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通论上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饮食
五谷
①稷、黍、麦、菽、麻②稷、黍、麦、菽、稻
稷:小米(粟) 黍:黄米麦:大麦、小麦
菽:豆子麻:大麻子的纤维,麻籽稻:水稻
羹羹在周汉饮食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羹是人人可吃的大众化菜肴。
先秦两汉只有制羹才必须调和五味,因之它能反映当时烹调的最高水平
煮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烹调方法。
以水为传热介质,食物以多汤汁的流体形态为主。
煮法一直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烹饪法,广泛用于菜肴和主食品的制作。
煮食器:鬲、鼎、釜
中国主要的几大菜系
鲁菜:如红烧海螺、芙蓉蛤蜊、烤大虾。
奶汤鲫鱼、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德州扒鸡等。
孔府菜如“一品豆腐”、“玉带虾仁”、“诗礼银杏”、“烧秦皇鱼骨”
川菜:樟茶鸭子、干烧岩鲤、干煸鳝鱼、回锅肉,夫妻肺片、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
粤菜:菊花龙虎斗、烤乳猪、八宝鲜莲冬瓜盅
苏菜:松鼠桂鱼、蟹粉狮子头
分餐制座次尊卑
在堂、殿上,筵宴的坐次以面南为尊。
两边按照身份的高低依次排开。
在普通的室内或军帐里,筵宴坐次的安排以面东为尊。
中国古代著名的宴席
曲江宴从唐中宗开始,皇帝每年春天在长安郊外的曲江赐宴新科进士。
食品“四海之肉,水陆八珍”,菜点荤素兼备,咸甜并陈。
鹿鸣宴起于唐代,明清沿用,因宴会上要唱《诗经》中的“鹿鸣”诗,故有其名。
此宴设于乡试放榜次日,由地方官员设宴招待,宴请之人除新科举子外,还有考官。
烧尾宴始于唐代,士人初登第或者升官,同僚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设宴款待。
“烧尾”二字取鲤鱼跳龙门烧其尾化而为龙之意。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是场面最盛,规模最大,准备最久,耗费最巨的清宫大宴。
所有与宴人都是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
满汉全席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
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
宴席中的礼仪颇为讲究。
饮食与养生
1、食医合一
早在原始农业时代,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发现一部分食物具有了超越一般食物意义的特殊功能,就是饮食获取营养和医病的双重功能。
我国第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载有食疗方。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
唐代,我国食疗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现存的较早的记载饮食治病的专篇。
孟诜《食疗本草》把食医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2、饮食养生
饮食养身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饮食养生要注意:
因人制宜:根据食性和患者的体质、性别、年龄的差异给保健的方子。
因时制宜:根据四季的时令变化,选择有利于养生的食物。
饮食有节:饮食要有节度,不暴饮暴食,也不饱食。
饮食与审美观
古代饮食审美思想可概括为“十美风格”:
质: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它贯穿于饮食活动的始终,是美食的前提。
香:刺激食欲的气味是鉴别菜品、预测美味的关键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官指标。
色:既指原料自然美质的本色,也是指各种不同原料相互间的组配。
形:表现为刀工与拼盘上的美。
器: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以饮食器具为主。
味:这是进食过程中美食效果的关键,它强调原料的“先天”自然质味,也强调“五味调和”的复合美味。
适:舒适的口感,是齿舌触感的惬意效果。
序:指一台席面或整个筵宴肴馔在原料、冷热、色泽、浓淡、荤素方面的合理搭配,上菜的科学顺序
境:优雅和谐又陶冶情操的宴饮环境。
趣: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
饮食与中和观
中和: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和谐统一为万物的最高境界,主张经调适而达到和谐,在多样中追求统一
五味调和:烹调者对五味要在差异中掌握适中的平衡,即对多样而丰富的物质加以增减调配,使之适中。
五味:《周礼》已有酸、甜、苦、辣、咸的记录,中医认为味道不同,作用不同。
酸:乌梅、山楂、石榴、醋等。
酸味补肝,具有敛汗、止泻等作用。
甜: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等。
甜味补脾,具有补益、缓和、解痉挛等作用。
苦:橘皮、百合、苦杏仁、苦瓜等。
苦味补心,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辛:辣椒、胡椒、姜、葱、蒜等。
辛味补肺,可以预防伤寒、行气血。
咸:盐、海带、紫菜等。
咸味补肾,可以消肿散结、清热化痰。
五味调和这样的烹调学原理也渗透着浓郁的中国哲学色彩,同时也渗透在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做宰相如做厨师,治理天下如调和羹汤,调和鼎鼐。
佛教
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发源地: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
四谛:
苦谛:佛教认为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充满着各种痛苦和烦恼。
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
五蕴是佛教对世间所有物质和精神现象所做的归纳
五蕴:色(世间一切物质现象)受(众生通过感觉器官接触事物)想(通过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行(通过对外界事物认识而产生的行动)识(人的意识作用)
集谛:是指引起痛苦的原因和根源,佛教认为人生充满痛苦,而引起痛苦的原因和根源,则是人的“烦恼”和“业”。
烦恼:能扰乱众生身心平静,从而使人产生迷惑和苦恼的精神作用。
业:泛指众生的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
灭谛
灭谛: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即消除种种痛苦和烦恼后所达到的理想境界。
这样的理想境界就是处于一种永恒的、寂静状态的精神世界——涅槃。
道谛:为脱离“苦谛”和“集谛”的缠缚,达到“灭谛”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所需要的修行方法和实践道路。
称之为“八正道”。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分析人生的痛苦现象——苦谛找出人生痛苦的根源——集谛
描绘消除痛苦后达到的精神境界——灭谛如何到达这种精神境界——道谛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乘”:乘载、道路,乘载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
理论上:“小乘”主张“我空法有”
“大乘”主张“我法二空”,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都是假象,都是空的。
修行方法上:“小乘”注重出家修行
“大乘”除了出家的僧侣外,还有许多在家修行者。
修行结果上:“小乘”主张阿罗汉果是修行的最高成果,即只求得自己的解脱。
除释迦牟尼外别无他佛。
“大乘”不仅期求自身的解脱,而要广泛地救助他人,大千世界有无数佛。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我国。
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建于东汉年间。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是三国时代的朱士行。
他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
禅
印度禅的初祖——迦叶。
公案:拈花微笑
中国禅的初祖——菩提达摩。
公案:一苇渡江、达摩面壁
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为慧能。
公案:风动还是幡动
《坛经》,慧能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载的慧能言行录。
中国禅的二祖——慧可(断臂求法)
慧能主要的禅宗思想:
一、主张人人皆有佛性
公案: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
“人性本净”;
求佛不假外求,而应直指心性,心即是佛,重点在于修心。
“见性成佛”。
二、主张顿修顿悟
公案:慧能与神秀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
禅宗不主张进行复杂的宗教修行,只要坚决相信本来就有的佛性,经过一定时间的宗教体验和思维的锻炼,即可顿悟成佛。
三、提倡简易的修持方法
摆脱经典教条和繁琐仪式的束缚,不立文字、不重偶像崇拜,要求凭个体自己的亲身感受参悟,以期证悟本自心性。
任何语言文字只是人为的枷锁,它是有限的、片面的、外在的东西,阻止人们去把握真实的本体。
慧能六世孙主张“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尽日寻春春不归,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
四、主张即事修行
修行无须出家,在日常生活中以一颗平常心去“悟道”。
公案:饥来吃饭困来眠、公案:喝茶去
慧能创建禅宗的历史意义
1、它使繁琐的佛教实行了简易化。
不仅能使广大的下层群众所接受,而且也为上层统治者所赏识。
2、它使佛教进一步实行了中国化。
它是把两种文化加以融会贯通之后的产物。
3、它对中唐以后的佛教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慧能所开创的南宗后来就成为中国禅宗的代名词。
莫高窟的壁画种类:
(1)经变:佛经故事画《西方净土变》
(2)本生故事:描绘释迦牟尼前生所做的善业功德。
《尸毗王本生割肉茂鸽》九色鹿
(3)尊像图:包括佛、菩萨、阿罗汉、小千佛、飞天。
(4)供养人像:出钱修窟人的画像。
佛教四大名山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显灵说法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显灵说法地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显灵说法地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显灵说法地
佛塔塔是佛教中安置佛祖高僧遗骨的一种坟墓建筑。
最初的塔是覆盆式样,称“窣堵坡”、“浮图”。
中国塔的形式:
1、楼阁式塔:早期为木构,隋唐以后,多为砖石仿木构塔。
西安大雁塔(唐)山西应县木塔(辽)上海龙华寺塔(宋)西安兴教寺玄奘塔(唐)苏州云岩寺塔(五代)苏州罗汉院双塔(宋)雷峰
2、密檐塔:砖造,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将以上各层的高度缩小,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塔刹三个部分。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北京天宁寺塔(辽)西安小雁塔(唐)
3、喇嘛塔:藏传佛教塔的样式。
北京秒应寺喇嘛塔(元)北京北海永安寺白塔(清)
4、金刚宝座塔:来源于印度的一种佛塔的形式,塔基座上共有5座小塔,供奉主佛舍利北京正觉寺塔(明)北京碧云寺塔(清)
菩提树:觉悟的象征娑罗树:神圣的象征娑罗树下涅槃娑罗树下诞生
国画
画像石、砖
中国画的分类
一、从表现对象上分
1、传神写照的人物画
人物画是三大画类中成熟最早的画科,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人物画集大成者是顾恺之。
释道画赵孟頫(元)《红衣罗汉图》观世音像(敦煌壁画)
仕女画周昉(唐)《簪花仕女图》张萱(唐)《捣练图》
肖像画阎立本(唐)《历代帝王图》吴道子(唐)《孔子行教像》
历史故事画顾恺之(东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阎立本唐《步辇图》
风俗画张择端(宋)《清明上河图》
2、意境深远的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萌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只是只是人物的陪衬。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已经出现了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但是只是人物的陪衬。
隋代画家展子虔开创了青绿山水的先河,使山水画已逐渐发展成为绘画中独立、成熟的一支。
展子虔(隋)《游春图》是我国现在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使青绿山水技法趋于成熟。
王维开创了唐代水墨山水画,是文人画的始祖。
他用水墨代替了青绿敷色,浓丽变成了清淡。
3、意味隽永的花鸟画
花鸟画到中晚唐时才摆脱了人物画、山水画的陪衬地位,独立成科。
至五代、两宋,花鸟画开始走向成熟。
花鸟画描绘的对象,实际上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
按传统的分法,可以分成花卉、蔬果、竹石、禽鸟、畜牲等类。
梅兰竹菊,是花鸟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题材,这四种花木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人格、品格、抱负、情感的借代。
文同胸有成竹
二、从技法上分
中国画按技法主要分为:写意、工笔、兼工带写。
三、从色彩上分
从色彩上分,可分为水墨画和设色画两大类。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所做的画,始于唐代的王维,后人宗之。
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设色:画面上施加色彩所作之画,针对山水画还可根据所施加的色彩分为:浅绛(山水)、青绿(山水)、设色(山水)
四、按国画表现形式分类
壁画、绢本、纸本、扇面(折扇、团扇)、册页、陶瓷、宫灯、鼻烟壶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1、在造型上,中国画不拘于表面的形似,而讲究“神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
中国画中的花鸟画,不是简单地模仿客观对象,而是要求在描绘客观对象的同时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以及不同的特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画家自己性格、思想感情的表现。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不讲究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而目的是在表出人物的姿态和神态,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
中国画中的山水画,画家凭着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在不断地学习探索观察中总结出来一些程式,它既不放弃对自然形象结构特征的刻画,又形象的传神写意。
2、在观察事物的方式上,中国画属于散点透视。
焦点透视(西画):定点观察,只描绘一个固定的视点或一个视域里的景物。
散点透视(中国画):视点不是固定的,不是依从真实视觉描绘一时一地的景象,而是依据画家的主观情思,从多个视角描绘景象。
“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林泉高致》
3、在空间布局上,中国画巧用留白——马远、夏圭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画中之白,皆画中之画,亦画外之画也。
”——华琳(清)《南宗抉秘》
4、在技法上,中国画善于用墨,讲究用笔
水墨画最早出现在唐代,一经出现便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形式。
究其原因,主要为(1)受书法的影响(2)毛笔与宣纸的使用(3)文化观念的影响
中国画以线条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有丰富的外观形式
5、在艺术鉴赏上,中国绘画是一门综合艺术。
中国画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天衣无缝,相映成趣共同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长卷:中国画中独特的构图形式之一,长卷的特点就是具有超广角的视域,它可以在空间上扩展图景,时间上持续意境的表达,也延长观赏者观赏过程,从而可以表现比较复杂丰富的内容。
古代音乐
《韶》,舜帝时期的音乐,雅乐的代表,结构庞大,音律宽广。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编钟:历代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是规模比较大的一组乐器,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
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编钟是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
共有六十五枚(六十四件钟,一个镈,镈为楚王所赠)
琴:又称瑶琴、玉琴。
面板由木制成,七根弦,外侧镶有13个标识音位的玉徽,背板上有大小两个出音孔。
音色古朴典雅,富有韵味。
古琴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等。
嵇康《广陵散》
茶文化
相传是神农氏最早品尝茶叶并发现其有解毒的功能。
中国饮茶发源于西南地区,以巴蜀为中心(商周时期),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关注的是茶的药性。
秦国吞并巴蜀后,茶叶才慢慢传播出来。
西汉王褒《僮约》中提到“烹荼尽具”、“武都买荼”,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了茶在汉代的发展史。
这是中国关于商业卖茶的最早记载。
陆羽《茶经》
陆羽: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人,被后人尊称为茶圣、茶仙。
他广交友人,与僧人、道人、诗人、学者都有不解之缘,这也使他能融各家思想于茶理之中。
《茶经》:我国最早一部茶学专著,也是最早一部茶文化专著。
《茶经》有十部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问世的意义
1)《茶经》首次把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
2)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历史上烹茶、饮茶方式的演变
唐代及唐代以前(食用阶段)茶的形式:茶饼;烹制方法:煮茶法(直接将茶末放在釜中烹煮,至茶与水充分交融)饮用方法:将花椒、生姜、盐等调味品搁入连茶带水一起饮用。
宋代(食用阶段)
茶的形式:茶饼烹制方法:点茶法(不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烹煮,而是先将茶饼碾碎,置碗中待用,水沸后冲点入碗。
但茶末与水同样要交融)饮用方法:如同唐代一样添辛香料一起饮用
明清时期(饮用阶段)
茶的形式:散茶逐渐取代了茶饼烹制方法:泡茶法(将散茶放入器皿中,然后冲入沸水,水与茶不交融)饮用方法:瀹(yuè)饮法(朱权所创),滗去茶叶,喝茶汁
药用——食用——饮用
中国茶的种类
绿茶(不发酵茶)将鲜茶叶经高温杀青,然后经揉捻、干燥后制成。
特点:汤清叶绿。
绿茶名品: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太平猴魁
乌龙茶(半发酵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品质介于二者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芬香,所以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乌龙茶名品: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建大红袍
红茶(发酵茶)鲜茶叶经发酵,叶子变红后干燥而成。
特点:红汤红叶、红茶名品:安徽祁红、云南滇红、正山小种
水质总特点:源清、水甘、品活、质轻
现代泡茶对水质的要求:矿物质含量较低的软水,这样可使茶的香味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茶道精神
1、“和”——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
儒家认为将“和”的思想引入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原本是一体,所以在中国茶道中特别注重“亲和自然,回归自然”。
佛家讲究“和诚处事”的伦理,并将茶与禅结合起来,品茶如参禅,“茶禅一味”。
3、“怡”——修习中国茶道的身心感受
中国茶道崇尚自然,率性任真,不拘一格,雅俗共赏,最能让茶人在茶事过程中得到愉悦的身心享受。
4、“真”——中国茶道的起点和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讲究“真”,即在茶事活动中,茶人待客要真心实意,泡茶要投入真情,而客人在品茗过程中也要本色做人,将自己的感情和生命都融入大自然,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