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简化版)
四川汶川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形成演化过程
四川汶川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形成演化过程张永双;成余粮;姚鑫;王军;吴树仁;王猛【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3(32)12【摘要】2008年“5·12”汶川Ms 8.0级地震之后,地震灾区表现出显著的强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地震造成山体分水岭及山脊部位产生大量的崩塌和滑坡,崩滑体大多散落在山体的中上部,在强降雨作用下大量松散堆积物沿陡峻的沟道汇聚、加速,形成破坏性极大的高位泥石流,从而构成典型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在回顾汶川地震灾区同震地质灾害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震后汛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6种表现形式,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孕育阶段、地震同震滑坡阶段、震后滑坡-泥石流发育阶段、高位泥石流的动态演化阶段,提出高位泥石流的判识指标,并探讨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趋势及其防治对策.【总页数】11页(P1900-1910)【作者】张永双;成余粮;姚鑫;王军;吴树仁;王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成都61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成都61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相关文献】1.汶川地震区绵远河流域泥石流形成区的崩塌滑坡特征 [J], 常鸣;唐川;李为乐;赵学宏;黄翔超2.汶川地震灾区帽壳子滑坡形成泥石流的过程和特征 [J], 马超;胡凯衡;宋国虎;田密3.四川汉源康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滑坡—堰塞坝—泥石流灾害链分析 [J], 王涛; 王嘉昆; 潘冬4.震后滑坡地表时空演化过程与规律——以汶川地震滑坡银洞子滑坡为例 [J], 王礼勇;杨宗佶;付校龙;刘世皓;乔建平5.四川丹巴县"6.17"梅龙沟泥石流-阿娘寨滑坡灾害链现场调查与监测分析 [J], 张海泉;何文秀;赵波;覃浩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_图文(精)
29卷第4期483 492页2011年7月文章编号:1008-2786-(2011)4-483-10山地学报JO U R N AL O F M O U N TAIN SCIEN CE Vol. 29,No. 4pp483 492July ,2011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李为乐,黄润秋,唐川,许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摘要:利用地震后ALOS 影像自动提取了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内的崩塌滑坡,结合野外调查共确定地震2面积48. 5km 。
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浅层崩滑体;同时由于地震力作用强烈,触发触发崩塌滑坡1073处,了许多深层、高速、远程滑坡,并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堰塞湖。
汶川地震诱发的第二大滑坡文家沟滑坡就位于流域该滑坡是本次地震中滑动距离最远的滑坡。
地震导致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沟道内或悬挂在斜坡上,为泥石内,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基于GIS 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发震断层的控制,流域内的崩主要分布于两断裂上盘的一定范围内;地层岩性塌滑坡受到了映秀-北川断裂和江油-都江堰断裂的双重影响,岩浆岩、白云岩等硬岩主要发育浅层崩滑体,而上硬下软的地层多发生大型滑坡;大部分影响着地震滑坡的类型,崩塌滑坡都发生在海拔1000 2000m 的高程内;坡度是崩塌滑坡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大部分崩塌滑坡发生在25ʎ 55ʎ的范围内;坡向对滑坡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背靠震源(发震断层)方向的斜坡比面向震源(发震断层)方向更容易发生滑坡。
关键词:“5. 12”汶川大地震;绵远河;崩塌滑坡;高速远程;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P642. 2文献标识码:A“5. 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盆地西缘的龙门山构造带。
龙门山构造带由3条近于平行NE 向展布的主干大断裂及次级断裂系组3条主干大断裂分别是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带成,(江油-都江堰断裂)、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和后龙门山大断裂(茂-汶断裂、青川-平武断[1]裂)。
地区滑坡案例
地区滑坡案例地区滑坡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人类开发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和岩石的大规模滑动现象。
地区滑坡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地区滑坡案例,以期引起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重视和防范意识。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四川省汶川县的地区滑坡案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引发了汶川县大面积的地区滑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地区滑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变化,导致了土壤和岩石的松动和滑动。
在这次地震中,汶川县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其次,我们来看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区滑坡案例。
加利福尼亚州位于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地区滑坡也较为常见。
1994年1月17日,加利福尼亚州北岸发生了一次规模为6.7级的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区滑坡。
这次地区滑坡造成了57人死亡,8000人受伤,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尼泊尔的地区滑坡案例。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地势陡峭,地震频发,地区滑坡也较为常见。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一次规模为7.8级的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区滑坡。
这次地区滑坡造成了数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的地区滑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地区滑坡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减少地区滑坡带来的损失。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26卷第3期280~282页2008年5月 山 地 学 报J O U R N AL O F M O U N TA I N SC IEN C E Vol .26,No .3pp280~282May,2008收稿日期(Received date ):2008-05-22。
基金项目(Foundati on ite m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5・12汶川地震科技救灾特别专项。
[Supported by the Special Fund of I n 2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 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earthquake of May 12in W enchuan .]作者简介(B i ography ):崔鹏(1957-):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山地灾害和水土保持。
E -mail:pengcui@i m de .ac .cn 。
[Peng Cui(1957-):Ph .D,Pr ofess or,Specialized in physical geography,mountain hazards and water and s oil conservati on .Email:pengcui@i m de .ac .cn .]文章编号:1008-2786-(2008)3-280-03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崔鹏1,2,韦方强1,2,何思明2,游勇2,陈晓清2,李战鲁2,党超2,杨成林2(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2.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汶川5・12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
崩塌、滑坡不仅阻塞了救援道路,严重延缓了救援进度。
西南地区滑坡灾害事例
西南地区滑坡灾害事例
西南地区是中国滑坡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地质条件和
气候环境往往造成了滑坡灾害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西南地区的滑坡
灾害事例:
1. 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灾害,汶川地震造成了大规模
的滑坡和崩塌,导致了数千人死亡和数万人受伤。
其中,北川羌族
自治县的滑坡灾害尤为严重,大量房屋被埋毁,成千上万的人丧生。
2. 2013年云南省鲁甸县滑坡灾害,这次滑坡灾害是由于持续
的强降雨引发了山体滑坡,导致了大量房屋被埋毁,数百人死亡和
失踪。
3. 2014年贵州省盘县滑坡灾害,连续降雨引发了盘县多地山
体滑坡,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2017年四川省茂县滑坡灾害,持续的强降雨引发了茂县多
处山体滑坡,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些事例表明,西南地区的滑坡灾害往往是由于地质条件、降
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范措施,以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同时,对于居民来说,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安全的居住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特征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特征
王丽
【期刊名称】《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地震触发滑坡,会造成房屋被毁,道路中断,阻塞河流并形成可能溃坝的堰塞湖。
本文以茂县为例,震后调查茂县因地震共产生滑坡和滑坡隐患点共191处,经调查分析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滑坡和滑坡隐患点主要沿主干公路和岷江及支流分布,数量达90余处;(2)受主震影响,破坏严重,地质灾害以地表开裂(潜在滑坡)、滑坡和崩滑为主;(3)具有群发性特征,由于区内岩体破碎,风化严重,河流深切,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形成较多的高边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间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和滑坡群;(4)滞后性特征,主震后在多次佘震和持续强降雨影响下,又发生了多处灾害,而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应做好防灾工作。
【总页数】4页(P190-193)
【作者】王丽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6.1
【相关文献】
1."5·12"汶川地震滑坡特征及失稳破坏模式分析
2.汶川地震区绵远河流域泥石流形成区的崩塌滑坡特征
3.汶川地震强震区地震诱发滑坡与后期降雨诱发滑坡控制因子耦合分析
4.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北端部抛射型滑坡特征及其机制
5.汶川地震触发窝前滑坡特征及失稳机制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规模达0级的地震。
这场地震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震惊。
作为一场超级地震,汶川地震的破坏力极大,引发了众多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危害程度及应对措施。
在汶川地震中,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极为常见。
崩塌是指山体或土石由于地震震动而突然崩裂、滑落的现象。
在汶川地震中,许多山体因地震而崩塌,堵塞了河流,毁坏了道路,甚至掩埋了附近的村庄。
滑坡是指土壤、岩体或其他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移动的现象。
这次地震中,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或地震等原因导致山体滑坡,泥沙、石头等物质在流动中裹挟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流动体的现象。
在汶川地震中,泥石流掩埋了许多建筑物和道路,给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针对这些地质灾害,抢险救援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
针对崩塌和滑坡,救援人员采取了紧急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
在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及时疏散群众,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同时,工程治理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实施了边坡加固、排水沟建设等工程,以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滑坡、崩塌等现象。
针对泥石流,救援部门则采取了水土保持、排水沟疏通等措施,以减少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发生再次提醒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尤其是地质灾害方面,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和了解灾害应对知识至关重要。
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们需要及时采取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还需要加强在抗震救援和重建方面的工作,为受灾地区的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抗震救援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
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灾区搜救,快速准确地确定受困者的位置,为救援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许强
滑坡 27
其中(处)
崩塌
泥石流
不稳定 斜坡
27
9
20
其他 0
威胁人口 威胁资产 (人) (万元)
49605 301688
51 30
5
23
0
57440 117884
65 34
25
22
3
130003 672595
1166 599 283
681
25 303349 1033871
1605 874 175
726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
主讲人:许 强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11.27
提纲
1.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2. 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与特征
震前5184处
“5.12”地震重灾区的44个县(市),震前 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达5184处,其 中滑坡3300处、崩塌492处、泥石流 604处、不稳定斜坡751处,直接威胁 到291098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500 1500
32户146人,水渠5km 矿山
丰收组滑坡
滑坡
宝兴县硗碛乡嘎日村丰收社
1350
24户94人生命财产安全
张家坡滑坡
龙门山镇九峰村7 社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利州区宝轮镇长溪村3-7组 彭州市九峰7社滑坡
1200 1200
威胁120户480人,均已临时安置。 另外威胁临时安置点120人。
县道
5.12地震诱发的特大型滑坡表(>1000万m3,26处)
灾害点名称
地质灾害类型
灾害点位置
灾害体规模 (万m3)
因灾损失或危害状况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的数量与面积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的数量与面积许冲;戴福初;姚鑫【期刊名称】《科技导报》【年(卷),期】2009(0)11【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以四川省汶川县为震中的地区发生了Ms8.0级大地震,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还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灾害。
本研究基于震后航空像片与多源卫星遥感影像,辅以实地调查方法,在GIS平台支持下,对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灾害进行了解译调查工作。
截至本文完成,在约48678km2的滑坡影响区域内,圈定了48007个地震诱发滑坡灾害,覆盖面积约711.8km2,这一数据远高于目前已经发表的结果。
解译调查结果表明,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类型多样,多沿发震断裂密集分布,形成多处地震堰塞湖。
考虑到少部分地区遥感影像质量差且人员无法到达,估计汶川地震实际诱发滑坡数量超过50000个,覆盖面积约达750km2。
全面客观地统计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的数量与面积,对进一步研究地震滑坡空间分布、机理、评价预测,以及反推地震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79-81)【关键词】汶川地震;滑坡;受灾面积;遥感图像解译【作者】许冲;戴福初;姚鑫【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P694【相关文献】1.悼念汶川地震中的遇难同胞据估计汶川地震中近三分之一遇难者死于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J],2.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灾害相关性分析以汶川震区地震滑坡灾害为例 [J], 王秀英;王成亮;张聪聪3.基于确定性系数方法的龙门山地区地震滑坡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以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诱发滑坡为例 [J], 金家梁;王盈;袁仁茂;杨晓燕4.汶川地震强震区地震诱发滑坡与后期降雨诱发滑坡控制因子耦合分析 [J], 齐信;唐川;陈州丰;邵长生5.2008年MS8.0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在映秀地区的演化特征 [J], 兰剑; 陈晓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伤亡损失巨大的成因分析-陇东学院
汶川地震伤亡损失巨大的成因分析段乐平(陇东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据国家汶川地震救灾总指挥部最终报告认定,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和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面对灾难我们无以畏惧,但是直面灾情我们却难免质疑,时至今日,为何一场地震还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基于此,本文就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地震、气象、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地震是通过破坏人居建筑、工程设施和地质环境而形成灾害,并衍生出了次生灾害,因此,“杀人者”不是地震,而是倒塌的房屋建筑和崩滑的山体、泥石流以及危险的堰塞湖。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害成因灾害防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级强震猝然来袭,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
据中国地震局资料【1】,汶川地震震中位于30.94°N、103.47°E,里氏震级8.0级,震源深度19km。
地震成因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断层破裂长度达300km。
破裂速度是2.8-3.1km/s。
破裂持续总时间约120s,但主要的能量释放时间约70s,属于中国大陆内部的浅源地震。
据初步统计【2】,此次地震共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个省市的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受灾,总面积接近50万km2,其中极灾区和重灾区面积达1312km2。
地震中受灾人数多达4625.7万,其中因灾害影响需要紧急转移的人数多达1510.16万,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汶川地震共造成遇难者人数69227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3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此外还有79617万间房屋倒塌,2454.13万间房屋损坏,24条高速公路、163条国道和省道公路、7条铁路干线、3条铁路支线受损中断,成都机场等22个机场不同程度受损,电力、通讯、广播电视、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文物也损坏严重。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汶川地震触发崩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汶川地震触发崩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郭兆成;周成虎;孙晓宇;张俊【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0(017)005【摘要】通过遥感解译和实地考察,获取了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崩滑的空间分布,利用GIS空间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崩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地震触发崩滑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有5 154个崩滑群,覆盖总面积1 139 km2;(2)崩滑沿北川-映秀发震断层的两侧(断层上盘区占90%),呈北东向宽度不一的条带状分布;(3)Ⅺ和Ⅹ烈度区崩滑面积占区域面积的73.2%,Ⅷ度及以下烈度区崩滑面积比例较小;(4)崩滑发育及空间分布不仅受控于发震断层的活动,断层上下盘效应、地形放大效应等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崩滑与其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表明:(1)到北川-映秀发震断层距离因子和到震中距离因子的偏回归系数远大于其他因子的偏回归系数,北川-映秀断层发震活动是控制崩滑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2)岩性软硬程度对崩滑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3)地形坡度、高程、坡度变率、多年累积降雨、人工修路及植被覆盖对崩滑的发育产生影响.地形高程因子对崩滑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坡度、坡度变率因子的影响.人工道路、多年降雨及植被覆盖对地震崩滑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总页数】9页(P234-242)【作者】郭兆成;周成虎;孙晓宇;张俊【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P315.2【相关文献】1.汶川地震重灾区泥石流沟内崩滑物空间分布的RS-GIS定量方法 [J], 张怀珍;范建容;胡凯衡;郭芬芬;刘飞;陈阳2.汶川地震崩滑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J], 程强3.汶川地震区崩滑堆积体强度现场直剪试验研究 [J], 吴瑞安;张永双;王献礼;姚鑫;杨志华;杜国梁4.汶川地震高烈度区崩滑流灾害区域预警 [J], 温铭生;刘传正;刘艳辉;方志伟5.汶川地震触发崩滑与Arias强度关系研究 [J], 王秀英;聂高众;张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崔鹏;韦方强;何思明;游勇;陈晓清;李战鲁;党超;杨成林【期刊名称】《山地学报》【年(卷),期】2008(26)3【摘要】汶川5·12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崩塌、滑坡不仅阻塞了救援道路,严重延缓了救援进度.还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地震和滑坡活动还将促进泥石流活动,使震区泥石流进入活跃期,在后期降水作用下形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震区次生山地灾害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总页数】3页(P280-282)【作者】崔鹏;韦方强;何思明;游勇;陈晓清;李战鲁;党超;杨成林【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6;P694;P642【相关文献】1.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J], 崔鹏;韦方强;陈晓清;何思明2.“9·07"彝良地震诱发次生山地灾害调查及减灾建议 [J], 王东坡;何思明;葛胜锦;潘长平;翟敏刚3.5·12汶川地震龙门山风景区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特征与处理 [J], 陈宁生;第宝锋;李战鲁;杨成林;李欢4.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震后减灾对策经济学分析 [J], 刘连中;刘洪江;朱怀方5.“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网)的初步研究 [J], 王春振;陈国阶;谭荣志;汶林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紫坪铺大坝绕坝公路边坡防治
1.活动断裂与地震破裂
2.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3.滑坡及地质灾害
4.崩塌及地质灾害 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震响应 6.几点思考
1、加强流域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 理,探讨流域性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都汶路泥石流
2、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城镇建设
用地地质灾害风险监督管理机制
砸毁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安县高川老虎嘴崩塌
1.活动断裂与地震破裂 2.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3.滑坡及地质灾害
4.崩塌及地质灾害
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震响应
6.几点思考
汶川强震区地震灾害的成功防治实例:
北川县城防止滑坡
丹巴县城滑坡防治
青川红光乡泥石流防治 紫坪铺大坝边坡防治
北川县城王家岩滑坡
治理后的丹巴新城滑坡
长。
汶川地震及其余震(截至8.21 25270 次)
●三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
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km——20km,
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等多部 门先后派遣多批专家赴汶川8级地震灾区,对同震位移这一重 要地震参数进行考察和测量。
遇难:69226人
受伤:374643人 失踪:17923人
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
等多部门先后派遣多批专家赴汶川8级地震灾区。经专
家认定,初步形成三个结论: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 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 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 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 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地震发生一年来, 不同的研究者从地质灾害的 角度, 对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灾害进行了大量的现场 考察及相关的研究工作[ 1~ 6] 。但是, 此次地 震究竟 触发了多少崩塌滑坡? 它们在全区的发育分布有什 么主要特征? 这个问题既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 由于 条件的限制, 也难以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估计和全 局的分析。尽管在地震发生后, 国土资源部门组织 了对灾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拉网式的排查, 但排查 的主要对象是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有影响的 崩塌滑坡/ 地质灾害0, 并不包括灾区大量分布的、在
2 基础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本文用于分析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方 面是灾后的应急排查数据; 另一方面是各种遥感数 据。
地震后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紧急组
收稿日期: 2009207210 改回日期: 2009208216
2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9 年
织全国 36 家单位对四川 42 个重灾县( 市) 进行了地 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应急排查工作。据 2008 年 6 月 的应急排查的总结报告, 42 个重灾县( 市) 共排查确 定地质灾害点 10 613 处, 其中包括震前的地质灾害 点 5 519 处( 其中滑坡 3 572 处, 崩塌 600 处, 泥石流 737 处, 不稳定斜坡 521 处, 地面塌陷 88 处, 地裂缝 1 处)。因此, 地震新诱发的地质灾害点实际为 5 094 处( 其中滑坡 1 701 处, 崩塌 1 866 处, 泥石流 304 处, 不稳定斜坡 1 093 处, 地面塌陷 21 处, 地裂 缝 123 处) [ 7] 。我们将这 5 094 处地质灾害 点进行 汇总, 并输入到 GIS 中。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毕节学院生态工程学院2011级地理(1)班第一组课题组成员:付利平曹德希胡鹏蔡云振黎丽萍陈懿胡永秀胡娅曾春林潘仕远目录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2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3三、地震灾害形成的原因-----------------------------------------------------------------4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4五、关于分工和协作的说明------------------------------------------------------------5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1、汶川地震的地点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7分到28分。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处,其经纬度大约是北纬31.01°,东经 103.42°,如左图所示。
2、汶川地震的受灾范围和受灾面积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发布的资料,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的烈度可能达到11度。
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因此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巨大,受灾的范围较大。
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是四川省,受到影响不大的省份有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
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预防摘要:汶川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发生范围广、密度大、明显的成群成带性、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且崩塌远多于滑坡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在的特点。
通过简要分析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大致范围,提出了预防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策略,并对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特点,预防,重建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引言5. 12汶川大地震是继1976年唐山发生7. 6级大地震以来,在我国大地上发生的灾情最为严重,伤亡最为巨大,社会经济影响最为强烈的一次大地震。
它给千万的炎黄子孙带来了巨大的磨难,也使国家蒙受了惨痛的代价。
根据全国地震台网的资料以及全球地震台网的资料和四川省地震台网的资料可知,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其发震准确时间是2008年阳历5月12日(阴历四月初八)14点27分57秒,震中位置是北纬31.01°N,东经103.40°。
震源的深度是15 km,属于浅源地震。
震级用面波来衡量的话,面波的震级是里氏8. 0级,如果用地震器衡量的话,地震器的震级是7. 9级。
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进一步加重了震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乃至改变了地质结构和地形地貌。
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严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威胁更甚于地震;因此,对其有效预防是灾后重建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仅从灾区的地质结构和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供灾区重建过程中参考。
1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地理地质背景“5·12”汶川8级大地震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从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开始,南方的印度板块一直向北方推移。
首先经过强烈挤压,使原来的古地中海东延部分逐渐消失。
然后又经过挤压,生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典型案例分析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典型案例分析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能够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除了直接引发建筑物的倒塌和人员伤亡外,地震还可能诱发其他次生灾害,如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由山体滑坡或雪崩携带大量碎屑和水流组成的混合物,具有极高的破坏力。
本文将分析几个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地震引发泥石流的过程和影响。
案例一:2008年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
这场地震导致近7.5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和泥石流,对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汶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形陡峭,土壤松散,是泥石流发生的高风险区域。
汶川地震发生后,满目疮痍的景象令人痛心,大量的泥石流淹没了村庄和道路,阻断了救援车辆的通行。
正是由于该地区地质条件,地震引发的泥石流造成了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案例二:1999年台湾大地震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了规模7.6的地震,造成震中及周边地区的严重破坏。
地震触发了台湾东北角山脉上的许多滑坡和泥石流。
其中最显著的案例是位于台北县瑞芳区的基隆河,河道陡峭且容易被堆积在上游的大量碎屑所阻塞。
地震导致山体坍塌,形成大量滑坡和泥石流,从而堵塞了基隆河的水流。
泥石流冲击着河岸,瞬间淹没了附近的建筑物和道路。
此外,由于泥石流冲击的力量巨大,基隆河的堤坝也发生了决口,导致城市进一步受灾。
这个案例再次证明了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可怕破坏力。
案例三: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规模为7.8的地震。
这场地震是近现代中国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造成了近24万人死亡。
地震引发了唐山市及周边地区的泥石流,其中最重要的案例是震中涉县。
该地区地势陡峭,土壤较为松散,地震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了居民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唐山大地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揭示了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对城市化地区的威胁。
浅谈汶川地震
浅谈汶川地震1引言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大地震在90s时间内完成了主要能量的释放,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同时爆炸所释放的能量,造成人员伤亡超过10万,近1。
9万人失踪,此次地震危害之大,历史罕见。
地震主灾区位于四川西部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属于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
此次地震不仅直接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进一步引发了堰塞湖和泥石流等链式灾害。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由其诱发的各种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影响范围巨大。
此次地震,严重受灾区主要包括汶川、北川、青川、安县等市县。
从灾害面积来看,汶川县受灾面积最大为131.55km2,其次为北川县,为45。
57km2,其余地区均介于6-17km2。
2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形地貌:受灾区主要包括龙门山区和成都平原两个地貌单元,地形上处于我国第一梯级青藏高原向第二梯级四川盆地过渡地段,地形变化剧烈。
以龙门山大断裂为界,西部山高谷深,犹如屏障拔地而起,东部则为平坦的成都平原。
地貌反差极其强烈。
整个地形西南部高,东北部低。
其西南段南部山顶海拔高度为2500-3500m,最高为4000m左右;东北段海拔高度1500-2500m左右,最高3000m,成都平原则在800m以下。
地层岩性:受灾区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发育,区内上三叠统广泛出露。
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发育的中三叠世—侏罗纪地层最全。
三叠纪以后的主要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包括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地质构造:受灾区位于我国著名的活动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上,活动构造发育,断裂总体走向NE40°左右。
本区著名的活动断裂有江油—都江堰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雪山—青川断裂(见图1),由图可知所有的次生灾害整体分部成带性,与本区著名活动断裂分布几乎一致。
本区地震历史记载以来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的即为此次汶川地震。
第三章-2 汶川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灾害防治
四川省水库 “一号工程” 1958年开建,因暴雨冲垮大坝和苏联专家的撤走而被搁置; 1997年立项; 2001年3月29日在争议中动工; ① 2006年12月竣工; 工程动态投资72亿元,静态投资62亿元,水库正常蓄水位 为877米,最大坝高156米,总库容11.26亿立方米,其 2008-05-12 14:28:04.0, 中调节库容7.74亿立方米。
这样一次巨震,发生在人口相对密集、地质环境本身就比较
脆弱的四川西部的中、高山地区,其触发地质灾害数量之多,分 布之广是可以想象的,同时也是超出人们所预料的!
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
震前5184处
“5.12”地震重灾区的44个县(市),震前 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达5184处,其 中滑坡3300处、崩塌492处、泥石流 604处、不稳定斜坡751处,直接威胁 到291098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00 80 60 40 20 0
94.67 88.00 84.00 81.33 74.67 69.33 94.67% 56.00 44.00 32.00 21.33
100
69.33%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距断层距离(km)
地质灾害规模与距断层距离的关系
120
灾害点个数百分比
Dist.
<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 >10 合计
Number
16 8 9 9 10 4 5 2 3 5 4 75
ration
21.33 10.67 12.00 12.00 13.33 5.33 6.67 2.67 4.00 6.67 5.33 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
1000
安县大光包滑坡
1km 4km 2km
大光包(3047m)
滑坡前
三维图形
平梁子(2280m)
大光包(2890m) 地表破裂
滑坡后 三维图形
平梁子(2280m)
滑坡坝高达:690m! 体积达:7.42X108m3
5.12地震诱发灾难性滑坡、崩塌一览表 (死亡>100人,11处)
远远超过过去20年全国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的总和!
地震以前的北川县城
新县城
新北川中学滑坡
老县城
王家岩滑坡
新北川中学岩崩
700人死亡!
1600人死亡!
老县城
1) 沿断裂带和河流水系呈带状、线状分布
因道路主要沿沟谷修建,地震几乎使灾区公路全毁
2) 断层上盘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
岷江映秀-草坡局部路段地质灾害
威胁人口 (人) 49605 57440 130003 303349 44283 19197 4356 2781 29461 0 640475
威胁资产 (万元) 301688 117884 672595 1033871 179511 240175 96526 214948 180584 611 3038393
滑坡 滑坡 滑坡
张家坡滑坡 龙门山镇九峰村7 社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利州区宝轮镇长溪村3-7组 彭州市九峰7社滑坡
1200 1200
5.12地震诱发的特大型滑坡表(>1000万m3,26处)
灾害点名称 地质灾害类型 灾害点位置 灾害体规模 (万m 3 ) 1200 1200 1200 1108.8 因灾损失或危害状况 威胁120户480人,均已临时安置。 另外威胁临时安置点120人。 县道 威胁省道210线及68户320人 目前未造成损失,威胁12户34人生 命财产安全。 直接威胁5户39人,堵塞河道后威胁 下游居民大于1000人,威胁资产大 于1000万元 矿山 通过调查为造成过危害,但遇暴雨 会形成泥石流物源,威胁沟口居民 及堵塞河道 铁路、电站 有可能堵塞磨坊沟,造成泥石流的 发生 县道、水利设施 滑坡形成顺河方向宽200~300宽, 高30m~50的堆石坝和堰塞湖,库容 最大达1200万立方米关庄镇集中安 置点曾为此疏散上万人。
灾害点名称
王家岩滑坡 樱桃沟滑坡 北川中学新区崩塌 陈家坝场镇 1 号滑坡 东河口滑坡 陈家坝乡红岩村滑坡 黎明村滑坡 谢家店滑坡 小龙潭崩塌 大龙潭沟口崩塌 陈家坝太洪村 2 号滑坡
地质灾 害类型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崩塌 崩塌 滑坡
灾害点位置
北川县曲山镇 北川县陈家坝乡茶园梁村 北川县曲山镇景家村 北川县陈家坝场镇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 北川县陈家坝乡红岩村 都江堰市紫坪铺镇黎明村 ( 213 线) 彭州市九峰村 7 社 彭州市银厂沟景区 彭州市银厂沟景区 北川县陈家坝乡太洪村
(1) 孤立山脊对地震波有“放大效应”;
(2) 斜坡不同高程地震加速度具有明显的差别。 紫坪铺水电站坝体 (高156m): 坝底:0.5g
1.7~2.0g 156m
坝顶:1.7~2.0g
高度每增加500m, 地震烈度增加二度。
0.5g
(1)地形突变处 大于相同高程 地形平缓处 (2) 坡面大于 坡内 (3) 坡顶大于 坡底
(2) 软岩类滑坡:浅表层剥皮型滑坡
(3) 松散堆积物滑坡:古滑坡复活、斜坡浅表 层松散物质滑坡
2.2.1 硬岩滑坡—震裂溃屈形成竖向张裂缝
物质基础
青川东河口滑坡 滑坡后壁基岩破碎
安县大光包滑坡
启动条件
2.2.2 硬岩滑坡—高初速度临空抛射
村庄
学校
青县东河口滑坡
体积: 12x106 m3
滑距: 2.5 km
张家坡滑坡 龙门山镇九峰村7 社滑坡 灯光组不稳定斜坡 李家湾滑坡 刘家湾滑坡 岳家山滑坡、崩塌 群 魏沟滑坡滑坡群 马槽滩崩塌(危岩 +滑坡) 擂鼓镇银定坎滑坡 群 大梅子林崩塌、滑 坡群 石板沟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崩塌、滑坡群 崩塌、滑坡群 崩塌、滑坡群 崩塌、滑坡群 崩塌、滑坡群
硬岩滑坡—高速远程碎屑流化(流态化)
高速(地震作用)远程(地势开阔)滑 坡,表现出明显的碎屑流化特征。
350m
300m
2000m
清竹江堰塞湖
20m
红石河堰塞湖
滑坡铲削区
滑动区
岩崩区
抛射飞行区
滑源区 红石河滑坡
碎屑堆积区
块石堆积区
碎屑流
洪水
碎屑流进入河流后,推动前沿水流高速运动,形成十多 米高的涌浪,将正在岸边劳作的太婆推出数十米。
崩塌、滑坡规模统计图
69 崩塌 298 718 1309
33 滑坡 282 868 2132 0 4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特大 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威胁对象 县 学 集 城 校 镇
隐患点 总数(处) 83 109 149 2754 3413 67 118 1175 180 13 8061
3.3 软岩滑坡
2.4 松散堆积物滑坡
2.3 崩塌
崩塌主要发生于由硬性基岩组成的高陡斜坡
• 高位大型崩塌
• 小规模块石崩落、抛射
• 后崩前滑
新北川中学岩崩
都江堰映秀镇
都江堰映秀镇
G=300t
V0=17m/s
a=13.6m/s2=1.36g
彭州谢家店子滑坡
铲削面 铲削面 20m
其中(处) 滑坡 27 51 65 1166 1605 24 21 307 41 8 3315 崩塌 27 30 34 599 874 20 64 651 93 2 2394 泥石流 9 5 25 283 175 15 17 67 21 2 619 不稳定 斜 坡 20 23 22 681 726 7 16 147 14 0 1656 其他 0 0 3 25 33 1 0 3 11 1 77
国道213线紫坪铺-汶川-茂县段 映秀-北川断层两侧地质灾害发育及道路损毁情况
3) 灾害发育与地形和微地貌的关系
单薄山脊
崩塌和滑坡
崩塌和滑坡发生部位往往具有选择性,即通常发生在 对地震波有明显放大效应的部位:如单薄山脊、多面临空 的孤立山体以及河谷中上部坡型转折部位。
地震波的高程效应和地形效应:
停积特征
2.2.3 硬岩滑坡—一垮到底、爬高到对岸
重力滑坡,2007.7.28
地震滑坡,2008.5.12 地震滑坡,2008.5.12
唐家山滑坡
一垮到底!
2.3 软岩滑坡—斜坡表层大面积溜滑、剥皮
3.3 软岩滑坡
汶川地震之前的汶川县城
3.3 软岩滑坡
汶川地震之前的汶川县城
汶川县城
3.3 软岩滑坡
聚居点 分散农户 工矿企业 旅游景区 道 路
水利水电 其 合 他 计
5.12地震诱发的特大型滑坡表(>1000万m3,26处)
灾害点名称 先锋村滑坡 水磨沟崩塌、滑坡 群 唐包滑坡 清泉村滑坡 庙坪滑坡 直理滑坡 银厂坪滑坡 罗洼滑坡 甲戈滑坡 绵竹市汉旺镇滑坡 干河口滑坡、崩塌 群 阿威山滑坡 七村四社冉家沟滑 坡 金花镇金河磷矿矿 部 丰收组滑坡 地质灾害类型 滑坡 崩塌、滑坡群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滑坡 崩塌、滑坡群 滑坡 灾害点位置 宝兴县陇东镇先锋村 什邡市红白镇木瓜坪村5、7组 宝兴县陇东镇清江村1、2、3、 4组 绵竹市九龙镇清泉村7、8社 南江县桥亭乡落垭村 理县古尔沟镇沙坝村 宝兴县陇东镇清江村6、7社 理县蒲溪乡河坝村 理县蒲溪乡河坝村 绵竹市汉旺镇青龙村4社、香樟 村1、2社 什邡市红白镇木瓜坪村8组 宝兴县蜂桶寨乡顺山村九、十社 万源县河口镇四社冉家沟 绵竹市金花镇金河磷矿滑坡 宝兴县硗碛乡嘎日村丰收社 灾害体规模 (万m 3 ) 18000 5000 3060 3000 3000 3000 2880 2000 2000 2000 2000 1620 1500 1500 1350 因灾损失或危害状况 威胁170户1168人生命财产安全 矿山、电站 威胁63户319人生命财产安全及县道 威胁4650 集镇、道路 威胁2400 威胁30户116人生命财产安全 威胁780人 威胁980人 威胁3510 铁路 威胁52户232人生命财产安全 32户146人,水渠5km 矿山 24户94人生命财产安全 威胁120户480人,均已临时安置。 另外威胁临时安置点120人。 县道
303 92
761 300
1260 355
不稳定斜坡或 震裂山体 总 计
11
197/ 2.3%
92
837/ 9.7%
407
2549/ 29.5%
1184
1694/20
4967/ 8541/99 57.6%
*8627处统计,其中其他86处不在统计之列。
2.2 滑坡—类型
(1) 硬岩类滑坡:花岗岩、灰岩等硬岩高位抛 射型滑坡(滑面近水平)、顺层(结构面)滑坡
利州区宝轮镇长溪村3-7组 彭州市九峰7社滑坡 宝兴县硗碛乡夹拉村灯光社 溪口镇马鞍坪村2社 达县赵固乡谷黄村4社刘家湾 (严家坡) 什邡市红白镇木瓜坪村4组 北川县桂溪乡魏沟村 什邡市红白镇木瓜坪村1、2组 北川县擂鼓镇银定村1、2组 什邡市红白镇松林村6组
105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 28% 41%
300-500: 9个,汶川,北川,茂 县,都江堰,彭州,崇 州,绵竹,旺昌,汉源 100-300: 19个, <100: 15 个
>500: 1个,青川县
10个极重灾县; 29个重灾县; 面积:9.8万km2 隐患点:8061处 滑坡:331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