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兴衰与水
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
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读?中国七大古都?有感—开封的兴衰及与地理环境的变迁任何一座城市的诞生无不受一定历史条件发展规律的决定和制约,但是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低估,尤其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开封是我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古城,位于黄河中下游的豫东大平原上。
从公元八世纪建城开始,至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它曾经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与金的都城,所以开封又有“七朝故都”之称,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成为我国的七大古都。
一.开封的建立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开封这座城市的诞生源于春秋时期,这一带曾是郑国的领地,郑庄公命人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的意思,命名开封,作为当时屯粮储粟的地方。
起初规模很小,战国时期,魏国为了控制中原,与魏惠王九年把都城由安邑迁到今天开封这个地方,并在这里建筑了一座城,命名为大梁。
魏国迁都中原固然是为了避秦,并企图在中原地区称雄争霸,那么为什么偏偏会把国都选定在开封这个地方呢?当时开封附近的地理环境李长傅先生曾作出了如下的描述:开封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边缘,北纬34°12′到35°03′,东经113°52′到115°16′。
如果把华北大平原作为一个大三角形,开封正处于大三角洲的尖端附近,东北距渤海约500公里,西抵豫西丘陵地不过50公里。
开封地处黄河的冲积扇上,受河水冲击作用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在有史初期,海拔不到70米。
华北大平原地盘同时也有沉降作用,所以变化很小,高度和今天相差甚微。
气候方面,据有关史料介绍,在距今8000年前到20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3°到5°,降水量也比现在相对较多。
总体来说,上古气候比现在更加温和湿润,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
河流方面,上古时期的豫东黄河平原,称得上是水乡泽国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与淮河之间有许多河流,例如济水、濮水、涡水、沙水、颍水等。
开封为何在北宋之后迅速衰落?成也黄河,败也黄河
开封为何在北宋之后迅速衰落?成也黄河,败也黄河河南,因在黄河以南得名,加上太行山和东行的黄河之间夹住的“河内”,构成了中华文明发源的三河故地。
这是古代的“河南”,也是现代河南的核心区。
河南区域图局部从图中,我们看到了居天下之中的著名豫北三城:洛阳、郑州、开封。
今天,我们说开封,曾经的大梁、汴京。
魏国都城开封以首都身份出现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当属北宋。
不过在北宋之前,这里也曾是多个政权的都城,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从战国到北宋,是开封不断向上发展的时期。
五代之后的开封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取代长安、洛阳成为北宋首都,离不开这漫长历史打下的基础。
战国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为躲避西方秦国的侵扰,又能同时向东进取,魏国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仪邑,称“大梁”,开封城市可考的历史从此开始。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貌似强大,实则危机重重,韩魏交恶则河西必丧于秦,加之向东又败于齐,魏国由盛转衰但当时开封地势低平,易积水成涝。
魏惠王建都大梁以后,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开封城市的治水引水工程。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自荥阳引黄河水入圃田泽,然后开大沟,引圃田水东流,经大梁城北再折而南入颖水、涡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
“鸿沟”这个词,后来还成为刘邦与项羽瓜分天下的分界线。
这道鸿沟对开封的城市命运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由此大梁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中心,形成所谓“北距燕赵,南通江淮,水路都会,形势富饶”。
此处通向南方诸地,一旦南方叛变,梁国可以先作抵抗鸿沟建成以后,引黄河水为源,各河道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大梁因地处鸿沟水系的中心,成为了中原水上交通的枢纽。
鸿沟水系的建设还提高了开封地区的泄洪能力,排除了附近的积水,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促进了魏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仅数十年间,大梁附近已成为魏国主要的农业区,魏国政权也因此得以稳固。
鸿沟水系及大梁位置图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久攻大梁不下,便引鸿沟之水灌城,魏亡,大梁城市惨遭破坏。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作者:邢馨月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18期[摘要]黄河既能造就北宋开封城的辉煌,也可以让开封走向没落的道路。
黄河水患是开封经济衰落的重要原因,开封经济发展与黄河水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金元以来,由于黄河下游河道南移和黄河的不断泛滥,造成了对开封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黄河水灾必然会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恢复的时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开封经济发展影响严重。
通过对北宋以后黄河水患的研究,可以推知黄河对北宋后的开封城市经济衰落的影响,找到防治措施,为当代的水灾问题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黄河;开封地理信息;水患1引言著名城市学家顾朝林先生从中国城市中抽取了61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陆城市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在全国这61个大陆城市中停滞型和衰落型城市有31个,约占全国总城市数的28.62%。
造成这种城市出现停滞和衰落的不协调景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城市兴衰的各种因素中包括地域因素,历史遗产和自然传承演变的普遍性因素,城市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发展因素。
在近代中国,严重影响受自然灾害及相关因素影响的城市,特别以开封最典型。
黄河水患是开封经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2黄河概述2.1黄河地理信息概述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黄河是一条世界闻名的河流,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万里巨川,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化的摇篮,素有“四渎之宗”“百水之首”之尊称。
2.2黄河对开封兴衰影响概述历史上长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它造就了七朝古都开封(战国的魏,五代的后梁、晋、汉、周,北宋及金朝后期等七朝),开封在北宋时称东京,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人口有一百多万,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大都市。
水淹开封1
水淹开封自开封建城以来,纵观其3000年的发展史,其数度衰沉都与一个“水”字脱不了关系。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象开封一样屡遭水患,仍能一次次崛起,洪水带给了开封无穷的灾难,把无数的风流故事掩没于地下,却也给开封带来过无尽的辉煌和繁荣。
春秋时期,郑庄公(前743一前701)为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朱仙镇附近构筑城邑,取“启拓封疆”之意,取名启封(汉初因避文帝刘启讳、改为开封)。
这是最早的开封城。
开封作为城市,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当属战国时代魏都大梁城。
开封周围地势坦荡,一马平川,河湖密布,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所谓:“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
为避开强秦侵扰,更重要的是为了进取中原而谋取霸业,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城。
史载惠王“功大而令行于天下”,筑城安邦、开河兴商,遂使大梁成为“七仞之城”。
到了魏襄王时期,大梁城中王宫“华丽冠于一时”,“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苏秦语)。
魏都大梁历140年,传七代国君。
迁都不久,魏惠王就组织大批人力在附近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即历史上有名的鸿沟。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条鸿沟,导致了大梁城的第一次毁灭。
公元前225年,秦魏两国在大梁城下激战,久攻不下,秦兵遂经黄河引鸿沟水灌大梁城,大水围3个月,最终繁华一时的大梁城在滔滔黄河水中化为一片废墟。
史载“……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
这也是开封第一次因水患而遭到的灭顶之灾。
秦灭魏,将大梁改置浚仪县,东魏天平元年(534)设梁州,以浚仪为州治,大梁城繁华不再。
北周时,梁州改名汴州。
隋炀帝开通济渠,使其与黄、淮沟通,汴州因“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扼漕运要冲,而逐步发展成为联系南北漕运的枢纽,成为资用富饶的水陆都会。
借助水运之便开封又渐渐发展起来了。
唐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在开封建立后梁政权。
之后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洛阳为陪都,称西都,长安则降为雍州。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一、萌芽时期1、先夏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化产生的重要地区。
而从古代人类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开封及其周围地区长期处于中心地带。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开封一带活动,今开封城北8公里处有轩辕丘可以为凭;黄帝的正妃西陵氏嫘祖,不仅是大梁(开封)人,还是养蚕人的鼻祖;黄帝的史官仓颉曾在这里创作整理文字,今开封北郊遗存有仓王城、仓王庙、造字台等遗址和仓颉墓;黄帝的曾孙帝喾渔猎的沙海,在今开封城西北的黑池一带。
据考证,尧、舜、禹三帝均在开封一带行使政令,舜死后还葬在开封东北不远的鸣条。
而后来的夏朝,还在这里发生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
2、夏翻开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数十位学者历时30余年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幅夏代地图跃然纸上。
该地图集所载夏时期全图一幅,内容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以及有关夏代考古资料编绘。
在今之开封附近,“老丘”二字清晰可见,并以“都城”规格标注。
由此可见,这个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夏朝都城,位置就在开封附近。
夏王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16年,史称老丘。
这期间,夏朝统治范围大规模扩大,向东达东海之滨,东南则达江淮地区。
农业和手工业较快发展,是夏朝由稳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重要阶段。
3、魏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
公元前361年,雄心勃勃的魏惠王力图称霸中原,于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并称新都为大梁。
迁都后的第二年,魏惠王下令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修建一条运河,这条最早连接黄、淮的运河叫“鸿沟”。
鸿沟旧道从黄河的汊道(今河南荥阳县北)引水南下,经过今天郑州的中牟县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已干涸),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之后南下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两路汇入淮河。
唐代后期:汴州成为中原重镇
唐代后期:汴州成为中原重镇开封在历史上有两个辉煌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封由当时卫国的一座边陲小城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都城大梁;第二个就是五代至北宋时期,开封相继成为都城。
特别是在北宋时期,城市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而繁盛的东京城是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水而兴:汴州城市地位大提升开封在历史上的兴盛与衰败都与水息息相关。
这一观点,从魏都大梁城的兴衰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在经过大梁兴盛后的千余年,开封的城市地位再次因为水的原因得以大大提升。
在开封城市发展史上,汴河是一条重要河流。
如果说几千年来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原文明,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汴河影响了开封几千年的繁盛与兴衰。
明代李濂在《汴京遗迹志》中记载:“汴河在今县治南三十五步,即浚仪渠也。
源出荥阳县大周山,合京、索、须、郑四水,东经京城内,合蔡河,名莨荡渠,又名通济渠。
”若追溯汴河的历史,则是由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演变而来。
隋唐之际,伴随着大运河的进一步疏通,汴州的水陆交通更加便利,交通枢纽的辐射作用显现,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唐代后期,汴州城上升为中原重镇。
隋朝建立后,隋炀帝杨广为了加强对江南的控制,维护中央政权,于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
大运河北起涿郡,中经洛阳、汴州、山阳、江都,直到余杭,全长4000余里,构成了古代贯穿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共分三段,其中一段名为通济渠,它是利用原汴水故道改造而来,沟通了江淮,成为大运河的主干。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位于通济渠旁的汴州城,尽得漕运之利,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代时期,通济渠经过政府的治理与管理,其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尤其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之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赋税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
而江淮财赋的输送全部通过通济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这时位居河流要冲的汴州借此良机得以迅速发展,商业贸易日益繁荣,一跃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水陆大都会,为以后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在此定都打下了基础。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作者:汪文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10期开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而汴河是沟通开封附近水系的重要河流。
起于鸿沟,归于淮泗。
因汴河占据着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隋唐以前的统治者也对其进行过多次疏通,但由于没有长期的中央王朝的统治,对汴河的治理也是时断时续,缺少统一规划。
581年,隋朝结束了多年的分裂混战时代,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隋文帝开发广通渠,隋炀帝开发通济渠,开封即汴州受益于运河,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时不仅是汴州,全国都出现一片繁荣安定的景象,史称“开皇之治”。
此时的汴州已经有了繁荣的景象,运河使汴州开始成为沟通南北的水陆都会。
唐代,统治者也不断完善对汴河的治理。
唐开元二年(714年),“杰奏发汴、郑丁夫以浚之,省功速就,公私深以为利。
刻石水滨,以纪其绩”。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因刘宗器的上奏,唐玄宗命“发河南府、怀、郑、汴、滑、卫三万人疏决,开旧河口,旬日而毕”。
晚唐时代,汴河已经成了唐代经济运输的重要交通道路,故称“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腴是此河”。
晚唐时期因严重的藩镇割据,中央政府依赖着漕运来运送钱粮,因此在唐末时期,汴州的地位有了大大的提升。
在唐朝时期,因运河的开通,沿路城镇的商业都得到飞速发展。
五代时期,尽管战乱不断,但开封的地位依然在上升,周世宗为建设开封,兴修水利,疏浚汴河,使黄河与淮水相通,从而让江淮漕运粮船能到达开封。
运河自隋代起,就在不断地兴修完善,而开封也完成了它作为都城的准备。
959年,北宋定都开封,开封自此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以及文化中心。
开封之所以成为都城,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已经成为全国漕运中心。
北宋为整治漕运,将都城开封周围的河流都进行了再次疏通。
“诏右监门卫将军陈承昭于京城之西,夹汴河造斗门,自荥阳凿渠百余里,引京、索二水通城壕入斗门,架流于汴,东汇于五丈河,以便东北漕运。
”“三年十月,诏:‘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
水利、水害与城市:北宋开封兴衰的历史启示
作者 简 介 : 郝媛 媛 ( 1 9 9 2 一) , 女, 河 南焦作人 , 天 津师 范大 学历 史文化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人 类进 入 文 明社 会 的标 志之 一 即是城 市 的 出现 , 同时其 也是 人类 物质 和精 神文 明的载 体 。正如 恩 格斯 所 述 : “ 用 石墙 、 城楼 、 雉 堞 围绕 着石 造或 砖造 房屋 的城 市 , 已经成 为部 落或 部落 的联 盟 中心 。” [ 1 1 古
迁移 、 战乱 等人 文 因素 的影 响 , 开封城 市的辉 煌 自北 宋 以后 再 未重现 。
关键 词 : 开封 ; 水利 ; 水害; 城 市兴 衰
中图分 类号 : K 9 2 8 .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1 0 - 0 9
文章 编号 : 1 6 7 1 — 9 1 2 3 ( 2 0 1 6 ) 0 4 — 0 0 1 3 — 0 7
三 门峡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OURN AL OF S ANMEN XI A P OL Y TE CHNl C
第j …
0 | l l ¨ I j… 1 0
_ … l
古都名城研究
水利 、 水害与城市 : 北宋开封兴衰的历史启示
都 不仅 是一 个 朝代 的政 治 中心 , 也是 经济 中心与文 化 中心 。 因此 , 古 都作 为拥 有多 重身 份 的特殊 城 市 , 更 受研 究者 们 的青 睐 。 学 术界 对北 宋 开封 的研 究起 步较 早 , 研 究 内容 也涉 及政 治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生 活等 方方 面 面 , 并 取 得 了较 为 丰硕 的研究 成 果 。 但是 , 大 多数学 者 因 囿于研究 主题 及 方 向 , 对 自然 因素在 开封城 发 展 中的影
因水兴衰—北宋开封经济生活研究
因水兴衰—北宋开封经济生活研究
北宋时期的经济极为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在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开封城作为北宋的都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北宋开封和水有着紧密的联系,“汴京四渠”和北方黄河构成的水运交通网,加强了北宋开封城和四方的联系,乃至将开封城和整个世界连联结起来。
水系就是北宋时期开封的命脉。
本文将以北宋时期开封城水运的角度来研究北宋开封的城市经济生活。
文章分为四个章节,第一个章节对北宋开封的水运网络的形成进行回顾,主要对开封城周边的水运系统进行研究;第二章节则从北宋水运与商业发展方面入手,研究其和开封水系的互动,着重研究其在水系畅通下的经济生活的繁荣景象;第三章从北宋开封水运系统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方面入手,研究其与开封城水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四章则是讲述水运的兴衰和开封的兴衰紧密相关,着重在于北宋后期对于水运管理的废弛,最终导致开封城的全面的衰退。
得益于水系,北宋时期,便利的水运网,为中央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财赋物资,维护了封建统治,也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加紧密。
宋政府意识到了水系对开封城的重要性,因此对北宋的水利建设做出了极大的投入,北宋城市经济因此而繁荣。
而到了北宋后期,政府日益腐朽,统治力逐渐削弱的情况下,政府荒废了对水运系统的治理和建设,最终使得河流堵塞,开封由兴盛走向了衰落。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最新资料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开封作为我国著名的古都,地当要害,西峙嵩岳,东接青齐,北据燕赵,南控江淮。
可谓“四方所凑,天下之枢,可以临制四海”,故它有着“七朝都会”、“十朝古都”的称号。
然而,开封的历史发展脉络并非一帆风顺的平稳前进,而是一波三折的跌宕起伏,它曾经是荒废破败的淤塞城,也曾经是极尽繁华的帝王州。
是什么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变成四通八达的都会?又是什么让它的盛极一时变成昙花一现?本文认为,开封的历史发展是随着大运河的兴衰而变迁的。
它随着运河的兴修而起,伴着运河的衰败而落。
汴河是沟通开封附近水系的重要河流。
起于鸿沟,归于淮泗。
因汴河占据着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隋唐以前的统治者也对其进行过多次疏通,但由于没有长期的中央王朝的统治,对汴河的治理也就时断时续,缺少统一规划。
隋朝结束了多年的分裂混战的时代,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隋文帝开发广通渠,隋炀帝开发通济渠,开封即汴州受益于运河,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时不仅是汴州,全国都出现一篇繁荣安定的景象,史称“开皇之治”。
此时的汴州已经有了繁荣的景象,运河使汴州开始走向成为沟通南北的水陆都会。
至唐代,统治者也不断完成对汴河的治理。
开元二年,“杰奏发汴、郑丁夫以浚之,省功速就,公私深以为利。
刻石水滨,以纪其绩。
”开元十五年,因刘宗器的上奏,唐玄宗命“发河南府、怀、郑、汴、滑、卫三万人疏决,开旧河口,旬日而。
”晚唐时代,汴河已经成了唐代经济运输的重要交通道路,故称“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腴是此河”。
在晚唐时期因严重的藩镇割据,中央政府依赖着漕运来运送钱粮,因此在唐末时期,汴州的地位有了大大的提升。
终唐一代,因运河的开通使沿路的城镇的商业飞速发展。
五代时期,尽管战乱不断,但开封的地位依然在上升,周世宗为建设开封,兴修水利,疏浚汴河,使黄河与淮水相通,从而让江淮漕运粮船能到达开封。
运河自隋代起,就在不断的兴修完善,而开封也完成了它作为都城的准备。
公元九五九年,北宋定都开封,开封自此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以及文化中心。
宋代都城汴京的兴衰
宋代都城汴京的兴衰宋代都城汴京,也称为开封,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它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历程,对于了解宋朝的发展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汴京的兴起、经济繁荣、文化腾飞以及衰落的原因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汴京的兴起宋代北方都城最初为东晋时期的洛阳,然而随着战乱和政治变迁,北方中心逐渐南移。
到了隋唐时期,都城迁至汴京,它地处黄河南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因此成为北方的政治中心。
汴京的兴起标志着宋朝北都的确立,它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繁荣汴京地处黄河流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这为汴京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宋代开封府是全国最大的行政区域,也是商品交易的中心。
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涌入,形成了繁荣的商业经济。
此外,汴京城内还有众多的手工业作坊和手工业者,他们生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产品远销海内外,使得汴京成为文化和商业的繁荣之地。
三、文化腾飞汴京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汇聚了许多文人学士和艺术家,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在汴京,文化底蕴深厚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方面,皇宫内外的文化活动举办频繁,文人雅士相聚其中,交流学术、切磋才情;另一方面,汴京城内还拥有许多寺庙、书院和学堂,提供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场所。
这些文化机构的存在促进了科技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四、衰落的原因尽管汴京在宋代的兴起和经济繁荣之后达到了巅峰,但它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汴京地处黄河南岸容易发生洪水,多次洪灾使得城市治理和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金朝入侵和西夏的威胁使得北方形势不稳,宋代政权不得不迁都南方,导致汴京的地位逐渐下降。
另外,宋代政权的官僚制度腐败以及统治阶级的内耗,也加速了汴京的衰落。
五、结语通过对宋代都城汴京的兴起、经济繁荣、文化腾飞和衰落原因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汴京在北宋时期的辉煌。
它不仅是当时军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致力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河流与古代开封城
河流与古代开封城摘要:古代开封城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与河流的关系史,开封的兴衰都与河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古代开封城的历史发展,即得益于河流,又受害于河流,一言以蔽之,河流兴则开封兴,河流衰则开封衰。
关键词:河流;开封城;古代开封,古称大梁、汴梁、夷门、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它与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郑州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曾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以及金朝后期的国都,因此有“七朝古都”之称。
开封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美誉和“一苏二杭三汴州”的赞美。
古代开封城的兴衰命运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河流给古代开封城带来了“汴京富丽天下无”的辉煌,也给古代开封城带来了“满城俱成河汉”的辛酸,河流与古代开封城相伴随走过了其兴衰更迭的整个古代。
一、鸿沟开挖,战国时期开封城崭露头角今日开封城的前身是浚仪城,浚仪城本名仪,因北临浚水,故又称浚仪,初属卫国,魏国经李悝变法强大之后从卫国手中夺下了此城,因此城离黄河较近,用水比较方便,土地比魏国旧地要广阔和肥沃得多,加之其地处中原,在与其他大国的争霸的战争中,比偏安一隅的安邑的战略意义重要得多,固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魏国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到了仪邑,并开始在此营建大梁城。
魏惠王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考虑到京城人口中众多,仅靠北边的济水水源仍感不足,加上当时开封地势低平,易积水成涝,不利于大梁城的进一步发展,故于第二年(公元前360年)开始了开封城的治水引水工程——开挖鸿沟。
第一期工程是“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
”[1](P397)如此“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
”[1](P397)圃田泽成为了天然的调节水量的蓄水库。
第二期工程于“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
”[1] (P402)这里的大沟就是著名的秦末楚汉相争时的分界鸿沟。
开封的兴衰与水
开封的兴衰与水前言:正如前人所说: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城市之灵。
对人而言,没有了水,身体内的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对城市来说,没有了水,城市便没有了灵魂,不再灵动,不再吸引世人的目光,因为那只是笼罩在蒙蒙粉尘中一堆高高低低的钢筋混凝土、贫血枯皱,不是沙漠胜似沙漠。
而开封,这颗镶嵌在黄河岸边的明珠,既以七朝古都文明,又以秀美润泽诱人,然而“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景已然在黄河母亲的肆虐下悄然落幕。
开封,兴也水,败也水……关键词:开封兴衰水一:开封的由来、历史沿革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地处中原腹地,北边与黄河相接,南边与淮河相距不远,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至今约有27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后来因为避讳汉景帝刘启之名而改为开封。
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在此地定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尤其是北宋时期,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
这一时期的开封,涌现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为河南省会。
1954年10月省会迁往郑州后为省直辖市至今。
二:开封水之兴开封漕运是因为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交通四通八达,隋炀帝当上皇帝后,政治中心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急需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的控制。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大兴修渠工程,仅用了短短六年的时间,便开挖出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这条以洛阳为中心,全长5000多华里,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并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一举改变了中国江河“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格局。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一、开封兴起(春秋-汉朝)仪邑是开封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名字,春秋时期,仪邑城是卫国的一座小城。
战国时期的大梁就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为了控制中原,把都城由山西安邑迁都至仪邑,名为“大梁”。
之后的浚仪是由大梁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期,开封境内还有另外一个城,即“启封城”,郑国国君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命郑邴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
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避其名字中的“启”字之讳,“以开代启”而改名为开封。
二、开封之建设(唐——五代)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
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1、恢复江淮漕运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
柴荣,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
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
2、始建与修葺城墙开封城墙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
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自宋州来汴州,对南北朝时的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筑",这次重筑又被称之为“筑罗城”。
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
贞元十四年〔798〉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又增筑了两个水门,汴州城得以完备。
这次重筑之规模是较大的,周回达20里155步,它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
五代(除后唐外)把汴州作为都城,开封城墙多有整修,力度最大的,还是后周柴荣对开封城的修筑。
除增修外城外,对里城(指今日城墙)主要是将道路拓宽,里城与外城的主干道取直。
宋都开封的兴衰与黄河生态环境变迁
L I Xi a n g— — n a n
( H i s t o r y a n d S o c i a l C o l l e g e , A n h u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Wu h u 2 4 1 0 0 3 ,C h i n a )
黏重 ,且多孔隙,便于农业生产的进行 。但是 ,正 由于黄土疏松 ,渗透性强 ,它的抗风蚀 、水蚀的能 力也 就弱 ,经过 流水 和风 力 的长期 侵蚀 ,黄土 高原 便逐 渐变得 沟壑纵 横 、坡 陡 沟深 ,成 为黄河 泥 沙 的 主要 来源 。 … 中华 大 地 是 个 近 乎 封 闭 的 地 理 环境 , 而黄河流域偏偏靠近北部的天然屏障——大漠 ,于
少环境保护的观念,宋代 以前 ,这里经常遭受灾害 的侵袭 ,战争爆发 时,开封甚 至因为人为的破坏 ,
被黄河灌城 ,面临灭城的危险。到了宋代 ,由于统 治 者 的重 视 ,面对 恶 劣 的黄河 生态环 境 ,政 府开始
Ka i f e n g ’S r i s e a n d f a l 1 .
Ke y wo r d s :K a i  ̄ n g ;r i s e nd a f a l l ; Y e l l o w R i v e r ; e c o l o i g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摘 要 :北宋定都开封以后 ,开封便进入 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但是 宋朝 以后 ,伴随着帝都 身份的丢失,开封也迅速 衰落。与此 同时,开封城边的黄河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通 过分析 ,我们会发现开封 的兴衰与黄河的生态坏境 变迁之问存在 着极 大的相关性。
开封的变化1000字
开封的变化1000字开封是河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近年来,开封经历了许多变化,无论是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以下是开封的变化的1000字叙述:开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遗迹。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开封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重视,城市面貌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有限。
然而,近年来,开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过去的开封城市面貌古朴而陈旧,街道狭窄,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
然而,如今的开封已经焕然一新。
城市道路得到了拓宽和改造,交通设施得到了大力提升。
新建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网连接了开封与周边城市,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经济发展取得了飞速的进展。
过去的开封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有限。
然而,如今的开封已经成为了河南省的经济中心之一。
各类企业和工厂纷纷涌入,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开封的发展区域也逐渐扩大,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过去的开封人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相对薄弱。
然而,如今的开封人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城市中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学校、医院和文化设施,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条件。
人们的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环境保护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过去的开封环境脏乱差,污染问题严重。
然而,如今的开封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城市中新建了许多绿化带和公园,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同时,开封也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了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减少了环境污染的发生。
总的来说,开封在近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经济发展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环境保护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开封的变化不仅仅是城市的变化,更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城市形象的改善。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封将会继续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汴河疏浚与汴梁兴衰
开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七朝古都,它的鼎盛时代是在北宋时期,但是自唐代天宝年间起,由于藩镇割据,战乱不断,汴河淤塞,水灾泛滥,运河航道受阻,开封经济逐渐衰落了。
因此北宋时期的繁荣与汴河的疏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隋炀帝开凿运河,最主要的有两段,一段是通济渠,另一段是山阳渎,通济渠即汴河。
隋炀帝开凿的汴河直达雍丘附近,大大缩短了南北水路交通干线,沟通了从洛阳到江南的航线,从而使汴州成为南北水路交通的枢纽。
后周世宗柴荣于公元954年即位后,改革政治,整顿军事,鼓励生产,尤其重视汴河的疏浚,于公元955年“先命武宁节度使行德发民夫改汴河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
议者皆以为难成。
荣上曰:‘数年之后,必获其利。
’”(见《资治通鉴》卷292)又见记载:“是月,浚汴河口,导河流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
”(见《资治通鉴》卷294)北宋统一国家后,宋太祖虽然不满意汴州的地势平坦,想建都于地势险要的洛阳或长安为都,但是鉴于经济和交通运输条件,江淮大宗物资易于运至汴州,才建都于汴州,而将汴京改名为东京。
对汴河的利害《乐全集》中记载:“今日之势,国以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
”又说:“今仰食于官廪者,不惟三年,至于京师士师,大半将饱于军稍之余。
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
京大也,师众也。
大众所聚,故谓之京师。
有食则京师可立,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
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
”此段话把汴河利害和当时汴河形势分析得十分清楚。
可以说北宋的太平盛世,是汴河的通航给打下了良好的基矗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说,柴荣是开封城市建设的先驱者。
当时的汴河从地图上看,由现在的西门南向东,沿开封府南继续向东,至现在的济梁闸出城向东南入惠济河。
建国初期(1951年至1953年),人民政府为了彻底改变开封面貌,将城中的死水变为活水,在黄河的黑岗口修建虹吸管引黄河水入城。
随着开封城市建设的发展,虹吸管后被拆除,修建了64m3/秒流量的大闸一座,为开封市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及城市洗污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水利、水害与城市:北宋开封兴衰的历史启示
水利、水害与城市:北宋开封兴衰的历史启示郝媛媛【摘要】开封是一座典型的因水而兴且因水而衰的城市,在其城市发展史上,因具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成为战国时期的魏都,后因战乱而衰落.随后,经过长时间的恢复与发展,开封于北宋时期再次成为都城,进入其城市发展的极盛时期.后因受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水灾频发等自然因素及政治中心迁移、战乱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开封城市的辉煌自北宋以后再未重现.【期刊名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4【总页数】7页(P13-19)【关键词】开封;水利;水害;城市兴衰【作者】郝媛媛【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4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即是城市的出现,同时其也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载体。
正如恩格斯所述:“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的联盟中心。
”[1]古都不仅是一个朝代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
因此,古都作为拥有多重身份的特殊城市,更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学术界对北宋开封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是,大多数学者因囿于研究主题及方向,对自然因素在开封城发展中的影响论述有限。
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开封的水利、水害为切入点,分析开封城市的兴衰原因,以期对现今的城市建设有所启示。
(一)水利与开封城的第一次辉煌开封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它兴起于战国时期,在晚唐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并于北宋时期达到极盛。
史言开封“天下要冲,水陆都会。
分疆十同,提封万井。
处四达之会,八方所辏,为天下枢”[2]。
开封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原始社会时期,为了生存,人类多聚居在水源附近,聚落呈团块状向聚落中心发展且被河水包围。
此时,河流不仅为聚落提供水资源,亦是聚落的安全屏障。
河流变迁与城市兴衰:基于开封的个案考察
渠、 通济渠 、 蔡河 、 贾鲁河等河道相继开浚 , 开封也缘 此长期 成为水 运发 达之 都会 。对此 , 史籍 着墨甚 多 ,
如“ 大梁 之墟 , 四通 八 达 , 水陆之会” , “ 大梁 控 引
之城 邑一度重新成 为都城 , “ 仲丁即位元年 , 自亳 ( 今 山东 曹县 境 ) 迁于 嚣( 今河南开封市境 ) ” _ 5 J 1 。 虽 然此段 历史 的真 实 性 还 有待 进 一 步 考证 , 但 考虑
曾是亚热带地区 , 气候温暖湿润 , 林草葱郁 , 土壤肥 沃, 河 流 纵横 , 湖泽棋布, 水 资 源极 为 丰 富 。据 邹 逸
麟 研究 , 先秦 时期 华 北平 原 共 有 湖泊 4 5个 , 而河 南
境 内就 有 2 4个 , 占总 数 的 一半 多 l 3 J 。另 据 考 古 发 掘, 在距 今五 六千 年前 , 开封城所 在 区域 的降水量 比
3 4 0 ) , 魏 国复 由大梁 开河 , 引 圃 田之 水东 南 行 , 经 颍
作者简介 : 吴小伦( 1 9 8 l 一) , 男, 河 南驻马店人, 讲 师, 历 史学博士 , 主要研 究方向是 明清史 、 历史地理 。 基金项 目: 2 0 1 0年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 目《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 区生态环境 变迁与城镇 兴衰研 究》 ( 1 0 c z s o 3 9 ); 2 0 1 3年 河南省教育厅人 文
了 同步 的兴 衰进 程 。鉴 于 此 , 勾勒 出河 流 变迁 与 开
个新城 邑: 启 封 与 仪 邑 。启 封 在今 开封 市南 2 5公 里, 宋人 吴 曾 载 云 : “ 京 师 开封 县 , 其 城 本 郑 庄 公 所 筑, 昔卫 之水 有浚 , 浚之地 有仪 封人 , 掌仪 地之封 疆 , 郑 人得 而城 焉 , 以为开封, 此其始也。 ” Ⅲ 6 成 书 于 光 绪 年 问的《 祥 符县 志》 也载日: “ 郑 庄公 筑 , 以开拓 封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将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城市庞贝摧毁,掩埋于火山灰下。
从18世纪开始,考古学者开始发掘庞贝古城,现已完成大部分发掘工作。
完整掩埋地下的古城重见天日,不禁令人感慨,大自然对人类真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人类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不过,在东方也有一座城,它多次被洪水彻底淹没、摧毁,但又屡次重建,而且是在原地重建,连中轴线都不做修改,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倔强与不屈精神。
这座城市就是古都开封。
一、因河而兴:水运便利,八朝在此建都开封的辉煌史,是一部因黄河而兴盛的历史。
开封作为古都,可以追溯到夏朝。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第7位帝王杼继位5年后,将都城迁到开封境内的老丘,直到第13位帝王胤时才迁到西河(河南安阳)。
因此夏王朝是第一个在开封建都的朝代。
据说其定都的时间长达217年,历经槐、芒等7帝。
不过,时代久远,夏都老丘的地址难以考定。
开封真正的城市建设,源于春秋战国的郑庄公时期。
郑庄公为扩张势力,在此地建城储粮,取名“启封”,寓意“夏王启开拓封父国疆土”。
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郑州圃田),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
水利发达,农业、商业得到极大发展,日趋繁荣,大梁城成为当时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唐末节度使朱温,以此为据点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代唐而立,建立后梁,以开封为都。
后晋、后汉、后周三代也都沿用开封为都。
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恢复了江淮漕运,形成了开封极为优越的水利网络设施:这里不但有运河鸿沟(汴河)与黄河、淮河相通,还有蔡河、五丈河等诸多河流经过市内,江南丰富的物资粮食可直接运抵汴州,而此时关中连年战乱,长安、洛阳屡遭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难以支持首都的规模。
开封所处地势是平原,没有天险可凭借,所谓“四战之地”,其实不宜作为都城的。
具有战略眼光的宋太祖赵匡胤,本欲迁都洛阳或长安,但终因洛阳或长安不能满足漕运需求,未能实现西迁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封的兴衰与水
前言:正如前人所说: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城市之灵。
对人而言,没有了水,身体内的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对城市来说,没有了水,城市便没有了灵魂,不再灵动,不再吸引世人的目光,因为那只是笼罩在蒙蒙粉尘中一堆高高低低的钢筋混凝土、贫血枯皱,不是沙漠胜似沙漠。
而开封,这颗镶嵌在黄河岸边的明珠,既以七朝古都文明,又以秀美润泽诱人,然而“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景已然在黄河母亲的肆虐下悄然落幕。
开封,兴也水,败也水……
关键词:开封兴衰水
一:开封的由来、历史沿革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地处中原腹地,北边与黄河相接,南边与淮河相距不远,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至今约有2700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后来因为避讳汉景帝刘启之名而改为开封。
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在此地定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尤其是北宋时期,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
这一时期的开封,涌现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为河南省会。
1954年10月省会迁往郑州后为省直辖市至今。
二:开封水之兴
开封漕运是因为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交通四通八达,隋炀帝当上皇帝后,政治中心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急需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的控制。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大兴修渠工程,仅用了短短六年的时间,便开挖出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这条以洛阳为中心,全长5000多华里,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并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一举改变了中国江河“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格局。
隋代开凿的通济渠,即唐宋时所称的汴河,为大运河的中腰河段,是南方的物资和商旅从水路到洛阳和长安的必经之地。
而开封就坐落在汴水上,使得之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由此开创了开封繁盛的历史。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朝,定都开封,此时开封终于迎来自己的鼎盛时期。
宋政权建立后,以京城为核心的运河网正是开封都城地位得以保持的最关键的外部条件。
维护以京城为中心的运河网是北宋王朝始终关注的大政之一。
汴河不仅是维护宋朝统治的漕运生命线,同时也是它的政治生命线。
它是从开封通往江南地区的主要水上运道,是维系宋朝生存的交通大动脉,因而宋朝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汴河的治理。
通过汴河漕运将南方的粮食、丝帛,南海的奇珍异宝,大半个中国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东京城逐渐成为一个万国咸通的豪华都会。
开封当时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数量都超过了隋、唐时期的长安与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
三:开封水之衰
开封的兴盛,得益于水运的通畅;开封的衰败,亦因水路的淤塞。
众所周知,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约有4亿吨沙堆积在下游河床内,使下游的河床日渐抬高,成为世界著名的“地上悬河”。
现在,黄河开封段的河床已经高于开封市地面10米左右,所
以,黄河又是有名的害河。
据历史记载,过去2000年间,黄河决口约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有26次,重大改道6次。
黄河每次泛滥与改道,都给开封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除了这些天灾之外,还有一些“人祸”对开封城造成巨大破坏。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命大将王贲进攻魏国,王贲采用以水攻城的办法,从黄河经鸿沟引水向大梁城灌了长达3
个月,结果使富庶的大梁城成了水泽之国,毁于一旦。
而在明末大起义的过程中,李自成和明朝统治者曾在开封进行激烈的战争,河南巡抚高明衡在城西北的朱家寨扒开河堤,妄图淹死李自成军,结果开封全城尽为洪水吞没,生灵涂炭。
第三次人祸则是在1938年6月,蒋介石为阻挡日军西进,竟然命令军队掘开花园口黄河大堤。
奔涌而出的黄河水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44个县,据统计死亡人数高达89万,开封也在劫难逃。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黄河在哺育历代开封儿女的同时,也给开封这座名都带来了抹不去的伤痕。
开封人藐视挫折,坚忍不拔,在水淹的城市废墟上,又建起新城。
黄河也为开封带来了地上悬河、城摞城奇观,这也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三:结语
在开封就读的三年,对开封这个曾盛极一时的古城的了解逐步加深。
我不曾有机会见证她的辉煌,但是我却能感受她的现在、展望她的未来。
虽然,如今的开封不再是国都,不再是省会,但她那骨子里的傲气却依然存在。
比之郑州的喧嚣,开封则是静谧的,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内涵决定了她缓慢的生活节奏。
或许,开封是个没落的贵族,而郑州则扶摇直上,成为全国交通要塞,可是那又怎样呢?开封依然是我们心中那一抹最温柔的存在,无法替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