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认识经讲义络腧穴

合集下载

《经络腧穴》课件2

《经络腧穴》课件2

详细描述
手厥阴心包经共有9个腧穴,其中较为重要 的腧穴包括曲泽、郄门、间使等。这些腧穴 对于治疗心悸、心痛、失眠等心血管及神经 系统疾病有良好效果。
04
经外奇穴与特定穴
经外奇穴的分类与特点
总结词
经外奇穴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上的重要穴 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和特点。
详细描述
经外奇穴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形成的穴位 ,另一类是人身各部位及孔窍中除十四经脉 及任督二脉所属穴位外的穴位。它们具有明 显的治疗作用,如治疗某些疾病特效,或对
05
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
经络腧穴在诊断中的应用
诊断依据
经络腧穴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经络腧穴的生理变化 、病理反应以及穴位刺激的反应 ,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
程度。
触诊法
通过触摸穴位及周围的皮肤、肌 肉、骨骼等,感知其温度、湿度 、敏感度等变化,从而判断经络
腧穴的功能状态。
望诊法
观察穴位及周围的色泽、形态、 动态等,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经络是人体内各脏腑与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的通道,通过 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各部分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 的正常生理功能。
感应传导
经络具有感应和传导刺激的功能,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 ,刺激可以通过经络传到相应的脏腑,从而产生相应的生 理反应。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传输,将营养物 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调节机能平衡
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 理平衡。
经络的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十五络脉的循行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 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 足走腹。

经络与腧穴-精品

经络与腧穴-精品
身体的前正中线
中 脘——任脉
• [位置]:脐上4 寸
• [主治]:胃痛, 腹胀,消化不 良,呕吐,肠 鸣,腹泻等
关元——任脉
• [位置]:脐下3寸 • [主治]:小腹虚冷,
小便不利,遗尿, 遗精,阳痿,带下, 痛经,闭经,虚脱, 为人体补虚要穴
合谷 迎香 足三里 三阴交 血海 神门 听宫
请指出以下穴位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
一、经络
•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血通 过和联络的通路。
•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脉
主干 纵向分布 多在深层 与脏腑络属 气血运行主要通道
络脉
分支 纵横交错 浅深均有 无脏腑络属
气血运行辅助通道
经络系统的组成
• [主治] 咳嗽、气
喘、咳血、潮热、 胸部涨满、咽喉肿 痛、急性吐泻、肘 壁痛。
少商——肺经
• [定位]拇指挠侧, 去甲角0.1寸。
• [主治]辅助治疗扁桃
体炎、咽喉肿痛、效 果良好,还常用于治 疗咳嗽、感冒发热、 肺炎等。
少商——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 起点:食指外侧端 • 止点:对侧鼻翼旁 • 循行部位:
大 椎——督脉
• [位置]:第七颈椎 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头项强痛, 肩臂疼痛,发热咳 嗽,气喘胸闷,骨 蒸潮热,盗汗
命门——督脉
• [位置]:第二腰椎棘
突下凹陷处
• [主治]:能增强体质、
调节精神,可用作平 时保健防病,改善亚 健康状态及防治男性 性功能障碍等。
任脉
• [起点]:会阴 • [止点]:下颏 • [循行部位]:
经络的循行分布 一、十二经脉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腧穴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腧穴通过经络系统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

脏腑病变可使某些相应的腧穴出现异常反应,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能够治疗相应病症。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多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奇穴——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二、腧穴的命名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故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一)天象地理(二)人事物象类(三)形态功能类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的作用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

(一)诊断反映病症望诊协助诊断切寸口脉 / 人迎脉切诊三部九候脉切俞募 / 四末针法、灸法接受刺激:刺激方法按摩、腧穴刺激法(二)治疗邻近作用防治疾病远道作用整体作用特殊作用二、腧穴的主治规律所属经络与其有直接关系“经络所通,主治所及”所在部位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P19-21)第三节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一、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针灸经络腧穴详解及病例 ppt课件

针灸经络腧穴详解及病例  ppt课件

位置:面部-胸前-下肢前外侧 循行:
属性:阳经
体内联系:胃、脾、眼、鼻、口、上齿、乳房
PPT课件
21
体表:从食指桡侧 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 行,经肩颈上颜面, 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 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 经相接。
体内:络肺,属大 肠。面部支脉进入下 齿龈,绕上唇。
PPT课件
22
2、循行分布特点:
走向:从手走头 位置:手外侧前缘 循行: 体内联系:属大肠,络肺。并与鼻、下齿有联系
属性:阳经 属络关系:属大肠络肺 起止穴:商阳—迎香 交接关系:上接手太阴肺经,下接足阳明胃经
急症—中风昏迷配中冲、水沟、足三里。 小儿惊风配合谷、曲池。
热病—咽喉肿痛配天突、合谷。 狂证配大敦。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孕妇慎用刺法)
PPT课件
17
操作要点
中府、云门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造成气胸,少商、鱼际、尺泽治疗实热 证时,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节部位腧 穴不宜用直接灸(列缺 、经渠、太渊针 刺时避开桡动脉,勿伤及,慎直接灸, 禁化脓灸)。
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 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 沿肩峰前缘,向上交会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到 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膈肌,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从锁骨上窝分出,上行颈部,通过面颊,
进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 向左,上行挟着鼻孔到鼻翼两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1
操作要点
PPT课件
32
病例
1.张先生 48岁 男 北京市建工程处项目负责人, 患者因工程紧张劳累上火牙痛,经中日医院牙科治 疗,好三天,又发作。现症:左侧下牙痛,影响饮 食和睡眠,脉弦。 取阳明经下关(左)、合谷(双)和阿是穴(左) 毫针速刺泻法。每3分钟捻转提插1次,针感较强, 20分钟出针。牙痛止,夜寐安,跟踪15天,牙痛未 发。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个性
*同一部位里的不同经穴,有相同的主治病症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1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6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27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定位、命名
定位、命名、归经
二、 分类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2024/8/5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3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主治本经病证
数目: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肘膝以上穴
肘膝以下穴
2024/8/5
局部病证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经络腧穴腧穴总论课件
15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经络腧穴讲座》ppt课件

《经络腧穴讲座》ppt课件

(三) 特殊作用
①双向良性调理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加强
(同一穴位)
机体功能亢进时
功能抑制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体表标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简便取穴法
一 、骨度分寸法
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 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 阴经循行重体内

善治脏腑病
❖ 阳经循行重体表

善治外经病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 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 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衔接
*用于下肢直寸,背 部的横寸
常用腧穴
手太阴肺经 尺泽、列缺、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曲池、迎香
足阳明胃经 地仓、颊车、天枢、足三里、内庭
足太阴脾经 隐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常用腧穴
手少阴心经
神门、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后溪、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肺俞、心俞、肝俞、胃俞、肾俞、
委中
承山、至阴
足少阴肾经
❖ 调理平衡作用

奇经八脉
❖ 定义 ❖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 命名 ❖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
“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称号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除任督脉,其他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30
(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 即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 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 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31
32
(五)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 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 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 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 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只需掌握7穴)
54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 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感酸麻 胀可向胸部或肩背部放射。不可向内侧深刺,以 免伤及胸膜和肺脏,引起气胸。可灸。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经络学主要 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腧穴学是研究 腧穴理论和应用,主要阐述腧穴的名称,定位,分类和临 床应用。
2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
21
四、腧穴的命名
解剖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穴位作用:治母疾的睛明、光明、治面瘫的牵正 。
天体地貌:日月、太乙、大陵、丘墟、太溪、涌 泉。
动植物:伏兔、鱼际、犊鼻、鹤顶
建筑居处:天井、屋翳、膺窗、库房、梁门。
中医学理论: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气海。
22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50
【语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 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 、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 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过肘 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 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行至大鱼际 部,沿其边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经络腧穴PPT课件

经络腧穴PPT课件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 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 内侧和胸腹。
上下肢内侧
❖ 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 外侧和头面、躯干
上下肢外侧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 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
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作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 特定的孔隙。 ❖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腧穴的分类
❖ 经穴
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为“十四 经穴”,简称经穴,共361个
有名称和固定位置,有经属和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类
❖ 经外穴
有固定名称和明确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 的腧穴,有独特疗效,称为“经外奇穴”
主治:肩胛局部病证、气喘
足太阳膀胱经
(左右各67穴)
❖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 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 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 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 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 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外侧,经过外踝 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
病证
❖ 隐白 ❖ 公孙 ❖ 三阴交 ❖ 阴陵泉 ❖ 血海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左右各9穴)
❖ 起于心中,联系心、肺、咽及目系, 属心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 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 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 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 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 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 于脑的脉络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阳溪
曲池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 指甲角0.1寸。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 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
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
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01
02
03
04
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 眶下缘之间。
要点三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 ,出踝 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 之间 ,上循臑外后廉 ,出肩解 ,绕肩 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属小肠。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 ,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属膀胱 。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 ,挟脊 内 ,过髀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案例三
针灸治疗面瘫成功案例分享。针灸治疗可以促进 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 使患者面部恢复正常。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经络腧穴基本概念和特点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 调控系统;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系统的组成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它们纵横交贯, 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经络腧穴课件

经络腧穴课件


内分泌科: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泌尿科:治疗肾病、膀胱炎等

心血管科: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

呼吸科:治疗哮喘、肺炎等

消化科:治疗胃病、肠炎等

血液科:治疗贫血、白血病等

风湿科:治疗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传染病科:治疗肝炎、结核病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阴跷脉与腧穴
阳维脉与腧穴
● 阳维脉: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 阳维脉腧穴:位于人体背部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 阳维脉腧穴分布:包括肩井、肩髎、肩髃、肩外俞、肩中俞、肩内俞、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主治:心、胸、神 志等疾病以及与心 、小肠、心包络、 三焦等脏腑相关的 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与腧穴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沿手臂外侧上行止于耳前 腧穴:手太阳小肠经共有19个腧穴分布在手臂外侧、肩部、颈部和头部 功能:手太阳小肠经具有调节小肠、膀胱、心、肺等脏腑的功能 主治:手太阳小肠经主治肩背痛、颈项强直、耳鸣、耳聋等病症
阴维脉与腧穴
阴维脉: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与阳维脉相对应 阴维脉的循行路线:从胸中出发沿胸腹两侧下行至下肢内侧 阴维脉的生理功能:调节气血维持阴阳平衡 阴维脉的腧穴:主要有天池、天泉、曲泽、内关、劳宫、大陵等 阴维脉腧穴的临床应用:治疗胸闷、心悸、失眠、胃痛、腹痛等病症

带你了解中医学的经络与腧穴

带你了解中医学的经络与腧穴

带你了解中医学的经络与腧穴池名 (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延庆教学医院,北京 102100)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并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我国也将中医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

在针灸学中,经常提到经络和腧穴。

本文就经络与腧穴进行初步讲解,加深大家对针灸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运用在家庭健康护理及疾病预防方面。

经络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含了经脉和络脉。

其中,经脉包括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络脉包括了十五络脉、孙络及浮络。

中医经常提及的胃经、脾经、大肠经等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则归属于奇经八脉,这十四条经脉在临床应用最广泛,统称为十四经脉。

经络比较抽象,既看不见也摸不到,不易被大家理解。

在此,可以把经络比作飞机飞行的航线,虽然看不到,但却真实存在,保证每一架飞机都能按照既定路径完成每一次飞行任务。

同理,经络虽然也看不见摸不到,但每一条都规律地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运行着气与血。

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时候,基本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但当气血失和、阴阳失衡之时,会导致经络不通,而不通则痛,人体会觉察到经络的存在,如在某些穴位上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或在某条经络下触摸到筋结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其分布部位、对应脏腑及阴阳属性进行命名的。

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其次循行于肢体内侧且属六脏的为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且属六腑的为阳经,即六条阴经和六条阳经。

按照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阴经被划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阳经被划分为三阳,即阳明、少阳、太阳。

如肺经,因其分部于手部、循行于手内侧前部,为手太阴肺经。

同理,其余十一条经脉的命名分别为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腧穴讲义

经络腧穴讲义
4.元·滑寿《十四经发挥》对循经考穴研究甚广,率先提“十四经”,是研究经脉专书。
5.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专书。载奇经八脉循行线。与十二经脉气相通径路、作用、所主病候及相应治疗,考证有关穴。
6.明代针灸医学的发展形成高潮。
杨继洲《大成》载经络穴位资料更丰富,经穴359——对针灸医学第三次大的总结
成就——发明了“九针”;阐明了几十种疾病的配穴原则;
(三)《内经》以后文献
1.《难经》补充、阐发《内经》的经络腧穴理论
①经络:奇经八脉(首载)(深湖);经脉病候(是动所生);十五络,“肾间动气”为经脉脉气之根。
②腧穴:八会穴,(首载)原穴(原气经过和留止之部位),五输穴五行配属和治疗。
③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母”“泻南补北”
2.对气功的“行气”现象的观察:
气功,古称导补行气。《吴枢·官能》说:“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认为肢体灵活,心平气和的人可让他掌握导引、行气的方法给人治病。
战国初期文物——佩玉上的《行气玉佩铭》载:“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意指呼吸深沉使气积蓄(于丹田),会出现气的上下运行,即后称为“小周天”的气功行气之法。(注:“小周天”功法是循任、督脉运行之功法。)
宋、金、据时选穴: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药物归经;明代经络著述最多;清、重视分经用药,温病派对此有重要发挥。
(三)民国时期
承谈安
1.成立了针灸学社;2.编印了针灸书刊;3.开展针灸函授教育。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
1.针灸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2.针灸医学的对外传播:
1)6世纪—朝鲜,日本;2)16世纪—欧洲;3)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外培训;
(1)四肢部分布规律(体位:立正姿势,大指向前,小指在后)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课件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课件
治疗效果。
经脉与腧穴的治疗作用与应用
治疗作用
经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作用 ,腧穴具有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的作用。
应用
通过刺激经脉和腧穴,可以调节人体 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经脉和腧穴进行治疗。
04
常用经络腧穴介绍
手太阴肺经
总结词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中 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 。
详细描述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其中11个分布 于下肢内侧的胫骨后缘和足底,10个位于 胸腹部。这些穴位主治脾胃、妇科、泌尿系 统等部位的病症,如腹胀、腹泻、食欲不振
等。
手少阴心经
总结词
手少阴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心中,下络小肠, 经过腕、臂内侧等部位。
详细描述
手少阴心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分布于上肢内侧的 尺侧,1个位于胸前部。这些穴位主治心脑血管、精 神系统等部位的病症,如心悸、胸闷、失眠等。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 件
• 经络系统概述 • 腧穴基础知识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介绍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总结词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 部等组成,它是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的通道,是运行气血、传递信息的 重要系统。
腧穴的定位方法与取穴原则
总结词
定位方法与取穴原则
详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确定腧穴的位置是应用腧穴的基础,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 便取穴法等。在取穴时应遵循“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对症取穴”等原则,根据具体病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腧穴总论讲解PPT课件
背腰部:相应部位及脏腑的病证、下肢病证
肘膝以上穴:局部病证
肘膝以下穴 :远治作用、全身疾患(发热、神志)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作用与其部位密切相关
*同一部位或区域的腧穴,虽是不同经脉,其主治作 用相同或相近
*躯干部位穴——近治作用为主
*四肢肘膝以下穴——近治+远治 总结:“越远越远、越近越近”
第三节 特定穴
5. 结合中医学理论——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 阴阳、穴位作用:腕骨、完骨、百会、气海、三 阴交
腧穴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1.古人论述 ——
《灵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两 腋;脾,两髀;肾,两腘。 《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 有所结聚”。 2.反映形式——腧穴范围以内 的“痛(压痛) 、温 (局部发凉发热)、形(肿胀、硬节、突起、凹陷、 丘疹 、脱屑) 、色”(发白、红,瘀点、瘀斑)。
举例:少泽、少商、合谷、太冲、内庭、人中、 委中、昆仑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时
功能抑制
如:内关、天枢、大横、合谷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经穴可治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个性
一、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概念: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太阳、百会、中脘、肩髃、肩髎、臂臑等
(二)远治作用(远道作用)
概念: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我们一起来认识经络腧穴
经络概述
经络是什么?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 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 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说即阐述 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 是针灸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基 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络”的解释
经,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含义, 就是直行主线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 的主干,深而在里,贯通上下,沟通 内外。
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归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 相通
腧穴的分类
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 的穴位,总称“经穴”。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 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症。
奇穴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 穴,统称“经外奇穴”。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 特殊疗效
循经取穴:沿着所属经络取相应经络上的穴位
药物归经: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条经或者某几条经, 简称药物归经。
腧穴概述
腧穴是什么?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 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黄帝内经》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 ”、“骨空” 《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 称为“穴位”
3.整体作用 针灸某些腧穴,可以整体性的调治身体,这是远 道作用的扩大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五输穴、原、络、郄穴对于头身部 及脏腑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这是腧穴分经主治的基础 ,各经有其主要治症,邻近的经又有类似作用,或两经 相同,或三经相同,这是“三阴”、“三阳”在治疗作 用上的共性
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即不是经穴,又不 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位既无具体名称,又 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它反应点作为刺灸的部位, 多在病变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处
腧穴的命名
天象地理
1.日月星辰 2.山谷丘陵 3.大小水流 4.交通要冲 人事物象 1.动植物 2.建筑居处 3.生活用具 4.人事活动 形态功能 1.解剖部位 2.脏腑功能 3.经络阴阳 4.穴位作用
十二经别
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 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有“离”、“合”、“出”、“入”的分布特点
离,指十二经别从十二正经的肘膝关节分出 合,指十二经别与其相表里的经别同行 出,指十二经别从头项部出来 入,指十二经别进入胸腹腔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躯 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 络脉”
十二经筋 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肌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 大体一致。
十二皮部 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于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 散布部位。
经络的作用
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传到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在临床的应用
经络诊法:经络外诊、分经切脉、分部诊络、压痛检查
分经辩证:不同经络各有其所主病
手阳明—肩前,颈,下齿,鼻旁 手少阳—肩上,颈,耳后,眉梢
手太阳—肩胛,颈,耳前
{ 足三阳
足阳明—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 足少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 足太阳—內眦,头项第一侧线,项后,背腰
第一、二侧线,骶
{ 足三阴
足太阴—胸腹第三侧线 足厥阴—阴部,胁部
足少阴—胸腹第一侧线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
腧穴的作用
一.诊断 腧穴有反应病证、协助诊断的作用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兩肘;肝有邪,其 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 两腘。” 二.治疗 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
1.邻近作用 2.远道作用
经穴、奇穴、阿是穴的共同作用 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节以下的 腧穴的主治作用特点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的衔接

阴经
足 胸

阴经

阳经
头面
阳经
奇经八脉
任脉
督脉
阴蹻脉 阴维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阳蹻脉 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 对其余经脉起统帅、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
十二经脉的分布
外行部分 即“外络于支节” 四肢部 头和躯干部
内行部分 即“内属于脏腑” 脏为阴,腑为阳
“阴脉营其藏,阳脉营其府”
)外

阳明



少阳



太阳

中(侧 ) 后
太阴 厥阴 少阴
外行部分(头和躯干部)
{ 手三阴
手太阴—上胸外侧 手厥阴—乳旁 手少阴—腋下
{ 手三阳
脉,原写做“脈”,又做“衇” ,从 字形可以看出,古人是将水流比拟血 流。
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 支,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概貌
• 十二经脉 • 奇经八脉 • 十二经别 • 十五络脉 • 十二经筋 •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将 人体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内属于脏腑 ,
外络于支节 ”
十二经脉
• 手太阴肺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足厥阴肝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组成
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 不同
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 气的多寡
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 如承山、合谷、大陵、梁丘 如后溪、支沟、四渎、少海 如气冲、水道、关冲、内关
如鱼际、鸠尾、伏兔、犊鼻 如天井、玉堂、巨阙、库房 如颊车、缺盆、悬钟、天鼎 如人迎、百会、归来、三里
如腕骨、大椎、曲骨、巨骨 如神堂、魄户、魂门、意舍 如三阴交、三阳络、阴都、阳纲 如承泣、听会、迎香、血海
二、分部主治规律
任脉、督脉行于头身前后正中,为手足阴阳经所交会, 是各经的总纲。头身部从上而下分为头、胸、上下腹, 各与背腰部前后对应,这就是四海和气街所在部位。
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 经名
手太阴经
手三 阴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