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生见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识,就是见闻,是修养的重要基础。修养好比一座金字塔,要修筑得高大雄伟,基础必须宽广、坚实。高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广纳细流,故能成其大。只有立根于广博的见闻,才能树起一座高大雄伟、吐纳万方、风光无限的修养之塔。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博学多闻,可以提升眼界;经历丰富,可以富饶心灵;大胆冲击未知世界,可以体悟生命的本色。狭窄的见识,就象小锅小灶,不能烹调出人生滋味的大餐。伽利略说:“人的认识是无限的,对于人的认识,任何界限都是不存在的。”见识,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前提;经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经验宝藏。见识与经历的广泛与深刻程度,是衡量人们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断增长见识,扩大视野,是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很多时候都要“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就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由局部推出整体、由此时推测未来。这是一种探索过程。这是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笑话:过去有个不识字的财主,请了一位老师来教儿子读书。老师教他写字,写上一划时,老师告诉他这是“一”字;写上二划时,告诉他这是“二”字;写上三划时,告诉他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听了,扔下笔高兴得跳起来说:“识字很简单,何必要请老师呢!”财主听从儿子的话,就把老师辞退了。隔了几天,财主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家吃饭,叫儿子写个请柬。财主的儿子一早就动笔写,大半天还没有写成。财主着急得很,接连去催他。财主的儿子很不耐烦地说:“姓啥不好,偏偏要姓万。我从早上到现在,才写了五百多划哩。”这个简单的笑话,包含了深刻的道理。财主的儿子之所以闹出笑话,就是因为见识狭窄,识文断字的成人之所以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是因为他在识字方面有了一定的见识。

《淮南子》说:“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身处井底的鱼,不可以同它谈论关于大的概念,因为它们受制于井的限制;只生存一个夏季的虫子,不可以同它说起冬天的寒冷,因为它受限于生命周期的短促。见识和经历,是认知结构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建立在见识和经历的基础之上。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见识不断拓宽、眼界不断提高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就是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新知识为旧知识结构所吸收、旧知识结构又通过对新知识的接纳而得到进一步改造与发展的活动。认知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对社会发展大势的认知、对周围人群的认知、对人生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机遇的认知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见识,丰富自我,伴随生命始终。一个人是不是见多识广,既表明他头脑中知识储存量的多少,也表明他足迹所至空间范围的大小、也表现他心智所达时间尺度的长短。如果一个人能从宏观和长远角度来看问题,那么,他对社会大势的认识和判断就有较高的准确度,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就比较合于社会规范,他的实践能力就比较强,他的实践效率就比较高。反之,一个没有见识的人,就会缺乏参照物和方向感,因此他的分析和判断就常常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就有可能遭至失败。

庄子说:吾生也无涯,而知也无涯,任何一个人,尽其全部智慧、终其一生,也不可能通透世界上的一切,这正是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对这一局限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不至于导致实践的失败。卢梭说:“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是上德之人,不知,却自以为知,是有病之人。因为承认这病是病,所以不患此病。圣人是不病的,是因为他承认这病是病,所以不患此病。任何人的见识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自以为无所不知,就是“病”,把有所不知看作通“病”,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扩大自己的见识,就不至于患“病”。歌德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约束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约束的,他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不断增长见识、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能力,这种努力,就是人们致力于缩小这种局限的努力。

扩大见识,首先必须解决认识问题。周国平说:“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是因为知道人之必然的无知,而被阿波罗神赞为最智慧的人的。”自以为什么都懂而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是有的,局限于狭窄的天地却陶醉于其中的“井底之蛙”,也是有的。莱辛说:“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孔子在总结自己一身经历时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以一生的努力扩大自己的见识,提高自身的修养,诚恳勤勉,永不懈怠。他将生命过程、生活过程与接受知识的过程、体悟人生的过程合而为一,在总结其一生实践、集纳其一生见识的基础上,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超越制度和道德规范)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持之以恒扩大见识,是人们永远的任务。

其次,必须练就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所谓辩证思维――整体与部分、特殊与一般、分析与综合、战略与战术、精确与模糊,定势与创新、归纳与演绎等诸种思维运作方式,必须结合起来并加以灵活应用。千万不要片面地为大而大、为宽而宽、为广而广,大、宽、广,是为了判断和把握微观。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谋万世”与“谋一时”、“谋全局”与“谋一域”,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中庸》告诫我们:君子要“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达到广博的地步又能穷尽精微之处,达到高明的境界又能遵循中庸之道。如果一个人在见识方面达到了广博的地步却不能认识和处置细小的事物,那这种广博又有什么用呢?中庸,就是适度,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一个人达到了心智上的高明与通透却不能依据具体情况将一件事情摆弄妥帖,那这高明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见识的高明和心智的广大,必须与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结伴,才能体现其价值。“胸中有丘壑,大势在我心”,见识要指导行动,眼界要为处置微观事件服务。将行为和微观事件的处置放到大的时空条件下来操作,就有了更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微观事件的处置是否合理,其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为长远和宏观的人生计划和生活目标积累条件。

再次,必须要有一定的勇气和毅力。人们的认知结构,是在持续性的社会实践和知识学习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实践和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当年司马迁为了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史记》,就经历了“肠一日而九回,居则怱怱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的艰难困苦和曲折徘徊。扩大见识的艰辛,来自两方面,一来自于社会条件和自身物质条件的缺乏,二来自于艰苦的心智探索。心智探索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持续性地存在所谓“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判断和看法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难于推断出新的认知,从而产生不舒适、不愉快甚至苦闷情绪的心理现象。在见识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要不断打破旧有的心理平衡,敢于打破心理平衡的勇气,就是敢于突入新领域的勇气,就是敢于承担心理焦灼、心理徘徊、敢于在不平衡中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扩大见识也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章学诚说:“悟性达而为识”,只有足够的量变,才能达成一定的质变,量的积累是艰苦的,质变的发生则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寻找、思考、探索、磨炼,需要消耗更大、更持久、更执着的心理能量。历尽风雨,终见彩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老子曾用颇富诗意的语言描述过这种境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有道之士)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发生的事,不看窗外,就能认识天道。而有些人,他走得越远,知道的东西却越少。所以,圣人不亲自走出门,就能了解情况,不亲自观察,就能明了事态,不用亲自去做,就能成功。我们可以想象,到达这种圣人境界,要经历多少徘徊曲折和艰难困苦。

特洛夫斯基说过:“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经验与知识,是构成见识的基础。清代的金缨在《格言联譬》中说:“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