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运算律|北师大版(2014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算律》复习教学案
次营镇中心学校吴乔丽学习目标:
1、回顾和整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
2、能够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重点:
回顾和整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难点:
能够用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引,自主学习:
1、课前口算。
185+15 25×4 125×8
7×20×5 25+33+75 38×99+38
2、导入:口算的最后三道都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学生:运算律)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运算律。(板书:运算律)
3、边想边做,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78+109+22
5×289×2
(125+20)×8
4、交流:
(1)这三道题的解题过程。
(2)运用的哪些运算律?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5、黑板上的运算律是按照加法和乘法分为了两大类,如果让你给这五个运算律进行分类,你会怎样分?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可以分为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6、自主学习:
(1)出示自主学习提纲。
a、对比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你有什么发现?
b、对比加法和乘法的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
c、对比乘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分配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1、交换律。
预设:不管是加法交换律还是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式子中两个数的位置,得数并没有改变。
2、结合律。
预设:不管是加法结合律还是乘法结合律都是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在一起。
加法结合律适用于连加的式子,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式子。
3、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
预设:乘法的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式子,分配律适用与有加有乘的式子。
三、巩固提升,达标检测。
1、巧用简算。
37 +125 +63 +75
(125×25)×4 ×8
27×45+27×55
72×(100-1)
(1)学生独立计算。
(2)讲解学生不会做的。
预设:72×(100-1)应该用乘法的分配律为:72×100-72×1.
补充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a-b)×c=a×c-b×c。
(3)对比练习。
(125×25)×4 ×8
(125×25)×32
72×(100-1)
72×99
预设:我们刚刚说乘法分配律适用于有加有乘的式子,那最后一道只有乘也用的是乘法分配律啊?(分配律重在分配:有时需要把两个数和在一起,有时需要把两个数分开,有时需要把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
(4)总结做题方法。
师:你觉得用运算律进行简算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2、解决问题。
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各20筐,每筐苹果重24千克,每筐梨重26千克,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做。
(2)交流,对比怎样计算简便。
3、达标检测。
125×13×()
125×88=125×()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困惑?
板书设计:
交换律
运加法结合律
算交换律
律乘法结合律
分配律
课后教研:
在上完这一节复习课后,我们小学数学“读写说”课题研究小组对本节课进行了教研,大家觉得在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1、从做题开始,边练边理。课堂上先从做题开始,很好的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然后在进行知识的整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2、题型设计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对比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开放性的题型,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3、注重对方法的总结。在练习完之后及时总结做题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我的思考:
上好复习课,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欠,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我觉得在上复习课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的归纳整理。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复习课,都要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的归类,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2.知识的迁移训练。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知识
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3、做好复习前测。在上复习课之前一定要进行前测,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课堂中有针对的复习。
4、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意到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情况,和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