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1.生产力的结构和内容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 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原因
(1)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 的基本结构; (2)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 程的始终; (3)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 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4) 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 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 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和 自 然 界 一 样
物质实在性 运动变化性 客观规律性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2.生产关系的结构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 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 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内 容。——体现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0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包 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 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 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 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 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 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 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而未深究产生这种动机的物质原因,未能发现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二是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
思想动机
历史活动
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 1、认识根源 人们要达到对于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有它的特殊的
困难。 ❖ 2、社会历史根源
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着人们的认识(历史的动因深 藏在历史现象的背后;生产规模的狭小使人难以看到 规律的重复性、共同性。) ❖ 3、阶级根源
三次科技革命
2、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生 决定 生
产
产 关
力 反作用 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状况时,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 产力状况时,对生产 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真舒服!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编辑ppt
31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 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 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 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 去支配人们的行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_____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标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活过程的哲学范畴。
包括:纳入社会系统的自然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和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标志社会精神生活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包括,社会生活中各种观念和精神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主观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动机论客观唯心主义,宿命论——英雄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直占着统治地位,这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社会阶级根源在于:(一)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前,由于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因而难以揭示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二)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一般说来,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生产,所以必然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物质生产者的决定作用;(三)剥削阶级的偏见,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决定了它们必然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地理环境指和人类社会直接有关的地球的一定区域和相关的自然条件。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答: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把提琴”。
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有其客
观基础和现实根源,同时又和以往社会意识的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
(四)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 这句话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按理说,意识形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应该是相一致的,即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应该是先进的,反之亦然。但事实并不如此,有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而经济发展程度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又往往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原因是社会意识中其重要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经过生产关系中介作用,才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因而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直接决定社会意识水平。二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仍然要以经济发展一定水平为前提,同时还和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背景、阶级斗争形势、民族传统等等的影响分不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 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 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 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 其次,
• 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 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1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
• • •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 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是 地相互联系着的。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 系。
原始人在劳动
•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 系; •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 包括生产、分配、 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 生产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生产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 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 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 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 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 动的首要前提。
素质
人口因素的作用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非常重要但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力量。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自然前提,只有同社会所能提供 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处于社会实践 中的人才成为社会的主体,才 能对社会产生影响。
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第三章人类社会 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 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律。”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
历史观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形成、变化和 发展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
(1)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的种类与结构
社会意识
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生 活条件的反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群体意识:指一定人群共同体的共同意 识,它反映的是某一民族、阶级、阶层、团 体、家族等的共同特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生产关系的类型
(1)两种基本类型。即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的生产关系。
(2)五种历史类型。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制的生产关 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生 产关系。
四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 水平。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
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 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生产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1)地理环境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
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 植物分布状况等。
1.孟母迁居的故事(地理环境)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有 所不同
1、社会存在
• (2)人口因素
•
不仅指人口的数量,而且还包括人口的质量、构成、分布、 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它的发展是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 完全一致的。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 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1.科学技术的作用
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科学
其三
技术重要作用的最集中的表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 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 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 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 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 会(产品经济社会)。
产品经济
货
币
商品经济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 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 渡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含义: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 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2.社会革命的作用: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 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交 换
以
自然经济
物 换
物
(二)社会形态的划分
2.技术社会形态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 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把人类历 史划分为: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在于:生产力状况的历史 演进必然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由低 到高依次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国家和民族 在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时,采 取的过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 有些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上表现出 脱离常规的特殊性,有时可能跨越一个或几个社 会形态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历史环境”和 “历史影响”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社会历史
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实际形成了生产
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 层建筑这样一个三层结构的系统。生 产力是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动力 之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生 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两对社会基 本矛盾形成了三 层结构的系统。 生产力是整个社 会基本矛盾运动 的动力之源。正 说明了生产力是 社会发展的最终 决定力量。
3、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 整、完善或革新。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 合时代特点和国情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 体制,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黄巢起义
太平天国革命
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 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 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广州起义
法国大革命
(三)社会革命及其作用
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 最高表现形式。
十月革命 辛亥革命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概述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概述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从早期社会文明到现在全球化社会的发展、
演变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
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为原始最为简单的形态,它通常以部落社会的
形式存在,它的特点是劳动分工简单、财富分配均等、社会关系紧密、社
会经济活动尚未完成社会转型、劳动工具尚未精细化、宗教信仰以及文化
习俗形成的初级阶段,它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特点:权力集中的情况下,家族联盟尚未分裂,社会组织形式以部落社会为主,劳动分配较为平均,
财富分配较为均等,而且形成了以劳动为主的自然经济形态。
奴隶制社会是原始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奴隶主人和奴
隶为基础的专制社会,社会经济基础形成,社会劳动分工程度加深,奴隶
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已经建立起以金钱、土地及其他固定财产为基础的社
会制度,社会关系以主奴、上下级的关系为主,家族联盟瓦解,社会组织
以国家制度为主,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财富分配不均,专制统治,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分封制、兼併制等非共同体社会形式出现,以及劳动工具开
始精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本章引言: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第一,社会历史根源。
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
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注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 •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3) 1.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4) 2.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5) 3.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力(1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实体性要素(基本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1.劳动资料的含义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
2.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
起主导作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3.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长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2)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上层建筑的构成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4.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1)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2)国家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国体和政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着其变革的方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注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情况的复杂性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种种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2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