终能得到土地所有权等。

租佃立法内容主要有:法律规定只有在未能缴纳地租、未能耕种土地、使土地变得不易耕种等情形下佃农才能被逐佃。

(三)实行土地最高限额。

这是印度政府所采取的一项改善土地关系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兼社会公正的措施,主要目标是想通过这个政策降低大土地所有者的规模并把超过限额地土地分给无地工人或小农。

土地改革由于国大党上层意见不一以及土改过程中所受到的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而使改革很不彻底。

由于土地改革很不彻底而没有达到政府所原先预定的目标,因而印度政府还进行了建立合作社和乡村发展计划的制度改革。

但是这两个计划或改革也没有达到所预定的目标。

但是尽管如此,对印度的农业制度的改革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推动了大的土地所有者对土地劳动的参与,加大了自耕农和自耕地的面积,减少了租佃制的比重,使农业放加大,还大大缩小了大的土地占有制的规模,有利于土地的利用等。

尼赫鲁的土地改革使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为2.5%,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尼赫鲁时期始终存在粮食短缺的问题。

印度不得不向美国大量进口粮食。

四、“绿色革命”
由于尼赫鲁的土地改革没有达到解决印度粮食缺口问题。

所以在尼赫鲁死后印度政府不得不放弃以改革制度为主转而实行支持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为主的农业新战略,史称“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的主要内容有:扩大灌溉面积;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品种;大量使用化肥;提高机械化程度等。

农业新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以推广高产品种为核心,辅之以化肥、水利、农药、农业机械和其它投入,以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增加农产品商品率。

“绿色革命”首先在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及北方邦西部进行试点,试点成功之后迅速向东部地区和干旱地区推广并使原来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落在后面的地区特别是东部湿地农业及中部旱地农业也有了很大起色。

印度的“绿色革命”尽管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在80年代印度农业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农业新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在播种面积增加很少的情况下,印度的粮食产量从1964-1965看的8940万吨增加到1996-1997年的1.98亿吨,增长了将近两倍多。

而且这一时期的粮食产量保持在2.7%的年增长水平上,超过了2.2%的人口增长率。

严重的食品不足的威胁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信赖进口也已经成为历史。

即使在1979-1980和1987-1988年度印度出现了严重的旱灾,依靠国内的粮食储备库,印度也顺利度过了难关。

“绿色革命”不但使印度粮食产量产量的增加缓和了粮食短缺的矛盾,而且还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使农村贫困率有了部分下降。

这些都是印度“绿色革命”所取得的成果。

然而,“绿色革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是:(一)农业生产率比较低。

如1995-1996年度,印度稻谷单产为平均每公顷1855公斤,而中国为6212公斤,印度只为中国的29.9%,印度小麦单产也只有中国的66.8%。

(二)“绿色革命”在全国各地的推广还存在着自然条件不同、品种不同等需要在技术上解决的问题。

(三)“绿色革
命”未能解决农村广泛存在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印度在1960年农业劳动占劳动力总数的74%,到了1992年依然高达62%。

(四)“绿色革命”成功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政府积极扶持的结果,然而印度政府对农业的干预也存在着很多的潜在的弊端等。

五、全面均衡发展的农业战略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至90年代前期,印度政府针对“绿色革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等,对农业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除继续着力增产粮食外,注意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强调因地制宜、全面均衡发展农业,并把消除农村贫困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一)把全国划分为15个农业气候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二)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发展农业。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使农牧林渔各业得到全面发展。

(三)推广和实施多种农村扶贫计划,消除农村贫困等。

六、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战略
进入90年代后,印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改革从工业开始并扩大到了农业。

印度著名农学家曾发表讲话认为“这将是印度农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转折,即从争取基本满足最低限度需要到充分开发商业潜力的转折。

”并认为这将是“印度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根据这一战略思路,印度在“八五”计划(1992-1997年)中指出了90年代印度农业的发展方面:在进一步推广高产品种的基础上,鼓励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综合企业的结合以便提高农业收入水平、增加出口潜力、提高农产口出口中的附加值成分。

即印度已经不满足于生产更多的粮食,而是要在此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的多样化、产业化和强化出口。

这是因为种植业是农业的基本,但是不是全部,发展农业多样化经营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可以丰富印度的农业资源,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印度国内农产品的需求趋势的逐步改变也为农业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市场。

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全球化、自由化浪潮,为印度农业走向多样化创造了契机。

印度政府抓住时机,努力推进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的建设,使得这些部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白色革命”(乳制品业)、“蓝色革命”(渔业)和“黄色革命”(油菜籽种植)等。

而要达到增值增收的目的就必须向产业化,即实现农工贸一体化方面发展。

在印度政府的推动下,印度通过创办农工贸一体化合作社和以私营大公司为轴心,向农民、渔民、菜农、果农订购初级产品并加工销售来实现产业化。

另外,因为强化出口可以更多创汇、支援国家的工业化和各项建设,增加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农民收入,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印度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印度农业的发展。

因此印度政府经过长放开经营权和放宽出口限制来促进印度农业的出口。

正是在印度政府的这些适当的措施下,印度农业在新时期虽然和西方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和原先相比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进步了。

七、粮食危机的出现及其反映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印度农业的发展与以前相比,取得很非常大的成功。

现在印度已经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农业正在向着多元化、产业化以及努力扩大出口方面向发展。

印度拥有巨大的粮食库存。

因此才有印度官员可以向外界宣称印度进口粮食的几率为零。

然而今年印度粮食危机的出来打破了我们对印度粮食无需进口的神话。

使我们不得不对由此产生的原因以及印度农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印度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一)印度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不足。

印度政府
向来对印度农业重视不足,特别是最近几年实施经济政策多以城市为中心,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生产率日益降低,粮食生产利润很低。

(二)最近几年印度气候变化大,导致了粮食产量连年减产。

由于印度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在最近几年由于雨季来得较晚,从而使粮食产量损失严重。

(三)粮食消费增加。

由于印度连续几年粮食减产,但是印度人口却在持续增加,这更加剧了本已严峻的粮食危机。

为了解决出现的粮食危机问题,印度开始从外国进口小麦。

然而进口小麦始终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要彻底解决印度的粮食问题,必须大力加大本国的农业生产力。

因此,印度很多专家建议,印度应该再来一次“绿色革命”。

而这些都必须在政府加大对农业重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现在印度8%的经济增长率只有1%来自农业,因此如果政府还是不够重视的话,不仅粮食要出来危机,经济也“危险”了。

八、结语:印度粮食问题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中国和印度一样拥有面临着人口对粮食问题的压力。

邓小平曾经多次说过,农业是基础,只有把农业搞好了才能稳定工业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农业的重视作用。

印度拥有亚洲最大的耕地面积,气候条件优越,印度也一直以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和拥有丰厚了粮食储备而骄傲。

但是现在却需要进口粮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中国的耕地面积这些年连年减少,从1996年以来已经减少了670万公顷,而粮食产量这四年也是连年减产。

耕地面积大规模减少、农民各地积极性不高、农民对土地投入过低、甚至大批农业为了经济利益转而种植经济作物等问题,使我们国家也面临着粮食问题的极大压力。

而我们国家拥有13亿人口,如果一旦粮食出现问题,将会成为影响安全的重大问题。

因此,我们要以印度为鉴,努力解决好国内的粮食问题。

一是要解决土地问题,注意保护好耕地不被违法占用。

再就是要通过市场调节,提高粮食价格,带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避免粮食危机在中国重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