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
新民主主义论心得体会篇一:《新民主主义论》读书报告指引中国革命航船的明灯——读《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与导师毛泽东同志在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讲演,这就是深刻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新民主主义论》。
最近,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有关课程以后,我仔细阅读了这一名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认真的学习了文中的观点和精神,因为这篇文章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重要代表作。
在文章里,我深刻的领会到,毛主席他以一个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家的气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对中国民族革命实际的分析,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的构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论证,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我看来,《新民主主义论》就像是一盏金光闪闪、永不熄灭的明灯,高悬在中国的夜空,指引着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驾驶着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中国革命的几个根本性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得出了下面的一些结论。
首先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性质。
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就已经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经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
我们不能幻想着一步登天,跑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这种思想是极其幼稚的,是有害革命的。
我还清醒的认识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的,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
这篇文章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也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战略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1.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认为这是一个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
这种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一个具有独特性质的社会形态。
1.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1.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道路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应该采取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种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和任务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土地革命、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等内容。
这些基本纲领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是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以武装斗争为主,以政治斗争为辅。
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夺取政权,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
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前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只要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路线和策略,就一定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方针,主张发展农业、工业和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经济的繁荣。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由毛泽东同志于1940年撰写。
这本著作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新民主主义论》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几个关键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一、中国社会的特点1.1 农民问题:《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力量,他们面临着土地问题、租佃问题等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解决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1.2 帝国主义的侵略:《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手段,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革命的核心内容。
1.3 资产阶级的特点:《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具有两面性。
他们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经济利益。
因此,中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立场和态度是复杂而多变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2.1 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论》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来自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
这三个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追求民主和社会进步。
2.2 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有组织性和最有纪律性的阶级,他们具有领导革命的能力和责任。
2.3 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革命动力所决定的,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3.1 实现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实现民主政治。
3.2 进行土地改革:《新民主主义论》强调,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撰写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革命理论作出的有力回应。
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和革命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和路径。
本文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这本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道路选择以及未来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革命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两党达成了共同抗日、民主革命的共识。
然而,受到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问题成为当时较大的争议。
《新民主主义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
文章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这意味着中国的革命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外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中国革命不仅要求摆脱外来压迫,还要消除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文章以深入的历史分析为基础,准确地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紧迫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现路径《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相较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当前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必然选择。
文章指出,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应该采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确保最大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
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提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种专政形式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文章还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可以采用各种革命形式,如农民战争、城市武装起义等,来推翻封建势力的统治,最终实现革命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展望文章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景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展望。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解放的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必经之路。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将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将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所写的一篇重要著作,它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对《新民主主义论》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1.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2 中国革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1.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3.1 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策略3.3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4.1 中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4.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4.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际意义5.1 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世界革命的影响5.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际背景和国际联合总结:总结1:《新民主主义论》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结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转折点。
总结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际意义在于为世界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性质和任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指出了中国革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同时,它也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在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时,书中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明确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在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时,书中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现代杰出领导人之一毛泽东的代表著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通过这一文章系统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这篇文章于1940年发表,正处于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指导革命实践,起到了不可估计的作用。
一、文章主旨《新民主主义论》的核心观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和性质。
它强调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二步是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深刻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作者的论述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善于将革命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
《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既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又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了实现这些纲领的路径和策略。
深入浅出的语言:文章采用了大众化的语言,使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种写作风格既有利于统一党内外的思想认识,又有助于扩大革命的影响力。
逻辑严密:文章的结构清晰,从定义、性质、任务到实施方案,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这使得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具有前瞻性。
三、个人观点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深感毛泽东思想的深刻与前瞻性。
在当今时代,尽管社会环境与革命时期大不相同,但其中关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核心思想仍具有指导意义。
特殊是在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深刻领略新民主主义的真谛,坚定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四、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坚持民族独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民主主义论》提出的民族独立思想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同时警惕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干预。
促进人民福祉:《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在当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阶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些感悟和思量。
一、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1.1 新民主主义的定义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任务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
1.2 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地位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是一个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必经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民要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1.3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前奏,是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2.1 中国革命的性质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
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2.2 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毛泽东强调,惟独工农联盟才干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实现革命的胜利。
2.3 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惟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后,中国才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实现最终的共产主义目标。
三、对中国革命的策略3.1 统一战线的建立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的策略,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一战线。
惟独统一战线的建立,才干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3.2 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毛泽东强调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惟独通过武装斗争,才干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
3.3 群众路线的贯彻毛泽东提出了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惟独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才干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篇一:新民主主义论感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号:20XX111117000591王鹏读完毛主席的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我觉得收获颇多的。
文中引用了许多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让我不仅增强了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更让我懂得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于1940年,而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侵略者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一方面将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另一方面则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
抗战进入了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在军事上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伺机挑起各种事端,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叫嚣“共产党不需要存在”,重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老调。
在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摆在面前的时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回答,以提出自己的根本主张,申明自己的鲜明态度。
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我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正如毛泽东在文中所提到“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现在则更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成了这种世界革命的伟大的同盟军。
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新民主主义论 学习心得
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在学习新民主主义论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到了这一理论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民革命理论,它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首先,我们要了解新民主主义这一概念。
新民主主义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内容。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无产阶级,也有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同时吸引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参与。
新民主主义论的核心观点是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农民阶级地位相比,提出了具体的革命实践和政治策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阶级的力量成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关键。
新民主主义理论还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
这三个法宝分别是: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
党的建设是革命胜利的基础,只有坚强的共产党才能够领导革命斗争;武装斗争是推翻敌对势力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农民和工人阶级获取解放的重要手段;统一战线则是吸引和团结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参与革命的重要方式。
在学习新民主主义论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新民主主义论指导下的革命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例如,统一战线的策略可以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争取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支持和参与,形成最广泛的团结。
党的建设则是任何时候的首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是如此。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有效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此外,新民主主义论对于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如何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总结起来,学习新民主主义论使我对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篇1《新民主主义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阐发了文化同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指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宣传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革命阶段具体行动纲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论述了文化工作在整个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党对古今中外思想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方针。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
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
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
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所谓“全盘西化”(33)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新民主主义论 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一本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它由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导师、革命家毛泽东所撰写。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推进中国革命事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我不禁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新民主主义论》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引人注目。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十分深刻,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基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旧中国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了解放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侵略的必然选择。
毛泽东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方向和任务,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
其次,《新民主主义论》突出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战略方针。
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在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具有领导革命的巨大优势和能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新民主主义论》还深入探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其走独立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两条根本对立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一条旗帜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道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道路的选择,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向前发展、实现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了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实现。
毛泽东指出,只有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发动人民群众的广泛革命斗争,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独立自由资本主义道路的封建统治,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大全五篇]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大全五篇]第一篇: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惟有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负责的精神,依靠客观的实践,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从灾难中走出来。
我们要建立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茂荣,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新中国。
就要革除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政治、旧经济和那为这种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篇:《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和发展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
在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世界历史状况和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才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选择适合自身的社会发展道路,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道路;世界历史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近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科学论断。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研究,缺乏从世界历史性的整体高度来进行考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缺憾。
本文力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新民主主义论的某些有益方面作些尝试,以求教于各位学仁。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观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基础。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俄国公社的发展道路问题时指出,由于俄国公社不是脱离现代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它处在现代劳动环境和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如果俄国农村公社通过俄国革命能够在西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得到及时帮助,实现先进文明成果和落后生产方的跨时空融合那么俄国就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制度的跨越。
《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
《新民主主义论》学习心得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代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理论著作。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以下是我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新民主主义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矛盾性。
毛泽东强调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
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其次,《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力量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和组织,而不仅仅是个
别的政治力量。
统一战线是为了团结各个阶级、各个社会力量一起反对敌人,实现国
家和民族的解放。
武装斗争是当时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形式,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取
得政权,推翻敌人的统治。
党的建设则是为了统一革命力量,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最后,《新民主主义论》强调党的领导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毛泽东指出党是革命
的核心力量,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领导广大人民推翻敌人的统治。
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党的建设的原则,如群众路线、党委制、民主集中制等,这
些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论》深刻地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矛盾和任务,提出了有效
的解决办法和组织原则,对于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我来说,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政治理论的专著,更是一本关于中国革命历程的宝贵历史文献,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全文深入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道路。
阅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阐述。
一、新民主主义论的基本观点1.1 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当前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2 革命的任务:文章强调,中国的革命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
1.3 革命的道路: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农民、工人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推动革命的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论的历史背景2.1 帝国主义侵略:文章指出,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独立受到严重威胁。
2.2 封建主义压迫:中国封建社会的存在使得广大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改变现状,争取自己的权益。
2.3 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感到不满。
三、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响与启示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具体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3.2 革命实践的指导:文章提供了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方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3.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新民主主义论》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新民主主义论的现实意义4.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任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4.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章强调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4.3 增强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新民主主义论》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和富强的决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团结力。
新明主主义论观后感
新明主主义论观后感篇一新明主主义论观后感最近看了《新民主主义论》,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啊!我觉得吧,新民主主义就像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把旧的、腐朽的东西统统冲走。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个理论嘛,能有多大作用?嘿,您还别这么想!这理论可重要了,它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想想以前,封建主义、帝国主义那叫一个嚣张,老百姓过的那叫什么日子?水深火热啊!新民主主义的出现,可能让一些守旧派心里慌了,但是对于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来说,那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我在书里看到那些描述,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工人们在工厂里辛苦劳作却吃不饱穿不暖,农民们在田地里辛勤耕耘却被地主剥削压迫。
新民主主义的提出,给了大家希望,让大家知道原来生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可能。
我觉得新民主主义是不是就是告诉我们,要勇敢地打破旧有的枷锁,去追求真正的公平和自由?也许这个过程会充满艰辛,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是不是就一定能够实现?说实话,我有时候也会想,自己能为这样的伟大事业做点啥呢?我觉得可能先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多了解一些知识,以后说不定就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这一路走过来,新民主主义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改变,难道不是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和继续努力吗?篇二新明主主义论观后感《新民主主义论》?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多厉害?但看完之后,我只想说:哎呀妈呀,真香!你说这新民主主义,它可不是一般的理论,那简直就是改变中国命运的法宝!以前咱国家被列强欺负,内部又有各种封建残余,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时候,新民主主义就像一位超级英雄闪亮登场!我在想啊,要是没有新民主主义,我们是不是还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找到出路?可能有人会质疑,说这只是一种理论,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哼,那可大错特错!新民主主义指导了我们的革命实践,让我们一步步走向胜利。
就好比打仗,新民主主义告诉我们战略战术,让我们知道怎么跟敌人斗。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40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项理论指导。
本文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论》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一、新民主主义论的核心思想1.1 革命的性质和对象《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1.2 革命的动力和领导阶级《新民主主义论》认为,中国革命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而领导阶级则是无产阶级。
这一观点准确地把握了中国革命的阶级状况和力量对比,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正确的路径。
1.3 革命的前途和任务《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但在这之前需要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这一观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充分考虑到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为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新民主主义论的实践意义2.1 革命道路的选择《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它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阶段和任务,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2.2 革命联盟的建立《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了工农联盟和工农兵联盟的重要性,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凝聚了各阶层的革命力量。
2.3 革命策略的制定《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的策略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它强调了武装斗争在革命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方案。
三、新民主主义论的历史地位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
3.2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论》等读后感.3篇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以新民主主义为中心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要义。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论》的阅读让我对新民主主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其中的很多精辟论述对我们现今社会仍有很好的启迪教育意义。
1940中国的抗战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日本在中华民族的英勇抵抗下,侵略的步伐难以大步向前,另一方面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抗战前途产生了迷茫与困惑。
妥协?反共!气氛加重。
怎么办?面对现实,实事求是。
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要团结,不是单靠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也不是单靠国民党的正面战争,更不是汪伪政府的曲线救国,以投降的媚态求生。
而是需要建立统一战线,国共团结,依靠群众,外部寻求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积极抗战:另一方面看到解放之路的艰难,做好抗战的长期准备。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节——中国向何去处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这一段话归纳起来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从民族的解放之路到国家的伟大复兴之路,实事求是依然是我们需要遵循的标准。
因为坚持依靠客观实践,实事求是使我们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改革到了深水区,各种问题也凸显出来,要想解决问题,继续发展,我们依然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实践。
我觉得这也是《新民主主义论》最核心的部分。
《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读后感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篇经典之作。
他首先从学习问题入手,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上的一些根本性的错误认识。
他首先分析了当时在党内存在着的一种错误的研究现状,指出:“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
读《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读《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以新民主主义为中心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要义。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论》的阅读让我对新民主主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其中的很多精辟论述对我们现今社会仍有很好的启迪教育意义。
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反映在文化形态上,就是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对这一文化从理论上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使之成为一个完整而科学的形态。
毛泽东从研究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变化的背景上,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由独立的完整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前,中国文化是单一的封建文化;鸦片战争以后,除了封建文化以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奴化文化和新出现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文化。
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文化性质已发生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与思想文化新陈代谢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性质的多重性。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在中国近代文化的矛盾性演进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战线上的生力军,它们对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革命,直接服务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代表着中国社会演进的方向。
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和宣传西方的民主主义文化,试图模仿西方民主主义文化建立起中国的民主主义文化。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并不是从本国封建主义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因此,在敌对双方的斗争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这个反动同盟打退了,败下阵来。
毛泽东指出: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新民主主义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著作之一,由毛泽东于1940年撰写,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
本文主要围绕着《新民主主义论》这一著作展开,通过对其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深入了解了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革命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的内涵1.1 中国社会的特点《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复杂,农民占据绝大多数。
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相契合,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新民主主义的定义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的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的解放。
这一定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3 新民主主义的阶段性特点《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特点,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阶段性特点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2.1 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了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先进性和彻底性,是推动革命的主力军。
2.2 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是中国革命的基础。
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农民阶级的广泛性使得两者的联盟具有强大的革命力量。
2.3 其他革命力量的参与《新民主主义论》还强调了其他革命力量的参与,如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
这些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3.1 统一战线的策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策略。
这种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各个阶级和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3.2 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即通过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实现对城市的革命胜利。
这一策略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武装斗争的策略毛泽东提出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一:引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长达20年的革命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同志以其独特而深刻的分析能力和理论洞察力,在这个过程中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论。
二:概念解释1. 新民主主义:即无产阶级领导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2. 旧社会:指封建地租制度统治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且不发展资本工业等现代生产方式。
3. 起点低迷与艰难曲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起点较晚且国内外敌对势力众多。
三:实践路径探索1.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a) 均田土地改革运动;b) 打击豪绅恶霸及帝国压迫者;c) 发展军队和武装斗争;2. 工人运动与组织:a)推进工人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完善;b)加强职工福利和工会组织建设;c)提高劳动者的政治觉悟与斗争能力。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要点1. 阶级分析:中国社会存在着多个阶级,无产阶级应领导农民等其他革命群众。
2. 国内矛盾与国际压迫:a) 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及文化;b) 内外敌人共同威胁下,必须实行统一战线策略。
3. 民族问题解决方案:a) 推进反帝爱国运动并发展抗日根据地;b) 加强各少数民族团结合作以保障平等权益。
五:历史贡献与启示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深刻剖析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为之指明了前进道路。
这部重要著作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在中国具体情境下的有机延伸,也成为我们今天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特色路径上一个极其珍贵而鼓舞人心的里程碑。
本文档涉及附件:1. 《新民主主义论》原文2. 相关统计数据和图表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新民主主义:指无产阶级领导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实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大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社会制度。
2. 均田土地改革运动:即将封建剥削者手中没收到分配给广大贫苦农民,并确立小生产经济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思想的精髓,时代的瑰宝
——读《新民主主义论》有感
学院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2012年 9 月6日
《新民主主义论》是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全文共15小节,近3万字,以严密的逻辑,严谨的结构和严整的体系向我们阐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成果,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先进的重要作用。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之际正值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
外患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略和对国民党由武力进攻改为政治诱降与经济拉拢,使得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在南京成立伪政府。
内忧有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奉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政策,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在军事上加紧制造反共摩擦,在政治思想上大肆制造反共舆论。
另有一些反动文人瞎扛“三民主义”的招牌,无知盲目地叫嚣共产主义从外国来,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不需要共产党的存在。
再加上对国民党不满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与政策抱以怀疑的态度。
在中国艰难的革命进程中这场严重的政治斗争面前,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针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疑虑,向全国人民做出了全面、详尽、科学的庄严回答,为低迷阴暗的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辉煌、明确的康庄大道。
文章从广大人民群众现阶段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社会实践出发,总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发展,阐明了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是无产阶级的社会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
新旧民主主义的革命目标基本相同,但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不彻底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更深入、科学地将中国引向光明。
自周秦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腐朽封建的束缚,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更是倍遭压迫。
晚晴时期,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大地带来了新一轮的创伤。
直到《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当时,日本的侵略占领,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帝国主义的残留压迫,再加上封建思想的顽固毒害,中国国土虽大,国情却异常复杂棘手,中华民族到了转折的迷惑时刻。
文章深入全面地分析现实,创造性地提出,这些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就是我们革命的对象。
我们要革除的,就是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政治、旧经济和那为这种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
而我们要建立起来的,则是与此相反的东西,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
这两个阶段又必须相互衔接,不容许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中国历史特点做出的伟大决策与引导。
文章还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和建立新中国的主张。
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上,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还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上,要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反对封建与迷信,主张实事求是的客观真理,使它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大众的实践作为创造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
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
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
他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使人们眼界豁然开朗,一下子清楚了,明确了,为中国革命当前任务和它的前途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易于了解的论断,为领导全党和全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要关头大胆跃进,取得胜利提供了先进有力的思想武器。
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与主张并非是虚空、荒谬的,它是建立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伟大成果。
我认为,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中,有两个方面最能显示它的特点:完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原有的书本上没有的,但又的确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个方面是农民问题。
这就是,在农村党领导组织农民武装,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战争和革命中提高农民水平(可以说,使他们逐渐摆脱自发的民粹主义、农业社会主义),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全国胜利。
另一个方面就是资本主义问题。
和“左”倾机会主义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就反对一切资产阶级不同,毛主席的理论是,要区别民族资产阶级即中等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
对前者要采取慎重的政策,不是一概打倒,一律反对。
解放战争时党的三大经济纲领,一个是土地改革,一个是没收官僚资本,还有一个就是保护民族工商业。
在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党从农村进入城市,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同时,十分注意团结一切民主党派,团结主要是中等资产阶级的社会力量,同他们合作共事,一起建立民主共和国。
就因为中间阶层虽然有其弱点,但在中国是最有文化的,并且有一些资本和办工业的本领,是可以影响很多人的。
如果不团结这个力量,那么我们纵然进了城,也将在城市中站不稳脚;而且很可能助长我们队伍中的民粹主义、农业社会主义的倾向,那就更有遭致失败的危险。
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因为有工人阶级、共产党的领导,团结、动员了中国人口中占最大多数的农民,还组成了一个由参加这个革命的一切人组成的统一战线。
毛主席当时说:这个“统一战线是十分广大的,这里包括了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
依靠包含上述两个特点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才可能有共产党领导的、以上农联盟为基础的这样广大的统一战线,也才可能取得并保持民主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在我们这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理论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而在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虽然局势没有当初的紧迫恶劣,《新民主主义论》对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所阐述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是中国文化前进的基本指导思想,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勇气也成为指导我们后辈前进的标杆。
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与智慧遗产必将得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当代大学生,或许我们不会参与政治,却永远不能脱离政治的影响。
今后参加工作,我们更不能没有政治思想与意识。
拜读马克思经典,我们会更有思考,会更有方向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思想指引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