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体现的人性弱点
论《祝福》中无爱社会及人性冷漠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

论《祝福》中无爱社会及人性冷漠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第一篇:论《祝福》中无爱社会及人性冷漠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论《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根源摘要: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的剖析、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也是众多封建社会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描写她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地本质。
通过社会底层妇女的悲剧命运来使中国人民觉醒。
关键词:祥林嫂悲剧封建前言: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人公,她是不幸的化身,她虽然勤劳、善良、质朴,但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封建社会所扼杀。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灵魂的戕害,使人性的扭曲冷漠,变态。
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一、苦人儿命运悲惨祥林嫂生活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和旧中国许许多多的农村一样,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处于绝对的地位,旧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她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一批无爱、麻木、冷漠的灵魂,而整个社会毫无任何人情冷暖可言。
没有人会去可怜一个命运悲剧,无助的妇女,相反却都在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用冷漠去杀死这个灵魂,让她无路可走,自绝于人世而无容身之地。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祝福》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等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对《祝福》的评价

对《祝福》的评价哎,你知道鲁迅的祝福不?那可真是一篇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作品啊。
从人物塑造上来说,祥林嫂这个人物那叫一个鲜活啊。
就像咱身边能看到的可怜人儿似的。
她命运多舛,一直想好好活着,可生活就像专门和她作对一样。
她一次次地遭遇不幸,丈夫死了,孩子也没了,被人嫌弃,被社会抛弃。
她那眼神啊,我都能想象得到,充满了迷茫、无助还有绝望。
感觉她就像一只迷失在黑暗森林里的小鹿,找不到出路。
再说说这故事发生的环境,那就是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环境。
在那个社会里,有各种莫名其妙的规矩和观念。
像祥林嫂再嫁了,就被人看作是不贞洁的,就低人一等。
这都是啥歪理啊?那些所谓的卫道士们,就像一群古板的老学究,守着那些封建的东西,把人往死里逼。
而且整个鲁镇的氛围也是压抑得很,过年的喜庆和祥林嫂的悲惨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比,就好像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可这地狱还就在天堂旁边,多讽刺啊。
这篇小说的语言呢,鲁迅写得也特别巧妙。
虽然有些话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但是背后的意思可深了。
就像那些人说的话,表面上是在闲聊,实际上句句都像刀子一样扎在祥林嫂的心上。
读祝福的时候,我心里是又气愤又难过。
气愤的是那个社会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可怜的女人,难过的是像祥林嫂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就没有活路。
这篇小说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丑恶嘴脸,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这个平等自由的社会,现在咱们可不会因为那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去歧视别人啦。
我觉得祝福不只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种呐喊,鲁迅在通过这篇小说向封建礼教宣战呢。
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黑暗,也提醒我们要守护好现在的光明。
从《祝福》看封建思想奴役下人性的自私与冷漠

读写频道•弍!信%从《祝福》看封建思想奴役下人性的自私与冷漠□王长福摘要:鲁迅先生的《祝福》截取悲剧主人公祥林嫂青壮年时期屡遭不幸的生活片段,围绕祥林嫂的“人生没有春天”,深刻地揭露了祥林嫂“生活圈”内外的一群损害者的丑恶灵魂;在众多批判封建思想罪恶的作品中,《祝福》是一个典型。
本文从祥林嫂与社会民众关系的角度,剖析封建思想奴役下人性的自私与冷漠对祥林嫂肉体和精神的戕害,直至呑噬其生命。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社会民众;自私;冷漠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劳动妇女依旧遭受着种种严重的压迫。
鲁迅先 生同情劳动妇女,对迫害女性的封建思想观念和行 为深恶痛绝。
1924年2月,他继《娜拉走后怎样》《寡 妇主义》等杂文之后,发表小说《祝福》,抨击摧残妇 女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的罪恶。
《祝福》讲述了年轻、善良、勤劳的祥林嫂在本该 如“春天般美好”的人生阶段却两度“丧夫”,“失子”,直至殒命于“天地圣众歆享牲醴”时刻——“祝福”前 夜的悲惨故事。
《祝福》反封建主题是无需赘述的;但是,笔者认 为,《祝福》更深刻的反封建意义在于揭露了被封建 思想扭曲的人性戕害祥林嫂肉体和精神的罪恶,刻 画出祥林嫂“生活圈”内外一群损害者的丑恶嘴脸。
这群“损害者”虽分属于不同阶层,但不约而同地“争 当”施暴者和刽子手;特别是“鲁镇的男人女人”,已从看客和围观者“进化”成自私势利的“落井下石 者”、蒙昧冷漠的“无聊寻乐者”。
当祥林嫂只是“活 物”和累赘,他们“理所当然”不容她活下去……_、“拒再婚#:初到鲁镇的祥林嫂成为各人所需的‘‘工具”祥林嫂因何来到鲁镇?作品通过卫老婆子之口,交待了祥林嫂第一任丈夫卫祥林的死;而时年二十 六七岁的祥林嫂在丈夫死后非但没有得到婆家的安 抚与善待,反而被“严厉的婆婆”当作给第二个儿子 娶媳妇的“筹码”,强逼她改嫁到深山野燠以谋得“八 十千”的丰厚“财礼”。
祥林嫂不肯再嫁,便逃出婆家,来到鲁镇。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充满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的作品。
通过对一对夫妇的生活遭遇和命运的描述,鲁迅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奈。
读完《祝福》,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
无奈和愤懑。
在这个以利益和权力为中心的社会里,普通人往往成
为了牺牲品,他们的命运被操纵和摆布,而他们却无能为力。
作品
中的夫妇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煎熬,最终却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同时,作品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情。
在作品中,人们为了利益和地位可以做出种种不择手段的事情,甚至伤害无辜
的人。
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和应对呢?这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鲁迅的《祝福》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
残酷,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奈。
作品让我思考了社会
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思考和期待。
希望我们能
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鲁迅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坚强而又愚昧懦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
以下是鲁迅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祥林嫂首先是勤劳、善良、质朴的劳动妇女。
她新寡之后,便逃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食物不论,力气不错,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似乎闲着就无聊。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有添短工。
然而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祥林嫂性格上还有倔强的一面。
她曾经多次反抗过自己的命运。
她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来到了鲁镇到地主家帮工。
后来被婆家的人绑走时,她在河边猛烈地抵抗,被出卖到山村时,她一路嚎一路骂,拜天地时,她把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后来还是骂。
面对众人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
但是她的这些反抗,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支持下的反抗,她并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是摧残她的主要敌人。
他对自己的抗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相反还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
她既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同时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
例如:她对于自己的改嫁进行“出格”的挣扎,就是受到封建礼教所宣扬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好女不嫁二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毒害。
临终时对“灵魂的有无”的疑惑,也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造成了她思想上的极度矛盾,又希望灵魂有,在阴间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小阿毛;又希望灵魂无,在阴间没有地狱,不被锯成两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这样,祥林嫂最终悲惨地死去,也是必然的了。
由于祥林嫂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也因此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愚昧懦弱。
看透反人性者的人性——《祝福》新解

世界上最大的恶是什么呢?不是欲望,而是压抑合理的欲望。
每届都要讲《祝福》,这一届尝试换一个角度切入。
看透反人性者的人性,才能更彻底地揭开反人性者的画皮。
狼吃阿毛,是一个偶然的悲剧,是命运悲剧;礼教吃人,却是一个必然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
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帕斯捷尔纳克说:“你在时代的俘虏之中,身为永恒的人质。
”“人质”一说,放在祥林嫂的时代,显然还过于小资。
祥林嫂的命运没有那么风雅,将“人质”一词改为“奴隶”,方得鲁迅真意。
这是一个曾经“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女人。
“她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还能够活下去,已经是那个社会格外的恩典。
读一读下面这篇小小说,你就知道“格外的恩典”毫无讽刺或夸张——一个贞烈的女孩子夬庵“爸爸,我实在饿得忍不住了。
你四天多不给我一口饭吃,爸爸呀,你当真忍心看着我饿死吗?”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被锁在后堂屋西头房里,两只手不住的捶打房门,连哭带喊,声音已经哑了。
她的父亲坐在房门外一张椅子上,脸上颜色,冷冰冰的好像铁一样。
听着他的女儿喊叫,忽然站起来指着房门说道:“阿毛,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
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就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
我为什么要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十四岁的孩子,如何能够办得到。
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才替我想出这个好法子,叫你坐在屋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
《祝福》主题的作用与意义

《祝福》主题的作用与意义嘿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鲁迅笔下《祝福》的主题,那可真是像一道超级复杂又超有味道的大杂烩。
《祝福》的主题啊,就像是一面哈哈镜,把那个封建社会扭曲得不成样子。
你看啊,祥林嫂就像一只被无数绳索捆绑的小绵羊,而封建社会的礼教呢,那就是一群拿着大剪刀的恶狼,这儿剪一剪,那儿剪一剪,把祥林嫂的希望、快乐都给剪没了。
这个主题就像一个大喇叭,大声地喊着:“封建礼教,你可太坏啦!”它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一个可怜的女人在那种制度下被折磨得不成人形,这就好比把一朵鲜嫩的花朵扔到了满是尖刺的荆棘丛里,能有好吗?而且啊,这主题还像一个超级放大镜,把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放大到我们眼前。
祥林嫂的遭遇就像一场没完没了的暴风雨,把她那小小的生活之舟打得粉碎。
她就像一个在黑暗迷宫里乱撞的小老鼠,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主题通过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个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就像被压在大石头下面的小草,想冒头?门儿都没有!再说说这主题对人们思想的揭露,那简直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
它把那些隐藏在人们脑袋里的封建观念挖出来给大家看。
周围人对祥林嫂的态度就像是一群冷漠的看客,看着她掉进深渊还在旁边指指点点。
这主题就像一个大警钟,“当当当”地敲着,告诉我们可不能有那些腐朽的思想,不然就会变成伤害别人的刽子手。
还有哦,《祝福》的主题就像是一个时光穿梭机,带我们回到那个压抑的年代。
我们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那股沉闷的气息,感受到祥林嫂的绝望。
这主题像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神仙,把那个时代的悲哀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样一个把人当牲口对待的社会。
主题也像一个魔法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
那些人的冷漠、自私就像脸上的大痦子,被主题这个镜子照得清清楚楚。
它让我们反思自己,如果我们在那个环境里,会不会也成为那些冷漠的人中的一员呢?就像在问我们会不会也变成一个只会跟着别人起哄的小木偶。
另外,这个主题像是一场热闹的戏剧,主角是祥林嫂,而背景却是那庞大的封建礼教体系。
文学短评祝福

文学短评祝福《祝福》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无名的老人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困境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祝福》进行简要的文学短评。
鲁迅通过描绘老人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当时普通人民的生活困境。
小说以老人被师生们每年送来的一份仅有数角钱的祝福为主线,以此展现了他身陷贫困、生活艰辛的现状。
老人孤寂无依,以极小的积蓄为生,每天炼油、剪纸、修锅等辛苦的劳作,勉强糊口。
这种生活的描绘,勾勒了当时许多普通民众的真实画面,使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无奈。
小说中通过老人与师生们之间简单而深刻的交往,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弱点。
师生们每年仅仅送来几角钱的祝福,却自认为已经尽了自己的心意,对老人的实际困境却漠然置之。
作者通过这种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冷漠和视而不见。
而老人在接受师生们祝福的同时,却愿意把一角钱留给赵老师等有需要的人,展现了他内心的慈悲与善良。
这种对比使得读者对当时社会冷漠与个别人的温暖进行了深思。
全文以寓言的方式,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老人每年除了几角钱的祝福外,得到的还有一张评语,其中明明白白写着“恭喜发财”,却始终没有人肯翻译为“祝福”,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内心态度。
而老人每年都将自己的祝福保存下来,最终带去“几妻几儿”的彩票中兑换金灿灿的现金。
这段情节暗示着人们在社会环境下,向往金钱和物质,对于真正的祝福和温暖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关注。
通过这个寓言,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弊病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质问。
总之,鲁迅的《祝福》以深刻的写实手法和冷嘲热讽的笔调,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弱点,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却具备了极大的启示力和震撼力,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阅读《祝福》,使人们在感受社会冷漠的同时,更加关注并去思考当下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错位,为改变社会现实贡献自己的力量。
祝福观后感400字

祝福观后感400字《祝福观后感400字》篇一《祝福》这篇文章,就像一把锐利的手术刀,无情地剖析着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
读完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初读《祝福》,感觉祥林嫂就像是一只被命运肆意捉弄的蝼蚁。
她勤劳、善良,本应该过上安稳的生活。
可是呢,她却遭遇了丈夫的离世,被婆家卖掉,后来又失去了孩子。
这一连串的打击就像暴风雨一样,把她那原本就脆弱的小船彻底打翻。
她一次次地试图抓住生活的稻草,去捐门槛,以为这样就能洗清自己的“罪孽”,但最终还是被社会无情地抛弃。
我想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
在我们现代社会,也有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被边缘化,被歧视。
也许他们没有祥林嫂那么悲惨的遭遇,但那种被孤立的感觉是相似的。
这时候我就想,我们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那些“看客”呢?就像在故事里,那些听祥林嫂讲述自己遭遇的人,开始的时候还会同情,到后来就只剩下厌烦。
我们有时候是不是也会对别人的痛苦麻木不仁呢?而且,祥林嫂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封建礼教造成的。
那套礼教就像一个巨大的笼子,把人们紧紧地束缚住。
“好女不嫁二夫”这种观念,在现在看来简直是荒谬至极。
可是在当时,却像紧箍咒一样套在祥林嫂的头上,让她无法挣脱。
我就纳闷了,当时的人们怎么就那么傻呢?怎么就心甘情愿地被这种不合理的东西束缚呢?但也许在那个时代,人们从小就被灌输这种思想,就像我们现在接受现代的价值观一样自然,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质疑。
再看鲁四老爷,他就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他看似是一个“正人君子”,但实际上却冷漠无情。
他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只在乎她有没有破坏“规矩”。
这就好比是现在一些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自私自利的人。
他们总是用一些所谓的“原则”来评判别人,却从不审视自己。
读完《祝福》,我既为祥林嫂感到悲哀,又对那个旧时代充满了愤怒。
同时,也在反思我们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了封建礼教,但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了人人平等、充满同情和关爱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高中语文《祝福》人物分析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⒉、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 1 -。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发人深省的小说,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典型的底层人民,他虽然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然而,他最终还是被社会所摧残,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阿Q 的悲剧命运让我深深地感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通过阿Q的故事,鲁迅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这个社会中,底层人民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下,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摧残。
这种社会现实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和绝望。
同时,小说也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问题。
阿Q的悲剧命运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伤害。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导致了人性的堕落和腐化。
通过阅读《祝福》,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篇小说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改变社会现实,让人性重拾光明,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真正的祝福。
从四婶的复杂性看《祝福》的深刻性

从四婶的复杂性看《祝福》的深刻性《祝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以四婶为主线,通过对四婶的描绘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四婶作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展现出了丰富的内心世界。
她的复杂性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多面性。
本文将从四婶的复杂性探讨《祝福》的深刻性。
从四婶的性格来看,《祝福》中的四婶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她既有善良温柔的一面,又有自私刻薄的一面。
在小说中,四婶对待外甥女小春非常关心照顾,对待丈夫鲁大爷也是唯命是从,展现了她的善良温柔。
但她对待儿子小麦却过于溺爱娇惯,对待外甥杨二却冷酷无情,展现了她的自私刻薄。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得四婶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从四婶的命运来看,《祝福》中的四婶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物。
她出身贫寒,嫁给了鲁大爷,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
她的儿子小麦因为她的溺爱娇惯变得软弱无能,外甥杨二则因为她的冷酷无情变得心存怨恨。
四婶的命运受到了社会的局限和个人选择的影响,造成了她的命运多舛。
这种命运的变迁也使得四婶的内心更加纠结复杂,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从四婶的人生观来看,《祝福》中的四婶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人物。
她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风风雨雨,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是变化多端。
她既有生活坚韧的一面,又有内心软弱的一面,展现出人生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四婶的人生观受到了家庭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也使得她在人生观上呈现出了复杂的特点,也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祝福》中的四婶的复杂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的深刻性。
小说通过描绘四婶的性格、命运、情感和人生观,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四婶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更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缩影,也更是对人性多面性的深刻探讨。
在阅读《祝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四婶的复杂性,也可以从她身上看到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性。
这种深刻性使得《祝福》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
鲁迅《祝福》的艺术特征

鲁迅《祝福》的艺术特征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征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鲁迅在《祝福》中运用了冷峻简洁的叙事风格,以及白描的手法,将悲剧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风格不仅使读者在情感上保持一定的距离,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和事件。
通过精心编织的故事情节,鲁迅将一个个血淋淋的真相冷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悲惨,又能深刻体会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鲁迅在《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形象。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具有社会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的命运多舛、悲惨遭遇以及最终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残酷性。
通过这个形象,鲁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祝福》这部小说也反映了鲁迅作为启蒙知识分子的敏锐观察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我”这个角色,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进行了无情的揭示和批判。
这种揭示和批判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在《祝福》中运用了极省俭的叙事手法。
他认为,要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这一点在《祝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无论是祥林嫂还是“我”,他们的眼睛都深深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这种极省俭的叙事手法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使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鲁迅的《祝福》是一部具有深刻艺术特征的小说,它的冷峻简洁的叙事风格、白描手法以及极省俭的叙事手法都使其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残酷性,展现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这种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使得《祝福》成为了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祝福》是鲁迅的一部经典小说,其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祝福》:一个反人性的世界

熊芳芳一、反人性者的人性是谁在反人性呢?反人性者的人性又是一种怎样的真相呢?1.吃人者吃人者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冷酷的吃人者,譬如鲁四老爷。
祥林嫂活着的时候他没给过她一个好脸色,除了皱眉,还是皱眉(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皱了皱眉”,祥林嫂被婆婆捉回时他“皱一皱眉”,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他“照例皱过眉”);祥林嫂死去的时候,他高声骂她是个“谬种”(相当于“扫把星”),死得不是时候。
这个冷酷保守、道貌岸然的道德君子,骨子里却是个爱贪小便宜的市井小人。
得知祥林嫂被婆婆捉走的消息时,他说:“可恶!然而……。
”“可恶”,是因为对方打狗不看主人,侵犯了他这个主人的威严;“然而”,是因为他认为祥林嫂私自出逃有违礼教,这也是她应有的下场。
午饭后做中人的卫老婆子来了,鲁四老爷又说:“可恶!”这是在向卫老婆子表达他的不满:一来责怪卫老婆子办事欠妥影响了鲁家的名声;二来呢,为祥林嫂一走当天的午饭受到影响,自己的老婆孩子只好亲自下厨(“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而生气。
待卫老婆子保证下回“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他又说“然而……”,是因为他知道另难找到一个像祥林嫂那么安分耐劳的女工,祥林嫂的离开,未尝不是一种不小的损失。
这个告诫老婆说,祥林嫂“败坏风俗”、“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的人,却天天亲口吃着祥林嫂亲手做的饭菜而且心无芥蒂。
祖宗嫌脏的东西,他可不嫌脏。
既如此,还祭什么祖先呢?“听命胜于献祭”,祖宗觉得不好的东西,就应该远远地避开才是啊!偏偏又为了省几个工钱,拿一个祥林嫂顶几个人用:“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并且祥林嫂的工钱,全积存在主人那里,自己一文钱也不花。
这样便宜的劳动力,打着灯笼也没处找啊!在金钱利益与他所谓的道德节义之间,他还是选择了前者。
这无异于他亲手给了他所信奉的礼教一个响亮的耳光。
另一类是温和的吃人者。
《祝福》的文学短评

《祝福》的文学短评《祝福》的文学短评篇一:《祝福》的文学短评《祝福》这篇小说,就像是一把锐利的手术刀,无情地剖析着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
初读《祝福》,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雾气弥漫的黑暗世界。
鲁迅笔下的鲁镇,那是一个充满着封建礼教气息的地方,仿佛每一寸空气都在压抑着人们的灵魂。
祥林嫂,这个可怜的女人,就像是一只被命运无情摆弄的小蝼蚁。
她的遭遇,真的是让人心里堵得慌。
第一次到鲁镇的时候,她还有着一点生气,“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可那时她至少还能靠着自己的劳力挣口饭吃。
但后来呢?被婆家强行拖回去,像卖牲口一样卖给了贺老六,她挣扎过,反抗过,可在那个封建礼教至上的社会里,她的反抗就像蚍蜉撼树,根本没有一点用。
我就想啊,也许在那个时代,女人的命运就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就像祥林嫂再怎么努力,也逃不过被封建礼教吞噬的命运。
她第二次来到鲁镇,就完全变了一个人。
周围人的态度也很让人生气,那些人就像一群冷漠的看客,对她的遭遇不但没有同情,反而还在她的伤口上撒盐。
柳妈跟她说什么地狱的事儿,这不是在吓唬她吗?可在那个环境里,好像大家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鲁四老爷就更不用说了,他简直就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那一句“可恶!然而……”,把他那种伪善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一边觉得祥林嫂改嫁是“可恶”的,一边又觉得她被婆家抢回去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什么道理?这就像一个扭曲的魔方,每一面都让人觉得荒诞。
我有时候会想,要是祥林嫂生活在现代社会,她的命运会不会完全不一样呢?她也许可以去读书,可以去工作,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
可是在那个旧时代,她只能在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中走向死亡。
《祝福》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它更是在对整个封建礼教社会发出强烈的控诉。
就像一声惊雷,在平静的湖面上炸起千层浪,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酷。
篇二:《祝福》的文学短评《祝福》,读来就像是一场寒冷刺骨的冬夜之梦。
《祝福》中体现的人性弱点

《祝福》中体现的人性弱点《祝福》中体现的人性弱点不是说“好人一生平安”么,但祥林嫂一个如此勤劳善良的人最终的结局却是在祝福之夜悲惨地死去,是谁将她推向了死亡之路?是鲁四老爷吗?他从来没有正面呵斥打骂过祥林嫂,也没有克扣过工钱,祥林嫂再嫁再寡后回来也仍肯收留她,表面看来似乎是个宽厚的主人。
但仅止于表面。
受过教育的“文明”人挥舞的皮鞭不是捏在手上的,而是隐藏在他的动作里。
皱眉是一个表示不满厌恶的通用动作,所有人都明白。
鲁四老爷对着祥林嫂有过几次皱眉,毫不掩藏地表示了对她寡妇身份的厌恶和对她再嫁的鄙薄。
不需有更多接触已清楚地让祥林嫂明白了自己的地位。
他只关心自己的情绪表达,至于会对祥林嫂造成怎样的伤害,他不在意。
这个严格恪守理学的君子接受了儒家所追求的进退有度、顺适平和、从容洒脱的表面文章,而自动屏蔽掉了博爱、仁义等的精髓。
他谦谦有度,话也不多说,但他骂卫老婆子“可恶”,是因为他责怪她明知道祥林嫂是私逃出来的,还推荐来做工,使自己背负藏匿逃妇的罪责;不仅如此还来抢人,进一步使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
他又骂祥林嫂是“谬种”,因为她“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死去,“这个时候”指“祝福”的时候,鲁四老爷考虑到的只是祭祀活动是否顺利吉利,一条生命的逝去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这是对生嫂她有一个恐怖的结局,并且将伤疤的事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鄙视祥林嫂,以此来获得心情的暂时平复。
周围人和柳妈一样都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苦命女子,她们平时挨打受欺凌侮辱惯了,现在有一个让她们觉得自己还算“高尚”的人出现,她们很乐意踩上一脚以示自尊。
所以她们“特意”打听祥林嫂的故事,“咀嚼鉴赏”一番,“满足”而去。
她们有获得幸福的渴望,有获得尊重的人格需要,但只能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此来获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平衡,这是这群女人的可恶,也是她们的可怜。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难道只有那个时代的女人的心理才这么冷漠、残酷吗?是人都难以逃脱吧,这才是深层的悲哀。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分析在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
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
《祝福》观后感

星系形成过程中的气体流动与湍流效应星系形成是宇宙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气体流动和湍流效应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宇宙大规模结构演化、星系形成的物理过程以及气体流动和湍流效应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宇宙大规模结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宇宙自诞生以来,持续进行着膨胀和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原初的均匀分布的物质逐渐形成了不均匀的结构,其中包括了星系团、星系群和孤立的星系等。
宇宙的大规模结构形成是由于密度微弱的扰动在膨胀的宇宙中逐渐增长而形成的。
星系形成是宇宙演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密度扰动逐渐发展的结果。
在宇宙早期,扰动的引力作用使得物质开始聚集并形成了密度略高于平均值的区域。
这些区域继续吸引周围的物质,形成了密度更高的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密度高的区域逐渐积累了足够多的物质,形成了星系。
气体在星系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星系主要由恒星、星际物质和暗物质组成,而星际物质又主要由气体构成。
气体流动和湍流效应对于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
它们通过调整气体分布和导致物质的聚集,促进了星系形成的过程。
在星系形成的早期阶段,气体聚集在密度较高的区域,并开始发生湍流运动。
湍流是流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它是一种非线性的、不可预测的运动。
在星系形成中,湍流起到了将气体混合在一起、增加扩散速率的作用,从而使气体更容易形成恒星。
气体湍流还会导致星系中的冷凝现象。
在星系形成的过程中,湍流可以将高密度的气体从星系附近较远的地方输送到星系中心。
这些高密度的气体在中心区域冷却并聚集,形成了恒星和星系的原初结构。
湍流还可以通过气体的压缩和碰撞,促使气体进一步冷却和凝结,加速星系的形成过程。
总而言之,气体流动和湍流效应在星系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帮助气体聚集并形成了密度略高于平均值的区域,促进了恒星的形成和星系的演化。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气体流动和湍流效应的物理机制,以揭示宇宙的形成和演化之谜。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

祝福读后感800字作文祝福是一本由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思菲尔德撰写的小说,讲述了两个不同社会背景的男女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表现了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人性弱点,是一部具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
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小说中的主人公,女主角是一个血统高贵的年轻女子,常年生活在严苛的教规和传统约束下,她单调而又苦涩的生活让人心酸。
而男主角,则是一个精于商务的成功人士,在社会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财富,但同样的,他也孤独且不被理解。
这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深陷爱情的漩涡之中,试图打破社会的层级和阶级差距,却又因生活的苦难和现实的力量所迫而难以实现。
小说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无论是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而这些意义来自于我们所爱的人和被爱的人。
小说中的主人公曾因为传统和规矩,而放弃了自己真正的爱情。
但是,当她遇见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尽管面临的是世俗的批判和阻拦,她仍然坚定地走向了自己的选择,去寻求自己的幸福。
这个时代虽然进步了,但在某种程度上,传统和规矩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也让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处世原则和价值观。
对于任何一本著作来说,它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祝福》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部描绘爱情的小说,更是对于身处社会的我们的一种思想启示和人生指引。
这本小说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人类所面临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这本小说也十分创新和有趣。
小说中有许多对话和情节,这些都让人感受到了小说的独特气息和格调。
尤其是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人仿佛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力量的起伏和波动,这些都证明了作者的文字技巧和才华。
总之,这本小说是深入人心的一部作品。
它不仅在故事情节上让人动情,在思想内涵和意义上也充满了价值,去重新思考人类社会和每个人的存在,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过程。
在阅读完这本小说后,我也想深入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更加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祝福观后感500字左右怎么写

祝福观后感500字左右怎么写
作为一名观众,我非常感谢电影《祝福》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因为非法摆摊而被迫流离失所的老人和他在城市里漂泊的一段经历。
整个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让我流连忘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银幕中的老人年迈体弱,但却还要在城市里摆摊,这样的生活让我心疼。
然而,这个老人并没有放弃,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并且把心里的想法和感受展现给了我们观众。
他的坚定实在太感人的,让我不得不为他鼓掌喝彩。
在影片中,老人所经历的那些困难和磨难都让我深感人性的脆弱。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坚持。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还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让我更加明白了人类之间的关爱和怜悯是多么重要。
这部电影的音乐和画面也非常出色。
特别是那首《歌唱祖国》,让我感到很震撼。
音乐不仅让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觉,而且使我更好的投入其中,深入感受到影片的情感内涵。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给了我无尽的启迪和感动。
除了展现出现实的困境和人性的脆弱外,它还传递了坚强和勇气的力量。
它让我更加珍惜生活,更加明白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它让我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
经过观看这部影片,我的生活观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祝福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个灵魂的讲述,
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和生活的重要性,并给了我无限的力量和支持。
在这里,我真心感谢导演和演员,感慨居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中体现的人性弱点
不是说“好人一生平安”么,但祥林嫂一个如此勤劳善良的人最终的结局却是在祝福之夜悲惨地死去,是谁将她推向了死亡之路?
是鲁四老爷吗?他从来没有正面呵斥打骂过祥林嫂,也没有克扣过工钱,祥林嫂再嫁再寡后回来也仍肯收留她,表面看来似乎是个宽厚的主人。
但仅止于表面。
受过教育的“文明”人挥舞的皮鞭不是捏在手上的,而是隐藏在他的动作里。
皱眉是一个表示不满厌恶的通用动作,所有人都明白。
鲁四老爷对着祥林嫂有过几次皱眉,毫不掩藏地表示了对她寡妇身份的厌恶和对她再嫁的鄙薄。
不需有更多接触已清楚地让祥林嫂明白了自己的地位。
他只关心自己的情绪表达,至于会对祥林嫂造成怎样的伤害,他不在意。
这个严格恪守理学的君子接受了儒家所追求的进退有度、顺适平和、从容洒脱的表面文章,而自动屏蔽掉了博爱、仁义等的精髓。
他谦谦有度,话也不多说,但他骂卫老婆子“可恶”,是因为他责怪她明知道祥林嫂是私逃出来的,还推荐来做工,使自己背负藏匿逃妇的罪责;不仅如此还来抢人,进一步使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
他又骂祥林嫂是“谬种”,因为她“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死去,“这个时候”指“祝福”的时候,鲁四老爷考虑到的只是祭祀活动是否顺利吉利,一条生命的逝去对他来说是无关紧要的,这是对生
命价值的严重漠视。
鲁四老爷不仅孤立了祥林嫂,还孤立了他自己。
若说关心的话,柳妈还是挺“关心”祥林嫂的,在与她聊天时对她的伤疤很感兴趣。
她是一个“善女人”,“善”在不杀生,拜菩萨。
这是在封建标准下所谓的“善”。
柳妈宁愿去膜拜一尊没有生命的泥塑,却对祥林嫂说出“不如撞一个死”这样冷酷的话,去残害一条鲜活的生命。
这种“善”与良心、爱心、仁慈无关,实际是冷漠、麻木与疏离。
求神拜佛,烧香念经使得人们都只与空气对话,都只将热情投诸虚无,而现世的人之间却缺乏了应有的沟通与交流,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孤独地活着。
说起往事,祥林嫂坠入了温馨甜蜜的回忆里,这里她出现了一个笑容。
“笑”得会心,但短暂。
这是这个可怜女子一生中唯有的快乐,屠格涅夫说“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祥林嫂的这个笑容就更多的含着一份苦涩。
可就是这么个可怜的微笑也撕碎在柳妈的眼光里,她“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看额角能够提醒祥林嫂那里有她不能坚持忠贞的耻辱的见证,盯着眼睛能够直接将匕首刺入对方的心灵深处。
柳妈看不起这个比她还没地位的女人,所以当她看见连自己都没得到过的幸福祥林嫂却得到了,并且还不自觉地洋溢到笑容里来,一种强烈的不平衡,强烈的嫉妒心理使她忍不住用“诡秘”的口吻告诉了祥林
嫂她有一个恐怖的结局,并且将伤疤的事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鄙视祥林嫂,以此来获得心情的暂时平复。
周围人和柳妈一样都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苦命女子,她们平时挨打受欺凌侮辱惯了,现在有一个让她们觉得自己还算“高尚”的人出现,她们很乐意踩上一脚以示自尊。
所以她们“特意”打听祥林嫂的故事,“咀嚼鉴赏”一番,“满足”而去。
她们有获得幸福的渴望,有获得尊重的人格需要,但只能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以此来获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平衡,这是这群女人的可恶,也是她们的可怜。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难道只有那个时代的女人的心理才这么冷漠、残酷吗?是人都难以逃脱吧,这才是深层的悲哀。
柳妈没有真正同情过祥林嫂,她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幸福感。
但与鲁四老爷不对路,接受过新思想的“我”对祥是真实地同情了的,可惜当这种同情与自己的利益冲突时,同情就消失了。
“我”对祥林嫂的提问不作正面回答,因为如果回答“有魂灵”,势必会增加祥的痛苦,这是与“我”对她的一点点同情相违的;回答“没有”又可能导致无聊生的祥林嫂自尽,“我”不愿背负这样沉重的责任,所以用一句妙不可言的“说不清”来打发。
听闻祥林嫂的死讯后有过的也只是刹那的“惶急”,而不是哀伤,更觉得“松了口气”,马上想到的是自己的口腹享受——吃鱼翅。
浅薄的同情粉饰不了
人性的自私与冷酷,没有人能在真正意义上给祥林嫂一点援助,祥林嫂被孤独地抛在非人间的人间,茕茕孑立!
无怪乎丁玲会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
周围人的冷漠孤寂没能给祥林嫂以人间的温暖,而她自己也没能关照自身,缺乏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独自一人的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群中的孤独……久而久之,深深的强烈的孤独感就不知不觉地深埋心中。
最可怕的就是自己已经麻木不仁到了全然不知”。
她唯一有过的几近“幸福”的时候是在山坳里和贺老六、阿毛一起生活的那段日子。
山里经济极端落后,温饱尚不能解决,人们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肚子都填不饱,女性和男性一样地分担繁重的劳动,一样地分享劳动成果,人与人间的关系还原到了原始状态,还谈什么贞节,谈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呀。
当人类面对真正的死亡威胁时,求生欲的爆发是不可遏制的。
相信换了恪守礼教的柳妈,在一撞没死的情形下,也再鼓不起第二次自尽的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