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诊断治疗新进展
中医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14 No.7 April 202435[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基础研究专项(202001AU070107);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9J1070)。
△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21级中医免疫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中医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王 月△ 陆芝梅 李 蕾 吕碧君 陈 欢▲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南省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与肠道免疫相关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是一种固有免疫细胞,在肠道免疫屏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外界的刺激下巨噬细胞能迅速诱导,从而在机体中发挥促炎和抑炎作用。
巨噬细胞极化在UC 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西医治疗手段长期治疗UC 时伴随着明显的副作用,且预后效果欠佳。
临床治疗中发现,中医诊治该疾病具有疗效高且副作用小的优势,但是中医治疗该疾病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所以本文从中医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缓解UC 的角度出发,探究UC 与巨噬细胞极化之间的联系,阐明中医治疗UC 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从而缓解肠道炎症和修复肠黏膜屏障。
[关键词] 中医;溃疡性结肠炎;固有免疫;巨噬细胞极化[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7-0035-04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7.08Research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gulatingmacrophage polarization to alleviate ulcerative colitisWANG Yue LU Zhimei LI Lei LV Bijun CHEN Huan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Chronic Diseas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Kunming 650000, China[Abstract] Ulcerative colitis (UC)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intestine related to intestinal immunity. Being inherent immune cells, macrophag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testinal immune barrier, which can quickly induce under external stimuli, and play pro-inflamm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 roles in the body.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UC. At present,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UC with Western medicine is accompanied by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and the prognosis is not satisfactory. In clinical treatment,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advantage of high efficacy and minimal side effects i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this disease.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this disease is not clear.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C and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gulating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to alleviate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larifies that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UC may be the regulation of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to alleviat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repair the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lcerative colitis; Inherent immunity; Macrophage polarization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目前病因未明,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肠道微生物、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1]。
UC(2012)溃疡性结肠炎国内共识意见介绍
细胞洗涤技术国内未开展
外科手术治疗
绝对指征
大出血、穿孔、癌变及高度疑为癌变
相对指征
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UC,合并中毒性巨结肠内科 治疗无效者宜更早行外科干预。
内科治疗疗效不佳和/或药物不良反应已严重影响生存 质量者,可考虑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 错过合适手术时机会增加外科并发症的危险性 ▪ 紧急情况下当患者对治疗无应答或连续使用泼尼松大于
20mg超过6周,推荐分阶段手术治疗(先行结肠切除术) ▪ 腹腔镜技术的是可行的且能够带来某些益处 ▪ 回肠贮存袋手术应该在专业中心执行 ▪ 证据显示在高级别的医疗中心行回肠贮存袋手术较低手术
▪ 心理支持—医生应关注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治疗的需要, 且必要时推荐心理治疗。
▪ 干预性治疗—患者存在UC相关的心理障碍或低生活质量时, 应给予干预性治疗。
▪ 治疗选择—如何选择心理治疗方法,取决于心理障碍的类 型,最好由相关专家(心理治疗师、心身医学专家、精神 病学家)进行选择。某些情形下,应使用精神病药物。
熊去氧胆酸
硫嘌呤
伴随PSC的患者 应使用熊去氧胆 酸化学预防
尚无足够证据 支持或反对使 用硫嘌呤化学 预防
二、不典型增生
隆起型
平坦型
腺瘤样
应T完e整xt 切in除he直re至 标本的边缘都没 有不典型增生的 表现,也没有证 据显示结肠其他 地方有平坦型不 典型增生。
非腺瘤样
因为不典型增生 病变发生癌变的 风险较高,无论 低级别或高级别, 均应行结直肠切 除术。
氨基水杨酸制剂:仍是主要药物
糖皮质激素: 足量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治疗(一般2~4周),症状控 制不佳者,尤其是病变较广泛者,应及时改用糖皮质 激素。 泼尼松剂量:0.75-1 mg/Kg/d 达到症状缓解开始逐渐缓慢减量至停药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 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检验诊断技术 也呈现出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趋势,提 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多学科交叉融合
临床医学检验诊断技术的发展涉及医 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 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了技术的快速发 展。
0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及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
当前的临床医学检验技 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灵敏度、特异性和 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 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
检验成本高昂
部分高端检验技术成本 较高,使得其在临床应 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前沿动态关注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诊断
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未 来临床医学检验诊断技术将更 加注重个体化差异,实现针对 不同人群的精准诊断。
06
血液与体液检验诊断技术
血液分析仪性能提升
高速、高精度检测
最新一代血液分析仪实现了高速、高精度的自动化检测, 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多参数分析
现代血液分析仪能够同时检测多个血液参数,包括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等,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智能化数据处理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血液分析仪能够自动 识别异常结果,并提供智能化分析和建议,辅助医生做出 更准确的诊断。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
代谢组学技术
介绍代谢组学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以及常用方法。
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
阐述代谢组学技术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如疾病诊断、药物 研发、营养学等领域。
uc e2活动期
uc e2活动期6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维得利珠单抗进行治疗,30例截至目前已经完成4次注射,其中90%患者治疗14周后达到临床应答,50%患者达到临床缓解。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和异质性的炎症性肠病,该病多发病于青壮年群体,且病情复杂迁延、难以痊愈、反复发作,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较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
近年来,UC的疾病管理策略正由控制症状发展为达到临床/患者报告缓解(无便血、排便频率正常)和内镜缓解(黏膜愈合),以阻止疾病进展、改善远期预后,因此需要更加强效、安全的新型药物帮助患者实现治疗目标。
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新型整合素拮抗剂,不同于以往的系统性生物制剂,作为一种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其于2020年11月正式在中国上市。
截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已累计使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UC患者共61例,其中一线治疗54例,二线治疗7例。
患者9年余前出现大便次数增多,2-3次/天,带少量黏液及血。
肠镜检查示左半结肠炎,Mayo评分2-3分。
诊断为UC (初发型E2中重度活动期)。
给予美沙拉嗪口服+灌肠足量后症状好转。
8年余前患者因美沙拉嗪减量症状再发,肠镜检查示左半结肠炎症。
加用氢化可的松灌肠,症状好转后续贯美沙拉嗪栓剂治疗。
此后,患者疾病缓解与活动交替,活动时加用美沙拉嗪口服,患者症状可控制。
2020年8月,患者再发黏液血便,5-6次/天,半数带血。
予加用美沙拉嗪1g QID,血便改善不明显。
2020年11月,给予患者维得利珠单抗300mg静脉输注治疗。
2021年4月,患者大便次数降为1-2次/天,无血便,肠镜检查提示黏膜基本愈合。
从本中心的治疗经验看,维得利珠单抗诱导治疗UC疗效良好,维得利珠单抗14周诱导临床应答率达到90%、临床缓解率达到50%,近年来,维得利珠单抗在UC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随着从二线应用到一线应用的转换,提示更早期的使用维得利珠单抗,患者的获益可能更大。
2024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解读要点(附图表)
2024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解读要点(附图表)我国炎症性肠病(IBD)的患病率逐年增长,流行病学上表现为南方和沿海地区> 北方和西部,克罗恩病(CD)> 溃疡性结肠炎(UC),且IBD 相关文章的发表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2023 年更新的《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2023)》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专家发起,宁波诺丁汉GRADE 中心提供方法学指导。
指南主要制定人之一吴开春教授对要点进行了解读,现总结如下。
主要变化有:1新加入「治疗目标」的章节。
近年随着「达标治疗」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被临床接受,治疗目标也在指南中得到了体现。
2更新较多药物治疗内容。
2018年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在IBD 中的治疗研究有很大的进展。
3临床中的重症、复杂或疑难的内容列为单独章节。
如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ASUC)、并发肛周及瘘管、围手术期治疗。
4强调了疾病的维持治疗和管理,并列为单独章节。
以下是吴开春教授的要点解读:诊断及鉴别诊断推荐意见9:诊断UC 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或损伤,如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药物性肠病及结肠CD 等。
(证据等级:3,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0:完整的UC 诊断应包括疾病分型、疾病活动程度、累及部位。
(Best Practice Statements,BPS)解读:与2018 年基本一致。
鉴别诊断中强调了与药物性肠病的鉴别,2018 版只提到了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新版提出最常见是NSAIDs 类药物,其他如霉酚酸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生素及氟尿嘧啶等抗肿瘤药物等也可导致结肠炎症。
评估和预后推荐意见13 :临床UC 的内镜评分建议采用Mayo 内镜评分(表1),临床研究UC 内镜评分建议采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表2)。
内镜评分与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可用于疗效监测和中远期预后评估。
(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强)解读:新增内容。
uc与cd的鉴别要点
uc与cd的鉴别要点一、背景介绍在现代医学中,UC(溃疡性结肠炎)和CD(克罗恩病)是两种常见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它们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因此,正确鉴别UC和CD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二、临床表现1. UC的临床表现UC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其主要表现为腹泻、排便频率增加、便血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腹部胀气、腹部不适等。
2. CD的临床表现CD可以侵犯整个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
其主要表现为腹泻、排便频率增加、腹部不适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口腔溃疡、贫血等。
三、影像学检查1. UC的影像学检查UC主要影响结肠黏膜层,因此可以通过结肠镜检查来确定诊断。
在结肠镜下可以看到黏膜充血水肿,并且有溃疡形成。
2. CD的影像学检查CD可以侵犯整个消化道,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诊断。
其中,小肠钡餐造影和小肠镜检查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小肠钡餐造影中,可以看到小肠壁变薄、出现狭窄等。
在小肠镜检查中,可以看到黏膜充血水肿,并且有溃疡形成。
四、组织学检查1. UC的组织学检查UC主要侵犯结肠黏膜层,因此可以通过结肠黏膜活检来确定诊断。
在组织学检查中,可以看到结肠黏膜层有典型的炎性细胞浸润和溃疡形成。
2. CD的组织学检查CD可以侵犯整个消化道,因此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学检查来确定诊断。
其中,小肠黏膜活检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组织学检查中,可以看到小肠壁有淋巴滤泡增生、纤维化等表现。
五、治疗方案1. UC的治疗方案UC主要以控制炎症为主要治疗目标,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结肠切除手术。
2. CD的治疗方案CD主要以控制炎症和维持营养为主要治疗目标,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肠切除手术。
六、总结UC和CD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有所不同。
正确鉴别UC和CD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胆红素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胆红素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陈晓天霍丽娟【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清胆红素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调节肠道菌群和保护肠黏膜屏障等作用,在UC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UC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该文就近年来胆红素在UC发病机制及病情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胆红素;氧化应激;肠道菌群DOI: 10. 3969/j. issn. 1673-534X. 2023. 05. 003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类型,近年来亚洲地区的UC发病率呈升高趋势。
UC病程较长且易复发,治疗难度较大,病程中需动态监测病情变化以指导后续治疗决策。
肠镜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评估UC病情严重程度及黏膜愈合情况的“金标准”,但其为侵入性检查,患者依从性较差,不适用于UC的长期监测。
血清学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UC病情严重程度的特异度较低。
因此,寻找简便、无创性且准确度较高的UC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
胆红素是体内卟啉类化合物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2种形式。
血液中过多的胆红素沉积于组织中,对全身各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因此胆红素以往被视为体内代谢废物。
然而,研究发现胆红素分子中含有一个活性氢原子和共轭双键,是体内天然抗氧化剂,其对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起着保护作用[1-2]。
目前胆红素与UC的关系尚未明确,本文就胆红素在UC发病机制及病情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UC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1 胆红素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U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涉及遗传、感染、免疫、环境和肠道菌群等方面,可概括为在肠道菌群参与下,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启动肠道异常免疫反应和慢性炎症,并进一步促进氧化应激,导致肠道及肠黏膜屏障受损。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全美盈;高志冬;郑长青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23)7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体重减轻及偶伴发热。
UC病程漫长,可有多次缓解和复发,不易彻底治愈。
UC的组织损伤主要是由扩大的炎症反应造成的,阻止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减轻或终止炎症损伤。
【总页数】3页(P868-870)
【作者】全美盈;高志冬;郑长青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辽宁,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辽宁,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辽宁,沈阳,1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治疗药物监测及临床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北京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学术会议纪要 [J], 张现化
2.手术治疗药物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18例效果分析 [J], 杜国明
3.微生态制剂作为溃疡性结肠炎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药物的荟萃分析 [J], 叶可;王红玲;廖雯斐;曾凡义
4.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J], 迟伟男;刘哲鹏
5.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恶性并发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潜在治疗药物筛选 [J], 夏守兵; 许春杰; 蒋春晖; 顾磊; 孙隆慈; 徐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uc治疗方案
UC治疗方案概述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简称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通常影响结肠和直肠。
UC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有效治疗UC,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UC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等内容。
药物治疗5-氨基水杨酸盐5-氨基水杨酸盐(5-Aminosalicylic Acid,简称5-ASA)是一种常用的UC治疗药物。
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机制,有效控制UC的症状。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5-ASA制剂包括口服制剂和直肠给药制剂。
对于轻度和中度UC的患者,口服制剂通常是首选治疗药物;而对于直肠病变明显的患者,直肠给药制剂可以提供更直接和局部的治疗效果。
免疫调节药物UC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因此免疫调节药物在治疗UC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硫酸氢羟氯喹等,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药物:如英夫利昔单抗、鲍替尼单抗等,通过抑制TNF-α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
这些药物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常需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其他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UC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包括:-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可以迅速控制炎症反应和缓解症状,但不能用于长期治疗。
-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用于控制免疫反应和减少炎症反应。
- 小分子靶向药物:如托珠单抗等,通过靶向特定分子来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程度。
手术治疗结肠切除术对于部分UC患者,尤其是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恶变风险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结肠切除术可以去除病变的结肠组织,从根本上减轻炎症和症状。
结肠切除术有多种形式,包括全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和直肠切除术等。
手术后可能需要进行人工肛门造口或内袋肛门重建等程序。
中药单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药单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董雷;杨峰;耿春辉;张威;李永伟;巩跃生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26)4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作为常见的炎症性肠病,多发生于中青年。
中药单体是从中药里面提取的活性成分,中药单体对慢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是不可或缺的药物。
近年来,中药单体对UC的研究与日俱增,使得治疗UC的中药也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研究中医药对UC治疗的进程。
本文分别总结了生物碱类、多糖类、黄酮类等有效中药单体治疗UC的最新研究报道,对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UC以及科研研发新药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董雷;杨峰;耿春辉;张威;李永伟;巩跃生
【作者单位】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中心实验室;河南省中医院检验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中药单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2.单味中药及中药单体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3.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中药及其单体成分的研究进展
4.中药及单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研究
5.黄酮类中药单体对溃疡性结肠炎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对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医生应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如减少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等。
对症处理
对于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可 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对症处理。
06
总结回顾与未来发展趋势 预测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断准确性有待提高
目前IBD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内镜检查,但这些方法存在 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需要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新型生物标志物在早期筛查中应用
01血清学ຫໍສະໝຸດ 志物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等,
可用于IBD的早期筛查和鉴别诊断。
02
粪便标志物
如粪便钙卫蛋白(FC)、乳铁蛋白等,可反映肠道炎症程度,具有无
创、便捷等优点,适用于IBD的早期发现和病情监测。
03
微生物组学标志物
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分析,发现与IBD相关的特定菌群或代谢产物
骨密度检测
炎症性肠病患者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评估骨质疏松 和骨折风险。
补充钙和维生素D
患者应注意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保持骨骼健康。
药物治疗
对于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双膦 酸盐等,以增加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风险。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应对
定期随访
炎症性肠病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 生情况。
治疗手段有限
尽管有多种药物可用于IBD的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现有治疗手 段不敏感或存在副作用,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
IBD患者常常面临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支持。
新兴技术在IBD诊疗中应用前景
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试题
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试题
1.NSAIDs相关性胃粘膜损伤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答案:(1)NSAIDs导致内源性PG缺乏;(2)NSAIDs对胃黏膜的直接毒性作用;(3)NSAIDs导致胃的高动力状态;(4)NSAID黏膜损伤的局部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参与了炎性反应的放大过程。
2.影响溃疡愈合质量(QOUH)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 生长因子及受体;(2)粘膜内PGs含量;(3)Hp;(4)粘膜血流量;(5)氧自由基。
3.溃疡性结肠炎(UC )处理的原则性意见包括哪些?
答案:(1) 应首先确定诊断,仔细评估;(2)掌握好分级、分期、分段治疗的原则;(3)参考病程和过去治疗情况确定治疗药物、方法及疗程;(4)尽早控制发作,预防复发,防止并发症。
4.试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适症证?
答案:(1) 巨大平坦型息肉:≥2cm的平坦息肉。
(2)早期消化道肿瘤;(3)黏膜下肿瘤;(5)尚未累及肌层的直径<1.0cm的类癌。
(6)、EMR术后复发。
5.ERCP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案:(1)女性;(2)乳头旁憩室;(3)插管时间>10分钟;(4)胰管进入导丝≥1次;(5)针状刀预切开。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新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新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近年来,针对UC的治疗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目前常用的治疗UC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但是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和限制,近年来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抗集落刺激因子(IL-12/23)单克隆抗体等被应用于UC的治疗,这些药物能够更加精准地作用于免疫系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同时能够减轻UC的症状和改善炎症。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是UC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补充肠道有益菌群可以改善UC的症状和减轻炎症。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微生态制剂如乳杆菌、双歧杆菌等被应用于UC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个体化治疗:由于UC的病变多样性和复杂性,个体化治疗是UC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基因检测、药敏试验等方式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改进手术治疗:对于UC患者中,有10%左右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近年来,微创手术和内镜下手术等技术的发展,使手术治疗更加安全和有效。
总体来说,UC的治疗需要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同时需要注意治疗时间和用药规律。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和随访,以提高治疗效果。
uc诊断治疗新进展
病变主要在粘膜层,有浅溃疡隐窝 脓肿,杯状细胞减少
治疗
内科治疗原则
l目标:诱导缓解、维持缓解、提高生存质量 l分级、分期、分段原则 l综合治疗及个体化原则
一般治疗
1.饮食:一“三般”治高疗“两”低 “三”高: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 “两强”调低休:息低,营脂养、,低饮食渣
莎尔福栓 VS.柳氮磺吡啶栓治疗UC (at 4 Weeks)
P<0.05)
1994- 19991998 2003
Year
20042007
Qin Ouyang, Falk Symposium 163, Hangzhou 2008
概述
Ø病因未明 Ø病变部位及范围:结肠;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 Ø临床特点: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轻重不等,病程为慢性反复发作 Ø发病年龄:任何年龄,20~40岁多见
肠外表现 肝胆疾患 ,关节炎, 皮肤病变 , 眼部疾患 ,口腔溃疡
诊断流程
确定肠道炎症 ,
除外其他病因
病变或症状慢性化 IBD家族史 相关检查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Frequency
关节: 多关节炎, 单关节炎, 骶髂关节炎
26 %
皮肤: 结节性红斑,脓皮病,皮下结节
(3)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的结肠镜或钡剂灌肠 典型改变者可以诊断
(4)临床表现典型或有典型的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 钡剂灌肠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
v完整诊断应包括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 疾病分期
临床诊断前三排除 A B C
排除: 特异性结肠炎 A 其他非特异性结肠炎 B 非炎症性结肠病 C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解读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解读一、本文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这两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近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难度较大,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相关指南,对于提高IBD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当前国内外关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进行解读,梳理出其中的核心内容和推荐意见,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IBD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
本文还将对指南中涉及的新技术、新药物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IBD的最新诊断标准和药物治疗进展,掌握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IBD的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指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诊断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学科协作的过程。
正确的诊断对于后续的药物治疗和患者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炎症性肠病诊断指南的解读。
临床表现:IBD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发热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血便、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这些症状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对于初步怀疑IBD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白细胞升高等异常指标,而粪便检查则可以检测炎症标记物,如粪便钙卫蛋白等。
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
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
在结肠镜下,可以看到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病变。
炎症性肠病专题:最新临床指南研究进展热心肠日报
炎症性肠病专题:最新临床指南研究进展热心肠日报今天是第1073期日报。
JAMA临床指南解读: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JAMA[IF:44.405]①用粪钙网蛋白来帮助区分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②活动性克罗恩病(CD)患者不应使用口服美沙拉嗪治疗;③当患者抵抗皮质类固醇治疗或需要持续地类固醇治疗时,应使用抗TNF制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④在没用过英夫利昔单抗和免疫调节剂(thiopurines)治疗的患者中,二者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⑤对中重度活动性CD患者,应考虑联合免疫调节剂或单独使用抗整合素治疗(vedolizumab)来诱导缓解。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rohn Disease04-10, doi: 10.1001/jama.2019.3684【主编评语】美国胃肠病学会于2018年发布了最新版成人克罗恩病管理临床指南,《JAMA》近期发表了针对该指南的解读短文,推荐给相关临床医生。
(@李丹宜)美国胃肠病学会出品:成人溃疡性结肠炎最新临床指南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0.231]①以达到粘膜愈合从而促进持续无类固醇缓解并防止住院和手术为治疗目的;②无法镜检时用粪钙网蛋白评估粘膜愈合情况,注意排查艰难梭菌感染,筛查和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③基于病情的活动性、严重性、炎症程度、预后因素等,选择适当的疗法和药物,如:中度活动性患者可先行非系统性皮质类固醇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患者可用抗TNF疗法、vedolizumab和托法替尼来诱导缓解;④根据结直肠癌综合风险因素和既往镜检结果,每1-3年进行结肠镜检。
ACG Clinical Guideline Ulcerative Colitis in Adults03-01,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0152【主编评语】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
发病机制:炎症性肠病 的发病机制涉及到肠道 黏膜免疫系统的异常反 应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道 黏膜损伤。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腹痛、 腹泻、体重下降、 便血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 液检查、粪便检 查、免疫学检查 等
影像学检查:肠 镜、腹部CT、 MRI等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活检获取病 变组织进行病理 学诊断
联合治疗:生物 治疗和免疫治疗 的联合应用可以 提高治疗效果减 少副作用
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通过修改基因来治疗疾病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具有巨大潜力。 细胞治疗:利用自体或异体细胞来治疗疾病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临床试验: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有望成为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包括全结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等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 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预防复发。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等用于缓解症状和诱导缓解。 营养治疗:针对营养不良的患者提供特殊饮食方案保证营养供给。 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其他新兴疗法:如干细胞移植、微生物组移植等仍处于研究阶段。
05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 前景展望
新技术对未来治疗的影响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s9等基因编辑技术为IBD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可 能。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为IBD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具有巨大的潜力。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在IBD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可能成为主流治 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孔 畸形
癌变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腹泻:粘液血便提示为活动期,
大便次数及血便程度反映病情轻重
腹痛:轻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
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其他症状: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腹部体征:左下腹压痛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见于中、重型患者,高热、衰弱、贫血、 低蛋白血症
肠外表现
性别:无明显差异
病因及发病机制
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
感染因素:病原微生物;食物抗原 遗传因素:种族间的差异;直系亲属发病率高 免疫因素:促发因素 易感者 肠粘膜免疫反应亢进
精神因素:紧张、劳累可诱发发作
病理特点 充血、水肿、点状出血
隐窝脓肿(小凹陷,腺口) 复发
浅溃疡
愈合
大片坏死
增生性肉芽肿(假息肉)
女,45岁。 从直肠至横结肠的左半段,可 见弥漫性充血水肿、点、片状 糜烂溃疡,覆污苔和脓性分泌 物,渗血,脆性增加,其中从 距肛门25至40cm处可见大小 不等、数目较多的圆形或卵圆 形隆起,并见粘膜桥形成。 病理检查诊断:溃疡性结 肠炎,部分腺体增生。
女,39岁。 反复便脓2年。 肠镜下见直肠粘膜弥漫性 充血水肿、点、片状糜烂 溃疡,覆污苔和大量片状 白黄色脓性分泌物,粘膜 脆性增加。
溃疡性结肠炎 诊断与治疗
【定义】
• 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titis, UC)和Crohn病(crohn’s disease, C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Ulcerative colitis(UC) ---Crohn’s disease(CD)
• 我国初步统计UC患病率约为10-13/10 万
1989-2007年中国UC患者每5年病例数增加情况 患病率: 约10 /100 000 人
病例数
140000
120000
Total 100000
number 80000
of
60000
patients 40000
20000
0 19891993
溃疡性结肠炎
并发症
中毒性结肠扩张:国内少见,见于暴发型和重症患者, 一般以横结肠最严重, 诱因多为:低钾、钡剂灌肠、抗胆碱药 或鸦片酊, 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 预后差,易发生急性穿孔
直肠结肠癌变:5%~10%发生癌变, 见于全结肠炎、幼年起病且病程漫长者
其他并发症:大出血、肠穿孔、肠梗阻、肛门直肠周围病变
表现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 CD:
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 炎症累及管壁全层 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
邻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 布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 病变,肠外表现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UC流行病学
• 欧美UC患病率 200/10万 发病率10-20/10万
IBD
Undeterminated colitis
UC 病因
遗传 易感性
环境 促发因素 UC
精神因素 免疫因素
• UC: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直肠和结肠炎性 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范围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
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粘液脓血便,肠外
实验室检查
Hb
血液检查
WBC ESR CRP
活动期标 志
粪便检查:粘液脓血便;镜检有红、白细胞
重点:为病原学检查,连续3次, 目的:排除感染性结肠炎(痢疾杆菌、沙门菌、 阿米巴、血吸虫等)
粪便特点
一“有”:可有红、 白细胞或脓细胞
一“无”:无病原 微生物(镜检、培 养等均无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
粘膜上多发性浅溃疡
特征性病变
粘膜粗糙,细颗粒状, 血管模糊,质脆易出血
假息肉
女,48岁 直肠和横结肠粘膜 分别可见弥漫性充血水肿、点、 片状糜烂溃疡,覆污苔和脓性 分泌物,渗血,脆性增加
女,42岁 循腔进镜至结肠 脾曲,可见直肠、乙状结肠、 降结肠弥漫性充血水肿,糜 烂溃疡。表面覆白苔脓液病 理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 2.腺瘤型息肉,伴慢性炎
1994- 19991998 2003
Year
20042007
Qin Ouyang, Falk Symposium 163, Hangzhou 2008
概述
病因未明 病变部位及范围:结肠;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 临床特点: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轻重不等,病程为慢性反复发作 发病年龄:任何年龄,20~40岁多见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灌肠 多发性浅溃疡:管壁边缘毛刺状或锯齿状,小龛影或条状
存钡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
粘膜粗乱,细颗粒状改变
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呈 铅管状
重型或暴发型不宜作钡剂灌肠
诊断标准
(1)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中1、2、3三项中 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
(2)根据临床表现及钡剂灌肠检查中1 、2或3项之一者 可以诊断
(3)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的结肠镜或钡剂灌肠 典型改变者可以诊断
(4)临床表现典型或有典型的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 钡剂灌肠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
完整诊断应包括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 疾病分期
临床诊断前三排除 A B C
排除: 特异性结肠炎 A 其他非特异性结肠炎 B 非炎症性结肠病 C
A
– 细菌性痢疾 • 阿米巴痢疾 • 血吸虫病 • 肠结核 • 霉菌性结肠炎 • 厌氧菌性结肠炎 • 药物、放疗引起的结肠炎等
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 巩膜外层炎等
按病程分型:
初发型 慢性复发型
慢性持续型
临床分型标准
急性暴发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轻型
按病情程度分型 中型
重型
按病变范围分型
直肠炎 直肠乙状结肠炎 左半结肠炎
广泛性或全结肠炎
区域性结肠炎
按病期
完整诊断须综合以上四种分型
活动期 缓解期
Truelove 和Witts临床分型标准
轻型: 腹泻<4次/天,不含或仅含少量血液, 无全身表现,ESR正常
中型: 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腹泻>4次/天, 伴有轻度全身症状
重型: 腹泻>6次/天,明显的血便和粘液脓血便, 全身表现显著,T>37.7℃持续2天以上, P>90次/分,Hb≤75g/L,ESR>30mm/h, ALB<30g/L,体重短期那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