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5五行学说
说明脏腑病的传变
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
如:肝脏有病 病传至心 — 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 — 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 —
子病及母 肾 侮 肺
肝
母病及子 心 乘
相乘 病传至肺 — 相侮
脾
五行学说认为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 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 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木
水
火
五行相乘
金
土
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之意。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 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关系。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
引起相乘的原因 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对被克制一行的克制太过 ,导致被克一行的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 常。 如:“木亢乘土” 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虚弱,使“克我”一行的克制相对增 强,导致其本身更加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 异常。 如:“土虚木乘”
构建天人合一的五脏系统 五脏一体观 自然界的五行系统 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相关联系 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木曰曲直,肝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心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爰稼穑,脾能化生气血。 • 肺属金,金曰从革,肺以肃降为顺。 • 肾属水,水曰润下,肾有主水之功。
病色与反映在面部的分部
本脏之色见于本脏之位,是色脉相 符,表示病情较轻。 心 病变的色部相生,表 示病证为顺。 病变的色部相克,表 示病证为逆。
脾
肺
肝
肾
脉象与季节
在疾病中,脉象变化与时节相应,表示病证为顺。 如 《四言举要》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
五行学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四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四单元讲义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在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
是用以识别和归纳各类事物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则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木的特性:为“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为“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为“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为“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
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为“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如漫画家漫画创作。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暑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2.五行的制化3.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五行相乘(2)五行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1. 简介中医学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疗和诊断的基础。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产物,认为世界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生克,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2. 五行的含义2.1 木木代表生长和发展,具有向上向外扩展的特点。
在人体中,木与肝脏相关联,肝主疏泄功能,调节气血运行。
2.2 火火代表热能和活动力,具有向上升腾的特点。
在人体中,火与心脏相关联,心主血脉功能,调节情绪和思维活动。
2.3 土土代表稳定和承载能力,具有向下沉降的特点。
在人体中,土与脾胃相关联,脾主运化功能,调节消化吸收。
2.4 金金代表收敛和凝聚力量,具有向内收束的特点。
在人体中,金与肺脏相关联,肺主呼吸功能,调节气机运行。
2.5 水水代表流动和变化,具有向下渗透的特点。
在人体中,水与肾脏相关联,肾主水液代谢功能,调节生殖和排泄。
3. 五行的相互关系3.1 生克关系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生克的关系。
生表示相生,即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克表示相克,即一种元素能够抑制另一种元素的发展。
•木生火:木能够为火提供燃料和营养。
•火生土:火能够将物质燃烧成灰烬,形成土壤。
•土生金:土能够产生金属矿物。
•金生水:金属矿物在地下形成河流、湖泊等水源。
•水生木:水滋润植物的成长。
•木克土:树木的根系可以将土壤固定住。
•土克水:土壤可以吸收水分。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火克金:火能将金属熔化。
•金克木:金属工具可以砍伐树木。
3.2 相生关系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是指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和发展。
•木生火:木能够为火提供燃料和营养。
•火生土:火能够将物质燃烧成灰烬,形成土壤。
•土生金:土能够产生金属矿物。
•金生水:金属矿物在地下形成河流、湖泊等水源。
•水生木:水滋润植物的成长。
3.3 相克关系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是指一种元素能够抑制另一种元素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方都有“生我” (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生我 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木为例:
母——水 子——火
五行相克
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
木土水火金 木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方都有“我克”(所胜)和 “克我”(所不胜)两个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 克我者为所不胜。 以木为例:
五胜复
五行胜复——是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 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 与稳定。
五行胜复的规律:有胜则复 子复母仇 五行中一行亢盛,则按相构次序克制,引起所不胜一
行(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 因此,五行胜复,子复母仇,实际是五行系统内部在
所胜——土 所不胜——金
五行制化
制化——五行制化是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 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五行制化的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 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 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 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 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双克火。
五行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形成既相互生化,双相互 制约的“制化”关系。五行制化,就是五行相生与五行相 克结合的自我调节,通过五行之间的负反馈效应,而使五 行系统整体上维持稳定与协调。
—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核酸)——大分子生物体(蛋白质)
——原始生命——细胞——生物圈——人类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记载104种元素,而目前已发现108种化学元素,所 以说人类对化学元素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人是由火(热)、空气(冷)、土(干)、湿 (水)四种基本元素构成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中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一节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含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元素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常用的五行概念,来自于最初的“五材”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义: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义: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义: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是A.曲直B.稼穑C.从革D.炎上E.润下『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五行中“金”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义: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第二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1.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生和助长作用。
顺序: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古人认识到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后来人们把这 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用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
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学理论基础体系的各个方 面,成为了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五形人
孙悟空——肤色赤,火眼金睛,行动敏捷,性格直爽急 ——火形人
唐僧——肤色黄,五官端正,举止稳定,诚恳忠厚,为人师,而位于五者之中央—— 土形人
猪八戒——肤色黑,肥头大耳, 面凹腹大,摇摇晃晃,好女色,
三心二意——水形人
僧沙——肤色苍,两肩广阔,
背部挺直,忠心耿耿,任劳
木火土金水 木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方都有“生我” (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
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木为例:
母——水
子——火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相克——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
木土水火金木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方都有“我克”(所胜)和“克我”
(所不胜)两个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 不胜。 以木为例:
稳定。 五行胜复的规律:有胜则复 子复母仇
五行中一行亢盛,则按相构次序克制,引起所不胜一 行(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
因此,五行胜复,子复母仇,实际是五行系统内部在出 现不协调时,系统本身具有的一种反馈机制。 以木行亢盛为例: 木(+) 土(-) 水(+) 火(-) 金(+) 木(-)
2.控制疾病的传变
为防止疾病的传变,在治疗时除对本脏治疗外,同时还要根据五行的 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脏腑的太过和不及,以控制其进一步的传变。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 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 属。 •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 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其他类推。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 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 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 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 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 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 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 益火补土法:
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 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 阳不振之证。
•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 ,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 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随着命门学说 的兴起,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 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 (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 火与脾阳的关系。】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 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 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五行相侮 •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 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 木→金→火→水→土→木。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202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养生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起源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奠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变化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性质来类比人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1 2 3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02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可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涵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依存和制约。
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03指导养生保健阴阳学说指导养生保健,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理等。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
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
五个系统乃至每个系统之中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即所谓“五行大系”。
五行大系还寻求和规定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统摄自然与人事。
人在天中,天在人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人交相生胜。
五行学说认为大干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变化世界,宇宙是一个动态的宇宙。
五行学说是说明世界永恒运动的一种观念。
一方面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另一方面又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所以,五行学说不仅具有唯物观,而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法则的一种学说。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加强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对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与哲学上的五行学说日趋分离,着重用五行互藏理论说明自然界多维、多层次无限可分的物质结构和属性,以及脏腑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体五脏之中各兼五脏,即五脏互藏规律,揭示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阐明健康与疾病、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发展与影
03
响
五行学说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五行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 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尚书·洪 范》中的五行观念。
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行学说逐渐 发展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与阴阳学说相互补充,共同 构建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是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重要理论 框架。
性。
拓展应用领域
除了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外,五行 学说还可以拓展到养生、康复、 心理治疗等领域KS.
五行学说与其他医学
04
体系的联系
五行学说与西方医学的联系
疾病分类
五行学说在疾病分类方面与西方医学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疾病分类的重要性, 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中的五脏与西方医学中的生理功能相对应,两者都认为五脏是维持人体 正常功能的关键。
五行学说与现代科学的联系
系统论思想
五行学说蕴含着系统论的思想,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观点相一致。
木生火
火需要木的燃烧来维持其热度。
土生金
金藏于土中,需要通过挖掘等 手段从土中提炼出来。
水生木
水能滋养植物,使其生长茂盛。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
02
应用
五行与脏腑
木属性:肝、胆
水属性:肾、膀胱 金属性:肺、大肠
火属性:心、小肠 土属性:脾、胃
五行与病症
木行病症
肝气郁结、胁痛、黄疸
水行病症
肾虚、腰膝酸软、水肿
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05
与展望
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主讲人:冯春英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一、五行的概念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二)五行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畅达•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木。
•如肝气的疏泄条达之性与木的特性相类,肝属木。
其他以此类推。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其他类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四个方面。
(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二)五行的制化与胜复(三)五行的相乘与相侮(四)五行的母子相及(一)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生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1.五行制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
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
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2.五行胜复•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五行胜复,属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
•胜气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太过,即绝对亢盛;二是由于五行中一行的不足而致其所不胜的相对偏盛。
•复气则是因为胜气的出现而产生,即先出现胜气,而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
•复气即胜气的所不胜:若胜气为木,则复气为金;胜气为火,则复气为水;胜气为土,则复气为木;胜气为金,则复气为火;胜气为水,则复气为土。
•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则复”。
五行中一行亢盛(包括绝对亢盛或相对亢盛),则按相克次序克制,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
•如以木行亢盛为例:木旺克土引起土衰,土衰则制水不及而致水盛,水盛克火而使火衰,火衰则制金不及而致金旺,金旺则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
此处木行偏亢为胜气,而金行旺盛为复气,金行旺盛是对木行亢盛的报复。
余四行的胜复依此类推。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1.五行相乘•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又称“倍克”。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金→火→水→土→木。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⑴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⑵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母虚→子虚→母子两虚2.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有三:①子亢→母盛→子母皆盛→“子病犯母”;②子弱→母虚→子母俱虚;③子亢→损母→子盛母衰→“子盗母气”。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火生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金克木: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致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致于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肺(金)气不足,脾(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脾(土)可克之。
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如肝脏有病: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病传至肾,为子病及母;病传至脾,为乘;病传至肺,为侮。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色脉合参,结合五行生克规律来推断疾病的预后。
•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色脉相符,为顺;•若反见浮脉,则属克色之脉,为逆;•若得沉脉,则属生色之脉,为顺。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青色、酸味入肝,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赤色、苦味入心,如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黄色、甘味入脾,如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白色、辛味入肺,如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黑色、咸味入肾,如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
2.控制疾病的传变•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
•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
•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
•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有盛有衰。
“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3.确定治则治法(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
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
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
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临床应用时,应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抑木和扶土法有所侧重。
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则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若用于土虚木乘之证,则应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
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若属肝火亢盛,左升太过,上炎侮肺,耗伤肺阴的肝火犯肺证,当清肝平木为主,兼以滋肺阴以肃降肺气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