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的总称,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完善。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变。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然观的发展过程,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科学,展示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演变。
1. 古代文明时期的自然观古代文明时期的自然观主要基于宗教和神秘的信仰体系,人们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和神灵。
例如,古埃及人相信尼罗河是神灵的象征,古希腊人则崇拜众多的神祇,并将自然现象与神祇联系起来。
这种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是由神灵的意愿决定的,人类只能通过祭祀和仪式来影响自然界。
2. 古代哲学时期的自然观古代哲学时期的自然观主要由希腊哲学家提出和发展。
其中,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由四种元素(地、水、火、气)组成的,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特征。
他还提出了“形式”和“目的”的概念,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内在的发展趋势。
3. 中世纪的自然观在中世纪,基督教的信仰主导了自然观的发展。
人们普遍相信上帝创造了宇宙和自然界,并将自然现象解释为上帝的旨意和神迹。
科学的发展受到宗教的束缚,自然观停滞不前。
4.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自然界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众多科学家和思想家的贡献推动了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行星的运动,提出了日心说,挑战了地心说的观念。
这个时期的自然观开始逐渐远离宗教的束缚,注重观察和实证。
5. 科学革命时期的自然观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自然观发展的重要时期。
众多科学家如牛顿、伽利略、笛卡尔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推动了自然观的进一步演进。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科学革命时期的自然观强调实证和实验,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
6. 现代科学时期的自然观现代科学时期的自然观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
现代科技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简介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对这一任务主题展开探讨。
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挑战1.科技对自然观的颠覆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面临着挑战。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能够深入研究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奥秘,这些新的发现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了新的问题。
2.科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改变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
然而,这种控制力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原则,是否对自然界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现代科技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融合1.科技反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革命的发展使人们开始反思科技的价值和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科技发展也应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关注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幸福。
2.科技的社会作用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实践需要与科技的社会作用相结合。
科技应该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同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3.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启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新的启示。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然的宝贵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结论现代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们应该在科技的发展中保持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原则融入到科技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前景。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技术演进发展1、自然观概述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体。
人类从自然界动物群中“提升”出来以后,作为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联系。
自然观即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和最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
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自然观是由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水平来描绘自然界的图景。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2、人类自然观的演进历程概括地讲,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臣服于自然,自然完全主宰人类的命运。
史前时期,人类尚处在蒙昧的状态,人类由于经验的稀少和大脑发育的不完善,自身始终不能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2)“去魅化”阶段,即人类意识的觉醒,自然不断人化。
随着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技术不断成熟,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情况便不断的减弱,随着技术(此时还只是简单的工具,还是物化的自然)的发展人类踏上了“去魅化”的发展道路,自然不断的被人类了解,由服从于对自然不可知的恐惧之中渐渐的走出来,“去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动因则来自技术的介入。
自然辨证法论文-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我们应该将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这种互动与辩证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多的与实际结合。
关键词: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科技发展;辩证1 引言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然而,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在当今社会的适用范围与应用领域说明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所以,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最初的形态出现。
但由于科学尚不发达,因而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于许多当时还无法用科学的知识来回答,但非常迫切的问题,普遍采取了用宗教与神学等方式来进行补充和说明的方式。
从恩格斯的自然观谈科学发展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必然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当人类发展与自然发生价值冲突和对立,重要的不是放弃对发展的追求,而是反思和审视传统发展观及其引导下的工业文明实践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以科学的、合理的发展观匡正和引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方式。
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第一要义是发展,根本着眼点是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更好、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因而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从物本主义发展观转向人本主义发展观、从唯经济主义发展观转向全面发展观、从自发发展观转向协调发展观、从不可持续发展观转向可持续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要义和原则,反映了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跨入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
因此,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生态文明实践,是实现人—自然—社会的整体价值和谐和人类全面进步的中介和现实途径。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基本特征:
1、 主体性——凸显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并通 过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反思和批判,从主、客体间的对立转向 二者间的和谐。
2、 能动性——凸显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并通过 对人对在自然界的能动作用的反思和批判,从能动性和受动 性间的对立转向二者间的统一。
3、 价值性——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并通过 对价值诉求的批判和反思,性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 值间的对立,专项二者间的统一。
基本特征:
1、 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 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 复杂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 的、非线性的和随机的。
3、 演化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 性的、演化的。
4、 广义性——揭示了自然界系统和社会系统 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人工自然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 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人类对应用 自 然科学技术后果的反思和批判而发生变革,并由此转 向生态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 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生态自然界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 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3、 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 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3_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新发展_512704976

21
新物质的发现
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变”的神话, 打破了物理学已经发展成熟的看法。
22
相对论的创立与新的时空观
1、历史背景
——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以太之谜与洛伦兹的解释
——旧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矛盾
马赫、彭加勒
23
2、相对论的创立及其基本内容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从而创立了 狭义相对论。
哲学意义
1、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根据相对论,时 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割,随物质运动状态而改变。 2、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与空间存 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把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
28
达利: 永恒的记忆》 达利:《永恒的记忆》,1931
量子力学与新的自然图景 1、创立过程
42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43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 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44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联系的思想已经开始在这个世纪初进入科学研究的微观过 程。
20世纪初,相对论强调了物质与运动、与时空的普遍联系;量子 力学强调了物体运动位置量与运动量、能量与时间量之间的关联。
39
2、自组织理论 ——概念 ——非平衡作用 ——自稳定作用 ——突现作用 ——选择评价作用
40
评价选择 组 织 水 平 自稳定
自稳定
开放与非平衡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Cyberspace 信息化,全球化,地球村,知识经济,赛博空间 (Cyberspace),伦理、法律、新型人际关系,人机 关系。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首先,科技的发展对人们对自然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的运作方式。
例如,望远镜的发明使天文学家能够观察到宇宙的更远处,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家能够观察到更微小的生物结构。
这些新的技术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美丽,并改变了他们对自然的认识方式。
其次,科技的应用也对自然观的演变产生了影响。
现代科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例如,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加剧。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使得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并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对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为保护自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环境监测变得更加精确和全面。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远程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无人机可以探测到植被盖度的变化,这些技术都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管理。
此外,科技的进步也使得清洁能源的开发变得更加可行,推动人们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这些科技的应用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总而言之,科技的发展与自然观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技的进步拓宽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意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然而,科技的应用也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们对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也发生了变化。
科技的发展也为保护自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
因此,我们应该在科技的推动下,积极探索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

论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及科学发展对人类自然观的影响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演进影响文章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
一、人类自然观的概念何为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时代的自然观都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联。
举个例子来说,19世纪欧洲,血友病被称做“出血病”,后来又得到了“皇家病”这一颇尊贵的称号。
英国维多利亚一世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本人无病),也是这个大家族内血友病流行的肇端者。
皇族间联姻使致病基因从英国皇族传播到了俄国、西班牙等欧洲皇室,使这些皇室产生了一连串患者和携带者。
面对小公主和小王子每日挣扎在疾病的痛苦折磨之中,高贵的身份地位不能使他们摆脱彼时自然观枷锁的束缚,依旧无助的寻求神的拯救或是依靠巫师术士来占卜命运。
也许在现在看来,我们会觉得他们当时的做法愚昧可笑,可是正是因为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得以实现,使得我们才能对我们周围的事物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准确的定义。
二、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承认并坚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前提, 同时又使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在古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处在模糊整体论阶段, 关于物质的科学认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主要处在经验水平, 当时人们基本上是依靠直接感知, 通过观察比较各类物质之间的异同。
到了近代,人类对物质认识的着眼点,逐步转移到了对客观事物内部因素的探索上。
人们渐渐认识到,不是物质的类别决定物质的性能,而是物质的内部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能,所以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全力弄明白物质的组成,只要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明白了,科学探索的任务就完成了。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引言概述: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自然观1.1 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基于观察和经验。
1.2 古代自然观受到宗教和神话的影响,认为自然现象是神灵的表现。
1.3 古代自然观存在着迷信和神奇主义的色采,科学性较低。
二、中世纪自然观2.1 中世纪的自然观受到基督教的束缚,认为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
2.2 中世纪自然观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主张人类处于自然的中心地位。
2.3 中世纪自然观存在着对自然规律的误解和片面理解,科学发展受到限制。
三、文艺复兴时期自然观3.1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开始注重人类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
3.2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强调人类的理性和科学方法,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3.3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人类对自然的新认识。
四、近现代自然观4.1 近现代自然观强调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4.2 近现代自然观重视自然规律和客观事实,摒弃了迷信和神奇主义。
4.3 近现代自然观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五、现代自然观5.1 现代自然观强调系统性和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成为主流。
5.2 现代自然观关注全球性问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全球合作和共享责任。
5.3 现代自然观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关心的统一,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结语:自然观的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历史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我们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自然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处贡献力量。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一、引言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观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概述自然观的发展过程,从古代朴素自然观到当代人地关系和谐的自然观,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泛神论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存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神秘的、超自然的。
这个时期的自然观表现为泛神论,即认为自然界本身就具有神性,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经验主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认识自然界。
这个时期的自然观表现为经验主义,即认为自然界是可以被观察和实验验证的,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自然规律。
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牛顿力学的影响随着牛顿力学的出现,人们开始用机械论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界。
这个时期的自然观表现为机械论,即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由物质和能量构成的庞大机器,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然。
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生物是不断进化的产物。
这个时期的自然观表现为进化论,即认为自然界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四、现代生态学自然观生态学的兴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这个时期的自然观表现为生态学自然观,即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人们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观。
这个时期的自然观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观,即认为人类的发展应该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辩证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自然观的影响

化学工业技术
石油冶炼和化肥成为新的生产部门;
在高分子化学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初产生了 一个庞大的塑料(合成树脂)工业部门:
1908年出现了第一种塑料(电木),塑料开 始广泛替代木材、石材和金属;
1930年,有机玻璃问世;
1939年,聚乙烯问世;各种作为包装材料和 电子绝缘材料的塑料也不断被制造出来。
制造人造纤维的工业技术也出现了:世纪初 出现了人造丝;随后又出现了醋酸纤维丝、 尼龙(1935)和涤纶。
与化学相关的技术还创造了新的炸药和新的 农药。
交通技术的变革
有轨电车,柏林,1882
汽车时代的来临
1890年代,汽车问世,一战后开始被普遍使用,美国成为轮子上的 国家。汽车工业因其具有迅速成为广泛关联效应的“先导产业”, 对经济产生了多重影响,比如对钢铁生产的促进,又比如对人造橡 胶工业的催生。
遗稿,1895年恩格斯逝世。 1925年苏联首先出版。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恩格斯负责整理、出版《资本 论》遗稿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直到1895年恩格斯去世。所以 《自然辩证法》一直未能完成。
1925年,苏联首先出版了俄文 版的《自然辩证法》。
以后,在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出 版。中国是1932年出版了第一 部中译文本。
二.19、20世纪之交的 物理学革命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是人类自然观、科 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演化观的 划时代的变革。
当然,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辩证法战 胜形而上学自然观有两条道路:科学家 自觉学习唯物辩证法的道路;通过科学 家自己的努力和摸索的道路。
历史实际上走的是后一道路。
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 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 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经典物理学 大厦已经竣工完成”。“理论物理学终 结了”。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 . .论文题目: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学院理学院专业物理学号+++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
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文明辩证关系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
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
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
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
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
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
新型生物科技与自然观的互动发展关系实例

一、引言新型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自然观念的日益深刻,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以新型生物科技与自然观的互动发展关系为主题,深入探讨其实例,并就个人观点展开讨论。
二、新型生物科技对自然观的影响1.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与自然变异观念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诞生和不断突破,对人们对自然变异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
CRISPR-Cas9技术能够对生物基因进行精准编辑,这是否挑战了传统的自然变异观念?2. 生物医学工程与自然生命周期观念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干预和延长生物的生命周期,这对自然生命周期观念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人为干预与自然观的关系?三、自然观对新型生物科技的引领与规范1. 自然观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约束从自然观的角度来看,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应当受到一定的道德和伦理约束?自然观如何引领和规范新型生物科技的发展?2. 自然观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倡导与限制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中,自然观念如何影响我们对生物改良和医学现代化的探索?它又如何限制和倡导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方向?四、案例分析:CRISPR-Cas9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CRISPR-Cas9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例,探讨新型生物科技与自然观的互动发展关系对于具体行业的影响和启示。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结合上述实例和案例分析,本文将对新型生物科技与自然观的互动发展关系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共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六、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清单,供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
七、结语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亮点,再次强调新型生物科技与自然观的互动发展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展望未来。
根据以上内容撰写了一篇深度展开并涵盖多方面的文章,希望能够满足您对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中文文章的要求。
新型生物科技的发展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观念。
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与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正在重新定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型生物科技对自然观念的影响,以及自然观对新型生物科技的引领与规范。
7.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其问题(吴彤老师)

20世纪60年代,遗传密码破译,人工合成蛋白质; 20世纪70年代,生命起源新理论,人工合成核酸; 20世纪80年代,生物工程; 20世纪90年代,克隆,人体基因工程; 也引发一系列关于生命的伦理学问题,法律问题 ,道德问题的讨论;
• 在当代,科学技术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的 自然观,而且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 二十世纪初的科学革命,造就了相对论与量子 力学,成为今日数理科学的理论基础。 – 二十世纪的科技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态。
例一:牛顿时空与相对论时空
(a)牛顿时间与空间分离,彷佛是 一根在两个方向都无限延伸的铁轨上 跑的火车头一样。
– 发明蒸汽机不是茶壶边的事情, – 而是科学+技术+专利+经济资助,一种将专利转 化为经济利益的艰难过程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科 学发展。
蒸汽机
1712年,纽可门(Thomas Newcomen),一位五金商人,制造 了第一台成功运作的蒸汽机。
瓦特的发明
在瓦特发明中,有着18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之间 的复杂关系。其中两个企业家发挥了重要作用:罗 巴克(J. Roebuck)和博尔顿(M. Boulton)。见: 《工程师史》,第132-134页。
物理学革命及其自然观变革
• 第一,产生了两个全新的基础理论——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成为物理学的发展以及诸多科学 的发展的理论基础;这两个全新的理论,把人 类对外部世界认识的视野扩展到了高速运动领 域,深入到了微观世界。原来在宏观世界看到 的物质属性一下子被更多的奇异性所补充和变 革,宇观、宏观和微观世界不仅具有统一性, 而且具有差异性。 • 两个理论大大扩展和加深了人类的科学认识。 大大改变了人类对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认识,使 得关于真理的认识突破了机械直观的认识,变 得更为复杂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现代科技革命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现代科技革命摘要: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促进了经济、政治的深刻变化,而且对人们的哲学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唯物史观为我们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现代科技革命,以辩证唯物论为武器,以科学发展的丰富历史事实为基础,从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高度,对科学的性质、社会功能、科学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内部矛盾运动等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哲学现代科技革命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我们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首先,在社会形态划分问题上,它认为最基本的标准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从而澄清了理论上的混乱。
唯物史观认为,以技术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以及与此相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如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或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等,它所指的是“技术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现代科学技术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都具有基础意义。
但是,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意义却常受忽视或误解。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急剧变革,全球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空前突出,这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问题,也更加凸现出来。
现代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因而归根到底是当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由于“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语)。
因而,在社会领域,任何社会现象也都有其特殊的规律规定性。
其中,社会时间是指社会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社会空间则指社会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
第二讲 自然观——20世纪科技发展与自然辩证法

速度必定不一样,但是实验否定了这个结论。如果认为以太被地球带
着走,又明显与天文学上的一些观测结果不符。
11
• 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利用光的干涉现象进行了非常精确的 测量,仍没有发现地球有相对于以太的任何运动。对此,洛 仑兹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一切在以太中运动的物体都要沿
学退化(熵增定律,总是自发地奔向无序)。 还涉及到决定论(确定论)与统计论、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 与非线性间的关系,
2)物理学革命
爱因斯坦——相对论 1905年——狭义相对论(时间与空间、质量与能量) 1915年——广义相对论(物质、时间与空间关系) 量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能量子假说) 1905,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 20世纪初——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 1913——玻尔(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 。 1923——德布罗意,(物质波即实物粒子与光子一样具有波粒 二象性)。 1926——薛定谔(波动力学)。 1926——海森堡(矩阵力学)。 1927——(量子力学)。
我们观测的宇宙,据最新的数据大概有一百二三十亿光 年的寿命,中间有许多黑洞,白洞,以及暗物质反物质, 等等都引起了哲学上的一些争论。 宇宙处于演化之中,但是这个演化会坚持多少亿年,多 少百亿年,今天人类文明已经五千年了,我们再往前面推 演一下,与宇宙的亿年相比呀,都还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 间。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要寻根究底的去追问,去反思,去追思。
16
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如果像质子、中子、电子那样结合起来
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当你照镜子 时,镜中的那个你如果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面前,会怎么样呢? 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中那个你叫做“反你”。科 学家想象很远的地方有个和我们的世界很像的世界,它将是一个
自然辩证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学习和领会自然辩证法,对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自然科学、科学发展观一、自然科学的发展催发自然辩证法的产生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日益真切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社会推进了科学的时代,科学时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人类面对外部世界的更多自由,而且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智慧理性的提升,对待外部世界的观点和看法的改变,以往的世界观在科学发展的强劲势头之下受到了无法避免的冲击和挑战。
(1)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回应时代发展的科学主题,转变自己的理论指向和话语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
”因而,随着科学时代的到来哲学出现了不同的转向,它们或陶醉于对自然科学巨大成就的狂热欣赏之中,把科学领域的具体知识等同为哲学的一般;或漠视回避现代科学的巨大进步,割裂自然科学与理论思维的关系,使哲学陷于抽象的思辨和玄想,“而恩格斯则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对自然科学的各项巨大成就的热切关注中提炼出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赋予了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以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即使科学发展的巨大成就没有仅仅局限于事实领域,又把哲学从神学或抽象思辨的束缚中解救了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哲学形态,建构出了同科学时代相适应的科学世界观。
”(2)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了主观辩证法与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主观认识的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事物间的辩证运动关系的反应而已,从而揭去了长期掩盖在主观辩证法之上的神秘外衣,使辩证法真正建立在了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它既为我们建构了科学时代的科学世界观,同时也为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生动体现
2、量子力学
1927年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被证实二者是等价的,后称“量子力学”。
3、分子生物学
•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 沃森、英国生物学家 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关 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 现,标志着分子生物 学的诞生,它阐明了 生物界结构和生命活 动的高度一致性。
分子双螺旋结构
•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两部有影响的环境科 学著作: • 一部是美国女生物学家卡逊(Rachel Louise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1962 年),开启了人类环保时代的大门;
另一部是美国科学家芭芭拉·沃特、勒 内·杜博斯合著的《只有一个地球》,并 由此催生了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的一 系列环境科学分支科学。
• 这些都为生态自然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 理论基础。 • 1972年6月5日,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 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 言》》(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 on Human Environment),宣告了人类对环境 的传统观念的终结,达成了“只有一个地 球”的共识,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 座里程碑。
四、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 态危机”的过程中和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 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世界范围内的人 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 科学的发展,生态学的研究视野拓展到人 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了一 门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的人类生态学, 具体而生动地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 置。人类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 “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 样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 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依据。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及 其演化
一、何谓“系统”?
•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 有机整体。 • 系统的四层含义: •
二、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 形式
• 19世纪,恩格斯明确指出系统是自然界物 质的存在方式。
三、自然界的演化
• 20世纪的新物理学革命革新了机械自然观 的物质观和时空观。随后出现的系统科学 和非平衡态热力学则带来了从静止到演化 的自然观——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 其基本观点是: • 自然的演化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 自然的进化是一个不断有序化和发生对称 性破缺的过程,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的自组织机制; • 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具有无限性。
• 这些革命性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产生了两个全新 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另一 方面还对自然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出一幅全 新的自然景观: • 其一,彻底推翻了物质与运动无关的形而上学观 点,深刻地揭示了物体质量与运动速度、物质质 量与时空之间的深刻关联; • 其二,绝对时空并不存在,时空不仅与物质关联, 而且本身就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属性和方式。同 时,它还触发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和科学争论。
三、系统科学的出现和系统自然观 的诞生
•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 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 果。 • 20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的耗散结构理 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等自组织 理论及分形理论、孤粒子理论和混沌理论, 是系统科学的最新发展。
• 系统科学的诞生给辩证自然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 思想和内容: • 在物质观上开始把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事物作为研 究对象; • 在时空观上深入研究时空与物质关联的复杂性; 在演化观上强调事物的生成与演化及其方向和趋 势; • 在生命观上突出“自组织”的观点(事物自发自 主地从非生命演化出生命); • 在发展观上强调环境和条件(外因)的作用;最 大的变革在于它提出了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的观点。
第二章 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 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出现三大新发 现和两个问题,彻底地变革了科学的自然 图景,推动自然科学进入现代自然科学发 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 革命与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危机
这些新发现动摇了原子和元素不可分、不 变、是物质组成最小单位的形而上学的观 念。同时,正当人们陶醉在物理学经典体 系“尽善尽美”的境界时,物理学的晴朗 天空中却出现了“两朵乌云”,这就是当 时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麦克尔逊— 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物理学陷入空 前的危机。
•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这种自然观 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 想的基本观点:
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人类带来了 巨大福祉,也大大加快了人对自然生态破 坏的步伐,带来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 的危机典物理学的危机实质是形而上学思维方 式和机械论自然观的危机,表明旧理论在 新发现面前的无能为力。
二、20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革命及 其辩证自然观思想
• 20世纪初,正是在解决新实验事实同旧理论之间 的矛盾的过程中,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等科学家创 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 论体系。 • 1、相对论 • 1905年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科 学地揭示了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 之间、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统一性。 • 1916年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 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 20世纪自然观新进展不仅体现了关于自然 界系统联系和演化发展的特征,而且还体 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特性。 • 以往的自然观主要是关于自然的观点,而 20世纪的辩证自然观则是包含人和社会因 素在内的自然观,是人如何对待自然的认 知、态度和伦理价值的自然观。
一、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
四、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 系统自然观建立在新物理学革命和系统科学基础之上,为 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 从微观领域到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 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 • 它最深层次、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 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 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 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 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 思想。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更为重 要的是,它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探索组织 性、复杂性问题的全新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