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20120608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
品德经全文及注解(一)之马矢奏春创作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其实不是它真正的名字.“道”这个工具,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两者的名称虽然有不同,可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手我们悟“道”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力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固然,男女都需要进步.^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是几乎不成能认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份和一些接近规律的而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在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成的,最多找一些比力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呈现了,而且,听者对你所采纳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他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其实不高级的工具精确暗示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手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暗示事实.可是,我们也不能否定语言的价值,老子也没有抬高语言的价值,只是客观说明情况.高手的话,可以神似地用语言表达事物,《易经》、《品德经》这些,就是用语言文字神似地描述道的作品,否则,得道高人老子也不会采纳语言的方式给我们这样的经典了.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译:世人不依据道,而主观形成的所谓优秀的概念,事实真相其实不是想象的那样;不依道而主观认为的良好的形式,未必就是有效.相辅相成的规律,是永久的法则.圣人做符合客观规律事情,违反规律的事情不做,教导他人的工具能够对实践有积极意义,能够抓住实质和根源性的工具教给他人;付出努力但不贪天功为己有,缔造事物而不带着贪念过多占有,作出贡献但不骄傲.只有他不骄傲不带着贪念,他才华保管自己的努力功效.深入探讨:这里也标明了“道”的一种辨证形态,一种海浪哲学的提出.海浪线是美丽的,而不是硬邦邦走极真个直线,极端就是毛病,而海浪线,更有着哲学的意味,从某层面来看,我们的世界就是一种海浪的哲学形态,年夜海浪套着中海浪,中海浪套着小海浪,构成复杂的世界.老子一下子举出了几个例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充沛展示了海浪哲学.而这样的海浪哲学,贯穿《易经》全书,也贯穿《品德经》全书.笔者同时发现,这个海浪哲学,能广泛用于音乐、饰演、心理等等的理论,很多时候,它们都能体现海浪哲学.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稳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意译:不推崇虚伪的品德化身和品德制高点,使人们没有人斗人的工具;不用资原本衡量物品的价值,使人们没有窃取之心;不让什么是需要争夺才华获取的,使社会风气稳定.圣人这样的哲人王来治理天下,使民众不带着贪念,能实现温饱,身体能健康.令到人们相对的地无知无欲,即是一个社会不需要有太多偏离道的工具要学,此为相对的“无知”(例如潜规则这些工具,就是垃圾,欠好的社会,人们就得去学习这样的“知识”,就是“多知”,不是相对的“无知”);民众不带着贪念,做好自己的天职,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寻找生命价值和意义,这是相对的无欲.同时让狡猾的人不能想入非非.做的事情除符合道的之外就不做,则没什么难题不能解决.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意译:“道”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它的作用又是那么的无穷无尽.深远啊!就好像是万物的宗主的感觉,可是又不能直接这样说和类比,只能说是“好像”.它消磨了自己的锐气,消除纷扰,不露锋芒;它调和自身的光辉,混同于俗世.它是那样的深远无形啊,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缔造的,但它肯定是超越人类头脑里面的“帝”这样的级别,在“帝”这样的位置之上,但不能直接这样说和类比,只能说好像这样.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苍生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服,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译:天地没有虚伪的仁义品德,它看待万物就像人类看待牛羊猪狗等牲畜一样,人类看待牲畜,符合我们实质性要求的就疼爱,天地的境界高于人,但也类似,不论是什么,符合道的事物天地才会对其敬爱;圣人也是类似的,平等地看待每一苍生,不因为某些人有虚伪的仁义品德但无实质而偏爱,不论是谁,只有言行符合道的苍生才获得圣人的支持.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看不见但其实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运动的绝对性.太多的规范,太绝对化走极端会加速失败,不如发展相对性的概念.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意译:生育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久的,它是玄妙的母性.玄妙母性的生育之产门,就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根源.它孕育万物生生不息.它就是这样不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译:天地长久地存在着.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不将自己的贪念带入局中,将自己的私心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这样反而能成绩他的自身.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译: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且不带着贪念,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处所,所以最接近“道”,有着服务的价值.向善的人,处于像水一样的处所,心胸像水一样渊博,和人相处能有像“道”一样的仁德,说话像“道”一样有实质,为政能从服务者的态度去治理,处事能有按规律处事的能力,行动能够依照规律寻找合适的时机.因为不带着贪念去生活,所以没有过剩的忧虑.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生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译: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坚持长久.金玉满堂,过度持有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水平,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成绩功业之后,不贪恋名利,不贪天功为己有,对人不带着贪念,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意译:心里谨守着道,就能不离开道吗?调气做到最柔和,能像婴儿一样柔顺吗?心如明镜,能做到无不良的习惯吗?治国安民,能做到只按规律处事而不节外生枝吗?茅塞顿开时,依然可以做到像雌性那样守而不躁动吗?明白了包容性年夜的哲学原理,可以海纳百川而不用学过剩的偏离“道”的知识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发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主宰它们,不要带着贪念过分要求它们.这才是最深远的德.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译:三十根辐条共用一个轴,在它相对空虚的处所,才是车有用之处,才华发挥载人的作用.用粘土做成器皿,在它相对空虚的处所,才是器皿有用之处,才华放工具.做房屋门窗有了房间,在它相对空虚的处所,才是房屋有用之处,才华住人.所以相对的“有”之所以能够带给人很多的便利,是因为相对的“无”发挥了“有”的作用.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译: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最后一定眼花缭乱,视觉痴钝;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最后一定听觉不灵;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最后一定食不知其味,味觉丧失;过分放纵地骑马狩猎,追逐鸟兽,最后一定无法集中精神,魂不守舍;过分追求金银珠宝,最后一定行为出错,身败名裂.圣人不服从于感官的诱惑,在感官方面只需要最基本的要求,而追求内心心灵的闲适和恬淡,所以他们相对地放弃前者而求取后者.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年夜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年夜患若身?吾所以有年夜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译:宠辱若惊,重视私利就像年夜祸害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失宠(实质上)是卑下的,获得溺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溺爱也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失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是重视私利好像年夜祸害一样?人之所以有祸害,是因为人有私利,有分歧理的要求,带着贪念,如果人没有私利,则还有什么忧患呢?所以,私利这个工具能够转化为了实现天下的福祉而服务的念头,贵天下就像他没转变观念之前贵其身一样,则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将私利这个工具能够转化为了实现天下的福祉而服务的念头,爱天下就像他没转变观念之前爱自己一样,并以这种态度去处置事情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成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成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译:看但看不见,曰夷;听但听不见,曰希;摸但摸不到,曰微.希、夷、微,无法用这三种感官呈现出来,所以混沌一体.它上面不显得光明,下面也不显得昏暗,渺茫幽远不成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归到无形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面前.根据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认识我们这个宇宙的起始,这就叫“道”的规律.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成识.夫唯不成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意译:古时候理解“道”的人的情况是,细致、深邃而通达,深刻到难以认识的境地.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地形容他:小心谨慎呵,象冬季踏冰过河;警惕疑惧呵,象提防着周围的攻击;庄重严肃呵,象在作客;融和疏脱呵,象冰柱消融;刁滑质朴呵,象平淡无奇的素材;空豁旷达呵,象深山幽谷;浑朴厚道呵,象江河的混浊;谁能够在浑浊中宁静下来,慢慢地廓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宁中变更起来,慢慢地趋进?坚持这种“道”的人,他不要求圆满.正因为他不自求圆满,所以虽然破败,却不会穷竭,不用制造新的工具去弥补.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译:尽量使心灵到达一种没有贪念的状态,牢牢地坚持这种相对宁静的心态.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纷繁茂盛,虽然循环发展,但总会有返回到它的动身点的时候(才华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归回来源根基叫“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认识了“常”,才华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华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华符合规律;符合规律,才华符合“道”;符合了“道”,才华长久,永远都不会遭受危险.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苍生皆谓:「我自然」.意译:最好的政冶,民众根本意识不到统冶者的存在;其次的政冶,民众亲近君王、赞扬君王;再次一等的,民众害怕统冶者;更次一等的,民众轻蔑统冶者.统冶者的诚信缺乏,民众才对他不信任.(最好的统冶者)是悠闲自如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胜利了,民众都说:“我们原本就该是这样的.”第十八章年夜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年夜伪;六亲和睦,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译:“年夜道”被废弃了,才有所谓“仁义”存在;“道”被废弃后而到招致的聪慧智慧发挥了,但很多已经是偏离了“道”,是舍本逐末的智慧,是“年夜伪”的智慧;有家庭纠纷,才需要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锗乱,才需要所谓忠臣.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响马无有.此三者以为文,缺乏.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意译:绝弃偏离“道”只突出少数人的“圣”、“智”,民众才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抛弃虚假的“仁”和“义”,民众才华回归孝慈;抛弃巧和利,响马自然消失.(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工具全是巧饰的工具,缺乏以治理天下.所以,要(正面指出)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即外表纯真、内心质朴、减少贪念,抛弃所谓(圣智礼法的)偏离“道”的学问,到达没有忧虑的境地.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成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意译:顺应自然与违反自然,分歧有多年夜?善与恶,相去有多远?人们所顾忌的,不能失落臂忌.自洪荒以来就是如此了,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你挤我撞,好像是去介入一次盛年夜的聚会;又像是去占领赏春的高台.而我却单独淡薄宁静,对一切都暗示出无动于衷.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嬉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的生活都富足有余,而我却像总是缺少了什么.我真是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而我又是那样的暗昧糊涂;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刁滑宽宏.恍惚啊,像年夜海汹涌;恍惚啊,像高风漂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糊明灵巧有本事,唯独我貌似顽固而笨拙.我唯独与人分歧的关键在于获得了“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意译:年夜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工具,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模糊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模糊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蕴藏着精气,这精气是最真实的,这精气是可以信验的.古往今来,它的名字永不用失,依据它才华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华知道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意译:委曲便会保全,弯曲便会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腐便会更新,索取少就会获得,带着贪念便会落空.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管理天下的工具.不自我吹捧,反能显明;不主观臆断,反能是非彰明;不恶意吹捧,反能获得功劳;不骄矜自负,所以才华高人一等.正因为不带着贪念,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获得保全.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意译:少施加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所以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合乎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合乎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合乎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获得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获得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获得他.统治的都诚信缺乏,就会有人不信任.。
道德经
《道德经》附白话文注解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音:較)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凡是可以被說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恆常大道(自然法則、定律)。
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住相),都不是真正的恆常現象。
『無』(宇宙間的能量,空),我們形容它就是天地的創始者。
『有』(自然界運作的法則,色),我們形容它是產生萬物之母。
所以,掌握自然法則能量生壯老死變化的原理,就能觀察宇宙萬物間的趨勢變化。
掌握自然法則運作增生減滅的興衰軌跡,就能觀察宇宙萬物間的互動變化。
這兩者,雖然觀察角度不同,但是『以不住相的平等法則去掌握瞭解它們』的基本道理卻是相同的(平等心)。
可以說是玄,玄妙到極致。
足以開啟宇宙萬法大門,與大道融為一體。
------------------------------------------------------------------------ **所謂用『不住相的本性』觀照事物;即是:用無私之大心,並以合乎常理、不偏頗、不分別的角度,站在大眾的共同立場;依照自然界運作的法則,去看待事物運作中每個環節的本質,以及本質之間所產生的互動的關係和相互作用力。
換個相反的角度來說,要用平等法則去看待事件中的每一個因素(用平等法去住一切相)。
**不住一切相=以平等心去住一切相。
**所謂『無為則無不為,是謂大為。
』;即是:用『不住相的本性』去瞭解事物後,針對每個環節的本質,使它們都依照整體的合理立場去互相作為;當所有的本質都稱職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時,事物發展的結果才能圓滿的合乎自然界平衡運作法則,存於世。
『無為,即是--不住相的行為,可稱做--至高無上的大為!』『不言,即是--不住相的言論,可稱做--至高無上的大言!』『不住相的道,才是常道,可稱做--至高無上的大道!』『不住相的德,才是常德,可稱做--至高無上的大德!』『不住相的名(觀察),才是常名,可稱做--無上的大名(大法)!』-- 作者:二郎山-- 发布时间:2006-3-8 1:12:04--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當天下都認為『美』是『美好』的時候,『喜美厭醜』的分別、著相、偏頗之心就產生了;當天下都認為『善』是『良好』的時候,『喜善厭惡』的分別、著相、偏頗之心就產生了;實在的真相應該是:『有』跟『無』,是相互共生混同的。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原版,原汁原味(收藏)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原版,原汁原味(收藏)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
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道德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道德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德篇第一章论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第二章得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第三章闻道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章反复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五章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第六章至柔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七章立戒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八章请靓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第九章知足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旤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十章知天下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第十一章无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第十二章德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第十三章生死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十四章尊贵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十五章守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悶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悶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第十六章盗恗毋道身殃是谓袭常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霽财有余是谓盗恗盗恗非道也第十七章善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第十八章含德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揦蝟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十九章玄同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兑而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二十章治邦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二十一章为正其政悶悶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旤福之所倚福旤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二十二章长生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搔服搔服胃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第二十三章居位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二十四章处下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第二十五章道注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第二十六章无难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第二十七章辅物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二十九章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佳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之诤第三十章安居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三十一章不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三十二章三宝天下皆谓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第三十三章不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第三十四章用兵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旤莫于大于无适无适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三十五章怀玉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第三十七章畏畏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舍被取此第三十八章天网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弹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三十九章司杀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第四十章贵生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祱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第四十一章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蘅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第四十二章天道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四十三章水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四十四章右介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道德经》全文道篇第四十五章观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第四十六章观嗷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第四十七章安民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四十八章道用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挫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第四十九章用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蹱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五十章浴神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第五十一章无私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第五十二章治水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五十三章持盈植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第五十四章无不为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摶气至柔能婴儿乎脩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五十五章玄中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五十六章为腹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獵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第五十七章宠辱人宠辱若惊贵大梡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第五十八章道纪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困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五十九章不盈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檏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第六十章归根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巟巟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泯身不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祭第六十二章四有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第六十三章朴素绝圣弃智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尤第六十四章食母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昏呵鬻人蔡蔡我独昏昏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六十五章从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湵呵鸣呵中有请也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祭以此第六十六章弗居炊者不立自视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涂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浴者弗居第六十七章执一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金者几语才诚金归之第六十八章同道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七十章轻重重为轻根清为躁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七十一章神明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眯人故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谓眇要第七十二章恒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豀为天下豀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不割第七十三章自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吹或炅或强或矬或胚或椭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楮第七十四章不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已第七十五章贵左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详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庞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七十六章知止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之与江海也第七十七章尽己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第七十八章成大道沨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第七十九章大象执大象天下住住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八十章微明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八十一章无名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媯媯而欲作吾将贞之以无名之朴贞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道德经》全文和译文第一章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道德经原文及注解
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一章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弗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圣人之治,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玄牝之门,谓天地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以其无私,故成其私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不争无尤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抟气为柔,明白四达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8]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有以为利,无以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释义)
《道德经》 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之欧阳语创编
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欧阳语创编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欧阳语创编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欧阳语创编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
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据高亨先生《老于注释》考证,老子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
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
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
为帮助大家深入学习老子《道德经》一书,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全文及注释,欢迎阅读!第一章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下相倾)、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真本目录第一篇道第一章道常有无 (4)第二章道常不盈 (4)第三章虚无寥廓,中有神在焉 (4)第四章道之象:几希微 (4)第五章恍惚窈冥 (4)第六章道逝能返 (5)第七章大道汜兮 (5)第八章道在得一 (5)第九章以反为用,以弱为动 (5)第十章善贷且成 (5)第十一章道生万物 (6)第十二章复守其母 (6)第十三章道莅天下 (6)第十四章道隐物后 (6)第十五章为天下归 (6)第十六章道尊德贵 (6)第十七章知止于道 (6)第二篇天第一章天不自生 (7)第二章大仁不仁 (7)第三章不常至常 (7)第四章虚能生实 (7)第五章无得其用,有得其利 (7)第六章天道反复 (7)第七章天道平等 (7)第八章天道自均 (8)第九章天道莫测 (8)第十章大匠司杀 (8)第十一章惟善为亲 (8)第十二章天无私曲 (8)第十三章疏而不漏 (8)第十四章无为有神 (8)第十五章天道悠利 (8)第十六章救慈任俭保谦 (9)第十七章功成不居 (9)第三篇地(仙域)第三章非取天下 (9)第四章下以自上 (9)第五章以静自胜 (10)第六章以下为基 (10)第七章以柔胜刚 (10)第八章虚矫自伤 (10)第九章善动幽无 (11)第十章抱式服道 (11)第十一章守璞自化 (11)第十二章自静则正 (11)第十三章纯纯浑厚 (11)第十四章下不自限 (12)第十五章失道失德 (12)第十六章合道退居 (12)第十七章直心无希 (12)第十八章见素抱朴 (13)第十九章无为心平 (13)第二十章不以兵强 (13)第二十一章奮兵不祥 (13)第二十二章自安于正 (13)第二十三章民爱其上 (14)第二十四章贤于贵生 (14)第二十五章道无死地 (14)第二十六章善得其保 (14)第二十七章善得其贵 (15)第二十八章道最易行 (15)第四篇人(仙)第一章不可形容 (15)第二章无欲心静 (15)第三章致虚守静 (16)第四章凝重致静 (16)第五章塞闭开济 (16)第六章我独泊兮 (16)第七章遵道自复 (16)第八章含德之厚 (17)第九章知足知止 (17)第十章宠辱若惊 (17)第十一章难易机微 (17)第十二章自下不予 (18)第十三章知守常复 (18)第十四章吾有三宝 (18)第十五章为虚若谷 (18)第十六章大道甚夷 (19)第一篇道第一章道常有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10章)(值得收藏!!)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10章)(值得收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
《道德经》原文及解读《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道德经》原文及解读”,欢迎阅读。
【前言】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
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版),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版),建议收藏2022-03-14 20:40《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
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孔子三十多岁时,曾专程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后来孔子在自己弟子面前,赞叹老子就像“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因此后人又称老子为“犹龙”。
《道德经》不仅是传统文化中鼎立三足之一的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还被尊为诸子之首。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的智慧,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三全本2021版上篇道经【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fú)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zhì)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正版)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老子《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0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0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0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0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liáo;风的声音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3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 īxī;无所偏执的样子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6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69.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 ǎn;舒缓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7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79.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家之二:《道德经》全文及其译文(共八十一篇)
第一章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身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道德经-第十章
译文:守护灵魂与坚持大道,能够互不分离吗?聚合精气归于柔顺,能够像婴儿一样吗?洗涤微妙 的心境,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够顺应自然吗?感官活动,能够坚守宁静吗?通达四 方,能够自己认为无知吗?
养生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二章
译文:五色缤纷使人眼瞎,五音繁乱使人耳聋,五味混杂使人口伤,纵马驰骋围猎使人内心疯狂, 金玉宝物使人德行败坏。 因此,圣人只为温饱生存,不求纵情声色。所以,抛弃物欲,只求温饱。
孔子问礼
老子出关
孔子问礼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 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 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 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 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 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 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 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十三章
修身
译文: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重视自己的身体如同重视祸患一样。 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得宠为上,受辱为下;得到宠辱感到惊恐,失去宠辱 也感到惊恐,这就是说,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不安。 为什么说重视自己的身体如同重视祸患一样?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自身的私利;如果 我没有自身的私利,我还有什么祸患? 因此,以珍贵自身的细想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寄托天下;以爱惜自身的细想治理天下的人, 就可以委托天下。
译文:道是空虚的,然而使用它或许不会穷尽。深邃啊!好像万物的宗主;隐秘啊!又好似实有而 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家之子,好像是在天帝之前。
治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译文: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像刍狗一样对待,全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把百姓像刍狗 一样对待,全靠百姓自己成长。 天地之间,岂不像风箱吗?空虚却不竭尽,鼓动起来风吹不息。 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还不如坚守空虚无为。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空虚百姓的心灵,满足百姓的饮食,削弱百姓的意志,强健百姓的 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用。用无为 的方式处理事务,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大治的。
论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
饶尚宽《老子》
学者论争——老子的时代问题
一派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 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 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 的著作。 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的“ 晚出论”,这一派的观点是向传统说法的 一种挑战,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尽统一。有 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 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见则认 为其成书更晚,大约要在西汉初期的文景 之世。但是,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老子 》成书远在孔子之后。 郭店出土的楚简《老子》,考古学家推断 它写定的时间为战国中期,至迟不晚于公 元前300年。由此可以断定,《老子》成书 于春秋晚期、战国前期这一段时间是无可 怀疑的。
旁白
老子在出关之前,曾担任过周代的藏书室史官一职。 这正影响了他的学说产生。因为作为守藏室史官,不 但有机会阅读大量官府藏书典籍,从中吸取丰富知识 。 此外,老子身为周室史官,除了掌管书籍收藏及纪录 历史外,也须兼理天文、地理、占卦、卜筮之事,故 此史官都熟知占卜与阴阳学说,因而能够启发到史官 ,从天道(天命)去看世道和人道。因而成就了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 思想。
因此,有了器物可以带来便利,器物中空才能发挥作用。
论道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的作用在于运货载人,器皿的 作用在于盛物,室的作用在于居住。这就是车、器、 室给人的便利,所以说:“有之以为利。”然而,如 果车子没有车毂中空的地方,把轴放进去,就无法行 驶;器皿如果没有中间空虚的地方,可以容量,就无 法盛物;室屋如果没有四壁门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 通明,就无法居住。可见得中空的地方,所发挥的作 用了。所以说:“无之以为用。”
治国
有 难
无 易
美 善
丑 恶
长 高
短 下
音 前
声 后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
有与无互相依存,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 前与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现象。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首倡,生养万物而不占有, 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业成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因此他的功业不会泯灭。
老子道德经
培训中心 肖云朗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大纲
老子其人
老子其事
老子其书 老子其文(节选)
为什么开课?
开光的故事(视频)
翟鸿燊
我国当代传统文化的 倡导者和传播者,国 学实践应用专家,经 济与文化学者,清华 大学、北京大学、北 京科技大学、美国国 家大学客座教授。
老子其文
论道 治国(贬时、议兵) 修身(养生)
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译文: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道名也 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
凡译圣贤经典,皆载千秋功罪,吾深知其中因果 ,自然不敢造次。世人未必皆能解老,但必期一 睹圣境,以汲取精华,吸收灵气,饮慧开智,明 识真谛。愿借圣人之圆满智慧,通天玄机,以此 元真济世,福润苍生。
——赵云鹏《为老子正名》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
思想主张
清净无为。 老子认为柔弱就能谦下不争,愚鲁就能弃华取实 ,一切依循自然。 老子的思想恢弘有容,可大可久。能处顺境,也 能处逆境。虽遇挫折打击,也能承受。还能迂曲 转进。 老子反对物欲,讲求精神生活。反对人为,讲求 效法自然。斯和赫拉克里特斯 印度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 中国 百家争鸣 农、儒、法、阴阳、名、道、纵横、杂、墨
老子其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 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聃,周守 藏室之史也。
——《史记· 老子 韩非子列传》
老莱子说
太史儋说
隐君子说
老子其事
老子其文
老子其文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 分,所以又称《道德经》。 历史上为《老子》作注者甚多。最早《韩非子· 解老》,晋 王弼的《老子注》和假托西汉河上公的《老子章句》,清 魏源《老子本义》,今人高亨《老子注译》、陈鼓应《老 子注译及评介》。 老子五千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 。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 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包括贬 时、议兵)和修身(包括养生),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到 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 尽管《老子》行文隐讳曲折,正言若反,扑朔迷离,飘忽 不定,但是其思想学说始终如一,贯彻到底,用朴素的辩 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老子与道家
老子与庄子 老子在各个时 期的学术地位 老子与道教 道教中的老子
老子解读
天道与道 反与弱 无为与自然 儒家价值的批评 ……
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
在老子的道德经上,它有几种意义: (一)构成世界的本体。 (二)创造宇宙的源动力。 (三)促使万物运动(运行)的规律。 (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 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 大道。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 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
老子出关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 自隐无名为务。居周 久之,见周之衰,乃 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彊为我 著书。”於是老子乃 著书上下篇,言道德 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
老子其书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
荆门楚简
敦煌本
通行本
甲本
乙本
马王堆帛书
残页
陈鼓应《老子 注释及评介》
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
水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 (一)滋润万物而不与大自然相争。 (二)柔。 (三)停留卑下的地方。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 “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 ;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般的精 神,忍辱负重,谦卑守屈。他能尽其所能地去贡献自 己的力量以帮助别人,而绝对不和别人争名争利,这 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