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课后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
1.解释组织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动物体微细结构及功能的科学。
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和器官组织三个部分。
2.什么是H.E.染色?
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hematoxylin)和伊红(eosin)染色的染色方法,简称H.E.染色。
苏木精是碱性染液,可以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等成分染成蓝紫色,故这些成分被说成是嗜碱性着色的。
伊红是酸性染料,可使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粉红色,这些细胞质被称为嗜酸性的。
对碱性和酸性染料亲和力都不强的结构,称为嗜中性的。
3.什么是组织化学技术?
通过化学或物理反应原理显示组织或细胞内化学成分,通常是使其形成有色终末产物,以便在镜下观察,可进行定位和定量。
分为一般组织化学术、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
4.简述石蜡切片技术。
①取材与固定②脱水与透明③浸蜡与包埋④切片与贴片⑤染色与封固
二、细胞(自学)
1.细胞周期的概念。
细胞的繁殖或增殖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的。
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这一次分裂完成之间的这段时间,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每个细胞周期又分为间期和分裂期。
2.简述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1)物质交换①简单扩散②易化扩散③主动运输④胞吞和胞吐
(2)调节作用
(3)细胞识别
3.细胞骨架的组成。
脂类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骨架,其中的每一个脂类分子都具有由磷酸基团构成的亲水性头部和由脂肪酸链构成的疏水性尾巴。
亲水性头部朝向膜的内外表面,疏水性尾巴朝向膜的中央。
4.叙述有丝分裂的过程。
(1)间期细胞上一次分裂结束至下一次分裂开始之间的时期,是细胞为下次分裂做准备和执行特定生理机能的时间。
进一步分成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和G2期(DNA合成后期)。
G1期是指细胞上一次分裂之后直至DNA合成前的一段时间。
在S期,发生DNA的复制,使DNA的含量增加一倍;同时,还合成组蛋白和进行中心粒复制等。
G2期是S期结束到细胞开始分裂之间的一段时间,主要合成RNA和微管蛋白等,为进入分裂期做准备。
(2)分裂期是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时期,故也称为M期。
它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①前期细胞核膨大,染色质丝逐渐螺旋化,变短变粗形成染色体。
接着,每条染色体裂开形成两条染色单体(chromatid),二者由着丝点连着。
核膜及核仁消失。
在S期已复制的中心体彼此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同时,在中心体周围出现由呈放射状排列的微管构成的星光,两星光之间再借微管相连,形成纺锤体。
②中期中心体到达细胞两极,纺锤体完全形成。
染色体更加致密和明显,排列在纺锤体的中部,形成赤道板。
此时,若用秋水仙素等破坏微管,阻止染色体移动,便可获得细胞的中期分裂像,研究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③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由附着在着丝点上的纺锤丝(纺锤体微管)牵动着两条姊妹
染色单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细胞体拉长,由于赤道部质膜下微丝环的收缩致使该处逐渐缩细,形成分裂沟。
④末期分开的两套染色单体到达细胞两极,解螺旋而逐渐变成染色质,核膜与核仁重新出现。
与此同时,胞质的分裂沟进一步加深,最后分裂开形成两个子细胞。
三、上皮组织
1.试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和各类上皮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根据细胞的形态和层数可把被覆上皮的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①单层扁平上皮从切片上看细胞为扁平形。
从表面看,细胞为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借少量嗜银粘合质与相邻细胞紧密嵌合,细胞核为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被覆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和某些脏器表面的,称为间皮。
间皮光滑、湿润,有减少脏器运动摩擦的作用。
衬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面的,叫内皮。
内皮薄而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以及内皮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②单层立方上皮从切片上看细胞为正方形。
从上表面看,细胞呈六角形,细胞核较大,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单层立方上皮主要分布在肾小管和外分泌腺的一些导管等处,主要功能为吸收和分泌等。
③单层柱状上皮从垂直切面看由一层高柱状细胞所组成。
从表面看,细胞呈多边形。
细胞核为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其长轴与细胞长轴平行。
多形成胃、肠、胆囊等器官的粘膜上皮和一些腺体导管的上皮。
主要功能为吸收、保护和分泌。
④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由高柱状纤毛细胞、梭形细胞和小的锥形细胞三种高矮不一的细胞,相互夹杂排列在同一基膜上而构成。
由于只有高柱状细胞到达上皮的游离面,且细胞核分布在上皮的不同水平上,故看起来是复层的,而实际上是单层的。
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睾丸输出管、输精管及某些动物的输卵管等处,功能主要是有助于分泌物的排除。
⑤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构成,且最表层细胞为扁平的。
最深一层细胞呈低柱状或立方状;中间层细胞较大,呈多角形;表层细胞逐渐变成扁平的且呈鳞片状。
分布在皮肤、口腔、食管和阴道等处。
其中,有些部位(如皮肤)的表层细胞发生角化,称为角化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具有抵抗机械和化学刺激的作用,受伤后也易于修复。
因此,是一种保护作用很强的组织。
⑥复层柱状上皮表层细胞也为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其他各层细胞类似于复层扁平上皮。
它分布在眼睑结膜及外分泌腺的大排泄管等处。
⑦变移上皮构成排尿管道(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腔面上皮。
随器官容积的改变,该上皮的细胞层数也发生变化。
当器官收缩(尿排空)时,细胞层数增多,形状变为多面体形,上皮变厚。
当器官扩张(尿液充盈)时,细胞层数减少,形状变扁平,上皮变薄。
变移上皮表层细胞的游离面胞质浓缩,形成一个深色的壳层,可抵抗尿液的侵蚀。
2.试述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常有哪些特殊结构?
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指状突起。
细指状,光镜不可见,有微丝。
吸收。
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细胞质小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
粗指状,光镜下可见,有微管。
定向摆动。
3.试述上皮细胞的侧面特殊结构和功能。
1)紧密连接也叫闭锁小带,环绕上皮细胞顶部周围,由相邻两质膜间发生网状粘合而形成。
点状融合。
它除了具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封闭了相邻细胞顶端,可防止细胞间隙中的物质渗出并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间隙。
2)中间连接也叫粘合小带,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环绕细胞上部的一条小带。
小盘状融合。
此种连接除具有粘着细胞的作用外,还与细胞的收缩和松弛有关。
3)桥粒或叫粘着斑,是一种圆盘状结构。
在小肠上皮细胞,它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在复层扁平上皮中,它形成中间几层细胞之间的连接点。
斑状融合。
桥粒是上皮细胞间较为牢固的连接方式,多见于易受机械作用和摩擦的部位。
4)裂隙连接缝管连接,或叫融合膜。
位于上皮细胞深部侧表面上的一种平板状结构。
点状,成群,细胞间有通道。
离子和化学信息交换。
细胞通讯。
裂隙连接除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外,也见于平滑肌、心肌和神经突触等处。
4.试述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常哪些特殊结构?
1)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一层薄膜,是由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的,薄膜,分基板和网板,PAS 阳性,嗜银。
主要作用是支持和连接上皮组织及调节上皮与结缔组织间的物质交换。
基膜又可分为三层:透明层(即细胞衣)、致密层(亦称基板)和网状层。
2)质膜内褶由上皮细胞基底面质膜向细胞内折入形成,褶之间有许多线粒体。
其作用是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交换和水的运输。
3)半桥粒是在某些上皮细胞基底面上形成的半个桥粒结构,其作用是把上皮固着在基膜上。
5.腺细胞的分泌方式。
①透出分泌分泌物以分子的形式从细胞膜渗出的方式。
胃腺壁细胞,浆细胞,神经细胞属于这种分泌方式。
②局部分泌也叫胞吐分泌。
所形成的带包膜的分泌颗粒逐渐移到细胞的游离面并与质膜融合,将内容物胞吐出去,细胞膜本身不受损伤。
唾液腺和胰腺外分泌部都营此种分泌方式。
③顶浆分泌胞质中形成的分泌物移到游离面质膜下后,顶着质膜向外突出,最后自突出部位与细胞折离,损伤的质膜很快修复。
乳腺和汗腺细胞都为顶浆分泌。
④全浆分泌当胞质内充满分泌物后,细胞发生死亡性变化,最后整个细胞解体,连同分泌物一起排除,由邻近的腺细胞补充。
皮脂腺细胞属于全浆分泌型。
四、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
2.固有结缔组织的分类和各类固有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①疏松结缔组织特点是间质中纤维少,基质多,纤维排列疏松,呈蜂窝状,故又叫蜂窝状组织。
广泛分布在皮下和器官内部,起支持、连接和防卫作用。
②致密结缔组织特点是纤维多,基质和细胞成分少。
根据纤维排列方式不同,分为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和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两种。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以胶原纤维为主,粗大的纤维束排列方向不规则,相互交织成网。
纤维束间有少量的成纤维细胞、小血管和神经束。
构成坚固的纤维层,如真皮、器官的被膜、骨膜和巩膜等。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有的以胶原纤维为主(如肌腱),有的以弹性纤维为主(如项韧带)。
纤维束排列方向十分规则而致密,其排列
方向与组织所受牵引力的方向相一致。
成纤维细胞位于纤维束之间。
主要构成肌腱和腱膜。
③体内许多部位的结缔组织是疏松与致密中间的过渡类型,其特点是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交织成网,其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和血管。
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粘膜固有层就属于此类组织。
④脂肪组织由大量的脂肪细胞聚集而成,细胞表面包绕着致密而纤细的网状纤维,基质含量很少。
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伸入脂肪组织内,将其分隔成许多小叶。
根据脂肪细胞的结构、脂肪组织分布和颜色不同,把脂肪组织分为两种。
单泡脂肪组织脂肪细胞胞体较大,游离时为圆形或卵圆形,在组织中由于堆积和挤压而呈多边形。
成熟脂肪细胞胞质内有一个大的脂肪滴,把胞质和细胞核挤到一侧,呈一窄的指环状带。
主要分布在皮下、肠系膜、腹膜、大网膜及某些器官的周围。
其主要功能是储存脂肪并参与能量代谢,还有支持、保护和维持体温等作用。
多泡脂肪组织细胞为多面体形,胞体比单脂肪细胞小,细胞排列方式很像内分泌腺上皮细胞,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胞质内有多个脂肪滴和大而密集的线粒体,后者与脂肪滴紧密相贴,核位于细胞中央。
在冬眠动物和新出生动物较多,它具有快速氧化脂类、产生大量热量的作用,有利于维持动物体温。
⑤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参与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
网状细胞为星状多突起细胞,突起彼此之间连接成网。
网状纤维较细、沿着网状细胞的突起和胞体分布、多分支且互相交织成网。
网状组织的基质在淋巴结为淋巴液,在其他器官则为组织液。
在网状组织支架上还分布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它们监视着流经窦状隙的物质并通过吞噬清除抗原和其它细胞碎片。
3、疏松结缔组织中纤维的类型和特点。
①胶原纤维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最多的纤维,在H.E染色标本中呈粉红色,新鲜时为白色,故称白纤维。
由胶原原纤维组成的。
在电镜下,胶原原纤维具有周期性的横纹。
由胶原原纤维组成的。
在电镜下,胶原原纤维具有周期性的横纹。
②弹性纤维数量比胶原纤维少,H.E染色不易着色,呈较亮的淡粉色,新鲜时为黄色,故又称为黄纤维。
很细,有分支并相互连接成网。
主要成分是弹性蛋白。
在皮肤和腱,弹性蛋白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在大血管,它由平滑肌细胞产生。
在大血管壁中,弹性蛋白构成非纤维性的有窗弹性膜。
③网状纤维较少,它主要分布在结缔组织与上皮组织之间的基膜内、平滑肌和神经内膜以及造血器官和实质性器官的网架内。
较细,有分支并彼此交织成网。
在H.E染色标本中看不见,但用银浸法能使其染成黑色,故又叫嗜银纤维。
含有大量的糖蛋白,PAS反应阳性。
主要成分是Ⅲ型胶原并结合大量的糖蛋白和蛋白多糖。
电镜下,网状纤维也有周期性横纹。
五、骨和软骨
1.骨单位又称为哈氏系统。
是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一些平行于骨干长轴排列、多发生分支的圆柱体。
它们由许多呈同心圆排列的筒状骨板和中央的哈氏管所组成。
哈氏管内有营养骨组织的血管和神经通过。
2.同源细胞群成群存在的软骨细胞往往位于同一软骨囊内,由于它们都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来的,故称为同源群。
3.简述软骨的分类
①透明软骨基质中含有较细的由Ⅱ型胶原构成的原纤维,交织排列。
生活状态时,透明软骨呈半透明玻璃样,坚韧而有弹性。
主要分布在成年动物的骨的关节面、长骨骨骺与骨干之间的骺板、肋软骨、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处。
②弹性软骨结构类似于透明软骨,不同的是除了Ⅱ型胶原原纤维以外,还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网。
新鲜弹性软骨呈淡黄色。
具有软骨膜。
可单独存在,也可与透明软骨相连续着。
它
不透明,具有很大的弹性,主要分布在耳壳、会厌和咽鼓管等处。
③纤维软骨在结构特点上介于致密结缔组织和透明软骨之间。
其软骨细胞类似于透明软骨细胞,也单个或成同源群存在。
间质中含有大量的I型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不规则排列,细胞成行排列在纤维束之间。
基质很少,主要成分是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
无明显的软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发育来的,致密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
很少见,主要分布在椎间盘、某些韧带与骨头的附着处、耻骨联合和半月板等处。
纤维软骨新鲜时呈不透明的乳白色,具有很大的抗压能力。
4.骨的结构
5.骨组织的结构
由各种骨细胞和间质(纤维和基质)构成。
(1)骨组织中的细胞
①成骨细胞负责合成骨基质中的有机成分:胶原和糖蛋白。
它们在骨组织表面排列成一层,很像单层立方上皮组织。
先合成类骨质,而后再骨化为骨基质。
一旦被新合成的基质包围住,成骨细胞便改名为骨细胞。
也具有胞质突起,并借此相互接触。
骨基质包围成骨细胞胞体和其突起而形成骨陷窝和骨小管。
骨小管与哈氏管相通。
②骨细胞是包埋在钙化骨基质中的成熟细胞,它们单个分散排列于骨板间或骨板内。
在自骨陷窝辐射出的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通过缝管连接相连;这种连接允许离子和小分子在骨细胞间流动。
胞体为扁平的杏仁状,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明显减少,核内的染色质更加致密。
积极地参与骨基质的维持,它的死亡很快导致骨基质的吸收。
③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直径约100μm。
其数量很少,约为成骨细胞的百分之一。
多位于骨被吸收所形成的凹陷处,一般突出于骨基质的表面上,有时也与成骨细胞和其他破骨细胞重叠排列。
其胞质为嗜酸性,内含有很多溶酶体。
(2)骨间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部分组成。
有机物是由骨细胞分泌形成的,包括大量的胶原纤维(I型胶原)和少量的无定形基质。
基质有粘合胶原纤维的作用。
无机物又叫骨盐,其主要成分是钙和磷,形成羟基磷灰石结晶,呈细针状,沿胶原原纤维长轴平行排列,外面包着一层无定形基质,共同构成骨板。
六、血液
1.简答血液的组成。
2.简答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双面凹陷的圆盘状,无核,但鸡的红细胞是有核的。
主要作用是运输O2和CO2。
3.简答淋巴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可分为四类:
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占70-80% 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占10-15% 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K细胞(杀伤淋巴细胞)能杀伤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靶细胞
NK细胞(天然杀伤淋巴细胞)不需要抗原刺激和借助抗体就能杀伤某些靶细胞,如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因此在防止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4.试述有粒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1)嗜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约占30-40%。
在细菌产物和受伤组织所释放出的某些化学物质诱导下,经变形运动出毛细血管到达炎症部位,进行杀菌和清除组织碎片。
与此同时,中性粒细胞本身也常受损坏死,成为脓细胞。
(抗炎)
2)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很少,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左右。
减轻过敏反应。
当有寄生虫侵入机体后,嗜酸性粒细胞与其接触并释放颗粒内容物,杀伤虫体。
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在0.6%左右。
胞质内有紫蓝色的嗜碱性特殊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和慢性反应物质等。
肝素可抗凝血,组胺和慢性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
七、肌肉组织
1、肌节肌原纤维之相邻两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一个肌节,是肌肉收缩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
2、闰盘相邻的心肌细胞伸出许多突起相互嵌合起来,形成阶梯式的结构。
两相邻质膜间形成多种细胞连接:靠近细胞表面处为紧密连接;阶梯的横位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起固着作用;纵位部分为裂隙连接,便于化学信息交换,传递神经冲动,使整个心肌成为功能统一的整体。
3、肌质网也叫肌浆网,属于滑面内质网。
由许多与肌原纤维平行排列的纵小管构成,它们在两条横小管之间形成网,包围着每条肌原纤维。
在靠近横小管处,纵小管相互融合成盲管,叫做终池。
横小管加上其两侧的终池共同形成三联体。
肌浆网的膜上的固有蛋白有80%为钙泵,可把胞质中的Ca2+泵入肌浆网内储存。
4、试比较三种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
(1)骨骼肌纤维①骨骼肌细胞为长圆柱形,两端钝圆,长达数毫米或数厘米。
细胞核多个,位于质膜下。
胞质内有大量与其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
多个肌原纤维平行排列,明暗带相对应起来,形成光镜下所见到的肌纤维上的横纹。
②电镜下,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组成。
明带只含有细肌丝,H区只含有粗肌丝,H区以外的暗带部分由粗肌丝和细肌丝共同构成。
肌膜(肌细胞膜)凹入细胞内形成横小管,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
横小管位于明暗带交界处,故每个肌节中有两个横小管。
位于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相互连接成网,并且开口于肌膜表面。
肌质网(见3)
(2)心肌细胞①心肌细胞(纤维)呈短柱状,有分支相互连接成网。
两条心肌纤维之间以润盘(intercalated disk)相连。
细胞核多为一个,偶见两个。
心肌纤维上也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②与骨骼肌相似,也有规则排列的粗肌丝与细肌丝,有由明带、暗带和Z膜构成的肌节,胞质内也有横小管和肌浆网等。
但心肌细胞没有肌原纤维结构,而是由大量的线粒体及横小管和肌浆网将肌丝分隔成肌丝束。
横小管不是位于明暗的交界处,而是在Z线的附近。
肌浆网的纵小管不太发达,一般只有一端膨大形成终池,与横小管形成二联体。
有闰
盘(见2)
(3)平滑肌①平滑肌细胞为长梭形,有一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部。
细胞质为嗜酸性,无横纹。
②平滑肌细胞质内也有粗、细两种肌丝,但不形成肌原纤维和横纹,而是形成一些束,在胞质内相互斜向十字交叉成网格状。
细胞质内还有大量的中间丝,也相互交叉成网。
在中间丝的交叉点及其与细胞膜的结合点处分别存在着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体和致密区,相当于横纹肌中的Z线。
在致密区之间,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凹,并沿细胞长轴排列成带状,相当于横纹肌中的横小管。
平滑肌中的肌浆网呈泡状或者管状,位置靠近小凹。
平滑肌细胞之间一般以裂隙连接的方式相结合。
八、神经组织
1、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两种主要成分组成。
构成脑、脊髓和外周神经等神经器官。
2、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很长的突起,能够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机能基本单位。
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的接触点,称为突触(synapse)。
它是把神经冲动沿一定方向传递到效应细胞的关键性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种。
4、尼氏体是嗜碱性结构,呈斑块状分布,故又叫虎斑小体。
仅存在于胞体和树突内,轴突和轴丘内没有。
电镜下是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装置。
在神经元受到损伤或发生中毒时,尼氏体减少或消失,叫虎斑溶解;在恢复正常时,尼氏体又重新出现。
因此,可根据尼氏体的状态来判断神经元的机能状态。
5、神经神经纤维构成的组织,把脑和脊髓的兴奋传给各个器官,或把各个器官的兴奋传给脑和脊髓。
6、运动终板轴突终末失去髓鞘,呈爪状分支,末端贴于骨骼肌表面,形成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
7、试述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突起的数目,可把神经元分为三类:
①多极神经元具有两个以上的突起,其中只有一个是轴突,其余的都是树突。
大脑皮质中的锥体细胞、脊髓腹角的运动神经元和交感神经节细胞等。
②双极神经元从胞体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
嗅觉细胞、视网膜的双极细胞和耳蜗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等。
③假单极神经元看起来只有一个突起从胞体伸出,但它是由两个突起在胚胎期间于胞体附近合并而成的。
突起离开胞体后不久即分为两支,一支相当于树突,能感受刺激并把冲动传向胞体;另一支相当于轴突,把神经冲动传给另一神经元。
脊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和视网膜内的无突起细胞(无长突神经元)等。
(2)根据功能,可把神经元分成三种:
①感觉神经元又叫传入神经元,能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并将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脑和脊髓;大多分布在外周神经系统。
假单极和双极神经元多属于感觉神经元。
②运动神经元也叫传出神经元,能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传至外周的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节内,属于多极神经元。
③中间神经元又叫联络神经元,位于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
大多位于脑和脊髓中,属于多极神经元。
(3)按释放的神经递质分类
胆碱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氨基酸神经元、肽能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