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流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全省约有24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4000平方公里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条。
前5条向西、向南流,属黄河水系;后3条向东流,属海河水系。
汾河是省内最大河流,源于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长710公里,纵贯省内中部,至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是省内主要农业地带。
沁河发源于太岳山二郎神沟,流经沁源、安泽、沁水、阳城等县,而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汇入黄河,全长450公里(省境内351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省境内9315平方公里),是山西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
涑水河源于绛县横岭关,向南入黄河,全长196
公里,流域面积5548平方公里。
昕水河有南、北两支上源,北支源于隰县北石楼山,南支源于蒲县东北南耀山,两支于午城交汇,西流注入黄河,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4321平方公里。
三川河由北、东、南三川在离石县城至交口镇之间汇集而成,流经方山、离石、中阳、柳林4县,流域面积41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海河在山西境内长400余公里,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23.4万平方公里)的25%,汇水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
桑干河在山西境内长252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滹沱河在山西境内长3 30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漳河在山西分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支,清漳河流经太行山区,在黎城下清泉进入河北省,境内河长150公里,流域面积4043平方公里;浊漳河经长治盆地,在平顺马塔村流入河南省,境内河长223.2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经晋、陕
峡谷间,纵贯山西南北。
由于河床比较大,流水急,航运困难,灌溉用水不便,但水力资源丰富,是山西可资利用的最大水源。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周围的龙眼泉、支锅奇石支流,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房庙、川湖屯等村庄出宁武后,流经六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
汾河流域面积39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养育了全省41%的人民。
据史料记载汾河水资源曾经十分丰富,战国时有奏穆公“泛舟之役”;汉武帝乘坐楼船溯汾河而行;从隋到唐、宋、辽、金、山西的粮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经汾河入黄河、渭河,漕运到长安等地,史书称“万木下汾河”。
直到50年代,在《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里,依然生动地描绘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喜人景象。
汾河四周九山汇聚,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台楼榭,风光旖旎,自古以来,就被列入名山大川之列。
《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西流注入河(黄河)。
”《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
”有史以来,汾源和汾水为三晋悠久灿烂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汾源碱晋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三晋人民饮水思源,寻根感恩之处,其水之纯净甘醇、景之优美别致,自古享有三晋第一胜境之美誉。
现汾源旅游景点有汾源灵沼、雷鸣寺、楼子山等,为省级
旅游风景名胜区,是三晋儿女依恋、崇敬、向往之地,是全省人民民心凝聚、众志成城的象征。
沁河古称沁水,也称少水,《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遂伐晋,取朝歌。
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
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文中的少水即沁河,当指端氏附近河段。
沁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部绵山东麓的二郎神沟,流经郭道镇境后与北源赤石桥河、东源紫红河汇合。
这与《水经注》的记载完全相合:“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
三源奇注,经泻一隍,又南会三山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
郦道元在注中把沁河东源紫红河作为正源,所以说沁河发源于羊头山。
羊头山亦称谒戾山,横亘于武乡、沁县、平遥、沁源交界处,赤石桥河与紫红河皆发源于此山,在郭道镇境与正源相汇,故曰“三源奇注,经泻一隍”。
沁河南流经交口村有白狐窑河从东汇入;在河西村有狼尾河从西汇入;在中峪乡龙头催有西川河从西汇入,故曰:“又南汇三水”。
同时又有两岸溪涧不断注入,故曰“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这最后流经大南村出沁源县境。
沁河又南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
再经济源、沁阳,在武陟县西营附近注入黄河。
全长456公里,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
在山西境内长363公里,流域面积9315平方公里。
沁河是山西省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
涑水河发源于山西省绛县横岭关陈村峪。
《水经》:“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
”注曰:“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清襄山也。
”
涑水河向西南流经山西省的闻喜县、夏县、运城市区、临猗县至永济市伍姓湖,在弘道园村附近汇入黄河,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548多平方公里。
涑水河主要支流为姚暹渠,605~607年(隋大业年间)都盐吏姚暹为保护盐池重修而得名。
姚暹渠源于闻喜,流经夏县、运城,绕盐池东侧和北侧至永济入伍姓湖,为季节性河流。
三川河由北川、东川、南川汇流而成,故名三川河。
干流在山西省离石市以上称北川,发源于吕梁山北段西麓方山县的赤坚岭,流经方山县城,在离石市纳支流东川后始称三川河。
再往下游6公里的交口镇汇入支流南川,然后流经柳林县城。
于石西乡西河口村注入黄河左岸。
河道全长176公里,入黄口高程624米。
东川有两个源头,偏北的一支叫小东川,发源于吕梁山脉的骨脊山,流向为东北西南向。
偏南的一条叫大东川,发源于吕梁山西麓的神林沟,经吴城镇,以东南西北流向在车家湾汇合小东川后由东向西流经田家会,在离石市汇入三川河左岸。
南川发源于吕梁山西麓,山西省中阳县刘家坪乡凤尾村界牌岭,以北偏西方向流经中阳县城,在离石交口镇汇入三川河左岸。
三川
河干流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由河源至圪洞镇(方山县城所在地)为上游,河道长49公里,比降8‰,河谷较窄,川峡相间。
圪洞镇至离石市为中游,河道长52公里,比降4.7‰,此段河谷开阔,川地平坦,水利条件较好,是当地农业生产基地。
离石市以下为下游,流向转为由东北向西南流,河道长75公里,比降3.8‰。
此段由离石市至交口镇河谷较宽,交口镇以下至柳林县城河谷较窄,河道曲折,川地较少,柳林县城以下至后大成水文站河谷又放宽,平均宽800米左右,后大成以下为峡谷段,河道弯曲,水流湍急。
三川河是晋西汇入黄河北干流左岸诸多支流中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4 161平方公里。
据实测资料统计,三川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若加上柳林县泉水亿立方米共为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可开采量亿立方米,合计水资源亿立方米。
年最大径流量亿立方米,最小年为亿立方米,最大最小比值为3。
多年平均输沙量2908万吨,输沙量的年际变化更大,最大年输沙量达8350万吨,最小年只有461万吨,最大最小比值达18。
水沙年内分配集中,汛期(7~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左右,汛期沙量则占到95%左右。
沙量往往又多集中在几次暴雨洪水中,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767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2908万吨,流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输沙量6989吨,若按水土流失面积平均,则高达每平方公里10510吨,而局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侵蚀量可高达2万吨。
昕水河昕水河流域位居黄河中游的东岸,山西省吕梁山南端,为我国黄土高原主要残塬沟壑分布区。
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的蒲县摩天岭,昕水河河流全长 134公里,在大宁县西注入黄河。
全流域包括蒲县、隰县、大宁、吉县、永和5县的40个乡(镇)和乡宁、交口的个别自然村。
流域面积为4326平方公里。
昕水河流经黄土残塬区,水量不大,含沙量高,大宁站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亿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55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2830吨。
桑干河是海河的重要支流,其上游有源子河、恢河两条河流。
主流恢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的管涔山分水岭村,源子河发源于山西省左云县的截口山。
两河在朔县与邑村会合后始称桑干河。
桑干河流经朔县、山阴、应县、怀仁、大同至阳高县尉家小堡村进入河北省境内。
桑干河在山西境内的河流长度为252公里,流域面积达17142平方公里。
桑干河上的主要支流有黄水河、浑河、御河等。
滹沱(Hutuo)河繁峙县泰戏山,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折向东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滏阳河相会。
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有阳武河、云中河、牧马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状排列,主要集中在黄壁庄以上,以下无支流汇入。
流域内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倾斜,西部地处山西高原东缘山地和盆地,地势高,黄土分布较厚;中部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矿;东部为平原。
流域内天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重。
流经山区、山地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全
流域面积的86%,河流总落差达1800余米。
瑶池以上为上游,沿五台山向西南流淌于带状盆地中,河槽宽自一二百米至千米不等,水流缓慢。
瑶池至岗南为中游,流经太行山区,河谷深切,呈“V”形谷,宽度均在200米以下,落差大,水流湍急。
黄壁庄以下为下游,流经平原,河道宽广,最宽可达6000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渐成地上河或半地上河,两岸筑有堤防。
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自东向西随地势升高而递减,年降水量400~700毫米,集中于夏季。
地表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
年均径流量约22亿立方米,分布不均,以太行山东坡产流较大,愈往上游愈小。
径流的年内分配也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多水年的水量为少水年的10倍。
由暴雨酿成的洪水,峰高量大,陡涨陡落,主要来自干流和冶河,多发生在7~8月。
含沙量11.4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2920吨。
全流域已建有岗南、黄壁庄(见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利枢纽)、孤山、下茹越、观上、双乳山、石板、下观、大石门、郭庄等大中水库10座及众多小型水库、塘坝,洪水灾害基本控制,灌溉、发电效益显著。
流域内矿藏丰富,尤富煤。
有石家庄、阳泉等城市,经济发达。
革命胜地西柏坡(见平山县)、苍岩山风景区及隆兴寺等名胜古迹可供游览。
滹沱河历史名称多异。
《礼记》称恶池或霍池。
《周礼》称厚池。
战国时称呼沦水(呼池水)。
秦称厚池河。
东汉称滹沱河。
《史记》称滹沱,也称亚沦。
《水经注》称滹沱。
曹魏称呼沱河。
西晋称滹沱
河。
北魏曾一度改称清宁河。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繁峙县泰戏山下孤山村一带,流经代县、原平县及忻定盆地,自东冶镇以下转入太行山东坡,从猴刎入平顶山,经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和灵寿县,自正定县北白店村西入境,经流县内40多个村庄,至大丰屯村北出境入藁城县,经无极、晋县、深泽、安平、饶阳等县,至献县老河口与滏阳新河汇合入海。
漳河漳河在中国的水文资料里,是一条不起眼的河流。
虽然流经晋冀豫,是海河的重要支流,可是其影响力却远不及其它的大江大河。
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对于黎城乃至长治,甚至更多的地方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母亲河。
漳河分浊漳河与清漳河两支,均发源于山西境内。
浊漳河有南、北、西三源,南源出于长子县发鸠山,西源出于沁县西北漳源村,北源出于榆社县柳林河。
浊漳河南源全长134公里,向北流至襄垣县的甘村附近西源汇合;西源长81公里,与南源汇合后继续向北,至襄垣县合村口与北源汇合;北源长130公里,三源汇全后称浊漳河,经黎城,从平顺县下马塔营村出境入河南。
山西境内河段全长231公里,流域面积11311平方公里。
年均径流量石梁站为8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1730万吨。
清漳河东源长104公里,西源长101公里,东、西二源在左权上交漳村会合后,称清漳河,至黎城县东北的下清泉村注入河北省。
清漳河全长142公里,流域面积4159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亿立方米。
清浊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
后称漳河。
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
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万平方千米。
漳河观台以上段,两岸地势陡峭,河谷狭窄,水流曲折迂回,其间,有赤壁、候壁、天桥段等处天然跌障。
河道出观台后进入丘陵地区,岳城水库以下为平原,至馆陶县徐万仓处与卫河汇流后入卫运河。
漳河是一条游荡型河道,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从明朝(公元1368年)至1942年的575年中,较大改道有50次之多,决口次数数不胜数。
《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中说,海河发源于地处山西省境内的漳河,以此计算海河全长1032公里。
此外,有的水利专家还认为,海河发源地应是漳河的上游浊漳河,以此计算海河全长1329公里。
漳河是一条从历史中流出来的河流。
漳河发源地之一,长子县发鸠山,是一个凝结着神话传说的地方。
实际上,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曾大胆断言,“晋东南丛生的英雄神话乃是文明初始的曙光”,“华夏文明的曙光破晓于晋东南”。
只有晋东南的众多的神话传说——这种口头相传的历史,才能将中华文明的五千年串起来。
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中,那些最被人们津津乐道和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女娲补天,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黄帝蚩尤之战、夸父追日、尧舜禅让、成汤祷雨等等,基本上出自上党或和上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月明先生说,山西襄垣可能是河洛发源地之一。
河出图、洛出书很可能就是漳河出图,襄垣罗山出书!此说
仅供参考。
漳河源头之一的发鸠山,即精卫填海的故事原发地。
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本名女娃。
黎城县的隋代《宝泰寺碑记》就称此地为“炎帝获嘉禾之地”。
作家钮宇大先生通过文献和实地考查推断出,千古圣帝尧是黎城人。
箕山、晒布崖、洗耳河、许由洞、彭祖古居“彭庄”等人文遗迹为“许由洗耳”等民间传说留下的不只是佐证,很可能就是真实历史发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