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论》

合集下载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毛泽东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经济、文化、方法政策的重要著作。

写于1940年1月。

最初以《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题,发表在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

1940年2月2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改题为《新民主主义论》,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军事上对中国共产党施加压力,并大力进行反共宣传。

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主革命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他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可以划分为新旧两个历史时期和两个历史范畴。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五四运动之前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五四运动之后,由于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一步,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毛泽东批判了看不到这种联系而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顽固派,也批判了看不到这种区别而主张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左”倾空谈主义。

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它是真正实行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某种必要办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容许富农经济存在。

在这个阶段上,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新民主主义论-解读

新民主主义论-解读

《新民主主义论》导读《新民主主义论》是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当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

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这篇著作今天读来,会让我们由衷感受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描绘了新国家的蓝图。

在那些深邃的思想中,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宗旨。

这篇著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是一次飞跃性的理论成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

一、《新民主主义论》讲演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态度和政策,由武力进攻改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在南京成立伪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军事上加紧制造反共摩擦,在政治思想上大肆制造反共舆论。

1939年3月,国民党发动“国民总动员运动”,要求改造“国民精神”,一切言论已蒋介石的“三民主义”为准则,军令、政令及行政统一于蒋介石。

一些反动文人也打着三民主义的招牌,叫嚣共产主义是从外国来的,“不适合中国国情”,不需要共产党的存在。

此时,对国民党独裁且抗战不力不满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对共产党的主张持怀疑态度,有的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在抗战胜利后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该向何处去?这个关系到抗战前途和中国命运的重大问题,全国人民迫切一切中国共产党作出回答。

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及其追随者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攻,打破走中间道路的幻想,从根本上向全国人民阐明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见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

在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间,先后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深刻阐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主题总结

《新民主主义论》主题总结

《新民主主义论》主题总结《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2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和理论,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篇著作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国情,提出了在中国革命中实现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转换问题。

本文将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主题进行总结,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一步:分析中国革命的特殊国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国情,深刻地指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质和内容。

毛泽东认为,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原因,使得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生产和贸易受到了外来势力的控制,中国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第二步:实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是进一步发展旧民主主义的阶段,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必要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必须进行土地革命、反对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等手段,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

然后,中国才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推动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

第三步:革命的领导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了革命的领导作用。

只有正确的领导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

在中国革命中,共产党和革命领导人具有重要的领导作用,应该依靠人民力量,推动革命的实现。

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论》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国情,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质和内容。

毛泽东提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问题,指出了正确的革命领导作用。

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构想,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要深入去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加深认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性,以此为指导,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进步。

毛概经典文献阅读《新民主主义论》

毛概经典文献阅读《新民主主义论》

二、内容讲解《新民主主义论》全文由十五部分组成,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概括起来,主要论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中国社会的性质毛泽东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在本文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

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

”(二)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而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即中国需要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这是互相关联的两项任务。

(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产阶级的领导,那么,中国无产阶级能否从一开始就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呢?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即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主要任务,参加革命的力量决定的。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还认为,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1,《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新民主主义论》是⽑泽东1940年1⽉9⽇在陕⽢宁边区⽂化协会第⼀次代表⼤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化》,刊登在1940年2⽉15⽇延安出版的《中国⽂化》创刊号上。

同年2⽉20⽇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是,题⽬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40年初,购机国内形势都发⽣和很⼤变化。

中国的抗⽇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

这是,⽇本帝国主义由于⾃⾝兵⼒不⾜和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开展,不得不停⽌对正⾯战场的进攻,并把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策由武⼒进攻转变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顽固跑反共投降倾向⽇益明显。

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的晴⽇拍公开投降⽇本,以蒋介⽯为⾸的亲英美派消极抗⽇,积极反共,1939年冬⾄1940年春发动了第⼀次反共⾼潮。

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战线向共产党发动进攻的同时,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也发动了攻势。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接连发表演说,攻击共产主义,宣扬其专制独裁的假三民主义。

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切宣传机器,⼤肆宣扬“⼀个主义(三民主义)”、“⼀个政党(国民党)”、“⼀个领袖(蒋介⽯)”。

张君励发表致⽑泽东的公开信,要求共产党去⼩便去,取消⼋路军和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搁置⼀边”。

叶青等⼈宣扬“⼀次⾰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

这些肝功⾔论,不但破坏抗⽇团结,⽽且是⼴⼤群众对抗战的前途和中国的未来缺乏信⼼。

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抗战不⼒表⽰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条道路,想在中国建⽴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就是在共产党和⾰命队伍内部,也有⼀些⼈对中国民主⾰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些模糊认识,对中国⾰命的基本理论和策略缺乏统⼀的理解。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现代杰出领导人之一毛泽东的代表著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通过这一文章系统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这篇文章于1940年发表,正处于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指导革命实践,起到了不可估计的作用。

一、文章主旨《新民主主义论》的核心观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和性质。

它强调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二步是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深刻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作者的论述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善于将革命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

《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既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又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了实现这些纲领的路径和策略。

深入浅出的语言:文章采用了大众化的语言,使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种写作风格既有利于统一党内外的思想认识,又有助于扩大革命的影响力。

逻辑严密:文章的结构清晰,从定义、性质、任务到实施方案,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这使得文章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具有前瞻性。

三、个人观点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深感毛泽东思想的深刻与前瞻性。

在当今时代,尽管社会环境与革命时期大不相同,但其中关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核心思想仍具有指导意义。

特殊是在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深刻领略新民主主义的真谛,坚定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四、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坚持民族独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民主主义论》提出的民族独立思想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同时警惕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干预。

促进人民福祉:《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在当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新民主主义论》导读

《新民主主义论》导读

《新民主主义论》导读
《新民主主义论》是卡尔•马克思二十世纪中期在芝加哥大学发表的政治理论著作,
书中论述的就是新的民主主义思想,是从旧民主主义中批判性重新审视,按其创新之处重
新建构的新民主主义。

马克思以对自然主义(指客观世界是被人类所创造)和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客观存在,是非理性的存在,随着变化)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政治发展中民主
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改良等思想,按照“自然”、“居政”两个方面,探讨民主政
治在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结了新民主主义的几个原则:第一,民主的基础是人民的
自治和自由,要建立起有效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民主制度的发展应从现实出发,建立
在人民的利益和能力基础上;第三,要注重社会结构的改革,以及有效的倡导正义。

第四,要保持对社会民主时代转变的警惕,以避免有害变革。

《新民主主义论》为新民主主义哲学思想的提出,既意在发展普惠民主理论,又在实
际政治中推动民主制度改革,可以说是一部划时代的政治纪元著作,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它一直支配着本世纪以来的政治哲学思想,成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理论武器,尤
其在新民主主义的一系列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向我们展示出民主政治在发展过程
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读《新民主主义论》笔记

读《新民主主义论》笔记

读《新民主主义论》笔记毛主席写于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分析和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

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系统总结了历史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既表明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也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成熟,对于中国民主革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内容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中国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纲领。

它为毛泽东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党早期形成的重要思想理论体系。

主席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强调了当时的中国革命既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特殊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认为“中国革命分为两个历史阶段,而其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新的历史特点”。

《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

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主席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结合中国当时社会实际,广泛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主席又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阐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

《新民主主义论》导读

《新民主主义论》导读

第一次反共高潮
1939年12月-1940年2月,蒋介石的 嫡系部队先后制造了晋西事变、和陇东 事件,侵扰我山西青年抗敌敢死纵队, 袭击我陕甘宁边区和太行山区抗日力量。 被我击溃后接受休战建议。
(5)民族资产阶级的幻想和 我们党内的错误思想
民族资产阶级妄图走中间道路,幻想 在抗战胜利后在这个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2)美、英、法帝国主义 制造新阴谋—— “远东慕尼黑” (要牺牲中国的利益寻求对日妥协)
“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29日, 英、法欲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之苏台德 地区换取德国进攻苏联;但德国1939 年3月15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却于 9月1日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 德宣战,史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 发” 。
②正文和题解对有些文章误署的写作 (或发表)时间以及文中的某些史实 以及少量错字、漏字等作了校正,对 某些用字(包括少数生僻认的地名用 字)作了文字规范化的更改,对有些 题解作了少量史实和提法方面的修正, 也新增了几篇题解。
③注释。第2版修订主要是校订注释,即 改正注释中某些错讹的史实和不准确 的提法,增补了一些新的注释,删去 了少量的注释。《毛泽东选集》(四 卷)首版共有872条注释,新版增加了 77条注释。
2、关于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的关系
(1)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相 结合;
(2)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 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 然趋势;
(3)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革命 阶段。
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 两个基本观点
(关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又 给政治、经济以伟大的影响作用;
汪精卫公开降日
汪精卫(汪兆铭,字季新、季恂) 原籍浙江山阴人。1883生,1944年11月 10日病死于日本名古屋)1905年追随孙中山 先生革命,加入同盟会,1910年因刺杀摄政 王载沣在京被捕入狱。1925年2月为孙中山草 拟遗嘱,7月任广东国民政府主席,后又任军 委主席;1932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 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后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阶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些感悟和思量。

一、对新民主主义的理解1.1 新民主主义的定义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主要任务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

1.2 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地位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是一个阶段,是中国革命的必经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人民要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1.3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前奏,是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2.1 中国革命的性质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

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2.2 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毛泽东强调,惟独工农联盟才干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实现革命的胜利。

2.3 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惟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后,中国才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实现最终的共产主义目标。

三、对中国革命的策略3.1 统一战线的建立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的策略,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一战线。

惟独统一战线的建立,才干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3.2 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毛泽东强调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惟独通过武装斗争,才干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

3.3 群众路线的贯彻毛泽东提出了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惟独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才干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推动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读了之后,深深被毛主席的文笔所折服,全文层次分明,论点论据清晰,从中可以看出毛主席的思想先进性以及发展的前瞻性,这对我们国家形势走向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全文分为十五个篇章,主线是中国的文化,从中国的文化谈起,探索中国未来的发展现象。

《新民主主义论》是借《中国文化》出版之际写出的,资料详实,思路清晰,着实是篇掷地有声、说服人心的论述。

看的过程中发现政治书上很多基本的理论就是来自于《新民主主义论》的原文,如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国体、政体……可见,这些理论经过时间的考验沿用至今,是科学的,经得起考验。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

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毫无疑义,我们这个新民民主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的导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但是中国在整个新民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中央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将这种新民民主主义的政治特色发挥的日臻至善,科学发展观中写道,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看了《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明白了在真正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是要根据国情、生产力的发展分成多个步骤时期的,所以在我们实现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艰苦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全文深入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道路。

阅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阐述。

一、新民主主义论的基本观点1.1 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当前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2 革命的任务:文章强调,中国的革命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

1.3 革命的道路: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农民、工人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推动革命的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论的历史背景2.1 帝国主义侵略:文章指出,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独立受到严重威胁。

2.2 封建主义压迫:中国封建社会的存在使得广大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改变现状,争取自己的权益。

2.3 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感到不满。

三、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响与启示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具体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3.2 革命实践的指导:文章提供了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方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3.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新民主主义论》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新民主主义论的现实意义4.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任务,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

4.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章强调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4.3 增强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新民主主义论》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和富强的决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团结力。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阐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政治著作。

它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载于1940年2月15日在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

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写作背景:该文是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内日军已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文化,国内政治形势恶化,国民党内的顽固派不断制造同八路军的军事摩擦;国际上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论》全文共15节,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做了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六个部分:㈠中国社会的性质;㈡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㈢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㈣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和领导力量;㈤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完整的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首先,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不但有新经济、新政治,还有新文化,改变过去受压怕、受剥削而愚昧落后的中国现状。

早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然而从一九一四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为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而辛亥革命在其社会性质来说,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40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项理论指导。

本文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论》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一、新民主主义论的核心思想1.1 革命的性质和对象《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1.2 革命的动力和领导阶级《新民主主义论》认为,中国革命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而领导阶级则是无产阶级。

这一观点准确地把握了中国革命的阶级状况和力量对比,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正确的路径。

1.3 革命的前途和任务《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但在这之前需要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这一观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充分考虑到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为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新民主主义论的实践意义2.1 革命道路的选择《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它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阶段和任务,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2.2 革命联盟的建立《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了工农联盟和工农兵联盟的重要性,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凝聚了各阶层的革命力量。

2.3 革命策略的制定《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的策略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它强调了武装斗争在革命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方案。

三、新民主主义论的历史地位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

3.2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合集三篇)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合集三篇)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合集三篇)《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的光辉之作,里面有很多深刻的思想至今仍如夜空上的星星发挥着璀璨光芒。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帮助了我深入理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近20年来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有关政策的正确性,并且从历史的、理论的角度深入认识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历史不会绝对地重复,但是在革命进程中,的确有时候像列宁所说的,人们不得不一再重复做一件事情。

建国后,中国走了三十年的曲折道路,艰辛而苦楚,一直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了,中国才逐渐向着真正的富饶之路迈进。

时代不同了,而思想却依旧闪耀着光芒。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针是学习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的东西,并逐渐使其本土化即变成自己国家的东西从而谋求发展。

而这种理论早在新民主主义论里面就这样提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同时,毛泽东还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主张要对古代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髓。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这种尊重历史的观点应该对当代漠视历史淡忘历史的青年们有一个警醒作用了。

《新民主主义论》简要概述

《新民主主义论》简要概述

《新民主主义论》简要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作的一部经典著作,这部著作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创作背景、主要观点、实践运用、当代意义和结论等方面对《新民主主义论》进行简要概述。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新民主主义论》的创作背景。

这部著作的创作背景非常复杂,主要是因为当时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但同时,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些观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观点。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就是关于民主政治、人民革命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他们认为,民主政治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而人民革命则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手段。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必须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来实现。

那么,《新民主主义论》的实践运用又是怎样的呢?事实上,《新民主主义论》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实践中,许多国家都借鉴了《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思想,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斗争。

例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都受到了《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响。

此外,《新民主主义论》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新民主主义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具体来说,《新民主主义论》告诉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文章内容。

《新民主主义论》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部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民主主义论》等读后感.3篇

《新民主主义论》等读后感.3篇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

以新民主主义为中心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要义。

通过对《新民主主义论》的阅读让我对新民主主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其中的很多精辟论述对我们现今社会仍有很好的启迪教育意义。

1940中国的抗战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日本在中华民族的英勇抵抗下,侵略的步伐难以大步向前,另一方面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抗战前途产生了迷茫与困惑。

妥协?反共!气氛加重。

怎么办?面对现实,实事求是。

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要团结,不是单靠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也不是单靠国民党的正面战争,更不是汪伪政府的曲线救国,以投降的媚态求生。

而是需要建立统一战线,国共团结,依靠群众,外部寻求一切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积极抗战:另一方面看到解放之路的艰难,做好抗战的长期准备。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节——中国向何去处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这一段话归纳起来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从民族的解放之路到国家的伟大复兴之路,实事求是依然是我们需要遵循的标准。

因为坚持依靠客观实践,实事求是使我们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改革到了深水区,各种问题也凸显出来,要想解决问题,继续发展,我们依然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实践。

我觉得这也是《新民主主义论》最核心的部分。

《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读后感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篇经典之作。

他首先从学习问题入手,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上的一些根本性的错误认识。

他首先分析了当时在党内存在着的一种错误的研究现状,指出:“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

毛概经典文献阅读《新民主主义论》

毛概经典文献阅读《新民主主义论》
(二)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因而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即中国需要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这是互相关联的两项任务。
二、内容讲解
《新民主主义论》全文由十五部分组成,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阐述,概括起来,主要论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社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质
毛泽东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在本文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
(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产阶级的领导,那么,中国无产阶级能否从一开始就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呢?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即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主要任务,参加革命的力量决定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名词解释《新民主主义论》

名词解释《新民主主义论》

名词解释《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原载1940年2月15日延安《中国文化》创刊号。

同年2月20日发表于《解放》第九十八、九十九期合刊,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1952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2011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七册。

讲演共讲了十五个问题:一、中国向何处去;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三、中国的历史特点;四、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六、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七、驳资产阶级专政;八、驳“左”倾空谈主义;九、驳顽固派;十、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十一、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十二、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十三、四个时期;十四、文化性质问题上的偏向;十五、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讲演就中国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应该是怎样的,这个国家的前途是什么等问题,做了系统的回答。

科学地总结了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特别是中国革命的经验,揭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

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和纲领,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

该讲演从理论上批判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全党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阶段革命的性质、内容、领导权和发展前途有了一个明确而完整的认识,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

《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引言概述:《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著作之一,由毛泽东于1940年撰写,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

本文主要围绕着《新民主主义论》这一著作展开,通过对其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深入了解了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革命的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的内涵1.1 中国社会的特点《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复杂,农民占据绝大多数。

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相契合,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新民主主义的定义新民主主义是中国革命的目标,其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的解放。

这一定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3 新民主主义的阶段性特点《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特点,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阶段性特点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2.1 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了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先进性和彻底性,是推动革命的主力军。

2.2 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是中国革命的基础。

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农民阶级的广泛性使得两者的联盟具有强大的革命力量。

2.3 其他革命力量的参与《新民主主义论》还强调了其他革命力量的参与,如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

这些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3.1 统一战线的策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策略。

这种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各个阶级和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3.2 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即通过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最终实现对城市的革命胜利。

这一策略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武装斗争的策略毛泽东提出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论》1,《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刊登在1940年2月15日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

同年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是,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40年初,购机国内形势都发生和很大变化。

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由于自身兵力不足和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广发开展,不得不停止对正面战场的进攻,并把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策由武力进攻转变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顽固跑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明显。

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晴日拍公开投降日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冬至1940年春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战线向共产党发动进攻的同时,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也发动了攻势。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接连发表演说,攻击共产主义,宣扬其专制独裁的假三民主义。

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肆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

张君励发表致毛泽东的公开信,要求共产党去小便去,取消八路军和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搁置一边”。

叶青等人宣扬“一次革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

这些肝功言论,不但破坏抗日团结,而且是广大群众对抗战的前途和中国的未来缺乏信心。

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抗战不力表示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人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一条道路,想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就是在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内部,也有一些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和策略缺乏统一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汇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叫嚣,为了回答全国人民所关心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中国共产党必须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些列基本理论做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阐述,说明自己对于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

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具备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上,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经历了两次失败、两次胜利的成熟的党,既有推动和领导北伐战争胜利的经验,有由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既有土地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经验,又有“左”倾机会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拉力严重损害的教训。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经历了两次转变,即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变和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转变。

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

曲折而丰富的革命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深刻理解,使毛泽东有可能云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加以系统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理论。

正如毛泽东所说,《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在前后发表的一些论文、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客观上,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战局相对稳定,这种环境使党和毛泽东有可能从事深入的理论研究,集中精力解答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

正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对中国近百年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作了系统的总结,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这篇重要文章。

这篇文章揭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这篇文章的发表,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关于抗日战争和中国前途的种种谬论,澄清了党内外某些人的糊涂思想,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革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毛泽东是如何阐述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论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在这个基本观点之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作了科学的历史的分析。

首先,新文化是新政治、新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当时的中国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就产生了诸如奴化思想、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

这是革命的对象。

至于新文化,则是在中国社会有了新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之后产生的。

毛泽东指出:“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这些阶级的政治力量,所谓的观念形态,所谓新文化,是无从产生的”由此可见,中国的新文化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然产生的结果,是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必然产生结果。

而资产阶级顽固派鼓吹“一个主义”,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是行不通,因为他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国际国内的条件。

其次,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取决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又能动地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即是说,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产物,但它并不是消极产物,它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对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毛泽东总结了近百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文化运动的历史经验,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伟大作用。

他以五四运动为例指出,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巨大作用,体现为它是思想上和赶不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文化运动,对于推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了重大作用。

毛泽东是这样论述文化运动在革命事业中的地位的:“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路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毛泽东的论述,及说明了文化运动对革命事业的重要,又解决了文化运动的方向问题,即新文化运动必须为新政治、新经济服务。

毛泽东还论述了怎样坚持新文化的正确方向,说明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这是保证新文化为新政治和新经济服务的关键所在。

第三,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是他的根本来源。

但是,他不能脱离过去时代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凭空创造出来。

它一经形成,就具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它对先前的文化遗产的历史继承问题。

对于文化遗产,毛泽东主张,一要尊重历史,不能割断历史,但不能颂古非今,不能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二要与一切别的民族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相互吸引相互发展的关系,即使外国的古代文化,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翻书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三要注意对文化遗产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反对“全盘西化”的主张,反对形式主义地学习外国的东西,提倡采取科学的分析批评态度,提出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确保新文化的健康发展。

毛泽东通过对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关系的分析,以及对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论述,批判了当时国米当晚不拍推辞那个的文化专制主义,科学地论述了革命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纲领,为新文化的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的论述,可以使我们领悟到社会主义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基础上产生的,但又给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以巨大的反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搞不好,就会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最终将影响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

因此,重温毛泽东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论述,对于指导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历史特点做了哪些分析?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特点,是认清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的饿出发点和依据。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中国的历史特点作了详尽的阐述。

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由此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他指出,中国自周秦以来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占统治地位。

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就是现实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实中国的国情。

在这种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中国的这种社会性质又决定了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中国革命在第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彻底扫除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及其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这就是现实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

其次,分析了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特点,由此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前途。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个历史特点是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范畴的世界革命时代已经结束了,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时代开始了。

在这个时代,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这种时代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步,虽然按其性质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他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这种革命已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

这种革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更广大的道路。

因此,中国革命的前途是要实现社会主义。

第三,通过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反省,说明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新的历史特点也表现于中国内部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