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引言人类社会是指由人类组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的系统。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规律与特征。

本文将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2.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相对不可阻挡的内在动力,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先进的形式演进。

2.2 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断演进的趋势。

这种演进表现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例如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种社会形态逐步被另一种所取代。

2.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制度。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基础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4 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社会进步体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等。

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善和提升。

3. 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通过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使社会变革更加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其次,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指导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了解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社会治理更加有效,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对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本章引言: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1)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第一,社会历史根源。

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第10课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10课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周第学时教案计划授课时间:2024 年月日实际授课时间:2024年月日专业:班级:科目:《哲学》(新教材)课时:2课时授课地点:授课形式:讲授参考教材:第10课: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二)能力目标(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教学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学情分析1.中职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不高,对德育课学习热情不高,这给上课带来一定难度。

他们有的是非不分,有时也很叛逆。

这就要求正确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人。

在上了高二年级后,我发现学生整体素质比较普通,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是我目前来说最需要做的。

2.结合有的班级都是女孩子,有的班级都是男孩子,去边学习氛围不高的情况下,我会将更多有趣的,当下青少年热衷的实例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不是一味“埋头学习”让他们做真正的课堂主人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能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哲学与人生这门学科,本身理论性较强,让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本章节应当结合相应案例,相应视频进行学习,方可达成教学目标。

在本次教学中,为使学生听理论性较强课程更感兴趣,加入了大量视频分析环节。

2.教学措施和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人生实际出发,通过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融入学生所需要的哲学与人生知识。

包括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等。

学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观后感

学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观后感

学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观后感学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这玩意儿,就像突然拿到了一把能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可有意思了。

以前看历史啊,就觉得是一堆故事,什么朝代更替、战争和平的,感觉乱乱的。

但是学了这个发展规律才明白,这里面就像有一条隐藏的线在牵着呢。

就好比火车在轨道上跑,虽然有时候会晃悠一下,但大方向还是沿着轨道走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组合可太奇妙了。

生产力就像一个大力士,它要是想成长壮大,原来的那些生产关系如果太拘束它,就像小鞋穿在大脚板上一样,肯定得变。

就像以前的手工作坊,大家就那么几个人,工具也简单,生产关系就是那种师傅带徒弟,简单分工。

可是后来有了大机器,一个人能顶以前好多人干活,这时候要是还按照以前的生产关系,那肯定会阻碍发展。

所以就有了工厂制度,大家按照新的分工合作方式来。

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生产力这一棒跑起来了,生产关系得赶紧调整步伐跟上。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这么个理儿。

经济基础就是那地基,上层建筑就是盖在上面的房子。

地基要是变了,房子肯定也得跟着变变样子。

比如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了,原来封建时期的那些贵族特权、宗教思想为主导的上层建筑就不合适了。

于是就有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文化思想。

这就像你本来是个小茅屋的地基,盖个小茅屋正好。

结果你变成了高楼大厦的地基,那小茅屋肯定得拆了盖大楼啊。

而且这人类社会的发展还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我们玩游戏闯关一样,有好多难关呢。

阶级斗争就是其中一个大难关。

不同阶级就像游戏里不同的阵营,都想让社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

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个在底层辛苦干活,一个在上面掌握着大量财富和权力。

无产阶级觉得不公平啊,就起来斗争,想要建立一个更公平、更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

这斗争的过程那是相当激烈,就像两个大力士在拔河,两边都使出浑身解数。

从原始社会一路看过来,人类社会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

原始社会就像个懵懂的小婴儿,大家一起打猎、采集,共享食物,没什么私有财产的概念。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
社会关系商品化,市场和竞争主导经济活动。
详细描述
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
文化和科技快速发展,形成全球化的世界市场和信息社 会。
社会主义社会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五个阶段,以人民群众利益为 中心的制度设计,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铁器和畜力广泛应用。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生产资料地主所有,农民依附于地主。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社会关系等级化,权力集中于地主阶级。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文化和科技有一定发展,出现封建制度下的文化繁荣。
资本主义社会
总结词: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以资本家占有资 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社会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力高度发展,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现代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构建
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需要加强 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 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社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人 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 源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 ,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 资源节约。
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 新。
维护公共利益
以公共利益为重,反对个人主义和自私行为,维 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推 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80%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推动社 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能够提高 生产效率、改善生活品质、推动 经济和社会进步。
100%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读书笔记《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阐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内涵、意义和与中国结合,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三大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分别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在这个大方面中我们又可以通过四个方向进行学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义的关系问题,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个观点推翻了占据社会哲学一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唯心史观。

从此,人们舍弃了粗略的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这个方法,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加深了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方面。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按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主要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发展着物质生活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
阅读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
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4.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五章),《列宁选 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 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 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 出版社1991年版。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的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主要原理提示如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决定作用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经济础
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反作用
(即占统治地位 制度、设施;
的生产关系)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态 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 辨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辨证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 确认识历史与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 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杰出人物的作用
杰出人物,特别是杰出 的政治家,由于他们在知识 、才能、品质等方面具有较 高的素质,往往比一般人站 得高、看得远,能够比较深 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 顺应时代潮流,集中群众智 慧,提出新的理论,并组织 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特定 的历史任务而斗争,因而对 历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 响。
其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难点。把握3点:
第一,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们历史活动的能 动性。只有发挥能动性才能把握规律性。
第二,人们的选择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基础上的选择,是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绝非 违反规律的选择。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诸
侯之宝三:土地、
人民、政事。”
孟子
“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
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
,则危将焉而不
荀子
至矣。”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 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 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 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
其个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
正确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科学认 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依据。
决定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反作用关系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及 生产方式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心理(风俗;传统;习惯;时尚) 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哲
学;宗教;道德;艺术;科学)
人民群众
群体 人
个人
人民群众 普通个人 历史人物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 群众是社会物质 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 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 民群众是社会 变革的决定力 量。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 果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 的作用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本章关键问题所在
——米海洛夫斯基
宿命论
奴隶主贵族是“ 神”用“金子”做的 ,具有统治能力;农 民和手工业者是“神 ”用“铜”和“铁” 做的,只能被人统治 。
宿命论
宇宙精神是历史 必然性的基础,历史 人物不过是“宇宙精 神”的受托人。
“马背上的 时代精神 拿破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生产力
逻辑前提:
劳动者
普通个人的作用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 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 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 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 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 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 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 力里面的。”
第一,在普通个人所做平凡的事 情中能够表现出伟大的精神。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 历史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杰出人物
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推动历 史进步、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 记的“知名人士”。杰出人物即包括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包括杰出 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时势召唤英雄 时势锻炼英雄 时势筛选英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 个人发展而来的。
瓦特
毕升
第三,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 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超常 性影响”。
思考题
1、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为什 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 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而且具有先进与 落后之分呢?
2、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 分析为什么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 生产关系会与生产力发生矛盾甚至产生 对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