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解读一:白蛇传的故事流变文化心理基础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民间,是一个优美的带有神性的民间传说。八百多年来,不断得到历代人民和文士的修改、润色,它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不管白蛇传故事怎样演变,它的基本情节———“蛇化女子”与人恋爱是不会变的。
“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古往今来,民间故事不仅随时记录和反映社会民众的思想愿望、历史评价、生活态度和审美倾向,而且成为广大民众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是人们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它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白蛇传的流传最初是从民间开始,在传承的过程中,人民把思想感情、民族心理融化其中,后来,文人作家们在加工提炼这些材料时,会自觉不自觉去采纳,认同民众的观点、心理。因为,他们也是人民中的一员。我们在看白蛇传故事流变时,可看到某些个别编辑或整理者的附会和牵强但也有益的润色提炼、整理加工。这些只所以能被接受、承认最根本之处是在于它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与民众的内心保持一致。
后世对于白蛇传故事的变异大致体现在结尾上。在《绣像义妖传》里白娘子是由法海镇住关在雷峰塔里,许仙也因此而出家,二十年后白氏之子许梦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祭母,于是白素贞难满出塔,全家团圆。此时的许仙还有一些人性。结局是大团圆。而田氏《白蛇传》里的结尾是小青修炼成为青蛇大仙,破塔救人。《西湖民间故事白娘子》中反抗性更强,更爽,最后小青勤奋修炼,终于破塔救出白素贞,二人合力将法海这个多管闲事的臭和尚打的逃入了蟹壳里,成为了蟹壳和尚。其实这些变异都是有原因的,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民间文学,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都对白蛇传故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删减。而且更因为个人记忆的偏差、个体心理机制的差异,对白蛇传故事的创造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变化。在白蛇传故事的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白蛇最初是一条害人的蛇妖,属于典型的美女蛇,男主角也是一些“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次等角色,其重要意义是没有的。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文性的不断加强,在原先美女蛇的基础上,塑造了一个美丽深情,及人类诸多美德于一身的白素贞形象,她不在是一个反面妖物,而是被定位为一个“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令人同情的坚强的好姑娘。对与法海的地位,也不在同前代那样令人尊敬了,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于这个多管闲事的和尚只讲了两个很痛快的字:“活该!”我也这么认为的。后世的白蛇传故事,更体现了人们爱憎分明、善良质朴的美丑观,而人们也以此为原则,进行白蛇传故事的创作。从白蛇传故事中看到了它的变异性,我更从白蛇传故事中看到了人们的善良的心。我想这正是白蛇传故事能流传至今的最为强大的推动力吧!
一、人首蛇身·幻化人形·人蛇一体《白蛇传》最基本的情节是:白蛇幻化成人,与人间的男子相爱。这个传说从头至尾描述的就是发生于这种相爱过程中的波澜曲折和悲欢离合。其核心问题是白娘子由蛇变成了人,是亦人亦蛇的中心结构。白娘子是一个由蛇变成的女子,她不但前身是蛇,而且有时还会显露原形,如喝了雄黄酒后就会原形毕露。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早在《搜神记》中就有蛇化人的传说故事。
二、蛇神婚·感生神话·人蛇恋从作为异类与人结合这一点来考察,由古代的蛇神、蛇精到《白蛇传》又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两件大事,恩格斯谓之“两种生产”。在原始人的神秘的互渗逻辑和巫术思维作用下,这两种生产间结下了奇妙的关系。“原始人的自然观同人的主体是融为一体的,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有一个被称为‘互渗律’的逻辑……这个公式可以解释为人的旺盛生命力普及扩张了自然界,而大自然的繁育能力又反过来加强人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类的性行为可以诱发大自然的春情,大自然的春情又加强了人类的生命崇拜意志。”
有关伏羲女娲本是兄妹、后结为夫妇的传说故事在我国不少地方仍在民间口头流传着。
蛇神之间互相结合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后来人蛇恋故事的原型之一。
分析解读二:梁祝故事中蝴蝶文化艺术解读
李白有诗云:“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以此,蝴蝶常被比作热恋的情侣。蝴蝶既是男女爱情的象征,相爱至深的男女任何一方死后灵魂变成蝴蝶是十分自然的,殉情而死的双方同时变成蝴蝶也合情合理。梁山伯与祝英台,想到他们情爱至深、灵魂化为蝴蝶、双飞双栖的故事。因为“化蝶”,梁祝故事方成“永久的艺术”,这是悲剧里的“欢喜”,是带泪的微笑,是由“死亡”中飞翔而出的“生命”。“化蝶”这一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特定的文化思维有关系的,“化蝶”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由永恒的追求和对爱情至上的向往,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蝴蝶情结”。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抗争。
化蝶是梁祝故事的一个核心内容,其前缀词是人死后变化成为蝴蝶。这种化蝶的文化意识在古代就十分流行,是一种轮回观念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和对未知世界的朦胧认识。
蝴蝶意象中的爱之蝶寄寓中国传统的“比德” 文化内涵。蝴蝶情结和恋蝶情怀,并不是个别文人的偶然偏好,而是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透过现象我们发现“恋蝶情结” 源自人们意识深处的祖先记忆源自农业文化的道德取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更多依赖天时。一般情况下,只有谋得天人和谐方能获得丰收,生活才能变得安详。原始先民面对那些泽福人类的东西,产生了“善”的感觉,且幽冥地从中观照到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于是从对对象的观赏中体验到了自身的道德取向。加之“万物有灵”的观念讲人性人情人格向自然万物投射和心理同化,于是人们的视野中自然物象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之间有了契合点和沟通的桥梁,到先秦已发展为天(自然)与德通,德可配天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
蝴蝶与花朵那种亲昵关系给人一种美好的联想,表示一种亲和力、象征亲情、人情和爱情。蝴蝶意象中的爱之蝶传达了中国人张扬生命意识的深层美感心态。
然而它特别引起中国人关注的还不仅仅是那故事本身,而是它的美丽结局:爱情悲剧并没有以生命的最后死亡为结束,而是以生命的开始,生命的升华,生命的新旧更替——梁祝化蝶作为结束。
分析解读三:灰姑娘故事文化解读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灰姑娘的故事。童话世界里,灰姑娘因为遇到了白马王子,终于成了人羡人慕的白雪公主。不管究竟有多少灰姑娘如童话一样变成了白雪公主,但童话让每个灰姑娘都有着白雪公主的梦想,是水晶鞋改变了灰姑娘的命运,更准确一点说,是白马王子改变灰姑娘的命运。
白雪公主是善良、美丽、幸运、快乐、幸福的像征,是女人的一生的追求。似乎只要成了白雪公主,就拥有了世上的一切美好。所以,每一个女人都希望自己是白雪公主,而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灰姑娘都能像童话中那样幸运遇到白马王子,即便遇到了,也不一定会幸福快乐。可见,现实生活中,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比童话中要难得多,童话中的灰姑娘只是成千上万灰姑娘中幸运的一个。于是,无数灰姑娘望天长叹:“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只在童话中有。”
现代灰姑娘,不再因为白马王子而决定一生的命运,自己也可以是命运的主人。现代的白雪公主,除了善良、美丽,还赋予了自强、自信、自立等内涵。
《灰姑娘的故事等》表达出人民的愿望和是非感:贪婪的富有者得不到好下场;被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