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题复习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目录【一】真假近视都是不可逆的 (1)【二】人脸识别的漏洞 (2)【三】磷虾也能搅动大海 (3)【四】虫瘿:植物上的育婴房 (4)【五】小心!书可“杀.人” (5)【六】蓝色生物为什么这样少 (6)【七】中药禁忌要讲明白 (7)【八】海洋“黑洞” (9)【九】混合词:词语中的“混血儿” (10)【十】蝴蝶没了 (11)【十一】人类的建筑文明会终结吗 (12)【十二】港珠澳大桥:伶仃洋上的亮丽风景 (13)【十三】说“裳” (15)【十四】大脑瞬间的愚蠢 (16)【十五】《流浪地球》的科学奥秘 (18)参考答案 (19)【一】真假近视都是不可逆的①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患者呈现低龄化、度数高的特点,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很多家长认为假性近视或低度的真性近视是可逆的。
在门诊中,经常有近视患儿家长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的视力恢复正常?”一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
而在调查中,居然有近五成的家长不知道近视是不可逆的。
②事实上,如果是真性近视,无论中低度还是高度近视,都不可逆。
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
对这种类型的“近视”,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是可以恢复部分视力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很少有一直能维持视力而不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者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
现有的任何方法,都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
③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并非一朝一夕。
刚出生的婴幼儿都是远视眼,一般而言,4—5岁的孩子应该具备2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6—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度到150度的远视储备。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性文本阅读复习精品材料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性文本阅读复习材料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人得到关于事物和事理知识的文章。
说明文一般有三个特点:内容的科学性、结构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各类教科书、科普读物、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学会阅读说明文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帮助。
对此类文章的考查,也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点。
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两类:一是事物说明文,对事物形状、构造、成因、功用等特征进行说明;二是事理说明文,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说明。
【考点解读】考点1 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
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知道说明的是哪事物或哪一种事理。
我们可以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
一般来说,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物;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就是事理。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将文章的局部说明对象和全文的说明对象等同起来,以至影响内容的理解。
弄清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还要把握文章抓住说明对象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
如《苏州园林》,课文的标题就是要说明的对象,该园林在设计建造方面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体现了苏州园林的风格和特色,这是总特点,作者具体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的琢磨和颜色等。
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考点2 理清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说明文总是按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不同的说明对象要运用不同的说明顺序。
从说明文的分类来看,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要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2020届中考语文复习.doc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什么事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一、说明文分类:1.按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是什么)事理说明文(为什么)2.按表达特点、语言风格:一般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用、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效果词+说明内容一一说明对象、特征)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XX的XX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XX的XX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XX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的说明了……的……特点。
引用(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XX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说明了XX的XX特点。
(对XX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XX的XX特点。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练的说明了…的…特点,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诠释:对……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三: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
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
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概括一一具体、整体一一局部,主要一一次要、原因一一结果、现象一一本质、特征一一用途、一般一一特殊等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很多家长对孩子们都较大的期盼,孩子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其实中考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小编整理了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中考状元教我们该如何复习一、以课本为原点,把知识捋一遍包括每个学科的概念、原理、术语、数字、符号、步骤都要熟记在心。
二、以错题为重点,展开专题攻克初三学期考试已成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做题要总结错题,因为这些错题是你提升分数的关键,对于易错的知识点,一定要把这部分知识学通、学透,减少失分。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奇妙的对称世界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奇妙的对称世界许多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都相信,宇宙是被一种无比完美的对称规律支配的。
整个动物世界,最明显的特点是躯干部分两侧的对称性。
以一匹马为例,通过鼻子到两腿中间可以作一条中轴线,在其两侧有完全对称的器官:眼睛、耳朵、鼻孔、腿……动物为什么会演变出这种对称性呢?大家知道,任何动物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左和右两面的情况是基本相同的,它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需要在两面都能同样的看、听、嗅、触摸,于是就艺术家则利用对称创造出美。
铜器、漆器、雕刻、壁画、织锦、刺绣……其中的图案,一概少不了对称。
在被称为“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艺术中,也留下了对称的足迹。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故宫是其中的典范。
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各种各样的建筑都围绕这条中轴线铺开。
三大殿更为什么对称就美呢?万花筒里杂乱无序的碎玻璃片并不美,奥妙就在于三片反光镜构成了三重反射对称,使得杂乱无序的彩色碎玻璃片经过镜面反射后,形成对称的美丽图案。
可见,对称的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我们知道原子内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
电子质量很微小,带有负电;原子核内还有质子,质子的质量要比电子大得多,却带正电。
这种情况是不大相称的。
那么,会不会存在着带正电荷的“电子”,带负电荷的“质子”呢?1932年,人们果然发现了带正电荷的电子——反电子。
后来又发现了反质子、反中子。
总之,粒子和反粒子的对称,已经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
那么,会不会存在反氧、反氢、反水,以至于反行星、反宇宙呢?科学家正是运用对称1①②③2.文中画线处所举万花筒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答:3.对称可以创造美;同样,不对称也可以创造美。
自由选用下面资料,结合文章内容和资料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京剧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京剧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目。
①京剧又称平剧、京戏,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它是由徽调(安徽的地方曲调)、汉调(武汉一带的曲调)为主融合昆曲、秦腔(陕西的地方曲调)和其他民间曲调特点发展而成的,。
京剧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所以京剧过去也称为“皮黄”。
②京剧的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西皮有导板(倒板)、慢板、原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板式;二黄除上述板式外,还有反西皮、反二黄、南梆子、四平调、吹腔等。
这些板式分别表现了不同的感情。
一般来说,西皮适宜表现活泼昂扬的情感,二黄适宜表现苍凉深沉的情感,反西皮用于深切悲痛时,四平调、吹腔用于轻松愉快时,南梆子则多半用来表现少女的柔情。
③京剧伴奏的乐器很多,主要有胡琴、二胡、南弦子、月琴、笛子、唢呐、管弦乐和打击乐器。
京剧表演歌舞并重,融合了大量武术技巧,多用虚拟动作,节奏感强,技术要求高,念白也具有音乐性,俗称“韵白”。
京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戏曲“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独特的艺术表演体系,对各地方剧种影响很大。
④京剧脚色(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又称须生,一般为较年长的男子,例如京剧《伍子胥》中的伍子胥)、“小生”(青年男子,如京剧《白蛇传》中的许仙)和“武生”(男性武将,如京剧《长坂坡》中的赵云);旦又分“正旦”(又叫青衣,一般为大家闺秀,如《武家坡》中的王宝钏)、“花旦”(一般为小家碧玉,如《红娘》中的红娘)、“老旦”(老年妇女,如《龙凤呈祥》中的吴国太)、“武旦”(有武功的妇女,如《穆桂英》中的杨排风)、“彩旦”(诙谐或邪恶的妇女,如媒婆之类);净指品貌或性格特异的男子,又分为“武净”“文净”两大类,武净如张飞、李逵、黄盖等,文净如包公、曹操等;丑角(又称小花脸)是诙谐或邪恶的男子,也有文丑、武丑之别,文丑如《蒋干盗书》中的蒋干,武丑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等。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黑匣子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黑匣子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目。
黑匣子①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
人们到达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了,这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
它可以给调查人员提供证据,帮助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
②实际上,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色调较亮的“国际橘”。
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带,使事故调查员在飞机失事后能很快找到它。
③媒体很喜欢用“黑匣子”这个名称,但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
航空专家通常把黑匣子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④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
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
黑匣子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
飞行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
舱声录音器记录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包括通话声、发动机声、爆炸声等。
黑匣子记录的飞行数据、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能帮助人们分析事故的原因。
⑤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会因电池电量耗尽而停止发射。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
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⑥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黑匣子”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能耐受1100℃的高温30分钟,在30米深的水下30天内匣子不渗水,能承受近2吨的静压力不变形。
匣子里记录的多种信号和数据不受外界无线电波干扰和磁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
但黑匣子的功能并不像你的手机那样强大。
马航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
当前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有改动)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什么是黑匣子。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它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万年的光和热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在4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万年为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的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近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人类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地球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的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年后乃至400万年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如果人类可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替代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那么这种替代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毕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
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吃咸萝卜操淡心的!⑦所以,人类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1.阅读全文回答问题: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什么?2.文章第②段中“这一过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专项练习含解析
生活科普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11分)植物大都爱“藏金”①人们发现植物竟然具有“收藏金属”的嗜好,还是1865年的事情。
那一年,人们在比利时与德国交界处一片富含锌和镉的土地上,发现一种名叫菥蓂的草本植物在被烧成灰烬时,灰烬里竟然有很多锌。
后来,人们又在岩石缝隙,发现了一种名叫香雪球的草本植物,它的叶子里竟然含有1%的镍。
要知道,镍这种金属对于绝大多数植物来说如同砒霜,一旦它们的镍含量达到了万分之一,那就必死无疑了。
因此,个别植物善于收藏不同金属的特性,还真的是令人惊奇的。
②最近,科学家证实,具有“藏金”本领的植物并不在少数,但收藏能力的大小却各不相同。
如我国科学家就把蔬菜的“藏金”能力分为了强、中、弱、抗4个等级,并按照各自的收藏嗜好,进行了分类排名。
结果显示,叶菜类中的芥菜,对镉、铜和铅有较强的收藏能力;芹菜对镉、汞、砷和铬吸收富集能力较强;蒿菜、菠菜收藏镉和锌,四季豆和马铃薯收藏铅的能力较强;但包菜、莴笋等则对重金属的收藏能力较弱。
③有趣的是,不同科的植物,对重金属的收藏能力也不同。
如杜鹃花科植物含铅、镉、锌的含量是禾本科植物的2倍以上;灌木对铅、镉、锌的收藏能力是草本植物的2~7倍,乔木对重金属的收藏能力也比草本植物高。
④那么,植物为什么要“藏金”呢?早些时候,科学家猜测,植物吸收这些有毒的重金属是为了避免食草动物的侵害,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菜粉蝶的毛虫对印第安芥菜的叶子就毫无兴趣,因为这些叶子中就包含了0.1%的硒。
不过,这个猜测在蜗牛身上就不应验。
如英国研究人员在一项实验中发现,花园蜗牛总是把水芹作为食物,无论水芹的锌含量有多高,它们的这种习性就是不改。
⑤那么不是为了防动物侵害,那植物为啥要“藏金”呢?英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植物这样做,就好像给自己穿上了“金属铠甲”,这样可以避免病菌入侵。
这个发现....来自于一种名为遏蓝菜的植物。
这种植物的叶子中收藏着高浓度的锌、镍、镉等金属元素。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4说明文阅读考点3理清说明顺序分析句段作用原卷版
说明文阅读过关测试考点: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本结构题型一:理清说明顺序一、(2020·辽宁丹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口罩,为呼吸道设防①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人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式器,莫过于口罩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②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病人的飞沫。
你知道飞沫的来源吗?③飞沫主要来源于咳嗽和喷嚏。
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1米多长的喷射流,携带着3000多个细小液滴,以20多米每秒的速度冲开声门,脱口而出。
喷嚏则能将4万个细小的液滴,以超过12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
不仅咳嗽和喷嚏,从高声喧哗到日常呼吸,都能产生大大小小的飞沫。
飞沫的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携带着病毒在空气中悬浮、飘散、游荡,远达十余米,长达数小时。
④如何为我们的呼吸道站岗放哨以切断病毒传播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口罩。
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预防疫情的主流口罩是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
与市场上其它类型的口罩相比,N95口罩防护性更强。
它由以聚和聚丙烯为基材的多层无纺布制成,N代表非油性粒物,95则表示过0.3米颗粒物不低于95%。
飞沫正好在N95口罩的“关照”之下,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
对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95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
⑤但是N95口罩并非所有人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
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6%和22%,我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呼吸,才能维持正常的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量。
数据显示,连续佩戴N9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血氧饱和度降低,能引起疲劳、头等症状,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佩戴N95口罩时不可不慎重。
我们选择口罩要遵循“充分而不过分”的原则。
⑥与N95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也更高。
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
2020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内容。
关于垃圾食品的阅读【垃圾食品】垃圾食品,一般情况下是指高热量食品,这些食品很容易使人发胖,而营养素却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是: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饼干类食品、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罐头类食品、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
(摘自《百科知识》2013年3月)【解读误区】一提到“垃圾食品”,很多人会联想到汉堡、薯条、炸鸡、比萨、可乐,认为这些外来食品才是所谓的垃圾食品。
其实我们的传统小吃中也有不少垃圾食品,如葱油饼、油炸饼、油条、烧饼等。
这些东西都只含油脂与面粉,只提供热量,是地道的中国口味的垃圾食品。
事实上,垃圾食品还指那些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
如酱菜、罐头类食品,这些食品中的盐分常会造成过多的钠滞留体内,成为垃圾。
(引自互联网)【问卷调查】记者就饮食习惯问题对某班5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引自互联网)【两项研究】研究一:2005年,法国科学家公布了一项针对舌头的研究成果:人类舌尖部位的味蕾含有一种对脂肪特别敏感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特别擅长“侦察”食物中的脂肪酸,并且迅速在体内把它囤积起来。
科学家曾从“进化论”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史前人类物质匮乏,觅食艰难,他们整日奔忙却难以糊口,体力永远“入不敷出”,因此,他们最向往的就是糖和脂肪,因为只有高热量食品能让他们生存下来。
研究二:2011年,对象大多为欧洲白人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具有一个FTO变异基因副本的人肥胖率较常人高出30%,具有两个变异基因副本者肥胖率较常人高出70%。
研究人员认为,此项研究清楚地显示,携带FTO基因片段变异的人群显示出某种特性,诱使其吃更多不健康的、容易致胖的食物。
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行为学特征,而不是一种疾病。
这对有“肥胖基因”的人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或许还有机会,依靠行为控制来减低肥胖的概率,而不是只能任由基因摆布。
2020年中考说明文专题阅读复习课件
总结:说明顺序的答题基本模式
• 1、逻辑顺序 • 文段主要用了逻辑顺序,先说明(介绍)......接着
说明(介绍)......再说明(介绍)......最后说明 (介绍)...... • 2、空间顺序 • 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的,从文中的“......”等 方位词可以看出。
• 3、时间顺序
• 作者按照“......”的时间先后顺序介绍...... 事物的.......的特点。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 物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①由现象到本质。如(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一文 的思路是: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 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 法和行文思路就是典型的逻辑顺序。 ②由主要到次要。如(统编八上)《苏州园林》第2段四 个“讲究”,介绍了苏州园林设计和建造方面的主要特 点,而第⑦~⑨段则说明苏州园林不大被人注意的角落 及局部的特点。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使文章脉络 清晰、重点突出。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1)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个道理, 然后用具体例子佐证。(语言标志:例如、比如、 据说、譬如等)
• 作用: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示例:(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我国的石拱 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 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答题模式:运用……说明方法,举了……的例 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用:增强说明对象的形象生动性。
答题模式:运用……说明方法,把……比作……,形 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示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重庆茶馆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重庆茶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目。
①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保健的功能,东汉著名医药学家华佗说吃茶可以增进思维。
明代钱椿年在《茶谱》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湿、明目、除(烦……)”茶叶具有的营养价值和药效成分,对身体健康有益,这是人们喜好饮茶的最重要的原因。
②重庆人饮茶之风俗,历史悠久。
自古重庆城就有“城门多、寺庙多、茶馆多”之说。
重庆的茶馆遍及城乡。
坐茶馆吃茶,一直是士农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③重庆人饮茶习俗的形成与重庆地形、气候等有密切关系。
重庆地势陡峭,人们爬坡上坎,走得脚腿酸软,尤其是在漫长炎热的酷夏,人们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自然想找个歇脚解渴的地方。
因而往往在坡顶和石梯高处、转弯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脚解渴的茶馆。
山城民居狭窄,亲友来访,无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亲友:“走,茶馆吃茶去。
”泡上一碗茶,想谈多久就谈多久,花费无几,既体面又方便。
④如若进一步分析重庆的饮茶之风,与重庆人爱摆“龙门阵”密切相关。
重庆人豪爽热情、幽默风趣,男女老少都喜爱闲聊,侃起来就没完没了。
茶馆是人们聚会聊天的最好去处。
坐在茶馆,手捧香茶,无拘无束,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前三皇、后五帝,无一不是谈资。
大家各自倾吐发泄,既调节了情绪,又丰富了精神生活,不坐茶馆的人难以领会其中的乐趣。
⑤明末清初,随着商业繁盛和城市发展,茶馆成为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交易活动场所。
当年重庆商业茶馆很有特色,行情不兴挂牌,买卖双方购销议价用行帮暗语或在袖笼子里伸拇指出价还价。
只见茶客穿梭往来,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把茶盖斜放在茶船上,起身离座去找第二家。
人们在茶馆里陈列货样、散发仿单(广告)进行宣传推销。
同业间的纠纷债务则多由会董出面在茶馆调解平息,当天的茶资由输了的一方支付。
⑥今日的重庆茶馆,虽在寸土寸金的闹市中少见,但在中心地区的背街小巷和城郊乡镇仍然随处可见。
2020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复习——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辨析和阅读训练
辨析并理解说明方法知识要点说明方法几乎是说明文阅读的必考内容,其考法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指出文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二是说说文段中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第一层相对简单,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
第二个层次还要说出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要解答好这类题不仅要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还要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和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命题规律说明文阅读一般来说主要是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命题: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1、北京市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7 题。
(共7分)材料一北京老城,即市区二环路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区域,属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主体部分。
历经元明清三朝规划、建设和完善的北京老城建筑群,堪称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最核心的是“1+4”的城市格局,正如图1 所示:一条中轴线居中,① 、② 、③ 、④ 四重城廓层层拱卫并延展开去。
有古建筑研究专家高度评价北京老城的格局,认为北京城“所特具的优点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计划性的城市的整体”。
因此,近年来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始终把加强老城格局整体保护作为主要任务,即将两轴(中轴线和长安街)、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历史水系等作为整体进行保护。
材料二位于南锣鼓巷地区的雨儿胡同是颇受游人喜爱的休闲去处。
几年以前,这里和老城大多数胡同一样,私搭乱建普遍,历史风貌破坏严重。
经过整治提升,雨儿胡同拆除违建,修缮加固老屋,绿化美化院落,逐步恢复了老北京胡同的风貌,这条背街小巷由此成为“北京最美街巷”。
如果说,大街是城市的“面子”。
那么背街小巷就是“里子”。
北京市前些年更多的是在治理“面子”,近年来则将“里子”也纳入了重点治理范围,并制定了《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 年)行动方案》,雨儿胡同的变化就是这一方案的实施成果之一。
三年来,首都功能核心区已完成1674 条“毛细血管”的改造,让背街小巷也旧貌换新颜。
未来三年,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还将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
计划完成3261 条达标类、精治类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整治提升。
材料三近几年,老城保护思路有了新发展,提出了可持续保护的理念。
这一理念不提倡将老城变成博物馆供人参观,而强调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街区人居环境,让居民们更好地生活在老城中,使老城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得到可持续保护。
可持续保护的要点之一,是在保护街区风貌的同时重视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能吞能吐”的森林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能吞能吐”的森林①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
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②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
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
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
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
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
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③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
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
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
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
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④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阅读全文,简洁地写出森林的两大功劳。
(1)吞水吐雨器:(2)吞碳吐氧机:2.阅读第③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第③段画线句中的“近200年间”强调了___________ ___ __,“1/3以上”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在“文体知识大闯关”中…… 我在“经验方法大舞台”中…… 我在“能力加速站”中……
今后的复习你打算怎么做?
这段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 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 庄严。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这段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 与我国一般建筑的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的特点。
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次序: 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 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 北中等。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 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 一般到特殊等。 •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 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事理。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 学性。
• 例1: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 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句中 “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有何作用)?(3 分)
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松鼠白天不出
们熟悉的事物来
生动形象
作比喻。
地
分类别 分门别类说明
有条理更 清楚地
下定义
用判断句对事物 更科学、更本质、 的本质特征做简 更概括地 明、概括的说明
画图表 作诠释
画图、照片或列 使读者一目了然
表
非常直观形象地
对事物的特征/事 理加以具体的解 释说明
具体的解释说明 (最后写上使说 明更通俗易懂)
说明了……事 物的……特征。
摹状貌 引资料
形象化的描摹
引用古诗谚语俗 话等
形象化的描摹, 具体生动形象 地
下一页
答题的一般方法
这段(句)话运用了
说明
方法,具体直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准确等)地说明(突出、强调)了事物
(说明内容)
的特点,使读者
_______。
作用分析:
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 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 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答:(1)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2)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3)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 际。 (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 性/科学性。
• 例1: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 • 300米,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
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 句中的“相当”可 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3分)
题型 分值
以2012年广东省卷为例(2013—2016年未考) 1.选择题,3分。 2.选择题,3分。 3.简答题,4分。
一、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
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指明说 明对象或说明的特征。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3、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了XXX? 4、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 把握说明的对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看标题②看首尾段③看关键词句 (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
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 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 语进行归纳提取。
3.说明文内容的概括方法: 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完成南方新中考104题型专练一至三
二、说明顺序、方法与说明文语言
题型: 1、本文或某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好处? 2、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3、文中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 作用? 4、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画线句的表 达作用。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说明文分类: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时间顺序(抓表示时间的词语) 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抓空间方位词)
逻辑顺序(注意逻辑关系)
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 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引资料
说明文语言特征: 科学准确 说明语言的风格: 生动说明 平实说明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 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 例1:“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 • 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
“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3分) 答:不能去掉。
“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 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许多”表范围,强调 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
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 例2: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 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3分)
答: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 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月球成为人
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
性。
·考纲·备考·
考纲 要求
1.整体把握实用类文本的主要内容。(能力层级:理解) 2.阅读科技、社科、新闻作品,筛选信息,概括要点。(能力层级:理解) 3.运用科技、社科、新闻作品中的信息解决相关问题。(能力层级:运用)
考纲 阐释
1.2014年考纲增加了新的考点:运用科技、社科、新闻作品中的信息解决 相关问题。同时,删去了两个考点:体会和分析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改为2道选择题,设题方向为“符合原文意思”和“对原文的分析理解” 3.简答题一般是运用文中信息解决相关问题。 4.所选文章均来自课外,内容多关注环保、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
2、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 —25%。(死海海水的特征是咸度高、浮力大) 《死海不死》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 了死海海水咸度高、浮力大的特征。(使说明内 容具体化)
说明文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 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答:不能。 “相当”表示红玫瑰大厅和人民大会堂的规模 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 两者完全一样,和事实不相符。
“相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 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 “多”“有余”等表数量。
要 求: 懂得判断 , 懂得分析
答题格式
• 本文使用了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 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
• (第一空应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 填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 事理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 “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 述)
说明方法与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诠 释、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 引用、画图表、摹状貌。
• 注意: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 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书写要正确。
说明方法及作用一览表
说明方法
特征
列数字 有具体的数字
作用(结合原文作答)
具体确切
作比较 两个事物之间的对比 突出
举例子 有“例如、如、像” 具体有力 说明了……
等词
地
事物的……
打比方 把要说明的事物用人
特征