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喀斯特地貌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淀积过程: Ca2++2(HCO3)- → CO2↑+H2O+CaCO3↓ 结果:碳酸钙堆积作用不断进行,促进喀斯特堆积地貌
的发育。
(三)、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 生物因素
1、地质因素(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岩石结构。根据岩石的 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将可溶性岩石分为三大类:碳酸盐类 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化物盐类岩石。
在空气中,PCO2条件相 同时,温度越高, CaCO3 在 水 中 的 溶 解 度 就越小;当温度相同时, PCO2越高,CaCO3在水 中的溶解度越大。
温度及CO2分压力与CaCO3溶 解度的相互关系
3、生物因素
➢碳 酸 盐 岩 表 面 常 长 有 一 些菌、藻类生物,分泌溶 蚀性酸,可分解及消耗碳 酸盐岩,属于生物岩溶作 用。其结果在岩面上留下 痕迹,统称为生物蚀痕。
2.13 1.09
细晶质微粒结构 27.03 1.06
隐晶质向镶嵌结构过渡 1.44 0.88
鲕状结构
21.04 1.04
细晶及隐晶质镶嵌结构 1.65 0.85
微粒-中粒结构 21.43 中粒晶质镶嵌结构 25.01
0.99 0.56
中晶及细晶质镶嵌结构 1.53
中晶质镶嵌结构
1.36
0.71 0.66
泥灰岩<白云岩<石灰岩
三种岩石中,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 酸盐类最小。如,在25℃的纯水中,各种可溶盐类的溶解度 分别为:NaCl, 360g/l; CaSO4, 2.1g/l; CaCO3, 0.015g/l。
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 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岩体也很大。所以发育在碳酸盐类岩 石中的喀斯特较之在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中发育 的喀斯特要普遍得多。
特别是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杰在研究喀斯特高原上奇特地貌 后写的专著,就采用喀斯特这个地名来称呼碳酸盐岩地区的 一系列特殊地貌过程和水文现象。
这样,一百多年来喀斯百度文库逐渐成为世界地学界通用的术语 。
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广西桂林)建议将喀斯 特一词改为岩溶,但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甚感不便。
温度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方面: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溶蚀能力增强; 但,另一方面:温度越高,水溶液中CO2含量越低,溶蚀
作用会减弱。
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不仅影响水的渗透条件、 水的运动循环,同时雨水中含有较丰富的游离CO2,大大地 加强了喀斯特作用。
气压:
一般大气中CO2的含量 约为空气体积的0.03%, 在自由大气下,空气中 的 CO2 的 分 压 力 PCO2=0.0003大气压。
地下水是形成地下喀斯特的主要动力,它的流动是通过 裂隙、孔隙、管道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特征, 也决定着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垂直分布特征。
通常把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总称为岩溶水。
地下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 1.垂直渗透带;2.季节变动带;3.水平流动带;4.深部滞流带
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
该带位于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之上。雨水沿裂隙下渗到 潜水面,它的厚度由潜水面(地下水位)高低来决定。若在构造 上升区(潜水面、河水面下降),厚度可达几百-几千米,反之, 构造沉降区,厚度小。 该带内水的运动以垂直下渗为主,故喀斯特地貌以垂直形态 的溶洞为主,多漏斗、落水洞等个体小深度大的地貌。
岩石结构对可溶性的影响:
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 不等粒结构的石灰岩比等粒结构石灰岩的相对溶解度值要大。
中国广西的不同结构碳酸盐类岩石的相对溶解度
石灰岩类
白云岩类
结构特征 CaO/MgO 相对溶解度
结构特征
CaO/MgO 相对溶解度
隐晶质微粒结构 18.99 1.12
细晶生物微粒结构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Karst)
➢一 喀斯特作用 ➢二 喀斯特地貌形态 ➢三 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地貌组合
一 喀斯特作用
(一)、喀斯特的概念
关于喀斯特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凡是 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蚀与淀 积) 、机械过程为辅(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 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karst process) ,由这种作用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 喀斯特。
中粒、粗粒结构 14.97 0.32
中粗粒镶嵌结构具溶孔 1.73 0.65
2、气候因素(水的溶蚀能力)
对石灰岩而言,纯水的溶解力是很微弱的。当水中含有大 量的CO2时,水的溶蚀力就大大提高。具有溶蚀力的水将 CaCO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 而带走。
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 压等方面。
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奇特地貌 形态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名称的由来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里亚半岛石灰岩高 原的地名。当地称kars,意大利语为carso,德语称karst。它 来自印欧语“kar”,即岩石裸露的地方。
19世纪中叶,一些德国和奥地利学者研究欧洲中部和东南部 的石灰岩地貌,均采用karst一词。
➢土壤空气的CO2主要由生物作用 产生,土壤空气中CO2的多少对喀 斯特有重要影响。在热带、亚热带 土壤中CO2较大气中往往高出数十 倍。土层和岩石界面处的溶蚀强烈, 因此,石灰岩溶蚀速度最大值往往 出现在土壤与石灰岩接触处。
(四)、岩溶水的分带
根据喀斯特地区水的运动方式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是形成地表喀斯特的主要动力,它的流向也决定 着地表喀斯特的空间形态分布规律。
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
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它在雨季或融冰化 雪时,潜水面上升,地下水作水平运动;在旱季作垂直运动。 故该带内喀斯特地貌既有水平溶洞,又有垂直溶洞发育。
1981年在山西召开的“北方岩溶学术会议”上,又议定 “岩溶”和“喀斯特”二者皆可使用。
(二)、喀斯特作用过程
溶解过程: CO2+H2O+CaCO3→Ca(HCO3)2 →Ca2++2(HCO3) 结果:在可溶性岩石上留下溶沟、空洞等,并为后来的
机械侵蚀、崩塌等作用提供条件,形成喀斯特侵蚀地貌。
的发育。
(三)、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 生物因素
1、地质因素(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岩石结构。根据岩石的 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可将可溶性岩石分为三大类:碳酸盐类 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化物盐类岩石。
在空气中,PCO2条件相 同时,温度越高, CaCO3 在 水 中 的 溶 解 度 就越小;当温度相同时, PCO2越高,CaCO3在水 中的溶解度越大。
温度及CO2分压力与CaCO3溶 解度的相互关系
3、生物因素
➢碳 酸 盐 岩 表 面 常 长 有 一 些菌、藻类生物,分泌溶 蚀性酸,可分解及消耗碳 酸盐岩,属于生物岩溶作 用。其结果在岩面上留下 痕迹,统称为生物蚀痕。
2.13 1.09
细晶质微粒结构 27.03 1.06
隐晶质向镶嵌结构过渡 1.44 0.88
鲕状结构
21.04 1.04
细晶及隐晶质镶嵌结构 1.65 0.85
微粒-中粒结构 21.43 中粒晶质镶嵌结构 25.01
0.99 0.56
中晶及细晶质镶嵌结构 1.53
中晶质镶嵌结构
1.36
0.71 0.66
泥灰岩<白云岩<石灰岩
三种岩石中,卤化物盐类的溶解度最大,硫酸盐类次之,碳 酸盐类最小。如,在25℃的纯水中,各种可溶盐类的溶解度 分别为:NaCl, 360g/l; CaSO4, 2.1g/l; CaCO3, 0.015g/l。
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 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岩体也很大。所以发育在碳酸盐类岩 石中的喀斯特较之在卤化物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中发育 的喀斯特要普遍得多。
特别是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杰在研究喀斯特高原上奇特地貌 后写的专著,就采用喀斯特这个地名来称呼碳酸盐岩地区的 一系列特殊地貌过程和水文现象。
这样,一百多年来喀斯百度文库逐渐成为世界地学界通用的术语 。
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广西桂林)建议将喀斯 特一词改为岩溶,但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甚感不便。
温度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方面: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溶蚀能力增强; 但,另一方面:温度越高,水溶液中CO2含量越低,溶蚀
作用会减弱。
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不仅影响水的渗透条件、 水的运动循环,同时雨水中含有较丰富的游离CO2,大大地 加强了喀斯特作用。
气压:
一般大气中CO2的含量 约为空气体积的0.03%, 在自由大气下,空气中 的 CO2 的 分 压 力 PCO2=0.0003大气压。
地下水是形成地下喀斯特的主要动力,它的流动是通过 裂隙、孔隙、管道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特征, 也决定着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垂直分布特征。
通常把岩溶化岩体中的地下水总称为岩溶水。
地下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 1.垂直渗透带;2.季节变动带;3.水平流动带;4.深部滞流带
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
该带位于地面以下至丰水期潜水面之上。雨水沿裂隙下渗到 潜水面,它的厚度由潜水面(地下水位)高低来决定。若在构造 上升区(潜水面、河水面下降),厚度可达几百-几千米,反之, 构造沉降区,厚度小。 该带内水的运动以垂直下渗为主,故喀斯特地貌以垂直形态 的溶洞为主,多漏斗、落水洞等个体小深度大的地貌。
岩石结构对可溶性的影响:
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 不等粒结构的石灰岩比等粒结构石灰岩的相对溶解度值要大。
中国广西的不同结构碳酸盐类岩石的相对溶解度
石灰岩类
白云岩类
结构特征 CaO/MgO 相对溶解度
结构特征
CaO/MgO 相对溶解度
隐晶质微粒结构 18.99 1.12
细晶生物微粒结构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Karst)
➢一 喀斯特作用 ➢二 喀斯特地貌形态 ➢三 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地貌组合
一 喀斯特作用
(一)、喀斯特的概念
关于喀斯特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凡是 以地下水为主、以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蚀与淀 积) 、机械过程为辅(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 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karst process) ,由这种作用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 喀斯特。
中粒、粗粒结构 14.97 0.32
中粗粒镶嵌结构具溶孔 1.73 0.65
2、气候因素(水的溶蚀能力)
对石灰岩而言,纯水的溶解力是很微弱的。当水中含有大 量的CO2时,水的溶蚀力就大大提高。具有溶蚀力的水将 CaCO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 而带走。
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 压等方面。
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奇特地貌 形态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名称的由来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里亚半岛石灰岩高 原的地名。当地称kars,意大利语为carso,德语称karst。它 来自印欧语“kar”,即岩石裸露的地方。
19世纪中叶,一些德国和奥地利学者研究欧洲中部和东南部 的石灰岩地貌,均采用karst一词。
➢土壤空气的CO2主要由生物作用 产生,土壤空气中CO2的多少对喀 斯特有重要影响。在热带、亚热带 土壤中CO2较大气中往往高出数十 倍。土层和岩石界面处的溶蚀强烈, 因此,石灰岩溶蚀速度最大值往往 出现在土壤与石灰岩接触处。
(四)、岩溶水的分带
根据喀斯特地区水的运动方式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是形成地表喀斯特的主要动力,它的流向也决定 着地表喀斯特的空间形态分布规律。
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
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它在雨季或融冰化 雪时,潜水面上升,地下水作水平运动;在旱季作垂直运动。 故该带内喀斯特地貌既有水平溶洞,又有垂直溶洞发育。
1981年在山西召开的“北方岩溶学术会议”上,又议定 “岩溶”和“喀斯特”二者皆可使用。
(二)、喀斯特作用过程
溶解过程: CO2+H2O+CaCO3→Ca(HCO3)2 →Ca2++2(HCO3) 结果:在可溶性岩石上留下溶沟、空洞等,并为后来的
机械侵蚀、崩塌等作用提供条件,形成喀斯特侵蚀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