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十三章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量→利 率→ 总需求
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政策 准备金
总需求变动
货币主义
货币量
控制货币供给量
货币量→物价→国民收入
货币存量
稳定经济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 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收入政策工具是 工资—物价冻结 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税收刺激计划 收入政策目的在于:制止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念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与物价的关系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
*
1、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2、经济要适度增长, 3、国际收支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平衡。
*
*
(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整体价格水平
1
利息率不应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2
货币政策应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制止通货膨胀,保证经济正常发展
3
*
*
(四)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比较
直接目标
手段
机制
工具
最终目标
凯恩斯主义
利率
调节货币量
*
*
四、财政政策局限性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在支出方面的局限性 人们把转移支付用于储蓄 削减转移支付会受到人们的反对 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
在税收政策方面的局限性 企业在政府增加了税收后会提价 减税后人们把剩余的钱用于储蓄 在实际运用中会发生一些矛盾 时间滞差的限制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何为国民收入的决定,就是讨论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也就是经济社会的生产或收入是怎样决定的,即Y是怎样决定的。

(这里注意一下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提到Y,既表示总产出也表示总收入)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也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

一、均衡产出1.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假设:(1)假设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庭和企业。

家庭的钱主要有两个用途:消费+储蓄。

企业的钱主要有两个用途:生产+投资。

而且假定企业的投资是外生的,不随利率和产量的变动而改变。

(2)假设需求量不论为多少,经济社会均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那么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被称为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是怎么得出来这个结论的呢,是因为凯恩斯所生活的背景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升)但是凯恩斯定律被认为只适用于短期分析,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短期时价格不易变动,或者说具有粘性,当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2.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总需求(支出):y=c+i实际产出=计划需求(支出)+非计划存货投资(假定生产部门由于错误估计形势,生产了1200亿美元产品,但市场实际需要的只是1000亿美元产品,于是就有200亿美元产品成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或称非计划存货投资,那么在这个例子当中,实际产出就是1200亿美元,1000亿美元就是计划需求,200亿美元就是非计划存货投资)实际产出:企业生产出来的计划需求(支出):实际卖出的,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最终的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没想到能剩下的那部分均衡产出:计划产出=计划需求(支出)实际产出=计划需求(支出)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产出=计划支出,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0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诠释:c=α+βy,α——自发消费,不依 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β— MPC,直线斜率;β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 变动而变动
2、新解APC与MPC
APC=c/y=(α+βy)/y=α/y+β=α/y+MPC
(1)APC>MPC (2) α/y→0,所以APC→MPC
.
c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里亚尼在20世纪 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与其他几位经济学家发 表了一系列有关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论文。 1986年他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大会上的演 讲《生命周期、个人节俭与国民财富》综述 了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对经济学的贡献。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重要贡献:它发现家庭 的收入变化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内是有规律 可循的。因此,一个人的储蓄状态取决于他 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
杜森贝所指出的消费行为之间互相影响作用所引 起的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在消费方面的示范 效应极为重要,可用以说明工业化发达国家特别 是美国高消费所形成的示范作用,也可用以解释 某些发展中国家"超前消费"或"消费早熟"的形成。
他所提示的习惯效应对于解释消费的稳定性有一 定作用,但有些经济学家对消费的不对称性的解 释表示怀疑,提出短期中习惯效应不很明显,故 使短期消费中也有波动。 弗里德曼则认为相对收入理论缺乏充分有力 的经验研究,实际上只是持久收入理论的一种特 例。
一般来说,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 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 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 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 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 己过去的高峰收入。对于这种习惯效 应有人称其为棘轮作用或制轮作用。
1、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 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生产成本

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生产成本

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生产成本在本章中你将——考察什么项目包括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及其总成本之间的联系了解平均总成本和边际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关考虑典型企业成本曲线的形状考察短期和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你每天享用的物品与劳务差不多上企业生产的。

通用汽车公司生产汽车,通用电器公司生产电灯,而通用面粉公司生产早餐麦片。

经济是由成千上万家企业组成的。

一些企业是大型的,例如这三家公司,它们雇佣成千上万的工人,并有成千上万分享企业利润的股东。

另一些企业是小型的,例如本地的理发店或杂货店,它们只雇佣几个工人,而且由一个人或家庭拥有。

在前几章中我们用供给曲线总结了企业的生产决策。

依照供给规律,当一种物品价格高时,企业情愿生产并销售更多的这种物品,而且,这种反应引起了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

在分析许多问题时,供给规律是你了解企业行为所需要的一切。

在本章和以下各章中,我们更详细地考察企业行为。

那个题目将使我们更好地明白得市场供给曲线背后的决策。

此外,还要向你介绍经济学中称为产业组织的这一部分内容——产业组织研究企业有关价格和数量的决策如何取决于它们所面临的市场条件。

例如,你所住的镇里可能有几家比萨饼店,但只有一家有线电视公司。

企业数量的这种差别如何阻碍这些市场的价格,以及市场结果的效率呢?产业组织领域正是针对这些问题的。

作为研究产业组织的动身点,本章考察生产成本。

所有企业,从三角航空公司到当地的熟食店,当它们生产它们所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时都会引起成本。

正如我们将在以后各章中说明的,企业成本是其生产和定价决策的关键决定因素。

然而,确定什么是企业的成本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什么是成本我们用亨格瑞·海伦糕点厂来开始讨论成本。

这家工厂的所有者海伦购买面粉、糖、香料和其他糕点材料。

她还要购买和面机和烤箱,而且她还要雇佣操纵这种设备的工人。

然后她把生产出来的糕点卖给消费者。

通过考察海伦在其经营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就能够得到一些适用于经济中所有企业的结论,而这与它们所面临的市场条件无关。

宏观经济学第13章

宏观经济学第13章

Phillips 曲线
四、反通货膨胀与牺牲率
• 为了降低通货膨胀, 政策制定者可以紧缩总需求, 使失业率高于自 然率水平. • 牺牲率:是每减少一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 GDP 增长百分点.
• 尽管估算的差别很大,但一般是5左右,即减少1%的通货膨胀, 牺牲5%的GDP增长.
• 假设政策制定者希望把通货膨胀从 6%降到 2%. • 如果牺牲率是5, 那么降低 4 个点的通货膨胀将导致 45 = 20 个点的 GDP 牺牲. •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变动1%会引起GDP反向变动 2%。 • 由此得到:通货膨胀降低1%,则失业率上升2.5%。 (π和u反向变动)
Y = Y +α( P–Pe )
,α>0
以上三种模型意味着:
• 三种总供给模型:
• 粘性工资模型 • 不完全信息模型 • 粘性价格模型
• 一、粘性工资模型(sticky-wage model)
• 1、 工资粘性的原因: • (1)名义工资由长期合同确定,假设企业与工人在 并不知道将来价格实际情况的条件下通过谈判确定了 名义工资 • (2)工人与企业之间隐含的协定限制了工资的变动 • (3)演变缓慢的社会规范余与公正观念也影响了工 资的变动
AS2
e
长期物价 水平上升 短期物价 水平上升
P3=P3e P2
e P1=P=P1e 2e P1 1 =P

C
AS1
•A
•B
AD1
短期产 出波动
AD2
收入、产出 Y
Y1= Y2 Y Y1=Y3
未预期到的货币扩张
总 供 给
第二节 通货膨胀、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
• 菲利普斯曲线就是描述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 模型。重要的是,描述失业与通货膨胀取舍关 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其实是表示短期总供给关系 的另一种方法 一、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 (Phillips curve)

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学》PPT课件

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学》PPT课件

Y
图13-1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在LM曲线的不同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 性有着很大的不同。LM曲线可以呈现水平、递增和 垂直三种形式。据此,可以把LM曲线划分为凯恩斯 区域(萧条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主义区域
在凯恩斯区域,IS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最大,而LM 变动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因而财政政策有效,货币 政策无效;在古典主义区域,IS变动只影响利息率, 不影响均衡国民收入,而LM变动则对国民收入产生 最大影响,因而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在中 间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影响均衡国民收入和 利息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效
Presented By Harry Mills / PRESENTATIONPRO
13.2财政政策
13.2.1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宏观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实现政策目标最主要的政策工具之一。所谓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就是指政府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采 取的税收、借债水平和政府支出的政策,即政府为了实现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其收入 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13.3货币政策
13.3.3财政—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
2)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经济萧条时
• 可以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这样能更有力地刺激经济。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增加但提高 了利率水平,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就可以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
经济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时
• 可实行“双紧”组合,即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来降低需求,控制通货膨涨。一方面采用紧缩性的财政 政策,从需求方面抑制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从货币供给量方面控制通货膨胀。

发展经济学第十三章

发展经济学第十三章
添加标题
发展中国家的税制改革
添加标题
一、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原理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理论上,如果不考虑税收使用只考虑税收汲取,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若考虑其使用,税收又会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向的。 宏观税负理论、税收弹性理论和平衡预算理论是阐述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重要理论。 通过征税可影响纳税人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使其作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进而影响资源配置。
发展中国家税收结构的特点
添加标题
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国家税收结构中,商品劳务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缴款三足鼎立之势明显。三项合计超过80%,分别为32%、31%、21%、其他类似。
添加标题
不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发展中国家税收结构呈现以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为主的双主体特征。两者比重接近,合计超过80%。之后是国际贸易税、财产税和其他税。
01
02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途径
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规范工资制度 加强税收调节 通过转移性支出,改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三、稳定经济和发展的职能
稳定经济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平衡国际收支是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的三个方面。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须即时变动财政收入政策(如积极的、消极的、稳健的和扩张的财政政策)以减缓经济的波动。
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最不重要的是财产税。在发展中国家中提高财产和土地税率的潜力很大。而且从征税效率角度来说,财产和土地容易估算,征税比较容易。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困难,主要是财产所有者的强大政治经济势力,可以阻止财产税率的提高,或者采取各种手段逃税。
心怀梦想路致远方
(3)改善税务管理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
第一节 均衡产出
•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 说明一个国家的生产或收入如何决定,要从分析最简单的
经济关系开始。先假设: • 1.两部门经济的假设 • 假设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生产和
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消费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 户部门。还假定企业的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即不随利 率和产量而变动。经济分析纳入只有家户(居民户)部门 和企业部门的两部门经济社会中。
•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因此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因此,非计划 存货投资等于零。
5
• 3.均衡收入的形成

若产出大于支出(需求),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大于零,
企业就要削减生产,直至总收支相等,即达到均衡收入。
反之,若产出小于支出(需求),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小于
上,c>y;在该交点右上方的消费曲线上,c<y。 • 第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都是相应的APC,消费
曲线上任一点或任一段弧的斜率值都是相应的MPC,且同一收入水平 上有APC>MPC。 • 第三,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 费曲线越来越平缓,表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上任一点与原点连成的射线的斜率(APS)总小于储蓄曲线上该点的 斜率(MPS)。
• 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即:

APC+APS=1

MPC+MPS=1
23
•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以上分析的是家户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社
会消费函数,即总消费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社会消费函数是家户消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二次大战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次大战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许多经济学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增长理论或增长模型。 许多经济学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增长理论或增长模型。 分为三个时期。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50年 第一个时期是 年, 美国的索洛、 美国的索洛、英国的斯旺等人建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 模型和英国的卡尔多、 模型和英国的卡尔多、意大利的帕西内蒂等人建立的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等 第二个时期是60年代 年代, 第二个时期是60年代, 库兹涅茨、 库兹涅茨、丹尼森等人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具有 一定的影响。 一定的影响。 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之后 第三个时期是 年代之后 研究经济增长能不能与应该不应该无限增长的问题。 研究经济增长能不能与应该不应该无限增长的问题。 8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的罗默和卢卡斯等人为首, 年代中期以来, 年代中期以来 以美国的罗默和卢卡斯等人为首, 西方经济学界掀起一股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热。 西方经济学界掀起一股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热。
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模型公式 经济(国民收入) G :经济(国民收入)增长率 储蓄率, S :储蓄率,储蓄量在国民收 入中所占的比例。 入中所占的比例。 资本-产量比率。 C :资本-产量比率。生产一 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不变, C 不变,G 取决于 S
4.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新古典模型从资本 产量比率 角度探讨 探讨了 新古典模型从资本-产量比率的角度探讨了经 资本 产量比率的 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这一模型认为, 长期中实现均衡的条件是 这一模型认为,在长期中实现均衡的条件是 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这种情况下,如果储蓄 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这种情况下, 倾向不变,劳动增长率不变, 倾向不变,劳动增长率不变,则长期稳定增长 的条件就是经济增长率( 的条件就是经济增长率(△Y/Y)与资本存 / ) 量增长率( 量增长率(△K /K)必须相等, )必须相等, 即: △Y/Y= △K /K / =

西方经济学宏观PPT-第13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西方经济学宏观PPT-第13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Y
图13-4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第二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
– 结构型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性 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 需求结构的变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各产业部门的需求状况在 不断变化,这样就出现一些部门的需求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需
(二)凯恩斯对失业原因的解释 • “有效需求”理论; • 三大基本心理定律
图13-2 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
第一节 失业
一、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
(二)凯恩斯对失业原因的解释
– “有效需求”就是商品总供给和 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 AD
– 凯恩斯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来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 问题,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 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 基本心理规律。
–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从供给方面来解释通货膨 胀成因,认为在没有超额 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 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 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 的上涨。
•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 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 进口型通货膨胀
P
AS
P3
AS3
P2 P1
AS2 AS1
E3 E2 E1
AD
O
Y3 Y2 Y1 Yf
一、通货膨胀的影响
• 通货膨胀的后果
– 社会成本
• 持有货币的“鞋底成本”:这是指通货膨胀提高了消费者和企 业持有货币的成本。 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率越高,越少的人 愿意持有货币,因为持有货币会使他们遭受购买能力的较大损 失。 这样,人们会采取一定的行动来 “节省” 其货币的持有 量,相应地必须更频繁地光顾银行。因频繁出入银行增加了他 们的鞋子的磨损,西方经济学者诙谐地称为 “鞋底成本”, 即用它来表示因减少货币持有量所带来的不便。

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2、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1)对收入与产出的影响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 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
对于储蓄者不利。
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 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依靠变动收入的人 收益。 其货币收入与通货
第十三章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 周期
一、失业 二、通货膨胀 三、经济周期
一、失业概述
1.失业
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工 作意愿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经济现象。
衡量失业的最终的 经济指标:
失业的分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和周期性失业(P15)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古典失业: 认为不存在失业,如果存在只是摩擦性和自愿失业。
P3 P2
P1
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 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 发挥作用。
AS
AD y
通货膨胀螺旋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
1、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1)“鞋底成本” 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公众对存款信心的下降,比起储 蓄人们也许更加愿意将货币置换成其他商品,比如房产 或者黄金,以避免实际购买力的降低。 这样的话,银行所持有的货币减少,银行持有的货币量 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利润,所以银行会提高利率来吸引储 蓄。 这种因为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持有量下降而带来的不方 便用术语说就叫做“鞋底成本”,这个词源于因为常常 去银行所造成的鞋底的磨损。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1.货币供给的过度
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每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 的迅速增长。
MV=PY(费雪交易方程式) 即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支出)=物价水 平*交易量

第13章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第13章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隐含合同论
这种理论认为,除正式合同外,雇主与雇员之间可能 达成工资率相对固定、 不随经济波动调整的默契。 这种默契被称为隐含合同,它有别于正式合同。 该 理论认为,雇员一般是回避风险的,即愿意为一个可 支付稳定工资的企业工作。
效率工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雇
员比劳动力市场出清时更高的工资率,可以促使劳动生
图13-7 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美国在1961—1969 年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中, 通货膨胀率与 失业率具有比较稳定的关系, 之后原来那种非常稳定的菲利
普斯曲线已经不存在了。
图13-8 美国的菲利普斯曲线(1961-2005)
四、通货紧缩和停止膨胀
(一)通货紧缩
1.通货紧缩的定义 在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流通中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或在其他决 定货币供需的因素的影响下, 导致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普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从供给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
P AS
成因,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
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 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 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P3 P2 P1 AS3 E3 E2
AS2
AS1
E1
AD O Y3 Y2 Y1 Yf
(2)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3)进口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 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
P P4 AS E4

P3 P2 P1 E1
E2
E3
AD4
AD3 AD2 AD1
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 的商品”的现象。

《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生产成本

《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生产成本

《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生产成本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生产成本主要介绍了生产成本的概念、分类和计算方法,分析了成本与生产决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成本的分析来提高企业的利润和效益。

本章内容对于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生产成本是企业生产所必须支付的各种资源(如劳动力、原材料、设备等)的费用总和。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资源所需的成本会有所不同,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成本,我们将成本分成四个主要的分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机会成本和显性成本。

固定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因产量的增减而变动的成本,如租金、设备费用等。

变动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随产量的增减而发生变动的成本,如工资、原材料费用等。

机会成本是企业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付出的最高收益的成本,是衡量决策效果的重要指标。

显性成本是直接支付给他人的费用,如购买原材料的费用。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即企业自身投入的资源所付出的成本)是相辅相成的。

在计算成本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总成本法、平均成本法和边际成本法。

总成本法是将所有的成本加总,得到总成本。

平均成本法是将总成本除以产量得到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法是指单位产量的成本变动量。

成本分析对于企业的生产决策和经营管理非常重要。

企业在决策时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决策的经济效益。

成本分析可以帮助企业选择最佳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同时,成本分析还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产品定价、制定营销策略和优化资源配置。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成本的困扰,如企业面临的高成本压力、成本控制不力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比如,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采取规模经济的生产方式来降低平均成本,优化供应链和物流体系来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等。

《经济学基础》第13章 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基础》第13章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和银行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货币和银行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 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 商品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供给量 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 动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是 帮助经济达到无通货膨胀、充分就业条件 下的总产出水平。
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三)赤字财政政策与公债。凯恩斯主义经济 学家主张运用赤字财政政策 公债是政府的举 债行为,一般与财政赤字相联系,也是实现 财政政策目标的工具之一。公债发行是财政 部门的重要事项,公债的发行,可以筹集财 政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又可以通过公债发 行和流通来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 的总需求水平。
(4)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 可采用紧缩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 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举例
分析在CPI居高不下、物价普遍上 涨的情况下,我国应该采取何种财政 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去解决这一问 题?
课件结束 感谢观赏
货币和银行
(一)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进行金融调控与管
理,是具有国家机构性质的特殊金融 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中央银行。 1.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2.中央行
(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具有信用中介、 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 济等职能,并通过这些职能在国民经济活 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对经济调控。 税收政策调节经济的原理是:当社会总需求 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即在经济衰退时期, 工人失业增加,企业开工不足,一部分经济 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和发展主要受需求 不足的制约,这时政府可以用调整税收和税 率的办法,或者使需求者感到增加购买对自 己有利,或者使供给者感到减少产量对自己 有利。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三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三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4.“创新”经济周期理论:技术革新和发明非连续和 非均匀导致经济波动。 5.心理预期理论:心理上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导致 了经济中繁荣和衰退的交替。 6.太阳黑子论:太阳的周期造成农业产出的变化,进 而影响工业和整个经济。 7.政治周期理论
28
(二)二战后的理论
1.乘数—加速数模型
乘数原理:回忆投资乘数 Y ki K
(一)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
1.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间英国失业率与 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提出。 该曲线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交替关 系: 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 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
14
2.修改的菲利普斯曲线
9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惯性
——导致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可以 自行持续下去。
原因:通货膨胀预期的存在 工人要求提高W
生产成本上升,P进一步上涨
W进一步提高
10
通货膨胀的持续性
AS2 P4 P3 P1 P0 AS1 AD2
工资增加导致更多消费 ,P进一步上升
AD0
工资上升使AS上移,P AD1 进一步上涨 总需求冲击使P上涨
真实性。
2.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降低固定收入阶层实际收入水平 对储蓄者不利:考虑实际利率 通胀使债权人受损而债务人受益 将居民财富转移到政府手中
3.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会 对产出带来影响。
13
三、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
引言:回忆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P↑,且y↑ P↑,就业↑ P↑,u↓
补充1: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组合的理解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经济学教程(第三版)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三节 乘数论
一、乘数论的提出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给经济学带来了重大 的变革。在国际收支领域,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直接否定了 萨伊定律,进而否定了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引发了国际 收支理论的一次飞跃。40年代,以哈罗德(R.F.Harrod )、劳埃德·梅茨勒(Laoyd Metzler)、弗里茨·马克卢普 (Fritz Machlup)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运用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的理论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以此形成 了国际收支的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又称为 收入分析法。
二、弹性论的主要内容
• 弹性分析法研究的是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 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由失衡状态调整 到均衡状态的作用。其核心是研究货币贬 值、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改变后,进出口 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如果要使贸易差额 得到改善,需要满足何种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 εx+εm>1 公式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币贬值是否能 够改善一国国际收B 支X M状况,将最终取决于本国对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调节过程
三、对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评价 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是最早对国际收
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为国际收支 研究确定了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成为后来国际收支调 节理论的渊源。“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具有重大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当然价格—铸币流动机制也存在明显的 局限性。
四、对弹性论的评价
• 弹性分析法是在国际金本位崩溃及20世纪 30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弹性分析法基于当时的经济现实,从分析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入手,揭示 了贬值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纠正了贬 值一定能改善国际收支的片面看法,成为 现代国际收支研究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 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
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
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c=消费,y=收入: c = c(y) 满足dc / dy > 0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
消费也会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边际消费倾向MPC ( 0<MPC<1 )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c dc MPC MPC dy y 由于消费增量只是可支配收入增量的一部分,因此边际消费 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例: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 边际消费倾向MPC=?
s=i=600,y=8000 s=0,y=5000 s,i
(亿美元)
图示说明:在两部门经济中,即S=I 时,国民 收入达到均衡。决定国民收入的力量是储蓄与 投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相交决定收入
s=-1000+(1-0.8)y
E 600 o 5000 -1000 8000
i y (亿美元)
c=1000+0.8y
消费曲线
用来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c
A B CD EF G
o
45o
y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 APC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计算: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消费/收入=c/y
APC
<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例: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
AE=总支出(需求) Aggregate expenditure
均衡,不再变动。非意愿存货IU =0 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
公式:y = c + i = E 小写字母:意愿消费和投资 大写E,IU>0,增加
E
计划支出 直线上任一点均为E=y
E
计划支出 非意愿存 货
乘数的经济意义
经济各部门密切相连,一个部门、产业投资的增加,也会
在其他部门引起连锁反应;收入的增加会持续带来需求的 增加。 乘数作用的双重性: 总需求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总需求减少,引起国民收入大幅度的减少。
乘数的效应
c+i
E
c + i′
Δi
c+ i
Δy
45°
o
y
y′
y

(4)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
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 变动。
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
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正好等
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 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IU=存货=unintended inventory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 APS。 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 APS = s / y
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其余20元用于储蓄,平
均储蓄倾向 APS =?
1.相对收入假说 美杜森贝里(James S.Duesenberry)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 主要内容
1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包括其他消费理论)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及变动 3、乘数论
1.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四点假设
(1)22假设:只有居民和厂商。不存在政府、外贸。 消费和储蓄在居民;生产和投资在厂商。 (2)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3)折旧、未分配利润=0,GDP=NDP=NI=PI。
求解得到均衡收入:
i y 1
例:c=1000+0.8y,i=600
y=(1000+600)/(1-0.8)
=8000
c=y-i=8000-600= 7400 s=y-c
=8000-7400=600 储蓄与投资相等。
1600 1000
c,c+i
c=y
c+i
c=1000 + 0.8y 450 5000 8000 消费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y
0
y
普通储蓄函数
c = a +βy,代入s = y - c
s = y -(a +βy), 整理:
s
s= -a +( 1- β ) y
s = - a + (1-β) y
(1>β>0)
0 线形储蓄函数
y
储蓄倾向:储蓄与收入的比率。
边际储蓄倾向:MPS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 公式: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Δs/Δy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S=Y-C
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减, 则可知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家庭储蓄函数:
s s( y )

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 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系。(广义上的概念)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
收入=100
100
450 0
A
100 支出=100
IU<0
B
IU>0
AE
450
收入、产出y
100
0
100
收入、产出y
(a)支出等于收入的450线
(b)支出决定收入
均衡时: E = y E = c + i y = c + s
c + i = c + s i = s
意义: 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平均消费倾向APC = ?
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 = a + βy (1 > β > 0)
a-常数,自发性消费: 基本最低消费支出。 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 βy-诱致性消费:
β-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

c c=y
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
的部分。
a 45º
c= a + βy
y
二、储蓄函数
…… 消费 51.2 服装店 64
消费80
消费64
环节
0 1 2 3 4 ……
支出增加
100 1000.8 1000.8 0.8 1000.8 0.8 0.8 1000.8 0.8 0.8 0.8 ……
国民收入GDP增加
100 1000.8 1000.8 2 1000.8 3 1000.8 4 ……
假设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i=50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
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若投资增到100,试求增加的收入。
(4)若消费函数为c=100+0.9y,投资i仍为50,收入和 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到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在上章国民收入核算中,从事后的实际情况看,I = S,是
必然的结果。是会计结果。
一、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
1.消费(consumption)的含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 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 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用设备、其他 非耐用消费品:食品、服装、能源、其他 服务:、医疗、娱乐、教育、其他

(1) 均衡收入y=(100+50)/(1-0.8)=750 c=100+0.8×750=700 s=y-c=750-700=50 (2) 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产出-需求=800-750=50
投资100购买要素,形成要素收入y1=100;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是0.8,要素收入100中,有80用于购买消费品
80的购买形成新收入y2= 80
其中80×0.8=64再次购买 形成新的收入y3=64
储蓄 20 玻璃店 100 储蓄 储蓄 储蓄
购买食品80 16
食品店 80
购买服装64 12.8
家庭将试图通过金融资产市场维持完全稳定的消费路径, 以使每一个时期的消费都等于永久收入。 结论: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永久收入 决定 给定现期收入和未来收入以及现存财富的水平,消费者为保持 其寿命其余时期稳定的消费水平的收入。
永久收入的消费函数可写为:
C=γDI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消费函数 将收入恒等式和消费函数结合起来可求得均衡收入: y=c+i c= α+βy (收入恒等式) (消费函数)
结论: 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 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
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 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减少。
永久收入:家庭在长期视界内各个年份所获收入的
预期 平均值。
假说: (1)人们一生的经历是随机的,从而收入具有波动性。 (2)家庭对稳定消费的偏好胜过对不稳定消费的偏好。
示范效应:家庭消
费决策主要参考其 他同等收水家庭, 即消费有模仿和攀 比性。 棘轮效应:家庭消 费即受本期绝对收 入的影响,更受以 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收入变化时,家庭 宁愿改变储蓄以维 持消费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