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学基础病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阳损及阴
4 (1) (2)阳盛格阴
5、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三 病变机理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 2、脏腑功能的失调 3、生理物质的变化 4、病理产物的产生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变”
P159 是指人体的生理物质与脏腑产生风、寒、湿、燥、 火(热)五(六)种不同特性的病理变化。又称“内生六淫 ”。为与外来六淫区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 、内火(热)
㈡寒
1、病机特点:脾肾阳虚
(1)阴寒内盛,失于温煦
(2)寒性凝滞收引
2、临床表现
多见于阴寒清冷之象、凝滞收引之征。
3、形成机理
(1)阳气虚衰,虚寒内生。 (2)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弥漫
寒从中生
(3)外寒内入
㈢湿
1、病机特点 (1)湿性重浊、粘滞。 (2)湿易阻碍气机。
2、临床表现 症状沉重、分泌排泄物秽浊粘滞。
从化,又称从类化。指病邪侵入 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 侵犯部位,以及治疗不当等各种 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 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 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变化。
(二)寒热转化一般规律 1、体质因素:
阳盛阴虚体质,易热化、燥化; 阴盛阳虚体质,易寒化、湿化。 2、病位因素 受邪脏腑经络属阳者多从阳而化热、化燥; 受邪脏腑经络属阴者多从阴而化寒、化湿。 3、治疗因素
㈠风
1、病机特点:(1)善行数变、主动, (2)与肝关 系密切关,故又称“肝风”或“肝风内动”。 2、临床表现: 以动摇症状为主——眩晕、振颤、抽 搐 3、形成机理:(1)
(2) (3) 阴虚风动 (4) 血虚生风
(1)肝阳化风
原因:情志不遂,操劳过度—— 特点:肝肾阴亏于下,肝阳升而无制,亢而化风 表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卒然仆倒。
(2)津液亏虚
㈤ 热(火)
1.病机特点 ①(火)热之性炎上
②(火)热易伤津耗气
③(火)热易生风动血
2.临床表现:阳热亢盛之症,伤津耗气之候…
3.形成机理 ①外热内侵 ②邪郁化火
实证
③情志过激化火
④阴虚生热
虚证
Baidu Nhomakorabea
三 病变机理
2、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 ㈠ 脏腑功能的失调
1. 五脏失常 2. 六腑失常 3. 奇恒之府失常
㈡ 经络功能的失调 1. 气血阴阳失调 2. 气血阴阳不足
第二节 病变机理
3、生理物质的变化 气、血——亏虚、运行异常、邪变 津液——亏虚、输布异常、邪变 精——亏虚、邪变 阴、阳——亏虚、亡阴亡阳
脏腑与生理物质变化的关系
气:虚:多表现于心、肺、脾、胆。 运行障碍:多见于肝、肺、脾、胃…
血:虚:多表现于心、肝、脾。 运行障碍:多见于心。
津液:虚:多表现于:胃、大肠。 精:虚:多表现于:肾。 阴:虚:多表现于:肾、肝、肺、心、胃。 阳:虚:多表现于:肾、脾、心。
三 病变机制
1.人体内环境的变化——内生“五邪 2.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 3.生理物质的变化 4.病理产物的产生: 痰饮、水湿、瘀血
第三节 病程演变机理
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三、疾病转归
(2)热极生风
原因:邪热炽盛 特点:热盛伤津,伤及营血,燔灼肝经,
筋失濡养。 表现:高热神昏,痉厥抽搐,颈项强直,
目睛上吊。
(3)阴虚风动
原因 特点:阴液耗竭,筋脉失养,内生 表现:筋挛肉目闰,手足蠕动
(4)血虚生风
原因:生血不足,失血过多,久病耗血。 特点:肝血不足,血不荣络,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 表现: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手足拘挛不伸。
中医学基础病机
第一节 发病机理
一、疾病的本质 ——人体形气神的异常。
二、中医传统的疾病观 1、邪正交争的疾病观 2、阴阳失调的疾病观
二、中医传统的疾病观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 平衡而产生的变化。
1、阴阳偏盛 (1) (2)阴偏盛
2、阴阳偏衰 (1)
(2)阴偏衰
3、阴阳互损 (1)阴损及 阳
3、形成机理 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湿 湿邪伤脾——脾失健运——滋生内湿 内湿素盛——易感外湿—— 脾虚湿盛
㈣燥
1、病机特点 燥性干涩,津液亏枯失于濡润。
2、临床表现 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见干燥枯涩之
症。(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涩、皲裂、干 咳少痰、或痰粘难咯… ) 3、形成机理(1)
一、病位传变
(一)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病出表
一、病位传变
(二)内脏之间传变 1、形脏内外传变 2、
(1)乘侮传变 (2) 3、 4、腑与腑传变 5、三焦传变
(三)经脉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一)虚实转化 1、由实转虚 2、因虚致实
(二)寒热转化 1、由寒化热 2、由热转寒
机理:是由于病邪“从化”的结果。
误治伤阳则从寒化; 误治伤阴则从热化。 失治,则病邪羁留,蕴郁裹结,而为热、为湿等。
三、疾病转归
(一)痊愈 (二)死亡 (三)缠绵 (四)后遗
四、疾病复发
(一) (二) (三)情志复 (四)重感复
第三节 疾病的传变
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三、疾病转归 四、疾病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