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结构的语用分析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的语义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的语义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的语义特征分析“
形容词+‘一点’”
是汉语中常用的语法结构。

它使文章结构简练、流畅,在概括、比较和强
调等功能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形容词+‘一点’”这类结构的语义特征要突出伴随主语的行为、态度
或声音即具有事件强调、判断强调、递增强调和比较强调四种强调功能。

一、事件强调
“形容词+‘一点’”有时用于突出某一行为事件或动作,也可以表示程
度深深,如“努力一点”,“小心一点”,“抓紧一点”,“严格一点”等。

二、判断强调
有时用“形容词+‘一点’”来表示说话人的某种判断、看法、心态等,
它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如,“你最好留心一点”,“你要有耐心一点”,“这
人不太合适,你谨慎一点”等。

三、递增强调
有时用“形容词+‘一点’”来表达一种要求,表明需要比过去更加小心,更加慎重,或请求加强努力程度,如,“你要忍耐一点”,“加快一点”,
“仔细一点”、“小心一点”等。

四、比较强调
有时用“形容词+‘一点’”结构,来表达比较的意思,它能起到相对突
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彼此关系的作用,以此来强调那个对方,如“你高兴一点”,“你诚实一点”,“她聪明一点”,“成绩好一点”等。

总之,“形容词+‘一点’”这类表达是汉语中一种非常灵活而又有效的
句型。

它在说话中具有很强的强调功能,如调动说话者的情绪、激励他人,表
达判断、追求和要求等,既可以表示婉转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明确的要求,能
为说话者在插入语气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帮助。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语用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语用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语用功能研究现代汉语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它的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对于学习和理解汉语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一、语法结构的基本特点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洁,以主谓宾的基本句式为主。

但是,汉语又具有灵活变化的特点,可以通过变换词序、使用虚词和助词等手段来表达不同意思和语境。

1. 词序变化:汉语的词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变化。

一般来说,汉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语-动词-宾语,但是根据语境和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词序可以前后调整。

例如:他吃了苹果。

-> 苹果他吃了。

2. 虚词使用:汉语中的虚词是没有实际词义的,但是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语法作用。

有些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成分,例如“的”、“地”、“得”等,有些虚词则用于表示动作的方向、状态等,例如“在”、“往”、“向”等。

例如:我喜欢吃水果。

我喜欢吃的是水果。

3. 助词的运用:助词在汉语中起到了连接词和句子成分的作用,使句子更加完整和准确。

汉语的助词有很多种类,如“了”、“在”、“得”等,每种助词都有自己的语法用法和意义。

例如:他在看电视。

他看电视看得很认真。

二、语用功能的应用语用是指语言在交际中的应用功能。

现代汉语的语用功能丰富多样,包括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不同的语言功能对应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1. 陈述功能:陈述是常见的语用功能,用于客观地叙述事实、描述事物和表达意见。

在陈述句中,常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句式,通过修饰词和补语的运用,可以表达更加准确和丰富的意思。

例如:他是一名医生。

这本书很有趣。

2. 疑问功能:疑问是用于询问和征求对方意见的语用功能。

疑问句的语序通常是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谓语+主语的形式,通过语调和疑问词的选择可以表达不同类型的问题。

例如:你是谁?你昨天去哪里了?3. 祈使功能:祈使是用于表示请求、命令或建议的语用功能。

祈使句通常以动词开头,省略了主语,语气直接且明确。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_3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_3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方法---------------------------------------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分析要点: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标注补语。

作用: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

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

(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如:我们不走。

≠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含义: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句法规则以及句子的语义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语法分析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解释语法现象,还能为语言教学、翻译等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句子的结构、短语的构成和句法关系等几个方面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句子结构的分析。

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一般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主语通常位于谓语的前面,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状态的承受者。

谓语是句子的核心,通常表示动作或状态。

宾语则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对象。

句子还可以包含状语、补语和定语等成分,它们用来修饰主语、谓语和宾语等。

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其次,我们来看短语的构成。

短语是句子的组成部分,由一个或多个词构成,表达特定的意义。

现代汉语的短语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等。

名词短语通常由一个名词和其修饰语构成,可以作为句子的主语、宾语等。

动词短语由动词和其修饰语构成,可以表示动作的性质、方式等。

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和其修饰语构成,通常用来修饰名词。

副词短语由副词和其修饰语构成,通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通过对短语的构成和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和语法结构。

最后,我们来看句法关系的分析。

句法关系是指句子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

现代汉语的句法关系主要有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定状关系等。

主谓关系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主语是谓语的承受者或执行者。

动宾关系是指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动词表示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对象。

定状关系是指状语和其修饰语之间的关系,状语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方式、性质等。

通过对句法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总之,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句法规则以及句子的语义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通过对句子的结构、短语的构成和句法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法现象,为语言教学、翻译等提供理论支持。

试析“A了一点儿”的几种类型

试析“A了一点儿”的几种类型

试析“A了一点儿”的几种类型作者:陈志萍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10期[摘要]利用变换分析,将“A了一点儿”分为三种类型,阐述“A了一点儿”是一种预设隐含歧义的结构,通过分析产生歧义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分化歧义的方法。

[关键词]歧义;预设;分化本文所讨论的是形容词+了+一点儿的几种类型,形容词+了+一点儿是现代汉语口语里常用的句式,为了行文的简洁,我们以“A”代表形容词。

一、我们先看“A了一点儿”的几个例句:(Ⅰ)⑴这双鞋大了一点儿⑵这件衣服长了点儿(Ⅱ)⑶这间房子干净了一点儿⑷这个姑娘漂亮了一点儿(Ⅲ)⑸这个孩子高了一点儿⑹汽车的速度慢了一点儿上述的六个例子中,“了”是动态助词,“一点”表示微量,“A了一点”这样的结构中暗含了一种比较的关系。

“这双鞋大了一点儿”,是指这双鞋和正好合脚的那双鞋比大了一些,“这件衣服长了一点儿”,是指这件衣服和另外一件衣服比长了些。

Ⅰ组两个句子都属于他较的范畴,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大了一点,长了一点,透露出说话人不满意不希望的事实。

性质和变化属于语义学的范畴,有些形容词只能表示事物的形状而不能表示事物的变化。

Ⅰ组里面的两个形容词都是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而不是表示变化,所以两个句子呈现一种静止的状态。

再将Ⅱ组转换为“太A了一点儿”:3’这间房子太干净了一点儿,4’这个姑娘太漂亮了一点儿。

这两个句子都是不能成立的,句子中的“太”表示过分,是一个主观上认为不如意的程度副词,具有消极的意味,而干净、漂亮是褒义词,显然两者不能搭配。

这也恰恰证明了,3、4陈述的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判断。

我们并不否认在某些语境下,3’、4’两句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这个时候句子表示的是一种反语。

这间房子太干净了一点儿。

= 这间房子太脏了。

这个姑娘太漂亮了一点儿。

= 这个姑娘太丑了。

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属于修辞学的范畴,我们这里暂不做讨论。

再将Ⅱ组句子前面加上时间状语:3’’两个小时后,这间房子干净了一点儿。

“一点点”与“一点儿”

“一点点”与“一点儿”

“一点点”与“一点儿”刘赛花【摘要】“一点点”和“一点儿”,与一般的量词重叠相比,具有特殊性。

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二者的具有三大组合能力,均以与名词搭配为主,但在各类中各有侧重;二者组合能力的差异引起语义的差异,均可形容量少或程度轻,但前者程度更深,且含有“许多”义和“逐一”义;语用上,陈述句中“一点点”主要表现为主观陈述:正陈述1和逆陈述2,“一点儿”侧重于客观陈述;祈使句中前者的语气更为柔和,后者也可在命令句中使用。

%Compared with general classifier overlap, "Yi Dian'er (一点儿)"and "Yi Dian Dian (一点点)", are particular.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 they can be classified three kinds of combination abilities, both is given priority to noun, but different in all kinds;Difference caus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semantic combination of ability.Both can express with less capacity or degree , but the former is deeper;In the aspects of pragmatics, "Yi Dian Dian (一点点)"in declarative sentence mainly indicates subjective statements:Zhu Chenshu1 (正陈述1) and Ni Chenshu2 (逆陈述2), "YiDian'er (一点儿)"focuses on the objective statement;The tone of the former in imperative sentence is more soft , and the latter can also be used in the imperative sentence .【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一点点”;“一点儿”;组合能力;数量象似性;语用规约【作者】刘赛花【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现代汉语中,量词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可以受“一”和“一”以上的数词修饰;重叠后一般表遍指,如“一个个”。

“A点儿”与V的语序问题考察及功能分析

“A点儿”与V的语序问题考察及功能分析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词汇,这些文化词眼犹如一颗颗灿烂的珍珠镶嵌在汉文化中,让语言表达显得熠熠生辉。

作为其中的一种典型现象,“A点儿’’是语言用语习惯中的常见不定量词,它通常与动词V进行组配应用。

通常情况下,这种组合的结构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A点儿”只能在动词结构中,处于前置的状态,构成状中结构,如“快点儿去”;第二种情况是“A点儿"在动词结构中,处于后置状态构成动补结构,如“煮熟点几”:第三种情况是“A点儿"所处的位置相对灵活,既可以前置于动词,从而构成状中结构,同时也可以处于后置状态,与动词构成动补结构,如“慢点儿跑”和“跑慢点儿"等都属于这种结构。

“A点儿"与V的组结构搭配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学问,但是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将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全面认识汉语的表达习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为此,本文以现代汉语中形补结构“A点儿"和动词V进行搭配研究对象,文章开头部分为绪论,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现状以及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语料来源;第一章“A点儿"结构分析,分析了“A点儿"中A的入位条件和“A点儿"的句法功能和表义功能;第二章分析了“A点Jh+V"结构,从“A点JL+V"中A、V的入位条件、“A点儿"中“点儿"的功能和“A点ll,+V"的句法语义分析三个层面开展分析。

第三章分析了“V+A点儿"的结构,从A、V的入位条件和“点儿"的功能、“V+A点儿"的句法语义分析、“V+A点儿"的句法语义分析和“V+A点儿"与“V+得+A点儿"展开分析;第四章对“A点Jh+V"与“V+A点儿"的语序变换进行了分析,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汉语中的语序变换,然后分析了“A点Jh+V"与“V+A点儿"在共时平面的表现,最后分析了“A点JL+V"与“V+A点儿"在历时平面的表现。

关键词:语序变化;入位条件;语意指向。

k、_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Inthelong-termdevelopmentoftheChinesenation,ithasaccumulatedrichlanguagevocabulary,thewordeyeslikethosemanyoftheseculturalbrilliantpeadinlayintheChineseculture,languageseemstoshine.Asatypicalphenomenoninwhich,”Adianr”isthetermusedinthecommonlanguagevariablequantifier,itisusuallythegroupwitlltheverbVapplications.Ingeneral.thisportfolioismainlyinthreeways:Thefirstis”Adianr,”onlybeforetheverb—likeinstructure,composition,suchas”kuaidiam"qu¨:Thesecondsituationis”Adianr”actioncallonlybeconstitutedaftertheverbcomplementstructure,suchas”zhushudiam"”something;Thethirdis”Alittle,”Canconstituteaformoftheverbbeforethestructurecallbeplacedaftertheverbformverbcomplementstructure,suchas”runningalittleslow”,mandianrpao,"paomandianr”.”Adiam',”andVofthegroupwitllaverycomplexissue.theissueofitsownfora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fthecharacteristicsofChinesehavepositivesignificance.Therefore,thisarticlecomplementsthemodemChineseformthestructure”Adianr,¨andtheverbVtomatchtheresearchobject,Thebeginningofthearticleisanintroduction,giventhescopeofthisstudy,currentsituationandthesignificanceofthetopic,sourcesofresearchideasandcorpus;Thefirstchapter¨Adianr¨structuralanalysis,analysisofthe¨Adianr¨somethingintoplacetheconditionsinA,andAdianr,”thesyntacticfunctionsandsemanticfunctions;Thesecondchapteranalyzesthe¨Adianr+V”structure,from”dianr+V”intheA,V’Sintoplacetheconditions,¨Adianr”inthe”Adianr”featureand”Adianr上V”SyntacticandSemanticAnalysisofthreelevels.Thetllirdchapteranalyzesthe”V+Adianr”structure,from八V’Sintoplacetheconditionsandthe’’dianr”feature,”V+Adianr,”SyntacticandSemanticAnalysis,”V+Adianr,”thesyntaxandsemanticsanalysisand”V+Adianr”and”V+may+A”somethingtoanalyze;ChapterIVanalyzed”Adianr+V”and”V+Adianr,”{f中文摘要wordorderchange,thepartoftheChinesefirstintroducedthewordorderchange,andthenanalyzesthe’’Adianr+V”and”V+Adianr”whentheplane’Sperformanceintotal.thelastofthe”Adiam"+V’’and”V+Adianr”Duringtheplane’Sperformance.Keywords:Ordertransformation’entryconditions;semanticorientatio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绪论……………………………………………………………………………………………………………。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句法分析
1.词类分析:句法分析的基础是对单个词语进行分类的词类分析。


见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等。

通过词
类分析可以确定每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2.短语结构分析:短语是由一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具有其中一种语
法功能的连续性单位。

短语结构分析是确定句子中各个短语的组合关系。

常见的短语结构包括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等。

3.句子结构分析:句子结构分析是对句子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包括
主谓结构、并列结构、从属结构等。

通过句子结构分析可以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位置和关系。

4.句法关系分析:句法关系分析是指确定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定状关系等。

通过句法关系分析可以了解句子
中各成分的功能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分析中,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和工具进行分析,如依存句法分析、短语结构句法分析和统计句法分析等。

这些分析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理解
句子结构、语义和语用关系。

句法分析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和信息
检索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一点儿”和“有点儿”差异比较

“一点儿”和“有点儿”差异比较

“一点儿”和“有点儿”差异比较作者:汪四燕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4年第03期一、“一点儿”和“有点儿”的相同性1.“一点儿”经常在形容词、动词之后,表示程度轻,有“略微”的含义。

如:①妈妈的身体好一点儿了。

②把绳子捆结实一点儿。

③小声一点儿,他们都在睡觉。

④注意一点儿,别感冒了。

例句中,“一点儿”分别放在形容词“好、结实”和状态动词“小声、注意”后,表示其对应的形容词、状态动词程度比较低。

2.“有点儿”也经常与形容词或状态动词连用,表示程度较低。

如:①这个人有点儿笨。

②今天有点儿冷。

③刚才他的情绪有点儿失控。

④这件事情有点儿难办。

例句中,“有点儿”作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笨、冷”和动词“失控、难办”,表示较低的程度。

正是由于“一点儿”和“有点儿”在结构上都能跟形容词和动词连用,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稍微、程度轻”的含义,因此留学生在使用中容易将二者混淆,成为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二、“一点儿”和“有点儿”的相异性虽然“一点儿”和“有点儿”都能与形容词、动词连用,但是二者在与形容词、动词搭配时的语法结构、语义表达、语用环境上却有差异。

笔者依据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一点儿”和“有点儿”时产生的偏误情况,从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对二者的相异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语法差异1.“一点儿”与“有点儿”与形容词、动词连用时所处的位置不同。

“一点儿”是在形容词或状态动词之后,形成“形/动+一点儿”的格式,而“有点儿”通常要置于形容词或状态动词之前,形成“有点儿+形/动”的格式。

如:①我比妹妹高一点儿。

②这个梯子有点儿高。

③你吃一点儿水果吧。

④很晚了妈妈还没回来,我有点儿担心。

上述例句中,例①③如果换成“一点儿高”、“一点儿吃”即“一点儿+形/动”的形式就说不通,同样地,例②④中若换成“高有点儿”、“担心有点儿”即“形/动+有点儿”也说不通。

这是二者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现代汉语中,“有点儿”和“一点儿”都属于程度副词的范畴,表示程度轻微、量少、程度不深等意思,在语言中多用于修饰形容词和动词。

它们在使用上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下面将一一分析。

首先,从字面上看,“有点儿”与“一点儿”的最大差别在于“有”和“一”。

其中,“有”表示有一点儿,而“一”则表示一个单位的意思。

因此,“有点儿”着重在于强调“有”,而“一点儿”则强调“一”。

其次,就语义特点而言,“有点儿”主要表示程度上轻微、一点儿的意思,常用于修饰形容词和动词,表示某种程度,但程度不深,可以理解为“稍微”、“略微”等。

例如:1. 他有点儿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2. 这件事情有点儿复杂,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解决。

“一点儿”也表示程度上轻微、一点儿的意思,但相对于“有点儿”而言,其语气更加明确,表示程度更小、量更少。

例如:1. 我只有一点儿时间,请尽快解释一下。

2. 这个地方的风景只有一点儿美,不值得一去。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有点儿”更倾向于描述程度较浅、有一点儿的情况;而“一点儿”则更强调程度更小、量更少的情况。

此外,在使用上,“有点儿”通常用于修饰形容词和动词,可以用来描述人的身体状态、情感状态等。

例如:1. 她有点儿生气了,最好不要惹她。

2. 这个菜有点儿辣,你要吃吗?而“一点儿”则更多用于修饰形容词,多用来描述程度小、量少的状态。

例如:1. 这个草坪只有一点儿小,适合小孩子玩。

2. 这把椅子只有一点儿重,不会很累。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使用上有所区别,但“有点儿”和“一点儿”在一些语境中也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1. 这个问题有点儿难,我们一点儿时间也没有了。

2. 他有点儿害怕,只有一点儿勇敢。

总结起来,“有点儿”和“一点儿”在现代汉语中都是表示程度轻微、量少、程度不深的程度副词,但从字面意思和语义特点来看,它们有细微的区别。

其中,“有点儿”更强调程度稍微、一点儿的情况,常用于修饰形容词和动词,描述程度较浅、有一点儿的情况;而“一点儿”则更强调程度更小、量更少的情况,多用于修饰形容词,描述程度小、量少的状态。

现代汉语“形容词+助词‘着’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形容词+助词‘着’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形容词+助词‘着’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形容词+助词‘着’结构”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结构,可以表达动态或状
态的持续或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结构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出现在口语中,也
出现在书面语中。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这种结构的使用规则及其含义非常重要。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现代汉语“形容词+助词‘着’结构”的使用情况,揭示其语言学特点及实际应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现代汉语“形容词+助词‘着’结构”的形式和意义,分析
它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功能。

此外,本研究还将对不同
类型的“形容词+助词‘着’结构”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结构及其应用,提高学习者对汉语的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水平。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可比较语料分析法,收集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助词‘着’结构”的实例,分析其语法特点和语义含义。

同时,使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汉语母语者使
用这种结构的情况和看法。

此外,还将结合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探讨这种结构的实际
应用和语用功能。

四、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助词‘着’结构”的使用情况,找出它们的语言学特点,明确它们的语用功能,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这种结构进
行分类和说明。

同时,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汉语母语者对这种结构的使用情况和
看法,为提高外语学习者对汉语的理解帮助。

最终,本研究将为汉语教育和语言学研
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哪门子”结构的语用分析

“哪门子”结构的语用分析

“哪门子”结构的语用分析作者:刘银乔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5期【摘要】“哪门子”结构属于语用否定,其否定对象主要有否定话语预设的适宜性,否定非现实情态表达的适宜性等七个方面。

“哪门子”结构有评价、焦点、情态、语篇等语用功能,在交际原则方面,对合作原则和禮貌原则既有违背又有遵循。

【关键词】“哪门子”;语用否定;语用功能;交际原则【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231—03引言在现代汉语中,“哪门子”是一个具有口语色彩的结构,经常出现在日常对话之中。

(1)“一个卖唱的姑娘,读哪门子书?”(老舍《方珍珠》)(2)翠莲道:“他姓张,你娘姓温,又没有姊妹,他算是你家哪门子亲戚。

(格非《江南三部曲》)。

“哪门子”与汉语“什么”“哪有什么”等用法具有相似性,都是语用否定的结构,语用是语言研究的三大平面之一,本文在总结语义和形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哪门子”结构的语用特点。

本文例句来自BCC语料库和CCL语料库。

一、“哪门子”的语义和语法形式《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哪门子”解释为“什么”,常用于反问语气,表示没有来由。

张雪梅(2015)研究了“哪门子”的词汇化过程,具有“无来由的”“不应该的”“非正宗的”“不是真正的、伪的”等意义,否定的是某人或某事的“根据”“基础”或“来由”,具有较强的主观贬义色彩。

闫梦月(2016)认为“哪门子”具有任指义,否定义和劝止义。

“哪门子”可以作主语,例如(3)“什么刁钻古怪的酷刑,哪门子有趣就挑哪门子”。

(刘斯奋《白门柳》)可以作宾语。

(4)你哭哪门子。

(BCC语料库)可以作定语,这是语料中数量最多的用法,常用于VN结构中间,例如(5)“还娶哪门子媳妇?”(BCC语料库)二、语用分析(一)语用否定沈家煊(1993)提出否定分为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区分标准是真值条件,真值条件不被否定就是语义否定,否则就是语用否定。

“一点(儿)也不A”的构式研究

“一点(儿)也不A”的构式研究

“一点(儿)也不A”的构式研究焦坤现代汉语中,“一点(儿)也不A”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否定格式,一般用来表示强调否定的语义。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否定结构研究的广度、深度有待提高。

翻看各大学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关否定结构或否定句的阐述很少。

近几年来,大部分学者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否定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上,缺乏对具体的否定结构的细致描写。

“一点也不A”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我们查阅“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发现,留学生在使用这一结构时出错率很高。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通过分析大量的语料,研究“一点也不A”在语用、语法、语义等方面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规律。

一、“一点也不A”构式中A的特点否定和肯定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在逻辑上肯定和否定是一一对应的。

语言中却不然,并不是所有肯定形式都能转换成否定形式。

即便能转换成否定形式的也不一定能进入“一点也不A”的结构中。

这是因为语义和结构形式都会对构式中的成分产生影响和制约。

所以,“A”并不是任意的谓词性成分,A在语法上必然可以和“一点也不”搭配,在语义上应当与整体结构义兼容。

(一)A的语法分布以前对“一点也不A”构式进行研究的学者,都直接把这一构式写为“一点也不+VP”,这就把“一点也不”搭配的非固定成分A限制为动词性成分。

但是,通过观察语料,我们发现这样标记是欠妥的。

如:“任薏一点也不黑,就像春风中一树碧桃花,把整个刘家畈都照亮了”的A是“黑”,“黑”是一个形容词。

所以我们应该全面考察A的语法结构特点。

1、单个词(1)光杆动词A可以由光杆动词充当,如:“一点也不逊色”。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光杆动词都能进入这个构式。

我们不会说“一点也不请”或“一点也不给予”。

动词按照意义和功能,一般分为:动作动词、形式动词、心理动词、存现动词、使令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

我们把每一类动词放入该结构发现:动作动词:一点也不擅长。

形式动词:*一点也不给予。

心理动词:一点也不开心。

存现动词:*一点也不存在。

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分析(详)

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分析(详)

▪ 谓语动词“拿”、“娶”、 “买”都表获 取义,即表示主语得到什么,这些句子都 是定中短语作宾语,是单宾语句。
从结构上看,这些句子中的谓语动词 没有带双宾语,“拿了我”、“娶了他”、 “买了他”不能构成动宾结构(有的不能 搭配,有的与原意不符或表义不完整)
(7)存现句 表示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
▪ 他前不久去了北京。→* 他前不久把 北京去了。
d. “把”字句中如果有否定词或能愿动词等, 这些词应该放在“把”字结构之前。
我没把衣服洗完。
你不应该把今天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
(3)“被”字句 由介词“被”引出施行动作的
人或事物,构成“被”字结构作状 语。
①倒塌的房屋被战士们重新建 好了。
②树叶被风吹走了。
第二节 现代汉语的词法结构
词法:指词的结构规则,包括词的构 造、形态变化、词的功能等内容。
◆词类:词的语法类别
(一)词类划分的依据(标准) 根据词的语法特征来划分:
(1)词的组合能力 (2)词的造句功能 (3)词的变化形式 例:红、红色
(二)词类划分的结果 ▪ 邢福义:十一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代词
单句
主谓句
动词性主谓句 形容词性主谓句 名词性主谓句 主谓谓语句
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叹词性非主谓句
2.句类 根据句子的语气功能而划分出来的句
子类型。 (1)陈述句 (2)疑问句(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
正反问) (3)祈使句(肯定意义、否定意义) (4)感叹句
子。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某处存在、出现或 消失了什么人或事物。例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 前面来了一支队伍。 山脚上走过一群野猪。 教室里有五十张桌子。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很有用,请好好学习之。

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分析要点: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

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

(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如:我们不走。

≠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含义: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点儿”和“一点儿”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点儿”和“一点儿”

103355 学科教育论文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点儿”和“一点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绝大部分的留学生对“有点儿”和“一点儿”的用法,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上,经常出错。

如:“这个东西一点儿便宜”,“你说话一点儿快,慢点说”等等。

可见,“有点儿”和“一点儿”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因此有必要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两者进行进一步的辨析,帮助留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

一、“有点儿”和“一点儿”易混淆的成因《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有点’用作副词,表示程度不高,稍微,作状语;有时是“动+量”,后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宾语,用作谓语。

‘一点’是数量词,表示数量少而不确定,可作宾语、定语、主语、补语和状语。

”但是两者都有程度轻,有稍微之意,且在英语中都可以用“a little”表示,很明显两者在语义上相近,容易混淆。

两者不仅语义接近,而且修饰成分具有共性。

“有点儿”经常与形容词或者状态动词连用,表示程度较低。

例:1、这个人有点儿聪明。

2、今天天气有点儿冷。

在这两个例子中,“有点儿”用作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聪明”状态动词“冷”,都表示程度比较低。

“一点儿”经常是形容词、动词的后续成分,表示“略微”的含义,程度较轻。

例:1、孩子们现在学习好了一点儿。

2、说话小声一点儿,孩子们睡了。

上面的例子中,“一点儿”分别放在了形容词“好”和状态动词“小声”后,意味着其对应的形容词、状态动词程度比较低。

由此可见,“有点儿”和“一点儿”都可以同形容词和动词连用,而且在语义上都有表示“少量”“程度较轻”的意义,所以留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

二“有点儿”和“一点儿”语意、词性、语用对比(一)语意、词性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等大多数辞书认为“有点儿”表示的程度不高;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有点儿+形容词,表达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例:他今天有点不开心;这句话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也可以用来表示中性或积极的事情,例:这杯水有点儿烫手。

谈“有(一)点儿+形容词 动词”的语义及语用功能

谈“有(一)点儿+形容词 动词”的语义及语用功能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20). 2008. Volume 2.Edited by Marjorie K.M. Chan and Hana Kang. Columbus, Ohio: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ages 627-634.谈“有(一)点儿 + 形/动”的语义及语用功能何宝璋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提要:在汉语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里,“有(一)点儿+形/动”被认作为一个常见的固定用法。

一般的语法著作和对外汉语教材都简略地介绍该结构表示少量,意义消极或与本来预料不符。

近来更有新的研究认为“有(一)点儿+形容词”这种结构在句中所表达的是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

笔者认为,前人的定论及近来的研究都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语言资料涵盖不全,另一个是与语言事实不完全符合。

本文从调查现代汉语语言资料着手,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描述“有(一)点儿+形/动”这一结构,进而分析“有(一)点儿”后所加的形容词和动词的类及所表示的不同情境(situation),及该句式的语用功能。

本文语言素材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1. 前言1.1.问题的提出“有(一)点儿+形/动”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是一个比较浅显的语法现象,通常在初级阶段就可以遇到。

一般的定义是该结构表示少量,常用于表示消极或与本来意愿不符的情况下。

但是在日常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常发现与本定义不符的实例,这就不得不使我们针对问题,调查研究实际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该结构,力求对该语言现象给予一个新的,共时性的描述。

对“有(一)点儿+形/动”的基本定论是这是一个常见的固定用法,表示程度不高;稍微。

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吕1999)。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从句法结构的关系及练习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从句法结构的关系及练习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汉语句子成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一、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1今天晚上‖ 特别冷;主语偏正短语谓语2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1 笑‖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主语动词谓语2公正廉洁‖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二、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他‖只答应了<一声>;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主语谓语状+动+补+宾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太阳‖热烘烘的;主语谓语形容词+的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说话‖要简洁<些>;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这件事‖大家都赞成;主语谓语主谓短语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主语谓语主谓短语大家的事情‖大家办;主语谓语主谓短语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鲁迅‖浙江绍兴人;主语谓语名词短语明天‖教师节;主语谓语名词她‖大眼睛,红脸蛋;主语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三、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1名词性宾语;例如: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 给你紫红的, 给她粉红的;近宾远宾近宾远宾近宾远宾2谓词性宾语;例如: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复句形式作宾语四、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五、状语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副词、短语以及从句来担任;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六、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补语都放在中心语后头,除了趋向动词、数量词、介宾结构和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补语外;补语多用形容词、数量词、趋向动词、介宾结构来担任,各种关系的词组也常作补语;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这个字写〈错〉了;她哭〈红〉了双眼;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比上次要好〈一点〉;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8年〉;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七、中心语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1、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定语中心语”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例如:经济的振兴要靠科学技术;主语‖ 谓语定︱中他的家里有一只小花狗;主语‖ 谓语定︱中动︱宾定︱中2、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状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它跟前面的状语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现在已经深秋了;主语‖ 谓语状︱中有的同学上课时在下面悄悄地讲话;主语‖ 谓语状︱中3、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补语中心语”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例如:那位学生昏倒<过去>了; 我们的校园打扮得<真漂亮>;主︱谓主︱谓中<补〉中<补>八、独立语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1、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2、称呼语: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你来啦,老师;3、感叹语: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4、拟声语: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如: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句子分析示例全体同学都做<完>语法作业了吗主语‖ 谓语定︱中状︱中动︱宾中〈补> 定︱中语气词A衣服洗<干净>了;主||谓述<补>B 坑挖<浅>了;|主||谓述<补>C坑挖<深>了;主||谓述<补>三个句子都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从句子成分来看,都是“主语+谓语+补语”的结构;A句表示动作完成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结果;B句表示动作完成了,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C句既可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达到预期目的坑的深度达到了事先的要求,也可以表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坑的深度超出了事先的要求;她把衣服洗<干净>了;她不同意这样做;问题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自尊心问题;第一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他洗了”,表意不清;第二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她同意这样做;”意思相反;第三句去掉修饰成分后,变成“核心归结为问题”,意思不明确;汉语句子成分口诀一、词类歌诀名词: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动词:世间万物皆运动,于是动词相应生;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形容词: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数词: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量词: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代词: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疑问代词谁什么,进地性状数如何;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名某另别其他;副词: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介词: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连词:和同与跟关中间,或者以及带关联;介词连词难分辨,换位不变才是连;二、句子成分歌诀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宾语动支配,回答谓语什么谁;前置状语目的时间地点,意义不变能复位;补语从后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介宾短语多状补,不能充当宾主谓;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三、句子语病修改歌诀检查语病要细心,先看主干主谓宾,残缺搭配是病因;再看枝叶定状补,能否搭配语中心;下面语病常常见,熟悉现象心有底;是否恰当用词语,语序是否属合理,前后有矛盾,更有不统一,替概念,有歧义,句式杂糅使人迷,结构又胶节,语言重复又多余,多层否定成后语;修改语病法牢记,添、删、调、换百病医;现代汉语自测题大一下学期一、填空题本大题20空 ,每空分,共10分1.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本身,即语法事实;另一个指;2.根据句子的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句型;3.词类的划分以为主要依据;只有在判定某些词的归类,用这一标准不足以显示其特点时,才必须考虑;4.宾语和动语的语义关系很复杂,粗略分来,宾语的意义类型有三种:①,②,③;5.从补语的语义指向看,不都是指向它的中心语的,如“我们打赢了球”和“我们打破了球”,补语“赢”、“破”分别指向和;6.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有时用关联词语来表示,叫法;有时不用或不能用关联词语表示,叫法;7.同一思想内容可有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可以选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采用哪种表达方式、什么样的语句最好,往往决定于特定的;8.对于修辞来说,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也是修辞要调动、加工的;就语言三要素来说,修辞是对它们的综合的,是它们的高级体现;9.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性”,借代侧重“性”;10.对比和对偶不同: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能够充当是形容词和副词所共有的语法特征;A.主语B.谓语C.定语D.状语2.“他哪儿都不想去;”句中的疑问代词“哪儿”表示;A.询问B.反问C.任指D.虚指3.“连我的话都不听了”,句中的“连”是;A.动词B.助词C.介词D.副词4.下列加线的词不属于区别词的是;A.男运动员B.彩色电视C.新教材D.非正式的5.功能类不属于名词性短语的有;A.卖菜的B.天亮之前C.摔跤这种运动D.升学或者就业6.下列句子, 是复句;A.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任务;B.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咱们的计划;C.他坐下来看书;D.早上起床后,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7.从锤炼词语的角度看,填到下面句中横线上的动词,最好的一个是;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在他身后;A.靠B.贴C.躲D.藏8.下列句子只有用了比喻;A.他长得像他哥哥,要找到他不难;B.像特区那样的建设速度就好办了;C.柳丝飘拂,像在诉说这动人的故事;D.天上的云,像一堆一堆的棉花;9.下列各句,辞格运用恰当的是;A.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博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跃着;B.生活可不像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再重做;C.登山远望,对岸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D.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着人们微笑;10.大量运用专业术语,这是在运用语言上的一大特色;A.公文语体B.科技语体C.政论语体D.文艺语体三、用从大到小的框式图解法分析下列短语,多义短语请作两种分析;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1.在泥泞的路上走了整整一夜2.有经验的人不想来3.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4.他反对哥哥袒护妹妹四、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单句的句法成分;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树上掉下一个苹果来;2.同义词,例如“看”和“瞅”,大都是在意义上有细微差别的;3.一个边防军人,他时刻准备为边关奉献一切;4.他叫他打个电话通知大家,明天学校有事停课一天;五、分析下列多重复句;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已经答应给中心店的这批电扇,既然中间有可能混用了次品零件,我们就得认真进行复查,以免让客户吃亏;2.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有联系群众的长处,但是不善于思索,不愿意用脑筋多想苦想,结果仍然做不成大事;3.北京是美丽的,我知道,因为我不但是北京人,而且到过欧美,看见过许多西方的名城;4.想看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好土,便没有好花,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六、改正下列病句可在原句上改,不必另抄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我实在不清楚把这支笔应该交给谁;2.我校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制订了新措施;3.这个工厂采取了先进生产工艺,材料比过去少消耗一倍,产品数量反而增加了;4.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5.近两年来,他的科研成果的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其中有两项不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也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七、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并指出下文的辞格;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1.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3.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八、问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1.以下列各句为例,归纳出虚词“的”的词性和语法作用;8分①荷叶呀,是小青蛙的摇篮;②这本书是新出版的;⑧他十点钟到的北京;④他今天会回来的;2.简要说明句群与复句的区别;6分3.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哪一句请说明你选择该句的理由;6分在我们厂里,她是有名的劳动带头人;,今年,她又做出了新成绩;①去年大家选她为劳动模范②去年她被大家选为劳动模范③大家去年选她为劳动模范④去年的劳动模范非她莫属4.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6分一、填空题本大题20空,每空分,共10分1.结构规律语法学2.结构3.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4.受事宾语施事宾语当事宾语5.主语我们宾语球6.关联意合7.语言环境8.手段和基础语言材料艺术加工9.相似相关10.对立对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结构的语用分析“形容词+‘一点’”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所谓“形容词+‘一点’”,指的是由形容词和“一点”组合而成的一种语法结构。

为叙述方便,本文将其简称为“A一点”。

在实际运用中,“A一点”常常有多种变式,如“A点”“A一点”“A点儿”“A一点儿”及“A了一点”“A了点”“A了点儿”“A了一点儿”等带“了”的形式,本文主要对“A一点”进行语用方面的分析。

一、“A一点”的语用环境现代汉语中,“A一点”广泛运用于各种言语交际,其语用环境极其宽松。

但对于“A一点”的使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它具有某些限制条件,表现出其独有的特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口语化张平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为据,严密地考察了“点”和“一点”在四种不同语体(分别为:报刊政论文章及专著、科普书刊材料、剧本和日常口语材料、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的使用频率和分布状况。

考察得知,“点”和“一点”在口语色彩最强的剧本和日常口语材料中使用频率最高,在口语色彩相对较弱的科普书刊材料和报刊政论文章及专著中使用频率较低。

[1]由此可见,“点”是一个口语色彩很强的量词,“一点”也具有很强的口语性。

正是由于“一点”具有很强的口语性,所以它总是倾向于选择带有口语色彩的形容词与其组合。

我们对统计所得的389条次“A一点”中的A进行全面考察,发现口语色彩越浓的形容词与“一点”的组合能力越强,书面色彩越浓的形容词与“一点”的组合能力越弱。

例如:“高兴”和“愉快”是两个语体色彩不同的同义词。

“高兴”的口语性相对较强,“愉快”的口语性相对较弱。

从它们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高兴”与“一点”的组合能力明显强于“愉快”与“一点”的组合能力。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说:(1)我们都希望他能高兴一点(儿)。

(2)看见你我才高兴一点。

(3)如果他当时高兴一点的话,就会答应我们的请求的。

但是一般很少说:(4)我们都希望他能愉快一点(儿)。

(5)看见你我才愉快一点。

(6)如果他当时愉快一点的话,就会答应我们的请求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一点”常倾向于选择单音节的形容词与之发生组合。

这种音节上的选择与语体色彩的选择实际上是一致的。

相比书面语而言,口语一般更讲究表达上的灵活简洁性,所以,口语中常常更多地运用单音节词。

如“快”和“迅速”在表示“速度”的概念上是同义词,但“快一点”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迅速一点”。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说“快一点”,而不说“迅速一点”。

又如:“苦”和“艰苦”“疼”和“疼痛”是两组同义词,但“苦一点”比“艰苦一点”“疼一点”比“疼痛一点”,其使用频率要高很多。

“快”与“迅速”“苦”与“艰苦”“疼”与“疼痛”,除了音节上的区别之外,很明显地,也有语体色彩上的差别。

单音节的“快”“苦”“疼”相对于双音节的“迅速”“艰苦”“疼痛”,其口语色彩较强。

张宝胜认为,“(一)点”只能跟口语性的形容词发生组合,不能跟非口语性的形容词发生组合。

[2]虽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实际上,“一点”也能与非口语性的形容词发生组合,如:高尚一点、隆重一点、警醒一点等。

但是,由此我们却可以说,在实际运用中,“A 一点”具有口语化倾向。

以上论述同时表明,“A一点”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倾向于应用在口语化的语用环境中。

通过对所统计的“A一点”语料进行考察,我们发现,“A一点”出现的场合主要是人物日常对话,这几乎占了70%以上,而出现在叙述性话语中的“A 一点”则相对较少。

同时,在我们所统计到的“A一点”语料中,“A一点”几乎都可以说成“A点”或“A点儿”而基本不影响句子的语气和语义。

这也证明了“A一点”通常用于口语中,因为现代汉语口语中,量词前的数词“一”经常可以省去,而“儿”更是一个口语化的词缀。

(二)“一点”的省略性关于“A一点”中“一点”的省略性问题,据分析所统计的语料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可以省略“一点”在具体的语境中,许多情况下,“A一点”中的“一点”可以省去,这又可以分两种情况:第一,省略“一点”后不影响其基本语义,只是语气上有些许改变或者只是失去了“一点”对前面形容词在程度等方面的限制。

试比较下面两组例句:(7)a.(戴上眼镜,咳嗽一声)这屋子排的样子,我原意总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叫我的眼看着舒服一点。

(曹禺《雷雨》)b.(戴上眼镜,咳嗽一声)这屋子排的样子,我原意总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叫我的眼看着舒服。

(8)a.我也很想找一份轻松的事干一干,谁不想活得轻松一点?d. 我也很想找一份轻松的事干一干,谁不想活得轻松?两组例句中,b和d句都省略了“一点”,但句子的基本语义没有改变,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不会引起人们的歧义以致无法达到完成交际任务的目的。

b、d 句相对于a、c句来说,只是在语气程度上作了稍微改变而已。

a句的语气缓和,b句语气干脆一些;d句的“轻松”少了“一点”在程度或范围上的限制,没有“一点”的A程度上比有“一点”的A高。

但这些改变都不影响原句基本意义的表达。

这种情况,在某种层面上,也可以说“A一点”中的“一点”是虚化的,并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一点”不是对前面A的补充说明,而是一种虚指。

再如“小心一点”有时候跟“小心”的意思毫无二致,都是“提醒当事人要小心”的意思。

第二,省略“一点”后,语义发生改变。

有些情况下,“A一点”中的“一点”省略后,句子仍然成立,但影响了原句的基本语义。

如以下几组句子:(9)a.齐大夫忍不住说:“你可以说得明确一点么?谁对谁残忍?”(毕淑敏《预约死亡》)b.齐大夫忍不住说:“你可以说得明确么?谁对谁残忍?”(10)c. 临出门前,他吩咐他母亲把饭做好一点,说有客人来。

d.临出门前,他吩咐他母亲把饭做好,说有客人来。

(11)e.旁边一位年轻一点的立即纠正:“老伯,您听差了,他说的是巡逻的逻,不是收罗的罗!”(余秋雨《十万进士》)f .旁边一位年轻的立即纠正:“老伯,您听差了,他说的是巡逻的逻,不是收罗的罗!”b句不但在语气、态度上较a句有了较大的改变,而且也改变了原句的语义。

原句是询问,要求对方把话说得更具体更清楚一些,是在对方原来基础上的递进,而省略了“一点”后的b句,则有质问对方能否把事情说明确和清楚的能力的含义,没有递进的意思。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交际任务的完成。

d句相对于c句,不仅程度上有所加强,而且在语义上,c句有改进义,而d句则包含了“把饭菜具备好”和“准备的饭菜要丰盛或口味好等”两层意思。

“好”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比“好一点”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要广。

例(11)中,根据原文语境,“年轻一点的”与“年轻的”在语义上有较大的差别,“年轻一点的”既可指年青人,也可指老人,而“年轻的”只能指年青人。

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中,“年轻的”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比“年轻一点的”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要窄。

2.不能省略“一点”在某些具体的语境中,由于受语境的限制,“A一点”中的“一点”完全不能省略,否则句子就不成立。

如:(12)a.“ 你干脆改动大一点儿如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b. “你干脆改动大如何?”(13)c. 闯王说:“你说慢一点。

你的洛阳口音重,说得太快啦,有的话我听不清楚。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d.闯王说:“你说慢。

你的洛阳口音重,说得太快啦,有的话我听不清楚。

”二、“A一点”的语用效果“A一点”语法的灵活性,语义的丰富性决定了其语用的多样性。

在语用效果上,“A一点”呈现出多功能性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一)语气、语意的强化与弱化“A一点”既可用于否定句式也可用于肯定句式,在不同的句式中,其语用效果是不同的。

1.否定句式“A一点”在否定句中,其语用效果是加强否定的语气,起强调语意的作用。

如:(14)慢一点是不行的。

(15)就这个价吧,再便宜一点恐怕是不可能的。

句中的“A一点”是用来强调某种动作行为的完全不可行,所形成的格式往往是“‘A一点’+是+不”。

表示的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或某事物朝句中形容词所表示的那种性状相反方向发展,如例(14);或者至少得维持句中形容词目前所反映出的性状,如例(15)。

2.肯定句式“A一点”更多地用于各种类型的肯定句。

在我们所统计分析的“A一点”句中,“A一点”肯定句式,都表示说话人要求听话人或某事物朝句中形容词所表示的那种性状发展。

“A一点”具有弱化语意的语用功能,并具有使语气委婉的语用效果。

试比较下面几组例句:(16)a.我考虑问题周到一点。

a′.我考虑问题周到。

(17)b.只是他想的官大一点,钱多一点。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b′.只是他想的官大,钱多。

(18)c.他做事马虎一点。

c′.他做事马虎。

(19)d.古典型的直鼻子,只是太尖,太薄一点。

(张爱玲《倾城之恋》)d′.古典型的直鼻子,只是太尖,太薄。

(20)e.“把眼镜摘下来,小心一点……”(余华《夏季台风》e′.“把眼镜摘下来,小心……”例(16)、(17)中,A或者“A一点”是对自我和他人的陈述、评价,a句相对于a′句,显得谦逊、含蓄;b句相对于b′句,显得柔和、婉转。

例(18)组是对他人贬抑和批评的陈述句,c句相对于c′句,显得温和、宽容。

例(19)组为感叹句,用于抒发情感,d句相对于d′句,显得克制、忍让。

例(20)组为祈使句,表示命令和要求,e句相对于e′句,显得语气和缓、态度随和。

以上例句说明,在“A一点”肯定句中,“A一点”有使句子语气委婉的语用效果。

而且,虽然句中的A或“A一点”都表示的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或某事物朝句中形容词所表示的那种性状发展,但各组中,第一句句子的语意比第二句句子的语意要弱。

“A一点”这种语用效果的形成,主要是由“一点”的语义特征和“A一点”的语义特征所决定的。

“A一点”中的“一点”,是由数词“一”和不定量词“点”所组成的数量短语,其作用是对A的补充和说明,表示A的程度、数量略微增加或减少的语义。

“一点”对A具有弱化作用,即有“一点”的A在程度上比没有“一点”的A 低。

因此,当说话人采用“A一点”结构时,是因为他主观上觉得A的程度变化很少,所以特别强调用“一点”来对“少”进行强调。

也就是说,对A进行弱化。

这样就能在向对方提出使之受损或受益或使自己受益的要求时使语气显得更委婉一些,话说得更客气一点。

如:(21)无论你是如何的忙碌,你明天总得早一点来帮我。

(22)再勇敢一点,你就会成功的。

(23)你轻一点,我的胳臂都快被你折断了!“A一点”语义特征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模糊性上,“A一点”语义的模糊性增加了使语气委婉这一语用效果。

在许多情况下,避免明确可以使语言更加含蓄婉转,留有余地。

如:(24)小李比晓明矮一点。

(25)他只是想找一份轻松一点的工作罢了。

“A一点”的这种语用效果,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所推崇的谦和、克己、忍让、宽容等处世原则不谋而合,因而,在话语交际中被广泛地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