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作
敦煌莫高窟艺术阅读札记
《敦煌莫高窟艺术》阅读札记一、阅读札记之莫高窟历史背景这座古老的沙漠之城,是中国艺术的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当我踏入这座文化之城,便被莫高窟的艺术气息所吸引。
为了更好地了解敦煌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与艺术魅力,我展开了深入的阅读和研究,现作如下札记。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创建于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等历史阶段。
这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艺术宝库,每一幅壁画、每一尊佛像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
随着历史的变迁,莫高窟不仅见证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作为佛教艺术的代表,莫高窟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莫高窟的历史背景与其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
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莫高窟深受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其艺术风格在融合中原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的兴衰也与政治、宗教的变迁息息相关。
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的稳定与否、宗教的兴盛与否,莫高窟的艺术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莫高窟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壁画、塑像还是石刻经文,都体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卓越才能和无尽创意。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信仰和审美观念。
每一幅壁画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尊佛像都是信仰的象征。
这些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的。
莫高窟的历史背景与艺术魅力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有待提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莫高窟的艺术价值,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
我也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莫高窟的艺术魅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一本书敦煌奇幻旅行记作文
推荐一本书敦煌奇幻旅行记作文《推荐一本书:<敦煌奇幻旅行记>》篇一:《神奇的敦煌之旅从这里开始》嘿,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超有趣的书叫做《敦煌奇幻旅行记》。
这本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把你带到敦煌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里。
就像我之前有一次去敦煌旅游,当时站在莫高窟前,只觉得那些洞窟神秘又壮观,可很多壁画上的故事我都是一知半解。
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就像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书中那些形象的描述就像是给莫高窟里的神佛精怪安上了嘴巴,它们自己开始给我讲自己的故事了。
比如说书里写的那个青鸟,书里把青鸟描写得活灵活现。
我在莫高窟看到壁画上青鸟的图案,只觉得它色彩鲜艳很好看。
但在书中,青鸟像是一个调皮又聪明的小精灵,它有着能看穿人心的本事,还会变幻身形,今天是一只小小的翠鸟在你窗边叽叽喳喳,明天就可能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女在你面前若即若离。
这本书里有各种各样像青鸟这样的奇妙角色,它们穿梭在敦煌的沙漠、洞窟还有绿洲之间,你跟着故事情节走,就好像自己也在敦煌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似的。
每一页都像是一个装满惊喜的小盒子,你翻开根本不知道会遇到什么神奇的故事或者人物。
所以呢,如果你想感受敦煌的神奇,又不想只看那些干巴巴的历史介绍,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
篇二:《书中隐藏的敦煌秘境》接着说《敦煌奇幻旅行记》这书啊,它简直是一个隐藏起来的敦煌秘境大集合。
它写的那些地方,我在真实的敦煌之旅里只触及到了皮毛。
书中写的藏经洞那块儿特别吸引我。
我自己当时去参观藏经洞的时候,只是随着人流进去匆匆看了一眼,就被导游催着走了,就看到个黑乎乎的洞,只知道在历史上这里面曾经藏了好多珍贵的经卷啥的。
但是在书里,藏经洞像是一座神秘的知识宝库,里面的每一卷经卷都有着自己的魔力。
有的经卷能让黑夜瞬间变成白天,还有的经卷打开的时候会唱出悠扬的古曲。
书里对光顾藏经洞的那些神秘人物也描写得非常带感,像一些来自西域的神秘商人,带着宝石和香料,冒着巨大的风险来换取经卷,他们和守护藏经洞的僧人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跟电影大片似的。
敦煌文学举例作品
敦煌文学举例作品敦煌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以敦煌莫高窟中所发现的文献为基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我为您列举的10个以敦煌文学为题的作品:1. 《敦煌之夜》故事发生在敦煌的一个夜晚,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文人。
他在夜晚游览敦煌莫高窟,欣赏着壁画中的神奇世界,感受着文化的千年积淀。
在夜晚的寂静中,他的心灵也得到了洗涤和启迪。
2. 《沙漠之歌》这是一首描写敦煌沙漠的诗歌,通过描绘沙漠的广袤和荒凉,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融入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形象,使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3. 《敦煌的故事》这是一本以敦煌为背景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女子的命运和故事,展现了敦煌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小说中充满了浪漫和悲壮,使人们对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敦煌笔记》这是一本以敦煌莫高窟为题材的游记,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在敦煌的旅行经历和所见所闻。
游记中穿插了对敦煌文化的解读和感悟,让读者更加亲近敦煌,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5. 《敦煌春晓》这是一首描写敦煌春天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自然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中融入了敦煌的文化符号和传统意象,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文化内涵。
6. 《敦煌之梦》这是一个关于敦煌的梦境故事,主人公在梦中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与壁画中的人物展开了对话和互动。
通过梦境的形式,故事传达了对敦煌文化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7. 《敦煌的微笑》这是一本描写敦煌壁画中微笑的书籍,作者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微笑形象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故事和传说,使读者更加了解敦煌壁画的魅力所在。
8. 《敦煌的音乐》这是一本关于敦煌音乐的研究著作,作者通过对敦煌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演奏技巧的解析,展示了敦煌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义。
书中还附有一些敦煌音乐的乐谱和演奏示范,供读者学习和欣赏。
王卡先生敦煌本《老子》文献研究的学术成就
王卡先生敦煌本《老子》文献研究的学术成就刘固盛内容摘要:王卡先生是当代道教学术研究的大家,不仅在道教文献学领域造诣精深,成就卓著,对道教思想与义理的阐发也见识高超,令人信服。
敦煌道经是王卡先生用力极勤的领域,所著《敦煌道教文献研究》已成为敦煌学研究和道教研究的经典著作。
敦煌《老子》文献是敦煌道经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卡先生不仅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著录和整理,而且考释疑难,提出新见,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
关键词:王卡敦煌道经老子作者简介:刘固盛,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教授。
王卡先生是当代道教学术研究的大家,不仅在道教文献学领域造诣精深,成就卓著,对道教思想与义理的阐发也见识高超,令人信服。
敦煌道经是王卡先生用力极勤的领域,所著《敦煌道教文献研究》①已成为敦煌学研究和道教研究的经典著作。
敦煌《老子》文献是敦煌道经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卡先生不仅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著录和整理,而且考释疑难,提出新见,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
对此,笔者拟进行一些归纳和总结,并以此文表达对王卡先生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一著录和整理在《敦煌道教文献研究》一书中,王卡先生对敦煌《老子》文献进行了全面的著录,其中包括《老子道德经》五千文本(甲、乙两种)、《老子道德经》白文本、《太上玄元道德经》等经文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经想尔注》《老子道德经节解》《老子道德经论》《老子道德经顾欢注》《玄言新记明老部》《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老子道德经李荣注》《老子道德经义疏》《唐玄宗老子道德经注》《唐玄宗老子道德经疏》《宋文明道德义渊》等注疏本以及《老子道德经序诀》等其他重要文本。
上述著录的《老子》经文及注疏本,大都具有极为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如《老子道德经》五千文本,又分为有字数注记抄本(甲本)和无字数注记抄本(乙本),《正统道藏》未收,是早期道教的重要传本。
王卡先生指出:相传东汉末五斗米道係天师张鲁在巴蜀汉中地区教化信徒,使传习《老子五千文》。
读《莫高窟》有感,《莫高窟》读后感
读《莫高窟》有感,《莫高窟》读后感《莫高窟》是一本介绍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著作,作者张含桥在书中详细讲述了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画家、内容和艺术价值,深入浅出,让读者对莫高窟的壁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历史背景来看,《莫高窟》让人感受到敦煌城的荣辱兴衰。
书中描述了不同时期的敦煌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状况,如黄河河道变迁、唐会盟、五代时期的乱世以及西夏、元代等政治变革。
这些背景让莫高窟的壁画成为在这些历史时期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珍贵文化遗存。
在画家方面,《莫高窟》详细介绍了莫高窟的画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如王恂、李思训、吴道子等大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传世之作。
作者还列举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创作时期,具体介绍了他们的特点和画风,很好地反映了各个时期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和演变。
内容方面,《莫高窟》从19个洞窟的36个佛像、756个壁画来逐一介绍,共涉及佛教故事、印度故事、中国故事和朝代历史等多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莫高窟壁画的内容、分类、排列和主题。
书中还有对壁画的描写和解读,能让读者对壁画中的人物、景物和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到敦煌壁画的精妙和艺术魅力。
艺术价值是令人惊叹的,《莫高窟》中详细叙述了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如绚丽多彩的彩绘、留白处理、秩序排列,还有唯美的诗文和严谨的构图等方面,揭示了敦煌壁画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其中最为令人惊叹的是,艺术最高峰的唐代大佛洞中,有着12米高的莲花宝座,上面放置的弥勒佛像高达35.5米,壁画构图的复杂和细节的处理都超出人的想象。
这不仅是中国壁画史上的代表作,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珍品之一。
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国际公认,《莫高窟》的出版,为广大爱好艺术的读者带来了珍贵的视觉享受、文化知识和启示,是自学敦煌文化的好教材。
不可贪凉节能省电的时间里,我们稍微放松一下自己,去看看这些恢弘壮观的莫高窟画洞,去领略一片戏剧性和视觉冲击的灿烂历程,去领悟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
敦煌 作家名言
敦煌作家名言敦煌作家是指中国古代敦煌莫高窟内刻有文学作品的作者。
他们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后人。
敦煌作家的名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敦煌作家的经典名言。
1. 顾恺之:“不愧世者必先劳,有所成者必先苦。
”这句名言表达了顾恺之对成就和努力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辛勤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人生道路上,我们都应该勤奋努力,不断追求进步。
2.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李白的名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身才华的自信。
他坚信自己拥有无限的才能,在困境中也能够东山再起。
这句话鼓励人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遭遇挫折也要坚持追求梦想。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鹳雀楼,远眺后山的壮丽景色。
王之涣运用简练的语言和饱满的意境,将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自然景观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启示人们要懂得欣赏身边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宏伟和壮丽。
4. 王昌龄:“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这句名言反映了王昌龄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虽然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认为功成名就如同浮云一样,终将消散。
他告诫人们不要过分执着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以上就是几位敦煌作家的经典名言。
这些名言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深刻地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和艺术的独到见解。
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在几百年后依然对我们有着启发和帮助。
让我们从敦煌作家的名言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关于敦煌的书
关于敦煌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敦煌的书籍推荐:
1. 《敦煌》作者:梁实秋
这本书是敦煌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文学化的语言,讲述了敦煌的历史、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敦煌风》作者:张萍
这本书是一部沉浸在敦煌文化和艺术中的游记,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介绍了敦煌的壁画、雕塑、文学作品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敦煌的视角。
3. 《敦煌: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敦煌艺术研究院编著
这本书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敦煌艺术研究书籍,详细介绍了敦煌石窟的类型、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并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
4. 《敦煌壁画》作者:高行健
这本书是一本汇总了敦煌壁画精华的画册,作者通过自己的绘画技巧,将敦煌壁画完美地复制和展示,让读者以图像的方式欣赏到敦煌壁画的美。
这些书籍涵盖了敦煌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介绍莫高窟的书
一些关于莫高窟的书籍推荐:
1. 《敦煌莫高窟艺术》:这是一部匠心之作,全书收录了160幅实景还原的莫高窟壁画。
所有图片都来自敦煌研究院授权的高清壁画图,这也是唯一一套能看到高清壁画的丛书绘本。
2. 《敦煌艺术十讲》: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本书内容涉及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以及敦煌写本书法艺术等方面,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包容万象的文化价值。
3. 《敦煌遗书》:这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主要是4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
遗书中以汉文、藏文遗书为最大宗,其中汉文遗书的总数约为58000,95%系佛教文献,此外还包括道教经典、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俗文学、医书、史地著作、类书等等。
4. 《我心归处是敦煌:常书鸿传》:本书讲述了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著名画家常书鸿的人生故事。
他是我国敦煌学的奠基者和敦煌文化事业的开创者,因在书摊偶遇《敦煌石窟图录》,决心放弃巴黎的舒适生活,回国投身敦煌石窟保护工作。
了解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的书籍
了解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的书籍
了解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以下是一些书籍可以参考:
1. 《敦煌》,作者樊锦诗等著,以生动、真实的笔触描述了敦煌的历史、地理、文物、风土等,介绍了敦煌的形成与发展、自然风光以及古代文献中对敦煌的记载等。
此外,还记述了敦煌文化遗产的现状、面临的危机以及未来可能重现敦煌这一文化圣地的途径和方法。
2. 《西天取经——重走丝绸之路·敦煌卷》,这本书不仅描述了作者重走丝绸之路的探险经历,还对敦煌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展现了敦煌的历史风貌和艺术瑰宝。
3. 《敦煌石窟考古》,该书为学术研究著作,主要介绍敦煌石窟的考古发掘、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等。
该书对于了解敦煌石窟的建造历史和艺术风格非常有帮助。
4. 《敦煌:丝绸之路的千年传奇》,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展示了敦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等方面。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和文章也提供了很多有关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的信息,可以进一步了解。
20世纪法国学者敦煌文献研究述评
20世纪法国学者敦煌文献研究述评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敦煌文献的概述 (3)1.3 法国学者在敦煌学研究中的贡献 (5)二、法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整理与释读 (6)2.1 《敦煌宝藏》的编辑与出版 (8)2.2 《法藏敦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9)2.3 其他重要文献的整理与释读 (10)三、法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内容研究 (12)3.1 敦煌文学的研究 (13)3.2 敦煌历史文献的研究 (14)3.3 敦煌宗教文献的研究 (15)3.4 敦煌科技文献的研究 (17)四、法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价值与影响分析 (18)4.1 对欧洲汉学和敦煌学的影响 (19)4.2 对法国本土学术界的影响 (20)4.3 对世界范围内敦煌学研究的贡献 (22)五、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3)5.1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4)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5)六、结论 (27)6.1 总结研究成果 (27)6.2 提出建议与展望 (29)一、内容描述本论文集收录了20世纪法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敦煌文献的整理、翻译、解读及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
在整理方面,学者们对敦煌文献进行了细致的甄别和分类,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翻译方面,他们借助先进的语言学工具,将晦涩难懂的敦煌文献翻译成法语,使得法国学者能够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敦煌文化遗产。
在解读方面,学者们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敦煌文献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们不仅关注文献的字面意义,还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为理解敦煌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研究还涉及到了敦煌文献在法国乃至欧洲的传播和影响,揭示了敦煌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作用。
在文化价值方面,敦煌文献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古时期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
关于敦煌文化的文献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要表现。
敦煌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许多学者对该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相关论文中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
1. 《敦煌文献学概要》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敦煌文献的发现、保存、研究方法、文献学原理、文献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领域的问题等方面,是了解敦煌文献的必备参考书。
2. 《永乐大典图像研究》该书是敦煌文献研究中的一篇重要著作,作者梁启超通过对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图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刊刻等方面的问题,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 《敦煌写本搜微》该书是清代学者沈德潜所撰写的一本关于敦煌文化的著作,涉及到敦煌文献、图片、雕塑、壁画等多个方面。
该书内容详实,考证精准,被誉为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
4. 《敦煌艺术史》该书是研究敦煌文化的另一本重要素材,主要介绍了敦煌文献所反映的艺术史,包括敦煌艺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等等,全面地展现了敦煌文化的艺术特色。
5. 《敦煌本科技与生物科技》该书是对敦煌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主要探讨了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一些技术手段和生物科技的应用,如植物种植、药物配制、疾病治疗等,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6. 《敦煌艺术与文化》该书的重点在于敦煌文化的艺术与文化,对敦煌文献中所描绘的艺术形式、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挖掘,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艺术的思想内涵和特点所在。
7. 《敦煌学论叢》该书是一本由多位学者合辑所写的敦煌文献研究著作,涉及到敦煌的历史、文献、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繁多且学术性强,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敦煌文化的好素材。
结束语:综上所述,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各位学者进一步研究和阐释这一文化,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关敦煌的书
有关敦煌的书
敦煌,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一直以来被视作是中国艺术和历史的
重要见证。
许多历史和文化学者,也从敦煌文献中发掘出许多珍贵的
历史和文化信息。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几本与敦煌相关
的书籍,并探讨它们的文化价值。
一、《敦煌壁画》
作为敦煌研究中最为经典且权威的著作,《敦煌壁画》一书由陈清羽
教授主编,是敦煌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书中除了介绍敦煌壁画的历
史和文化背景,还详细地介绍了壁画中的对象、场景、主题、符号等
内容。
除了文字叙述,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使读者能够更
加直观地了解敦煌壁画的文化内涵。
二、《敦煌石窟文化与艺术》
《敦煌石窟文化与艺术》一书由敦煌石窟艺术专家窦文泉编著。
书中
介绍了敦煌石窟的历史、地理、文化遗产、壁画内容、艺术形式等方
面的内容,并且同样配有丰富的,质量高的图片,让读者可以更深入
而全面地了解敦煌石窟文化与艺术。
三、《敦煌绘画集成》
作为一个内容更丰富、更多元、也更具参考价值的作品,《敦煌绘画
集成》分为敦煌佛教绘画、敦煌庙宇绘画、敦煌草书、敦煌篆刻等多
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梯度出发,将敦煌的画作分类,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展现敦煌绘画艺术品的风格特点、构成形式等
内容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析。
总之,透过这些书籍的介绍,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敦煌这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国家宝藏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光彩。
这些书籍的出版,除了是对敦煌文化研究工作的一项巨大贡献,也是一个极好的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学习、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工具。
写敦煌莫高窟的名家名篇
敦煌莫高窟的名家名篇很多:《敦煌的魅力》:作者/余秋雨《敦煌之恋》:作者/杨洪基《莫高窟的辉煌与思考》:作者/冯骥才《敦煌壁画中的故事》:作者/史铁生《敦煌:艺术的圣地》:作者/黄永玉《敦煌的色彩》:作者/朱自清《莫高窟中的传奇》:作者/汪曾祺《敦煌:千年的文化瑰宝》:作者/贾平凹《敦煌之梦》:作者/刘亮程《敦煌:沙漠中的宝石》:作者/余光中《敦煌行》(节选):作者/徐迟《敦煌的召唤》:作者/柴剑虹《敦煌石窟全集·本生因缘品》:作者/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图案卷》:作者/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建筑卷》:作者/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作者/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十八讲》:作者/姜亮夫《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者/沈从文《梦回敦煌》:作者/张国云《大漠敦煌》:作者/胡杨敦煌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
莫高窟以其壁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内涵。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兴建,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这些石窟分布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主要的礼佛场所,北区则多为僧侣和工匠的居住地。
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除了壁画和雕塑外,莫高窟还保存了大量的文献和文物,如经卷、文书、织物等。
这些文献和文物对于研究敦煌历史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莫高窟的发现和研究也催生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敦煌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研究。
如今,莫高窟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推广敦煌文化等措施,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莫高窟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导读素材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作者简介樊锦诗:1938年生,浙江杭州人。
生于北京,长于上海。
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
曾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石窟保护与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
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荣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2018年荣获“改革先锋 · 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19年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顾春芳:上海宝山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美学、电影学。
主要学术著作有《意象之美》《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儿童文学《敦煌灵犬》、人物传记《契诃夫的玫瑰》、诗集《四月的沉醉》。
内容简介《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真实全面地记述了樊锦诗的人生故事和老一辈“莫高窟人”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初心。
此外,书中还用一定篇幅介绍了珍贵文物和专业知识,带领读者回顾敦煌考古、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的风雨历程,从中窥见“莫高精神”的永恒价值与意义。
精彩书摘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1962年,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学年。
按照北大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的惯例,毕业班学生可以选择洛阳、山西和敦煌等若干文化遗产地参加毕业实习。
当时有不少同学都想选择敦煌,因为莫高窟在大家心目中是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的典型。
对我而言,敦煌同样是内心格外向往的地方,敦煌那么远,如果能趁着毕业实习的机会去看一看,正好可以了却一桩心愿。
所以我也梦想着去敦煌参加实习。
最终系里决定我和另外三个同学去敦煌,当时别提有多开心了。
我把敦煌之行想得格外美妙,那些敦煌的图片为我勾画了一个格外美好的世外桃源。
《敦煌莫高窟第321窟》笔记
《敦煌莫高窟第321窟》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敦煌莫高窟的概述 (2)2. 第321窟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点 (3)二、第321窟壁画的艺术特色 (4)1. 壁画的内容与主题 (6)2. 绘画技法与风格 (7)3. 艺术风格与历史背景的关系 (8)三、第321窟佛教故事的再现 (9)1. 佛教故事的选取与描绘 (10)2. 人物形象与表情的刻画 (12)3. 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与生动性 (13)四、第321窟与其他窟区的比较 (14)1. 艺术风格的异同 (15)2. 题材选择的差异 (16)3. 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影响 (17)五、结论 (18)1. 对第321窟艺术价值的认识 (20)2. 对敦煌莫高窟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21)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2)一、内容概览《敦煌莫高窟第321窟》是一本关于中国著名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研究性著作。
本书主要通过对第321窟的详细描绘,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作者通过对窟内壁画、雕塑、石刻等艺术形式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敦煌莫高窟在佛教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本书还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莫高窟研究视角。
本书还对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技法、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1. 敦煌莫高窟的概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交流的枢纽。
莫高窟作为敦煌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明。
又被称为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这些石窟内蕴含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国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兴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景象。
这些石窟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崖壁上,按照时代、风格和内容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
敦煌学十八讲读书笔记《敦煌学十八讲》是一本关于敦煌学的著作,作者是敦煌学专家李学勤。
敦煌学是研究敦煌遗书、敦煌壁画和敦煌文化的学科。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回答。
首先,本书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背景和历史。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丝绸之路节点,因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敦煌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作者详细介绍了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学术成果和学术团队,让读者对敦煌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敦煌遗书的分类和研究。
敦煌遗书是指在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的文献遗存,包括经、史、子、集、诗、赋、传、记、表、谱等多种文体。
作者对敦煌遗书的内容、形式、年代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这些遗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第三,本书还介绍了敦煌壁画的研究。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于世。
作者对敦煌壁画的内容、风格、技法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深入剖析了壁画所反映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让读者了解到敦煌壁画的珍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敦煌文化的其他方面,如敦煌音乐、敦煌建筑等。
作者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对敦煌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书通过对敦煌学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学术价值。
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深入了解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同时,本书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资料,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敦煌文化的艺术魅力。
不仅如此,本书还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对于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就是我对《敦煌学十八讲》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莫高窟读后感
文化苦旅莫高窟读后感《文化苦旅莫高窟》是一本由韩少功所著的文化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莫高窟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以及作者亲身经历的探访莫高窟的经历。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莫高窟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也让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的壁画、雕塑和经卷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且莫高窟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韩少功在书中对莫高窟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读者对莫高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还详细描述了自己亲身前往莫高窟的经历,以及在莫高窟的所见所闻。
作者对莫高窟的描述生动、真实,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莫高窟之中,感受到了莫高窟的神秘和魅力。
在作者的笔下,莫高窟成为了一个充满着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的地方,让人不禁对这座古老的洞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阅读完《文化苦旅莫高窟》,让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莫高窟作为中国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而在全球范围内,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化遗产的珍贵性,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这让我对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充满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且这些艺术作品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文化苦旅莫高窟》,我对中国古代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阅读《文化苦旅莫高窟》让我对莫高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让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莫高窟作为中国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而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化遗产的珍贵性,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几经打磨的敦煌学精品著作——读刘进宝《敦煌学通论(增订本)》
155几经打磨的敦煌学精品著作—-读刘进宝《敦煌学通论(增订本)》赵大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刘进宝教授的《敦煌学通论(增订本)》近期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在2002年版《敦煌学通论》(后文简称《通论》)的基础上增订而成,是对敦煌学进行 全面介绍的通论性著作。
作者用近50万字的篇幅,全面概括了百余年来中外敦煌学研 究的主要成果,读来使人受益匪浅。
下面笔者在简要介绍全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谈谈 学习该书的心得与体会。
一、《敦煌学通论(增订本)》的内容敦煌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所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对它进行总体把握和—伟大的文化宝 精准概括并非易事。
早在20世纪50年代,姜亮夫先生出版了《敦煌—藏》,60年代,苏莹辉先生出版了《敦煌学概要》,两书都是较早的敦煌学通论性著作在当时学术信息不畅通的条件下,两位先生从事敦煌学通论性著作的撰写,筚路蓝缕,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两书都远非对敦煌学的全面介绍。
随着敦煌学研究的深人,尤其到了 20世纪80年代,敦煌学进人蓬勃发展的黄金时 代,学界迫切需要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敦煌学的专著。
1991年,刘进宝教授出版的 《敦煌学述论》(后文简称《述论》)是当时比较全面系统论述敦煌学的第一部著作,填补了敦煌学研究中的这一空白,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
台湾洪叶文化事业公司和韩国 Acanet出版社还分别出版了中文繁体本和韩文本,可见其影响之广泛。
2002年,刘进宝收稿日期:2020-06-08作者简介:赵大旺(1989-),男,江苏泗阳人。
历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①刘进宝《敦煌学通论(增订本)》,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9年。
②姜亮夫《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苏莹辉《敦煌学概要》,台北:学生书局,1964年。
156敦煌学辑刊2020年第4期教授将《述论》增订后以《敦煌学通论》为名,收人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研究 丛书”,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得到了学界颇多好评,成为读者全面了解敦煌学的重 要参考书,也是很多高校教师开设有关敦煌学课程的重要参考书。
敦煌文献中的《秦妇吟》
敦煌文献中的《秦妇吟》作者:兰丹凤来源:《中华瑰宝》2020年第12期这首唐诗曾风靡一时,盛况无前,堪与白居易之《长恨歌》相比肩,其披露现实的深刻性也丝毫不亚于杜甫的『三吏三别』,却为何失传千年?它又是如何重现人间的?国学大师发现失传唐诗20世紀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翻阅某期刊杂志时,无意中看到一张照片。
照片内容是一份密密麻麻、布满汉字的文献,其中一行写着:“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王国维读之甚觉熟悉。
王国维所看到的照片出自日本学者狩野直喜之手。
狩野直喜曾于欧洲游览,在法国国立图书馆,他拍摄或抄录了不少敦煌文献的照片和资料。
其中的部分照片后又被刊登于某杂志上,正好被王国维睹见。
为何敦煌文献会在法国?原来,当时英国和法国的两名汉学家斯坦因与伯希和曾先后来到中国敦煌。
他们陆续从一名道士手中收购了上万册藏匿于我国敦煌莫高窟石洞内的历史文献,并将这些文献转运回欧洲。
之后,这些文献分别被保存于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立图书馆。
当时,中国敦煌莫高窟发现大量历史文献的消息震惊世界。
知晓大量文献流失海外,国内学者更是痛心疾首,纷纷呼吁当局采取保护措施,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大量精华文献早已远渡欧洲,成为他国珍藏。
因此,敦煌文献虽是中国古人所留下的历史文物,英法两国却是藏有此类文献最多的国家。
随着英法两国逐步公开敦煌文献内容,海内外学者或出于研究需要,或因兴趣使然,纷纷远赴欧洲以睹其真貌。
狩野直喜便是其中之一。
只是,谁也没想到,他的照片竟让王国维获得了一个意外之喜。
王国维学贯中西,博览群书,深谙古文,他初阅“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时,便有所察觉,并很快作出判断: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韦庄所作的《秦妇吟》。
也就是说,狩野直喜照片中那份汉字文档很可能就是唐人手抄的《秦妇吟》。
唯一不足的是,这份文档前后残缺,并不完整。
即便如此,这个发现依然让王国维激动不已,因为《秦妇吟》是一首失传千年的唐诗。
诗史记叙乱世唐中和元年(881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政府军溃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皆四处逃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作——张涌泉《敦煌写本文献学》读后(首发)邓文宽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一般来说,“敦煌学”中的文献研究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文献学内容,二是分门别类的专科内容。
就专科内容来说,由于其十分庞杂,几乎囊括了近代以来的所有学科分类,诸如历史、经济、社会、民族、宗教、语言、文学、天文、地理等等,无所不包。
所以,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能对其做到样样精通。
百余年来,学者们多是就其所熟悉的领域用力研究,偶尔旁及其它。
但是,就其文献学的内容而言,对全体敦煌学者来说,却有着共同的研究任务和学术内容。
那是因为,除了极少量的刻本外,6万余号的敦煌文献多是手写而成。
众所周知,我国的文字记录和传播,唐代之前以手写为主。
只是从唐后期开始,印本才逐渐多了起来。
宋以后,雕版印刷乃至其后的活字印刷成为了文献传播的主流形式,手写本渐次退出历史舞台,也消褪了昔日的风光。
但敦煌文献恰恰是手写本的辉煌时代,涵盖着其由盛至衰的全过程。
而这样的写本文献又恰恰是我们进行专科研究的资料渊薮。
由于写本和刻本(以及排字本)有着多方面的不同,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几十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建立“写本文献学”1。
张涌泉教授的《敦煌写本文献学》2便是这样一部应运而生的新作。
《敦煌写本文献学》(以下简称《写本学》)属于“敦煌讲座书系”作品之一。
全书744页,66万字,堪称煌煌巨著。
2014年夏间,冒着酷暑,前后费时近半个月,将该书细读一遍,收获良多。
这里,我想将自己的收获写出来,供各位参考,而且也十分愿意向学术界同仁推荐此书,因为我认为它是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作;若不读此书,则不足言自己是敦煌文献研究者也。
我这里所说的敦煌学者,主要是指从事敦煌文献整理和研究的专业工作者。
当然,这未包含敦煌艺术研究者,但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敦煌学者”,自不待言。
我所要划出界限的是,那些不直接从事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而仅仅是利用敦煌文献研究专业问题的学者,不应在我所指称的“敦煌学者”之列。
我想用八个字概括我对这部著作的评价:独树一帜,博大精深。
具体有如下四端:一、对汉字的演化史了然于心。
这对于以研究语言文字以及敦煌文学为主职的涌泉教授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虽然重点研究纸质写本文献,但仍需把它放在整个汉字演化史及其载体变化的大架构下进行观察,建立宏观视域。
我国的汉字,其字形与载体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迄今至少有了3500年左右的历史。
无论是甲骨文的契刻,还是钟鼎铭文的铸造;也无论是从大篆到隶书,还是由楷书到行草,汉字一直是既在传承着,也在变化着。
而从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的纸质写本文献仅仅是这个长序列中的一段,亦即它有自己的时代性。
《写本学》在多处强调“汉字是有时代性的”。
如第622页云:“敦煌写本跨越四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初六百余年,是汉字字体由隶变楷完成的阶段,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形式各异,风格多样。
”第626页又云:“汉字具有时代性,往往因时而异。
时代的发展,政权的更替,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和提高,往往会在语言文字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第632页在讲到俗字时又说:“俗字有时代性。
每一个汉字都有它自己产生、演变或消亡的历史踪迹,俗字亦不列外。
”在第655页又说:“不同的时代既有不同的书体,也有不同的字体,汉字具有时代性。
”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强调汉字的时代性,就在于不能轻忽它的时代特色,或者说,必须按照它的具体时代对它进行认知和厘定,而不可以以今律古或者以古律今。
在许多不从事敦煌文献整理的学者看来,敦煌写本的文字似乎并不难认读。
但是,它是写本,而不是印本,这一点却被许多人忽略了。
不要说,五十多年前,《敦煌变文集》的整理者是六位大家,却产生了许多在今天看来本不该发生的错误;就是当下正在整理并出版着的敦煌文献著作,虽说比前人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忽略了汉字的时代性,错误仍在继续产生(这也包括我自己的工作在内)。
想到这些,我颇觉有几分汗颜!如果我们还想减少错误,那么就静下心来,深入进去,对写本文献的时代特征花一番大力气进行理解,然后再进行敦煌文献的整理,庶几可以将错误降低到最大限度。
在这个意义上,我呼应涌泉教授的拳拳心意,强调“汉字是有时代性的”,切勿大意!二、对敦煌写本的特征十分熟悉。
这也是《写本学》一书的主体内容,也可以说是它的重头戏。
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书写特征,写本的“时代性”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诚然,写本文献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很难一言以蔽之曰如何如何。
概而言之,该书的“字词编”(第二编)和“抄例编”(第三编)都属于对敦煌写本的认知和归纳。
这里,请允许我借用作者在“后记”中的话对其内容进行表述:“第二编为字词编,对敦煌文献的字体、俗语词、俗字、异文等语言文字现象做了全面的介绍,指出敦煌写本篆隶楷行草并存,异体俗字盈纸满目,异本异文丰富多彩,通俗文学作品、社会经济文书、疑伪经等写本有大量‘字面普通而意别’的方俗语词,它们既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敦煌文献的整理设立了一道道障碍,扫除这些障碍是敦煌写本整理研究的最基础的工作;第三编为抄例编,对敦煌写本的正误方法、补脱方法、卜煞符、钩乙符、重文符、省代符、标识符等符号系统及抄写体例作了全面的归纳,并通过例举大量实例,指出了解这些殊异于刻本的书写特例,是敦煌写本整理研究的重要一环。
”3大而言之,敦煌写本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异体俗字、方言词义、书写符号等几个方面。
而这些问题则会随时呈现在整理者面前。
我敢说,并非所有敦煌文献整理者对这些特征都比较了解,许多人是仓促上阵的。
而如果不在这些方面花大力气增加并扩充自己的知识,整理出的东西就很难成为上乘之作。
恰好,《写本学》作者在这方面已经花过大力气,其所取得的成功,也足以供我们学习和参考。
为了加深对该书水平的认识,我这里仅举一例以见一般。
第199页有如下一段辨证: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写本第125号《金刚般若经义疏》卷二有:“故阿耨菩提是如来事,付嘱菩萨,菩萨即荷如来重担,荷负如来十佛事故。
”原卷“菩提”二字合文作“草头”下一个“提”字,两个“菩萨”合文作上下两个“草头”为一个“菩萨”,其下再加一个重文符号。
这种情形,在印本书中能看到多少?总之,不花一番苦功夫去研读敦煌写本的特征,恐难言有资格整理敦煌文献也。
而《写本学》归纳精当,例证丰富,是我们认读敦煌文献的便捷门径,相信任何读过的人都会收获多多。
三、实现了与写手的沟通。
宋以后的印本文献多是经过整理加工的。
从历史学的角度说,二十四史也好,《资治通鉴》等编年史也罢,都是经过作者加工改写的,多数已非第一手资料。
出土文献之所以受重视,就是因为它基本上都是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史学家的笔削,反映的是其本真面貌。
换一个角度说,当时人抄写这些东西是供自己或者某些公共部门如官府或佛寺使用的,而不是供后人做研究的。
既如此,写手自己明白并满足其用途也就够了,没有义务为我们这些后来的现代研究者着想。
今天,我们要使用这些资料,首先必须明白写手的意图,与写手间达成沟通,才有可能吃透其原义。
在这方面,《写本学》也做出了表率和示范。
这里举书中两例。
S.388号是《时要字样》、《正名要录》的抄本。
原卷凡抄写有误者,抄者往往把正字或误字的构件在天头或地脚中标出,数量多达20余处。
如门阙之“阙”字,原字“门”内左半似在“幸”与“羊”之间,很难把握。
但该行天头有一个很小的“羊”字。
这是抄手做的标识,确认“阙”字门内部分左半为“羊”。
它当然是一个俗体字,类似于“逆”字由“羊”加“走”旁合成。
而今人校者不察,将“羊”作“幸”,忽略了原抄手的提示4。
又比如P.3279号《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昭公五年)》:“时晋侯亦失政,叔齐以此讽谦谏也。
”原卷“谏”字略小,但“谦”字右侧有一个小点,是废除标识。
可是今人不察,楞认为“谦”是正字,又作衍文处理,枉费周折5。
同类例证还可举出很多,不必一一例举。
这些被《写本学》指出的错误,使我想到,凡事该有敬畏之心,对古写本亦应如此。
如果我们谦卑一些,虚心一些,小心一些,犯错误的几率必会降低,切不可大大咧咧地对待这些弥足珍贵的古代文献。
四、对相关文献非常熟悉。
我们以学术为职业的人,一般都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脑子里储存着一定数量的专业知识,二是大概知道从哪里能够查到自己所需的知识。
但就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来说,光是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依然不够。
面对写本文献的诸多特征,除了从经验中归纳出规律性的认识,还要对时人的说法有全面的了解。
而这些当时人的说法,对于不搞文字学的人如我者,多不熟悉。
于是,《写本学》提供的当时人的认识便有了极大的说服力。
比如关于错字如何删除,宋人赵彦卫《云麓漫抄》卷三云:“古人书字有误,即墨涂之。
今人多不涂,旁注云‘卜’。
谚语谓之‘卜煞’,莫晓其义……”6《写本学》从敦煌文献中归纳出的“卜煞”方法,有右侧加一点、二点、三点、四点甚至七点,又有在废字右肩加拐钩的,有用类似加“非”字右半的,有加类似今人所用中括号右半的,有加圆圈的,等等,十分丰富。
如果我们不了解抄手的意图,怎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文献呢?又比如,关于双行小注如何齐整的问题,清人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补》说:“唐以前古书皆抄写本,此因抄书者以注文双行排写,有时先未核算字数,至次行余空太多,遂增虚字以整齐之,别无意义。
故注文多虚字,而经文无有也。
至宋代刊本盛行,此等皆刊落,然亦有未铲除净尽者。
”7这种补虚字以求齐整的实例,《写本学》从敦煌文献中成批量地抉发了出来。
除了补虚字的用例,作者又从敦煌文献中找出不少“增添实词”的例子,如加“大”“小”“下”等一些笔划简单的字,但也有笔划多的如“病”字。
抄者有时怕这些字混入正文,偶尔又把它们倒着写。
今天的整理者不少人未究明写手的原意,在这些地方屡犯错误,实在是不达一间也。
此外,关于重文符号的使用历史等,古人都曾有过解释。
这些知识的运用,使《写本学》归纳出的规则,获得了历史认识的支持,更显得言之凿凿,令人信服。
总之,我认为《写本学》是一部成功之作,否则我不会认为它是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书。
诚然,由于该书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也有一些小的瑕疵,用民间的话说,便是属于“老虎打盹”的事情。
我在这里将其指出,供涌泉教授参考。
如果认为我说的还有点道理,再版时就可加以修改了。
第627页在谈到“避讳字”时说:“改避帝王名讳是古书中的常见现象。
敦煌文献上起魏晋,下迄宋初,前后跨越六百多年,其中隋唐之前抄写的文献数量不多,总体上表现出不避讳的特点;唐五代抄写的文献是敦煌文献的主体,其中唐代前期敦煌写本避讳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里认为隋唐之前的文献有“不避讳”的特点,说法不确。
敦煌文献中隋唐之前的写本数量较少,但也出现过因避讳而改字的现象,如S.613号是著名的《西魏大统十三年(547)计账文书》,内有刘文成户:“息女黄口,水亥生,年仵,小女”;其天婆罗门户:“息男归安,水丑生,年拾仵,中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