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清朝名医曾懿简介 古代十大女名医之曾懿
红颜薄命:男权话语下的明清女性医疗
红颜薄命:男权话语下的明清女性医疗严忠良【摘要】由于生理、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束缚等因素,明清女性呈现出“红颜薄命”现象.在“男女大防”的社会伦理下,女性虽可以通过家庭医疗、女性医疗者和男性医生等途径获得有限医治,但效果不佳,甚至酿成悲剧,呈现红颜薄命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男权医疗话语下的产物.当近代先进医学传入中国,医学技术科学化、医疗伦理观念人性化,才能消除“红颜薄命”的悲剧.【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4页(P150-153)【关键词】红颜薄命;医疗;男权话语;男女大防【作者】严忠良【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红颜薄命在美学上所具有悲美气息,成了美女佳人难逃的宿命。
“今古红颜兮莫不薄命,红颜薄命兮莫不断肠,我本怨人兮乃为怨曲,谁闻怨曲兮谁不悲伤。
”[1](《卷1》)“若说红颜薄命多是小可之事,如今是佳人薄命,怎么得不要痛哭流涕从来道。
”[2](《卷16》)“红颜薄命”最早出自《汉书》,许皇后不满群臣将天灾变异归因于后宫而上书皇帝,辩解冤屈:“其余诚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宁前,竟宁前于今世而比之,岂可邪?”[3](P3966)后来在明清小说之中经常出现,专门代指女性相貌姣好,但运命不济的可怜遭遇。
在《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描述名青楼花魁美娘蒙受吴公子凌辱情形:“美娘赤了脚,寸步难行。
思想:‘自己才貌两全,只为落于风尘,受此轻贱。
平昔枉自结识许多王孙贵客,急切用他不着,受了这般凌辱,就是回去,如何做人?倒不如一死为高。
只是死得没些名目,枉自享个盛名。
到此地位,看看村庄妇人,也胜我十二分。
这都是刘四妈这个花嘴,哄我落坑堕堑,致有今日!自古红颜薄命,亦未必如我之甚!’越思越苦,放声大哭。
”21世纪以来,新史学蓬勃发展,女性史和医疗史是其中耀眼的研究领域,女性医疗史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台湾地区发展迅速。
清末女医曾懿温病学术思想探析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4月第36卷第4期CJTCMP,April 2021,Vol.36, No.4• 1945 ••论著•清末女医曾懿温病学术思想探析杨恺,冯全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 )摘要:清末女医曾懿学术思想深受温病学派影响,其丨ii用温病学理法方药诊治疾病亦颇有特色..通过结合其所著《医学篇》一书,从其对温病学理论的探讨、对温病方药的变化与运用及其在内伤杂病及食疗方中的温病学派思想3个方面,管窥其根植于温病学经典而又富有个人特色的温病学术体系关键词:曾懿;温病;学术思想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〇.2018YI"X1704104),网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之文教授传承:t作室建设项目(N o.51010108)Analysis of ZENG Yi's academic thought on warm disea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YANG Kai, FENG Quan-she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 China )A b s t r a c t: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ZENG Yi, a female docto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the school of warm disease. Her own applications of warm disease theory are quite distinctive, not only in prescriptions but alsoin diagnosis methods. Based on her writings M ed ica l C hapter,this paper probes into her academic thoughts on warm disease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her comprehending of warm disease theory. Secondly, the changes in applications of prescriptions andmedicines in curing warm disease. Thirdly, discussing her treatments of internal relative diseases and her own prescriptions forwarm disease, especially in diet therapy. ZENG Yi's own academic thoughts are based on the root of warm disease, derive fromwarm disease, she made her own special treatment system.Key Words:ZENG Yi: Warm disease; Academic thoughtFunding: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N〇.2018YFC 1704104), National Famous and Ol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t ZHANG Zhi-wen Inheritance Studio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No.51010108)曾懿,字伯渊,四川华阳(今成都)人,清末女医 家,自幼熟读经史,工诗善画,尤其在医学方面有其 突出贡献,所著《医学篇》二卷,集中反映了曾懿的 医学思想。
读中国古代女医先关文字随笔
读中国古代女医相关文字随笔中国古代为一男性主导之社会,故女性地位地下,大部分行业之主要人物都为男性,女性作为医生的情况也较少,翻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史》,其中唯有两页对医学教育与医政简要介绍了一下,并未有女医之只言片语。
女医本少,其中能够名垂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
最有名的当属随夫业或者医药世家的女医。
其中鲍姑当属第一人,她是见于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女灸家,名叫鲍潜光,其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晋朝著名炼丹家葛洪之妻,就是那位练出火药的道教学者。
在这样的环境中鲍姑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著名的灸家,岭南一带民受其恩,称之为鲍仙姑。
宋史名医郭敬仲之母冯氏为宋代名医,郭家三代行医,尤善妇科,冯氏承丈夫之业,在南宋初年成功治好了哲宗孟皇后的重病,被封为安国夫人。
还有就是很有名的明代女医谈允贤,也就是近日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女医明妃转》的主人公,1461-1556,没错,从明英宗天顺五年到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跨域了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五朝,果然长寿96岁。
虽然跟英宗和代宗不可能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她确实是出自医学世家,其祖父即为南京刑部郎中,为当地名医,其祖母也颇通医术,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谈允贤十几岁便熟读医术,并随祖父出诊,见识了诸多的病症,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许多方面有所成就,尤其是妇科。
闻名遐迩,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五十岁的时候写就了《女医杂言》将祖传的医术和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书,成为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女医著作,也是仅有的几本早期医案文献之一。
第二种为偶得真传与自学成才的。
宋代女医生张小娘子(这名字真可爱),因为偶然碰到了有缘的一个老医生,老医生见她贤明聪慧,就将其所学治疗痈疽之术和内贴内服之法传授给她,于是成为疡科专家,这故事真是传奇,就像当年张良遇见圯下老人一样。
清朝同治年间,大疫流行,太仆卿曾咏之女曾懿见人们相继死去而伤怀,因而励志成为医生。
他一生四次染瘟疫,但是都根据清代医生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例》治疗而转危为安。
历数中国古代女名医
作者简介:于海帅(1978—),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制药技术。
历数中国古代女名医*于海帅(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环境技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K826.2文献标识码:A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了古代女性在诸多行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女性在医药领域的贡献。
即便如此,我国古代还是涌现了一些杰出的女性医者。
通过对中国古代多位女名医的出身、成名之路、行医事迹等进行系统总结,向大家还原了多位古代女名医鲜为人知的精彩人生。
女名医;义妁;鲍姑;谈允贤;曾懿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医药史上,男性医药学家不胜枚举,而女性医药学家则屈指可数。
有的女名医即使有着高超的医术甚至有作品传世,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着实让人唏嘘感叹!本文通过核实相关文献资料,将对古代的十余位女名医的行医事迹加以介绍。
1巾帼医家第一人———义妁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人,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王范乡姚张村人[1]。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义妁自幼聪明伶俐,对民间医药十分感兴趣,虚心好学,乐于钻研医术,凡是遇有医生走村串户看病,她总爱跟着学,看医生如何望、闻、问、切。
后来,义妁正式拜当时的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刻苦钻研医术,终学有所成。
因其妙手仁心,被民间誉为女中扁鹊,也有记载说民间将义妁比喻成洁白的白芍花,不仅能为人治病且品德高尚。
随着义妁治病救人的名声越来越大,她的事迹竟被汉武帝知晓,汉武帝经过明察暗访终将她征入宫中,封为女侍医,专门服侍皇太后,经过义妁多年的悉心照料,王太后身体强健,并非常信任义妁。
最终义妁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2最早的妇产科专职女医———淳于衍淳于衍,复姓淳于,名衍,字少夫,为汉宣帝时期宫廷女医,善于治疗妇科经产诸疾,是我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妇产科专职女医。
所谓医者仁心,医生应该以治病救人为天职,但《汉书》有三处提及淳于衍,即《宣帝纪》《霍光传》与《孝宣许皇后传》,都比较清楚的说明了她就是谋杀许平君皇后的凶手[2]。
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
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
那么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义妁远在2...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
那么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义妁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夏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
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
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
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
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
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徵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二、鲍姑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
由於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施惠於民,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於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
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
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
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清朝历史】清代不可思议女性贞洁观:疑人偷窥愤而自杀
【清朝历史】清代不可思议女性贞洁观:疑人偷窥愤而自杀先来看看康熙中期,仁和县发生的林烈女的故事。
林烈女原姓曾,福建同乐县人,嫁给当地人林朝汉之子邦基。
曾氏通文墨,能写诗,孝敬公婆,夫妻感情也不错。
后随林家迁居杭州,入籍仁和县。
结婚12年,曾氏没有生育。
康熙中,不幸婆婆去世,丈夫林邦基悲伤成疾,临终时对曾氏说“我死了,你能不能跟我一起去?”曾氏含泪答应,但邦基仍睁眼不语,曾氏指天发誓,邦基才含笑而死。
曾氏做了两副棺材,安置了邦基后,她几次上吊,都被家人救了下来。
公公林朝汉劝她,不听,于是告到了县令那里。
县令判令曾氏应该代夫行孝,并要求林家尽快为邦基立一个后人。
林朝汉拿了县里的判词,劝曾氏勿再寻死。
曾氏说,公公还有其他儿子、媳妇,何愁供养。
她再次吞金自杀,又被救了下来。
林朝汉赶紧把事情再次告到县官,免得日后出事,自己承担责任。
县官令林家立即给林邦基立子嗣,并答应捐资抚恤,甚至要给匾预旌。
林家将邦基兄子立为邦基之子,交给曾氏抚养。
几天后,曾氏自己写了状词到县里,说明县官命令我养亲育子,本是节孝两全之道,但公公另有几个儿子供养,养子的生父尚在,不需我来抚养。
我一生很重承诺,已经答应陪丈夫一起去,怎么能在这样的大事上失信呢?县令回复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守节难”,现在子嗣已立,不要因为小承诺废了大事,并捐资赠匾,大书“孝节双全”以彰其事。
曾氏不得已,只得暂时答应。
孝敬公公,善抚子嗣。
五年后,林朝汉病逝,曾氏与伯叔妯娌一起经办了丧事。
事后,曾氏说,这次我可以实践诺言了。
焚烧诗文旧稿,绝食14天而死。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2,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75-677页。
这个故事中,林烈女曾氏在丈夫死后欲以身殉夫,多次寻死未果,林家怕承担责任多次告到县里。
这个县令看来也不是昏庸之辈,屡次劝诫,并为曾氏安排了“孝节两全”之法,但在公公死后,曾氏还是毅然决然地绝食而死。
曾氏反复寻死,不管林家和官府采用了多少办法避免她的死亡,她总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简直就是非死不可。
中国古代十大女医:清朝曾懿
中国古代十大女医:清朝曾懿[导读]我国古代历代出现不少医术精湛的女名医。
义妁、鲍姑、张小娘子、谈允贤、曾懿、淳于衍、胡愔、邢氏、蒋氏、方氏十位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女医。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前四位,现在介绍第五位曾懿。
曾懿,又叫伯渊,是四川华阳人。
她生于清朝道光十七年,相当于公元1837年。
当时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样的环境中,曾懿接受了进化论和改善主义思想。
她以为国家要进步的话,必须家庭“保康强”,国家“强种族”,而行医正合此道。
于是曾懿在医人医国的思想引导下,穷究医理,著书立说,对中国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
曾懿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著有《古欢室丛书》曾懿的思惟和学识首要反映在她的著作《古欢室丛书》中。
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首要部分组成。
《医学篇》誊写成于光绪三十二年,相称于公元1906年。
当时曾懿已经54岁了。
《医学篇》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
上册共4卷。
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
下册也有4卷。
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
曾四次得温病《温病条辨》指导转危为安曾懿曾得过四次温病,全赖有名温病医家吴鞠通的理论引导方转危为安。
因此,她很是祟拜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在她自己的著作中很多处都提到吴鞠通的学说和医方。
经由39年的吃苦研讨,曾懿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有了很是深刻的领会,于是选了些精华写了下来,这就成了《医学篇》的主要内容。
研制配方亲自试药曾懿每每自己配制方药,用药很是精当,配合很是奇妙,有的经她亲自试药。
比如她32岁时,曾得了阴症喉痹,很是伤害,她将上桂心、炮姜、甘草各1.5克,放入茶碗中,用开水冲入,又将有药的茶碗隔水蒸后,将茶碗中的药含上一口,逐渐咽下,总算脱离了伤害。
愈后她就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不少病人。
留心观察善于发现曾懿很是重视偶然间的见闻和听闻。
【历史典故】义妁简介 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御医义妁的传奇人生
【历史典故】义妁简介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御医义妁的传奇人生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人,今永济人。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因医术高超被召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
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首。
身世坎坷矢志不渝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
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
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
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
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
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
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自小上山采药虚心好学乐钻研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时就开始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
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竖起耳朵聆听医理。
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
治好久治不愈的病人医名传四方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
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
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了。
自此以后,义妁的医名便在方圆百里传开了。
被汉武帝诏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年老多病,汉武帝听人说起义妁医术高超,便派人专程暗访。
结果证明义妁不但擅长内科疑难杂症,而且对外科、针灸也颇精通,所用药物只是些山间的草木藤叶,但疗效极好。
于是,汉武帝便诏她入宫,封为王太后的特别侍医。
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
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考古学中的女性,惟介绍之人于中国较少,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一曾昭燏——(1909-196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1986年版记录的唯一著名的中国女考古学家,应该算中国的第一代女考古学家。
与夏鼐是同辈人。
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中长大,受过中西式教育,1933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的文学系,不过那时也具备了相当的古文字学功底,诗词方面也有造诣。
是位很有才情很上进的女性。
1935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考古学硕士学位,还去德国的博物馆里实习了两个月的藏品编档、展览的工作。
在留学考虑专业方向的时候居然考虑到了中国的需要,真的还是位很有抱负和责任感的人。
她的考古工作简单用其著作来说明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1942年与吴金鼎合著,《南唐二陵》1957年主编,《沂南画像石墓发掘报告》1956,以及1934年出版的《博物馆》,末者虽然署名与李济合著实际上是在其原有的草拟书《博物馆》基础上写成的,尚属国内之首。
后来她任南京博物院的院长,领导了一个南京博物院的黄金时代。
1964年得抑郁症,不久自杀。
终身未婚。
她的命运是一部中国的阶段历史书,逐渐开化的风气和家庭氛围给了她教育机会和人生观。
中国的现状又影响了其事业选择。
而后她也一直在尽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无论考古、博物馆工作,或是文物保护的呼吁中国著名女考古学家二何正璜(1914-1994)别名玉子,湖北汉口人(一说湖北流川人)。
何正璜是我国近现代文博事业的拓荒者之一。
其父何立夫早年受西学思想影响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此期间(1914年)何正璜出生于日本东京。
1934年何正璜毕业于湖北武昌美术专科学校工艺系,后留学日本东京多摩川美术学校。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何先生回到祖国。
1940年12月至1945年初,何先生参加“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十名考察团员中唯一的女性,与其他团员一起采用摄影、写生、临摹、拓印等手段收集四川、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古代艺术文物资料,包括马家窑文化彩陶、秦汉瓦当、敦煌写经卷、唐三彩等等。
大长今算什么!我国古代也有女医生
大长今算什么!我国古代也有女医生古代宫中女医官 VS. 大长今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长今成为御膳厨房最高尚宫的理想破灭之后,又把当医女作为新的目标。
虽然也是历经坎坷,但这次终于成功了。
片中韩国的医官制度、医疗方法都是从我国的明朝学来的。
在我国,太医自汉代以来就有了,到清代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在故宫中还保留有大量与御医有关的遗迹。
太医起于汉代皇家医院现已经成民居太医在汉代就设立官职。
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
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
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
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地址大约在东交民巷西口的一个大院里,太医在这里办公、学习。
后来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因此在地安门外另建了太医院。
地安门的皇家太医院,如今就隐没在地安门东大街111号、113号、117号这3个相邻门牌背后的寻常宅院中。
1904年,太医院新址在地安门东侧建成,共有东、中、西三个院落。
今地安门东大街111号是一家餐厅;113号院是当年太医院的“先医庙”,供奉医祖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的景惠殿保存尚完整,虽然歇山起脊的殿顶没有使用黄琉璃瓦,但横梁上的“金龙合玺”彩绘和前廊里的贴金“正龙天花”都标志着这是一处皇家规格的殿堂。
清太医院为五品衙门大长今官品似乎更高清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
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
不过在乾隆时期,曾任命过一名满人来管理院务。
电视剧中,长今最后被中宗封为正三品堂上官,而中国太医院中的最高官位院使仅是正五品。
下面的图示可以看出中韩太医院品阶的变化。
清朝妃子用药底簿故宫中的药袋韩国内医院官阶:使唤医女→实习医女→医女→医官→主簿→内医正清太医院官阶:医生→医员→医士→吏目→御医→右院判→左院判→院使太医院分科细致针灸科道光年间被取缔清太医院分科经过多次改制,顺治年间分为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痘疹科、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等11科。
中国最早的女医生——四大女名医之首义灼
中国最早的女医生——四大女名医之首义灼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医生。
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人,今永济人。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因医术高超被召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
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首。
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
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时就开始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
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
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
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了。
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皇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汉朝武帝时期,武帝刘彻的生母孝景皇太后王娡由于长期处于宫中劳心伤神的生活,在她帮助刘彻登基后,已是耗掉大半心神,身体极度虚弱。
不到40岁的孝景皇太后,就已面黄肌糙,老态初现。
据《史记》记载记载,王娡年轻时眉如弯月,凤目细长,唇似樱桃,肤若凝脂,是后宫中傲立群芳的美人。
作为儿子的汉武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诏令天下为皇太后选拔“专职保健医师”。
一名为义灼的女医因医术高超被汉武帝诏入宫,专为皇太后王娡治病保健。
义灼经过诊断,确定皇太后是因气血不足造成的肝肾虚损,于是先从温肾补血开始调治,加强皇太后的肾脏功能,补足血气,从而达到提升体质、润肤养颜的目的。
清末民初女医曾懿轶事
清末民初女医曾懿轶事作者:陶国水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0年第09期近日读《曾懿集》一书,得以深入了解曾懿女医的生平事迹,叹服曾懿女医的医德医术、翰墨书画、文章辞赋,更对曾懿女医的爱国情怀钦佩不已。
曾懿(1852-1927),名朗秋、字伯,斋室名古欢室,华阳(今成都双流)人,《清史稿》卷五九《列女传》记载:“绩懋子学昌妻曾,名懿,字伯渊,华阳人。
通书史,善课子,著有《古欢室诗词集》《医学篇》《女学篇》《中馈录》。
”活用古方豁然贯通曾懿在学术上汇聚众家之长,不执一家之言。
譬如,汉代张仲景被尊为医圣,曾懿认为其所著《伤寒论》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不无道理,但金元四大家也各布胜处,当为效法。
她主张医者不可拘泥于古方古法,而应“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
由于她多次经历温病获愈,故对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甚为推崇,尤其对《温病条辨》推崇有加。
此外,曾懿运用成方,不拘原书条文,常据因扩大其适证范围。
如《金匮要略》之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治“痰水壅肺,喘不得卧,或支饮不得息”,而曾懿却谓“此方(对)湿、饮、腰肋疼不可忍等症有其效”,并举例“外子酒湿黄疸,每必先右肋痛且肢冷,医用辛温服少许更甚,服此方即愈”,说明“此经验良方也”。
重视单方药食同源曾懿用药精当,配合巧妙,配制方药,常亲身经历,对于民间单方、验方、验法十分重视,如用桂心、炮姜、甘草泡水治疗自己的阴证喉痹,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噎膈症等。
曾懿还深谙药食同源之道,治病多有食疗方,譬如,痈脓用白砂糖拌黑木耳,牙痛用地骨皮煲汤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这些在《曾懿集》中多有记载。
文献载,曾懿晚年患肝胃气痛之疾,喜择芳香流动之花卉为主,诸花之中又推白残花,即野蔷薇花为主,其气芳香,具清暑化浊、解郁理气之功,并收食疗之妙,但本品药肆少有出售,遂使家人于每年农历三月底去郊野丘陵白残花密丛处,置一三尺方巾于地,用竹棍重击其枝,收集晒干备用。
【故事素材】中国伟人10位古代医学大家
【故事素材】中国伟人10位古代医学大家1.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
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黄帝时代的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为中华古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他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学的始祖,相传《黄帝内经》便是他与朝臣歧伯等的对话编辑而来。
2.岐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
他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
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
《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
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
20世纪以来曾懿研究述评
20世纪以来曾懿研究述评发布时间:2021-08-13T15:15:30.75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作者:唐语汐杨亦婷谢雨培[导读] 曾懿是晚清四川著名才女,有“清代四川闺秀中第一”之誉,爱好广泛,著述丰富,涉及到诗词、女学、医学、饮食等方面。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唐语汐杨亦婷谢雨培四川成都 610039摘要:曾懿是晚清四川著名才女,有“清代四川闺秀中第一”之誉,爱好广泛,著述丰富,涉及到诗词、女学、医学、饮食等方面。
20世纪以来,学界开始重视对曾懿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观成果。
通过梳理学界在曾懿生平交游、诗词、女学、医学、饮食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曾懿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存在的不足,一起推动曾懿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曾懿;生平;诗词;医学;女学曾懿(1853-1927),四川成都人,字伯渊,一字朗秋,于同治三年(1864)随母至蜀,前后在蜀地居住14年。
在浣花溪畔,曾懿和母亲左锡嘉及众姐妹成立了女性诗社“浣花诗社”,诗酒酬唱,歌咏草堂,文学创作深受杜甫影响,著有《古欢室诗词集》。
此时她家境清贫,自学医术,为后来著录《医学篇》奠定了基础。
光绪十年(1878),曾懿随丈夫袁学昌宦游闽、皖等地,在动荡的清末乱世,曾懿受时代潮流影响,萌发了女学与女权意识,写下《女学篇》,促进妇女解放。
在饮食养生研究上,曾懿著有《中馈录》一册。
以上著书皆收录于《古欢室集》[1]中。
当前关于曾懿的学术研究也主要涉及于她的诗词创作、生平与交游、医学成就、女学、以及饮食养生等方面。
一、曾懿的生平与交游曾懿一生辗转多地,行迹交游繁复,与亲友酬唱赠答时留下来不少作品。
林玫仪的《试论阳湖左氏二代才女之家族关系》[2]是最早对曾懿生平进行深入考证的文献。
罗畅的《曾懿及其诗词研究》[3]、李丽莎的《清代蜀籍女诗人曾懿、曾彦研究》[4]、范婷婷的《地理情感?时事——曾懿的行旅经历与女性成长》[5],以及台湾学者陈畅涌的《晚清女作家曾懿(1853-1927)及其作品研究》[6]较细致全面地介绍了曾懿从闺中居蜀到随夫宦游的人生经历,以及她与亲友的酬唱赠答,并对曾懿诗词的创作阶段进行划分。
历史趣谈:盘点:中国古代史上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盘点:中国古代史上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
导语:我国古代医术相当发达,历代出现不少医术精湛的名医,如扁鹊,华佗,董奉,张仲景,东汉皇甫谧,东晋葛洪,唐朝孙思邈,元朝朱震亨,明朝李
我国古代医术相当发达,历代出现不少医术精湛的名医,如扁鹊,华佗,董奉,张仲景,东汉皇甫谧,东晋葛洪,唐朝孙思邈,元朝朱震亨,明朝李时珍等,他们的医学成就卓著,闻名后世。
然而,在我国医学史上,出现过许多着名的女名医,她们医德高尚、医技精湛、救死扶伤为民除病,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道。
义妁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着名的女医生。
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
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
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
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
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鲍姑
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生活常识分享。
浅论曾懿《古欢室医书三种》
浅论曾懿《古欢室医书三种》王林云;段晓华;刘珊;唐禄俊【摘要】清末女医曾懿是我国中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医家之一,在历史上确有记载,而且有医学著作传世.她不仅悉心研读中医经典书籍,而且接受西方医学理论,将中医与西医融汇贯通,提出新的医学观点,如"节劳以保脑力","呼吸新鲜空气和运动"等.作为晚清社会中的一位进步人士,她将治病救人上升到强国保种的高度.《医学篇》介绍了她的医学观念及临证经验,《女学篇》和《中馈录》从侧面反映并完善了她的医学观点以及体现了她的爱国思想.虽然《医学篇》主要是收录前代医学大家的医学思想,难成一家之说,但是她作为我国古代有著作传世和具有进步思想的爱国女医家,其医学观点和医学成就仍值得系统挖掘,因其不仅具有医学价值,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史学价值.%As a female doctor recorded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ZENG Yi wrote a medical book named Three Gu Huan Room Medical Books.Not only she studied classic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also she accepted western medical theory to achieve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putting forward new medical points of view, such as restricted work to protect brain, breath within the fresh air to exercise, etc.As a progressive people in the socie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e would advocate saving lives to conserve reproduction capability of public health.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medical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her in the Medical chapter.In the chapters of Female and Zhong Kui Lu, these reflected the improvement of her medical points of view and her patriotic ideas.Although the Medical chapter includedmedical ideas from former masters that barely turn to one comprehensive system, she could still be a patriotic female doctor with legend works and frontier theories.Her medical points of view and medical achievements are still worthy of our mining.This work has not only medical value, but also social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7(035)003【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曾懿;古欢室医书三种;女医;清末【作者】王林云;段晓华;刘珊;唐禄俊【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3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长河中,名医辈出,灿若星汉。
李冠仙治传尸(1)
李冠仙治传尸(1)原创曾骞文创请风停下来黄鹤与雨 - 曾骞(在一个下雨天里曲,笑声是来看病的孩子们)来自请风停下来00:0003:22李冠仙治传尸(1)▲曾骞李冠仙,晚号如眉老人,江苏丹徒人。
医学造诣很高,又精于文。
有《仿寓意草》。
常治不寻常病,也以不寻常法治。
我称他是医病里很会写,很会写里很会看病,很会看病里很会讲故事,很会讲故事里修仙,修仙里又很具备科学精神,体用合一。
在行道里,又是兢兢业业做手艺活,手艺活里又是书读得很精,下学上达。
好感非常。
学、才、识在上工。
来看他一则关于“传尸”医案。
「邹氏子年将二十,生而肥白,病虽久而形貌是若,吐红不多,未久即止,今惟食入必吐,不能纳谷,已有日矣。
神色疲惫,脉来大小细数不匀。
予细询其家,曾有患此症而死者否?则父死于痨瘵,长子亦然。
因告之曰:此非寻常怯症,乃传尸症也。
此症内有痨虫,历代相传,可以灭门;其虫之灵,甚于二竖,男子由肾传心,心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至脾则痨症已成。
其初尚能进食,支持精气,乃至脾脏,则不容人进食矣,今已食入必吐,无法可治。
病家闻之,乃大惊,请求救。
予曰:仲景有獭肝丸一方,最妙,以獭肝加于六味中,三料或可就愈,予曾试之,有奇验。
然虫未成则可治,虫既成则恐难必效。
且獭肝一月一叶,必至腊月,十二叶变化始全,而功用乃大。
今处初秋,肝不过七叶,以变化未全之獭肝,治痨瘵已成之虫症未必有益。
再四思维,只有鳗鱼汤一法,见《东医宝鉴》,载有以鳗鱼治验者,请以此法试之。
惟此物不得与病者语,只可以甲鱼汤诱之,食之足以补阴,或可不吐,倘能一日不吐,则日日食之。
一月后,渐能纳谷而增进之,当可告痊。
待至冬令,再觅獭肝合丸服之,则可矣。
予辞别,遂赴姑苏游。
病家因请王九峰诊,王视之,乃大声曰:此传尸症也。
有虫为患,必得大鳗鱼,用老僧尿壶,和陈仓米煨烂,捣丸食之,其病可愈。
言时适为病者闻,后如言合药,到口即吐,竟至不治,噫!虫之灵亦云奇矣。
」传尸这个病名,魏晋时开始有。
刘协,从退位皇帝到焦作名医,细数历史上那些跨界当医生的名人
刘协,从退位皇帝到焦作名医,细数历史上那些跨界当医生的名人刘协,从退位皇帝到焦作名医,细数历史上那些跨界当医生的名人原创2021-08-17 16:51·老汤说健康小知识前言:学医难,行医难,做一个名医更难。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天才人物可以跨界成为名医。
有一些还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人物。
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天才?刘禹锡,主业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兼职医生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天论》《秋词》《乌衣巷》等。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叫医生去家里诊治,吃了许多年药,他从十六、七岁开始就阅读《小品方》、《药对》、《本草》、《素问》等医药书籍,他治病喜欢用单方、验方,并注意收集各种医方、药方及焙药的方法。
坚持了三十多年,慢慢的成了名医。
他治病用药,讲求见实效,不拘泥于古方,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预防思想。
他被贬为连州刺史时,恰好邻郡道州刺史薛景晦也是医学爱好者。
薛景晦托崔姓朋友把他编录的方书《古今集验方》送给刘禹锡,刘禹锡非常高兴,于是寄《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以表谢意。
刘禹锡一开始学医原是为了自用,后想到'医拯道贵广’,便决心替世人编一部实用的方书。
于是将自己收集到的民间验方、朋友推荐赠送的方子以及从古代医书中引用的方子,经过验证有效后汇集五十余方编纂成书,取名《传信方》。
《传信方》记载的方子基本都是治疗当时比较常见的病症,如脚气、痢疾、霍乱等。
虽然仅只有50多个方子,但却涵盖了内、外、妇、儿、口腔、眼科等多科,涉及病种13种。
《传信方》不仅在国内受到普遍欢迎,还外传到邻国。
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都转载《传信方》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名医曾懿简介古代十大女名医之曾懿
导语:曾懿,字伯渊,又名朗秋。
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
十岁时其父曾咏卒于江西鄙阳任所,其母左锡嘉带着子
曾懿,字伯渊,又名朗秋。
清咸丰二年(1852)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属成都市)一个官绅家庭。
十岁时其父曾咏卒于江西鄙阳任所,其母左锡嘉带着子女返回了四川老家。
为了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左锡嘉把家搬到了成都城附近的浣花溪一带,这个新家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近在咫尺。
在左锡嘉淳淳教诲下,曾懿自幼研读经史,擅长丹青、文辞。
许多患者由于医治无效而丧生。
曾懿既怜乡民之无辜,更恨庸医不识寒温,泥执古方之无能,乃废寝忘食地苦读家藏医药典籍,上始汉、唐,下迄清末,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下来,悉心钻研。
个人观点
曾懿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医生,在医学理论上并不执一家之言。
她认为:汉代张仲景固为医中之圣,其所著《伤寒论》,后世医家奉为圭皋,不无道理。
金元四家也各布胜处,当为效法。
主张今之业医者不可一概泥于古方古法,而应“潜心体察,掇其精英,摘其所偏,自能豁然贯通,变化无穷”。
如此,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由于她目睹瘟疫肆虐,荼毒乡民之惨状,故对叶天士、吴鞠通等瘟病学家甚为推崇,认为这些医家“皆能运化古方,以治今人之病。
”她尤服膺吴氏之《瘟病条辩》,称此书“妙在顾人津液,不专攻伐。
”并说“懿身经四次温症,得以转危为安,皆得力于斯书这居多”。
辨证相当仔细
曾懿辨证是相当仔细的,比如治疗瘟病,她不单重视瘟病伤津,而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