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嵌入式实验报告
Linux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一

Linux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一一、实验目的通过编写fork和exec等系统调用的程序,加深对系统进程及其控制的了解。
二、实验原理fork后父子进程会同步运行,但父子进程的返回顺序是不确定的。
设两个变量global 和test来检测父子进程共享资源的情况。
同时在进程退出时对exit和_exit的区别进行测试和说明;exec函数族可以让启动一个外部程序。
三、实验内容1.编译执行,并分析结果:执行结果:the test content!fork test!global=24 test=2 Parent,my PID is 3236global=23 test=1 Child,my PID is 3237分析:pid = fork(); 之后,pid == 0 的话,就是子进程,子进程才执行:global++;test++;printf("global=%d test=%d Child,my PID is %d\n",global,test,getpid());所以输出:global=23 test=1 Child,my PID is 3237主进程执行:global+=2;test+=2;printf("global=%d test=%d Parent,my PID is %d\n",global,test,getpid());exit(0)所以输出:global=24 test=2 Parent,my PID is 32362.将上述代码最后的两行代码替换为注释掉替换为printf("global=%dtest=%d Parent,my PID is %d",global,test,getpid());_exit(0);重新编译,查看结果,解释原因。
输出:the test content!fork test!global=23 test=1 Child,my PID is 3278输出结果少了之前的第四行原因:exit()在结束调用它的进程之前,要进行如下步骤:1.调用atexit()注册的函数(出口函数);按A TEXIT注册时相反的顺序调用所有由它注册的函数,这使得我们可以指定在程序终止时执行自己的清理动作.例如,保存程序状态信息于某个文件,解开对共享数据库上的锁等.2.cleanup();关闭所有打开的流,这将导致写所有被缓冲的输出,删除用TMPFILE函数建立的所有临时文件.3.最后调用_exit()函数终止进程。
嵌入式linux系统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班级:姓名:学号:实验一. ARM 实验板卡资源及程序调试1.实验目的熟悉嵌入式Linux 开发环境,学会基于IMX6UL 教学平台的Linux 开发环境的配置和使用;利用arm-poky-linux-gnueabi-gcc 交叉编译器编译程序,使用基于NFS 的挂载方式进行实验,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2.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使用ubuntu 操作系统环境,创建一个新目录,并在其中编写hello.c 和Makefile 文件。
学习在Linux 下的编程和编译过程,以及ARM 开发板的使用和开发环境的设置。
将已经编译好的文件通过NFS 方式挂载到目标开发板上运行2.实验环境硬件:IMX6 教学平台,PC 机酷睿i3 以上, 硬盘120G 以上,内存2G 以上软件:Vmware Workstation +Yocto 项目3硬件接线:电源线接到“12V电源线”,网线接到网口,串口线接到com1,4.实验原理4.1 嵌入式开发方式嵌入式开发当中通常会使用2 种方式来运行应用程序:1、下载;2、挂载。
4.2下载的方式:使用FTP、TFTP 等软件,利用宿主机与目标机的网络硬件进行,此种方法通常是将宿主机端编译好的目标机可执行的二进制文件通过网线或串口线下载固化到目标机的存储器(FLASH)中。
在目标机嵌入式设备存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受到存储容量的限制,因此,在调试阶段通常的嵌入式开发经常使用NFS 挂载的方式进行。
而在发布产品阶段才使用下载方式。
4.3 NFS 挂载方式:利用宿主机端NFS 服务,在宿主机端创建一定权限的NFS 共享目录,在目标机端使用NFS 文件系统挂载该目录,从而达到网络共享服务的目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占用目标机存储资源,可以对大容量文件进行访问。
缺点是由于实际并没有将宿主端文件存储到目标机存储设备上,因此掉电不保存共享文件内容。
通常在嵌入式开发调试阶段,采NFS 挂载方式进行。
Linux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报告一.在VMware Player 下安装Redhat Linux根据学习需要我将Redhat Linux 分为四个主分区,总大小12G /boot按常理分了100M,/home因为需要今后练习多用户登录,管理分了5000M,swap可交换空间按常理内存的2倍分了1000M,根目录给予剩余的空间。
按老师的安装步骤(如下图):调试了网络,安装了虚拟光驱,完成了windows与Linux 的分享文件夹的建立,Redhat Linux在虚拟机上的安装基本完成。
二.常用的命令和VIM1.为自己方便我对bash的环境配置进行了设置:先以普通用户身份登入RedHatLinux,开启终端输入su –root 再输入密码切换成root 身份,LoginShell只会读两个配置文件,我要修改的~/.bash_profile文件,它是属于用户个人设置的文件。
用vim(程序编辑器)修改~/.bash_profile文件内容输入PS1=’[\# \u@\h \w]\$’,对提示符进行修改,在原本[root@localhost ~]前面加上命令执行过的条数,方便我自己记录。
改好后在一般模式下输入:wq保存退出。
我不想在注销重新登入后看到提示符的改变,所以我用source命令(读取环境配置文件的命令),将主文件夹的~/.bash_profile的设置读入目前的bash环境。
(改后如图)2.新增与删除用户:useradd,相关配置文件,passwd,usermod,userdel 用useradd完全参考默认值新建一个用户3.用passwd命令修改账号密码(2012.3.22)以root身份可以给账号设置各种各样的密码,给Sky账号设置密码可以用Sky账号登入,修改自己的密码需要先输入自己账号的旧密码,相对root的更为严格4.job control的管理直接将命令丢到后台中“执行”的&将目前的工作丢到后台中“暂停”:[ctrl]+z直接输入fg去“+”的工作执行输入fg %工作号码取对应的工作执行, +和-的顺序改变管理后台当中的工作:kill立即强制删除工作号码为2的任务,参数为“-9”以正常方式结束程序的方式参数“-15”三.调试编译工具和内核编译1.串口调试工具minicom的使用2.编译器文件Makefile的使用练习用vim编写hello.c源代码用vim编写编译器make的调用执行规则文件Makefile3.编译器gcc的使用练习4.调试器gdb的使用练习5.内核的定制编译用命令wget下载Linux-2.6.30.3的内核压缩文件,解压缩到/usr/src/kernels/目录下。
嵌入式实验报告挂载(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嵌入式系统挂载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 掌握使用Linux内核进行挂载操作的方法。
3. 学习开发简单的文件系统,实现挂载功能。
4. 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嵌入式系统开发水平。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Ubuntu 18.042. 编程语言:C/C++3. 开发工具:gcc、make、vim4. 实验平台:Linux虚拟机三、实验内容1. 理解挂载的概念及作用2. Linux内核挂载机制3. 文件系统开发4. 挂载系统设计与实现四、实验步骤1. 理解挂载的概念及作用挂载是指将文件系统加载到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中,使得用户可以访问该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和目录。
挂载是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功能,例如,在Android系统中,需要挂载外部存储设备(如SD卡)才能访问其中的文件。
2. Linux内核挂载机制Linux内核通过VFS(虚拟文件系统)来实现文件系统的挂载。
VFS为所有文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使得用户可以在不知道具体文件系统类型的情况下,访问文件和目录。
挂载过程大致如下:(1)用户或应用程序请求挂载文件系统;(2)内核调用挂载函数,查找对应的文件系统模块;(3)加载文件系统模块;(4)调用文件系统的挂载函数,将文件系统挂载到指定的挂载点;(5)用户或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挂载点访问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和目录。
3. 文件系统开发本实验中,我们将开发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实现挂载功能。
以下是文件系统的主要功能:(1)支持创建、删除、读取、写入文件和目录;(2)支持文件和目录的权限设置;(3)支持文件系统的挂载和卸载。
文件系统开发步骤如下:(1)定义文件系统结构体,包括文件系统信息、超级块、inode表、数据块等;(2)实现文件系统初始化函数,创建超级块、inode表、数据块等;(3)实现文件和目录的创建、删除、读取、写入等操作;(4)实现文件系统的挂载和卸载功能。
4. 挂载系统设计与实现挂载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挂载模块:负责加载文件系统模块,调用文件系统的挂载函数;(2)卸载模块:负责卸载文件系统模块,调用文件系统的卸载函数;(3)文件系统模块:负责实现文件系统的各种操作。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嵌 入 式 程 序 设 计
实 验 报 告
评 语:
成绩
教 师:
年 月 日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地 点:EII-506
7)用命令service启动宿主机上的nfs服务,并用exportfs命令查看nfs的共享目录。然后在目标机上挂载nfs
8)在目标机中运行web_server_process。
9)打开宿主机的浏览器,输入http://192.168.0.5/file,查看执行结果
10)在宿主机的浏览器中输入http://192.168.0.5,查看执行结果。
unsigned long *CS1_Address, *CS2_Address;
structseg
{
char LED1_Val;
char LED2_Val;
char LED3_Val;
char LED4_Val;
char negative;
};
2)同时更新所有七段数码管驱动显示函数:CS1_address对应第一组七段数码管的位选信号,该组第一个数码管的段选信号保存在short变量的低8位,该组第二个数码管的段选信号保存在short变量的高8位。CS2_address对应第二组七段数码管,其余操作和第一组的七段数码管一致。
嵌入式Linux系统的启动过程分析
1)启动Bootloader
Bootloader是嵌入式系统的引导加载程序,它是系统上电后运行的第一段程序,其作用类似于PC机上的BIOS。在本系统中这段程序的起始地址为0x。Bootloader在完成初始化RAM、初始化串口、检测处理器类型、设置Linux启动参数后,开始调用Linux内核。本系统Linux内核镜像zImage放在Flash中,Bootloader首先把它拷贝到RAM中,然后跳转到RAM中对zImage进行解压缩。解压缩后启动内核。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一、引言嵌入式系统是指嵌入在各种设备中的计算机系统,它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而Linux作为一种开源的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嵌入式Linux的相关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了解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并掌握相关的配置和调试技巧。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Linux内核的编译和配置方法;3. 熟悉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4. 实现简单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调试。
三、实验环境1. 硬件环境:嵌入式开发板、计算机;2. 软件环境:Ubuntu操作系统、交叉编译工具链、嵌入式Linux内核源码。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 内核编译与配置通过下载嵌入式Linux内核源码,使用交叉编译工具链进行编译和配置。
在编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内核配置选项。
编译完成后,生成内核镜像文件。
2. 系统烧录与启动将生成的内核镜像文件烧录到嵌入式开发板中,并通过串口连接进行启动。
在启动过程中,可以观察到Linux内核的启动信息,并通过串口终端进行交互。
3. 应用程序开发与调试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中,可以通过交叉编译工具链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
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与目标平台的兼容性和调试方法。
通过调试工具,可以实时监测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和调试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搭建了嵌入式Linux系统,并实现了简单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调试。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需要一定的配置和编译知识,但通过合理的配置选项和编译参数,可以实现系统的定制化;2. 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与目标平台的兼容性和调试方法,以确保程序的正确运行和调试的有效性;3. 嵌入式Linux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受到硬件和软件的综合影响,需要进行系统级的优化和调试。
linux嵌入式实验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嵌入式操作系统学院(系):计算机学院实验专业:计算机系班级:0703学号:学生姓名: mqlz2010年 12 月 6 日实验一:linux内核裁剪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Linux内核源代码的目录结构及各目录的相关内容2、了解Linux内核各配置选项内容和作用3、掌握Linux内核配置文件的作用4、握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5、掌握将新增内核代码加入到Linux内核结构中的方法二、实验原理Linux对于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文件系统等部件的驱动程序支持既可以放在系统内核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可加载的模块(modules)使用。
当驱动程序放在系统内核中时,Linux 假定该硬件是存在于系统中的;而作为可加载模块使用时,只有在知道该硬件存在于系统时才会作为系统内核的一部分,当 Linux 检测到硬件时,该模块才被加入到系统内核中。
三、实验步骤1、检查编译器的版本用低版本的编译器去编译高版本的内核有可能不能编译或使内核不能使用。
要查看编译器版本,可以执行命令:#gcc –v进入系统内核源代码目录。
一般系统内核的源代码放在 /usr/src/ 目录下。
用 ls –l 命令查看可能显示如下:#ls –l /usr/srcTotal 3lrwxrwxrwx 1 root root 12 May 4 14:36 >linux-2.4.20-8drwxr-xr-x 15 root root 1024 May 14 11:37drwxr-xr-x 3 root root 1024 May 4 14:38 sendmail其中、是一个链接文件,它的链接目标是指向目录,因此、cd 就是进入目录。
2、删除过时的目标文件进入 /usr/src/linux-2.4.20-8 目录,运行 make mrproper 命令以清除过时、旧的目标文件。
这是因为经过多次编译后系统会留下部分目标文件,如果没有清除干净可能造成本次编译出错。
PXA270嵌入式实验开发系统LINUX实验报告

PXA270嵌入式实验开发系统LINUX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嵌入式系统及其相关基础知识。
2、了解宿主PC机与PXA270目标版,能正确连接宿主PC机与PXA270目标版。
3、学会在宿主机上安装Linux操作系统——RedHat9.0。
4、学会建立宿主PC机端的开发环境。
5、学会配置宿主PC机端的超级终端。
6、配置宿主PC机端的TFTP服务,并开通此服务。
7、配置宿主PC机端的NFS服务,并开通此服务。
8、学会简单Linux驱动程序的设计。
二、实验内容(1)基本实验:LINUX开发环境的搭建、通讯配置实验一到七为基础实验,前六个主要是为了在熟悉实验操作平台的同时为后续实验搭建好软、硬件环境,配置好相关的协议、服务。
实验七让我们第一次正面接触嵌入式Linux的开发,第一次编写嵌入式系统的应用程序,亲身实践开发步骤,熟悉开发流程,为之后的实验打下基础。
实验一:建立硬件实验平台即各个硬件的互联,搭建好实验的硬件环境。
实验二:Linux操作系统RedHat9的安装即在宿主PC端安装虚拟机,提供实验需要的Linux操作系统。
实验三:建立主机软件开发环境即宿主PC端开发环境的安装与配置。
在终端窗口Terminal输入指令:mount /dev/cdrom /mnt/cdrom /*挂载光盘*/cd /mnt/cdrom /*进入光盘*/./install /*执行开发环境自动安装脚本*/如果光盘挂载不上,用umount命令卸载光盘:umount /mnt/cdrom /*卸载光盘*/实验四:配置超级终端或配置minicom即配置宿主PC机端的超级终端,使PC机与PXA270目标板之间可以通过串口通讯。
在每次重启宿主PC机时,都需要重新将超级终端挂载到虚拟机上,挂载之前须通过ifconfig命令查看该机的IP地址,若其已经复位,须用命令:ifconfig eth0 192.168.0.100 up重置宿主PC机的IP地址。
ARM嵌入式linux系统设计与开发实验报告

ARM嵌入式linux系统设计与开发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Qt Designer的使用方法以及Qt/Embedded交叉编译的基本步骤;2. 学会在使用Qt Designer编写程序,交叉编译,在开发上运行。
二.实验内容编写一个电子时钟显示器程序,并将结果在开发板的LCD显示屏上显示。
三、预备知识1. 熟悉使用C++语言程序设计;2. 掌握Linux下常用编辑器的使用;3. 掌握Linux下程序编译;4. 熟悉Qt程序设计;四、实验室设备和工具硬件: PC机Pentumn500以上, 硬盘10G以上、UP-CUP S2410嵌入式开发试验箱软件:PC机操作系统REDHAT LINUX 9.0 +MINICOM +ARM-LINUX开发环境五.实验步骤1. 源代码的编写。
(1)新建实验文件夹。
在/home/sprife/qt4/for_pc/下新建文件夹fuxiaqing(2)编写源程序,生成digiclock.cpp和moc_digiclock.cpp 文件。
(3)用vi编辑器编写main函数,生成文件main.cpp。
2. 检查程序能否在PC机上运行。
开启终端,在fxq目录下进行编译,运行。
输入命令:/home/sprife/qt4/for_pc/qt-embedded-4.4.0/bin/qmake–project,生成fuxiaqing.pro文件。
/home/sprife/qt4/for_pc/qt-embedded-4.4.0/bin/qmake 生成Makefile文件。
#make 生成可以执行文件fuxiaqing执行可执行文件:./fuxiaqing ,查看运行结果。
3.挂载共享目录,设置环境变量。
在windows下,开启超级终端。
与虚拟机正确接通之后输入以下命令:mount -o nolock,rsize=4096,wsize=4096 192.168.0.119:/arm2410cl/mnt/nfs //192.168.0.119为虚拟机IPexport QTDIR=$PWDexport LD_LIBRARY_PATH=$PWD/libexport TSLIB_TSDEVICE=/dev/input/event0export TSLIB_PLUGINDIR=$PWD/lib/tsexport TSLIB_CONSOLEDEVICE=noneexport TSLIB_CONFFILE=$PWD/etc/ts.confexport POINTERCAL_FILE=$PWD/etc/ts-calib.confexport QWS_MOUSE_PROTO=tslib:/dev/input/event0export TSLIB_CALIBFILE=$PWD/etc/ts-calib.confexport LANG=zh_CNinsmod /mnt/yaffs/touchscreen/ts-uptech.o4.把fxq文件夹拷贝到目录/home/sprife/qt4/for_arm下进行编译。
嵌入式综合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升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实验课程旨在通过综合实训,让学生全面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包括硬件选型、软件开发、系统调试以及项目实施等环节。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熟悉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嵌入式系统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验环境与工具1. 硬件平台:选用某型号嵌入式开发板作为实验平台,具备丰富的外设接口,如GPIO、UART、SPI、I2C等。
2. 软件平台:采用某主流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支持交叉编译工具链,方便软件开发和调试。
3. 开发工具:集成开发环境(IDE),如Eclipse、Keil等,提供代码编辑、编译、调试等功能。
4. 其他工具: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电源适配器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硬件平台搭建(1)根据实验要求,连接嵌入式开发板与计算机,确保硬件连接正确无误。
(2)配置开发板电源,检查开发板各个外设是否正常工作。
2. 软件环境搭建(1)在计算机上安装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并配置交叉编译工具链。
(2)安装集成开发环境(IDE),如Eclipse或Keil,并进行相关配置。
3. 嵌入式系统开发(1)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嵌入式系统功能模块,编写相关代码。
(2)利用IDE进行代码编辑、编译、调试,确保程序正常运行。
4. 系统调试与优化(1)使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工具,对系统进行调试,检查各个模块是否正常工作。
(2)根据调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5. 项目实施(1)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并实现一个嵌入式系统项目,如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2)编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实施过程和心得体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嵌入式综合实训,我们完成了以下实验内容:1. 熟悉嵌入式开发平台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环境。
2. 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包括硬件选型、软件开发、系统调试等环节。
嵌入式linux系统工程师毕业实习报告

嵌入式linux系统工程师毕业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本次实习是在一家嵌入式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实习,实习期为三个月。
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和维护工作。
下面将从实习过程、工作内容和实习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实习过程1. 初始阶段实习开始时,我首先进行了公司内部的培训课程,主要学习了Linux系统的基本知识、Linux内核的编译和配置,以及Linux系统的调试和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知识。
2. 实习任务在完成基础培训后,我被分配到了一个嵌入式系统开发项目中。
该项目是一个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需要开发一个嵌入式Linux系统来实现各种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管理功能。
我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1)Linux内核的移植和配置:根据硬件平台的特性,选择合适的Linux内核版本,并进行移植和配置,以保证系统能够正确运行。
(2)设备驱动的开发和调试:根据系统需求,开发和调试各种设备驱动程序,包括网络设备驱动、串口设备驱动等。
(3)系统调试和优化:通过使用调试工具和性能分析工具,对系统进行优化和调试,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3. 实习收获在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知识。
首先,我熟悉了Linux系统的各种配置和编译方式,对Linux内核的移植和配置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次,我学会了使用各种调试和性能分析工具,能够快速定位和解决系统中的各种问题。
最后,我还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三、工作内容1. Linux内核移植和配置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完成了Linux内核的移植和配置工作。
由于我们的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是新开发的,需要根据硬件平台的特性进行相应的配置。
我根据硬件平台提供的技术文档,选择了合适的Linux内核版本,并对内核进行了相应的配置。
在配置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硬件设备的驱动支持不完全、系统启动时间过长等。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讨论和学习,我解决了这些问题,并成功地完成了内核的移植和配置。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实验报告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13419011学号:1341901124姓名:武易组员:朱清宇实验一Linux下进程的创建一实验目的1.掌握Linux下进程的创建及退出操作2.了解fork、execl、wait、waitpid及之间的关系二实验内容创建进程,利用fork函数创建子进程,使其调用execl函数,退出进程后调用wait 或waitpid清理进程。
三实验过程1.进程的创建许多进程可以并发的运行同一程序,这些进程共享内存中程序正文的单一副本,但每个进程有自己的单独的数据和堆栈区。
一个进程可以在任何时刻可以执行新的程序,并且在它的生命周期中可以运行几个程序;又如,只要用户输入一条命令,shell进程就创建一个新进程。
fork函数用于在进程中创建一个新进程,新进程是子进程。
原型如下:#include<sys/types.h> /* 提供类型pid_t的定义 */#include<unistd.h> /* 提供函数的定义 */pid_t fork(void);使用fork函数得到的子进程是父进程的一个复制品,它从父进程处继承了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fork系统调用为父子进程返回不同的值,fork调用的一个奇妙之处就是它仅仅被调用一次,却能够返回两次,它可能有三种不同的返回值:✓在父进程中,fork返回新创建子进程的进程ID;✓在子进程中,fork返回0;✓如果出现错误,fork返回一个负值;用fork创建子进程后执行的是和父进程相同的程序,子进程可以通过调用exec函数以执行另一个程序。
当进程调用一种exec函数时,该进程的用户空间代码和数据完全被新程序替换,从新程序的启动例程(例如其m a i n函数)开始执行。
调用e x e c并不创建新进程,进程I D并未改变,只是用另一个新程序替换了当前进程的正文、数据、堆和栈段。
e x e c函数原型execl,execlp,execle,execv,execve和execvp2.进程的退出一个进程正常终止有三种方式:由main()函数返回;调用exit()函数;调用_exit()或_Exit()函数。
嵌入式实验报告一

嵌入式实验报告一实验时间2013/6/9 报告人一、实验目的:1.嵌入式仿真开发环境的建立;2.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验证、巩固和充实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了解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指令和目录结构。
二、实验要求:1.安装Cygwin;2.学习常见的Linux命令。
(1)文件操作命令主要包括查看文件命令(ls)、显示文件内容命令(cat)、文件复制命令(cp)、文件改名命令(mv)、删除文件命令(rm)。
(2)目录操作命令目录操作命令主要包括改变当前目录命令(cd)、显示当前目录命令(pwd)、建立子目录(mkdir)和删除子目录(rmdir)。
(3)其他操作命令其他操作命令主要包括链接命令(ln),清屏命令(clear),显示日期、时间和月历命令,修改权限的命令chmod等。
三、问题:1.文件操作指令的功能。
(1)熟悉Linux命令的功能。
(2)建立将左图所示的目录结构变为右图所示的目录结构。
请用最少的命令完成操作,并写出所使用的命令(图中方框表示目录,圆圈表示文件)。
(1)建左图目录结构(2)改左图目录为右图目录cd cdmkdir a1 b1 c1 mv /a1/d /c1cd a1 mv /a1/e /c1touch d e mv /b1/f /a1cd mv /c1/c2/i /a1cd b1 mv /c1/c2/j /b1touch f mv /c1/d2/k /b1cd cd c1cd c1 rmdir c2 d2mkdir c2 d2cd c2touch i jcd d2touch k2.简述Linux目录结构,说明各个目录的作用且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 / :Linux文件系统的入口,也是处于最高一级的目录。
2. /bin:基础系统所需要的那些命令位于此目录,也是最小系统所需要的命令;比如ls、cp、mkdir等命令;功能和/usr/bin类似,这个目录中的文件都是可执行的,普通用户都可以使用的命令。
嵌入式linux基本操作实验一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 linux 基本操作实验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熟悉嵌入式开发平台部件,了解宿主机/目标机开发模式;2、熟悉和掌握常用Linux 的命令和工具。
二实验步骤1、连接主机和目标板;(三根线,网线直接连接实验箱和PC机,实验箱UART2 连接主机的 UART 口)。
2、Linux 命令的熟悉与操作PC 端:在 PC 机的桌面上打开虚拟机,并启动 Linux 系统,打开命令终端,操作Linux 基本命令,如:查看:ls,进入目录:cd,创建文件:mkdir ,删除文件:rmdir ,配置网络: ifconfig ,挂载: mount,设置权限: chmod,编辑器: vi ,拷贝: cp 等命令,要求能熟练操作。
使用方法:1.查看: lsLs 列出文件和目录Ls–a显示隐藏文件Ls–l显示长列格式ls–al其中:蓝:目录 ; 绿:可执行文件 ;红:压缩文件 ;浅蓝:链接文件 ;灰:其他文件 ;红底白字:错误的链接文件2.进入目录: cd改变当前目录: cd 目录名(进入用户 home 目录:cd ~;进入上一级目录: cd -)3.创建文件: mkdir建立文件 /目录: touch 文件名 /mkdir 目录名4.删除文件: rmdir删除空目录: rmdir 目录名5.配置网络: ifconfig网络 - (以太网和 WIFI 无线)ifconfig eth0 显示一个以太网卡的配置6.挂载: mountmount /dev/hda2 /mnt/hda2 挂载一个叫做 hda2 的盘 - 确定目录'/ mnt/hda2'已经存在umount /dev/hda2 卸载一个叫做 hda2 的盘 - 先从挂载点 '/ mnt/hda2' 退出fuser -km /mnt/hda2 当设备繁忙时强制卸载umount -n /mnt/hda2 运行卸载操作而不写入 /etc/mtab 文件 - 当文件为只读或当磁盘写满时非常有用mount /dev/fd0 /mnt/floppy 挂载一个软盘mount /dev/cdrom /mnt/cdrom 挂载一个 cdrom 或 dvdrommount /dev/hdc /mnt/cdrecorder挂载一个 cdrw 或 dvdrommount /dev/hdb /mnt/cdrecorder挂载一个 cdrw 或 dvdrommount -o loop file.iso /mnt/cdrom 挂载一个文件或 ISO 镜像文件mount -t vfat /dev/hda5 /mnt/hda5 挂载一个 Windows FAT32 文件系统mount /dev/sda1 /mnt/usbdisk挂载一个 usb 捷盘或闪存设备mount -t smbfs -o username=user,password=pass//WinClient/share /mnt/share 挂载一个 windows 网络共享7.设置权限: chmod文件的权限 - 使用 "+" 设置权限,使用 "-" 用于取消 ls -lh显示权限ls /tmp | pr -T5 -W$COLUMNS将终端划分成5栏显示chmodugo+rwx directory1 设置目录的所有人 (u)、群组 (g)以及其他人 (o)以读( r )、写 (w) 和执行 (x) 的权限chmod go-rwx directory1 删除群组 (g)与其他人 (o) 对目录的读写执行权限chown user1 file1 改变一个文件的所有人属性chown -R user1 directory1 改变一个目录的所有人属性并同时改变改目录下所有文件的属性chgrp group1 file1 改变文件的群组chown user1:group1 file1 改变一个文件的所有人和群组属性find / -perm -u+s 罗列一个系统中所有使用了chmodu+s /bin/file1设置一个二进制文件的SUIDSUID控制的文件位 - 运行该文件的用户也被赋予和所有者同样的权限chmod u-s /bin/file1 禁用一个二进制文件的SUID 位chmodg+s /home/public 设置一个目录的 SGID 位 - 类似 SUID ,不过这是针对目录的chmod g-s /home/public 禁用一个目录的chmodo+t /home/public 设置一个文件的SGIDSTIKY位位 - 只允许合法所有人删除文件chmod o-t /home/public 禁用一个目录的STIKY位8.编辑器: vivi 开发步骤:a)vi hell.sql( 文件名 )b)按i[ 进入插入模式]c)按 escd)输入 qw[ 进入命令模式[ 表示退出保存 ]]e)输入f)输入q! [表示退出不保存ls/ls–l[ 查看 ]]g)gcc-o my1 hello.sql [-o my1代表输出按my1名]w 表示与入的意思 ,也就将目前的文件内容加以保存 , q表示退出的意思 ,也是 vi 的执行q!强制离开 ,并且不保存文件wq 将修改过得内容保存 ,并离开 viset nu 在文件中每行加入行号ser noun 取消行号输入数字若输入数字再按ESC 建就可将光标移至改行/字符串在很长的文件在可以利用” /字符串”的命令来查找特定字例如“ tcp”如果不是所需要的可以按 N 继续往下查找?字符串可以利用” ?字符串”的命令查找特定字例如” :/tcp”如果不是所需要的可以按N 继续往下查找9.拷贝: cp 等命令cp–r dir1 dir2 递归复制命令 (复制子目录信息 )具体操作:打开虚拟机,随意选择一个 linux 版本,打开命令终端。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教程实验报告

嵌入式实验报告姓名:学号:学院:日期:实验一熟悉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一、实验目的熟悉 Linux 开发环境,学会基于S3C2410 的Linux 开发环境的配置和使用。
使用Linux的armv4l-unknown-linux-gcc 编译,使用基于NFS 方式的下载调试,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使用 Redhat Linux 9.0 操作系统环境,安装ARM-Linux 的开发库及编译器。
创建一个新目录,并在其中编写hello.c 和Makefile 文件。
学习在Linux 下的编程和编译过程,以及ARM 开发板的使用和开发环境的设置。
下载已经编译好的文件到目标开发板上运行。
三、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UP-TECH S2410/P270 DVP 嵌入式实验平台、PC 机Pentium 500 以上, 硬盘10G 以上。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REDHAT LINUX 9.0+超级终端(或X-shell)+AMR-LINUX 开发环境。
四、实验步骤1、建立工作目录[root@localhost root]# mkdir hello[root@localhost root]# cd hello2、编写程序源代码我们可以是用下面的命令来编写hello.c的源代码,进入hello目录使用vi 命令来编辑代码:[root@localhost hello]# vi hello.c按“i”或者“a”进入编辑模式,将上面的代码录入进去,完成后按Esc 键进入命令状态,再用命令“:wq!”保存并退出。
这样我们便在当前目录下建立了一个名为hello.c的文件。
hello.c源程序:#include <stdio.h>int main() {char name[20];scanf(“%s”,name);printf(“hello %s”,name);return 0;}3、编写Makefile要使上面的hello.c程序能够运行,我们必须要编写一个Makefile文件,Makefile文件定义了一系列的规则,它指明了哪些文件需要编译,哪些文件需要先编译,哪些文件需要重新编译等等更为复杂的命令。
0442801133翟高星Linux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一:熟悉LINUX下常用命令一、实验目的1 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
2 熟练掌握linux下的常用字符命令。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UP-NETARM2410-S嵌入式实验仪,PC机pentumn500以上, 硬盘40G以上,内存大于128M。
软件:PC机操作系统REDHAT LINUX 9.0 +MINICOM + AMRLINUX开发环境三、预备知识Linux下的常用命令:cd,mkdir,rmdir,cp,mount,ls,pwd,ps等(可参考附件内容)四、实验要求熟悉Linux下的常用命令:,并在计算机上进行练习实践五、实验内容进入系统后可以右键打开终端,进入终端后会看到:[root@tty /]#,其中第一个root表示登录用户,tty表示网络中主机名,/表示当前目录,(当登录用户,登录主机名以及进入目录不同时,相应的项也会改变)#表示登陆用户是超级用户root,如果是一般用户则为$。
1.基本命令:cd,mkdir,rmdir,cp,mount,ls,pwd,ps等(1)切换工作目录命令cd :cd /usr/bin //切换到/usr/bin目录cd .. //切换到上一层目录(2)创建目录命令mkdirmkdir AAA //在当前目录下建立一个名为AAA子目录mkdir –p BBB/CCC //BBB目录中建立CCC子目录,若BBB目录原本不存在则建立它(3)删除空目录命令rmdirrmdir AAA //蒋当前工作目录下名为AAA的子目录删除rmdir –p BBB/CCC //删除BBB目录中的子目录CCC,若删除CCC后BBB为空目录则//将BBB也同时删除(4)复制命令cpcp aaa bbb //将文件aaa复制为文件bbb(5)挂载命令mountmount –t vfat /dev/sda1 /mnt/usb //挂载U盘vfat:挂载设备的文件类型/dev/sda1:挂载设备名/mnt/usb:挂载点(6)查看目录内容命令lsls –lt s* //列出当前目录下所有名称以”s”开头的文件的详细信息(7)显示当前路经命令pwd(8)进程查看命令ps2.man编程时获取帮助如果在使用时需要查看命令的详细用法,可以使用如下命令:man command或者command --help3.取消root密码,使用passwd命令4.临时修改PC 机IP 地址ifconfig eth0 192.168.0.1155.压缩/解压缩(1)假设目录/home下有文件mm.txt,sort.txt,,要把/home下的每个文件压缩成.gz文件,命令如下:cd /homegzip *(2)将压缩文件text.zip在当前目录下解压:unzip text.zip6查找文件查找文件或目录命令findfind /usr/ -size 50k //查找usr目录下文件大小超过50k的文件7.在一个目录树中查找含有某个字符串的所有文件如寻找所有名称以test开头的文件:locate test*实验二Linux 环境下程序设计基础一、试验目的练习vi编译器的使用方法二、预备知识vi编辑器使用:VIM是Linux最基本的文本编辑工具,虽然没有图形界面编辑器那样点鼠标的简单操作,但在系统管理、服务器管理中,永远不是图形界面的编辑器能比的。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报告介绍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和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和原理,并学习了如何搭建一个基本的嵌入式Linux 系统。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特定应用的计算机系统,它通常被嵌入到各种设备中,如手机、家用电器、汽车等。
嵌入式Linux系统是一种基于Linux内核的嵌入式系统,它具有开放源代码、稳定可靠、灵活性高等特点,因此在各种嵌入式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深入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原理和特点,为今后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和应用打下基础。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 嵌入式Linux系统的调试和优化- 嵌入式Linux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4. 实验步骤(1)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首先,我们选择了一款适合嵌入式系统的Linux发行版,并在PC机上进行交叉编译,生成适用于嵌入式设备的Linux内核和文件系统。
然后,将生成的内核和文件系统烧录到目标设备中,完成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
(2)调试和优化在搭建完成后,我们对嵌入式Linux系统进行了调试和优化。
通过调试工具和性能分析工具,我们找到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3)应用案例分析最后,我们对嵌入式Linux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我们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嵌入式设备,如智能家居设备、工业控制设备等,探讨了嵌入式Linux系统在这些设备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基本的嵌入式Linux系统,并对其进行了调试和优化。
同时,我们也对嵌入式Linux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今后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嵌入式实验报告书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学号:实验一:熟悉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一实验目的:1.熟悉嵌入式系统硬件实验平台2.掌握超级终端配置方法。
3. 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配置,ARM-Linux下NFS服务器的配置方法4. 掌握常用的Linux下shell命令二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UP-NETARM2410-S嵌入式实验仪、PC机pentumn500以上、硬盘40G以上、内存大于256M。
软件:PC机操作系统REDHAT LINUX 9.0 、MINICOM 、AMRLINUX开发环境三实验内容:(1)掌握嵌入式系统实验平台上的各类借接口的位置;(2)配置windows的超级终端,熟悉vivi的命令行,bootload、kernel、root和用户程序的介绍;(3)配置linux的终端,配置网络服、Ip地址,开发目录共享,挂载等。
四实验结果分析配置windows的超级终端输入终端名称选择COM1接口设置COM1属性打开虚拟机,启动linux。
新建终端,输入minicom启动实验箱设置ip并且在minicom下ping通主机设置网络服务取消防火墙选中NFS设置共享文件夹在主机编译运行程序hello wordHello.c 源代码如下:在target上挂载主机开发目录上嵌入式程序到实验箱,运行Mount –t nfs 主机IP:/开发目录/hostcd /host运行程序交叉编译完成实验心得:实验中应注意需要将编译的程序文件挂载到开发板,才能在ARM里找到我们需要运行的文件。
还要注意区分gcc和armv4l-unknown-linux-gcc编译器的区别。
只有用armv4l-unknown-linux-gcc编译的才能在开发板上运行。
实验二嵌入式Linux程序设计一实验目的:1.掌握嵌入式Linux软件设计方法原理2.掌握Makefile文件设计方法。
3. 熟悉Linux下静态库和共享库的设计二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UP-NETARM2410-S嵌入式实验仪、PC机pentumn500以上、硬盘40G 以上、内存大于256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嵌入式操作系统学院(系):计算机学院实验专业:计算机系班级:0703学号:学生姓名: mqlz2010年 12 月 6 日实验一:linux内核裁剪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Linux内核源代码的目录结构及各目录的相关内容2、了解Linux内核各配置选项内容和作用3、掌握Linux内核配置文件的作用4、握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5、掌握将新增内核代码加入到Linux内核结构中的方法二、实验原理Linux对于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文件系统等部件的驱动程序支持既可以放在系统内核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可加载的模块(modules)使用。
当驱动程序放在系统内核中时,Linux 假定该硬件是存在于系统中的;而作为可加载模块使用时,只有在知道该硬件存在于系统时才会作为系统内核的一部分,当 Linux 检测到硬件时,该模块才被加入到系统内核中。
三、实验步骤1、检查编译器的版本用低版本的编译器去编译高版本的内核有可能不能编译或使内核不能使用。
要查看编译器版本,可以执行命令:#gcc –v进入系统内核源代码目录。
一般系统内核的源代码放在 /usr/src/ 目录下。
用 ls –l 命令查看可能显示如下:#ls –l /usr/srcTotal 3lrwxrwxrwx 1 root root 12 May 4 14:36 >linux-2.4.20-8drwxr-xr-x 15 root root 1024 May 14 11:37drwxr-xr-x 3 root root 1024 May 4 14:38 sendmail其中、是一个链接文件,它的链接目标是指向目录,因此、cd 就是进入目录。
2、删除过时的目标文件进入 /usr/src/linux-2.4.20-8 目录,运行 make mrproper 命令以清除过时、旧的目标文件。
这是因为经过多次编译后系统会留下部分目标文件,如果没有清除干净可能造成本次编译出错。
如果没有编译过或者是系统升级的新解压缩目录,则这一步骤可以省略。
3、重新设置系统内核配置系统内核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适合大小、满足需求的系统内核;因此,用户必须根据自己所设计系统的需要对Linux系统支持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适当裁减,即从配置内容中选择相应的硬件类型和合适的设备驱动程序。
不同的内核版本显示的配置内容有所不同,这里以Linux内核2-4-20版本为例说明。
配置内容共有35个类别,如下表所示:4、编译系统内核当配置完成并保存退出后就要重新编译系统内核。
系统一般会在配置结束时提示要进行make dep操作。
运行带有 clean 和 dep 选项的 make 文件以清除过时的目标文件并建立合适的独立性(如果要正确编译代码,必须要满足该要求)。
命令为:make depmake clean如果没有出现错误提示,就可以运行make zImage 命令,该命令将在/usr/src/linux-2.4.20-8/arch/i386/boot 目录下生成一个全新的内核。
该内核文件名称为 zImage ,使用中注意大小写。
如果给内核添加了许多驱动程序或各种各样的支持,可能需要使用 make bzImage 命令,该命令可以制作出一个很大的内核映象文件,该文件可以带所有的选项进行启动。
一般当编译的内核较大时系统会推荐内核命名为bzImage。
如果看到类似于以下的提示信息,就表示已经完成了内核创建工作。
Root device is (3,1)Boot sector xxx bytes.Setup is xxxx bytes.System is xxx kBSyncMake[1]:Leaving directory ‘/usr/src/linux-2.4.20-8/arch/i386/boot ’这时在 /usr/src/ 目录下生成一个zImage或bzImage文件;如果没有这个文件说明编译中有错误,导致编译错误的原因可能有:内核配置有问题,应重新配置后再编译。
内核源代码有问题,应尽量选用稳定的内核(版本号为偶数)版本。
文件连接的问题。
系统硬件的兼容性问题也可能导致内核编译失败。
内核编译完成后,由于有些模块并没有编译进内核、而是通过加载的(选择“m”);所以需要编译、安装模块。
命令为:make modulesmake modules_install重新编译内核的过程,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具体的时间取决于你选择内核的大小、处理器的速度等因数。
一般在嵌入式系统中内核比较精悍,编译过程会比较快;另外、如果没有运行其他的负载密集型的应用程序(如 X 图形程序),编译过程会更快。
5、启用新系统内核以上各个步骤完成之后,就可以准备启用新的系统内核来工作了。
如果你没有采用GRUB 或LILO等引导程序进行多培、配置启动,则一定要备份正在使用的系统内核。
在启用新的系统内核前,作好正在使用的系统内核备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新系统内核崩溃,用应急启动盘进入 Linux 系统,恢复旧系统内核。
制作步骤如下:cd /bootmv vmlinuz-2.4.20-8 #现有的内核更名cp /usr/src/ /boot #复制新内核到/boot目录如果你用 GRUB或 LILO 配置文件启动,则要修改该文件。
以文件为例default=0timeout=10splashimage=(hd0,1)/boot/grub/title Red Hat Linux (2.4.20-8)root (hd0,1)kernel /boot/ ro root=LABEL=/initrd /boot/title WinXProotnoverify (hd0,0)chainloader +1第一种方案,不增加启动选项:把文件中的以下行:kernel /boot/ ro root=LABEL=/改为:kernel /boot/zImage ro root=LABEL=/6、试用新的内核启修改后保存文件,如果是用LILO一定要在超级用户提示符下执行lilo 或lilo –v 命令以使配置文件生效;如果用GRUB则无须执行命令。
重启系统后则可以用 Linux 新的内核启动了。
总结报告一、实验结果在另一终端中打开minicom,复位开发板,进入PPCBoot的命令行界面,执行下面两行语句SMDK2410?#setenv?bootargs?console=ttySAC0?initrd=0x,0x00440000?root=/dev/ram?init=/lin uxrcSMDK2410?#tftp?0x?zImage;?go?0x注意:上述两行语句中的ttySAC0、0x00440000部分,跟第一部分内核移植是不同的。
这里测试没有使用ramdisk文件系统,原因是前面移植的文件系统不能在这个内核下使用,需要移植更高版本的busybox才能使用。
出现如下信息,。
Uncompressing?Linux................................................................... ..?done,?booting??version?2.6.22.5)?(arm-linux-gcc?version??#7?Sun?Sep?2?14:24:43?CST? 2007CPU:?ARM920T?[]?revision?0?(ARMv4T),?cr=c0007177Machine:?SMDK2410ATAG_INITRD?is?deprecated;?please?update?your?bootloader.Memory?policy:?ECC?disabled,?Data?cache?writebackCPU?S3C2410?(id?0x)S3C2410:?core??MHz,?memory??MHz,?peripheral??MHzS3C24XX?Clocks,?(c)?2004?Simtec?Electronics表明内核能够运行在开发板上,实验成功二、实验心得Linux 内核看似佷庞大,其实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们不必学习之初就一头钻进浩如烟海的内核代码中问剑;熟练配置内核的一些常用选项,并编译出来下载到开发板中运行试用,也是迈向Linux 系统顶峰的必行之路。
本周本来想制作自己的内核镜像和根文件系统,后来发现这并非易事,最后放弃了自己制作,而选择配置开发板的内核文件,其实学习Linux 不像单片机系统,你不必从“零”代码开始,一切先从学会配置、编译、下载运行开始。
几天的学习中,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收获很大。
实验一:linux下串口驱动开发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在linux下进行驱动设计原理2、掌握使用模块方式进行驱动开发调试的过程二、实验内容:1、编写虚拟硬件驱动程序,实验驱动的各个接口函数的实现,分析理解驱动与应用程序的交互过程。
2、编写应用程序加以验证。
三、实验步骤:1、实验任务:编写一驱动,实现将用户输入的数据,顺序排序2、实验代码:# define __KERNEL__# define MODULE#include <linux/>#include <linux/>#include <linux/>#include <linux/>#include <linux/> /* printk() */#include <linux/> /* kmalloc() */#include <linux/> /* everything... */#include <linux/> /* size_t */#include <linux/>#include <linux/> /* O_ACCMODE */#include <linux/> /* COPY_TO_USER */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mydriver_ops={write: mydriver_write,read: mydriver_read,open: mydriver_open,release: mydriver_release,};int __init mydriver_init(void){int result;register_chrdev(demo_MAJOR,"mydriver1",&mydriver_ops);if(result<0) {printk("register err\n");return result;}2.4.204l/4、动态安装(1)创建设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