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合集下载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原文、赏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原文、赏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出自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zǐ)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被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yé)单于(chányú),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尚:还。

紫台:皇宫的别称。

连:联姻。

朔漠:北方的大漠。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传说当地多白草,而只有昭君墓上长满青草,故名。

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元帝时,昭君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故意画得很丑。

当时皇帝纳妃主要靠宫廷画师的画像,因此很多宫女都去贿赂毛延寿。

昭君因为自告奋勇去匈奴,让毛延寿东窗事发,而被斩首。

省识:未仔细辨认。

环珮(pèi):古代女子的配饰,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千年。

胡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怨恨:愁怨和遗憾的心情。

【大意】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单凭粗略的画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连绵不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村庄至今犹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都在流传着她作的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昭君的怨恨。

赏析: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爱国抱负。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诗歌为传达某种艺术感受,往往需要营造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各种景象的连续,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气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共情的体会。

要想深切体会诗歌的美,就要细细品味诗歌中的景象和氛围。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万年之悲)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
“悲昭君以自悲也”
• 借史抒情——这是是一首怀古诗 (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 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 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 沦的悲苦情怀.
鉴赏咏史咏怀诗的三步骤 :
2.内容特点:(1)咏古迹(2)怀古人 (3)忆古事
3、思想情感:(1)感慨身世 (2)感伤兴衰
(3)劝勉警戒等等
怨恨之情。
1. 在这首诗当中,你 认为哪个词最能表达诗歌 的情感?
2.思考:这首诗写的是昭 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 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 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荆门指
的是湖北宜都西北。昭君故里即今天
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 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诗眼:“怨恨”: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历 史 上 的 昭 君
昭君选秀入长安
•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 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 明君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 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 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 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 选入宫。
诗人经历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 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身死异域, 环珮空归

唐诗三百首之《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唐诗三百首之《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咏怀古迹·其三》即《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

此诗吟咏王昭君,并对王昭君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在写作手法上,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译文千山万壑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阅读延伸
再和明妃曲 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
画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阅读延伸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的纷 女 琵 , 君 。 韩
别落 子 琶 马 告 汉 邪ຫໍສະໝຸດ 称在 , 怨 嘶 别 元 单
。平 使 》 雁 故 帝 于
沙南。鸣土挑主
王 昭 君
之飞凄,,选动 上的婉使登了来 。大悦她程王朝

””

雁古王
之代昭
容四君
。 其 中
落 雁
就 指 昭 君 出 塞 的 故 事 。

大 美 女 。 有
闭 月 羞 花 之 貌 , 沉 鱼 落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 并没有写她的怨恨,而写群山为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 寿那般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 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 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 你连亲自挑选的力气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 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 成的。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1《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5.2《咏怀古迹(其三)+》课件22张+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2《咏怀古迹(其三)+》课件22张+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 自悲也”
总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 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 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 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 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昭君墓
一身归朔漠, 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 几与卫霍同。
目的:雄伟的山川是王昭君坚强性格的象征 ①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②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不 幸
对 比


对 比
孤 寂
寥 落
朔漠
黄昏
冷 凄
无边无际的大漠;笼罩四野的昏黄
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 “朔漠”相对,即笼罩四野的昏黄的天幕。
颈联: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佩:古人所系的佩玉,多指妇女 所佩的玉饰。在这指王昭君。
揭示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昭君墓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首联: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紫台 连 朔漠
无边无际的北方大漠
青冢 向 黄昏
昏黄时分的天幕。
富丽繁华 3对比 荒凉冷落
死 葬 异 域
4对比
孤独的一座青冢
环画 佩图 空省 归识 夜春 月风 魂面
画图 省识 春风 面 环佩 空归 夜月 魂
3、理解颈联 看看昭君的不 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此做了回答。该句运用了典 故,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 “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而 隐去了历史事实,说明汉元帝 的昏庸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 悲剧。
分千 明载 怨琵 恨琶 曲作 中胡 论语
5、结合全诗,归纳尾联中提到 的昭君的“怨恨”都有哪些?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夜月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
对画师的无耻 对汉元帝无能 的怨恨
分千 明载 怨琵 恨琶 曲作 中胡 论语
归 纳 主 旨
《咏怀古迹(其三)》 题为咏怀,可里面只 写了昭君的怨恨,并 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 发,这是不是与标题 “咏怀”二字不符?
这是一首怀古诗


杜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的感情基调——感伤、叹惋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 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 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 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二: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 首联即点出昭君故乡。

诗人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相伴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进而想象距夔门数百里外的荆门府王昭君生长的小村子。

诗歌起句非凡、气象雄伟。

着一“赴”字,便令“千山万壑”如骏马奔驰,会聚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这样雄壮的景象,本该用在英雄人物的出生之地,而诗人却把笔落在了小小的昭君村。

可见,诗人是在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做背景,烘托这位远嫁异域的女子,赞美她的英雄气魄,表示对她的无限怜惜和钦敬。

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诗人仿佛看到远嫁匈奴而离汉宫的场面,看到了朔漠荒凉寂寞的生活。

在那远方,留下的只是一方青冢,面对着黄昏时空旷的原野给人以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感慨。

这一联,诗人巧用对比,“一去”,生不。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翻译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文解释: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

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

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

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

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解释: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大沙漠。

1.此首吟咏昭君村古迹,抒发对王昭君的伤吊之情,也流露诗人对自己的隐隐哀伤。

荆门:即荆门山,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隔江和虎牙山对峙。

这句是描述夔州到荆门这一带的山川气势,长江两岸干山万壑连绵不断,如顺水而下奔赴荆门。

2.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

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

村:指昭君村,在荆门山附近。

3.紫台:即紫宫或云紫禁,天子的宫廷。

连:此处犹言继而、接下来。

朔漠:北方沙漠地区。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将宫女王昭君以公主身分遣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4.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说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5.画图:《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宫中宫女很多,帝不能一一面选,于是就按画像召见。

因此宫女都贿赂画工。

昭君不肯,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当然得不到召见。

后来匈奴使者来朝,元帝就遣嫁昭君。

临行前,昭君被召见,元帝才发现她是后宫第一美人,后悔不及,就把画工毛延寿杀掉了。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女子的青春美貌。

6.环佩:古代妇女佩带的装饰品。

这里代指王昭君。

空归月夜魂:昭君只能在死后魂归故国了。

7.琵琶:原是胡人的一种弹拨乐器。

胡语:胡人的乐曲和语言。

8.这句说乐曲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怨恨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

这两句诗概括了昭君的一生——一个人离开了汉宫,来到广阔的沙漠;到头来只留下青色的坟墓,寂寞地对着日落西山的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之一,其中的第三
首是这样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眺望远方壮丽景色的情景。


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现了
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接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景色的向往和探寻的愿望,也可以理解为对知识
的追求和进取精神的体现。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知识的追求。

整体上展现了
诗人豁达的胸怀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意境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昭君“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 耻行为怨恨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歌首句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雄伟的图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 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 幅图画,用意何在?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 元年的秋天。 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 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 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赏析《咏怀古迹》 (其三)的写作手法。 2、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 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3、背诵全诗
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托出 歌咏对象昭君。 入题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概括了王昭君的悲剧?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 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 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 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 运。
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 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 了一个典故。汉元帝造成了昭 君的悲剧。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 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 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周边少 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 《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 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 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 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 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 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群山万壑赴荆门, 引出歌咏对象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概述悲剧一生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揭示悲剧根源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点明昭君之怨 分明怨恨曲中论。
入 题 铺 垫 明 旨
题为“咏怀”,但本诗写的是王 昭君之怨,如何理解作者这一用意?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 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 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 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 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 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 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自学提纲
1、反复诵读并结合注释,疏通诗句,把握
诗歌的主要内容 2、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 在? 3、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主要运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概括了王昭君的悲剧 4、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 5、“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 解? 6、王昭君“怨”什么? 7、题为“咏怀”,但本诗写的是王昭君之 怨,如何理解作者这一用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诗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 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 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 法?为什么?
当堂训练
自学提纲
1、找出诗眼。 2、王昭君“怨”什么? 3、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
在? 4、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主要运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概括了王昭君的悲剧 5、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 6、题为“咏怀”,但本诗写的是王昭君之 怨,如何理解作者这一用意?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拓展延伸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 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等目的。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
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 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借古抒怀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 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 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 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 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 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 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 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 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 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 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 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 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 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 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 朝,怀古伤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