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

(一)、提问:

1 针灸学的定义以及针灸的特点是什么?

2针灸学定义及主要内容。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和代表作有哪些?

以上问题酌情提问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1.针灸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2.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经络总论

【概述】

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的。

如循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征,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

另外,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也以这个原则而命名。

(2)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除了与体内的五(六)脏六腑相属络外,尚与其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具体见各论)。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其交接的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6)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肺经开始到肝经为止,再由肺经逐经相传,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具体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二)奇经八脉

(1)、内容: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2)含义:“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从而表明它们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3)作用: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

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

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

二、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4)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由于经络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的生理功能,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则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如《素问·缪剌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指出外邪侵犯人体时,可以借经络通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传变。如风寒之邪侵犯肌表,初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继而入舍于肺而咳嗽、胸闷、气促等。由于经络在人体内有多种联络途径,故又为病变互相影响的渠道,如肝脉挟胃上行,若肝气失于疏泄,则脾胃不和而出现暖气、吞酸、呃逆、呕吐等;肾脉从肾上贯肝,肾阴亏损致肝阳上亢则出现烦躁易怒、头痛、失眠、潮热盗汗等。

由于经络在人体有内外相联的特点,故内脏发生病变时亦可通过经络由里达表,从而在其相应的体表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故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