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土风情的广播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乡土风情的广播稿

篇一:第八章乡土风情

第八章乡土风情

第一节社会风俗

1、人情。明代时的西递村多安居乡土、毕生躬耕。清康熙《黟县志》载:“徽商遍天下,而黟县独事耕作,鲜经营。徽号华邦,而黟多朴陋,虽休,歙不远数十里,终不以侈丽易其俗”。人多质朴刚正,读书仕进的,为官廉洁,充任塾师的,不辞劳苦,重宗义,讲世谊。对喜庆婚事不请不到,遇丧葬忧事虽未请均自去帮忙,并曰之“是做自己事”。妇女尤为勤劳、俭朴、贤惠、厚道。清初,男人始渐外出做生意,生活起居非常俭朴,家中财物从不露富,依然粗衣素食;但对地方上的公益事业却不惜钱财,解囊相助。“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男孩十

二、三岁,即随大人到外地当学徒,满师后留店从业或

独立经商。成年后,须遵从父母命,回乡婚配,以志不忘乡土,叶落归根。妇女大多在家操劳家务,孝养公婆和从事农业、弥补家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经商风盛,西递村人经商精明而守信、谨慎而灵活;尝获巨利后就用于乐善好施,积德行善和重文兴教,培育子女读书,故有“儒商”之雅称。建国后,八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经商之风复兴。

2、礼节。清以前,男子施礼,多以双手抱拳,上举胸前为礼,称为“作揖”。入民国,则以低头弯腰行鞠躬礼,日常多以辈份称呼。妇女出嫁后,多冠以丈夫名字,称呼为××嫂、××婆、××姆??。妇女对长辈,则多随小孩称呼。建国后,兴握手礼,也有举手致意或示告别。对老年人或长辈仍沿辈份称呼。平辈间则直乎其名,不熟识的人多以“同志”称呼,以示尊敬。麻烦了别人,常说“多谢”致意,失误妨害了别人,多连呼“对不起”致歉。

3、婚嫁。撮合——清代至民国时期,男女婚姻全由媒人说合,父母作主,即靠“媒约之言,父母之命”包办婚姻。女子长到十三四岁,就要发“八字”(生辰,也称“庚贴”,即指将本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辰与相应的天支、地干相配,每项用两个字代替,四项共八个字,俗称“八字”),由媒人送到男家;男子长到十五六岁就收“八字”,要找“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八字”相合,男家即委托媒人到

女家正式提亲,女家若同意联姻,便决定“批书”(订婚)日期。

批书——选定吉日,由男方备上红贴,称为“鸳鸯礼书”,在内页右边先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上一支新毛笔和一块新墨连同“头节礼”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随媒人去女家。女方收下礼物,点烛焚香,打开“鸳鸯礼书”,由父亲或哥哥用匣中的新笔舔墨,在“鸳鸯礼书”内页左边填写女子的生辰八字,然后在封面上写上“亲允大吉”四字,送回男方,批书典礼就告完成,双方正式订亲。批书后,男女本人不能见面,不论对亲事愿意与否,都不许更改。“鸳鸯礼书”是旧时缔结婚姻的凭证。

求亲——(又称双方送日子)“批书”后,男女完婚,男家要先请媒人去女家提出结婚请求,取得女家允诺,俗称求亲。男家依据女家意愿,择选结婚日期,写就红贴,请媒人送到女家,俗称“送日子”。也有少数是女家选定日子送往男家。选定日子,西递村一般是农历四月求亲,送日子,腊月和正月举办婚礼。

彩礼——批书时,男家要给女家送头节礼,或称定礼、聘金。民国期间一般是108块银元,视家庭贫富而多少不等,但尾数都取八,每枚银元上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即“”字样。求亲时,

男家要给女家送二节礼,数量要多于头节礼,女家用这项礼金办嫁妆,富家往往自赠陪嫁。

嫁妆——建国前,一般是盆、桶、橱、箱、桌、凳、梳妆台、被条、枕头等房中用品及床上用品,外加四季衣衫、鞋、帽。富家嫁妆,吃、穿用品俱全,数量之多可供一生享用,有的连棺木都备齐,甚至还有的先到男家买好田地,打好水井作为陪嫁。贫苦人家,则是简单的几样衣物、用具。如一个马桶三个盆,两支烛台一只灯盏(俗称“三支火”),外加一床被条两双鞋,用两只青夏布袋装好,一个人就可以挑走,俗称“一担挑”。嫁妆中有两件东西最讲究,一件是马桶,女家事先都得摆下红枣、花生、桔子等彩头礼物,寓意“早生贵子”。到男家,定须一个童男首先揭开桶盖,拿起彩礼,撒上一泡尿,招致一场拍手哄笑,庆贺“生发”。另一件是“同鞋”,把新娘的鞋重在新郎的鞋内,意为“同偕(鞋)到老”。这两双鞋做得特别精致,以供大家欣赏。这两件嫁妆,不分贫富,均不可缺少。

婚礼——结婚前一天,女家要邀请4个到8个姑娘,俗称“坐房囡”,陪伴新娘坐房。晚餐还要专为新娘备一桌饭菜,由坐房囡陪新娘吃一餐离娘饭,俗称“待囡”。男家在结婚前一天晚上,在新房内摆一桌酒席,新郎坐上席,宴席开始要放鞭炮,席间要猜拳行令,尽情热闹,俗称“暖房”。男家事先须请一位族中长辈做“好命老倌”,其妻子做“好

命老孺”,他们必须是夫妇齐眉,子孙满堂,家庭和谐的人。婚礼时,好命老倌陪伴新郎,新娘入门即由好命老孺接待,还要雇请一至两位小户中年妇女做“红婆”,迎娶新娘时,随行搀扶、照料新娘。

接新娘,需用花轿,俗称“新娘轿”。迎娶时多数用“六十个头”或“九个头双班、单班”。大户人家也有用“一百个头”的。

“头”指的是迎娶人,俗称“子色”的仪仗队。迎娶队伍由标明男方堂名的长杆大灯笼作前导,两个大火把,还有两挑子干火把备接。两支大小号筒在前吹奏,紧接着是一帮子撑着“遮阳”、“统伞”、“吊道”、“宫灯”以及旗、锣、铳、官封诰命衔牌在后,还有粗乐班、细乐班、亲身、红婆等。特别是提宫灯的4个姑娘,俗称“宫灯囡”,擦脂抹粉,花枝招展,引人注目。“亲身”是代替新郎执行迎亲礼节的代表,头戴礼帽,帽边插一支金花,肩披红绸,单班用一个,双班用两个。红婆是迎娶新娘的喜娘,也是单班一人,双班两人。至于“九个头单、双班”就简单多了,人数也不过20多人。

花轿到女家村子,要在女方祠堂专设的轿垫落轿。轿底事先垫有一张大红纸,防止花轿沾着女家祠堂地面,带走女方族里的财气。红婆到女家后将新娘从房中背出,坐在厅上正中的椅子上,两边放上长凳,坐着母亲、嫂子及叔伯婶娘

等10人,缺一不行,以示“十全十足”之吉兆。然后,开始哭别,一句一句的边哭边唱临别的箴言。俗话说:“不哭不发,一哭大发”。然后,红婆开始对着新娘跑拜,俗称“红娘拜”。接着将新娘背到祠堂里站在椅子上,换穿凤冠霞披,再由红婆驭上轿。父亲和兄弟在轿前敬酒三杯,然后关上轿门,礼炮三响,花轿起行。

花轿出门,女方祠堂要立即关上祠堂大门,并用扫帚朝里扫三下,再将大门重开。新娘花轿进入西递村后,抬至敬爱堂正厅落下,一对青年礼生就把青布袋铺在地上,让新娘在袋上徐徐而行,礼生交替收袋铺袋,一直铺到新娘进屋入洞房,同时高呼:“一袋(代)高一袋(代),一代胜一代!”新娘刚到男家大门时,公、婆都得赶快上楼,以示高于新娘。稍事休息后,新郎、新娘便到厅上接受诸亲戚、宾客的恭喜,再到祠堂或厅堂行“拜天地”礼。

拜天地后,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喝交杯酒是用特定的银杯,用金红丝线将两银杯套连,一人拿一杯喝一口,再对换喝一口,在对喝其间,好命老倌唱祝祠:“一对银杯金线连,三生世上结姻缘,男边酒又香,女边酒又甜,夫妻俩交杯,到老不相嫌”。之后,便进入洞房。

西递村闹新娘房较有特点:一般不行“撒帐”“闩(按:此为黟县方言词)门诗”、“舞新娘”等礼仪,而盛行“脱新娘鞋”。新娘鞋是女方特制的,由红婆带着,以备新娘举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