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中华第一龙_人教新课标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华第一龙

听《重叠问题》有感听了著名教育专家徐长青老师执教的《重叠问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徐老师在课堂上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夸张的手势,爽朗的笑声,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整堂课无时不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在认知的冲突中,学生们智慧的火花也不时的迸发。
一节课结束后,不仅听课的学生依依不舍,听课的老师们也都感觉意犹未尽,课堂的很多地方都让人深受启发。
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幸福和快乐。
整堂课故事和活动贯穿始终。
再加上徐老师独特的教学魅力和对孩子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使得课上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声。
课的开始,徐老师用“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创设情境,他运用不同的声音来讲述不同人物间的对话,还用象声词“吱扭”形象地描述开关门时的声音,故事最后:“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徐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
也引发学生思考: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出了“他们都是光头”这个猜想,虽然距离老师想要的答案很远,但徐老师仍然热情洋溢的给予了表扬:“勇于猜想,掌声在哪里?”不仅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其他学生也受到了鼓舞,思维随之被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起来。
可以说,在课的一开始,学生就感受到了课堂的快乐。
(徐老师在和同学们一起用手势表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此后,无论是抢椅子游戏,还是给爸爸找位置等活动,学生们的笑声从未间断,连听课老师的笑声也情不自禁地多次响起。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幸福和快乐。
他们对数学课堂的期待,也必然会转化为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走进数学世界。
二、教师让位,学生到位。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徐老师的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这样一个学生活动场景——“套呼啦圈”。
两个呼啦圈分别表示参加“抢椅子”和“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学生的集合,教师请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到相应的呼啦圈内。
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教学设计

5.制作一份关于“中华第一龙”的手抄报,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涵盖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动手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1.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2.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应引导他们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3.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可能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龙的精神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龙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龙的形象,引发他们对“中华第一龙”的兴趣;
-通过讲述与龙相关的传说故事,营造神秘、奇幻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精讲精练,深化理解:
-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挖掘“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寓意;
2.修辞手法练习:教师提供一些句子,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提高表达能力。
3.阅读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总结归纳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字词、修辞手法、课文理解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2.情感态度:教师强调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提要:这是一节课,却又不仅仅是一节课。
在这节课里,我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无限可能性,真正懂得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于六下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中华第一龙》人教版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的一片,主要围绕“龙”从多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知识。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反复的读了很多遍课文,仔细研读了教参中“综合复习”的使用方法,却还只是停留在的表面,挖得还不够深入。
本次的教学设计我结合课堂作业本以及课后习题设计了四个大板块。
首先,从“中华第一龙”入手,让学生明确“这条龙”是指哪条龙,然后学生围绕第一段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这条龙;其次,围绕“图腾”,让学生明白图腾的含义,以及感受祖先创造图腾时内心的想法与这一形象包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历史悠久;接着由“图腾”切入,引出龙形象的构成,以及各个动物特点所象征的含义,因为这个难度有些大,在同事的启发下,我设计了一个“我会选”的环节,教师先做一个示范,让学生从已有的选项中选择最适合答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可以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氛围;最后,通过生活中“龙”形象的存在,拓展延伸“龙精神”的传承,在心目中对“龙的传人”有一个恰当的定位,明确具有怎样精神的人才配成为龙的传人。
在经过课堂实践后,我发现,课堂的环节之间安排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综合复习,着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我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设计的“我是解说员”环节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但是我没有将它做深做精,只是浅尝辄止,整堂课下来,越到后面,教给学生的东西反而越简单,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经过单老师的点播,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无意之间曾靠近过“构建学习活动”这个大门,却很可惜的与之失之交臂。
结束后,我针对之前课堂的不足之处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并再一次进行教学,发现,课堂都是教给孩子来掌控了,教师真正开始像教师了,只是牵引、解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整堂课结束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自己提取有用的信息,将之概括、补充,并用自己的语言整理表达出来,在口语表达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教案:
目标:通过学习《中华第一龙》,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
二、预习导入(5分钟)
1. 通过观察插图和标题,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 学生猜测完毕后,教师给出提示,让学生猜测《中华第一龙》可能与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有关。
三、阅读故事(25分钟)
1. 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家?中国龙的形象有哪些特点?为什么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中的情节或对话。
四、讨论与总结(20分钟)
1. 学生展示他们的角色扮演,让其他同学发表评论和意见,讨论故事中的价值观和中国文化。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传达的价值观和文化,如中国人的勇敢和智慧,对于龙的尊崇等。
五、写作(15分钟)
1. 学生根据故事或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短文。
要求学生描述他们对中国文化和龙的理解,以及故事对他们的启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写作作业。
2. 教师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备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案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中华第一龙》课文原文在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
别看它造型粗暴,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然而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
它是从当地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开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说明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
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并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才能。
比方,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
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因此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渐渐形成了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
这种复合构造,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桔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至今,不少建筑物和生活用品,都以龙作为装饰,人们把它雕在房椽上、桥梁上、舟船上,刻在胡琴上、拐杖上、刀剑上。
节日里或庆典上,舞龙是最隆重的活动。
父母希望孩子有所作为也被称作“望子成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等带有“龙”字的词语,都表示赞颂或祝福。
歌词“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抒发了我们民族的壮志豪情。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土,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中华第一龙》语文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理解龙的形成以及开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沉情感,感知远流长,丰富奇魄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综合复习《中华第一龙》优秀教学案例(人教课标版)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问题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与龙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
2.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龙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龙的好奇心和兴趣。
3.情景模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龙的文化体验活动,如扮演龙舞、绘制龙图案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龙的威武和神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讨论话题,如“龙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和特点”、“龙在古代文学中的描写和象征意义”等。
2.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探讨话题。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中华第一龙》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汉字、词语、句子的认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龙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中华第一龙》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阅读文章,通过描述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讲述了中国龙的传说故事,并介绍了古代龙的象征意义。
本课旨在通过阅读理解,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了解中国龙的传说故事。
•掌握文中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学生掌握《中华第一龙》的故事情节。
•学生理解古代龙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学生理解古代龙的象征意义。
五、教学准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华第一龙》。
•课件或黑板、白板及书写工具。
•复印好的课文原文及相关阅读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我会通过问答或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2. 预习导入(10分钟)然后,我会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中华第一龙》,并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尝试回答,引导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
问题示例: -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 你有听说过关于中国龙的故事吗? - 你知道古代龙有什么象征意义吗?3. 阅读理解(30分钟)接下来,学生开始阅读课文《中华第一龙》,我会准备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题目示例: 1. 根据课文内容,简述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根据课文,简述中国龙的传说故事。
3. 汉字中的“龙”字有什么象征意义? 4. 从课文中找出这句话:“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解释其含义。
4. 延伸拓展(10分钟)在学生掌握课文之后,我会通过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延伸思考,深化对《中华第一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中华第一龙_人教新课标

《中华第一龙》教课方案家庭是少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少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初期抓好少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少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状况实时传达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读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少儿的阅读能力提升很快。
教课目的:唐宋或更早以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教授者称为“博士”,这与此刻“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解说“武事”或解说“经籍”者,又称“讲课老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呼。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解说者;尔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建立了,主要辅助国子、博士培育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单要作入流的学识,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清晰。
唐朝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论是“博士”“讲课老师”,仍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拥有的基本观点都拥有了。
1. 借助工具书读准“濮阳、粗暴、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等词语读音,复习查词典的方法。
一般说来,“教师”观点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称之一。
《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教之弗”其“ ” 自然也赐教。
儿的“ ” 和“ ” 可称“教”观点的形,但仍不上是名副其的“教”,因“教”必要有明确的授知的象和自己明确的。
2. 通以促悟的自主学方法,认识的形成以及展的程。
3.理解和感悟的象征意,领会中民族和的深沉感情,感知源流、丰富奇异的文化,培育民族感情。
4.指学生熟文,丰富,累“ ”的好佳句。
教课要点:领会作一形象的形成程及象征意。
教课点:领会中民族和的深沉感情,感知源流、丰富奇异的文化,培育民族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中华第一龙》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 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 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 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 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 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语文
教学课例名
《中华第一龙》
称
本课是综合复习第三课;中华第一龙,本课描述了
中华第一龙的形貌,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与发展(通 教材分析
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的文化
源远流长)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不会的字注拼音理解课
文大意。2、阅读课文解决三个问题 1、“中华第一龙”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 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 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 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 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今后,我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静心思考,努力 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 念,学用结合、学思结合,力争做一名“学习型、创新 型”的教师。
位广泛的概括是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选
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小组及图片导入;出示课件龙的图片 引出课题 3、中华第一龙
板书课题:3、中华第一龙 二、预习情况的检查:粗犷游弋濮阳房椽蜥蜴惊涛 骇浪暴风骤雨举世瞩目 粗犷:粗壮豪放 游弋:军舰巡逻,如巡逻艇在海峡游弋。泛指物体 在水中游行。 房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 是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三、听录音。初读感悟, 出示问题 ①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条龙? ②这条龙有什么特征? 3、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 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出答案: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 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①古时候,各个民族用图腾作 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②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 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象征。③龙是万 能之兽,万能之主。所以我们的祖先把龙作为图腾 2、
人教课标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综合复习教案1《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

3 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学习重点: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一.揭示课题,进入新课1欣赏视频: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是——龙字的书法。
板书龙2对于“龙”你又了解多少呢?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龙的文章。
请读课题——中华第一龙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追寻龙的足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可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反馈交流:读得真认真,老师来检查一下:(1)难读词①会读吗?谁来展示一下。
(读的字正腔圆,不错)②同学们,有些字在我们在不知道读音的情况下,通常选用(部首)查字法。
那么游弋的“弋”,应该查什么部?(独体字,查整个字)。
部首查字法是有规律的:独体字,查起笔,本身部首查自己,形声字,查形旁,不管形旁在哪方。
一字两部为偏旁,上下结构取上方,左右结构取左方,内外结构取外框,一字头上生两角,取下或取右上方。
刚才,我们通过查字典了解字音和字义。
其实找近义词,也是很好的理解字义的方法。
(惊涛骇浪暴风骤雨举世瞩目近义词分别是波浪滔天疾风骤雨举世闻名)③齐读(2)你发现了吗?课文里带龙的成语很多。
谁来读。
像这样带有龙字的成语你又积累了多少呢?齐读。
挑选三到六个积累在课后。
(注意书写工整)(3)写好的同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谁来概括的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中华第一龙的来历、形成和象征意义)二、学习龙的来历1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中华第一龙。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第一龙》教课方案教材简析:本课描绘了中华第一龙的容貌,并进一步论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经过详细实例说了然中华民族和龙的深沉感情,龙文化渊源流长.教课目标1经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认识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沉感情,感知积厚流光,丰富奇瑰的龙文化,培育民族感情。
3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累积带龙的好词佳句.教课要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感情,认识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教课课时 1 课时一、图片导入:这是一些什么画?(看大屏幕 )哪位同学愿意来画画龙的图画?(愿意的同学来)谁来谈谈含有龙的词语或许龙的传说或许故事?你愿意写到黑板上来吗?听闻过第一龙吗?中华第一龙是怎么样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第一龙(齐读课题)读了以后,你有什么问题吗?二、以读促悟自主学习想一想你如何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谈谈你读完课文懂得了什么.1.碰到读不来的字,你怎么做 ?(出示大屏幕 )这些词语你全会读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 (教育学生养成查词典的习惯)2请大家自己读课文,联合阅读提示,自主学习.(出示阅读提示 )(1)中华第一龙是什么样子的?(2)龙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3)龙形象的成因是什么?(4)作者是哪些方面写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沉感情?你还知道哪些与龙相关的资料?3.学生自己读文,自主解决4.小组沟通把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大家共享,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大家商讨,也可讨教老师.5.沟通报告学习第 1段比较 : 别看它造型粗暴,样子像是蜥蜴 ,也没有明丽的色彩别看它造型粗暴 ,样子是蜥蜴 ,也没有明丽的色彩理解图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为何把龙当为图腾 ?学习课文第 3.4 段请自读课文 ,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 (出示大屏幕 )龙是怎么被想象创建出来的?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读.整段话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系词语是什么?你能用由于‥‥‥因此‥‥‥ ”改一改 ,使句子意思不变?(同桌议论 )学习课文第 5 段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沉感情的句子.学习课文第 6 段齐读课文,领会与开头前后照顾的写作方法。
【教育资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学习专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文化渊源流长.教学目的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瑰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教学课时1课时一、图片导入:这是一些什么画?(看大屏幕)哪位同学愿意来画画龙的图画?(愿意的同学来)谁来说说含有龙的词语或者龙的传说或者故事?你愿意写到黑板上来吗?听说过第一龙吗?中华第一龙是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第一龙(齐读课题)读了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二、以读促悟自主学习想想你如何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说说你读完课文懂得了什么.1.遇到读不来的字,你怎么做?(出示大屏幕)这些词语你全会读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 (教育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2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自主学习.(出示阅读提示)(1)中华第一龙是什么样子的?(2)龙的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3)龙形象的成因是什么?(4)作者是哪些方面写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你还知道哪些与龙有关的资料?3.学生自己读文,自主解决4.小组交流把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大家共享,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大家商议,也可请教老师.5.交流汇报学习第1段比较: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理解图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为什么把龙当为图腾?学习课文第3.4段请自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大屏幕)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读.整段话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是什么?你能用因为‥‥‥所以‥‥‥” 改一改,使句子意思不变?(同桌讨论)学习课文第5段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的句子.学习课文第6段齐读课文,体会与开头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中华第一龙_人教新课标
《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华第一龙》时,我通过课内感受龙形象,挖掘出学生内心潜在有龙形象。
在让学生对“龙文化”有兴趣之后,再将这个与龙有关的主题抛给学生,以“了解龙的起源,走进龙文化,感受龙艺术,弘扬龙精神”为主题线索,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领学生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从而让学生更为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摒弃其有悖于现代文明的隋性成分,从而秉赋和焕发龙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积极地为弘扬龙的精神而奋发努力。
可以说,这节课只是龙文化研究的一个开端。
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为了复习查字典。
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而《养花》一文要查的都是认识的字,可用音序查字法。
这就复习了查字典的两种主要方法。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
“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
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
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
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
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
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
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1 / 1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