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学基础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_第二节基本病机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二节基本病机_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_第二节基本病机_中医世家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邪正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而且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所以,邪正斗争是疾病病理变化的基本过程,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的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

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而形成了病机的虚实变化。

虚与实,体现了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运动形式的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邪正是互为消长的,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随着邪正的消长,疾病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本质,即虚与实的变化。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虚与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实:所谓实,是指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实证。

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床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

实证必有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

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阳明经证”,后者称“阳明腑证”。

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性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

基础中医学:二、基本病机

基础中医学:二、基本病机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迟等
基本病机
▪ (一)、邪正盛衰 ▪ (二)、阴阳失调 ▪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 (四)、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
❖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 1、虚实病机
▪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 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虚 实错杂病变。
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内生痰、食、 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2、虚实变化
▪ (1)虚实错杂
▪ 表现: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 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 湿滞中焦证)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 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邪热炽盛灼津,致气 阴两伤证)
1、阳偏胜

▪ 机理
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阳热亢盛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热——壮热、面红、目赤
▪ 表现 动——脉数、心烦、躁扰 阳胜则热
燥——口渴、便干、苔黄
▪ 转归: 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阳偏胜病机的演变
实热证
阳邪侵人 邪正相搏
实热兼 阴虚证
阳热伤津 耗伤阴气
虚热证
▪ 特点: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 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 病后亏虚 多种慢性病损耗 邪气损害
▪ 表现: 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便失 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2、虚实变化
▪ (1)虚实错杂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其中,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病机,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本文将围绕中医学中的十大基本病机展开讨论,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

我们将介绍这些病机的内涵、诊断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中病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医十大基本病机进行简要介绍,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病机的病理机制和表现。

此外,还会介绍病机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和问诊等内容。

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中医十大基本病机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展望。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关于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中医的十大基本病机,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框架。

通过对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原则和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医传统医学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结论": {"3.1 总结": {},"3.2 应用": {},"3.3 展望":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中医基本病机概述中医基本病机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的形成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生理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疾病。

中医病因病机—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中医病因病机—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贰、气机失调
(4)气闭:指气机郁闭,外出受阻,气不外达,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常由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
贰、气机失调
(5)气脱:指气虚至极,气不内守而外脱,以致全身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常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而致气脱,症见: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摇”特征的一类病理状态。 内风与脏腑的关系:与五脏相关,与肝最密切。内风包括: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四种类型 。
伍、内 生 “ 五 邪 ”
(二)寒从中生: 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内寒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脾肾为要,尤肾为最。
阳气不足,机失体失于温养(畏寒肢冷);气化功能减退,痰饮水湿停留;阳不化阴, 津液不化(小便清长,痰涎清稀)都是内寒的表现。
我们可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外寒与内寒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三)湿浊内生 指因体内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内生并停滞的病理状态。 内湿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脾肾为要,以脾为最。
以下通过列表来对比内湿和外湿的区别
伍、内 生 “ 五 邪 ”
(四)津伤化燥 指体内津液不足,导致脏腑、肌表等失于濡润而产生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内燥与脏腑的关系:五脏相关,肺、胃、大肠最为多见
以下内燥与外燥的列表对比可便于大家课后复习及记忆
伍、内 生 “ 五 邪 ”
(五)火热内生: 指由于邪郁化火,或五志化火,或阴虚火旺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
奋的病理状态。包括: 1.阳气过盛化火,“壮火食气”,“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六淫或体内病理性产物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情志刺激,气机郁结或亢逆,日久化热 4.阴虚火旺,津液亏损,阴气大伤,阴不制阳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免费的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免费的
或慢性病耗损。 • 3) 表现 • (1) 吐泻后:目眶内陷,十指螺瘪,小便少, 吐泻后: 口舌干燥,皮肤失去弹性。 • (2) 汗后: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短少。 汗后: • (3) 血中津亏:皮肤干痒,搔之落屑。 血中津亏: • (4) 热病后期: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皮肤干 热病后期: 燥,毛发枯槁,舌尖红干枯。
于内,不得外达肢体而格阴于外,阴阳之气不相 顺接的病理状态。
• (2) 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 特点:
加之格阴于外而出现某些假寒之象,产生真热假 寒证。
• (3) 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 表现:
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大有力等症。但在 病势加重的情况下,同时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 伏等假寒之象。
下陷,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 (4) 气闭 • ①含义:指气郁太过,闭塞清窍或浊邪闭阻气道,
气之出入受碍,肺气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 ②成因:情志抑郁,或外邪、痰浊等阻滞气机。 • ③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兼见四肢逆冷,
或呼吸困难,气急鼻煸,甚则面青唇紫。
• (5) 气脱 • ①含义:指气不内守,大量外脱,从而导致全身严重
• (2) 气逆 • ①含义:指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 ②成因:多因情志失调,或饮食、外邪,或痰浊壅滞,
或气虚所致。
• ③表现:多见肝气、肺气、胃气上逆等病变。 • (3) 气陷 • ①含义:指在气虚基础上,发生的以气升清不足或无力
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 ②成因: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 • ③表现:上气不足,如头晕、眼花、耳鸣、乏力;中气
表现的假热之象,产生真寒假热证。
• (3)表现:如极度虚寒的病人,本来表现为面 表现: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JC整理 病机基本病机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JC整理 病机基本病机

心脉痹阻
心痛剧烈
胸前憋闷
在特殊情况下,可出现病变的本质和现象不相一致的 情况。
• 真实假虚:本质为实性病变,由于邪气深结不散,气 血郁积于内,经络阻滞,气血不能通达于外,而出现 四肢逆冷,面色不华等似虚非虚的假象。
• 真虚假实:本为虚性病变,由于正气虚弱,推动无力, 机能活动失于鼓动而出现腹胀、喘满等等似实非实的 假象。
(一)阴阳偏胜 (二)阴阳偏衰 (三)阴阳互损 (四)阴阳格拒 (五)阴阳亡失
(一) 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过于亢盛的病理状态, 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理。
1.阳偏胜
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 种以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形成阳偏胜的原因: (1)感受阳热邪气,或虽外感阴邪,但从阳化热 (2)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3)因痰湿、瘀血、食积等郁久化热
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 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 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 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 的基本病理反应,是疾病发生后病变本质变化 的一般规律,也是其他各种病机的基础。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 津液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
2.邪胜正衰
正气衰弱,抗邪无力;或由于邪气过于强盛, 严重损伤正气,病情恶化。
若进一步发展,正气大衰,邪气独盛,阴阳离 决,则死亡。
外感热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的病理 改变。
3.正虚邪恋
疾病后期,正气已虚,邪气未尽,正气一时无 力驱邪,邪气留恋不去,病势缠绵的一种转归。

006中医基础-病机共98页文档

006中医基础-病机共98页文档

病机学说的内容
基本病机 内生五邪病机
疾病传变
第一节 基本病机
1、概念: 指机体对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
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 化的一般规律,也是疾病过程中 具有共性的病理发展过程。
2、内容: o 邪正盛衰 o 阴阳失调 o 精、气、血失常 o 津液代谢失常
一、邪正盛衰:
(一)概念: 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
属实热证。
壮热、恶热、烦渴 面红、目赤、失眠 实热证 便干、尿黄 舌红绛、脉洪数
(4)形成原因:
感受温热阳邪或其它外邪从阳化热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气滞、瘀血、痰湿、食积等邪郁化火 恣食辛辣肥甘、误用温补壮阳之品
2.阴偏盛
(1)含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 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热量不 足,以及阴寒积聚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阴胜而阳未虚。
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正气之 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1)邪气盛则实(实证):
概念:在疾病过程中,以邪气亢 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 映。所表现的证候为“实征”
病机特点:邪气较亢盛,正气未衰, 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病理反应 明显。
病因: 外感六淫、疠气致病的初、中期。 水湿、痰瘀、气滞所致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正气不虚)
(3)邪正相持:在疾病过程中,邪正双 方势均力敌,相恃不下的一种暂时的 病理状态。
(4)正虚邪恋: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 虚,余邪未尽,正邪。相争不剧烈,疾 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状态,或留下
后遗症。
阴阳失调
1.阳偏盛: (1)含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
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 (3)临床表现:热、动、燥为特点的阳热表现,

中医学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学基础理论病机
锻炼身体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以增强体质和 免疫力。
休闲放松
在闲暇时间进行放松活动,如听音乐、阅读、旅游等,以缓解身 心疲劳。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研究方法
病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和临床调查法等。通过 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分析病理变化、查阅文献资料、开展实验研究等手段,揭 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02
病因学基础
外感六淫邪气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善行数变,风性 主动,为春季主气。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为冬季主气。
心理疏导。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合理膳食
饮食应多样化,营养均衡,避免 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定时定量
三餐要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损伤脾胃。
起居规律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劳逸结合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
病性
属虚寒证。
证候表现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等。
病位
在脾胃。
06
预防措施与养生保健建议
顺应自然,避免外邪侵袭
四季养生
根据四季变化调整生活习 惯,如春季养肝、夏季养 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
环境适应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避 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 、炎热等不良环境中。
避免疫病
结石
结石是由体内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 因素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可阻塞管腔 ,导致气血不通和脏腑功能受损。

《中医学基础病机》课件

《中医学基础病机》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总结词:具体表现
详细描述:邪正盛衰的具体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脉浮等 症;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为寒热往来、虚实转化等症;气 血不和的具体表现为疼痛、出血等症。这些症状都是病机 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病机学说的临床应用
总结词: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病机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病机的分析,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特点,为 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对于实证感冒, 可以通过发散解表的方法来治疗;对于虚证感冒,则可 以通过补益正气的方法来治疗。这都体现了病机学说在 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03
CATALOGUE
中医学病因理论
病因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中医学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 外因三类。内因主要是指脏腑功能失 调,外因则包括六淫、疠气等,不内 外因则包括饮食、劳倦、虫兽、外伤 等。
特点
中医学病因理论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 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 功能的平衡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 用是疾病发生的关键。
六腑病机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兼病机
心肾不OGUE
中医学治则治法
治则的概念与分类
要点一
治则的概念
治则是指在治疗疾病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中医治疗疾 病的指导思想。
要点二
治则的分类
治则可以分为基本治则和具体治则两类。基本治则是针对 所有疾病的普遍性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调理气 血”等;具体治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疾病的特殊性治疗原则 ,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中医学基础病机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学基础理论 • 中医学病机理论 • 中医学病因理论 • 中医学病理变化 • 中医学治则治法

中医学基础(6-病机治则)

中医学基础(6-病机治则)
中医学基础(6-病机治则)
• 中医学基础概述 • 病机 • 治则 • 中医治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医预防和保健 • 中医学与其他医学的关联与区别
01
中医学基础概述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 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综合
性医学科学。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学说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个
疾病观不同
中医学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强调“治未病”,同时认为疾病与人的体质、年龄、环境等因素密 切相关;而西医学则更注重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强调疾病的客观指标和病理过程。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展望
实践案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取 得了一些成果,如中药与西药的 联合使用、针灸与手术的结合等, 既提高了疗效,也丰富了治疗手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 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辨明证候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3
调整阴阳平衡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平衡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是阴阳
失调所致。治疗的目的在于调整阴阳平衡,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中药或中成药 进行治疗。中药种类繁多,剂型多样,包 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体化治疗。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与稳定是维持健康的关键,而疾
病则是体内阴阳失衡的结果。
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中医学起源于古代,历经数千 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 断总结经验,吸收其他医学流 派的有益成果,逐步完善和发 展。
中医学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 应用和影响,为人类健康事业 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7.2)--基本病机.ppt

中医基础理论(7.2)--基本病机.ppt

第七章病 机第二节一、邪正盛衰二、阴阳失调三、精气血津液失常基本病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1、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3、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4、精气血津液失常及相互关系失调的病机了解:1、中医病机学的形成2、阴阳失调的概念及与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的关系概述(一)病机及病机学说含义☯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的基础理论,对诊断和防治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概述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等病理变化。

(二)病机的层次划分☯第一层次——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失常☯第二层次——脏腑、经络病机——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第三层次——某一类疾病——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机☯第四层次——某一病证——感冒、哮证病机等☯第五层次——某一症状——疼痛、发热、健忘等中医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

充实并完善于历代各家着创见和阐释,并为近代科学研究所发展。

(1)《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 和六气病机的理论基础。

☯《素问·调经论》的“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为气血病机之概括。

☯《素问·热论》对热病及三阴三阳经脉内在联系之论述,奠定了经络病机、六经病机的基础。

(2)《伤寒论》阐释了外感伤寒病六经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有所发挥。

(3)《诸病源候论》——最早病因病机学专著深入论述了邪气侵入途径、发病条件、病机过程及其转归。

中医学基础理论PPT课件-病机

中医学基础理论PPT课件-病机
中医辨证:气厥(气闭实证)。治法:醒脑开窍。 患者仰卧位,针刺人中、双合谷、双内关、双涌泉。取泻法,于
10min后患者手脚开始自行活动,神志逐渐清醒,后拟顺气 开郁之五磨饮子内服善其后。
[邓庆华.中国民间疗法,2001,9(2):15]
(二)血的失常
1、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
失血过多
脾胃虚弱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含义 “实”为病机本质,“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形成 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
表现
如热结胃肠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 似虚寒的假象。
病案举例 (至虚有盛候)
刘泰来,新秋病疟,三五发后,用药截住。遂觉胸腹间胀满日 增,腹大胸高,上气喘急,二便全无,食饮不入,能坐不能 卧,能俯不能仰,势颇危急。一医以肠结,下而未通,欲以 大黄二两作一剂再下。喻氏认为系太阴脾气不能统摄,定理 中汤。并嘱曰:“腹中真气渐散,子丑二时必大汗眩晕,便 难为力。”患者畏参术,药煎成未服,至夜果汗出眩晕。忙 服药,症状略减。喻氏复以三剂药料作一剂,加人参至三钱, 少加黄连,胀大减。后予五苓散,得大小便畅通而愈。
1、气虚:一身之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
气的化生不足
气的消耗太多
神疲乏力、动辄气喘、眩晕、自汗、 易于感冒等
2、气机失调
(1)气滞 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 碍。
情志抑郁
邪气阻滞
临床表现:闷、胀、痛
(2)气逆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以脏腑之气上逆。
情志内伤 饮食不当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3)气陷 气的上升不足,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 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
“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 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运失常 (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热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3)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一般多见于疾病 的初期或中期。 痰涎壅盛、食积内停、水湿泛滥、瘀血内阻、以及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 热烦躁、声高气粗、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2、阴阳偏衰
二、阴阳失调
二、阴阳失调
2、阴阳偏衰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 气偏亢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机理:
临床特点: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病机趋向:“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中医学基础(病机)

中医学基础(病机)

发病一、发病原理1.正气、邪气的观点邪气:简称“邪”,泛指全部致病要素。

正气:简称“正”,指人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样保护健康的能力,包含自我调理、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康复自愈的能力。

2.发病原理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②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③邪正斗争的输赢决定发病不发病正胜邪却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病3.影响发病的要素①环境要素与发病②体质要素与发病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体质种类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体质种类决定疾病的证候种类③精神状态与发病病机一、邪正盛衰1.实证:含义: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病理特色:亢盛、有余、不通形成原由:①外感病的早期或中期;②痰饮、食积、瘀血等滞留体内。

2.虚证含义:指正气不足,邪气不盛,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正气不足,邪气不盛1病理特色:衰败、虚弱、不固形成原由: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损失,脏腑功能衰败,抗病能力低下。

见于疾病后期或久病耗伤。

3.虚实变化(1)虚实错乱形成原由:邪气损正正虚实邪内生或复感邪气种类:虚中挟实: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逗留或复感外邪实中挟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2)虚实转变形成原由:邪气久留,大伤正气正气不足,变生实邪种类:由实转虚:实邪耗伤正气,邪去而正气大伤由虚转实:正气不足,推进、气化无力致痰湿水饮、瘀血(3)虚实真假种类:真虚假实:正气虚弱,推进无力“至虚有盛候”真切假虚:邪气内阻,气血郁闭不可以外达“大实有羸状”4.邪正盛衰对疾病发辗转归的影响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康复邪盛正虚:疾病恶化邪去正虚:常见于重病、重病的恢复期正虚邪恋:病程缠绵一、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1.阳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偏盛,机能亢奋,产热过多,代谢亢进的病理状态。

病机:阳盛而阴未虚2病理特色:热、动、燥成因:感觉温热之邪,或感觉阴邪,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过食辛辣或嗜酒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病机发展趋向:阳盛则阴病2.阴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阴气偏盛,机能阻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聚集的病理状态病机:阴盛而阳未虚病理特色:寒、静、湿成因:感觉寒邪过食生冷病机发展趋向:阴胜则阳病(二)阴阳偏衰1.阴偏衰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阴液损失,阴不制阳,致使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中医学基础病机

中医学基础病机

1、阴阳偏盛 (1) (2)阴偏盛
2、阴阳偏衰 (1)
(2)阴偏衰
3、阴阳互损 (1)阴损及 阳
(2)阳损及阴
4 (1) (2)阳盛格阴
5、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三 病变机理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 2、脏腑功能的失调 3、生理物质的变化 4、病理产物的产生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变”
P159 是指人体的生理物质与脏腑产生风、寒、湿、燥、 火(热)五(六)种不同特性的病理变化。又称“内生六淫 ”。为与外来六淫区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 、内火(热)
㈠风
1、病机特点:(1)善行数变、主动, (2)与肝关 系密切关,故又称“肝风”或“肝风内动”。 2、临床表现: 以动摇症状为主——眩晕、振颤、抽 搐 3、形成机理:(1)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外邪侵入人体的途径和时机: 途径:一是皮肤,一是口鼻。 时机:正气虚弱(乘虚而入):素体虚或一时虚。 (2)外邪侵入对人体的损伤:
破坏组织结构:如外伤等 扰乱生理功能:如六淫、七情等 (3)邪气伏藏与疾病的关系:如温病
3.正邪斗争关系到疾病的发生、 变化、转归及病证的虚实变化
机理:是由于病邪“从化”的结果。
从化,又称从类化。指病邪侵入 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 侵犯部位,以及治疗不当等各种 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 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 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变化。
2、临床表现
多见于阴寒清冷之象、凝滞收引之征。
3、形成机理
(1)阳气虚衰,虚寒内生。 (2)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弥漫
寒从中生
(3)外寒内入
㈢湿
1、病机特点 (1)湿性重浊、粘滞。 (2)湿易阻碍气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思维导图)
学习病机,重点是在于【邪正盛衰】中的“虚实”概念,和【阴阳失调】中的“偏盛偏衰”概念。

必须要完全掌握再往下学习。

阳盛则热和阴虚则热,哪个是实热,哪个是虚热?
阴盛则寒和阳虚则寒,哪个是实寒,哪个是虚寒?
类似上面两个问题,要边学边问。

在内生“五邪”中,要把“虚实”和“阴阳”的概念带进去学习(比如:热为阳,寒为阴。

实热为阳偏盛,虚热为阴偏衰。

实寒为阴偏盛,虚寒为阳偏衰)。

此外,还要注意外邪(六淫)和内生“五邪”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关于气血津液失常,最好复习一下气血津液和藏象的知识点。

图中相对重点的地方都加了底色。

文章末尾附【病机十九条】建议理解了再背。

不理解,背的再熟也茫然。

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把【内生“五邪”】中的“风气内动”学明白,就是知道为什么“皆属于肝”了。

帝曰:
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若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告知。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课件ppt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课件ppt
1、气虚 指元气虚损,其病机表现为机体各脏腑组 织机能的衰退。
临床表现:
肺气虚——呼吸无力、气短乏力、声音低怯 脾气虚——食不知味、食后腹胀、四肢倦怠 据脏腑功能不同 心气虚——心悸气短、面色白光白、自汗 表现形式各异 肾气虚——腰酸膝软、小便频数,滑精遗精、
白带清稀 卫气虚——自汗恶风、易感冒
总以?、?、?三脏为要。
先天之精虚
病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五脏病 变波及于肾,耗伤精气
特点:肾中精气不足,生命力低下 生殖能力不足 不孕不育
临床表现 生长发育障碍、早衰 五脏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
治疗:补肾填精
病因: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慢性疾
后天之精虚
病等损伤脾胃
特点: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脏腑失养
临床表现 营养不良
体质虚弱
气血亏虚
治疗:健运脾胃
2、精的施泄失常
精的施泄: 一是提供给人体全身,化为脏
腑之精(先、后天之精)
二是适度外泄,化为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
注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最宝贵的物质,尤 其是肾乃“封藏之本”,故精气应严密固藏于 内,不宜外泄。病变状态下的施泄异常,以失 于封藏、不得固摄的“失精”为多见。
先天之精丢失:肾气失于固摄、精关开泄 过度 滑精、遗精、早泄等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一个总的病机概念,包括气的多
种病变在内。 总言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而致病。
气滞 指气的流通障碍,郁滞不畅 气滞以肺气壅滞、肝气郁结、脾气壅遏为多 见,而其中又与?的关系最为密切。
气逆 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或升之太过。 以?气、?气与?气上逆为多见。 气陷 指气无力升举的病理状态 常为气虚病变的一种,是气虚证的进一步发 展。其病多责之于?,以?气不升而下陷为主。 气闭与气脱 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厥 证与脱证,病情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津液:虚:多表现于:胃、大肠。 精:虚:多表现于:肾。 阴:虚:多表现于:肾、肝、肺、心、胃。 阳:虚:多表现于:肾、脾、心。
三 病变机制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 2.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 3.生理物质的变化 4.病理产物的产生: 痰饮、水湿、瘀血
第三节 病程演变机理
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三、疾病转归
一、病位传变
(一)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病出表
一、病位传变
(二)内脏之间传变 1、形脏内外传变 2、
(1)乘侮传变 (2) 3、 4、腑与腑传变 5、三焦传变
(三)经脉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一)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 2、因虚致实
(二)寒热转化 1、由寒化热 2、由热转寒
机理:是由于病邪“从化”的结果。
(2)津液亏虚
㈤ 热(火)
1.病机特点 ①(火)热之性炎上
②(火)热易伤津耗气
③(火)热易生风动血
2.临床表现:阳热亢盛之症,伤津耗气之候…
3.形成机理 ①外热内侵 ②邪郁化火
实证
③情志过激化火
④阴虚生热
虚证
三 病变机理
2、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 ㈠ 脏腑功能的失调
1. 五脏失常 2. 六腑失常 3. 奇恒之府失常
(2)阳损及阴
4 (1) (2)阳盛格阴
5、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三 病变机理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 2、脏腑功能的失调 3、生理物质的变化 4、病理产物的产生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变”
P159 是指人体的生理物质与脏腑产生风、寒、湿、燥、 火(热)五(六)种不同特性的病理变化。又称“内生六淫 ”。为与外来六淫区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 、内火(热)
㈡ 经络功能的失调 1. 气血阴阳失调 2. 气血阴阳不足
第二节 病变机理
3、生理物质的变化 气、血——亏虚、运行异常、邪变 津液——亏虚、输布异常、邪变 精——亏虚、邪变 阴、阳——亏虚、亡阴亡阳
脏腑与生理物质变化的关系
气:虚:多表现于心、肺、脾、胆。 运行障碍:多见于肝、肺、脾、胃…
血:虚:多表现于心、肝、脾。 运行障碍:多见于心。
3、形成机理 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湿 湿邪伤脾——脾失健运——滋生内湿 内湿素盛——易感外湿—— 脾虚湿盛
㈣燥
1、病机特点 燥性干涩,津液亏枯失于濡润。
2、临床表现 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见干燥枯涩之
症。(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涩、皲裂、干 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 3、形成机理(1)
㈡寒
1、病机特点:脾肾阳虚
(1)阴寒内盛,失于温煦
(2)寒性凝滞收引
2、临床表现
多见于阴寒清冷之象、凝滞收引之征。
3、形成机理
(1)阳气虚衰,虚寒内生。 (2)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弥漫
寒从中生
(3)外寒内入
㈢湿
1、病机特点 (1)湿性重浊、粘滞。 (2)湿易阻碍气机。
2、临床表现 症状沉重、分泌排泄物秽浊粘滞。
中医学基础病机
第一节 发病机理
一、疾病的本质 ——人体形气神的异常。
二、中医传统的疾病观 1、邪正交争的疾病观 2、阴阳失调的疾病观
二、中医传统的疾病观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 平衡而产生的变化。
1、阴阳偏盛 (1) (2)阴偏盛
2、阴阳偏衰 (1)
(2)阴偏衰
3、阴阳互损 (1)阴损及 阳
误治伤阳则从寒化; 误治阴则从热化。 失治,则病邪羁留,蕴郁裹结,而为热、为湿等。
三、疾病转归
(一)痊愈 (二)死亡 (三)缠绵 (四)后遗
四、疾病复发
(一) (二) (三)情志复 (四)重感复
第三节 疾病的传变
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三、疾病转归 四、疾病复发
㈠风
1、病机特点:(1)善行数变、主动, (2)与肝关 系密切关,故又称“肝风”或“肝风内动”。 2、临床表现: 以动摇症状为主——眩晕、振颤、抽 搐 3、形成机理:(1)
(2) (3) 阴虚风动 (4) 血虚生风
(1)肝阳化风
原因:情志不遂,操劳过度—— 特点:肝肾阴亏于下,肝阳升而无制,亢而化风 表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卒然仆倒。
(2)热极生风
原因:邪热炽盛 特点:热盛伤津,伤及营血,燔灼肝经,
筋失濡养。 表现:高热神昏,痉厥抽搐,颈项强直,
目睛上吊。
(3)阴虚风动
原因 特点:阴液耗竭,筋脉失养,内生 表现:筋挛肉目闰,手足蠕动
(4)血虚生风
原因:生血不足,失血过多,久病耗血。 特点:肝血不足,血不荣络,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 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手足拘挛不伸。
从化,又称从类化。指病邪侵入 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 侵犯部位,以及治疗不当等各种 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 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 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变化。
(二)寒热转化一般规律 1、体质因素:
阳盛阴虚体质,易热化、燥化; 阴盛阳虚体质,易寒化、湿化。 2、病位因素 受邪脏腑经络属阳者多从阳而化热、化燥; 受邪脏腑经络属阴者多从阴而化寒、化湿。 3、治疗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