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以出世之精神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林以出世之精神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

初识刘林,他博闻强识、乐观旷达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与他交谈后才发现,这种“刘林式”的个人魅力源于他拥有一种豁达的心态,一种“以出世之精神,过入世之生活”的精神境界。他笑称自己是“活跃分子”,对于自己在民办教育道路上的种种艰难与付出,他往往轻描淡写;谈及民办教育未来的发展,他喜欢浓墨重彩,言语之间,渗透着对民办教育的无限热爱。

时至今日,北京城市学院惊人的发展速度,潜力无限的良好局面不得不令人感慨:开放的制度设计成就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的同时,也为刘林这样的青年志士开创了大展宏图的舞台。

创业路上多坎坷

刘林中学时,在天津杨村一中就读,这所学校是当时天津市十二所重点中学之一。

回忆起那段时光,刘林笑着说,“我在中学时就属于‘活跃分子’,是学生会主席,对社会活动积极投入。”鉴于刘林的“活跃表现”,他的事迹那时就被写进了校史。所以,现在翻看杨村一中的校志,还能在多处找到刘林的名字。

刘林不仅活跃,也非常执着。高考那年,他在全校的誓师大会上郑重宣誓,“如果中国人民大学在天津招收一个学生,那就是我!”誓师大会后不久,他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北大的推荐资格。但他没有填写那张北大推荐表,而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最终他如愿以偿,以当年进入人大天津考生文科中的最高分,被法律专业录取。入校第一天,他在校门口那块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巨石前驻立良久,执着再度被点燃:学以致用,用以济世报国。

进入人大后,活跃的刘林很快成为了学生会一员。当时,人民大学学生会有一个组织――勤工俭学服务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刘林的任务是给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些到社会从事兼职的岗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刘林注意

到,“让学生做家教容易,但做兼职教师或文员、等一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却很弱。”

“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在中国办这样一种教育,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毕业后就能上岗。”怀揣这一想法,1992年的暑假,刘林开始了创业,在校内举办各种职业能力培训班,慢慢地他对培训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一边读书,一边成立职业培训学校。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个培训班已经发展到三、四千人的规模。xx年夏天,他又参与创办了一所民办高校。那个时候还没有民办教育的概念,而是称之为社会力量办学,实际上就是民办教育的雏型。所以,刘林常在民办教育同仁活动中开玩笑说,“我是民办教育战线上年轻的老兵。”

回忆起那段日子,除了创业的激情与艰辛外,令刘林印象深刻的还有周围人的不解。“我从92年开始办培训班的时候,很多同学就表示不理解,认为我这是不务正业,学法律的学生出来后应该去做法官、律师,而不是搞职业培训。作为勤工俭学可以,但不能作为一份事业去经营。除了同学的非议,学校某些领导对我也存在看法,一次会上还拿我做例子进行讨论,要不要保留我的学籍。”

在这样的处境之下,还是有很多人给了他鼓励与支持。刘林到现在还仍然清晰记得。“现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当时他是我们

法律系的党总支书记,对我的情况十分了解。他和法律系副书记叶秋华老师努力保我,他们认为人民大学要鼓励能创新、有个性的学生。”因此,他的学籍才得以保留。后来,他还被评为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

当刘林的事业越做越大,影响越来越广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对他进行了专访,并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典型进行了宣传报道。之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慢慢有了改观。

在民办教育这条曾经的道路上,刘林扮演着一个孤独行者的角色。站在无人喝彩的舞台上,他坚韧、乐观,因为他不会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因为他深知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

荣耀背后承载无悔付出

大学毕业时,作为优秀毕业生,刘林被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录用为专职法律顾问。此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是放弃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职业培训学校,选择就业,还是继续将职业培训学校规模做大?

正当刘林抉择之际,他遇到了海淀走读大学校长傅正泰,傅正

泰的创校历程深深打动了他。“教育改变个人命运,改变国运,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办民办学校很难,但却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业。”在傅正泰的感召下,刘林重新做了选择,要求改派到海淀走读大学工作,他要到民办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去创业。

1995年5月,刘林带领他的队伍来到海淀走读大学,开始投身到民办高等教育洪流中。当时的海大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在校生千余人,校园50余亩,专职教职工不足百人,年学费收入虽然有一千万,但欠银行贷款达1800万之多,还本付息压力很大。

海淀走读大学提出的“改革传统专科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建设一线实用型人才”主张,受到时任 __副总理

李岚清的重视和肯定,他亲自到海淀走读大学听取汇报,并确定海淀走读大学为全国两所试点高校之一。傅正泰和刘林等学校领导深受鼓舞,对传统专科教育大胆改革,实施了“密切结合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建立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产业联系机制,双师型教师担纲授课,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各半,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与职业技能培养并重”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学校开设了100多个符合首都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了大批“理论够用为度,动手能力突出,一线单位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特别是首都高新技术企业、

现代制造产业、现代服务行业的欢迎,满足了发展首都经济对实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年间,海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并发展成为北京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刘林说到,“我大学时参加民办教育创业实践对我后来的工作帮助很大。”刘林被任命为海大高职学院院长,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中,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观点。刘林清楚地记得,他当时在北京市和全国召开的一些研讨会上,提过的一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观点,例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蓝领”技能人才与“白领”职业人才都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人才培养立交桥”、走“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一体化道路,等等,不仅受到主张继续发展专科教育的人的反对,连许多倡导发展高职教育的同行也不赞成。但他当时没有继续挑起这些理论之争,“出世”与“入世”的人生辩证法让他选择了“战略上不争辩,战术上积极推进”的方式。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措施层面,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如何紧密结合市场需要上,推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思路,在产学合作上做出了许多开拓性工作。特别是对困扰职业教育的最大难题,也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关键“瓶颈”生源问题,他着实下了一番苦功。

1997年1月,刘林担任校长助理,并先后兼任招生办、就业办主任,担起了全校招生、就业和对外宣传、联络的重担。他带领招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