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地质学五十年_secret

合集下载

30.新世纪伊始中国工程地质回顾与展望

30.新世纪伊始中国工程地质回顾与展望

1004 9665/2002/10(01) 0003 07 Jour 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新世纪伊始中国工程地质回顾与展望罗国煜 阎长虹 李晓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南京 210093)摘 要 我国工程地质学经过50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已由条件工程地质学、问题工程地质学以及随着环境文明时代的到来向着环境和灾害工程地质学发展。

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地面变形、滑坡、环境恶化和全球悬河化等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使工程地质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科在拓展。

目前,我国已拥有一支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并已走向世界的工程地质工作队伍,形成了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科体系。

关键词 工程地质 成因控制论 岩体结构 环境岩土工程 人与自然调协论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ENG INEERING GEOLOG Y IN CHINA:REVIEWS AND PROJPEC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LUO Guoyu YAN Changhong LI Xiaozhao(N anj ing Univ er sity,N anj ing 210093)Abstract A v iew of engineering geolog y is m ade in the paper.There are three stages of its development in past a half century and have two Eng ineering Geological centers(Beijing,Chengdu)and some academic engi neering geological research groups(Nanjing etc.)w ere set up in China.The main achievements in eng ineering g eology in the past50years,can be expressed in the following eight aspects:(1)Theory of rockmass structure &engineering g eomechanics;(2)Study on interaction betw een eng ineering activities&geolog ic environment;(3)St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Three-Gorges Project on Yangtze River;(4)Tw o types of env ironmental prob lems&two suspended rivers,and theory of preferred plane;(5)Geo engineering&geolog ic hazards control;(6)Nonlinear eng ineering geology;(7)Epigenetic time dependent structure;(8)Urban geo technolog y.Basic theory of engineering g eologyw as also in advance in the past over50years.T hree basic theories:(1)Genetic T heory of rock-soil properties;(2)Structural theory of rock-soil stability and(3)The harmony betw een hu man&the nature.Trend&Prospect of Engineering Geology:T he world s population grow th,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ve led to focus the environmental civilization and env ironmental problems.The latter w ould threatne the sustainable social-econom 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ven the ex istence of human being.Engi neering geolog y m arket is very large for w ater resource,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g ional stability&under g round works in w est China and for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rge cities,problem of suspended river,and w ater re source&water environment in east China.The development trend,4theoretical problems,and key technical problems are proposed and preliminari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T hey are mainly the environment and geolog ical收稿日期:2001-11-01;收到修改稿日期:2002-01-20.第一作者简介:罗国煜(1934-),男,工程地质专业.Email:ychdxd@public1.ptt.j hazards,the theoretical topic of engineering geolog y,the dig italization&integration problems,and the Geo-eng ineering technical design&treatment of the problems.Key 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Genetic theory of rock soil properties,Rock structure,Environmental geo-technology,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the nature1 概述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成就任课教师:王莎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水文11-2班学号:3110205211姓名:杨秀辉一、摘要及关键字 (1)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三、我国工程地质学取得的成就 (5)四、总结 (7)【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关键字】工程地质学发展成就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本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工程地质工作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同时培养了人材,壮大了工程地质科学队伍。

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给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

由于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不仅使许多建设中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基本上满足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研究成果亦逐日增多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㈠、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

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介绍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学产生于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经验的积累中。

17世纪以前,许多国家成功地建成了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伟大建筑物,但人们在建筑实践中对地质环境的考虑,完全依赖于建筑者个人的感性认识。

17世纪以后,由于产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出现并逐渐积累了关于地质环境对建筑物影响的文献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时期。

1929年,奥地利的太沙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工程地质学》;1937年苏联的萨瓦连斯基的《工程地质学》一书问世。

50年代以来,工程地质学逐渐吸收了土力学、岩石力学和计算数学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完善和发展了本身的内容和体系。

在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基本上始自50年代。

3内容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建设地区和建筑场地中的岩体、土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性质,控制这些性质的岩石和土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在自然条件和工程作用下这些性质的变化趋向;制定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工程地质学要分析和预测在自然条件和工程建筑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诱发地震、地基沉陷、人工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因破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塌陷,及其发生的条件、过程、规模和机制,评价它们对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

研究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有效措施。

工程地质学还要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预测其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岩土工程研究50年回顾

岩土工程研究50年回顾

第6卷 第4期2008年12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I 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 ydr opow er Research V ol 16 N o.4December ,2008收稿日期223文章编号:167223031(2008)0420258211岩土工程研究50年回顾蒋国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摘要:简要介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50年来学科领域的发展变化及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包括土力学及工程、土的动力特性和土工抗震、渗流控制、地基处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爆破工程、燃煤电厂灰渣性质及其贮放、岩石力学和工程等方面。

研究的手段包括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原体观测、数值计算、设备研制等。

50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重点建设任务和学科方向,致力于试验室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和行业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数以百计的工程技术难题。

关键词:岩土工程;岩土工程研究所;学科发展;技术开发;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T U43;T U45文献标识码:A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建立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电力工业部水力发电科学研究院3个单位的土工试验研究部门合并组建而成,从事的科研领域包括土力学和工程、岩石力学和工程、渗流、地基处理、抗震、爆破、原位测试等。

50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重点建设任务和学科方向,致力于试验室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创造条件完成国家和行业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对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文简要介绍岩土所50年来的学科领域发展变化,以及科研和技术开发成果。

1 土力学及工程111 土的基本性质的研究11111 有效应力原理的研究和应用 在20世纪50、60年代,工程建设中涉及的多为细粒土。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成就与新时期任务全国工程地质年会学术总结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成就与新时期任务全国工程地质年会学术总结

在新时期,中国工程地质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资源开发方面,需要探寻更多的可替代能源和 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加强对 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确保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 定。
同时,城市发展与地质保障也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保障城市建设和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成就与新时 期任务全国工程地质年会学术
总结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成就与新时 期任务的展望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体现 在地质找矿、地质科学等方面的突破,也展现在新时期任务中的资源开发与环境 保护、城市发展与地质保障等多个方面。本次演示将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学术研究, 对中国工程地质学科的成就与新时期任务进行探讨和总结。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确保矿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提高勘探质量,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二、勘探目的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 质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山设计、建设和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自20世纪初以 来,中国工程地质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科研和实践体 系。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首先,在地质找矿方面, 凭借先进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中国工程地质学家们找到了大量重要的矿产资 源,如煤炭、铁矿、稀土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 在地质科学方面,我国的地质研究者在地质构造、地震预测、环境地质等多个领 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工程地质领域的地位。

中国工程地质教育50年

中国工程地质教育50年
中国工程地质教育 5 年 0
张咸恭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北京 102) 009
1 初期 阶段
解放前我国没有工程地质专业, 地质教育也不发达. 查考史料, 成立于 19 年的京师大 88 学堂, 10 年办了个地质学门类, 于 99 有学生 4 请了两位德国教授任教.后来一直在北京 人, 大学地质系任教的王烈氏即4 个学生之一.11 年因德国教授索尔格(. u) 92 F S坛 回国而停 o 办, 直到 11 年北京大学首先建立了地质系. 98 随后中山大学于 12 年, 94 清华大学和中央( 现 南京) 大学于 12 年也设立了 97 地质专业. 13 年这 4 到 96 所大学培养的地质毕业生只有 18 8 人( 据章鸿钊统计) .抗战期间和以后又增加了重庆大学, 西北大学, 台湾大学, 山东大学, 北 洋大学等校开办地质教育, 铁道学院设地质组. 唐山 其时北大地质系和清华地质系在西南联 大合办地质地理气象系, 地学学生人数有所增加, 中山地质系也较发达.到 14 年止, 99 全国 地质毕业生约 60 0 多人, 从事地质工作的不过 20 0 余人. 工程地质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只有为工学院土木系讲一点地质知识, 稍稍结合工程, 谈 不到工程地质教育. 全国解放后展开了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根据苏联经验制订了墓本建设程序: 一项 工程没有设计不准施工, 否则不予批准. 为此需要一大批工程地质人员, 遂于15 年进行了 92 全面的院系调整, 成立了北京和长春两所地质学院, 设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 南京大学地 质系也设立了这一专业, 并按照苏联的教学计划, 设置课程, 培养工程地质人才. 培养目 标是 取得" 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后即授予" , 工程师" 的称号. 在教学计划中有画 法几何, 机器零件. 电工学, 组织计划等工程师应学的课程 .许多课程有课程设计, 毕业前要 做毕业设计而不是毕业论文. 在最初毕业的23 . 个年级( 9615,98 15 年毕业 即15,9715 或 99 的年级) 就是完全照搬的, 而且许多课程的考试是口试, 5 按 分制. 这一套学习内容和方法是 按照苏联 5 年制搬过来的, 而我国因急于用人1 最初两个年级的学制定为 4 年.也就是说要 在4 年之内学完苏联5 年的课程, 学生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但是当时学生和教师的干劲特别 大, 也就学下来了, 而且成绩还真不错 , 大多数的学生的考分都是 5 4 , 分, 分 课程设计和毕 业设计也做得很出色, 请校外专家共同主持毕业设计答辩 , 评价一般都很高 , 很多都是优秀. 这些毕业生在后来的工作中, 表现都很突出, 很多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说明了教育是成功 的, 成绩很好.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并适当加强专业课程, 教学计划的修订成为系和教研室的重要工 作之一.基本上是年年修订, 总希望能有优化的方案稳定下来, 而实际始终没有稳定过.修

中国工程地质50年

中国工程地质50年

中国工程地质学五十年张咸恭恩格斯说:“社会方面一旦发生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数个大学更加把科学推向。

”①我国工程地质学之所在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沿着正确的方向迅速发展,正是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给予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为此必须为工程建筑选择地质上较好的地址,对于存在的地质问题还应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措施直至地基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同时还要研究工程兴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采取措施消除灾害。

由此看来,工程地质研究的领域很广,研究内容十分复杂,涉及的学科较多,大大超出了地质学的范畴,使工程地质成为一门以地质学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关于它的发展过程,下面作一简要论述。

一、解放前的简史我国古代修建的一些大型工程,已初步具有了工程地质的概念。

例如公元前250年在修建四川都江堰灌溉工程时就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地貌条件;并根据河流侵蚀、沉积规律制定了“深掏滩、低作堰”的治理法则;还应用当时最先进的方法,按照岩体构造特点,成功地开凿出宝瓶口引水源,将岷江水引入川西平原广大农田,造福人民。

举世闻名的长城,在地形上充分利用了山脊分水岭,选择坚硬岩石作为地基,显示了它的宏伟与坚固。

大运河则是没着低洼的平原、盆地,连接河湖洼地修建的,大大减少了挖方量,形成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地勘工作五十年感言

地勘工作五十年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在地勘这个光荣而神圣的岗位上已经度过了五十年。

回首这五十年的风雨历程,我心中充满了感慨和自豪。

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向地勘这个伟大的事业、向陪伴我走过半个世纪的同事们、向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一、地勘事业的辉煌历程地勘事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勘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五八”计划时期的大规模普查,到“八五”计划时期的重点突破,再到“十五”计划时期的全面升级,我国地勘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保障。

1. 大规模普查时期(1958-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地勘事业以大规模普查为主,重点开展了全国性的矿产资源普查工作。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国基本摸清了矿产资源家底,为后续的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2. 重点突破时期(1979-1995年)这一时期,我国地勘事业开始转向重点突破,重点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监测等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地勘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如铜陵铜矿、金川镍矿、德兴铜矿等一批大型矿产资源相继被发现。

3. 全面升级时期(1996年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地勘事业进入全面升级阶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地勘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青藏高原地质调查、海底地质调查、油气资源勘探等。

二、五十载地勘生涯的感悟1. 坚定信念,勇攀高峰半个世纪以来,我始终坚定信念,以地勘事业为己任,勇攀科学高峰。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我始终保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为我国地勘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 团结协作,共创辉煌地勘事业是一项团队协作的事业,半个世纪以来,我与同事们携手并肩,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地质难题。

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们在地勘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 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地勘事业日新月异,半个世纪以来,我始终保持勤奋学习的态度,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中国矿产地质5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矿产地质5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

。我 国矿 产 资 源 在 世 界 上 有 举 足
轻 重 的地 位 。我 国矿 产 储 量 和 产量 居 于 世 界 前 列 的 矿 种 有 2 0余 个 ,其 中不 少 矿 产 在 国 际 上
享 有 盛 誉 。我 国储 量 居 世 界 前 列 的 金 属 矿 产 有 钛 矿 、钨 矿 、锑 矿 、锡 矿 、铋 矿 、稀 土 矿 、钒 矿 、铝 矿 、 汞矿 等 ,其 中 钨 、锑 矿 是 中 国 的 优 势 矿 种 ,无 论 是 储 量 还 是 产 量 均 遥 居 世 界 之
首 ;我 国 非 金 属 矿 产储 量 居 世 界 前 三 位 的 有 1 0余 种 ,其 中石 膏 、 石 墨 、萤 石 、滑 石 、硅 灰
石 、 膨 润 土 、 芒 硝 、菱 镁 矿 等 居 世 界 第 一 、 二 位 。 。 ( ) 扩 建 和 新 建 了 一 批 向 综 合 性 发 展 的 矿 山 基 地 2
取 得 的辉 煌 成 就 。 在 此 基 础 上 ,笔 者 希 望 我 国地 质 矿 产 研 究者 在 成 矿 理 论 、找 矿 技 术 方 法 和 区域 性 、 全 球 性 成 矿 规 律 等 方 面 有 所 突破 , 并 提 出 了应 加 强 中 西部 的地 质 矿 产 研 究 、 重 视 新 类 型矿 产 的发 现 和 向海 洋 要 资源 的 建 议 。
维普资讯
第 8卷 第 2期
2 0 0 2 年 6 月
J OURNAL OF GEOMECHANI CS
地 质 力 学 学 报
V18 o 2 o. N .
Jn u 2 0 0 2
文 章 编 号 : 1 0 .6 6 ( 0 2)0 . 1 60 066 1 20 20 8 .7

青藏科考50年专家名单

青藏科考50年专家名单

青藏科考50年专家名单及重要发现和著作
2013-1-23
1 / 13
2 / 13
4 / 13
6 / 13
7 / 13
10 / 13
11 / 13
12 / 13
本书中列举相关文献、作品:
1.《后汉书·西羌传》
2.《山海经》——古代神话;
3.《西藏王统记》——吐蕃历史文献;
4.《四部医典》——8世纪,藏医编著;
5.《晶珠草本》——19世纪,藏族喇嘛仁增加措、丹增平错;
6.《大唐西域记》——玄奘;
7.《黄舆图》——康熙年绘制;
8.《西藏地质调查简史》——1945年,曾鼎乾;
9.《地球形状概述》——公元1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
10.《发现西藏》——米歇尔·泰勒;
11.《青康藏新西人考察史略》——1945年出版,徐尔(三点水,景,页)
12.《亚洲腹地旅行记》、《南藏》——1899-1908,瑞典,斯文·赫定;
13.《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20世纪初,大卫·尼尔;
14.《西藏东部地质及矿产调查资料》——1951-1953;
15.有泰进藏日记
16.《西藏地方历史档案丛书》
17.《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
13 / 13。

(2024年)《工程地质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2024年)《工程地质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9
岩石和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密度与重度
表示岩石和土体的质量分布特 征,影响工程荷载计算。
2024/3/26
孔隙率与孔隙比
反映岩石和土体的密实程度, 影响工程稳定性和渗透性。
含水量与饱和度
表示岩石和土体中水的含量及 状态,影响工程强度和稳定性 。
压缩性与抗剪强度
反映岩石和土体在受力作用下 的变形和破坏特性,是工程设
工程地质学定义
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 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
研究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 ,如地基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地下 洞室稳定性等。
4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及现状
发展历史
工程地质学起源于19世纪末,随着 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地质环境问题 的日益突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现状
目前,工程地质学已经成为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工程建设领 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为保障工程建设 的安全和经济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勘探
包括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坑探工程等内容
2024/3/26
实验室或现场试验
获得工程地质设计和施工参数,定量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 题的手段
长期观测
用专门的观测仪器对建筑区不良的地质因素进行长时期的重复测量的 工作
25
工程地质评价原则和方法探讨
区域稳定性评价
场地内岩土体的稳定性,区域环境稳 定性,区域地壳稳定性
生物措施
对于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不良地质现象,可以采取 搬迁避让的措施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避让措施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来保持水土,改善生 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
2024/3/26

地质勘查的光辉50年

地质勘查的光辉50年

地质勘查的光辉50年<新中国五十年>地质勘查编写组【期刊名称】《资源与产业》【年(卷),期】1999(0)7【摘要】新中国成立50年来,在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关怀下,我国地质勘查事业蓬勃发展。

地质队伍从建国时不到300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能在陆地、海洋、天空作业的,专业配套,技术手段齐全,具有献身地质事业、艰苦奋斗、找矿立功的优良传统的地质大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迄今为止,共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矿产153种,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油气地质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使我国从贫油国跃居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

基础地质调查居世界中等水平,大洋地质调查、极地地质调查、深部地质调查取得了重要成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成绩显著,为我国广大干旱缺水地区和国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探明了一批地下水水源地,为国家重大工程和城币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此外,在地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交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所有这些,无可争辩地确立了地质勘查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和先行地位。

【总页数】6页(P25-30)【关键词】50年;地质勘查;成就【作者】<新中国五十年>地质勘查编写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4【相关文献】1.地质勘查的光辉五十年 [J],2.加强资质监管保证勘查质量——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负责人就《地质勘查资质监督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J], 刘振国3.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工作思路浅析 [J], 郭素雄4.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工作思路浅析 [J], 郭素雄;5.光辉历程六十年携手共进谋发展纪念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6地质队成立60周年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程地质专业技术发展50年回顾

工程地质专业技术发展50年回顾

工程地质专业技术发展50年回顾
黄元谋
【期刊名称】《西北水电》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文章以几个不同时期的水电站所做的工程地质工作为代表,回顾了西北院工程地质专业50年的发展历程,文中叙述了工程地质从应用地质传统理论到应用地质力学、岩体力学、块体理论、工程动力地质理论、动态分析理论、环境工程地质理论的发展过程。

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评价方法从宏观定性到即宏观定性又微观定量有机辩证相结合的进步过程。

进入90年代,由于设备的更新,计算机和CAD软件的应用,使工程地质专业的技术发展迈向了一个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黄元谋
【作者单位】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
【相关文献】
1.创业艰辛前景辉煌——水库环保专业50年的发展回顾 [J], 张瑞佟
2.中国钢管50年的回顾与未来技术发展战略的研讨 [J], 彭在美
3.服务部队基层激励官兵士气--军体院球类专业50年发展历程回顾 [J],
4.长江委水工金属结构专业50年成就回顾 [J], 王既民;杨逢尧;田连治
5.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
厅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国达学部委员从事地质研究和教学工作五十周年纪念报告会在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隆重举行

陈国达学部委员从事地质研究和教学工作五十周年纪念报告会在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隆重举行
地 科联 矿床 大地 构造 委 员会 副主 席。 陈教 授 & ∃ & ∋ 年出生 在广 东 省新 会县 , & ∃ ( ) 年 毕 业 于 中山大学 地 质 系, &∃ ( 万年 至 & ∃ ( ∗ 年 在
北 平研 究院当 研究 生。 以 后曾先 后 在两 广
地质 调 聋所 、 江 西 地质 调 查所 和 中山 大 学 从 事科 研 和 教学工 作 。 曾 任 中 山大 学 地 质 系 教授 、 系主 任。 一 九五 二年 起 历任 中南 矿 冶学院地质 系主任 、 科 研部 主任 、 中国 科 学院 户南 大地 构造 与地 球 化学研 究室 主
莆 任、 湖 大 地 构造研 究 所所 长 等职 。 从青
年 时代 起 他就勤 奋学 习 、 勇于 探 索。 半 个
世 纪 以 来, 他科 学考 察的 足迹 遍 及全 国∋ 。 多个 省之豪 以 及 美 国 、 苏联 、 法 国 、 芬
氰瓢西 德 、 日本 等 国 家 的 许 多地 的范 围涉 及 构造地 质 、 大地 构 造、 地 震 、 工程 地质 、 地 貌、 沉积建 造、 岩浆建 造 、 地层 古生 物 、 矿床 、 构 造地 球 化学 、 成矿理 论 等地 球科 学的 多个 领域 , 己 先后发 表 学术论 文 、 著 作和科 普 作 品三 百 余篇 , 经 他培 养的 学生 、 研 究生 遍布全
大 利亚 、 南 斯拉夫 等 国 家 和地 区 , 运 用地 洼 理论于找矿与 成矿 预测, 取 得 较 大 成 效 。 地洼 学说 与板 块 学 说一 起被有 的 学者
认 为是 决定 当代地质科学发 展 的两大方 向
之 一。 地 洼 学说 的部分 著 作曾分别荣 获 国
家 自然科 学二 等 奖 、 全国科 学大 会奖 , 中

中国地质科学50年的简要回顾

中国地质科学50年的简要回顾

中国地质科学50年的简要回顾
王鸿祯;石宝珩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史料》
【年(卷),期】1999(020)004
【摘要】在世纪之交科学技术大发展的现阶段,中国地质科学也必将兴盛,因为
它具备了社会需求,科学问题和社会支撑基础3个科学发展的条件。

由于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的远见卓识,中国地质这在本世纪20-30年代已建立了世界声誉。

新中国建立后50-7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取得迅速的进展,自70年代末至今的开放时期,更取得了全面的发展,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为广大地质学者所接受,地质学各分支学科必将相互交融合,开展综合的和协调
【总页数】9页(P285-293)
【作者】王鸿祯;石宝珩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09
【相关文献】
1.奋斗50年铸就育才路--重庆市技工教育50年的简要回顾 [J], 杨向东
2.继承中发展创新中前进——河北梆子音乐创作50年简要回顾 [J], 杨广金
3.中国地质科学50年的简要回顾 [J], 王鸿祯;翟裕生;游振东;石宝珩;杨巍然;杨光

4.青海50年地方立法工作简要回顾 [J], 庞顺泽
5.兔小贡献大养兔好处多:中国兔业50年之简要回顾 [J], 应承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十年来我国水文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

五十年来我国水文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

五十年来我国水文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陈梦熊(国土资源部)一、前言“水文地质学”这一术语,虽然早在19世纪初,就在欧洲被正式提出来,但真正成为地质科学中一门比较完整、系统的独立学科,祗是本世纪30-40年代的事。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西方许多(包括前苏联)对地下水的研究,开始在地质科学的基础上(如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和其他一系列基础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以及水文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水文地质学从研究地下水的自然现象、形成过程和基本规律,发展到对地下水的定性、定量评价;它的基本理论,勘察方法和应用方向,也逐步形成。

从70年代以来,水文地质学又从地下水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扩大为研究地下水与人类圈内由资源、环境、生态、技术、经济、社会组成的大系统。

因此水文地质学的研究目标,开始转入到研究整个水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交叉关系的新时期。

我国对地下水的认识和开发利用,虽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但真正运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地下水的调查研究,仅开端于30年代。

如老一辈的地质学家朱庭祜,谢家荣等,曾于这一时期分别到过江西、河南及南京等地区进行地下水的调查研究,并著有论文或报告。

但水文地质学,作为地质科学领域内一门独立的应用地质学科,是在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

作者曾把我国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①萌芽阶段(20前纪前);②初始阶段(1900-1950年),开始应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地下水;③奠基阶段(1950-1970年),主要有前苏联学术思想影响下,奠定水文地质的理论基础,是区域水文地质学与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开创时期;④成长时期(1970-2000年),是水资源水文地质学与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时期,主要受西方科学技术思想影响,如系统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新理论、新技术的输入,使我国的传统水文地质学,发展到一个以研究水资源与环境问题为重点的现代水文地质学。

地质教育50年

地质教育50年

地质教育50年
薛平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
【年(卷),期】1999(000)010
【摘要】在新世纪到来的前夕,回眸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的历程,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思考,在错误中学习,在发展中提高,几多坎坷,终于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找到了强国富民的现代化道路。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薛平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人事教育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
【相关文献】
1.新时期地质教育发展目标与突破方向——新常态下地质教育研讨会综述 [J], 刘粤湘
2.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地质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我国地质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暨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J], 钟自然
3."我国地质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暨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纪要 [J],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处
4.面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加快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暨新世纪高等地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J], 赵鹏大
5.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质教育“十三五”规划交流研讨会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庆祝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庆祝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庆祝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宋玉环
【期刊名称】《地质科学》
【年(卷),期】2008(43)2
【总页数】1页(P281-281)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学术研讨会;研究室;创新
【作者】宋玉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24;P642
【相关文献】
1.《工程地质学报》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六十周年专辑约稿函 [J],
2.“庆祝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暨八届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 余严
3.“庆祝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J],
4.“庆祝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J], 余严
5.庆祝建馆六十周年探讨创新发展之路——中国版本图书馆成立60周年庆祝会暨事业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J], 李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程地质学五十年恩格斯说:“社会方面一旦发生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数个大学更加把科学推向。

”①我国工程地质学之所在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沿着正确的方向迅速发展,正是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给予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为此必须为工程建筑选择地质上较好的地址,对于存在的地质问题还应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措施直至地基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同时还要研究工程兴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采取措施消除灾害。

由此看来,工程地质研究的领域很广,研究内容十分复杂,涉及的学科较多,大大超出了地质学的范畴,使工程地质成为一门以地质学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

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关于它的发展过程,下面作一简要论述。

一、解放前的简史我国古代修建的一些大型工程,已初步具有了工程地质的概念。

例如公元前250年在修建四川都江堰灌溉工程时就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地貌条件;并根据河流侵蚀、沉积规律制定了“深掏滩、低作堰”的治理法则;还应用当时最先进的方法,按照岩体构造特点,成功地开凿出宝瓶口引水源,将岷江水引入川西平原广大农田,造福人民。

举世闻名的长城,在地形上充分利用了山脊分水岭,选择坚硬岩石作为地基,显示了它的宏伟与坚固。

大运河则是没着低洼的平原、盆地,连接河湖洼地修建的,大大减少了挖方量,形成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许多古老的桥梁,宫殿、寺院、宝塔以及亭台楼榭的修建也都考虑了地下水和地震条件,选择了优良的地基,并根据需要采取了合适的加固措施。

因此,保证了这类建筑物很多都能逾千年而依然稳定屹立。

在我国,自觉地把地质学的知识应用于工程建设,首推丁文江,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过天然建筑材料的调查。

其后,李学清等曾先后考察过长江三峡和四川龙溪河坝址地质。

30年代,在全国进行了公路和铁路地质调查,林文英根据积累的资料总结发表了《公路地质学之初步研究》和《中国公路地质概论》,初步反映了区域工程地质评价和工程地质分区。

1 940-1942年先后成立了公路研究实验室和水利实验处土工室。

开始了对土的特刊力学笥质试验和对土体的定量评价。

40年代中后期,侯德封、姜达权等曾对长江三峡。

广东氵翁江及台湾大甲溪等水电工程进行过工程地质调查。

此外,在岷江、大渡河、黄河以及其他水系的流域规划工作中也有地质人员配合考察。

1946年在南京地质调查所成立了工程地质研究室。

在大学的地质系,没有专门的工程地质课程,只有为土木工程系讲授的工程地质课程,其内容基本上与普通地质相同,只有很小一部分涉步及工程建筑。

孙鼐编写了《工程地质学》一书。

当时工程建筑规模小,数量少,工程地质事业没有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

这时只有少数人从土工角度,应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为高楼大厦、铁路公路和水利工程建筑承担勘测、基础设计和施工等项工作。

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工程地质学是前苏联介绍到中国来的。

1952年院系调整,按照莫斯科地质学院的模式,成立了北京和长春两所地质学院,设立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开始培养这方方的面的人才。

建国初期一些老的地质学家为铁路的修建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担负起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

主要是利用基础地质知识查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能够做出正确的工程地质定性评价。

1952年成立了地质部,其下设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起着领导专业工作的作用。

类似的机构也在其他部门,如原水利水电部、铁道部、建设部、冶金部等建立起来。

这方面科研机构在原地质部、中科院和一些产业部门也建立起来。

这是我国工程地质发展的最初阶段。

第二阶段是60年代,工程地质的实践,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一定的实际经验,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各建设部门制定自己的勘察规范,以山区工程建设为主,对工程地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岩土测试技术提高,定量评价有所发展。

工程地质教育质量提高,已编出了专门的教材,强调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60年代后期,文革期间建设有所削弱,工程地质勘察也不正常,主要是“三边”: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导致了工程上的浪费。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7 0年代后期。

第三阶段是1978年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各方面的建设蓬勃发展,工程地质在已往在基础上取得了重大发展。

勘察质量提高,新的勘察规范制定,向着工程领域拓展,承担勘测、工程处理的系统列工作。

新型、巨型工程向工程地质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创立了自己的新的理论,引入有关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学术活动频繁。

教育方面,许多学校增设了工程地质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大量培养研究生,编写系列教材,并形成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中国特色。

环境工程地质学和地质灾害研究迅速发展。

凡此推动是着我国工程地质学不断前进,走进国际先进行列。

三、工程地质勘察质量不断提高工程地质的任务就在于为工程建筑进行工程地持勘察,认识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建筑的位址选择和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

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是:任何工程建设不进行勘察工作就不准设计,没有设计不准施工。

这就赋予了工程地质重大而光荣的职责,避免了不顾地质条件是否适宜而盲目兴建工程给国家造成的损失。

建筑设计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施(工)设计等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也随之分阶段进行,对工程地质条件的了解愈来愈深入,这是完全符合认识规律的。

建筑位址的选择具有战略意义,起着充分利用有利的地质条件、避开不利条件的作用。

位址选得好,不但能保证工程的安全,而且工程处理也较简单,经济上合理。

位址的地质选择只是一个方面,还要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最后综合考虑选定。

我国的各类工程、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城乡建设、工业、国防、矿山、港口等建筑,尤其是大型建筑,都是先做了反复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才进行设计、施工、修建完成的,因而基本上没有因为地质问题而失败。

如果说有,那主要是在1966-1976年间违反基建程序,搞“三边”,实际上是放弃了前期工作,主观盲目乱干造成的。

例如葛洲坝水电站勘察不足就仓卒动工,后来发现坝基白垩纪红层中夹有多层软岩和泥化夹层,缓倾下游,严重威胁大坝的抗滑稳定性。

只得重新进行勘察,利用大口径钻探查出坝基下的软弱夹层共有70层,不得不重新设计施工,造成巨大的浪费。

此外,焦枝铁路有的工段,第二汽车制造厂,以及有些重要国防工程等也有类似情况。

在第一阶段,铁路建筑进展较快,主要有京包线、包兰线、兰新线、宝天线、天兰线、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等,都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勘察也很出色。

水利水电工程大量修建,最早修建的是重庆狮子滩水库、北京官厅水库,治淮工程的佛子岭水库东北的桓仁水库、大伙房水库等,汉水上的丹江口水库、石泉水库,湘江上的欧阳海水库、梅山水库、板桥水库等,浙江的黄坛口水库、新安江水电站,海河流域的西大洋水库、黄壁庄水库、岳城水库、陡河水库、密云水库等,黄河上的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沅江上的凤滩水库,江西修水上的柘林水库,广东的新丰江水库,海南省的松涛水库,云南省的水檀子水库等。

三峡工程也开始了勘察工作。

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的流域规划工作,以及南水北调的线路勘察中也都进行了大量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此外矿山工程地质、城市及工业建设工程地质都进行了大量工作。

在这些勘察工作中无一不凝丰我国工程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经验,推动着工程地质学科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最初主要着重于工程地质条件的阐明,在选择工程位址、方案对比时从岩性的优劣、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断层的数量和宽度、地形地貌条件的好坏、水文地质特征等方面论述哪一方案较优,哪一方案较差。

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感觉到这样做还是限于表面的,还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同时也发现了同一个地点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甚至同一种建筑而其规模不同或结构不同,则其适应性也是不同的,评价也不一致。

例如一个坝址修建混凝土重力坝较为合适而修建拱坝则不合适;同为重力坝,坝高100n是可以的,而提高到130m则不容许。

由此可以思考:建筑物对工程地质条件也起作用,施加应力予地质体,引起地质体的变形甚至破坏,这就是说通过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才能深刻地认识工程地质条件是否能够满足所拟建筑物的要求。

在笔者(1964)主编的我国第一部专业《工程地质学》(下册)高等学校教材试用本中,初次论述了这一概念。

把工程地质条件定义为:与工程有关的地质因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作用与现象、天然建筑材料等六种地质因素。

这就澄清了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各种不确切的理解,纠正了书面上的不妥当提法。

关于工程地质问题的定义,书中说:所谓工程地质问题,即一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在该地进行建筑的要求,以致在建筑物的稳定、经济或正常使用方面发生的问题或存的缺陷。

这时的认识没有抓住本质,哲学高度也还不够。

后来才进一步做了补充。

这里已经区分了各类建筑特有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共同性的问题,并分别列举出来。

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理论,更能提高为工程服务的质量,做出妥当的评价。

通过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也可以发现在勘察工作中工作的深度够不够,对工程地质条件查明的程度也有了评判的标准。

可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在整个勘察工作地核心的地位。

到了第二阶段的后期,勘察工作虽然维持工程建设的需要,但比较混乱,基本上没有新的进展。

乌江渡水电站坝基坐落在三叠纪玉龙山灰岩上,岩溶发育,渗漏问题较严重,局部还存在抗滑稳定问题。

由于工程地质勘察较仔细,工程地质条件了解清楚,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深入正确,处理措施得当,利用了沙堡湾页岩不透水的有利条件,帷幕灌浆深达河床以下200m,解决了工程地质问题,工程质量较好,运行正常。

这是岩溶地区成功修建大型水电站的实例,其关键了工程地质勘察做得好,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第三阶段,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国民经济建设。

许多巨型工程和新型工程的修建对工程地质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核电站要求区域地壳稳定性安全可靠,高层超高层建筑对地基稳定性的要求较高,天然地基往往难以满足,而需要采取加固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