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绵竹灾后重建(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绵竹灾后重建(word文档良心出品)

汶川地震绵竹灾区重建调查报告灾后重建是有关基础设施重建、家园重建、产业重建、生态环境重建和心理精神重建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受灾地区灾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可持续性发展。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在国家灾后重建政策支持下,绵竹市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优先考虑和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住房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和心理精神重建为重点,安居与乐业并行,努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并积极探索有益于当地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

一、城乡住房重建模式——特色新村新镇(一)孝德镇——绵竹的“江南水乡”孝德镇是绵竹年画南派——木版年画的发源地。

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孝德农房重建以年画为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的方式,高起点、高标准地打造以城镇化定位的农村集中居住点。

“新年画村”孝德镇大乘村是苏州援建重点打造的乡镇示范点,通过“年画上墙”工程的启动,大乘村农居整体进行风貌改造,建筑体现川西民居特色,均为白墙、灰瓦、翘檐,墙面上展示着三国故事、二十四孝等主题的绵竹年画,成为大乘村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

此外,在年画老艺人陈兴才的带领下,年画产业建设开始兴起,年画家庭作坊增至百户,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员增至二百余人。

通过将农房重建与乡村旅游、年画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大乘村成为绵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而川西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则是孝德新镇重建最大的亮点。

孝德的对口援建城市苏州桃花坞与绵竹同列我国四大年画之乡,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从文化相亲到文化相容,孝德新镇重建将川西民居和苏州风格融合在一起,演绎着别样的“川苏风格”。

在孝德的“苏州水街”上,街道建设呈现苏州园林风格,街道上建有座座江南水乡拱桥,孝德中学和中心小学的苏州元素——圆形拱门和教学楼外墙壁上的绵竹年画和谐的融为一体。

苏州街、苏州大道、天香路等等,孝德新城的街道也以援建地的地名或街道名命名,这体现着孝德老百姓对苏州援建的幸福感恩,也使得苏州的援建队伍有了家的感觉。

汶川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汶川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汶川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及邻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坚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深入了解汶川重建的历程,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深入了解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成果,分析重建过程中的挑战和经验,为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实践目的与意义1. 了解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进展,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方面。

2. 分析重建过程中的挑战与经验:总结汶川重建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为我国其他地震灾区提供借鉴。

3. 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实践过程1. 前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背景、政策、成果等;联系当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了解实地考察的具体安排。

2. 实地考察:赴汶川地震灾区,对灾后重建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包括:- 基础设施建设:考察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民生改善:了解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包括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 生态保护:考察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

3. 调研访谈:与当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受灾群众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重建过程中的困难。

4. 资料整理与分析:整理实地考察和访谈资料,分析汶川重建过程中的挑战与经验。

四、实践成果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成果显著: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汶川地震灾区的基础设施、民生、生态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2. 重建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地震灾后重建涉及面广,涉及众多部门和群众,重建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足。

3. 重建经验值得借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科技支撑、国际合作等。

对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

对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

对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摘要: 在地震灾害现场指挥抢救的温总理说过一句话,“只要有双手,家园就能重建”——这句话真切地诠释出了救灾的真义所在。

还应该看到,地震救灾不仅仅是政府之事。

如同面对以往任何一场重大自然灾害一样,在政府之力之外,拯救生命重建家园的行动,还依赖于民众与非政府机构众志成城。

包括给予灾区人民的精神激励、物质的支持等切实的行动等,均会对灾后重建工作产生积极效果。

关键字:地震救灾灾后重建强地震的破坏力如此之大,在“5.12”特大地震中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在震中以及附近的一些城市与乡村,许多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电信中断,不少学校与医院成了废墟。

人类生机勃勃的家园,转瞬之间惨不忍睹。

这是一场由自然灾难造成的难以躲避的悲剧,令人悲痛。

而这样的悲剧,事实上与人类漫长的历史相伴,如影随形。

远的不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尽管已经过去32年,但至今依然令人心有余悸。

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以及最近发生在缅甸的热带风暴,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人类对于自然灾难并不陌生,但是,当汶川大地震现实地摆在眼前的时候,人类在自然威力前的脆弱,显露无遗。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使得地图上那样一个狭小的区域,成为全国人民最为牵挂的地方。

所谓人命关天,在部分同胞受难之时,举国的悲恸充分表现了出来。

国际社会也迅速表达了关切与慰问。

当一场大地震已经发生,而且余震不断,此时的关键词其实只剩下两个字,即“救”与“援”。

某种意义上,“援”也是“救”的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在地震发生初期救灾已是中国政府与民众最为重要的任务,但当前我们的最主要的任务主要是灾后重建工作。

虽然“5.12”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作为一名在外求学的四川学子,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毅然选择了对家乡灾后重建情况进行调查。

由于本次暑假我们专业还有暑期认识实习要做,不能去受灾严重的汶川等地调查,因此我选择了每天实习回家的空余时间对我家附近受灾严重的家庭进行调查。

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

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

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调查报告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Sichuan Earthquake-hit Areas: a Household SurveyReport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09年11月目录“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调查”主报告 (3)一、基本情况 (3)二、主要发现 (5)三、政策建议 (11)专题报告一: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但配套设施还有待完善 (17)一、灾后住房重建工作成果显著,九成灾区居民现居住于永久性住房 (17)二、基础设施及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但仍需进一步改善 (18)三、生活配套设施完善,除了临时住所家庭,生活方便程度普遍恢复到震前 (20)四、临时性房屋住户的居住状况是政府应该关注的重点 (21)五、政策建议 (21)专题报告二:灾后住房重建工作进展迅速,新房入住满意度高 (23)一、约三分之一灾区家庭的住房在地震中倒塌或严重毁损,面临住房重建问题 (23)二、九成住房受损家庭入住永久住房,加固修复和自家重建是住房重建的主要方式 . 24三、关注临时住房中的家庭的住房问题,提升他们解决永久性住房的信心 (25)四、住房补贴发放基本到位,贷款政策尚有改进空间 (27)五、八成以上入住新房的家庭对新房表示满意 (27)六、政策建议 (28)专题报告三:灾区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但特定群体的失业问题比较突出 (29)一、灾区失业率控制在1.9%的较低水平 (29)二、九成以上失业者有较强的就业意愿,就业潜力巨大 (30)三、板房区居民、青年群体和农业户口居民的失业问题值得重视 (31)四、失业者希望获得多方面的政策帮助 (32)五、政策建议 (33)专题报告四:灾区居民的就业质量不高,潜在失业风险不容忽视 (37)一、两成就业者是在震后获得的当前工作 (37)二、相当比例的就业者从事的是临时性工作,工作稳定性不高 (38)三、就业者工作收入水平不高,收入减少现象普遍 (38)四、许多就业者担心未来两年内失去当前工作 (39)五、就业者对当前工作的主观满意度总体较高 (40)六、政策建议 (41)专题报告五:灾区居民对就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旺盛,现有培训体系难以满足需求 (43)一、震后灾区就业培训覆盖范围小,渠道单一,对就业作用有限 (43)二、近三成居民有就业培训需求,已有培训活动尚不能满足需求 (44)三、政策建议 (46)专题报告六:灾区农村面临着恢复农业生产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双重挑战 (47)一、农业生产活动总体稳定,九成以上农业家庭震后仍从事农业生产 (47)二、农民失地问题值得关注,两成以上农业家庭因地震或震后重建损失了土地 (48)三、农业生产情况不容乐观,四成农业家庭震后农业生产情况变差 (49)四、震后农业政策落实较好,农民对农业补贴和技术支持政策有较强需求 (49)五、政策建议 (51)专题报告七:灾区家庭经营比较活跃,但面临众多困难 (53)一、灾区家庭经营比较活跃,不仅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53)二、地震灾区家庭经营发展面临不少困难 (55)三、灾区家庭经营户迫切需要实际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经营环境 (56)四、政策建议 (58)专题报告八:灾区居民健康状况稳定,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但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61)一、灾区居民总体健康状况稳定,基本已经恢复到震前水平 (61)二、灾区医保覆盖率达94.0%,城镇和高教育程度人口医保覆盖率相对较低 (63)三、灾区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均显著提高,但医疗服务质量尚有提高空间 (64)四、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65)五、政策建议 (66)专题报告九:灾区中小学校舍重建进展顺利,但非重建学校发展和学费高的问题值得关注 (67)一、校舍重建取得很大进展,但在临时性校舍的学生仍占相当比例 (67)二、教学硬件设施条件普遍恶化,教学质量却有所提高,家长总体满意度高 (68)三、半数灾区中小学生享受了某种优惠政策,但教育费用偏高问题仍值得关注 (69)四、政策建议 (71)专题报告十:灾区居民互助互济、积极参与重建,社会团结和信任程度明显提高 (73)一、灾区居民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政府是最重要的支持提供者 (73)二、灾区居民积极参与公益性重建活动 (74)三、灾区居民的社会团结程度提高,信任程度较略有下降,但仍高于震前水平 (75)四、政策建议 (76)专题报告十一:灾区居民政策知晓率低,对重建政策的需求重点发生变化 (79)一、灾区居民政策知晓率低 (79)二、灾后政策的实施瞄准了灾区居民的需求,得到灾区群众的肯定 (80)三、灾区居民的政策需求重点由生存问题转向发展和公平问题 (81)四、居民对中央政府和省政府保持高度好评,对基层政府信任度和满意度明显降低 . 83五、政策建议 (85)专题报告十二:营造良好的社会心态环境,促进灾区社会和谐发展 (87)一、灾区居民生活恢复迅速,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较高 (87)二、灾区居民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89)三、灾区社会心态总体稳定,但对重建中的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分化问题感受加深 (90)四、居民社会安全感较高,但余震威胁对部分居民造成心理负担 (91)五、政策建议 (92)Report of the Survey on Residents'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Wenchuan Earthquake-hit Areas (92)I. Basic Information (92)II. Major Findings (94)1. Ninety percent of residents in the affected areas now have moved into permanenthousing with improved living conditions, but supporting facilities need to be furtherimproved (94)2. The unemployment rate maintains low, but the potential unemployment risk shouldnot be ignored. The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needs of the residents have not yet beenfully met (95)3.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less than what is desired. Arable land loss warrantsattention; family business is active, longing for government support and better businessenvironment (96)4. Medical care, education and other public service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ut the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s and education equity deserve more attention (97)5. Residents are helpful to each other and full of public-spirit. The focus on their policyneeds has shifted from survival issues to development issues (98)6. Social attitude of the residents remains stable, with a high degree of satisfaction inliving conditions and good perception of social security, but the sense of social injusticeis also on the rise (99)III. Policy Suggestions (99)1. Water and sanitation issues should be the focus in post-earthquake construction inrural areas (99)2. It is necessary to expect a drop in the employment rate when the reconstruction ends,and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100)3.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solv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relevant to production and livingconditions in the earthquake-hit areas (100)4.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of public services (e.g. health careand educa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such as quality and fairness of the publicservices should also be guaranteed (101)5.Draw on the initiatives of the affected people, encourage them to help each other andto be mo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public-interest reconstruction activities (101)6. Keep on increasing implementation power and public confidence of the grass-root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disaster areas in order to deal with more difficult tasks in thefuture (102)7. Strengthen the openness, transparency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post-earthquakereconstruction, so as to increase public satisfaction and trust towards government (102)8. Through active policy interventions, reduc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mprove socialharmony and stability (102)“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恢复情况调查”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赵延东(负责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所,研究员 王奋宇: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起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孔欣欣: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所,副研究员马 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所,副研究员邓大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所,助理研究员薛 姝: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所,助理研究员王东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所,助理研究员张文霞: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所,副研究员何光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所,副研究员张艳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所,研究助理乔卫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 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秋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伍国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王水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毕向阳: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尉建文: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睿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唐丽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周 婵: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生赵国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生董敏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生技术顾问:Jon Pedersen:挪威FAFO应用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Kristin Dalen:挪威FAFO应用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张化枫:挪威FAFO应用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Task Group Members of the "Survey 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in Wenchuan Earthquake-hit Areas"Task group members:Zhao Yandong (team leader):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Wang Fenyu: researcher & vice presid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Yang Qiquan: researcher & vice presid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Kong Xin-xin: associate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Ma Ying: associate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Deng Dasheng: research assistant,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Xue Shu: research assistant,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Wang Dongming: research assistant,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Zhang Wenxia: associate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He Guangxi: associate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Zhang Yanming: research assistant,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Qiao Weiguo: associate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World Politics and Econom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Li Gang: associate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hinese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un Qiupeng: associate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Marxis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Wang Shuixio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i Xiang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Wei Jianw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Wu Guochun: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Li Ruijie: graduat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Tang Lina: graduat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Zhou Chan: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Zhao Guofei: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Dong Minjie: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echnical Advisers:Jon Pedersen: Head of research, Fafo Institute for Appli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rwayKristin Dalen: research coordinator, Fafo Institute for Appli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rwayZhang Huafeng: researcher, Fafo Institute for Appli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Norway主 报 告“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调查”主报告一、基本情况2009年7月,为配合国家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恢复总体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受科技部委托,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展了一项“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恢复情况调查”,调查包括““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调查”和“汶川地震灾区中小企业重建恢复情况调查”两个专项调查。

【精品文档】关于灾后重建情况考察报告(整理版)

【精品文档】关于灾后重建情况考察报告(整理版)

关于灾后重建情况考察报告为全面提高我市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促进我市村镇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市领导批示精神,4月下旬市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牵头组织县(区)住建局和部分乡镇分管领导共23人赴四川,对四川部分地区灾后重建情况进行调研学习。

考察组成员一致认为此次考察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而且都倍感震撼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把学到的理念、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工作中去。

主要考察内容及体会、启示如下:一、考察行程安排4月21日至22日,考察组重点考察江苏援建的XX市,先后考察了苏州援建的XX市孝德镇及该镇年画村、无锡援建的汉旺镇、扬州援建的九龙镇、宿迁援建的绵远镇以及绵竹江苏工业园、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

23日至24日,重点考察了广州援建的XX县城及汶川博物馆、西羌文化街和汶川羌人谷,东莞援建的映秀镇、佛山援建的水磨镇、上海援建的XX市等灾后重建成果。

二、考察主要内容和认识在四天的考察中,每个考察项目都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援建项目既使人震撼,又令人赞叹;同志们在兴奋之余又有着认真的思考。

对参观过程的讨论,大家主要有以下认识:(一)在灾区恢复重建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其中,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优越性是这次考察组成员谈得较多的一个话题。

我们本次参观考察的各个地方在地震中都遭受重大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安排全国18个省(区、市)对口支援四川的18个县(市),从我们考察的一县两市看,大部分项目都是在2010年底前完成的。

其中,XX省用于援建绵竹灾区总投入112.81亿元,完成援建项目共295个;XX市举全市之力、汇全市之爱倾力开展对口支援工作,规划实施的117个援建项目于2010年8月全部竣工,推动了XX市灾后振兴跨越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程。

XX省200多名专家和10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最多时达到7200名的工人奋战700多个日日夜夜,通过702个项目建设,再造一个新汶川。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研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研报告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援和灾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灾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实现灾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科学规划是灾后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基础。

四川省在灾后重建中,将悲痛化为机遇,结合灾后实际,及时调整全省城镇布局,对地震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资源进行重组和重新布局,适度调整重灾区城镇规模,科学确定重点重建、适度重建和限制重建的区域,打破常规加快灾后重建规划编制。

一、房屋重建(一)农房重建—体现民族风格,发展旅游产业汶川县震前共有农村居民18377户。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全县农房倒塌13700余户,3800多户遭到严重损毁,农房重建是该县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

在农房重建的过程中,体现民族风格成为一大亮点。

以映秀镇老街村为例,在风貌上,按照藏羌风格进行统一打造,并完善相关配套生活设施,抓住映秀创建“五A”级景区的有力契机,结合茶马古道建设,大力发展新农村农家旅游经济,解决居民住房的同时,也解决了未来生计问题。

(二)建房模式—不同情况不同选择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和传承藏羌农房建筑,汶川县各乡镇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重建方式。

主要有以下四种:(1)单户自建;(2)联户联建;(3)援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重建;(4)援建单位统一规划,农户自己重建。

以老街村为例,采取的是统规自建和统规联建相结合的方式,即房屋设计统一规划,可单独自建,也可和别户联建,建成的新农房成为了都汶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四方游客。

对于地处高半山的村民来说,例如威州镇茅岭村,由于村民劳动力不足,山高路远建筑成本高等困难,为了充分整合力量,采取了村民联建的模式。

(二)机制创新—解决农房重建资金短缺问题为了解决农房重建过程中资金缺口这个问题,地处汶川高半山的秉里村采用了统一规划建房和村民参与务工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保证了农房重建的顺利完工。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一、引言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灾区已取得了一定的重建成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为了全面了解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情况,本报告对灾后重建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灾后重建目标与政策在灾后重建开始时,中国政府明确了灾后重建的目标,即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加强灾区管理和监督体制等。

三、灾后重建进展自2008年起,灾区的基础设施逐步恢复,包括道路、桥梁、学校和医院等。

与此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吸引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重建工作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四、灾后重建效果评估经过调查发现,灾区的重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修复,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建工程管理不规范、灾区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五、主要问题及建议1. 管理问题:灾区的重建工程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施工质量检查不严格、工程进度管理不及时等。

建议加强对重建工程的监管和检查,提高管理水平。

2. 资源利用问题:灾区的资源利用不合理,存在过度开发和浪费的现象。

建议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3. 社会问题:灾区的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如就业机会有限、教育资源不足等。

建议政府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增加教育资源投入。

六、结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中国灾后重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加强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是灾区重建的关键。

七、参考文献1.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报告》,中国政府出版社,2010年。

2. 《中国灾后重建经验与教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3. 《灾后重建中的管理与规划》,中国城市出版社,2018年。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调查报告:灾区安置考验行政效率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调查报告:灾区安置考验行政效率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调查报告:灾区安置考验行政效率抗震救灾中的“救人”暂告段落后,“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成为当前救灾的重中之重。

对于这一当代人类最大规模的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中央高度重视,并及时作出详细的部署和安排,而如何真正把安置工作做得妥善贴心,仍需举全国之力。

抗震救灾本身有其阶段性工作重点,而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则处于整个救灾进程中的相持阶段。

这是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其既关系到前段“救人”成果能否保住,更关系到下一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能否顺利展开;而从“以人为本”这一根本要求来看,则关系到劫后余生的百姓能否有尊严、有信心地走向新生活。

也因之“兹事体大”,不可轻忽。

安置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安置工作具体琐屑,需要细致入微面面俱到。

而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效有序地展开安置工作,而非顾此失彼、忙中出乱,无疑是对救灾指挥协调性及政府行政效率的重大检验。

事实上,安置好受灾群众,无非是让他们“安身、安心和安定”。

所谓“安身”,就是要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安全的住处。

这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求,而在数百里断壁残垣、数百万人失去家园的背景下,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所幸的是,中央的领导坚强有力。

5月18日在住宅和城乡建设部的组织协调下,20个省区先期参与援建100万套过渡性住房,且“工期只能早不能晚,数量只能多不能少”,目前,一些建筑队已开始进驻施工;对于紧缺的帐篷,中央不仅下达了生产指标和到位期限,向国际社会公布了这方面的需求信息,而且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生产一线,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的生产热情;对于灾区群众维持日常生计的生活必需品,中央也详细分解了供给指标和到位期限,以保证百姓安身立命;而保证各类物资的公开公平发放,则是各安置点的重要任务,此事攸关百姓心理,不可小视。

灾区“安身”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灾后防疫和预防次生灾害。

目前已超过8万的遇难和失踪人数、脆弱的地形地貌,都使这两项工作成为当前灾区“十万火急、绝不可麻痹”的大事。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第一篇: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

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

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

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

以“壹街区”为例:(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

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

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

”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编者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重灾区学生伤亡严重,灾区学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地震发生时,正值学校上课期间,教育系统蒙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

四川省经审核认定的死亡学生和已经核查但尚未宣告为死亡的失踪学生共有5300余名。

数百万学生经历了地裂房塌、亲人离散、家庭破碎的悲惨遭遇。

重灾区学生在经历地震之后,心理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轻者将导致身心功能的失调或部分丧失,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者将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严重的精神疾病,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正常生活。

(二)地震对重灾区教师基本生存条件的严重破坏,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这些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地震中,重灾区教师大多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有的亲人离散,有的亲眼看到自己学生、同事、朋友伤亡,有的家园瞬间倒塌,这都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复学复课后,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们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目前。

我们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心理创伤严重的教师已难以坚持正常上课;另一方面坚持上课的教师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如不积极加以引导和关注,这将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管理秩序被打乱地震中断、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管理秩序,教育教学条件遭到破坏。

全面复学复课后,学校还将面临一些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比如卫生防疫问题,安全问题,教育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问题,音乐、体育、实验等课程的开设问题。

这一点对板房学校尤甚。

(四)学校教育教学所需的社会支持系统被削弱公共社会文化系统整体上遭受破坏,学校教育生态平衡系统被打乱,家庭、社会、经济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教育的社会支持有所削弱。

加之,震前四川教育自身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矛盾问题,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中阶段普、职教协调发展的问题,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以及制约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择校问题,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等深层次问题,因此灾后的四川教育亟待重建。

汶川地震重建情况调查

汶川地震重建情况调查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5·12汶川地震受灾小学重建情况调查摘要: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是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该县数所乡村小学在地震中倒塌。

震后,一些受灾小学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将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地十分顺利且富有成效,然而也有不少学校出现了征地受阻、重建不利等问题。

鉴于此,我们于2010年7月在中江县对受灾小学一一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关注了倒塌教学楼、学生食堂的重建情况,并对重建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关键词:汶川地震、中江县、小学校、灾后重建1. 问题的提出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市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在当时的地震中数所乡村小学倒塌,并且造成不少小学生遇难。

如今距离地震灾害已经两年多了,灾区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全力进行了两年重建工作,各界媒体也是随时关注着灾区的重建进展,并及时告知大众。

但作为非特重灾区的中江县,其受灾情况不是很严重,人员伤亡也不多,因此媒体对其重建情况关注甚少,在网上甚至很难搜索到相关资料。

因此,对中江县在震灾中伤亡最严重的乡村小学校重建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是十分有必要的。

2. 研究方法及采样情况本次社会调查主要采用历史资料查询、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有关部门负责人、询问群众等方法了解教学设施的重建情况;主要运用录音、拍照、做笔录等记录方法对资料进行原始记录,然后对原始资料进行汇总整理,以求全面了解受灾小学的具体重建情况。

中江县位于四川省中部,总面积2063平方公里,总人口142万人。

中江县辖29个镇、16个乡。

其中共有21个镇39所小学在5·12汶川地震中受灾,本次调查根据县有关记录选取4个镇内选取4所小学作为调查对象。

选取原则为根据全县受灾小学的不同受灾情况,分为造成人员死亡、造成人员受伤但无死亡、未造成人员伤亡。

不同的受灾情况得到的救助情况及重建情况各不相同。

故上网查阅中江县政府网出具的资料,发现中江县永太镇双凤分校在5·12地震中教学楼倒塌,造成一人死亡,两人重伤,故今选其为受灾较严重的学校;东北镇中心小学有老教室倒塌,造成3名小学生和一名教师受伤,但无人死亡,南华镇中心小学教职工住房及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存放库房倒塌,造成两名教职员工受轻伤,故选其为受灾不太严重的学校;杰兴镇明源希望小学则只有厕所倒塌,学生食堂变成了危楼,并无师生伤亡,故选其为受灾较轻的学校。

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居民重建恢复情况调查报告赵延东 马缨 何光喜 邓大胜 薛姝*摘 要要:本文以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一年后进行的一项灾区居民入户调查为基础,全面描述了震后一年来灾区居民在住房、就业、农业生产、家庭经营、医疗卫生和中小学教育条件等方面的恢复重建情况,并分析了他们对重建政策的需求、获得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参与情况,描述了灾区居民的总体社会心态。

关键词关键词:: 汶川地震 居民调查 重建 恢复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或失踪,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农房受损,上千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灾害。

汶川地震后的紧急救援极大地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心、同胞情。

各级政府在灾害救援、应急响应、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经受了严峻考验,制定的紧急救援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高度评价。

紧急救援时期过去后,更为艰巨的任务就是重建家园。

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作为灾区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了灾区重建的目标、原则和具体要求,提出了用三年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的重建工作,实现“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使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随着灾区重建工作的进展, 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提出要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重建任务,也就是要在2010年9月之前完成《规划》中制定的任务。

在《规划》的指导下,灾区各项重建工作已经有条不紊的展开。

根据2009年5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布的信息1,截至2009年4月底,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21,000多个,完成投资约3600亿元,占规划投资任务的36%左右。

具体来说,在住房重建方面,三省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已完工99.5%,住房重建已完工76.6%;城镇住房重建速度比农村略慢,维修加固完成48.9%,重建完成8.9%。

社会实践报告探访地震灾区了解灾后重建的进展

社会实践报告探访地震灾区了解灾后重建的进展

社会实践报告探访地震灾区了解灾后重建的进展社会实践报告——探访地震灾区了解灾后重建的进展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然而,在地震之后,灾区的重建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本文通过探访地震灾区,以了解灾后重建的进展情况为出发点,对灾区重建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灾后的重建规划与实践灾后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指定重建政策时,灾区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都需要综合考虑。

在地震灾区,政府通常会成立专门的重建委员会,制定详细的规划,并落实到实施阶段。

1.1 重建规划的制定重建规划的制定需要对灾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地质环境、基础设施状况、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情况。

基于这些评估结果,相关机构会制定出可行的重建规划,涉及到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多个方面。

1.2 住房重建在地震之后,许多建筑物受损或倒塌,灾民流离失所。

灾后重建中,政府通常会优先解决灾民的住房问题。

根据灾区情况,采取适当的住房重建方案,包括临时安置房的搭建和重建永久性住房等。

1.3 公共设施重建地震灾区的公共设施也是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建过程中,政府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道路、桥梁、电力、供水等设施的修复和建设。

同时,重建规划还会考虑到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和社区中心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二、地震灾区重建的进展情况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资金、人力资源、政策等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地震灾区重建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2.1 住房重建进展根据探访灾区的情况来看,灾后的住房重建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政府牵头组织施工队伍,启动了大规模的住房重建计划。

许多灾民已经搬入新的临时安置房或永久性住房,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2 公共设施重建进展探访中了解到,地震灾区的公共设施重建也在有序进行中。

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建设工作已经在相应的区域展开。

四川震后基础教育重建模式调研报告(doc 20页)

四川震后基础教育重建模式调研报告(doc 20页)

四川震后基础教育重建模式调研报告(doc 20页)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四川震后基础教育重建模式研究调研报告艺术学院四川什邡实践团第一部分:调研背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的教育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引发了严重的校舍倒塌、学生伤亡、师资力量受损、恢复重建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而在灾区的教育系统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学校,其基础教育的受灾情况最为严重。

而灾后的基础教育恢复重建工作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在这一情况下,2008年8月20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项业务基金重大项目“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教育重建研究”课题开题;2009年12月发表研究报告,公布了灾后重建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效,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灾后重建过程中教育投资大,学校建设速度快、质量优。

到去年底,国家规划39个重灾县累计已开工建设学校2973所,占需恢复重建学校的99.03%,其中竣工2371所,占78.98%;省定12个重灾县累计已开工建设学校988所,占99.30%,其中竣工832所,占83.62%;灾区95%以上的学生都已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

建好的校舍中,实验室、运动场、音乐和美术多功能室、计算机房等高标准建设和配置应有尽有,达到了办学条件现代化,缩小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硬件设施的重建保证了教育教学秩序的快速恢复,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下降。

重建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则是师生心理讲课状况,通过大规模的持续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广大干部及师生平稳度过灾后心理危险期,创造了灾后心理援助史上的一大奇迹。

然而,重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譬如,幼儿教育得到的关注不够,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008年四川省基础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所占比例,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分别为95.3%、95.2%,公办幼儿园只有15.7%。

为此,我省在灾后重建中加强了对幼儿园的规划,仅39个国定重灾县就重建、新建了154所幼儿园。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调查报告:尽快恢复灾区网络文明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调查报告:尽快恢复灾区网络文明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调查报告:尽快恢复灾区网络文明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逐步推进,如何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重建家园,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灾区的需要,大量的帐篷和活动板房、粮食、药品等,正在从各地送达灾区。

而救灾物资中,收音机成为受灾群众急需品之一。

借助广播这一媒介形式,灾区群众不仅能够及时获得有关震情的预报和提示,而且可以感受到全国各地各界对灾区的牵挂与关怀,实现了和外部世界的连通,也一定程度上使心理焦虑得以舒缓。

这体现出当下救灾理念的一个重大变化,即对受灾群众信息和文化需求和心理健康状态的高度关注。

随着条件的逐步恢复和改善,应该有新的形式和纽带来承载这一重要功能。

今天的世界,已经日益成为互联网连接的世界。

这是当今社会区别于过往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在灾害发生后,网络在信息发布、人员搜救和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已为社会所公认。

灾后重建,亦应充分发挥网络不可替代的的作用。

当基本生活开始逐步获得保障,非物质层面的需求将会逐步上升,在救灾救急的紧要关头所没有显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会逐步浮出水面。

从精神世界重建的角度看,如何尽快使灾区、灾区人民和全社会融为一体,已成为灾后重建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网络在此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灾害发生前,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分享着网络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成果,通过网络和社会联系、沟通乃至消费。

应该说,今天的受灾群众,已有相当部分习惯了网络生存方式。

在受灾群体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青少年群体,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部分。

从信息功能看,尽快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对于他们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就信息的获取而言,网络技术有着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多点、实时和海量优势。

在交通出行受到制约、图书资料获取不便的情况下,网络无疑可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网络技术不仅有利于灾区网民更多地和外界进行互动交流,接收资讯,传递信息,更可以使灾区网民宣泄压抑的情感,有利于心理创伤的平复。

地震灾后重建调研和工程报告

地震灾后重建调研和工程报告

地震灾后重建调研和工程报告姓名:专业:学号:日期:12008年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计的物质缺失与精神伤害,一瞬间天堂变地狱,成为国人永远的痛。

近几年来大地震也是屡见不鲜,2013年10月31日20时2分,台湾花莲发生里氏6.7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关于间接经历了芦山地震的我来说,地震给人带来的第一感受就是恐惧与慌张,面对地震灾难,只有去认识与熟悉,合理设计与修建房屋,才能将地震缺失降到最小。

地震简介板块边界运动形态使得板块边界地区的地壳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应力,一旦超过他的抵抗阻力时,地壳即会错动反弹至没有应变的位置,板块在运动中相互摩擦而震动,这就是地震。

世界上的地震要紧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换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与海岭地震带。

我国要紧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四川的地震要紧集中在龙门山地震带上。

地震要紧分为四大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人工地震。

地震危害纵观历史,每一次大地震都给人类的生命,身心,生活方面带来巨大的缺失。

地震的突然性与预报技术欠发达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随着城市化打的进展,越来越多的混凝土,水泥等的应用也增加了地震的危害性,同时,地震对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方面造成的破坏也是难以估计的,煤气管道破裂,大型储气设备被震毁,容易引发城市火灾,可见防震形式十分严峻。

地震也给个体带来巨大的伤害,除了死亡群众外,大地震过后都会产生大量残疾人,他们承受着身体的痛苦,虽不至于失去生命,但他们生活却变得特殊艰难,经济陷入窘境,除了物质与躯体伤害外,还给人心理造成了了巨大的冲击。

在地震失去亲人或者者自身致残都可能导致价值信念,性格等的改变,引起社会不安定。

最后,地震最基本直观的破坏:房屋倒塌,道路破坏,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堰塞湖等)。

如何减轻地震危害下面就要讨论如何减轻地震所带来的危害,要紧分为三个方面:提高预警能力,选择合适建设场地,提高工程结构抗震能力。

震后恢复重建工作视察报告

震后恢复重建工作视察报告

震后恢复重建工作视察报告区委:“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备受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

9月初,区政协常委会组成视察组,深入灾区有关乡、村和重建点,对全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了视察。

10月30日,区政协十一届十三次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视察报告,与会委员进行了认真审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根据常委会的审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基本情况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我区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93个村19217户86476人不同程度受灾,5人死亡,46人受伤。

全区农村共倒塌居民住房9097间162607平方米、窑洞2223孔、大门2285座、围墙138397米,房屋裂缝24865间431161平方米;城区256户642间8800平方米公房出现裂缝。

地震造成全区181所学校受灾,受损校舍1938间35858平方米,损坏学校围墙39087米,教学设备859台;有73所医疗机构倒塌房屋25间375平方米,墙壁裂缝1310间19650平方米,倒塌围墙1250米;有7座水塔倒塌、2座水塔裂缝,损坏水窖550眼、供水管道1200米;损坏道路4条1600米,其中路面损坏1709平方米、路基损坏3060立方米、防护工程损坏350立方米、桥梁损坏6座474米、涵洞损坏5道55米。

死亡牛182头、羊159只、鸡24935只,倒塌牛棚 2121座、鸡棚240座;损坏家电2600台。

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6亿元。

灾情发生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立即启动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短临跟踪预案,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措施,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扶持、社会帮扶”的方针,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开展抗灾自救。

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调查报告

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调查报告

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调查报告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调查报告篇一: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调查报告20XX年*月*日*时*分和*时*分,我县**乡分别发生了2.1级、2.2级地震,**村**屯、**屯群众普遍有震感,地震造成**屯部份房屋墙体瓷砖脱落,一些房屋再次出现新裂缝。

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指示要求,地震局组成县乡联合调查组及时深入实地,开展防震减灾应急避险宣传,安抚群众,稳定情绪,并认真开展调研,收集地震震情数据和图片等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地震情况**县**乡**村**屯海拔511米,地处**河与**交汇处,共有28户,148人,该屯于20XX年6月从**村**屯搬迁于此居住,全部属于库区移民。

自**库区蓄水以来,该区域地震发生频繁,房屋受损严重。

特别是近年来该屯10公里范围内有感地震发生频繁,仅今年以来就发生2级以上地震3次,其中20XX年*月*日*时8分51秒,发生2.0级地震,20XX年*月*日*5时*分和*时*分,在此地又分别发生了2.1级、2.2级地震。

每次发生地震,地震震源深度均为6公里左右,具有震源浅、烈度大、破坏严重的特点。

二、现场调查情况。

(一)地质情况。

**乡**村**屯位于低山丘陵边缘的斜坡上,距离坡底水面高约70m,水平距离约90m,村庄后缘距上部第一斜坡顶部相差25m,村庄所在边坡坡度30℃-40℃。

边坡物质结构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和强-中风化粉砂岩,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3-5m,碎石含量约15%,粒径1-20mm,下覆强-中风化粉砂岩未完全揭露。

通过对该屯周边的地质调查发现,坡底水库水面以下发育两个横向贯穿山体的洞穴(据村民讲述),整个村屯宅地地形呈阶梯状,地基土层岩土混杂,极为松散,容易出现滑坡和岩体塌陷破坏。

对村庄及周边现场踏勘,未发现因本次地震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村庄上部斜坡未发现有明显的开裂或滑塌现象,村庄前源没有发现明显塌陷。

(二)房屋建造情况。

XX县区灾后重建5周年调研报告[五篇范例]

XX县区灾后重建5周年调研报告[五篇范例]

XX县区灾后重建5周年调研报告[五篇范例]关于北川灾后重建效果调查报告法学与社会学院思政2班第一小组:谢素萍许文节程群邹燕谢静徐代珊一、调查时间:6月4日二、调查地点:XX县区擂鼓镇街道、楠竹村、茶坊村三、调查对象:当地街道居民、村民四、调查目的:了解现状,存在的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五、调查方法:实地走访六、调查现象及问题存在方面。

根据走访的居民对灾后重建效果的描述,居民自身对目前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北川灾后重建政策的参考,分析北川灾后重建工作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北川灾后重建工作更加完善。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XX县区城造成毁灭性破坏,县城被夷为平地,房屋基本损毁、人员大量伤亡、道路交通中断,水、电、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尽毁。

北川作为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县城的恢复重建因其对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和振兴、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地震发生后,、国务院作出了“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再造一个新北川”的指示,要求XX 县区城的重建要成为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标杆和象征,起到示范作用。

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确认XX县区城无法原址恢复重建,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异地重建北川XX县区城。

北川XX县区城的规划设计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

把北川XX 县区城建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和文化遗产标志”。

除了对心理造成的巨大伤痛,北川人民的生活方面也要随之改变,因为地震几乎毁掉了所有的房屋以及大部分的耕地,北川的灾后重建工作庞大而艰难。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XX省对口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灾后重建,经过六年的拼搏努力,援建任务顺利完成,“再造一个新北川”的基本目标基本实现。

(一)街道居民对灾后重建效果及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为例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位于XX县区境东南,震前为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重点镇,属XX县区的南大门,距原县城(曲山镇驻地)8公里,距XX 市区约60公里,安(县)北(川)公路穿境而过,是绵阳至北川老县城的必经之地,现在仍是关内交通要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援和灾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灾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实现灾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科学规划是灾后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基础。

四川省在灾后重建中,将悲痛化为机遇,结合灾后实际,及时调整全省城镇布局,对地震灾区学校、医院等公共资源进行重组和重新布局,适度调整重灾区城镇规模,科学确定重点重建、适度重建和限制重建的区域,打破常规加快灾后重建规划编制。

一、房屋重建
(一)农房重建—体现民族风格,发展旅游产业
汶川县震前共有农村居民18377户。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全县农房倒塌13700余户,3800多户遭到严重损毁,农房重建是该县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

在农房重建的过程中,体现民族风格成为一大亮点。

以映秀镇老街村为例,在风貌上,按照藏羌风格进行统一打造,并完善相关配套生活设施,抓住映秀创建“五A”级景区的有力契机,结合茶马古道建设,大力发展新农村农家旅游经济,解决居民住房的同时,也解决了未来生计问题。

(二)建房模式—不同情况不同选择
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和传承藏羌农房建筑,汶川县各乡镇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重建方式。

主要有以下四种:(1)单户自建;(2)联
户联建;(3)援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重建;(4)援建单位统一规划,农户自己重建。

以老街村为例,采取的是统规自建和统规联建相结合的方式,即房屋设计统一规划,可单独自建,也可和别户联建,建成的新农房成为了都汶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四方游客。

对于地处高半山的村民来说,例如威州镇茅岭村,由于村民劳动力不足,山高路远建筑成本高等困难,为了充分整合力量,采取了村民联建的模式。

(二)机制创新—解决农房重建资金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农房重建过程中资金缺口这个问题,地处汶川高半山的秉里村采用了统一规划建房和村民参与务工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保证了农房重建的顺利完工。

二、产业重建—工业向商贸、旅游业的转变
汶川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工业基地,“5.12”大地震前,全县经济总量占到全州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州的70%。

地震发生后,汶川工业企业在地震中全面受灾,产业恢复难度极大。

就此,对口援建单位广东省,注重将广东的市场优势、产业优势与汶川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相结合,提出了“科学重建、民生优先”的方针,为汶川经济增加“造血”功能,为汶川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汶川农民增加增收机会。

具体来看,产业重建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拉
动增收
汶川县恢复甜樱桃、猕猴桃、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基地,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种养业专业大户,将汶川的特色农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潮州市为帮助耿达乡发展养猪业,援建工作组积极牵线搭桥,协助潮州养猪大户在耿达乡建立养猪示范基地,并捐赠一些设备和良种猪苗,同时在当地筹建腊肉加工产以扩宽销售渠道,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有效地拉动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佛山援建水磨镇,通过整合旅游资源,解决了镇上居民的就业问题,且通过援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有效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

佛山援建组投入资金350万元,扶持水磨的茶叶,不但恢复了生产,还扩大了产业规模,水磨茶叶年生产量达450吨,为地震前的6倍,有效带动了水磨、漩口、三江三个镇数千户茶农生产致富。

(二)稳妥谋划工业商贸发展项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为配合该县特色农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广州市援建小组在援建汶川县城时,结合县城所在地威州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优势条件,提出建设“阳光谷城”的县城发展理念,增强城乡发展后劲,建立农村产品产销渠道,完善商业、服务业设施,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同时,引进广东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建立了“广东—汶川工业园”、“漩口工业集中发展区”。

工业园采取异地建设的方式,选址在成都市金堂县,由成都市和阿坝州共同建设。

“广东-汶川工业园”作为“成都-阿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内最大的“园中园”,是
集灾后重建、异地重建、合作共建为一体的重大产业项目。

工业园的定位以有色金属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医药、轻工、电子等产业为主,围绕阿坝州的电力优势和矿产优势延长铝、锂、硅等资源的深加工,并向成渝两地的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提供配套工业。

(三)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大力发展各乡镇特色旅游产业汶川地质灾害频发,生态条件非常脆弱;地震发生后,造成全县1.62万亩耕地灭失,生态条件进一步恶化,生态修复成了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

汶川各乡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重建过程中,用差异化的方式规划自己的特色旅游产业。

如:水磨镇借鉴珠三角产业升级的经验,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禅寿老街进行改造,发展壮大旅游商贸业。

借鉴佛山经验,将水磨镇重新定位为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城;打造寿溪湖核心景区,逐步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大力发展旅游业。

珠海市结合援建工作“开支票”和“交钥匙”两种方式,将汶川棉虒基础设施重建和产业重建相结合,锁定在了旅游业,将该镇入口前建成了一个青石铺路的大禹广场,打造大禹特色旅游文化业。

在东莞市的援助下,映秀镇打造了防震减灾示范区,5.12大地震纪念馆、5A级温情小镇等特色旅游。

三、对口援建—既输血又造血
广东省援建,不仅注重援建安置房、学校、医院、公共基础设施等一批“输血”工程,同时更加注重“造血”工程,为汶川地区长期的经济发展提供腾飞引擎。

水磨镇的禅寿老街,援建的每一套安居房
都配置一个商铺,解决集镇上1200多人的住房和生计问题。

为了扩大该镇的消费市场,引入高校阿坝师专,将该镇由农业大镇向商贸大镇转变,集教育、休闲、度假等诸多功能于一身。

中山援建漩口镇,在“输血”的同时注重“造血”,组织中山旅游团到该镇旅游,并利用市信息产业协会制作的网页宣传漩口镇农家乐旅游的情况,帮助百姓发展经济成效大。

东莞、广州、揭阳、湛江等各市在对口援建汶川各镇的过程中,同样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四、羌族文化重建—羌碉、羌绣的传承和保护
汶川作为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羌族人占到近百分之四十,地震前就拥有羌锋村、萝卜寨等一批具有悠久历史的羌族文化旅游景点。

然而,地震给羌族文化遗产带来毁灭性灾难,抢救和保护羌族千百年形成的古老文化成为灾后重建的重点和难点。

在恢复重建羌文化的过程,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对体现羌族文化的羌寨和建筑进行抢救和保护。

例如,作为羌族文明象征的羌碉,它见证了羌族的历史演变里程,因而对损坏的羌碉及其他体现羌族文化的建筑,在重建过程中尽量按照原址原貌恢复重建或原址按照羌族传统建筑风貌进行重建。

此外,羌绣作为羌族文化的瑰宝,是留存至今最能体现羌族人民与现实世界对话的羌文化遗产。

地震前,羌绣主要是一些传统的鞋垫围裙之类的东西,推广和销售较差,在日常生活里面很难运用。

地震重建后,成立了专门的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设计出来的产品,可以深入到
生活中去,如笔筒、文件夹等类似的很实用的东西,加之有羌绣的元素在里面,推广起来就很容易被接受。

同时,通过举办羌绣展览会、在阿里巴巴等网站上挂出羌绣产品等方式,对传承和保护羌绣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部署下,在汶川灾后重建的工作中,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克服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生活条件等方面的重重困难,科学实施、全力推进,在农房重建、产业重建、羌族文化重建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特色模式,使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