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最新推荐】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4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Word版含解析
一、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旧传统新因素政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民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文化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对外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1.新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明清时期突出表现是()A.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声威B.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C.“戎狄蛮夷”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D.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B[郑和下西洋是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符,故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符合题意,B项正确;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C项;“改土归流”政策,只是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故排除D项。
]二、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产生原因1.经济新现象(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各地区之间,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
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原因(1)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2)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3)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4)“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5)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针对训练]2.从明末到清代,湖广的稻米顺江东下,以接济江浙产棉区和棉织区。
高中历史3教师用书:第单元单元归纳提升
认识一战爆发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主要表现(1)法德矛盾:欧洲大陆上的主要矛盾.普法战争后,法国极力实现东山再起,向德国复仇,德国压制法国,维护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
(2)法意矛盾:在争夺北非突尼斯问题上存在冲突。
(3)俄奥矛盾:俄国与奥匈帝国在争夺巴尔干问题上矛盾尖锐,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反对俄国。
(4)英德矛盾: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实力增强,加紧对外扩张,同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矛盾冲突,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2.实质与根源(1)实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2)根源: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冲突结果(1)以德国为核心,形成三国同盟。
1879年德奥签订盟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标志着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形成。
(2)以英国为核心,形成三国协约.1892年法俄军事协定签订,标志着欧洲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出现;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
(3)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具体原因。
1.20世纪初,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一项声明中约定:“两国政府同意彼此给予外交支持,以便使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本声明能够实现。
”该内容反映的是( )A.英法结盟B.法俄结盟C.德奥结盟D.英俄结盟【解析】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英法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为了共同对付德国,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20多年来反对英国占领埃及的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侵占摩洛哥。
【答案】A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1(1)根本原因:在于同盟国与协约国实力对比上,谁也没有压倒对方的绝对实力且交战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持久延续。
(2)客观原因:科技使武器、战争升级;当时的战场分布.(3)主观原因①德国战前计划的失误。
2021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3单元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学习目标: 1.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教材整理1 从《诗经》到唐诗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探究点一 宋词的繁荣(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某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发现有一部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C.唐诗与宋词D.宋词与明清小说【答案】 D4.“一百单八将,是力与美的象征,其英雄气概,浪漫情怀,盖世武功,悲怆雄奇……都被施耐庵的如椽大笔写得惊心动魄,令读者如醉如痴。
”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导学号:71640017】A.《封神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儒林外史》【解析】 由材料中“被施耐庵的如椽大笔写得惊心动魄”可知该书作者是施耐庵,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一百单八将”可知这段文字评价的是《水浒传》。
【答案】 B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材料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
(2)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答案】 (1)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2)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社会特征,表达了作者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教师用书)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新课导入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 朝的第七位皇帝,初姓拓跋,后改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政治家、改革家。从冯太后484年主持新制改革到公元490年
孝文帝亲政以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经过10多年的改革, 北魏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本节课我们学习北魏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促进民族大融合”。
制度,必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从而稳固统治秩序。
2.孝文帝改革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 (1) 为适应民族融合的时代需求,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 (2) 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以更好
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3) 改 革 社 会 习 俗, 接 受 中 原 先 进 的 文 化 和 生 活 方 式 等。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历史作用。
治的推动作用。关系。(重难点)
1.农业
(1)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农田水利
事业得以发展。 荒地 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2) ________
经济作物 的种植发展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____________
1.表现 (1)鲜卑族
农民 ,贵 ①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 _______
封建地主 。 族成为中原的___________ 汉族 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②_______
(2)汉族
畜牧生产 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 ①鲜卑族 ___________
到传播。 鲜卑文化 的影响。 ②汉人服饰和风度上深受____________
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高潮 (1) 在孝文帝改革的直接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的速度加快,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 (2) 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成果带到中原,与中
2021高考北师大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3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单元高效整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历史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的曲折开展历程时间表现原因初步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平新政协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构建完成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展“左〞倾错误泛滥,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1.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开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开展中国家的关系,具体表达为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提出和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翻开外交新局面,具体表达为与日、美建交。
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开展的四项原那么,开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
突出的事件有:参加经济区域集团、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关注邻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动向等。
4.第四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开展为积极谋求国际秩序的重大开展,具体表达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和谐世界〞是国际秩序观,是中国真正从一个国际体系成员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开展,是中国外交领域一个新的理论平台。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整合
3.不同民族之间的民间交往频繁:多个民族政权的对立并未阻止各民族的 民间交往。两宋时期,在边界地区设立的榷场是民间交往的主要场所。 4.大一统的趋势逐渐形成: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民族交融逐渐加强,各民 族的差别逐渐缩小,为元朝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对应训练2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界灾荒严重,不断到 宋境籴粮,雄州一次出官仓粟2万石,贱价以粜。此种贸易属于( ) A.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 C.榷场贸易 D.对外贸易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键词“辽界”“宋境”“籴粮”“出官仓粟”可知这是官府设 置专门为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榷场,属于榷场贸易,故选C项;材 料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榷场由官府设置,虽有民间参与,但不属于 民间贸易,排除B项;材料属于民族间的贸易,不属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
3.经济关系的非特权化趋势: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和魏晋时期的士族都控 制着大量依附人口。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特权地主被庶族地 主取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非特权地主成为地主阶层的 主体。 4.儒学思想的世俗化趋势:两汉时期的儒学是士人的特权,宋朝儒学开始向 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儒学的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儒学对平民的 影响越来越大。 5.文学艺术的平民化趋势: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两宋时期文学艺术平民化、 世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世俗文化逐渐 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可以说一部儒学发展史折射出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1.早期儒学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儒学的产生。孔子创立儒学,孔子的 “德治”、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并用”是先秦儒家对国家政治治理 模式的积极探索。此时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其主张不能适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社会需要,未被统治者采纳。
适用于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单元整合提升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师用书部编版
单元整合提升第三单元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
(1)宋元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3)宋元科技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重难点一两宋之际中国社会的新变化1.政治上(1)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2)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2.经济上(1)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私有制占优势。
(2)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
(3)商业革命: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
(4)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3.军事上: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4.城市发展:打破市坊的界限,草市更加普遍;不再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
5.文化上(1)在儒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理学。
(2)普通百姓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文人画更加强调意境,风俗画发展。
6.社会习俗上(1)科举制度开放了社会等级,各阶层流动加快。
(2)婚姻、社交打破了严格的士庶界限。
(3)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人们的活动更加自由。
1.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2.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主要说明(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3.《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
第3单元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一、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
(3)唐代道制改革是一种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转变。
2.经济制度(1)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1)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针对训练]1.(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表为唐代过所与公验制度的比较。
据此可知,唐代( )凭证文书格式勘发机构行用范围发展趋势过所民众出行的凭证,内含申请人及随从的姓名、身份、年龄、籍贯、随身物品和牲畜、保人等内容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曹勘发按规定路线前往目的地公验与过所在唐代并行使用,到五代时期过所制度逐渐被废止,公验成为路证文书的主要形式公验勘发权只属于地方各级官府最多抵达相邻辖区,一般不可跨境A.工商业的兴旺繁荣B.路证勘查权责不明C.人身控制较为严格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C [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与工商业是否兴旺繁荣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勘发机构信息来看,过所由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曹勘发,公验勘发权只属于地方各级官府,说明路证勘察权责明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较为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发放过所与公验与藩镇割据无关,故D项错误。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单元
一、先秦时期文明传承的表现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
4.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
5.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针对训练]1.(2019·泸州二模)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表明()A.“礼”成为“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B.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C.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D.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D[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金文及《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关于“华夏”一词的解释即源于中原地区服饰华美、疆域广阔、文明道德兴盛的景象,反映了在礼乐文化下,周人本身的文化自信,故D项正确。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2.(2019·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
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B[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卿大夫的封地,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应该从经济方面寻找根源,故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等信息得出宗族内部实行德治,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故排除D项。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夏商时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代政治表现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地方分权转向中央集权。
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经济(1)生产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向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转变。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自耕农的发展过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3)土地制度——经历了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4)手工业和商业——“工商食官”限制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得到发展,抑商政策确立。
思想文化(1)儒、法、墨、道各家学派纷纷登场,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实用科技得到发展。
(3)商代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实行01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02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对象:01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02土地和03人民分封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04武装、征派赋役等。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1编 专题3 专题高效整合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高效整合学问网络·脉络清楚|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学问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化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孟子主见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肯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见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定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照旧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进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心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进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进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展,资本主义萌芽消灭,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共性进展。
在思想领域开头消灭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进展。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思想起源的异同[中外关联]项目战国时期古希腊人文主义不同点缘由经济进展,兼并战斗频繁,各国需要人才工商业进展,公民社会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目的传播文化,进展学术,为统治者服务进展人的共性,强调个体力气的进展历程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消灭,法家思想受宠,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儒学渐渐成为大宗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争辩人与人类社会;经过中世纪的黑暗后,人文主义复兴相同点背景战斗频繁、处于分裂状态主题争辩社会问题及人类本身成就产生了诸如孔子、苏格拉底等宏大的思想家;都对各自的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高一历史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第 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共有 4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每一个子目大致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背景,解决的措施以及措施产生的影响样的逻辑来安排的。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产生了官员数量过多和费用吃紧等问题,其军事制度也导致了“将兵不相识”。
为了消除社会的动乱,范仲淹、王安石等展开了变法活动,但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
在金朝攻击之下,北宋灭亡,赵构定都临安,南宋建立,循弊偏安。
(二)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但由于其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
该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对一些较抽象的历史概念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繁杂的历史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归纳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料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对北宋社会带来的影响。
2.结合所学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作出历史解释,针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说明史料运用的原则。
3.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两宋时期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正确认识古代民族间交流的方式,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认识国家统一的进步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宋代社会问题(二)教学难点宋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家国情怀的涵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 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三、王安石变法——解弊之法四、南宋的偏安——循弊偏安课堂导入:展示五代十国图与北宋、辽、西夏地图两幅图片,通过观察两幅图片,指出不同时期版图形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3单元 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魏晋至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单 元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
程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标
准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中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所涉及
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表格、示意图等史料创设新情境,如(2022·广东卷,3)北
3.唐中后期:两税法
1. 辨析 ·易混易错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度 (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和管理制度, 租庸调制则是赋税政策,二者定义不同, 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2) 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依据, 唐中期以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 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后被 两税法取代。
②地方大族操纵选官,严重干扰人才选拔
兴衰
曹魏创立,隋朝废除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
机制
内容
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标准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实质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形成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①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完善 ②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①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加强了中 作用 央集权
1. 图解 ·关键知识 全面认识古代的科举制
2. 挖掘 ·教材信息 教材“学思之窗”中写道:“太宗皇帝 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体现科 举制度实施有何作用?
答案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 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时期: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漕渠、白渠、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坎儿井);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针对训练]1.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是失策,致有“孤立之败”。
他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子弟为“诸侯王”。
此做法带来的后果是()A.强化了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C.地方诸侯国叛乱D.此举导致藩镇割据C[汉初实行封王,在地方形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地方势力,不能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诸侯王在所辖地区具有独立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西汉建立诸侯国,导致后来的七国之乱,影响汉朝统治,故C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唐朝设立节度使带来的影响,故D项错误。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3单元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整 体 感 知
一 梳理必备知识 内
容
二 突破关键能力
导
三 链接高考热点
航
四 课时精练
落
实 基
梳理必备知识
础
性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三教发展历程
项目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在民间广为传播,
魏晋南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
主张“贵儒”和
天文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 医学
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 化交流
佛教
人员 往来
①中印: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曾西行天竺取经 ②中日: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 ①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新罗、日本向唐朝派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③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北朝 发展
本土化
“尊道”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
“三教并行”,韩愈提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
唐朝
道最大
2.反佛斗争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原因
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民间 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魏晋到隋唐儒学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 的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 面,但儒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知识点二 文艺、科技与对外交流
文学
魏晋南北朝 唐代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等)、田园诗(陶渊明)、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 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 为“诗仙”和“诗圣”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3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一、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1.阶段特征、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1)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2)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方式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1)政治: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2)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联合起来,才能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历程三、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各民族之间空前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达到了升华。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3单元 第4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答案
第4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两次鸦片战争[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重要原因: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
(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2)北犯:英军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3)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爱国将领海龄抗英殉国。
(4)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社会转型: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
(2)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4)美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结果(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2021版新高考历史教师用书:模块1 第4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一、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程从19世纪40年代至今,社会主义经历了四次历史性的飞跃:由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改革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
1.由空想到科学(1)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纷纷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造社会的许多美妙设想。
虽然这些设想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根源,但却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诞生: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但却表明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也说明了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这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2.由理想到现实(1)理论到实践: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妥协政策引发了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的起义。
巴黎人民组成的国民自卫军向政府军发起进攻,占领巴黎。
28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2)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起义,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革命后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苏维埃。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3.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1)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列宁和斯大林通过一系列政策,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俄(联)建立;二战结束后,苏联帮助东欧赶走了法西斯侵略者,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
(3)唐代道制改革是一种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转变。
2.经济制度(1)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1)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针对训练]1.(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表为唐代过所与公验制度的比较。
据此可知,唐代()凭证文书格式勘发机构行用范围发展趋势过所民众出行的凭证,内含申请人及随从的姓名、身份、年龄、籍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按规定路线前往目的地公验与过所在唐代并行使用,到五代时期过——据《唐代过所研究》等A.工商业的兴旺繁荣B.路证勘查权责不明C.人身控制较为严格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C[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与工商业是否兴旺繁荣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勘发机构信息来看,过所由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曹勘发,公验勘发权只属于地方各级官府,说明路证勘察权责明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较为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发放过所与公验与藩镇割据无关,故D项错误。
]二、隋唐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变革1.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
(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2.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1)农业: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自耕小农进一步衰退。
(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宋代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唐宋出现青花瓷器,元代走向成熟。
(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夜市、晓市、街市活跃,坊市制的时间、空间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4)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浙地区成为我国的经3.唐宋时期的经济变革(1)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优势,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使租佃制的繁荣,释放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
(2)租庸调制转变为两税法: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开始瓦解,人丁税开始转为财产税。
(3)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革命”,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化;“都市化革命”,坊市界限逐渐打破、草市演进为商业市镇、市民阶层壮大。
4.社会阶层变革2.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
两则材料表明()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C[从材料中“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知,草市的发展不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故A项错误;草市出现于隋唐时期,“开始”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唐代州县以下不得设市到宋代草市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可知,草市经历了由违法到合法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草市是宋代基层税收单位,没有体现出草市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故D项错误。
]三、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上来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时逐渐超过了政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针对训练]3.《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瞭望,下有官屋数间,屯有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
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
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
”这反映出()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B.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C.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B[东汉的都城在洛阳,与材料“东京”“开封”等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东京梦华录》”“东京”“开封”等信息可知为北宋,根据“救火家事……每遇有遗火去处……领军级扑灭”可知,论述对象为消防,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消防的积极意义,故C项错误;南宋都城为临安(今杭州),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四、宋朝的思想、科技文化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
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宋朝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朝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文学宋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如柳永。
4.书画艺术(1)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黄庭坚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繁华的景象。
(2)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进一步发展。
[针对训练]4.北宋时期,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瓦舍出现、柳永的词在市井间广泛传唱等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A.城市经济繁荣B.自然经济缓慢解体C.文化的平民化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A[根据材料“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瓦舍出现、柳永的词”均为市民文化,市民文化的发展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的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虽是文化的平民化,但不是本质上说明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所述市民文化与中央集权并无关联,故D项错误。
]宋代“商业革命”和西方“商业革命”1.从发展水平来看宋朝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2.从范围来看宋朝的“商业革命”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西方“商业革命”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
3.从影响上来看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西方“商业革命”促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了西欧的英国、荷兰、法国等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针对训练]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城市凝缩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轨迹,繁盛的宁波港就是历史的见证,宁波在北宋时称为明州,地处南北水路要冲,始兴于唐,后逐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及政府财政的重要依赖。
北宋明州根据以上图文材料的相关信息,提炼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要求根据图文相关信息,提炼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说明,材料中的北宋对外贸易发达,北宋沿海港口城市繁荣都可以作为观点进行论证。
答案:示例:观点一:北宋对外贸易发达。
说明:宁波港是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对外贸易频繁;宁波港有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政府机构;有专门的供外国商人居住的使馆,北宋造船业十分发达;江南经济不断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用于航海,发达的对外贸易是宋朝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观点二:北宋沿海港口城市繁盛。
说明:宋朝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繁荣,宁波市内有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有外国商人居住的使馆;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也促进了港口的建设;政府对海上贸易的重视;指南针用于航海;发达的南北水运,这些都促进了对外海上贸易发展,也推动了港口城市的繁荣。
观点三:北宋造船业发达。
说明:北宋造船技术先进;宁波造船厂数量多;政府有专门的造船管理机构;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经济发展,便利的水上交通和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推动了造船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