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5-5-3《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pdf教案
高中历史:5.3《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素材(新人教版选修5)

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第3课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素材1.原始资料古蜀文化区的地域与年代巴蜀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是战国秦汉时才形成的。
《史记·苏秦传》说秦“西有某某,南有巴蜀。
〞《李斯传》载谏逐客书曰:“惠王用X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
〞在殷周之际,那么只称蜀。
《后汉书·光武帝纪》注:“蜀有巴郡,故总言之(巴蜀)〞,就保留了古老的地域概念。
殷墟卜辞与周原卜辞均有蜀无巴,故可遥称为古蜀文明。
其地域X围我们曾加论证:“殷墟卜辞中的蜀的中心地区在某某平原,蜀文化圈的X围大体上和后来《汉书·地理志》所载与巴蜀同俗的地域相当。
它在江汉地区与南传的二里头文化(夏文化)相遇,在陕南与商文化相遇,在渭滨与周文化相遇。
〞关于殷墟卜辞中蜀的地理位置,目前还有不同意见,但多数学者仍主X在“陕南或某某境内〞。
笔者亦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变。
古蜀文化圈的内涵是所谓的“早期蜀文化〞,以资与东周的“巴蜀文化〞相衔接和区别。
这个文化圈的X围为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
具有三星堆──十二桥蜀文化性质的遗存在某某平原有密集的分布;含有蜀文化因素的遗址在某某沙溪、汉源麻家山、阆中坪上,忠县中坝以及江汉平原西部均有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含有蜀文化因素的多寡,和该遗存与某某平原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呈现出蜀文化向外传播的波圈现象。
可见,三星堆、十二桥确是古蜀文化区的中心遗址。
此表下接战国时期的“巴蜀文化〞,此处从略。
其年代推断为近年来碳十四测定所证实。
三星堆遗址第一期的年代在距今4 740±115到4 075±100年之间;第二、三期的年代距今约3 935±240到3 165±285年之间;第四期的年代距今2 875±70年。
十二桥遗址早期年代距今约3 680±80年。
总之,相当于中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
过去,学者们囿于识见往往不相信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所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
人教版历史选修5《“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5《“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教案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第1课“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素材震惊世界的两个“祭祀坑”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由沉寂到蜚声海内外,最主要的还应归功于1986年夏天两个震惊世界的“祭祀坑”的发现。
坑中文化含量极高的出土物,仿佛是经过高度浓缩的古蜀文化信息库,一经发现和揭示,立即引起轰动。
……1986年夏天对于四川乃至考古学界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7月18日上午8时许,砖厂工人杨远洪、刘光才发现了著名的“一号祭祀坑”。
……发掘工作从7月18日持续到8月14日,这是27个怎样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啊!考古发掘工作者仿佛是在梦中游历了古蜀王国最华美精致的殿堂。
考古学家们都很清楚,一个人一生能够遇到一次这样的发掘即算荣幸,因为它在顷刻间推开了一扇通向古蜀文明的大门,那些琳琅满目的古蜀器物喷涌着出现在考古现场:闻所未闻的、精美到极点的青铜器、玉器、金器,造型奇特的风格,难以理喻的埋藏方式……这一切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震住了。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一张“一号祭祀坑”被揭露以后拍摄的照片,那是一张从长方形坑的坑口方向拍摄的全景,照片中那些散布于褐黄色泥土或灰白色(少许显蓝黑色)动物骨渣中的器物数不胜数,弯曲发白的是象牙,光滑斑斓的是玉璋、玉戈,铜人头像和铜面具则显示出金属特有的沉重质地。
它们的分布又非想象中的杂乱无章,看得出是经过事先分类,然后才倾倒入坑的。
一号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长达142米的金杖。
从照片上看,它就像一条金黄色的蛇所褪下的皮,因为被包裹在中间的木棍已因碳化而消失,只留下一具闪闪发亮的外壳,像是努力地在向我们证明着什么。
整个发掘过程几乎是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虽然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当,白天有烈日,晚上有蚊虫,但考古学家们好像把这一切都忘了,只是感觉到从未体验过的兴奋和过瘾。
就在“一号坑”发掘清理工作结束的当天,另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传来:砖厂工人又在距“一号坑”东南仅30米处发现了“二号坑”!这真是一次锦上添花、漆上描彩的大惊喜、大发现,仿佛是上苍的格外恩赐。
人教版历史选修5-5-2《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word教案.pptx

学无 止 境
制陶业。三星堆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制陶业也不例外。其陶器以高柄豆、小平底 罐、鸟头形把勺为基本组合定式,其中还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 它被做成喇叭口、细颈项,圆平底,很像今天我国北方地区用来烫酒的陶瓷酒瓶,与日本人 喝清酒用的酒瓶极为相似。陶在遗址也有较多发现,颇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为 三只袋状足,中间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认为它是用来温酒的器物。三星堆的窑炉平面 为心形,浅床斜坡,有利于提高炉温。
丽 的篇章
2、 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体会当时的时代特征
教学重点
考古成果再现了三星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教学难点
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 教学方法 分析图表、探究问题、观察图片、分析思考 教学过程
学无止 境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三星堆文化丰富的内涵: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 丽篇章;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高超的手工工艺。三星堆的考古成果, 包括城墙遗址、青铜制品、衣冠服饰、玉石器、堆漆、陶器等,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在中 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三星堆文化的图片资料丰富,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增加 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全面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农牧业生产发达。建议教师收集三星堆考古文物中的青铜动物雕像、青铜酒具、陶 制酒具、祭祀坑中的动物头骨等图片,指导学生推理分析。从青铜动物雕像、祭祀坑中的动 物头骨分析,三星堆的古代先民已学会饲养动物,并用于祭祀,这说明当时的畜牧业兴旺; 从青铜酒具、陶制酒具分析,当时已有大量剩余粮食,人们会用粮食造酒,饮酒之风盛行,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达。
接着,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五单元第2课 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

第五单元第2课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第2课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距今年代从规模看,三星堆文化可与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址地位并列从三星堆考古成果,探究其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分析图表探究问题三星堆遗址不仅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在世界青铜史上也是华丽的篇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风貌观察图片分析思考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体会当时的时代特征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贵贱贫富分化和等级的出现三星堆进入阶级社会观察图片比较分析高超的手工工艺青铜器、玉石器、堆漆和制陶业的发展情况三星堆手工工艺的高超欣赏图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考古成果再现了三星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难点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三星堆文化丰富的内涵: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高超的手工工艺。
三星堆的考古成果,包括城墙遗址、青铜制品、衣冠服饰、玉石器、堆漆、陶器等,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三星堆文化的图片资料丰富,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全面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是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文字从介绍大型青铜立人像出发,高度称赞了三星堆文明,并揭示出课题——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引言内容,先展示图片,然后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所学内容。
问题的设计为:1.你认识这幅图片吗?2.这幅图片使你产生哪些联想?3.你知道三星堆文化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吗?目“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首先通过图表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中国和世界古城址进行对比。
01 古蜀文化——三星堆 教案

课题: 古蜀文化——三星堆课时: 45分钟课型: 欣赏课授课对象: 初中生8年级教材分析: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在三星堆遗址发掘了三千年以前古蜀时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它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特别是其中的青铜器,造型夸张奇特,美妙绝伦,在具有对特审美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了冶炼技术的高超。
独放异彩的三星堆艺术震惊中外,显示了古蜀文明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三星堆的文化价值,掌握三星堆青铜艺术的造型特征,运用美术手法对三星堆进行造型尝试体验。
了解当时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古今对比来理解三星堆人物造型特点,并能通过想象描述出三星堆青铜艺术的造型特征。
分析图例,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追求知识性、观赏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逐步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同时得到一种现代感受和美的享受,体会三星堆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无穷魅力。
三星堆遗址不仅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在世界青铜史上也是华丽的篇章。
教学重点: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特征教学难点:青铜器与民间剪纸的联系,如何理解并尝试青铜器造型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2、学法:欣赏法教具准备: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模型或图片资料,橡皮泥,卡纸,剪刀,直尺等学具准备:教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古蜀文化——三星堆1.三星堆的遗址以及它的价值意义和对世界的影响2.三星堆的青铜器:⑴青铜大立人像【造型特点,与现实人物比较,联系古蜀人民风俗文化】⑵青铜纵目面像【造型特点,谈谈为何要夸张面相】⑶三星堆神树【造型特点,象征意义】3.练习4.讨论5.总结6.作业。
第4课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人教版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教案

第4课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人教版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三星堆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历程;2.了解三星堆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文物;3.探究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和未解之谜;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和代表性文物。
•难点:探究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
三、教学内容1.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历程;2.三星堆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文物;3.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和未解之谜。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素材,感受三星堆文化文物的神秘和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重点1: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历程(20分钟)1.1 课堂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历程,包括:•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和初期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掘和研究。
1.2 组织学生完成阅读和思考教师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思考以下问题:•三星堆遗址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三星堆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历程是如何进行的?3. 学习重点2:三星堆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文物(30分钟)3.1 观看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包括:•金面具;•雕铜面具;•坑道祭祀遗址等。
3.2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金面具的作用;•雕铜面具的制作工艺;•坑道祭祀遗址的意义。
4. 学习难点: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和未解之谜(35分钟)4.1 课堂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和未解之谜,包括:•三星堆文化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三星堆文化的铜器和金器制作工艺;•三星堆人为什么会建造祭祀遗址等未解之谜。
4.2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可能有哪些原因?•三星堆人为什么要制造这么多的祭祀器物?•三星堆文化有哪些未解之谜?5. 课堂小结(5分钟)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星堆文化的特点和代表性文物,以及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和未解之谜。
第3课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人教版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教案

第3课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人教版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案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探究其发展和演变的道路,培养学生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学习目标1.了解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基本概念2.了解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3.能够理解古蜀文明的贡献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能够运用语言描述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学习重点1.了解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发展进程2.理解古蜀文明的政治和经济制度3.了解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文化艺术成就4.探讨古蜀文明的传承和影响学习难点1.理解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特点和贡献2.分析古蜀文明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学习过程Step 1. 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古蜀文明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该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同时,让学生列举出自己对古蜀文明的认知和疑问,以便后续探究和解答。
Step 2. 学习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基本概念向学生介绍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基本概念,包括其范围、时期和特点等。
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辅助学生理解古蜀文明和三星堆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Step 3. 学习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通过展示文字、图片、影像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古蜀文明和三星堆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重点介绍古蜀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特点、文化和艺术成就。
提醒学生注意该文明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并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做对比,更好地了解古蜀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Step 4. 探讨古蜀文明的传承和影响通过展示有关课题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理解和探讨古蜀文明的传承和影响。
讲解古蜀文明在中国历史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此外,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古蜀文明如何影响和改变当今世界的发展。
Step 5. 总结通过问答和总结,让学生确立对古蜀文明和三星堆文化的基本认识和深刻理解。
人教版历史选修5《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5《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教案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第4课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教案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青铜大立人像的身份之谜;青铜树之谜;祭祀坑。
难点了解三星堆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谜;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三星堆“祭祀坑”之谜;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向学术界展示了一个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迄今为止,尽管研究者甚多,著述较多,但许多重大学术问题,仍如同千古之谜,尚待人们去上下求索,破译及获取其中宝贵的信息。
本节课介绍的三星堆之谜只是众多谜团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些未解之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适当补充些文字资料和图片,增加学生对三星堆文化的感性了解,为全面认识三星堆文化奠定基础。
本课的引言是摘自《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关于三星堆文化目前仍然有些重要问题需要历史学家们解释,共有七大未解之谜:(1)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可能来源于溯江而上的某种古代地区性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一般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
但究竟来自何方?(2)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
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3)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4)三星堆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5)三星堆古蜀国如何消亡?一般认为,三星堆古蜀国有一个发展壮大,由盛转衰的过程,立国时间在千年以上,与传说中的几代蜀王均有关系。
“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教案人教版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三星堆遗址的相关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在课中强化技能环节,我通过讲解知识点、组织课堂活动和解答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星堆遗址和古蜀文明的相关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课堂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互动不够积极。今后,我需要设计更多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效果。
本节课通过分析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使学生了解古蜀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同时,通过探讨三星堆文明与古蜀文明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文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对古蜀文明的兴趣。同时,通过设置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古蜀文明的发展。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古代文明的方法。
第2课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人教版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案

第2课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人教版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地位。
2.探究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3.分析三星堆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2.三星堆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三星堆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
2.探究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星堆遗址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三星堆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师生互动1.师生共同探讨三星堆文化的内涵,包括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2.讨论三星堆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讲授主要内容1.三星堆文化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地位。
2.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
3.三星堆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
4. 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文献资料、互联网搜索等方式,开展对于三星堆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究。
5. 师生互动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分析三星堆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6. 作业布置1.掌握专业术语和相关知识,并进行笔记整理和总结。
2.撰写一篇关于三星堆文化丰富内涵的文章,探究其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的影响。
五、教学积极性评价: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达到深入探究三星堆文化丰富内涵的目的。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三星堆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三星堆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分析,达到了探究三星堆文化丰富内涵和影响的目的。
但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学生思维疲劳的情况,适当调整课堂节奏,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人教版历史选修5《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5《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第2课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案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考古成果再现了三星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难点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三星堆文化丰富的内涵: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高超的手工工艺。
三星堆的考古成果,包括城墙遗址、青铜制品、衣冠服饰、玉石器、堆漆、陶器等,充分展示了古蜀文明,在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三星堆文化的图片资料丰富,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全面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是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文字从介绍大型青铜立人像出发,高度称赞了三星堆文明,并揭示出课题——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引言内容,先展示图片,然后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所学内容。
问题的设计为:1.你认识这幅图片吗?2.这幅图片使你产生哪些联想?3.你知道三星堆文化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吗?第一目“人类青铜文明史上的华丽篇章”首先通过图表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和世界古城址进行对比。
与河南郑州商城相比,三星堆古城距今4 000—3 000年,比郑州商城早400年;从规模上看,三星堆古城面积为2.6平方公里,只比郑州商城小0.4平方公里,基本相当。
传统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长江流域的文明可以与黄河流域的文明相媲美。
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世界古城相比,三星堆文明的出现略晚一些,但其面积大于两河流域的乌尔古城和印度摩亨佐·达罗古城,只逊色于埃及希拉康波利斯古城,可以与四大文明古国古城地位并列。
这部分内容建议教师充分运用【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思考:将三星堆城市遗址与同时代的和世界古城相比,你有哪些感想?你对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点,有不同看法吗?三星堆文化展现了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成就。
《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教学设计

《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过程和重要考古发现。
使学生掌握三星堆文化的主要特点,如独特的青铜器、神秘的面具和精美的玉器等。
培养学生对考古学和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三星堆文物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消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蜀文明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文化遗产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星堆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文化特点。
三星堆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2、教学难点解读三星堆文化的神秘符号和图案。
探讨三星堆文明消失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三星堆遗址的基本情况、重要发现和文化特点,使学生对三星堆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三星堆文物的独特魅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三星堆文化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星堆文化的神秘之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星堆遗址的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三星堆的初步印象和疑问,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20 分钟)介绍三星堆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过程和考古发掘的历史背景。
展示三星堆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讲解其造型、工艺和文化内涵。
分析三星堆文化的特点,如独特的青铜铸造技术、神秘的宗教信仰、与其他文化的差异等。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三星堆文物上的神秘符号和图案可能代表什么含义?三星堆文明为何突然消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1课“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人教版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教案

第1课“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人教版选修5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案前言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人教版选修5》中的第一单元,“探索历史的奥秘”,就是以此为核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化遗存。
本文档以第一课“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为例,为历史教师提供一份详细教案,帮助其更好地讲解该课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历史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历史和基本情况;2.让学生理解三星堆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三星堆遗址的图片、发掘现场的图片、三星堆文物的图片;2.PPT: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历程、三星堆文物的种类和特点;3.小组讨论问题: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三星堆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图片、介绍等方式,引入“三星堆遗址”这个话题;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三星堆遗址的了解和认识。
(二)讲授1.谈论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历程和基本情况,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时期的发掘情况;2.谈论三星堆文化的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分类介绍三星堆文物,让学生认识三星堆文物的种类和特点。
(三)小组讨论1.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来了解三星堆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2.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指导问题,如:–三星堆文化和华夏文明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三星堆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等。
(四)总结1.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对三星堆遗址和文物的感受;2.总结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要点和难点教学要点•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基本情况;•理解三星堆文化的特点;•认识三星堆文物的种类和特点;•通过小组讨论,了解三星堆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三星堆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感受;•让学生发现三星堆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普通高中历史《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教案

普通高中历史《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教案教案: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教学目标:1.了解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了解古蜀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贡献;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三星堆文化的起源与特点;2.古蜀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贡献。
教学难点:1.理解三星堆文化的发展过程和影响;2.分析古蜀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贡献。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小组合作讨论;3.学生自主研究。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背景。
Step 2:了解三星堆文化(30分钟)1.向学生讲解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包括三星堆的发现、类型和数量丰富的青铜器、神秘的人脸文化等。
2.学生自主研究三星堆文化的相关资料,形成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了解和观点。
3.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三星堆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Step 3:了解古蜀文明(30分钟)1.向学生介绍古蜀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贡献,包括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农业社会的特点以及对中原文明的影响等。
2.学生自主研究古蜀文明的相关资料,形成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了解和观点。
3.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古蜀文明的地位和贡献,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
Step 4:拓展与应用(30分钟)2.小组展示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Step 5:总结与评价(1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认知。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2.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撰写研究报告或写作文。
教学评估: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2.学生针对拓展研究问题的研究报告或写作成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认识到古蜀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从三星堆文化解读古蜀文明-大象版选修5教案

从三星堆文化解读古蜀文明-大象版选修5教案一、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蜀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之一,是指兴起于今四川省一带的古文明。
其中的代表性文物就是三星堆文化的遗址。
本文将以三星堆文化为切入点,对古蜀文明作出解读。
这篇文章是基于大象版选修5课程题目发起的,用于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参考。
二、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是采用了新石器晚期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彩陶、灰陶、黄陶、红陶、黑陶、玉制品、金银器等制作技法,文物以 bronze 花纹刻画、象、神、人等形态雕塑、彩绘龙纹壁画等彰显出三星堆文化及所展现出的艺术特点。
正是这些文物发掘出来,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古蜀文明的存在。
古蜀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多年以前,主要分布于今天的四川盆地及其临近的山区。
它集合了锅陇文化、巴文化、金沙遗址文化、红山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优点,自成一体。
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明的重要代表,它里面的青铜器、彩陶、人像、神像、玉器等令人叹为观止。
三、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代表之一,发源于距今4000年左右,是古蜀文明的代表。
三星堆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有青铜神树、青铜神鼎、青铜面具、陶俑、玉器、象牙等,堪称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青铜神树是三星堆文化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它高2.62米,是重145公斤的青铜器,造型栩栩如生,寓意着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祭祀,同时也反映了古人们的社会思想和文化。
青铜神鼎也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直径64.2厘米,高54.6厘米,由铸造、制作、雕刻而成。
青铜神鼎形如凤凰,细节雕刻精美,深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三星堆文化的遗迹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玉器,例如掌上观音,太极玉石,玉龙等。
这些玉器的刻画精美,造型优美,彰显了古蜀文明的艺术高度。
四、古蜀文明的贡献古蜀文明在古代的历史中贡献良多,这里仅列举一些。
首先,在农业方面,古蜀文明发掘出广西靖西早期水稻遗址,证明了古蜀文明曾有丰富的水稻种植和加工技术,这是广西水稻文化的一次重大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第3课 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内容识记理解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古蜀王国;古蜀名王及其事迹古蜀王国;古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联系将零星史料梳理归纳;探究问题古蜀文明的神秘与博大,源远流长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三星堆考古资料与古史史料相吻合的研究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意义;理解“古蜀文明”,“中华文明源流”概念古蜀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对中华文明的缔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广汉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文明之源与黄河文明共生互动,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的状况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分析图片、史料,并结合某些出土文物相互比较,情境再现古蜀文明考古的最新成果金沙遗址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关系;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后四川最为重大的考弄清三星堆文明的起源,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走向;探究古蜀文明从诞生、发展、兴盛到衰亡的演变过程问题探究从广汉三星堆到成都金沙遗址的发掘结果都雄辩地证明:在秦文明入主成都平原之前,这里拥有着高度发达的不同于黄河流域古大发现诸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应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把保护、开发和利用有机统一起来,不辱传承巴蜀先进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
难点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中华文明源流的多元性。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内容围绕三星堆文化展开,主题在于使学生对古蜀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
首先在“《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这一子目中,介绍了传说中的古蜀王国,以及古蜀名王的事迹。
在第二个子目“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中阐述了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关系;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三星堆文明,证实了古蜀文明的存在,进一步证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部分,中华文明的源流是多元的。
又在第三个子目“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中,明确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拥有着发达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最后,“古蜀文明考古的最新成果”这一子目介绍了考古的最新成果“金沙遗址”,大大丰富了对古蜀文明的研究。
将这四个子目的内容概括,就是这样一条线索:从古史记载,传说中的古蜀王国;到三星堆遗址,证实了的古蜀文明;再到金沙遗址,丰富了古蜀历史。
本课历史概念较多;时间跨度较大,除了重点教学内容较多之外,还有许多零散的历史知识需要梳理、记忆;建议教师用传说、历史材料与考古成果相互印证、说明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材引言部分文字用了一个悲壮的故事;一段神秘的古史;一座古老的遗迹把古蜀文明渲染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教师应充分利用引言中的诗句和成语“杜鹃啼血”的典故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这一子目内容实际上是有关四川地区古史传说和记载。
教师说明教材没有用古史传说和记载作为本目标题的原因:一是因为各种古史传说太零星、杂乱;二是《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是有关四川上古历史记载中最重要的古书,以此为本目的标题是为了强调、突出这两本古史。
教材首先通过古史记载介绍了古蜀王国以及古蜀名王(蚕丛、柏灌、鱼凫、开明和杜宇)的丰功伟绩。
随后通过传说和甲骨文叙述了古蜀地区和中原的联系和交往。
教师讲清两点:(1)古蜀名王及其事迹。
(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
建议教师除了用教材引言内容、资料回放和正文有关古蜀帝王的材料,还应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对四川上古历史有个系统认识。
据史籍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古蜀第一代王是教会蜀人“种桑养蚕”的蚕丛。
“蜀”字在甲骨文中为象形字,俨然如一只身体卷曲长着大眼睛的蚕,很可能与蚕丛有关。
第二代王名叫柏灌,传说柏灌是一种鸟。
第三代蜀王名叫鱼凫,是一种水鸟,也就是鱼鹰,以善捕鱼而被家养。
鱼凫教给人民打鱼、狩猎。
第四代王杜宇,人称望帝。
杜宇就是杜鹃鸟,这又是一支以鸟为族名的部族。
关于杜宇有一个悲壮的故事,传说杜宇“教民务农”受到人民爱戴,而拥立为王。
后来蜀国发生水灾,杜宇难以治理,则由开明治理水患。
开明因功绩卓著,取代了杜宇,自立为王,称为丛帝。
杜宇失国后,怀念故国,化为杜鹃鸟,悲切呼唤,啼泪成血,成语“杜鹃啼血”便源于此。
当地人民为纪念杜宇发展农业和开明治理水患的功绩,立祠供奉,四川的望丛祠就是蜀人纪念望帝杜宇和丛帝开明而建的。
(2)古蜀王国的生产、生活情况人们风行“头上梳髻,衣开左襟”;从事养蚕、打鱼、狩猎、务农等生产活动。
(3)古蜀王国和中原的联系据传说黄帝之妻嫘祖原先就是古蜀之人,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其后代就是古蜀国王。
这一传说就把四川古史和中原古史密切的联系起来了。
蜀这一名称曾先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中有“蜀受年”,“蜀不受其年”。
当周人克商时,蜀人曾经前往相助等记载。
说明了从黄帝、嫘祖、昌意时期,古蜀地区同中原地区的关系。
到夏商周时期,古蜀与中原的关系更密切了。
第二目“三星堆文化证实了古蜀文明”这一目既是本课重点。
也是本课难点。
教材重点阐释了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的关系;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源流的关系。
即三星堆文化的发现证实了古蜀文明古国的存在;三星堆文化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部分,中华文明的源流是多元的。
建议教师讲清两点:(1)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意义在于证实了古蜀文明的存在,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源流。
三星堆文化的发现使虚幻传说中的古蜀文明得到了证实。
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文明之源与黄河文明共生互动。
在中原的商代时期,三星堆已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即早期蜀国,这是三星堆文明的鼎盛时期,也是2000多年的古蜀国历史进程中最辉煌的时期,代表了长江流域文明的最高成就。
破译三星堆文明,不仅可以解开蜀王国千古之谜,而且还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2)三星堆考古发现与一些零星古史相吻合:第一,古书记载,蚕丛“其目纵”与三星堆青铜人像造型相符;第二,古史记载,古蜀民族“椎髻左衽”,这也与大量的三星堆青铜人像造型相符;第三,古史记载的古蜀国王蚕丛、柏灌、鱼凫和杜宇都和虫、鱼、鸟等动物有关。
而在三星堆遗址中,确也出土了若干鸟、鱼造型的器物。
特别是鸟,似乎与古蜀文化鸟崇拜有关;第四,古史记载,“蚕丛、鱼凫皆都于瞿上一地”,而“瞿上”,就是广汉的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与古史记载古蜀都城都在成都平原附近相吻合。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史料及某些三星堆出土文物图片相互比较,相互印证,情境再现。
帮助学生理解三星堆考古发现证实了一些零星古史记载的可靠性,本节可参照的图片有三星堆出土的盘髻青铜人像、三星堆出土的脑后高髻的青铜像。
还可参照前两课教材有关的图片。
第三目“三星堆遗址反映的古蜀社会”本目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应讲清三点:(1)三星堆遗址是早期蜀国的都城,是当时四川地区政治中心。
从古城遗址布局及建筑工艺看,古蜀都城已具有相当规模。
3000多年前如此规模宏大的城市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少见的。
三星堆有两个祭祀坑,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具绝大部分只能作为祭祀器具,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里经常举行大型祭祀活动。
它是当时四川地区政治中心,是早期蜀国都城,与古史传说“蚕丛、鱼凫皆都于瞿上一地”“蚕丛至鱼凫皆治同一城”相吻合。
(2)三星堆先民的衣食住行已达到相当水平。
从考古遗存看,古蜀先民穿着左衽的细苎麻布衣或丝衣,有的衣服上还绣有龙、云、人面、回字的图案,衣服袖口窄小,其背面比正面长,像长着“尾巴”;他们梳着高高的锥型发髻,贵族还戴着莲花高冠。
充满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异域色彩。
建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图片,获取信息。
(3)早期蜀国文明程度很高。
从出土精美的器物和房屋布置说明当时已有发达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建筑业。
从而让学生认识古蜀文明程度很高。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将考古遗址,出土文物与历史材料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古蜀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古蜀文明的特点,全面认识古蜀社会。
第四目“古蜀文明考古的最新成果”教材首先介绍了1995年在成都附近发掘出一系列古城遗址,包括都江堰的芒城、新津宝墩古城等。
21世纪初在成都又发现了金沙遗址。
本子目主要突出了金沙遗址。
(1)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后四川最为重大的考古大发现。
在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中,金器、玉器、象牙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象牙,总量以吨计,在全国堪称第一。
这些器物,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往往代表尊贵而神圣的权力,它们的发现很可能填补有确切文字记载之前的古蜀国的空白。
而在遗址中已出土的金面具、金冠带、蛙形金箔、太阳神鸟金箔等器物则显示了古蜀文明的璀璨,堪称同时期金器加工工艺的经典。
在临时存放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博物馆,我们还看到了大量的制作精美的玉璋、玉圭、玉凹刃凿形器等,这些玉器表面色泽艳丽,多种颜色极富层次变化,打磨得细腻规整,异常光洁,可见当时古蜀人对玉器的制作技术、工艺流程和制作工具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2)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化古蜀文明的延续。
金沙遗址是古蜀国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金沙遗址表现出明显的古蜀文化特征。
该遗址主体遗物的年代约相当于商末至西周,晚于三星堆祭祀坑,其遗物的总体风格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礼器颇为一致,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
据初步推测,该遗址的形成与三星堆古蜀国内部政权更替所导致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有关,这里可能就是三星堆文明衰亡之后的古蜀新都。
和史书上所记杜宇建立古蜀新都刚好同时。
从广汉三星堆到成都金沙遗址的发掘结果都雄辩地证明:在秦文明入主成都平原之前,这里早已进入了文明时代,并拥有着高度发达的不同于黄河流域诸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就是后来失落于历史中的古蜀文明。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1)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学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
教师的教法及语言应尽量平易通俗,并利用本课插图、照片较多这一有利因素辅助教学,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
如有可能,还可结合某些出土文物,进行一些考古学知识的介绍,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
(2)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一目时,以本目正文、引言和【资料回放】等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问题一,哪两本古书主要记载了四川上古历史?问题二,传说和记载中提到的五位古蜀名王有哪些事迹?问题三,古蜀王国和中原联系的传说和文字记载有哪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对传说史料的分析,来说明四川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息、繁衍形成的古蜀王国,以及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情况。
教师还要特别说明本目引用的历史材料,既记载了古蜀名王对古蜀文明的贡献,也反映了当时生活、文化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