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https://img.taocdn.com/s3/m/0f3a911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7.png)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 大部分组成。
正经系统 经脉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络 系
奇经系统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阳跷脉、阴跷脉
统
阳维脉、阴维脉
络脉系统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奇经两类。
十二经脉
正 经 系 统
十二 经脉 附属
六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 少泽穴SI1 ,沿 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 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 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 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 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 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SI19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 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 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 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 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 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 际,横向至髋关节 环跳穴GB30 处。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是内 气属 血脏 运腑 行外 的络 主肢 要节 通 路 。
,
,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
手
手
手
三
经络顺口溜12句
![经络顺口溜12句](https://img.taocdn.com/s3/m/baf974c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c.png)
经络顺口溜12句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这些脉络贯穿全身,起着输送气血、调节阴阳、抵御外邪的作用。
下面是关于经络的顺口溜12句:
1. 十二经络行,气血运行畅。
2. 手太阴肺经走,起自中府穴不休。
3. 足阳明胃经长,从头走足须强壮。
4. 手少阴心经细,从心至手把病治。
5.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运行需光明。
6. 手厥阴心包络,护心养神功效多。
7. 足少阴肾经藏,生命之源不可忘。
8. 手少阳三焦经,调和脏腑气机行。
9. 足少阳胆经绕,疏肝解郁身体好。
10. 手阳明大肠经,传导糟粕要畅通。
11. 足厥阴肝经守,疏泄情志保健康。
12. 任督二脉中,统领阴阳气血通。
这个顺口溜简单概括了十二条主要经络的功能和特点,帮助记忆人体的主要经络走向和作用。
不过,实际上经络系统远比这更为复杂,包括了奇经八脉等其他重要的脉络。
在中医实践中,经络学说被用于诊断疾病、指导针灸和按摩治疗等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https://img.taocdn.com/s3/m/586f4bd5bed5b9f3f80f1c4f.png)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0b1c0b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a.png)
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传输通道,它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起到调节和平衡身体功能的作用。
下面是24条经络的专业知识。
1. 手太阴肺经:起于大肠经,止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调节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厥阴心包经,止于足阳明胃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3.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4.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
5.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经,止于小肠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6.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7.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小腿外侧,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
8.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厥阴肝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9.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手太阴肺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10.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太阳小肠经,止于足少阳胆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1. 足少阳胆经:起于头部,止于足少阴肝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情绪。
12.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少阳三焦经,主要调节肝脏和情绪。
13.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厥阴心包经,止于足阳明胃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14. 手太阴肺经:起于大肠经,止于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调节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15. 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6.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止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
17.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包经,止于小肠经,主要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
18.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少阴心经,止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调节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19.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小腿外侧,止于头顶,主要调节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
人体12条经络
![人体12条经络](https://img.taocdn.com/s3/m/d2f2337ad0d233d4b04e695c.png)
人体 12 条经络1.胆经(运转时间: 23:00——1:00)称为子时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期间,必然歇息。
2.肝经(运转时间: 1;00——3:00)称为丑时此时是肝经运转期间。
必然歇息,因肝在此时起到解毒,过滤血液毒素的作用,假如在此阶段不注意歇息常常熬夜对肝不好,易患肝炎,广东人因为夜生活过渡丰富 10 个人中间 9 个人得肝炎。
3.肺经(运转时间: 3;00___5:00)称为寅时此时是肺经运转时 `4.大肠经(运转时间: 5;00——7:00)称为戊时此时是大肠经运转时,此时排大便最好。
即便你还在睡觉,但你的机体已醒来,内分泌功能活跃,假如起床,不要急促,动作舒缓为好。
5.胃经(运转时间: 7:00___9;00)称为晨时此时是胃经运转时,必然要吃早饭养胃。
但此阶段心脑血管病易发生,最正确运动练瑜珈。
9 点期间痛感和惧怕感最小,是看牙医的最好期间。
6.脾经( 9:00__11:00)称为 shi 时此时是脾经运转时,开始消化。
假如想吃奶油蛋糕,最幸亏这时而不是午餐后,这时脂肪会转变为能量,而不会积蓄在腹部和大腿。
7.心经( 11:00——13:00)称为中午此时是心经运转时,此时浑身血液循环最好。
8.小肠经( 13: 00——15:00)称为未时此时是小肠经运转时。
13:00 为午睡的最正确时间。
14:00 身体的静电荷最小,适合梳理头发。
9.膀胱经( 15:00__17:00)称为深时此时是膀胱经运转的时间。
16 点身体需要运动:跑,跳,游泳等。
假如不得不坐着工作,也要站起来走一走,做做下蹲,这有益于保持精力。
17点是放松的时间,可以玩玩乐器,这时双手最灵巧。
同时你能说善辩,利于此时说服你的家属,朋友和同事。
10."肾经( 17:00——19:00)此时是肾经在运转时。
18 点是晚餐的最正确时间,但要适合。
这节气余的热量会转变为脂肪。
而不是能量。
11."心包经( 19:00——21:00)称为戍时此时是心包经运转时。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c3438d4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9.png)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经脉)、奇经(八条奇经八脉)等;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等不同层次的分支。
1. 运行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就像城市中的道路系统,为气血的运行提供了通道。
气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
例如,心主血脉,心脏泵出的血液,依靠经络的传导,到达身体的四肢百骸,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
- 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如环无端地循环运行。
这种有序的运行保证了气血的均衡分布。
2. 联络脏腑肢节- 经络将人体的脏腑与体表的肢节联系起来。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通过这条经脉,肺脏与大肠、上肢的部分区域等建立了联系。
- 这种联络作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相应的部位,如肝脏有病时,可能会在胁肋部(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疼痛或不适;同时,体表的刺激也可以通过经络传导到相应的脏腑,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如按摩足部的涌泉穴(肾经的穴位)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
3. 沟通上下内外- 经络沟通人体的上下部分,如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将下肢与躯干部联系起来;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把手部与头部联系起来。
这种上下联系保证了气血等物质的双向交流。
- 经络还沟通人体的内外,将人体的体表与体内的脏腑沟通起来。
体表的卫气通过经络输布到体内,抵御外邪的入侵;体内的营气等营养物质也通过经络滋养体表组织。
例如,当人体受到外界风寒之邪侵袭时,卫气会在经络的调节下,聚集在体表,发挥防御作用。
4. 感应传导作用- 经络具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功能。
经络的基本知识
![经络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3ed4bf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d.png)
经络的基本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系统,主要负责运输气血和营养物质,调节身体机能。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经络和穴位两部分。
经络主要分为十二经和八奇经两大类,十二经分别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和肝经;八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冲任脉、督冲脉、配脉和经外奇脉。
穴位是经络系统中带有特殊功能的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经络的流通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
穴位分布于经络系统的具体部位,应用经络学理论来定位穴位并进行治疗是中医针灸疗法的核心。
经络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应用,尤其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经络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密切相关,具有沟通、联络和调节功能。
通过运用经络系统的理论,可以帮助诊断疾病、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能量的流通,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要了解和应用经络的知识,需要深入研习中医学,掌握经络系统的构成和流经路径,了解并记忆不同经络的具体特点和功效,同时还需要学习穴位定位和刺激手法等相关技术。
经络 的概念
![经络 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7e6f5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9.png)
经络的概念经络,又称为经脉,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是人体内一种特殊的生命力运行系统,既是物质结构,又是能量传递的通道。
经络贯穿全身,通过穴位与脏腑组织相连,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经络在人体内起到连接脏腑、经络、肢节、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是调节人体内外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经络来源于先天之本,与胚胎发育有关。
经络在母体中形成,经过各个发育阶段逐渐完善,直至成形。
经络主要有十四条经脉和络脉组成,分布在人体的正面、背面、四肢等部位。
十四条经脉包括三阳经、三阴经、手少阳、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阳、足太阳、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阴、足太阴、手厥阴、足厥阴。
经络分布于皮肤、肌肉、骨骼、脏器等不同组织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经络的运行和主要特点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经络的运行有一定规律,遵循一定的路线和方向。
例如,人体的任脉、督脉沿着中线运行,手足少阳经由头部至足部,形成一个环路。
其次,经络运行有节律性,分为经行和经止两个时期。
经行时期是能量充沛、血液与能量在经络中流通顺畅的时期;经止时期是能量相对低落、血液和能量停滞的时期。
此外,经络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通过脏腑、五脏六腑之间以及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最后,经络还有寒、热、盛、虚等特性,不同的经络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和生理病理变化。
按照中医学理论,经络具有运输气血、调节阴阳、联系脏腑、传导感觉和控制活动的功能。
经络运输气血的作用主要通过输送心脏的血液和肺脏的气息来实现,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经络还可以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通过连接脏腑组织,调节脏腑功能和相互联系,与中医的脏腑学说密切相关。
此外,经络还能传导人体的感知和控制活动,影响五脏六腑和肢节活动的协调性。
经络的存在和运行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认为,经络能量在人体内的流动和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经络的名词解释中医
![经络的名词解释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fddee9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f.png)
经络的名词解释中医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重要性。
经络的名词解释包括经、络、经络的起源和功能等方面内容。
经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早在先秦时代,中医理论家就开始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理。
经络的概念是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体内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与脏腑、气血、经络和精神等方面的运行密切相关。
经络包括两部分,即经和络。
经指的是经脉,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通道,分布于全身。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12个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每个经脉都与特定的脏腑相联系,它们在人体内部运行起着输送气血、调节机体功能的重要作用。
络指的是络脉,是位于经脉旁边的一种微细血管网状结构。
络脉分布于筋、骨、皮肤等组织中,与经脉形成了血气循环的系统。
络脉与经脉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循环系统。
经络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推动和调控。
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络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疾病诊断中,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走向、色泽等情况,可以了解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其次,在治疗中,中医师通过调理经络,可改善人体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经络还与人体的情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人体的固本培元和抗病能力,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经络在中医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经络的理论并未得到现代医学的广泛认可和科学解释。
这是因为经络系统的研究涉及到人体生命力和脏腑功能的调节机制等复杂问题,目前科学技术还难以解释和验证。
然而,随着中医学的传播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经络的重要性,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多。
经络名词解释
![经络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56dd95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7.png)
经络名词解释经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人体内部,经过全身各部位,能量和信息传递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是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经络分布和功能的。
以下是对于经络名词的解释:1.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通道,包括经纬两个部分。
经脉主要负责气血的运行和调节,通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
2. 经: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通道,连通全身各部位。
根据其传输的内容和作用不同,可分为经、络、经络、荣卫。
3. 经络气血:经络中运行的能量和物质是气血,气为运动的能量,血为物质的载体。
经络气血的运行和调节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4. 经络穴位:经络上有一些特定的点位,称为穴位。
穴位是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经络诊断: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病人的特征来判断经络的流畅性和气血的运行状况,进而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因病机。
6. 经络理论: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气血运行规律、经络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经络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经络理论是中医治疗和调养的理论基础。
7. 经络调理: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调整经络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达到养生、治疗疾病的目的。
8.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经络系统的建立、经络的分布和特点等内容。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研究、临床实践和教学的重要内容。
经络名词的解释就是对经络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说明,这些名词涉及了经络的构造、功能、调节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和理论等方面。
对于了解中医经络学说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关于经络的概念
![关于经络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5fd901b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4.png)
关于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内部的一套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可以在全身进行运行和传导。
经络的概念在中医学中起源于古代的传统医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经络理论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指在人体内部连接各个系统和器官的主要通道,如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经脉可以分为阴经和阳经,根据经脉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机体的阴阳平衡状况。
络脉则是指分布在人体表层的微细血管系统,主要负责供应皮肤和肌肉组织的营养和氧气,同时也是排除体内废物的通道。
经络系统致力于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和病理状态。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通过经络运行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并且维持脏腑的相互联系。
经络系统不仅仅限于血液和淋巴的循环,还包括了神经、神经介质以及循环系统等各个方面的功能。
经络系统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和平衡机体阴阳的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的运行和畅通来达到调节人体内部功能的目的。
经络病理异常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经络系统的异常有关,如经络的阻塞、瘀滞、气血运行不畅可以导致各种疼痛等症状的产生。
中医中常用的一些治疗手段,如针刺、推拿等,就是通过调整经络的状况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在现代医学中,经络系统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的领域。
科学家通过使用各种现代技术,如电子探针、红外线观察、超声波等,对经络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经络系统具有一定的电传导和红外线辐射特性,并且在特定睡眠状态和刺激时相应脉络的电生理活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然而,尽管对经络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经络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相关理论和技术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连续分布的特殊细胞组织,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的一种生物电场。
目前,针对经络系统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其真正的本质。
总之,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一套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可以在全身进行运行和传导。
经络作用功能
![经络作用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0c73ae5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17.png)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
经络具有多种功能,具体如下:
1.联系作用:经络可以使人体各个部位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协调各器官的功能,使人体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相关功能的协调。
2.濡养作用:经络可以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为这些组织提供营养物质,使其得到濡润滋养,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感应作用:当人体受到刺激时,刺激会沿着经络传导到相关脏腑,使脏腑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4.调节作用: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一些疾病进行调理和治疗。
例如,当人体出现气血不和、阴阳偏盛或偏衰等证候时,可以通过针灸等治疗方法激发经络,对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
5.传导作用:体表的感受器和内脏的器官可以通过经络进行信息交换。
例如,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信息会通过经络传到内脏;同样地,内脏功能失调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上。
总之,经络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系统之一。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经络的信息,建议咨询中医专家或查阅中医相关典籍。
对经络的认识
![对经络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fdeeff2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8.png)
对经络的认识一、什么是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营养和信息的通道系统。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
二、经络的分类1. 经脉:指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通道,共有十四条主要经脉和数以百计的支脉。
2. 经筋:指肌肉、骨骼和关节周围分布着的纵向或横向的线状结构,它们与经脉相互联系。
3. 经络:指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和调节机体功能的通道,包括脑神经、脊髓神经和自主神经等。
三、经络与身体健康1. 经络与气血循环: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经络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缓解疲劳等。
2. 经络与内分泌调节: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影响内分泌系统,调节荷尔蒙水平,改善各种生理功能异常。
3. 经络与神经系统:经络和神经系统相互关联,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压力、焦虑等情绪问题。
四、经络的调理方法1.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来刺激经络,增强身体免疫力,缓解疲劳等。
2.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穴位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
3. 艾灸:利用艾草的温热性质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等问题。
4. 拔罐:利用负压原理来刺激皮肤表面的穴位,促进气血循环和淋巴排毒。
五、注意事项1. 对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士不建议自行进行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操作。
2. 在进行经络调理时应选择正规医院或者有资质的中医诊所,并严格遵守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
3. 对于有心脏病、高血压、孕妇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经络调理。
六、结语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手段来刺激经络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
但是在进行经络调理时应注意选择正规医院或者有资质的中医诊所,并严格遵守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144ed1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a.png)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中医理论认为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生理通道。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经络是连接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皮肤等部位的一种生理通道,是气血、精气的流动途径。
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主纵经络、络脉、经外奇穴等。
经络的形态特点:①经络分布:经络遍布全身,包括头、面、胸、腹、腰、背、四肢等部位。
②经络衔接:经络之间既有内部联系,又有外连接,相互交流、衔接。
③经络联系:经络与脏腑器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理调节系统。
④经络功能:经络能够输布气血、调节气机、防御外邪、联系脏腑、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等。
2.经络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标准包括:经络的纵横、经络的表里、经络的原始、经络的气血等。
根据经络的纵横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主经与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經外奇穴等。
根据经络的表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表里经络、五脏六腑经络。
根据经络的原始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原始经络、经络。
根据经络的气血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气血经络、经络。
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经络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和描述,加深了人们对经络的认识。
3.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表面上的一些特殊穴位,能够反映脏腑经络病变以及治疗疾病的特殊部位。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腧穴是脏腑经络活动的特殊部位,是气、血、津液、营养、神经、循环、协调病理生理活动的关键部位。
腧穴的形态特点:①腧穴分布:腧穴分布在人体的头、面、颈、胸、背、腹、四肢、指、趾等部位,共有361个腧穴。
②腧穴构造:腧穴结构复杂,包括经穴、络穴、络脉穴、奇穴等不同类型的穴位。
③腧穴功能:腧穴具有调节气血、通络活血、调理脏腑、治疗疾病等多种功能,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4.经络腧穴的关系经络和腧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十四经络(高清)
![中医十四经络(高清)](https://img.taocdn.com/s3/m/74c2396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6.png)
中医十四经络(高清)中医十四经络(高清)一、手太阴肺经1·经络走向及主要穴位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沿着前臂内侧走行,一路经过手掌到达手指。
主要穴位有太渊、太白、尺泽等。
2·经络主要特征及功能手太阴肺经与肺脏相关,通过调节气机,控制呼吸和气血的运行,具有清肺热、润肺燥、化痰止咳等功能。
3·经络病证及治疗方法手太阴肺经的病证包括咳嗽、气喘、胸闷等呼吸系统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穴位、针灸、草药疗法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1·经络走向及主要穴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无名指指端,沿着手臂外侧走行,经过肘部到达肩井穴。
主要穴位有商阳、二间、臑俞等。
2·经络主要特征及功能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相关,通过调节肠胃功能,排除宿便、化湿毒,具有行气活络、解表散寒等功能。
3·经络病证及治疗方法手阳明大肠经的病证包括便秘、腹痛、口臭等消化系统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食疗等。
三、足阳明胃经1·经络走向及主要穴位足阳明胃经起于目内眦,沿着面部、颈部、胸腹部走行,一路经过肩背、肘部、足背到达足大趾。
主要穴位有承泣、足三里、足五里等。
2·经络主要特征及功能足阳明胃经与胃脾相关,通过调节消化系统,运化水谷,具有健脾和胃、除湿化痰等功能。
3·经络病证及治疗方法足阳明胃经的病证包括消化不良、胃痛、泛酸等胃肠道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穴位按摩、中药疗法、艾灸等。
四、足太阴脾经1·经络走向及主要穴位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脚趾的内侧,沿着足背、小腿内侧膝部向上行,经过腹股沟到达胸部。
主要穴位有太白、阴陵泉、地机等。
2·经络主要特征及功能足太阴脾经与脾脏相关,通过调节水湿代谢、升阳固脱,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等功能。
3·经络病证及治疗方法足太阴脾经的病证包括脾虚、食欲不振、水肿等脾胃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穴位、针灸、调理饮食等。
五、手太阳小肠经1·经络走向及主要穴位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指端,沿着手臂外侧走行,经过肩关节到达耳后。
经络的通俗理解
![经络的通俗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d99f2b3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8.png)
经络的通俗理解
《经络的通俗理解》
一、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指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精神及生理活动过程,经络将脉络、神经、内脏、血液及五脏六腑等各种机能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系统,以调节和协调人体内脏的运动及功能。
二、经络的作用
1. 调节免疫
经络作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被认为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络可以帮助调节免疫系统,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健康发展,使人们更好地抵抗疾病。
2. 加强身体耐力
经络也可以帮助稳定人体内脏的运动,加强身体的耐力。
人们可以通过经络来强化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使自己更健康,更有活力。
3. 调节内分泌
经络也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这有助于保持人体健康。
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如果内分泌功能受到紊乱,就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的产生。
三、经络的科学性
经络的理论属于中医理论,属于体外辩证学。
一般情况下,经络理论并未被西医承认,但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一定的科学性。
经络理论确实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身体,促进健康。
传统医学常识之24经络
![传统医学常识之24经络](https://img.taocdn.com/s3/m/5133bba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e.png)
传统医学常识之24经络24经络位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的能量系统,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医学中,24经络通道连通了全身的穴位,从而与人的五脏六腑相连。
以下是24经络的简介:1.足厥阴肝经:从大趾外侧至膝股,贯穿膝内侧到股间隙,通过阴器上部分至下腹部分。
2.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至鼻孔分支,再由口腔内上行至眼内眶,最后上达前额。
3.足阳明胃经:从足大趾旁至下肢外侧,穿过膝关节,在髌骨上方汇合成膝前部,在胸腹部上行到喉部。
4.手厥阴心包经:从心部穿入心包,上行贯舌本,出口目内眦角下端。
5.足太阳膀胱经:从目眦下至头顶,沿头顶至枕部,下行沿脊柱至尾骨。
6.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端部至耳后,再由后发际上行至太阳穴,最后沿着耳前的肋下部至胸骨旁。
7.足少阳胆经:从小趾末端向上至胸部,在刺突下面穿行,最后沿口唇区域至眼部。
8.手太阴肺经:由正中前臂下方上行至前正中,再上行出现在颈部,在喉之后上行至鼻腔。
9.足太阴脾经:由足大指末端,向内到足背,然后经过以跨下、大腿前遍及腹部,最终到达下颚。
10.手少阴心经:从掌中心上行至内臂,再上行至肩下,最终出现在心区。
11.足少阴肾经:由足小趾末端向上至内踝处穿入,沿内踝往上,在踝上钩骨后内侧向上穿肢三裆最后到胸部。
12.手太阳小肠经:由小指端开始,进入手掌,上行至肘部,在肩部外缘分支至缺盆突。
13.足太阳膀胱经:由脚底起始向上穿过小腿肚,走经过膝关节,在臀部凸部里面分成两支,在腰椎和脊柱两侧上行至头部。
14.手少阳三焦经:同“6”,从手指暨间的三角区开始,向上穿过耳后,沿耳前进入颊部。
再下行至液压器下方,再向上至下颚下面,最后出现在鼻前。
15.足少阳胆经:同“7”,从脚趾尖往上穿过足背,勾过外踝,沿小腿外侧上行,再沿胯骨后上行,最后到达外眼角到颞部。
16.手太阴肺经:同“8”,从手指末端向上穿过前臂,至肘部,进入上臂内侧,穿过喷勺下的全胁部,经过乳间隙、近胸和心部,最后止于膈下。
中医经络的名词解释
![中医经络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8ce55c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5.png)
中医经络的名词解释
1. 经络:中医学中指气血、津液及神明运行的通路。
经络是人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贯穿体内各个部位,将气血、津液、神明等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又将代谢产生的废物排泄出体外。
2. 经穴:人体经络上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点位。
经穴是与经络相连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穴,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缓解疼痛和疾病等。
3. 阳经和阴经:中医学中将经络分为12条阳经和12条阴经,它们相互贯通、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系统。
阳经主要负责人体的维护和外部活动,阴经则主要负责人体的营养和代谢。
4. 经气和络脉:指经络中运行的气血流动和脉搏形态。
中医学认为,气血运行畅通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当经气和络脉不畅时,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5. 经别:经络分别从穴位中分支出去成为较细小的细胞,并在这些分支处和其他经络连接。
这些连接处被称为经别,也叫交接穴。
经别处气血较为集中,一般在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6. 五输、十二经脉:五输指人体内五条气血输注的通路,包括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和阴跷脉。
十二经脉是人体内的主要经络,分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
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三焦经。
它们各自负责人体不同的脏腑器官和组织的运行和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
(一)、提问:
1 针灸学的定义以及针灸的特点是什么?
2针灸学定义及主要内容。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和代表作有哪些?
以上问题酌情提问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1.针灸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2.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经络总论
【概述】
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的。
如循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征,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
另外,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也以这个原则而命名。
(2)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除了与体内的五(六)脏六腑相属络外,尚与其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具体见各论)。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其交接的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6)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肺经开始到肝经为止,再由肺经逐经相传,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具体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二)奇经八脉
(1)、内容: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2)含义:“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从而表明它们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
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3)作用: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
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
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
二、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
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4)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由于经络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的生理功能,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则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如《素问·缪剌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指出外邪侵犯人体时,可以借经络通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传变。
如风寒之邪侵犯肌表,初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继而入舍于肺而咳嗽、胸闷、气促等。
由于经络在人体内有多种联络途径,故又为病变互相影响的渠道,如肝脉挟胃上行,若肝气失于疏泄,则脾胃不和而出现暖气、吞酸、呃逆、呕吐等;肾脉从肾上贯肝,肾阴亏损致肝阳上亢则出现烦躁易怒、头痛、失眠、潮热盗汗等。
由于经络在人体有内外相联的特点,故内脏发生病变时亦可通过经络由里达表,从而在其相应的体表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故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是
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如肝病胁痛、目赤肿痛,肾病腰痛、耳聋,心火上炎致口舌生疮等。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
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
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暖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
(三)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剌激体表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通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就是循经取穴的体现.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疗,如胃院痛可用皮肤针叩刺中院、胃俞穴,也可在该穴皮内埋针,经络瘀滞、气血痹阻,可以刺其络脉出血进行治疗,如目赤肿痛刺太阳穴出血,软组织挫伤在其损伤局部刺络拔罐等,经筋疾患,多因疾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弛缓,可以“以痛为输”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小结:
1、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流注交接规律等。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括那些内容?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