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肝脏疾病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5~60之间,术前均经CT、B超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部病变,部分定性不肯定,临床表现为发热、上腹痛、腹胀等。穿刺部位为肝左叶5例,肝右叶10例,病灶直径2.5~10cm。治疗肝癌9例13个结节,囊肿2例病灶3个。

方法:采用东软双排螺旋CT机,穿刺包1个,4~21G抽吸针、切割针、2%利多卡因,无水乙醇等。穿刺前明确适应证及禁忌证。术前准备包括肝功能,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心电图,AFP等检查。体位按手术需要,嘱患者避免情绪过度紧张,放松身体,以利于进针。按医生要求反复深呼吸后作呼气屏息动作,或自然呼吸,以配合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身体右侧靠床沿,先铺好腹带,并将右前臂上举,右手置于枕后。其主要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为主,有时根据所穿刺肝脏的解剖部位进行右前斜位。在CT扫描床上将患者体位摆好后,用胶布将一自制定位器紧贴皮肤所需CT扫描部位固定。先行CT 扫描后在获取的图像上筛选出所要的层面,在同一层面上观察皮肤表面定位器出现的点位来确定进针的部位,将扫描架上定位器灯打开,调整好所要层面数据,对应点位在皮肤上画好标记后,退出患者取下定位器。以皮肤标记为中心进行消毒,进针的角度,深度由CT根据所要的层面测量决定。它的优点是创伤小,定位准确,操作方便,可以满足临床上的需要[1]。以5mm层厚对肝内病灶进行连续螺旋CT 扫描,选择最佳层面。在穿刺区层面体表皮肤上以棚栏做标志,做3层局部扫描,确定最佳皮肤穿刺点,并侧好进针距离及角度,以皮肤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至腹膜,先将将穿刺针进入腹腔,再扫描观察,确认方向正确后刺入,刺时嘱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可平行移动抽吸或多点扇形穿刺抽吸,然后迅速拔针,行涂片

及病理学检查。或用共轴针法取得活检组织后,缓慢向癌结节调整注射,使乙醇分布均匀,每次不超过40ml,最多1次治疗2个病灶。拔针后再次行CT扫描,了解有无并发症及乙醇在瘤内的分布情况。术后根据需要给予输液、止痛、保肝等处理,复查肝功能及血清肿瘤标志物AFP等。3个囊肿病灶,先抽出囊液,再注入无水乙醇10ml保留。

结果

15例均1~2次穿刺成功,活检或治疗,11例经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73.3%,肝癌结节经过治疗,13个结节中有5个1次注射后坏死,经CT增强扫描无强化。3个经2次治疗后缩小,2个经2次治疗无变化,5个仍增大,治疗效果差。3个囊肿灶均有明显缩小。有2例原发性肝癌治疗后手术切除,发现1例病灶内病理检查无癌细胞,1例仅局部有癌细胞存活。

讨论

CT引导下穿刺治疗,因定位准确而变得实用,易于推广,通过增强扫描,还可以观察到病灶的血供情况,能有效地避开血管、大胆管和坏死组织,穿刺诊断率高,并发症少。注射乙醇时,要多点注射,使结节完全被浸润,乙醇注射量按公式V=4/3π(r+0.5)3计算,注射完毕后留针数分钟或边退针边注入1%普鲁卡因2~3ml[1],以缓解疼痛,拔针后将进针处向下卧位及观察2小时以上。

囊肿治疗时,要抽出囊液体,并进行常规化验,注入乙醇要抽出囊液量的25%左右,一般1次不超过200ml。保留10~15分钟,然后将乙醇抽出,再注入8~15ml保留,术后观察4小时,让患者左右侧卧5分钟,囊肿有分隔,则进行刺破后再注入乙醇,疼痛时,要缓慢注入,确实难以忍受时停止,或用镇痛药。

CT介入活检部位涉及全身各个器官,活检正确率达90%左右。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技术,而且目前认为活检不会造成肿瘤播散种植[2]。注意取材要准确,避免取到坏死组织处,一般要选有强化反应处。做多点向穿刺,抽吸针要持续负压吸引,保证

取得足量组织标本。硬癌可采用切割针。若涂片不均匀或没有及时对标本进行有效固定等,可致片子无法观察。将抽取物推到玻片上时,要边退边推,使用HE或巴氏染色的涂片,一定要涂片未干时,将片子在95%的乙醇中固定,组织碎片较多时,可直接离心沉淀后制作切片,这种方法较准确。若处理不好,可及时将抽取针送到病理室,由病理医师处理。标本的获取及处理是导致穿刺成败的关键环节,本组病理中,有2例取标本过少,而影响病理检查,1例处理失误,导致组织细胞破裂而无法检查,出现假阴性。对肝脓肿、脂肪肝仅通过常规检查即可证实。故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肝穿的诊疗效果显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