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常考知识盘点及练习
第22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22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
二、三行对译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三、朗读节奏停顿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重点字词解释。
1.大道..之行.也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天下为.公为:是,表判断。
3.选贤与.能与:同“举”,选举,推举。
4.讲信修.睦修:培养。
5.亲.其亲,子.其子:名词用做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6.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guān):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7.男有分,女有归.。
《大道之行也(八下)》知识点梳理归纳

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⑦恶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养:供养。④男有分 (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⑤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 嫁。⑥货:财货。⑦恶:憎恨。
【课文诵读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 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 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 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 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 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 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 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 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 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 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 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 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 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 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大道之行也》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之二

《大道之行也》考点详解(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之二)《大道之行也》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特征,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指出“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即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
目录:1.《大道之行也》考点解析;2.《礼记》二则课后习题解答。
一、《大道之行也》考点解析【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考点】〔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为〕读作wéi,意思是“是”,表示判断。
【原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考点】〔选贤与能〕这里采用“互文”修辞,理解为“选与贤能”,即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与:读作jǔ,同“举”,选举,推举。
贤:品德高尚,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品德高尚的人。
能:才干出众,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有才干的人。
〔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信:诚信,信用。
修:培养。
睦:和睦。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善终的保障,壮年人有发挥才能的场所,儿童有成长的条件,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考点】〔故〕连词,所以,因此。
〔不独〕不只。
独:只,仅仅。
〔亲其亲〕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属于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亲”;第二个“亲”是名词,指父母。
〔子其子〕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属于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子”;第二个“子”是名词,指子女。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二)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二)同步练习1.《大道之行也》通过对儒家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对的期待。
2.《大道之行也》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3.选贤与能,。
4.“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是“,,”。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5.弗食.,不知其旨也()6.故人不独亲.其亲()7.选贤.与能.()8.故外.户而不闭()9.使老.有所终()10.盗窃..乱贼而不作()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3.【素养拓展练】请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两句,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在材料的横线上。
①宗传后稷家声远②忠厚传家远③互谅互帮邻里温馨④德勤孝义传家宝⑤学绍濂溪道脉长⑥诗书继世长《礼记·乐记》里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风,有“,”“克勤克俭”等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警示世人。
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①,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注】①篡:掠夺。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独.子其子矜寡孤独.B.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外户而不闭C.兄弟不和.调和.风细雨D.盗窃乱贼而不作.成功之作.15.【甲】【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社会理想。
【甲】文强调理想社会的核心是,【乙】文阐明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是。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一、重点字词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讲信修睦修:培养不独亲其亲亲:父母不独子其子子:子女矜、寡、孤、独寡:老而无夫男有分分:职分,职守女有归归:女子出嫁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盗窃乱贼而不作乱贼:作乱害人作:兴起二、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三、词类活用选贤与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不独亲其亲亲:用作动词,以……为亲不独子其子子:用作动词,以……为子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孩子四、古今异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2.讲信修睦古:培养。
今:修改。
3.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4.矜、寡、孤、独古义: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今义:一个词,独自一人5.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6.故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窗五、一词多义1.修:讲信修睦(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2.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天下为公(是)不必为己(为了)3.能:选贤与能(才干出众的人)能以径寸之木(能够)4.分:男有分(职分,职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5.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以……为亲)(第二个“亲”:亲人)6.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六、重点句子翻译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大道之行也文言现象、默写、选择习题带答案

《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理解性默写】【赏析辨识选择题】3、判断文言句式: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判断句。
二、理解性默写: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③、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④、“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⑤、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⑥、“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三、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A.选贤与能与(jǔ)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解析】C分(fèn)2.下列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寻向所志,遂迷.。
C.大道.之行也。
D.男有分,女有归.。
【解析】A古今异义,交错相通。
B迷失方向。
C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D女子出嫁。
3.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B.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C.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解析】B古今异义,害人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解析】例句是在。
A和,与。
B在。
C给。
D比。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解析】D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文言现象、默写、选择习题带答案

《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理解性默写】【赏析辨识选择题】3、判断文言句式: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判断句。
二、理解性默写: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③、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④、“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⑤、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⑥、“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三、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A.选贤与能与(jǔ)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解析】C分(fèn)2.下列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寻向所志,遂迷.。
C.大道.之行也。
D.男有分,女有归.。
【解析】A古今异义,交错相通。
B迷失方向。
C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D女子出嫁。
3.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B.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C.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解析】B古今异义,害人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解析】例句是在。
A和,与。
B在。
C给。
D比。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解析】D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

《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四、课内简答题: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大同”社会能存在吗?
答: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至善至美的社会,那里的人们有着纯洁无邪的心理,互助合作,和睦相处,没有勾心斗角,更没有盗窃乱贼,人与人之间平
等,公正,互爱。
这样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4、“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
答:“大同”与“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
人与人之间都是自由,平等互爱,和睦相处,是一个理想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常考知识盘点及练习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
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孔子的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
2.文章中心概括《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
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
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3)运用排比,突出气势。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
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指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⑤不独子其子.今义:儿子(3①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亲人)②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女)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③独:不独.亲其亲(副词,仅,只有)矜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杜绝,闭塞)故户外而不闭.(动词,关门)(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不独子其子子:原意为儿子,文中指以……为子①形容词作名词选贤.与能.贤:原意为贤能的,文中指贤能的人能:原意为有能力的,文中指能干的人谋.闭而不兴谋:原意为奸诈的,文中指奸诈之心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原意为年老的,文中指老年人壮:原意为壮年的,文中指壮年人幼:原意为年幼的,文中指幼童③动词作名词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原意为作乱,文中指盗窃的事情乱贼:原意为作乱,文中指作乱害人的事情(5)重要句子翻译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6)问题探究①如何理解文中提出的概念:“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答:大道,指儒家推行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答:“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由此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③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答:“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④当今社会与文中理想的“大同”社会还有哪些差距?我们应该怎样努力?答:如今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和评价,以及公民道德素质、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有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等方面都还和“大同”社会有很大的差距。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
典型题精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与:通“举”,推荐、选举B.不独子.其子子:儿子C.男有分.分:职业,职守D.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兴起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B.天下为.公山峦为.晴雪所洗C.是故谋闭而.不兴出淤泥而.不染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安陵君其.许寡人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句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B.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受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C.结尾用现实社会跟“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社会不可能实现。
D.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模拟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典型题精选1.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CD正确;B句意为: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子:动词,以‥‥为子;故选B。
2.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前后两句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B.为:是,作为;/为:被; C.而:表示顺接;/而:表示转接; D.其:代词;/其:加强语气,不译;故选A3.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类题,要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了解其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关键的语句,比照原文中有关内容,比较判断答案。
ABD正确; C.结尾是全文的总结语,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故选C。
模拟测试1.(1)以…为亲(赡养)(2)憎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亲”活用词,此处应译为“把…当作亲人,以…为亲”;“恶”指憎恶。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于”的辨析。
要求掌握文言虚词“于”的各种用法,并能结合具体语境正确辨析即可。
例句中的“于”指在;A中的“于”指作比。
B中的“于”指在 C中的“于”指给; D中的“于”指比;故选B3.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注意“与”通“举”,选拔;“修睦”指培养和睦气氛;故翻译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可知,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从“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可知,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从“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可知,货尽其用,人尽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