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群体差异性-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的群体差异性: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06-188-01
摘要本文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大学生就业的群体差异性,分别从显性差异性和隐形差异性两个方面来研究。
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越大,就业越好越容易;反之越困难。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差异性
一、导言
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本资源,但目前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取决于人力资本,其社会资本也起到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剖解及政策建议方面。
如杨世文(2007)从文科与理科比例失调、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比例失调、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比例失调三个方面分析就业难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差异性问题,赖德胜(2007)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地区性、行业性差别非常大;荣丽杉(2007)基于性别歧视视角研究了社会性别歧视造成了女性职业发展的困境。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资本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婷婷(2007)从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这一角度分析指出社会资本对就业市场上就业率差异所起的重要作用。
李黎明、张顺国(2008)分析了家庭背景和自身学业成就对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群体差异性的显性差异:人力资本视角
(一)大学生就业的显性差异性具体表现
用人单位都十分留意大学生所毕业的学校,毕业于名校的学生占有绝对优势,就业数量及就业质量均明显高于一般学校毕业生。
各专业学生就业不平衡,少数专业就业很困难。
从各校就业情况看,热门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而工科类和应用类专业就业前景最为社会看好。
由国内大学生就业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一项针对女性毕业生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2月底,2010届女性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性毕业生的29.5%。
(二)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解释
本文将人力资本分为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先赋因素指健康状况,后致因素包括教育水平与质量、知识技能与结构等。
大学生人力资本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的投资和自身努力来实现的,教育状况在社会地位分化中的意义并不仅局限于它可能成为传递潜在生产
能力的信号,还包括一些见识、品味、社会关系网络等影响社会地位评价的信息。
学校知名度是一种综合效应的体现,它反映了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的研究实力等方面。
在专业选择上,随着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追求专业齐整,盲目开设专业,热门专业供过于求,导致近年来热门专业就业率出现较大
幅度下降。
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困难与阻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职业进入困境,工作组织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排挤;职业的性别隔离,指将男性与女性分配于不同的职业。
三、大学生就业群体差异性的隐性差异:社会资本视角
(一)隐性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或文化地位较高时,这名大学生就会获得比其他大学生更多的社会资本,有
利于自己的就业。
地处发达地区人才市场当事人享有比较充分的信息,而不发达地区享有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二)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解释
除了毕业生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所决定的自身能力、素养等人力资本之外,所有其他因素导致的就业群体差异性的因素归结为社会资本。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城市家庭中,由于父母职业地位,文化水平、家庭贫富程度以及社交范围都明显优于来自农村家庭的毕业生,对子女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扩展信息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可靠的社会资源,降低失业风险;减少工作搜寻成本,实现
人力资本的价值。
另外,企事业内的“内部人”排斥“外部人”机制也造成了这种差异性。
而处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较发达地区在就业工作上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就业指导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创新意识不强,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
四、关于消除大学生就业群体差异性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设计
政府要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
纳能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开发新的就业形式和途径。
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广大农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二)立足创业拓宽学校的培养方向
加大学科调整的力度,实行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机制,根据市
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加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设立和引导,拓宽学生实习渠道。
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不发达地区高校可以联合共建毕业生就业市场,达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的目的。
(三)改变用人单位的录聘观
用人单位应该改变用人观,单位领导应积极吸纳各层次的大学毕业生,促进单位人才升级和知识升级。
逐步消除社会关系的不良影响,消除“内部人”及“内部人”子女的就业优先权。
(四)确立毕业生的新择业观
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信。
勇敢面向市场,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
女大学生要跨越“卡夫丁峡谷”,同时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与特长。
五、结束语
本文分别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就业的群体差异性,得出以下结论:人力资本越丰富,就业越好越容易;社会资本越丰富,就业越好越容易。
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政策与措施,逐渐消除这些差异性。
参考文献:
[1]林荣日.教育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宋小川.入世后信息经济学在我国的应用.经济学动
态.2001(11).
[3]杨世文.调整学科和人才培养结构刻不容缓.中国高等教
育.2007(4).
[4]杨婷婷.由”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引发的思考.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6).
[5]余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magnificent writing.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