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第三章人类社会与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一、不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A 、 B、 C)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上层建筑E、社会结构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C)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A、B、C)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生产关系E、社会分工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E、人民群众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C)A、政治关系B、思想关系C、生产关系D、家庭关系E、民族关系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E、剧烈的武装斗争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 D)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A、E)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C、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E、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1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 C 、 E )A、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B、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E、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11、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B、D、E)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D、暴力革命 ( 参考书是和平演变. 不选 ) 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1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A 、 C、 D、 E)A、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B、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的机关C、是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D、是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E、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14、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说法正确的有(A、B、C、D、E)A、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B、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科学的指导C、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D、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与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E、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15、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说法正确的有(A、 B、C、 D、 E)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E、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16、参考书无此题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17、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A、 B、 C、D、 E)A、劳动创造了人脑B、劳动创造了人手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E、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18、社会形态更替有规律,但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b )A.地理环境B.劳动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c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b )4.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4.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c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物与物的关系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d)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6.生产关系的本质是( )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B.人们的阶级关系C.人们在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D.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7.国家是代表( )A.统治阶级利益的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8.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10.“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是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12.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 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 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 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7. 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8.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9. 社会革命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0. 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折中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1.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阶级斗争史B. 思想发展史C. 劳动发展史D. 文化发展史12.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 思想范畴B. 经济范畴C. 政治范畴D. 文化范畴13.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A. 占人口大多数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 具有先进思想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5.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经济条件B. 法律制度C. 传统观念D. 文化水平【单项选择题答案】1.A2.C3.A4.D5.C6.D7.B8.B9.D 10.C 11.C 12.B 13.C 14.B 15.A二、多项选择题1. 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的关系问题。
生产力是既得的、客观的物质力量,人们不能任 意选择、规定生产力的水平,只能在现有生产基 础上生继产续力发中展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
生产力传统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唯物史观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 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 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的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意识。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 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 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 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 也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
展的终极力量
唯意志论: ——把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当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① 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 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 示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 质动因。 ② 只考察了杰出人物、 领袖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 作用,而没有揭示人民群 众的历史活动及其意义。
尼采
4、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认识论根源 社会历史的原因 阶级根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科目配套题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概念题1.社会存在[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存在,又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具体内容表现为: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③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它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生产方式[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研;江苏大学2016年研;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研;北京工商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生产关系[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答: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3.经济基础[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研;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研]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A、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列宁论国家的起源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 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 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 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 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 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 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 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 的。”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落后社会意识
先进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
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 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艺术
宗教
通过塑造生动、 宗教观念是对自然和社
具体的感性形象 会的虚幻和颠倒的反映。
来反映社会生活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往
并表现作者审美 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
评价的一种意识 为他们麻痹、压迫被统治
形态。
阶级的一种精神工具。
“宗教是若难者的呻 吟”,“宗教是被压 迫生灵的叹息,是无 情世界的感情”。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
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哲学
艺术
政治法 律思想
道德
宗教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质的方面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程度深浅
量的方面
201x马克思原理第三章题库(含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题库)一、单项选择题(70)1.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C.统治阶级的思想D.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答案:C2.自然环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
A.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的生活过程B.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起作用C.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的影响起作用D.通过对科学技术影响起作用答案:B3.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A.社会的上层建筑B.人口因素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答案:D4.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
A.劳动工具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产品的分配形式答案:B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B.技术科学、语言学、哲学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答案:C6.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答案:D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答案:C8.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B.社会意识的性质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答案:C9.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10.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它遵循了( )。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答案:A11.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k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1单选(2分)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哪一项()得分/总分A.政治法律思想B.宗教C.艺术D.科学2单选(2分)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得分/总分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3单选(2分)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A.社会制度B.生产工具C.科学技术D.生产关系4单选(2分)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生产力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得分/总分A.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演化过程B.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C.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是毫无区别的物质过程D.人类活动和动物界的活动是一样的6单选(2分)生产关系体现的是()得分/总分A.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B.物与物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而且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
这句话是()得分/总分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8单选(2分)上层建筑是指()得分/总分A.社会意识形态B.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C.政治法律制度D.国家政权9单选(2分)最早发现和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人是()得分/总分A.马克思和恩格斯B.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的美国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摩尔根C.法国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D.德国古典哲学家10单选(2分)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得分/总分A.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B.信奉宗教C.相信古人天人感应的学说D.迷信英雄人物11单选(2分)“时势造英雄”,这在哲学上说明了()得分/总分A.英雄的出现及其作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B.英雄人物的出现是他的命运好C.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D.英雄人物的出现完全是上天的安排12单选(2分)下列对于国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有()得分/总分A.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亦即国家的性质B.国体决定政体,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D.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谁是统治者,谁是盟友,谁是敌人13单选(2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得分/总分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的关系问题14单选(2分)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它的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是哪一个()得分/总分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5单选(2分)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是()得分/总分A.国家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只有阶级消亡了,国家才会消亡,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C.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D.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形成的,或是通过“君权神授”得来的16多选(3分)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有 ( )得分/总分A.人力资源B.数学C.情感D.习俗17多选(3分)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正确的有( )得分/总分A.人的本质是理性B.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C.人的本质是自由,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D.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18多选(3分)关于个人在历史中所起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 )得分/总分A.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离开了英雄人物将一事无成B.个人即使参与创造历史也要遵循社会规律C.个人可以创造他们个人的历史,但是不能简单地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他们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个人的历史不等于社会整体的历史D.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历代帝王将相的历史,是他们创造了整个中国的历史19多选(3分)“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K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习题及答案
1单选(2分)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哪一项()得分/总分A.政治法律思想2.00/2.00B.宗教C.艺术D.科学2单选(2分)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得分/总分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0/2.00C.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3单选(2分)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A.社会制度B.生产工具2.00/2.00C.科学技术D.生产关系4单选(2分)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00/2.00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生产力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得分/总分A.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演化过程B.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2.00/2.00C.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是毫无区别的物质过程D.人类活动和动物界的活动是一样的6单选(2分)生产关系体现的是()得分/总分A.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B.物与物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2.00/2.00D.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而且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
这句话是()得分/总分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2.00/2.00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8单选(2分)上层建筑是指()得分/总分A.社会意识形态B.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2.00/2.00C.政治法律制度D.国家政权9单选(2分)最早发现和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人是()得分/总分A.马克思和恩格斯B.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的美国民族学家、历史学家L.H.摩尔根C.法国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2.00/2.00D.德国古典哲学家10单选(2分)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得分/总分A.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2.00/2.00B.信奉宗教C.相信古人天人感应的学说D.迷信英雄人物11单选(2分)“时势造英雄”,这在哲学上说明了()得分/总分A.英雄的出现及其作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2.00/2.00B.英雄人物的出现是他的命运好C.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D.英雄人物的出现完全是上天的安排12单选(2分)下列对于国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有()得分/总分A.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亦即国家的性质B.国体决定政体,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2.00/2.00D.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谁是统治者,谁是盟友,谁是敌人13单选(2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得分/总分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00/2.00D.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的关系问题14单选(2分)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它的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是哪一个()得分/总分A.劳动者2.00/2.00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5单选(2分)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是()得分/总分A.国家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只有阶级消亡了,国家才会消亡,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C.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D.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形成的,或是通过“君权神授”得来的2.00/2.0016多选(3分)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有( )得分/总分A.人力资源B.数学1.00/3.00C.情感1.00/3.00D.习俗1.00/3.0017多选(3分)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正确的有( )得分/总分A.人的本质是理性B.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1.50/3.00C.人的本质是自由,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D.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1.50/3.0018多选(3分)关于个人在历史中所起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得分/总分A.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离开了英雄人物将一事无成B.个人即使参与创造历史也要遵循社会规律1.50/3.00C.个人可以创造他们个人的历史,但是不能简单地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他们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个人的历史不等于社会整体的历史1.50/3.00D.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历代帝王将相的历史,是他们创造了整个中国的历史19多选(3分)“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
马克思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语言和思维B.生产劳动C.人的直立行走D.环境的变化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
A.人有语言B.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C.人有手脚分工D.人能在大脑支配下进行活动3、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思想关系D.法律关系4、地理环境是()。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D.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5、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口因素是指()。
A.从事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人口总和B.世界所有人口的总和C.某一时期的人口的总和D.我们中国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6、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B.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统一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7、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B.自然环境C.上层建筑D.客观物质世界8、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主要应该从()。
A.上层建筑中去寻找B.生产方式中去寻找C.地理环境中去寻找D.意识形态中去寻找9、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10、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B.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C.产品的分配方式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11、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B.阶级消灭的结果C.人们使用暴力的产物D.人们使用武器的结果12、国体与政体之间是()。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C.本质与现象的关系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13、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政党B.国家政权C.生产关系D.军队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宿命论B英雄史观C唯物史观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是指()A。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 制造使用工具B. 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文字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4. 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5.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10.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A.运输设备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D.生产工具11.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12.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1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14.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5.国家政权属于()A.社会的上层建筑B.社会的经济基础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一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7.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A.劳动发展史B.阶级斗争史C.思想发展史D.国家发展史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4、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C.掌握了宣传机器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B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7、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C. 科学技术D.社会基本矛盾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A. 国家政权B. 军队C.政治与法律制度D.思想意识形态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B )A. 历史是英雄创造的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历史人物的出现( D )A.具有历史必然性B.具有历史偶然性C. 与历史条件无关D. 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偶然性111、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A. 社会生产方式B.领导人的水平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D. 国际环境多项选择题:1、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A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C.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E.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2、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有( CDE )A.自然环境结构B.人口结构C.物质经济结构D.社会政治结构E.社会观念结构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E.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4、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AD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E.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 AC )A.生产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CD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B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B.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C.按理性原则进行的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8、群众路线是指( ABCD )A.一切为了群众B.一切依靠群众C.从群众中来D.到群众中去E.政治路线9、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 ABC )A.阶级根源B.社会根源C.认识论根源D.文化根源E.政治根源10、科学的社会功能有(ABDE )A.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C.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D.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E.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辨析题: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历史观是()A、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切观点和看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主要看法和认识C、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看法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A、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B、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规律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D、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使自然和社会既联系又区别的基础是()A、社会意识B、社会劳动C、人的作用D、生产资料5、在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础的是()A、血缘关系B、思想关系C、法律关系D、生产关系6、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全部和局部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7、地理环境是指()A、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合B、一地的气候条件C、一地的动植物分布状况D、一地的矿产资源状况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根本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B、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C、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作用D、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的自然历史前提9、人口因素是指()A、人口数量B、人口质量C、人口密度D、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10、人口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B、完全否认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C、重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D、主张对人口数量和质量进行积极调控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客观规律B、生产方式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12、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为了()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人口素质C、减轻国家负担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3、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14、生产关系是一种()A、政治关系B、思想关系C、法律关系D、经济关系15、“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A、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完全一致C、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1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B、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是否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7、“时势造英雄”这种说法符合()A、唯物史观B、宿命论C、机械决定论D、形而上学18、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在于()A、社会意识是对自然、社会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反映,具有全面性B、社会意识是社会所有人的共同意识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领域内各种意识的抽象综合,具有永恒性19、一种新的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批判地继承旧的社会意识中的优秀部分,这说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缺乏创新精神C、新的社会意识吸收旧的社会意识是无条件的D、只要旧的社会意识丰富,新的社会意识就一定会产生和发展起来20、唯心史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态是()A、宿命论和二元论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C、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D、机械决定论和唯意志论2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与自然的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守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生产力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原理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25、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6、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27、国家政权属于()A、社会的经济基础B、社会的上层建筑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D、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28、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B、用特权侵吞公社财产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2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30、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3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32、社会革命是( )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武装斗争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3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C、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34、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D、社会革命的必要形式35、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制度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的妥协D、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3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7、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8、历史人物划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马原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辨析题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正确。
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这是因为:第一,构成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都是物质性的要素,是作为客观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中,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三,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
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2、时势造英雄。
正确。
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
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
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正确。
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5、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二、论述题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源自反 作 用生 产 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 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 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第二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马原习题-第三章
2A
7C
3D
8C
4C
9D
5B
10D
6C
11C
16B
12C
17D
13D
18B
14B
15B
2019/3/10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E 3、ABC
2、ABCDE
2019/3/10
三、辨析题
1、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19/3/10
第三章
2019/3/10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019/3/10
2、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意识形态 D、人口因素
)
2019/3/10
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 识形态范围的是( )
)
2019/3/10
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 在于人民群众 (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2019/3/10
17、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唯
物史观基础是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原理
2019/3/10
1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 D、社会基本矛盾
)
2019/3/10
14、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人类理性 B、社会基本矛盾 C、社会革命 D、阶级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一、不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 A、B、C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上层建筑E、社会结构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 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 A、B、C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生产关系E、社会分工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E、人民群众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A、政治关系B、思想关系C、生产关系D、家庭关系E、民族关系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C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E、剧烈的武装斗争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 A、E )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C、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E、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1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 C、E )A、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B、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E、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11、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B、D、E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D、暴力革命(参考书是和平演变 .不选)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1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 A、C、D、E )A、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B、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的机关C、是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D、是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E、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14、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说法正确的有(A、B、C、D、E )A、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B、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科学的指导C、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D、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与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E、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15、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E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E、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16、参考书无此题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诡辩论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17、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A、B、C、D、E)A、劳动创造了人脑B、劳动创造了人手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D、劳动产生了意识和人类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E、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18、社会形态更替有规律,但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ABD )。
A、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
D、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E、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否定了社会形态的统一性。
1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有(A、D、E)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B、人们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规律的实现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E、人的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0、历史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B、C、D )A、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B、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C、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殊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的某些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D、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E、伟大历史人物可以选择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二、辨析题:1、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
错误。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国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为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总之,国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的观点抹杀了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
2、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
错误。
因为,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中心展开的。
所以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3、社会改革和革命没有根本差别,因为它也是解放生产力。
错误。
因为:社会改革与革命有根本差别,但是从解放生产力来说有很多相同。
(1) 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而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从实质来说,它们有不同的。
(2)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与更新。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从它们的作用来说,有相同之处。
所以说社会改革和革命没有根本差别是错误的。
4、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确。
(1)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观点(2)人不仅仅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人与人也有本质区别;(3)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4)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在经济关系中;(5)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可以随心所欲。
错误。
因为,(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3)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有直接的影响;(4)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着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三、综合分析题: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错误决策指导下,我们曾于1958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在全国普遍实行了人民公社化。
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 99% 以上参加了公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俱。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后来,自 1979 年以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逐步推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 1983 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 93%,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