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成长系列小说的主题探析
赏析凯瑟琳娜·曼斯菲尔德 Miss Brill
赏析凯瑟琳娜·曼斯菲尔德 Miss Brill
凯瑟琳娜·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Miss Brill》描写了一个孤独的老女人在一个公园里度过一个星期日下午的经历。
这个故事以第三人称叙述,以 Miss Brill 的角度来观察并描述其他人物。
小说的开始描写了一个阳光普照的星期日下午,公园里人们云集,乐器声和笑声不绝于耳。
Miss Brill 带着她的貂皮披肩来到公园,观察了她认为是熟悉的每个人,并称呼他们为“先生”和“夫人”。
她觉得自己很重要,因为她认为她是一个固定的角色,每个星期日下午都会来到这里,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尊重。
她充满了对生活和人物的幻想,认为这个公园是她的世界,她是一个重要而受尊敬的人物。
在公园里,Miss Brill 遇到了一个年轻的情侣,他们对她的无意识的嘲笑使她感到受到了伤害。
这个意外的事件打乱了她的幻想和安全感,使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地位。
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意义,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公园中并不是如她所想象的那样的重要人物。
当她回到家里,放下貂皮披肩后,她看着自己的笛子和帽子,内心深处明白,她的生活已经变得孤独而无意义。
她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孤独地生活,这使她感到痛苦和绝望。
她的幻想被打破了,她明白了自己真实的处境,开始感到寂寞和无能为力。
Miss Brill 不仅是一个孤独的老女人,也是一个无助的个体,他们需要关注和关怀。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周围的人,也让人们意识到幻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鸿沟。
小说的背景和主题使得它成为一个能引发共鸣的作品,去探讨和思考我们生活中的孤独与命运。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成长之痛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成长之痛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史和英国短篇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本文以成长角度为视角,通过描述曼斯菲尔德四部小说主人公对爱情的顿悟、对现实的顿悟、对生活和对生死的顿悟来说明种种顿悟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成长小说顿悟成长(initiation) 一词来源于人类学,指青少年(Adolescence) 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和考验之后,获得了独立应对社会和生活的知识、能力和信心,从而进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即成年(Adulthood)。
这种磨练或考验往往具有仪式性质。
芮玉萍认为成长小说的定义大体有两类:一类把成长描绘成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另一类把成长解释为认知自我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过程。
她给成长小说下了一个定义: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的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故事。
而顿悟在成长小说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刻画青少年的内心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小说中主人公们的顿悟来体会其成长之痛。
一、对爱情的顿悟《起风了》就是一篇体现年轻人对爱情的顿悟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在一个起风的日子里想起自己少女时代的一次成长经历。
那天,她冒着狂风不顾一切地跑去上钢琴课。
那是因为她的音乐老师是一个在小姑娘眼里极具魅力的男老师。
当小姑娘走进教室时,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会让小姑娘内心小鹿乱撞,他的每句关怀都会让小姑娘心潮澎湃。
可以说她很爱她的音乐老师,并且觉得老师内心深处也同样觉得她很特别,也同样爱着自己。
但是,当她发现,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态度都一样耐心,就连说的话都一样的时候,她哭了。
她突然意识到,她自己只是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地爱着老师,老师并没有对她有任何的特别之处。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幻灭感主题探析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幻灭感主题探析
章彤洪;牛建伟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1)001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伟大的英语短篇小说家.她的作品有挥之不去的幻灭感,她结合自身坎坷、阴郁的生活经历,如实地抓住生活中的片断和瞬间,透过平凡的生活现象,揭示出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存在的深刻主题--普通人从童年到成人各个阶段在日常生活的挤压下滋生的幻灭感.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章彤洪;牛建伟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财贸管理分院,浙江,丽水,323000;丽水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女性主题 [J], 杨亚涛
2.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女性主题特征 [J], 牛建伟
3.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和主题探析--析《已故中校的女儿》 [J], 陈红
4.曼斯菲尔德成长系列小说的主题探析 [J], 高虹;
5.契佛短篇小说中的幻灭感 [J], 敬晓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曼斯菲尔德儿童小说恐惧感主题探析
第 4期
莆 田 学 院 学 报
ve s t J ur o nal o Put a U ni r iy f n i
VO _7 l N04 l .
2 l 年 8月 00
Au . 2 1 g 00
文 章编 号 : 6 24 4 ( 0 0 0 —0 40 1 7 -1 3 2 1 )4 0 6 —4
病 理 学 上 的 分 析 和 描 述 。 但 从 哲 学 、 会 学 、 育 社 教
学 的角度 而 言 . 失 语” 主要 是 指个 人 或群 体在 强 “ 势话 语 的压 迫下 失 落 了 自身 ,无法 发 出 自己的声 音 的状态 : 失语 ” 与社 会 的权 力 运作 和 话语 生成 “ 机制 有着 紧 密联 系 ,它 所 指称 的是强 势 话语 对于
中被 父母 变 态 管教 及 伤 害 、 父母 遗 弃 及 被 成 人 残酷 迫 害和 剥 削 的苦 难 儿 童群 像 , 讨 了其 儿 童 小说 的 恐惧 感 被 探
主题和创作动机。
关 键词 : 曼斯菲 尔德 ; 短篇 小说 ; 儿童形象 ; 恐惧感 ; 主题
An lss o h e e o e ri a s edSCh l r n S o is ay i ft e Th m fF a n M n f l ’ i i e t re d
《 累妞 儿》 画 了一系 列 在家 庭 中 受苦 受难 的 儿童 刻
弱 势人群 的话语 权 利 的剥 夺 ,最 终使 弱 势人 群 处
于不 能 言语 、 不敢 言 语 、 怕言 语 的生 存状 态 。儿 害 童作 为社 会 家庭 环 境 的一 个成 员 ,会 受 到话 语强 权 的影 响而 失 去 自身 的表 达 能力 。一 旦 儿童 不敢 表达 自己的真 实想 法 、 不愿 表 达 自己 、 能表 达 自 不 己 、 终使 自己沉沦 于 强势 话 语之 下 , 就构 成 了 最 这 家庭 教 育情 境 中 的儿童 失 语现 象 。曼 斯 菲 尔德 小
斯蒂芬·曼斯菲尔德作品活出使命读后感读后感
斯蒂芬·曼斯菲尔德作品活出使命读后感读后感
斯蒂芬·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活出使命》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自助书籍,它探讨了我们如何寻找自己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如何通过信念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阅读完《活出使命》后,我对自己的人生和目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书中的故事和观
点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动力。
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个人经历和案例,向读者阐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强调了积极的心态和努力的重要性。
《活出使命》让我认识到,人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之
努力奋斗。
书中提到的“使命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只有找到自己真正的使命,我们才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充满动力和意义。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信念和坚持的重要性。
他指出,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我们拥有的知
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信念和毅力。
只有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并持之以恒
地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活出使命》还提到了与他人互助和奉献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
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功,更在于我们能为他人做出贡献。
通过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梦
想和目标,我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总的来说,《活出使命》是一本深入探讨人生意义和目标的书籍,它鼓励我们去追求
自己的梦想,并通过努力实现人生的使命。
这本书不仅给予了我启示和勇气,也教会
了我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
我相信,只要我保持积极的心态
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使命和梦想。
小纸鸟的读后感
小纸鸟的读后感《小纸鸟》是一本由加拿大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所著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闻名,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被感动和打动。
小说以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展现了人生的坎坷和不易,同时也传达了希望和坚强的力量。
在阅读完《小纸鸟》之后,我深受感动,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面对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艰辛时,她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去改变命运。
这种顽强和坚韧的品质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十分细腻和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主人公和她的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变化,让我深深地被打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理解和包容,就一定能够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阅读《小纸鸟》,我也学会了更加理解和珍惜身边的人,不断地去沟通和交流,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紧密和和谐。
最后,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和信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珍惜和感恩,不断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通过阅读《小纸鸟》,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小纸鸟》,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不断地努力和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也会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和事,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充实。
论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ywjsxxk@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出生于新西兰的英国女作家,她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主要是对短篇小说主题的开拓。
她处于小说创作的现代性探索的潮流中,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等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的异化、扭曲引入小说,以此表达对时代的批判。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主题,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一、环境主题曼斯菲尔德的小说注重人物的心理真实,但并不直接点出人物的内心情绪,而是用抒情性的描写和诗意的语言把人物所处的环境呈现在读者眼前,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波动。
在她1908年创作的《罗莎贝尔的疲惫》中,环境描写令人耳目一新,生动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状况。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罗莎贝尔梦想的幻灭和无人交流的孤独之感,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
小说对公交车上见闻的描写生动形象,罗莎贝尔看到“街上一片雾蒙蒙,灯光照在窗玻璃上,把这片沉闷的色调变成乳白色和银色,通过这层色彩看去,那些首饰店无异琼楼玉宇。
两脚已经湿透了,她知道自己裙摆和衬裙一定都溅上了滑腻的黑泥。
四周有股暖烘烘的狐臭味儿……她看到对面一整排的乘客人好像凝结成为一张张昏庸的直勾勾地盯着对面的人的脸”。
此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深刻表现出罗莎贝尔内心的情绪,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
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一直延续着这种写作风格,她创作于1921年的《海上航程》,通过对海上环境的描写表达主题。
小说取材于她幼时与奶奶在海上航行的经历,小说中很多环境描写都很经典,比如对夜间码头和船上灯火的描写:“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天气和暖宜人,满天星斗……昏暗的旧码头上,漆黑一片。
那些羊毛堆栈,载牛棚车,高耸的吊塔和那台矮墩墩的火车头仿佛全部用凝固了的夜色雕琢而成。
在一根状似巨大黑蘑菇梗样的圆木柱上,悬挂着一盏灯,但是那盏灯似乎胆战心惊地在黑暗里散射出畏葸闪烁的光亮。
它柔和地燃烧着,好像在为自己照明。
”环境描写很好地衬托出了孤儿凡尼拉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幻灭感主题探析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幻灭感主题探析章彤洪;牛建伟【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伟大的英语短篇小说家.她的作品有挥之不去的幻灭感,她结合自身坎坷、阴郁的生活经历,如实地抓住生活中的片断和瞬间,透过平凡的生活现象,揭示出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存在的深刻主题--普通人从童年到成人各个阶段在日常生活的挤压下滋生的幻灭感.【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31)001【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幻灭感;孩童;成年;痛苦【作者】章彤洪;牛建伟【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财贸管理分院,浙江,丽水,323000;丽水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丽水,3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 1888 —1923)是英国现代英语小说创新人之一。
1908年,她只身来到英国伦敦,立志做一名作家,因为那里的文学创作氛围吸引着她,召唤着她。
易卜生、王尔德、瓦莱里等人的作品使她眼界大开,坚定了她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
在英国,她积极参与英语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和革新,被誉为“英语短篇小说风格大师”,并为自己在英国文学史里获得重要一席之地,几乎所有的英国文学史都有专章介绍她的生平和创作。
曼斯菲尔德多病早丧,也没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她的作品一般不涉及重大的社会题材,但她总是“善于创造典型环境和气氛,善于将生活视角化,善于在普通事物中捕捉能激起强烈感情反应的东西”[1],并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贴入微地抒发人物的切身感受,以她独特的观察视角,敏锐地透过平凡的生活现象揭示出人生真实的底蕴和深刻的主题——幻灭感。
幻灭感源于人的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的冲突,是人生美好希望刹那间的破灭所带来的失落与惆怅。
它是曼斯菲尔德特别喜爱表现的文学主题之一,她曾经一写再写。
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生活在一种美好的错觉中,经常沉浸在对生活和人生的美好憧憬中,然而,在无意之间忽然发现了人生的破绽,甚至看到了一条无可弥补的感情裂痕,于是人生的一切顿时改观,再也不能像先前那样完好无缺了。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Ab s t r a c t : A s p e c i i f c na a l y s i s i s ma d e a b o u t Ma n s i f e M P a r k b y u s ng i t h e t h e o r y o f b i l d u n g s r o ma n n i 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 t h e t h e me
德在 1 7 7 8年创 作的 《 威廉麦斯特 》 被视 为成长小说 的典范 之作 ,并很快 由欧 陆学者传至英陆 。英 国文学具有源 远流 长的现 实主义传统 ,这就决定 了对 个人成长体验 的普 遍关 注 ,并将它上升 为一个文学主题 ,使它在文学史 上长久地 占有 一席之地 。具体而言 ,几乎每 个时期都有优 秀的具有 时代特 色的成长 小说 出现 ,如班扬 的 《 天路历程 》 ,菲尔
式: 女 性 青 少 年 的 成 长 困惑 和 她 们 的 爱 情婚 姻 有 密 切 关 系 。 道 德 观 、 婚 恋 观 的 形成 与 发 展 , 成 为 女 性 成 长 小 说 的 共 同 特 点。
成 长小说 ( b i l d u n g s r o ma n )最 早 起 源 于 1 7世 纪 德 国 , 德语 中 “ b i l d u n g ”则 有 教 育 、修 养 、 发 展 的 含 义 ,诗 人 歌
丁 《 汤姆 ・ 琼斯 》等。 与此 同时 , 英 国文 学史并没有 忽略对女性成长 的关注 , 作 为成长小说 的一种类型 ,女性成长小说 从无到有 ,从无 足轻重到影 响深 远 ,体现 了女性成长 小说的不断壮大 。女 性成长小说研 究近年来也 引起 了人们越 来越多 的重视 ,其 研究也愈加 的全 面和深入 。 女性 成长小说代表作 1 8世 纪有 《 帕美拉 》 、《 克拉丽 莎》等,1 9世 纪有 《 傲 慢与偏见 》《 爱 玛》《 简 ・爱》和 《 小妇人》等 。
the fly赏析
the fly赏析摘要:一、简介Katherine Mansfield 及其作品《The Fly》二、分析《The Fly》的主题与象征意义三、探讨作品中的情感与心理描绘四、评论作者的写作技巧与风格五、总结作品的价值与影响正文:Katherine Mansfield(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一位新西兰作家,她的短篇小说作品《The Fly》(《苍蝇》)堪称经典之作。
该作品以自然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苍蝇》中,主人公是一个士兵,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
故事讲述了士兵与一只苍蝇之间的斗争,最终士兵将苍蝇拍死。
这个过程中,士兵的心理变化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得以展现。
作品的主题在于探讨人性、生命价值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苍蝇在本篇作品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它既可以代表生命的力量,又可以象征战争的残酷。
在故事中,士兵对苍蝇的恐惧与厌恶反映出他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磨难的担忧。
而苍蝇的顽强生命力则暗示着人类在困境中顽强求生的意志。
Katherine Mansfield 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情感与心理描绘,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挣扎。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士兵在战争后对生活的无奈与厌倦,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这种情感描绘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引人深思。
从写作技巧角度看,Katherine Mansfield 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对比手法。
在故事中,她对士兵心理活动的刻画以及对苍蝇形象的描绘都显得生动而形象。
此外,作品结构紧凑,寓意深刻,使得《The Fly》成为了一部值得品味的佳作。
总之,《The Fly》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短篇小说。
它以简单的故事情节为载体,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生活中的挣扎。
通过深入剖析士兵的心理活动,作者让我们反思战争、生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曼斯菲尔德作品[试论曼斯菲尔德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
曼斯菲尔德作品[试论曼斯菲尔德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Catherine Manthfield,1888-1923)是一位对英国短篇小说有重大贡献的现代主义作家。
她在15年的写作生涯中,共留下73篇完整的作品以及大量未完成的作品,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
作为一位早期的现代主义作家,曼斯菲尔德对现代主义短篇小说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正如伊恩・戈登所说:“她(曼斯菲尔德)对短篇小说的影响正如乔伊斯之于长篇小说。
在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之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了(105)”。
本文着重从现代主义几大思潮对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主题和写作策略的影响,分析其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
一主体因为压抑而导致的自我分裂是曼斯菲尔德作品的一大主题。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关于潜意识的精神分析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动物”的传统观念。
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都出自本能冲动;人是充满矛盾冲动的生物,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本能欲望受社会习俗、道德法律和良知理性的束缚,矛盾的结果则是三重人格结构的产生: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id)是各种本能欲望的贮存所,自我(Ego)是按实际情况调节行为的意识,超我(superego)则是受到道德等各方面约束的意识。
矛盾冲突无法调和的后果就是自我的分裂。
潜意识的主要表现方式则是梦境,所梦之物常常是自我被压抑欲望的扭曲表达。
曼斯菲尔德无疑受到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很大影响。
她在其日记和信件中,多次提到自我的多重性和分裂性。
在1922年的一封信中,她告诉默里:“我绝对是自我分裂了……在内心深处,我总是分裂的……我实在无法继续假装成一种人,实则是另外一种人……”(377)。
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人物大都与作者一样生活在失衡状态之中,因为被压抑的欲望而导致本我和超我的严重冲突。
这些自我分裂式人物混乱的心理斗争在作品中通过梦境和幻觉得到了集中体现。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第36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月 Vol.36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4──────────收稿日期:2013-07-17 作者简介:刘斐(1988-),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欧美文学。
-82-成长小说视角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刘 斐(菏泽学院 中文系,山东 菏泽 274000)摘 要:运用成长小说理论分析简·奥斯丁代表作《曼斯菲尔德庄园》中所具有的成长小说特征,探索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以期证明此书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从而为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成长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 中图分类号:I0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4)01-0082-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1.022Mansfield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ldungsromanLIU Fei(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ze University, Heze 274000, China)Abstract: A specific analysis is made about Mansfield Park by using the theory of bildungsroman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of bildungsroman. This is to prove that Mansfield Parke is a typical bildungsroman and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aders.Key Words: bildungsroman; Mansfield Park ; Fane作为简·奥斯丁受争议最多的一部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曼斯菲尔德小说主题探析
曼斯菲尔德小说主题探析Ξ赵友斌,林 知(佛山大学英语系,广东佛山 528002)摘要:20世纪初,“现代派”小说正在形成,多角度透视、意识流等新手法冲击了传统模式,拓宽了创作天地。
曼斯菲尔德是短篇小说中内心独白、表现视角转移等创作新手法的拓路人。
本文拟初步探讨曼斯菲尔德小说的主题———自然、心理。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小说主题;自然;心理中图分类号:H315;I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831(2000)0320080205On the Themes of K atherine Mansfield’s StoriesZH AO Y ou2bin,LI N Zhi(English Department o f Foshan Univer sity,Foshan528002,China)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m odern story"was being formulated and lots of fresh means,including“perspective from multi2angles",“stream of consciousness"came into the story writing w orld.K atherine Mans field was the pioneer of the new writing styles———“Inner M onologue"and“T rans formation of Depicting Angles."This paper discusses briefly the themes of her story———“nature"and“psychol2 ogy."K ey w ords:K atherine Mans field;themes;nature;psychology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 atherine Mans field,1888—1923)是20世纪初蜚声世界文坛的新西兰最有才华的短篇小说家。
bliss译文凯瑟琳曼瑟菲尔德
bliss译文凯瑟琳曼瑟菲尔德Bliss,译为“极乐”,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个标题象征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和满足感,它代表了主人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
在她的笔下,这个标题描绘了一个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揭示了她在追求幸福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故事中,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转折,最终在她的理想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和满足感。
首先,她被安排与一位她并不喜欢的人结婚,但是在婚姻生活中,她发现自己渐渐地爱上了他。
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新角色和身份,也开始学会接受和理解他。
然而,这段婚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主人公逐渐发现了自己的角色所带来的限制和约束。
接着,她经历了两次失败的恋爱,最终独自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地思考着自己的生命和未来,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
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开始享受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她曾经感到孤独和无助,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相反,她不断地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如何与自己和解并重新开始。
总的来说,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通过bliss这个标题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转折和挑战,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也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
希望这个回答能让你满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7No.2Jun.2018第27卷第2期2018年6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st Yunnan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17-09-14作者简介:高虹(1981-),女,四川绵阳人,绵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本文系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研究项目“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成长系列小说研究”(项目编号:16SB0185)、2015年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重点项目“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成长系列小说研究”(项目编号:WY201501)阶段性成果之一。
斯图亚特·霍尔曾在论及个人文化身份时指出,人们都是从一个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言论和写作活动的,这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所说的话总是定位于‘语境’之中。
”[1]曼斯菲尔德创作的新西兰小说,魔法般地构筑了一个冷漠的殖民世界,她也毫无避讳地向世人展示了她与新西兰这块殖民小镇及其家庭之间的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
令人颇为震撼的是,在曼斯菲尔德绝大多数的新西兰系列小说中,无论主人公是谁,也不管他们经历了何事,“成长”作为一条主线索,几乎贯穿于每一故事之始终,故事主人公也大都会历经一次身心的成长过程。
那么,此一系列以“成长”为主线的小说主题为何呢?一、成长与孤独曼斯菲尔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女权主义者,她的作品十分关注妇女儿童权益及两性关系。
不仅如此,她向来倡导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认为不和谐的两性关系和家庭氛围极易导致个人安全感的缺失和内心的孤寂。
事实上,她在早期的新西兰小说中已经对“成长中的孤独感”有所触及,颇为成功地描述了当人们遭遇现实的残酷和他人的疏离之时,内心是如何的孤独和渴望关爱的。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新西兰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单调、沉闷、贫瘠的文化氛围造就了大批虚荣却又不谙世事的新西兰人。
毋庸置疑,曼斯菲尔德在新西兰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但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殖民小镇狭隘、压抑的文化氛围带给她的孤独和苦楚。
因性格叛逆,曼斯菲尔德从小就不讨人喜欢,还被人贴上“另类”的标签,这便使她逐渐习惯于在自我的孤独世界里放逐。
作为一个早熟的孩子,曼斯菲尔德冰雪聪颖,爱观察,善思考,对周围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曼斯菲尔德特别关注个体内心的孤独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夫曼斯菲尔德成长系列小说的主题探析高虹(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既是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拓路人之一,也是一位女权主义先锋,她的多数作品都倾注了对妇孺儿童的理解和关爱,且大都反映了主人翁的成长历程,或顿悟,或警醒。
文章拟初步探讨此成长系列小说的两大主题:孤独、冲突。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成长系列;小说;主题妻也好,朋友也罢,她总是擅于将自己最为熟悉的那人那事跃然纸上。
《序曲》和《在海湾》被公认为是曼斯菲尔德笔下关于在新西兰的英国家庭最为优秀的作品。
琳达作为两篇小说的女主角,应有尽有,表面上看绝对是一位幸福得让人嫉妒的家庭主妇:一位有钱有势的丈夫,几个可人的孩子,她甚至无需亲自承担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之事,因为她的母亲会帮她打理好这一切。
尽管如此,琳达却远不如别人认为的那样开心幸福,她的内心总是无比的孤独和纠结,也从未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到满意。
琳达对孩子们漠不关心,甚至拒绝承担一位母亲应尽的责任,这从故事的开始便展现的淋漓尽致:琳达一家要搬新家了,看着地上鼓鼓囊囊的大包小箱,她说:“这些要紧的东西我不能不时刻看守着。
”[2]而对留在小山似的家具背后的洛蒂和凯西亚一眼未瞧。
于她而言,孩子远不如行李重要,所以她“只好把她们留下了……只好把她们扔下了。
”[2]不仅如此,她似乎因“摆脱”了两个孩子而感到格外开心,“她唇边掠过一丝古怪的笑意”[2],当凯西亚和洛蒂最终到达新家时,琳达仍旧对她们不屑一顾,“她连眼睛都没睁开来瞧一瞧”,仅是轻声询问:“是孩子们来了吧?”[2]她并未真正关心过她的孩子们,甚至将她们视为束缚,急于挣脱。
琳达渴望摆脱母亲这一角色的束缚,在《在海湾》这部作品里更为凸显。
她坦诚,她的时间不是用来倾听和安抚丈夫,而是用来承受生产之痛,即使她有精力,也从未真正喜爱甚至从未想要拥有她的孩子们。
于她而言,“假装是没有用的”[3],因为她对孩子们从来都是漠不关心甚至希望她们随便是哪家的孩子都好,她根本无法爱上她们。
正是她这种若即若离的母爱,使她和孩子们渐行渐远,特别是让敏感的凯西亚只能从她最爱的外婆那里获得爱与理解。
尽管琳达和孩子们的交流甚少,但从《序曲》里也能窥见一两处她和凯西亚面对面的交流,其中之一便是两人同时注视着龙舌兰时的交流场景,二人对生活截然不同的态度也一并展现开来。
对凯西亚而言,芦荟是一种可怕的奇迹:假山是叠的高高的青草铺成的,高头只有一颗偌大的花木,密密麻麻长着灰绿色的带刺叶子,当中抽出一根高大茁壮的树干。
有些叶子已经太老了,卷不起来了;皱的皱,破的破,碎的碎;还有的掉在地上枯干了[2]。
在凯西亚眼中,芦荟虽然高大,但它荆棘丛生,就像琳达目前的状态:尽管是一位母亲,她总是摆出一副对孩子漠不关心的样子,让孩子们对她敬而远之。
她就像一座“岛屿”,把自己和他人完全隔离,从而遁入自己营造的世界里。
而对琳达而言,芦荟代表另一层意义:她就像一棵孤独的芦荟,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奉献给了日益枯萎的生活,犹如芦荟叶一般,“皱的皱,破的破。
”[2]当凯西亚问道:“它到底会不会开花?”[2]琳达则回答道:“一百年才开一次。
”[2[可想而知,作为一个母亲,琳达的内心是多么的贫瘠和无助,整个故事中和女儿唯一的一次交流,琳达表现的如此不近人情,甚至有些铁石心肠,想必是当她面对芦荟树时,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尽管对生养孩子厌恶透顶,琳达十分清楚自己是无法摆脱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的,因为在那个传统社会里,生养小孩便是每个女人的宿命。
因而,她从未期待过哪怕只是一个孩子出现在她的生命中,就像芦荟一百年才开一次花一样,她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如芦荟般幸运啊!事实上,芦荟不仅象征着琳达对怀孕和生育的恐惧,还象征着她对丈夫斯坦利与她之间性关系的惧怕。
“高大茁壮的树干”[2]和“带刺的叶子”[2],让琳达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她的丈夫,这在琳达与芦荟的第二次会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这次的琳达在晚上和母亲一起站在芦荟树前,她被龙舌兰“又长又尖的刺”[2]吸引了,她的内心瞬间变得坚硬无比,开始希望自己也能像芦荟那样,全身长满又长又尖的刺,任谁也不能轻易伤害到自己,特别是斯坦利,再也无法随心所欲地从她身上索取更多。
琳达幻想着斯坦利变成了那只“在白天最受宠”的“纽芬兰狗”[2],认为即使是这只她最爱的狗,也不敢轻易靠近她。
随着故事的发展,琳达对斯坦利日益矛盾的感情,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展示的简单直白:一方面,只要斯坦利“别往她身上那么扑过来,别那么大声吼叫,别用那么渴望、爱慕的眼光老盯着她就好了。
”[2]她是真真正正地“疼他,非常爱他,崇拜他,尊重他。
她爱他胜过爱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2]另一方面,尽管医生告诉斯坦利,琳达“随时随地都会死”[2],但他对于弱不禁风的琳达而言,仍然显得强健有力。
斯坦利的矛盾复杂的感情折磨着琳达,让她的内心日渐干涸,如荒原般孤寂。
琳达常常感觉斯坦利“这种令人吃惊的活力似乎把他和琳达隔开一个世界。
”[2]尽管她对生养小孩已经精疲力竭,但这非但没能引起斯坦利半分的注意和关心,反而让对方对她产生了无穷尽的渴望。
然而,琳达无力改变事实,她唯有继续生养,而斯坦利也继续赚钱养家。
琳达就像一株孤独的芦荟,矗立于荒草丛生的孤岛上,危机四伏。
婚姻和两性生活让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她被打垮了,虚弱极了,所有的勇气都随着生养小孩烟消云散了。
”[3]因此,她只能在梦里和幻想中摆脱现实生活的叨扰和折磨。
相比琳达而言,作为强壮有力的家庭支柱,斯坦利的日子过的惬意多了。
然而,通过对故事进一步的挖掘,也能发现斯坦利其实是一个懂爱但却不懂善解人意的丈夫,他只是一味渴求琳达对其生理上的满足,却没能疼惜对方的脆弱娇躯,他也关爱他的子女,但这种爱总是缺乏热情和生命。
每每面对他的妻子,他也未必总能表现得自信满满,每当快要到家的时候,“他总不由感到一阵惊慌”[2],唯有听见琳达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安全踏实。
作为丈夫,斯坦利从未意识到自己对琳达那种自然的渴望对琳达来说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让琳达将自己对他的感情甚至比作商品,宁愿打包“分别装在小包里”[2]送给斯坦利,以期看见他那吃惊的表情。
于琳达而言,她和斯坦利之间与其说是夫妻关系,倒不如说是买卖关系,各取所需罢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斯坦利对他的现状十分满意,他在琳达眼里不过是一个“怯懦、敏感而又天真”[3]的人,需要琳达花费所有的时间去“拯救他、安抚他、努力使他镇定下来,继而倾听他的故事。
”[3]因此,斯坦利对琳达无休止的生理上的渴望已然将彼此分割开来,更是将琳达推向了身心分离的孤独深渊。
实际上,几乎所有出现在《序曲》和《在海湾》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精力充沛的丈夫,惧怕生养却充满幻想的妻子,渴望爱情的年轻貌美的姨妈,慈祥和蔼的外婆,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无一例外的生活在各自的小世界里,互不干扰。
丈夫压根不知道他的妻子对他的感情是如此的难以言说和矛盾;年轻的贝瑞尔姨妈也绝不会发现她的仆人和她一样爱做白日梦,甚至在梦里唱着和她一样的歌曲。
难怪许多评论家指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将每个人都想象为情感孤独、孤立的人。
”[4]《陌生人》可能是最能反映人物成长过程中孤独主题的典型代表。
文中第三章提及,汉蒙德先生非常自我,他对妻子强烈的占有欲最终使他无视一切,哪怕是他心爱的人。
他坚定地认为珍妮十分爱他,会满足他任何要求,一切都会顺他的意。
然而事实如何?当得知一位陌生男子死在珍妮怀中时,他瞬间觉得“打击来得这么突然,他觉得自己要昏倒了。
他不能动,他不能呼吸。
他觉得他全身力量正在流失……”[2]事实上,珍妮并非像汉蒙德认为的那样爱他。
有时,她对汉蒙德的嘘寒问暖“甚至都懒得回应”[2],当他俩的马车驶过最繁华的街道时,珍妮“轻轻地把他的手推开了。
”[2]即使珍妮躺在他的胸口上,汉蒙德仍然感觉她是“那么轻,那么疏远”[2],他只能通过索取对方的轻吻才能确定对方对他的爱。
尽管汉蒙德坚信他和珍妮彼此深爱,但他从未关心过珍妮内心的真实想法,也绝不会明白为何自己得不到珍妮哪怕是对陌生人付出的那份关爱。
同样地,珍妮对汉蒙德的内心世界也无从知晓,她更不能理解汉蒙德为何会对一个与他俩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心存妒忌。
显然,珍妮和汉蒙德二人之间仅存隔阂和孤独,故事题目《陌生人》也间接暗示了这点:表面上,陌生人指代死在船上的年轻男子,他似乎变成了夫妻二人之间隐形的伤疤,从去世的那刻开始,便让珍妮和汉蒙德渐行渐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